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对“中体西用”的思考

合集下载

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看法

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看法

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看法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一、“中体西用”形成的社会基础“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发展演变的必然产物,具有其历史必然性。

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是这一思想产生的主要基础。

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笼罩在一种传统与守旧的氛围当中,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资本主义和传统的封建主义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当时的清政府面对这些矛盾时采取了调和折中的方式,有选择的采用了资本主义的某些有用的部分为其统治服务,这就是“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政治基础。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传统的封建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产品,资本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

战后,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了破坏,同时,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也乘机传入中国,这就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接触和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提供了可能。

这就是“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

漫长的封建社会在中国人的心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感,鸦片战争第一次冲击了中国人心中的民族优越感,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用理智的眼光来“开眼看世界”。

由于他们从小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并且大多数也都是封建科举考试出身,他们希望在传统主流儒学不受到很大摧残的前提下,将西方文化中有助于巩固封建统治的部分引进来。

这就是“中体西用”产生的文化思想基础二、“中体西用”的形成与内涵解读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讲西学必先通中学,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网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我疾者取之,斯有其益而无其害,既免迂陋无讥,又杜离经畔道之弊。

”!"同时,张之洞也对“中学”和“西学”都做了明确的界定。

首先,他对“中学”做了定义。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述评论文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述评论文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述评摘要:晚清洋务时期,清政府为追求富强,花费巨额资本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然而,由于种种的原因而惨遭失败,本文将对这场现代化尝试失败的原因再次进行论述,并客观的对其进行评价。

关键词:洋务运动;失败;中体西用;原因;评价中图分类号:k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069-02晚清已降,西势渐强,经太平天国之乱,两次鸦片战争之败的清政府已然觉醒,在地主阶级改革派的领导下,以“自救”为目的,开展了自上而下的洋务运动,先后兴办了一批军用、民用工业,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看作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起点,终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崛起,最后在甲午战争的惨败下而宣告破产,究其个中原因,总结如下,以供商榷。

一、“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落后性改革的成败决定于其自身的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采用了不成熟的指导思想,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中体西用”。

追溯其来源,最早可在冯桂芬的《较邠庐抗议》中见到,他提到:“如果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冯主张用西学为手段来维护封建统治的这个“体”的思想,是有着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制民的双层任务。

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主张采用西方的先进科技,对外战胜帝国主义列强,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其本质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然而这一主张,又被洋务派所袭来,“中体西用”至此便成为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洋务派的倡导者李鸿章又将其进行重新阐述,说道:“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是“郅治保邦固丕其”之“本”,应固守不变。

其后因“为病方亟,不得不治标,非谓培补修养之方即在是也。

”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之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此意旨在告诉世人,中国若要自强,就要学习西方的制器之法。

同时,他还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是胜于“夷邦”,学习时要以中国现有的政体为本,将西方制器之法嫁接到中国现有的政体之上,其为辅助作用。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作者:贾梦琦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7期【提要】本文通过史实分析以及文献研究的方法对于洋务运动的背景情况、失败原因以及运动影响作出新的探索。

文章认为,清朝的封建制度与顽固派的阻挠,中国传统教育培育不出改革创新人才,中体西用的思想影响以及新型人才和资产阶级人群的壮大都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重要因素。

洋务运动也不仅仅促进了西方先进思想在中国传播,还推动了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中国军事实力提升,并且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步伐。

【关键词】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影响; 分析洋务运动在西方势力入侵,封建制度根深蒂固等环境的背景下,由清政府一些先进官员发起,这些官员就属于洋务派。

洋务派在19世纪60到90年代创办了一系列企业,推动教育、海防等方面的发展。

进行30多年的洋务运动最终失败,清政府的封建制度,顽固派的极力阻挠,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中体西用的体制,新型人才的扩大都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

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但也对中国有着重要影响,在经济发展、政治体制、西方思想传播、军事实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与过程洋务运动发生的背景18世纪中后期,当时的英国正经历着工业革命,为了开拓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并且争夺生产原料资源,英国决定打开闭关锁国的中国大门。

英国向中国出售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而林则徐却进行禁烟运动,这直接导致了英国向中国发动带有侵略性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仍不满既得利益,为了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法国随之加入。

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清政府还与美俄签订不平等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1883年,法国对中国发起侵略,中国获得胜利,清政府却在1885年与法国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导致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4405字,洋务运动与中体西用思考

4405字,洋务运动与中体西用思考

洋务运动与中体西用思考摘要:洋务运动是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清代统治者为摆脱军事落后的局面而发起的。

洋务运动包括办军事工业、训练新式陆海军,整顿海防,筹办新式海军,发展民用工业。

虽然“求强求富”的目的并没有实现,但在御侮的过程中起了作用,增强了军事实力。

在这一过过程中形成了“中体西用”的思想,尤其是“中学为体”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历史的局限。

关键词:洋务运动;中体西用一、洋务运动的背景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地位进一步加深。

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魏源等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就认识到中国是落后了,不变落后为先进,就难以摆脱挨打的局面;要变落后为先进,就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林则徐在被遣戍伊犁途中,回忆了鸦片战争中“器不良”“技不熟”,因而失败的教训,总结出取胜的八字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

”把“器良技熟”放在首要地位。

并申论说:“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

”他说他甚至在“获咎之后,犹以船炮二事上陈。

”①这是因为他正确地把这“二事”提高到“驱逐外夷”“舍此曷济”的高度的关顾。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不久,清政府一些头脑较冷静的当权者痛定思痛,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恭亲王奕 等人表现出了深重的危机感。

曾国藩在战争一结束就提出:“此次款议虽成,中国岂可一日忘备?……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②。

1861年8月,他强调“今日救时第一要务”为购买外洋船炮,并提出“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独有,在中华则罕于所见”。

从而主张在购买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仿之,继而试造,不过一两年,火炮轮船必为中外官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③。

曾国藩的主张得到了奕 的赞赏,认为是“深思远虑之论”。

另一个洋务热心倡导者李鸿章在给曾国藩的信中表示:“深以中国军器远逊外洋为耻”;又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失败原因及教训1: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失败原因及教训1: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失败原因及教训1: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失败原因及教训1: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话题: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历史学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失败原因及教训关键词:洋务运动;性质;失败原因;教训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存在激烈争论,随着对洋务运动研究的深入,对其性质的认识逐渐达成一致,多数人认为,洋务运动既是地主阶级的一次自救运动,同时又是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一次改革运动。

首先,在“内忧外患”局势下,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崛起的部分地主官僚,借助洋枪洋炮,镇压了农民起义;同时又试图通过练兵、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来“求强”“求富” 、,以挽救清王朝。

因此,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活动。

其次,洋务派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实施了一些变革,引进西方科技,兴办近代企业,改革传统模式,这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是一致的,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以是一次改革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挽救清王朝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其重点在军事、外交、机器制造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某些文教事业,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本质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并且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官僚主导下进行的,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随着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但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兴办了近代新式学堂,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对外国经济势力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客观原因,但主要是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主要是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洋务派聘请的一些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和谋取暴利,使企业难以发展。

论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及经验教训

论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及经验教训

论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失败原因的总结与反思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国内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使得19世纪的中国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改变这一窘状,在中央以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发起了一场洋务运动,然而这次轰轰烈烈的运动并未给中国带来富强,反而以失败告终。

本文就这一运动简要概述其兴衰过程,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历史作用,并以此为鉴,希望能对新中国的发展提出一些正确的方向。

关键字:洋务运动兴衰过程历史作用失败原因启示现代化进程是19世纪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面对的问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严复的话告诉我们,不仅在生物界如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只有快速适应世界不可阻挡的现代化进程,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才能不为世界所淘汰,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

洋务派区别于一些守旧派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却并未变更清末腐朽的封建制度,使得引进的先进的技术并无能得到真正的发挥,最终以北洋军阀的全军覆没而失败告终。

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我想,这正是研究历史的目的所在,分析历史的成与败,从中吸取教训,从而更好地为现代服务,避免历史的悲剧在今天再次上演。

一、洋务运动兴衰的大体经过一般认为,洋务运动兴起于1861年清政府于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结束于1895年公车上书前夕。

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和目的,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主要以“自强”为目的,兴办了大量军工企业,例如,1865年,曾国藩和李鸿章筹办了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

同年,李鸿章创立了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创办了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福州船政局。

第二年,崇厚有建立了天津机器局。

在后期,洋务运动以“求富”为目标,创立了大量民用企业,例如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

洋务运动失败之原因

洋务运动失败之原因

洋务运动失败之原因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历时30多年。

它以“求强”、“求富”为目的,在军事、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文化教育等许多领域,向西方国家学习,在中国走向近代的道路上跨出较大的一步。

然而它又是以失败告终的运动。

推行洋务运动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在中央有恭亲王奕忻、军机大臣文祥、桂良,地方大吏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

他们虽然掌握一定的实权,但是在朝廷中有为数不少的大臣官僚、士大夫反对他们的主张,生怕洋务运动的发展危及他们既得的权势,在政治上、经济上和舆论上多方钳制和阻挠。

在顽固派看来,对于洋务派提倡的学习西方语言文字,引进近代的科学技术,采用机器生产、训练新式军队等措施,都认为是违背祖制,于是就百般抵制,深恶痛绝。

慈禧太后为了独揽大权,就一手扶植那些反对奕忻和洋务派的顽固势力,用以牵制奕忻和洋务派;一手又重用和支持洋务派。

对于这次运动,这一时期的实际最高掌权者慈禧太后的态度非常重要。

一些史学家称为她“一贯顽固守旧”,处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她与一个最高统治者应该有的知识素养和精神面貌又有一定的差距,她没有主动吸纳新知识的渴求和行动,因而在不少问题上表现出惊人的无知,如认为修铁路破坏风水,火车要用驴马来牵引等;她贪图安荣享乐,不惜挪用海军军费修造颐和园等:她贪权,为了独掌大权,施展其权力平衡的手段,利用顽固派、清流派牵制洋务派。

无知、私欲、贪欲,直接影响了她所支持的洋务运动的实绩。

更为重要的是,她对事态的严重性、改革的进程和目标从未有过足够的心理准备和通盘考虑,而是在外力的刺激下被动地调整政策,说明她仍缺乏一个卓越政治家的前瞻视野。

所以在这么一个掌权者的统治下,洋务运动难以大刀阔斧地前进。

洋务运动本身的封建性和腐败性也使洋务运动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诸如企业的衙门化、官僚化、贪污中饱、挥霍浪费、任用私人、等等现象相当严重和普遍,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它是在列强用炮火强迫打开中国大门后,由开明的地主官僚们发起的,先以“自强”为口号,发展军事工业,后来在财力不济时,打出“求富”口号,发展民用工业。

近代史论文——从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看中体西用

近代史论文——从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看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作为东西方文明碰撞的产物,是我国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挽救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的重要手段。

它从诞生以来,就在不断地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体用内容划分上不断改变,成为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工具。

但是,体用之间分属不同文化系统的矛盾冲突依旧不可调和,相互阻碍,最终使得中国近现代文化体系成为一个不和谐的畸形体系,难以带领中国走出严重的历史危机。

一、中体西用的思潮的渊源和发展——中西体用范围之划分中体西用的思潮的渊源和发展——中西体用范围之划分——中华文化可以三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文化者,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晚清之时,中华文明的衰微,是这三方面作为文化体系共同的衰弱,并非如晚清学者所言仅器物较西方为劣而已。

晚清的中体西用仅仅是学者形而上学的解决之道,割裂了体系特点的生硬嫁接自然会产生种种问题,直接浪费了我国宝贵的发展机遇,难以解决救亡图存的根本问题,自然也不可能去实现自强求富的梦想。

最早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冯桂芳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到:“如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而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哉!而稍后的王韬同样认为“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 当躬。

甚至先后做过曾国藩和李鸿章幕僚的薛福成也说“中国之洪荒,以圣人制度文物辟” 之。

“自有天地以来,所以弥伦于不蔽者,道与器二者而已……中国所尚者道为重,而西方” 所精者器为多。

但“彼之利器,可购而得也”“彼之技艺,中学而能也。

” ,”如此,“则彼之所长,我皆夺而用之矣。

因而,要“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 周、孔之道,俾西人不敢蔑视中华……是乃所谓用夏变夷也。

可见,中体西用从诞生起,” 就是在这样一种体用分离而没有系统观的学术认知中付诸实践,自然容易产生问题。

这些学者想当然的以为可以通过西艺来卫其道,却不知他们所谓的道也是衰微之源,如何可以驾驭地了比其先进的多得西方物质文化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论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

论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

论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中国步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没有了指点江山的豪情,没有了秋风扫落叶的霸气,资本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粉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迷梦,在列强的纷纷侵略下,腐朽的大清帝国艰难的前进着。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特别是目睹了骁勇无比的蒙古骑兵在英法联军的炮火下不堪一击,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西方军事装备和科学技术的长处。

这样,清朝统治上层阶级的内部,开始出现了分化,形成了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的“洋务派”,和坚决反对改变社会政治经济现状的顽固派。

斗争的结果是洋务派占了上风,引出了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的口号是“自强”,这一阶段洋务派以发展军事工业为主,设立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目的在于加强国防,提高军队战斗力。

后期的口号是“求富”,这一阶段洋务派注重发展民用工业。

前期的军事工业本身需耗费大量的财力,又因为管理不当,出现了经费不足的问题。

故洋务派又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以为发展军事工业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原料,以民用工业来养军事工业。

同时洋务派认识到西方人在中国垄断市场,牟取了巨额利润,办民用工业也是为了能够“分洋商之利”。

洋务思潮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法贵变通”论;二是“求强”论;三是“求富”论;四是“中体西用”论,即在坚持现行的封建专制制度与封建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洋务运动的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实行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封建改革运动。

不管是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特别是采用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的形式的民用工业带有强烈的资本主义色彩。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而其他一些企业也无法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持续30年的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

该运动是19世纪
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
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

洋务运动的结果失败了,那洋务运动失
败的原因是什幺呢?小编整理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高中历史复习大事年表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必备术语大全高一历史必修一知
识点总结高考历史答题经典万能句
1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国内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
天国的打击,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

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这样一部分人被称为洋务派。

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
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国际背景从十三世纪开始,世界的大环境开始发生变化。

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农民和手工业者经过长期劳动,积累经验,改进了生产工具,农业得到发展。

纺织、冶金等开始出现机器。

不仅提高了产量。

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阶层。

在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至洋务运动发生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完成,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个新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整体化和近代化。

讲究统一的世界市场,分散、落后的国家。

大学生如何认识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

大学生如何认识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

大学生如何认识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赵闻悦(辽大外院,辽阳,111000)一、内容提要: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因为其"自强"、“求富”目标并未实现。

洋务运动虽然作出了不少成绩,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宗旨,即只改经济制度,不改政治制度。

根本败因:只新其貌、而不新其心。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二、关键词:洋务运动性质失败原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训三、正文:1. 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是第二次鸦片运动之后以中央领导恭亲王为代表的,在地方以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为主的主张以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达到富国强兵,摆脱列强欺霸,进而维护清朝统治的一场生产技术改革运动。

洋务运动促进了民用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军用工业的发展,也开创了中国近代工业使用机器生产的先河。

但是从生产制度上来说他还是采用封建制度,官员化的管理,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具备一定的封建性和垄断性;采用机器生产,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经济上甚至是教育上从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了西方列强的牵制,所以又具有对外依赖性,所以并没有达到“求富”“自强”的口号。

洋务运动是清朝的一场生产技术改革运动,同时具有先进性和保守性。

2.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清政府自始对西方人的到来怀有畏惧心理。

原因之一,中国在军事上,是恐惧憎恶海盗的。

因为当时的航海技术不精,对海盗不易剿灭其根据地,甚至于不能发现其根据地。

原因之二,中国虽发明火药,却不能制成近世的火炮。

而西方人不仅铸造枪炮,而且他们的船舶也比当时清政府的船舶高达。

原因之三,西方人来到东方,自然都是些冒险家,不免又暴横的行为,而且通过传教进行文化侵略,更增加了中国人得畏恶心理。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对“中体西用”的思考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对“中体西用”的思考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对“中体西用”的思考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测绘09-3 董冰全0901180407摘要: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封建中国的大门。

封建统治者们也意识到进行洋务运动的重要性,旧中国也涌现了一大批救国图存的志士。

他们办学堂,兴军事,一切是办的热火朝天。

可是在如此良好的氛围下,洋务运动竟然失败了,这是为什么。

一切客观条件都好像已经具备,可是结果却不合人意。

本文将从洋务运动自身的封建性、依赖性以及自身的局限性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解释。

关键字:洋务运动发展富强正文:1840年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强大敌人的挑战,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

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治夷”的呼声。

英法联军,更激起朝野若干士大夫的觉醒,开始具体的推动“师夷长技”以雪耻图强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以振兴中华。

这就是洋务运动的开始。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西学的大量引进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也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传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洋务运动把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呈现在对其茫然无知的中国人面前,使人们开始耳闻目睹和亲身体会这些成果的优越之处,从而逐步澄清了对“西学”的种种误解,由一味抵拒,渐至批判地吸取。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从其"自强"、“求富”目标并未实现上说洋务运动最终是失败的。

洋务运动虽然作出了不少成绩,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宗旨,即只改经济制度,不改政治制度。

根本败因:只新其貌、而不新其心。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

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

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

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

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

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但是朝廷中大部分顽固派和各种有名望的守旧派抬出了“礼义廉耻”、“天道人心”和“用夏变夷”等封建教条,全面地反对学习“西学”,说什么“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攻击洋务派提倡“西学”,是“捐弃礼义廉耻的大本大原”,是“败坏人心”,是“用夷变夏”;甚至攻击侈谈洋务者是“祸国殃民”,是“洪水猛兽”。

他们指责洋务派自造船炮是“虚耗国帑”和“便于浮冒”;特别反对推行耕织机器,认为“夫四民之中,农居大半,男耕女织,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众,胥天下为游民,其害不能言矣”。

他们反对洋务派开采矿藏,修筑铁路,筹设银行,便利商民等措施,认为“古来圣君贤相讲富强之道者,率皆重农抑商,不务尽山泽之利,盖所称为极治者,亦曰上下相安,家给人足,足以备预不虞而已”。

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思想的现实意义思考

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思想的现实意义思考

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思想的现实意义思考“中体西用”思想是19世纪晚清地主阶级洋务派向西方学习寻求富国自强之道而开展的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指中国传统封建政治体制,以儒家经典为核心指导理论的纲常礼教、宗法制度,包括统治秩序。

“西学”是指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

“中体西用”论是指在保留中国传统封建专制统治的前提下,引进西方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也走向了终点,“中体西用”之梦随之破灭,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有着它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剧,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中西文化在交流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激烈的碰撞。

在激烈的碰撞中如何处理好中西文化的关系,是一个颇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而早在19世纪后半期,晚清地主阶级就曾做过一次积极的探索,其经验和教训则值得我们在今天的对外开放中借鉴。

一、新历史条件下“中体西用”的全新形式两种“中体西用”观的根本区别:笔者此处所提的“中体西用”和洋务派提出的经过历史检验后被证明“失败”的“中体西用”观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这里“中学”和“西学”本质和内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在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所遵循的“中学”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封建主义传统文化和统治秩序,是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必然走向灭亡的旧事物,而今天我们所坚持的新兴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制度属于新事物,它虽然尚不完全成熟,但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二、新形式“中体西用”思想的合理性1.当今历史条件与洋务运动时期截然不同洋务运动发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用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去挽救腐朽的封建政治制度,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行为,必然会遭到失败。

而今天我们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新历史时期,它正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2.新形式的“中体西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才迫使我们必须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果断地吸收一切有利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有益因素,促使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之能更好地与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

论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论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先说根本原因,那就是它只是地主阶级的一次改良运动,它的领导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皇室和官僚,它只提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前期口号”师夷长技以以制夷”,(自强)后期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它单纯的想靠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不学习西方的制度。

它的开展并不可能触动根本上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因为它的领导者的目的是巩固清朝的统治!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确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所以注定会失败!接下来是主要原因,也是主观原因,以倭仁为首的顽固派从洋务运动的一开始就坚决百般阻挠,加上慈僖并不是真心同意改革,只是迫与国内外的局势。

再加上当中的一些官员中饱私囊!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再是客观原因,外国侵略者不可能希望中国得到真正的富强,所以导致他们在洋务派所创办的企业中,进行敲诈,贪污,技术保密,导致企业得不到真正的发展和壮大!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国内外交困,弱国无外交,加上经济的落后,资经短缺,技术落后。

1861年,洋务运动兴起!可是在这之前,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这两场战争的结果都是清朝惨败,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签定,使得清朝的主权严重沦丧,实际上,这时候的清朝,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外国侵略者的牵制的,它政策的制定,经济的发展,在各个领域它都受到外国的影响和阻挠,它兴起的时间正好距太平天国爆发有整整十年的时间,在这一时期,清朝还要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无论在人力物力财力,都无法全心投入到洋务运动中.在这一时期,英国,法国,美国,都完成或者快要完成工业革命,也就是工业化,转而要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也就是帝国逐一阶段,帝国主义的发展需要广阔的市场和原料,这样一来,外国侵略者都把目光投向了地大物博但是国力落后的中国,他们是不会允许中国自强和变富的.这样一来又牵扯到领导这场运动的领导者们```在中央,是以奕言斤为代表,在地方,是以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为代表,他们的背后最大的支持者其实就是外国人,特别是奕言斤 ,慈禧也正是最忌惮他这一点,所以表面上同意他来主持洋务运动!我上面说了,外国侵略者是不会真心想让中国富强的,所以外国人支持他们,也是为了找一个"代言人",更好的帮助他们掠取利益,所以洋务运动的结果,可想而知,洋务运动的推动者没有也不想去触动传统思想。

洋务运动的作用及其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的作用及其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的作⽤及其失败原因“近岁以来,⼠⼤夫渐明外交,⾔洋务,筹海防,中外同声矣。

夫西⼈⽴国,⾃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具有体⽤。

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体,上下⼀⼼,务实⽽戒虚,谋定⽽后动,此其体也。

轮船、⼤炮、洋枪、⽔雷、铁路、电线,此其⽤也。

中国遗其体⽽求其⽤,⽆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铁路四达,果⾜恃欤?”这是1884年淮军⼤将、官⾄两⼴总督的洋务派⼤⾂张树声在病危的遗折写下了作为⼀名参与者对中体西⽤的评价,这番⾔论体现了当事者对这⼀思想的反思也反省了清末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

经过两次鸦⽚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西⽅先进⽣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资本主义发展的⼯商业的⼿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

就这样洋务运动在地⽅⼏个⼿握⼤权的重⾂的倡导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从⼀开始这次运动就注定要以失败⽽结尾,我们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来分析。

主观⽅⾯来讲,⾸先清政府是被迫也是很不愿意进⾏洋务运动,⽽且他们的⽬的也不是“⾃强”⽽是“⾃保”。

在⼗九世纪的中国产⽣了“洋务(夷务)”这个词,当时所谓洋务指的是牵连到外国的⼀切事情,提倡和主持洋务的⼈⾃然就成了洋务派,在洋务派刚刚产⽣之时,由顽固守旧派占主导地位的清廷对之所抱的是敌视的态度,许多洋务派的创始⼈例如林则徐等都遭到了悲惨的下场。

由于政府对办洋务不赞成、甚⾄反对,所以当时的洋务派可以说是在偷偷摸摸地办洋务,也就弹不上什么洋务运动了。

但到了19世纪中叶发⽣了变化,随着太平天国、捻军、⼀次、⼆次鸦⽚战争的打击,使得清政府第⼀次感到了⽣存危机,⾯对这种局⾯,以总理衙门⼤⾂奕欣、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宗棠、直⾪总督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新洋务派提出为抵御外侮维护清廷的统治地位,应当抛弃陈腐的“祖宗之法”,转⽽引进西洋先进技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

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看法

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看法

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看法刘浚昌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一、“中体西用”形成的社会基础“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发展演变的必然产物,具有其历史必然性。

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是这一思想产生的主要基础。

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笼罩在一种传统与守旧的氛围当中,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资本主义和传统的封建主义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当时的清政府面对这些矛盾时采取了调和折中的方式,有选择的采用了资本主义的某些有用的部分为其统治服务,这就是“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政治基础。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传统的封建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产品,资本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

战后,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了破坏,同时,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也乘机传入中国,这就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接触和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提供了可能。

这就是“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

漫长的封建社会在中国人的心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感,鸦片战争第一次冲击了中国人心中的民族优越感,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用理智的眼光来“开眼看世界”。

由于他们从小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并且大多数也都是封建科举考试出身,他们希望在传统主流儒学不受到很大摧残的前提下,将西方文化中有助于巩固封建统治的部分引进来。

这就是“中体西用”产生的文化思想基础二、“中体西用”的形成与内涵解读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讲西学必先通中学,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网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我疾者取之,斯有其益而无其害,既免迂陋无讥,又杜离经畔道之弊。

”!"同时,张之洞也对“中学”和“西学”都做了明确的界定。

试论“中体西用”与“洋才和魂”的成败原因

试论“中体西用”与“洋才和魂”的成败原因

试论“中体西用”与“洋才和魂”的成败原因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是以“中体西用”为宗旨的,中体西用又称“中道西器”。

这一思想最早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初冯桂芬的《校颁庐抗议》中“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之以诸国富强之术”,而后这一思想不断得以发展,最后因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到“旧学为体,新学为用”而广为流传。

《易经·辞系》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所谓的“体”“道”即“伦常名教”“四书五经”或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或说“中国史事政书、地图”而“用”“器”即为西方先进的军事武器、科技等。

日本的“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是由佐久间象山于1854年提出来的,他认为“洋学之有所资,本不在政教之论,惟用其技术器械之智巧”,而所谓“洋才和魂”则是指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的指导下在教育方面的指针,尽管两者的范畴不相同,但我从它们两者思想方法,思维方式上去考虑,则是大同小异,甚至可以等同。

因此在这里的“西洋艺术”、“洋才”指的是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中体西用”的“用”是一致的;而“东洋道德”、“和魂”指的是日本的传统道德和思想,与“中体西用”的“体”是相同的。

因此陈旭麓先生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提出的和魂洋才与中体西用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从历史的思维来看,看待一个历史事件不能把它隔裂开来分析,而是应把它放到社会发展的整体中去,不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既然两国自救运动的宗旨从本质上是一样的,但“他们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却大异”,很显然这与当时两国的国际环境有关,更需要从两国的社会背景、国民性和社会结构的内在因素来分析。

首先,可以从中日两国当时社会启蒙的程度上去分析。

一个国家启蒙程度的如何可以从留学生的状况和进步刊物对国民的影响上来看待。

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尽管遭受了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但国民对于西方文化的态度仍然怀有强烈的抵制心理。

这种抵制心理并没有随着中国的社会近代化而减弱,直到19世纪末仍是如此,义和团的盲目排外就是很好例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对“中体西用”的
思考
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测绘09-3 董冰全0901180407
摘要: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封建中国的大门。

封建统治者们也意识到进行洋务运动的重要性,旧中国也涌现了一大批救国图存的志士。

他们办学堂,兴军事,一切是办的热火朝天。

可是在如此良好的氛围下,洋务运动竟然失败了,这是为什么。

一切客观条件都好像已经具备,可是结果却不合人意。

本文将从洋务运动自身的封建性、依赖性以及自身的局限性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解释。

关键字:洋务运动发展富强
正文:
1840年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强大敌人的挑战,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

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治夷”的呼声。

英法联军,更激起朝野若干士大夫的觉醒,开始具体的推动“师夷长技”以雪耻图强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以振兴中华。

这就是洋务运动的开始。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西学的大量引进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也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传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洋务运动把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呈现在对其茫然无知的中国人面前,使人们开始耳闻目睹和亲身体会这些成果的优越之处,从而逐步澄清了对“西学”的种种误解,由一味抵拒,渐至批判地吸取。

盲目自大的心态日见改变,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客观地面对现实,承认两方科技的进步,不再反对把“西学“引入中国。

可是在如此良好的资产主义社会的氛围下,洋务运动还是败得一塌糊涂,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1.洋务运动自身的封建性缺陷,导致其只是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没有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

这“商
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

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实际上,洋务运动是一次彻底失败的运动,他没有能让中国走向资本主义,仅仅是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满清政府的腐败统治,正因为这种阶级局限性,而让洋务运动最终成为了一次彻底失败的运动。

我们从慈禧太后的“四个不能变”也可看到封建统治者对洋务运动的目的与态度。

满清末年,王朝内外交困、统治岌岌可危。

为保住爱新觉罗的江山社稷不丢,慈禧太后在改革派大臣李鸿章、张之洞的推动下实行改革。

改革之初,慈禧太后首先定下了“四个不能变”:即三纲五常不能变;祖宗之法不能变;大清朝的统治不能变;自己的最高皇权不能变。

封建统治者之所以答应进行洋务运动,其根本原因是统治者想保住其统治地位的不改变。

统治者们想通过洋务运动使国家富强,使自己有能力来对抗西方列强的侵略。

而他们永远不会去改变封建统治的帝制统治。

而洋务运动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产物。

想要在封建统治下进行,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2.洋务运动对外国有着强烈的依赖性而西方列强却并不希望中国富强;
洋务运动进行之时,清政府已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而洋务派官员却一直主张“和戒”,其所兴办的企业一切仰赖外国,他们企图依赖外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疑与虎谋皮。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洋务运动的口号,看似很科学的样子,可是实行起来并没有抓到根本。

所谓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只可能是一厢情愿罢了,西方资本主义者可不会有如此简单的头脑。

甲午一败,看起来是我们内部指挥有问题,因为从纯技术角度上说,北洋水师比不比对手差。

但是除了指责那些旧派作风的官员外,的确还应该考虑一下深层次的问题。

的确,基础太薄弱,不具备深层次开展的条件,一切表面上的努力依然只能是为表面上的饰金而已。

比如,具体从科技方面来说,那时的我们只能是学习西方,而很少有自己开创性的东西。

也难怪,封建落后的制度早已让中国的科技传统失去了紧跟世界的步伐。

况且,在当时环境下,任何施行方式都不是真正的长久之计。

科学产业化要求学者们投入到生产实践中去,在19世纪末的欧洲,已经基本做到了这一点。

可以这样说,西方的研究是真正为了研究而研究,而中国只是为了某个现实存在的实体去“研究”。

这样,进步与发展也只能是局部的,并且会受制于人。

3.洋务企业自身内部管理的局限性与腐朽性。

洋务派所创建的一些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基本上是封建衙门式的。

洋务派所办的军事工业完全有官方控制,经营不见效益,造出的枪炮、轮船往往质量低下。

即使说你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其管理大多也是由政府“专派大员,用人理财悉听调度”,商人没有多少发言权,还要承担企业的亏损。

企业内部及其腐败,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官场陋习。

大小官员既不懂技术又不懂经营管理,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

整个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且有限。

洋务派官员自身的近代化修养不足,没有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对其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相反,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剥削制度,试图在中国搞所谓的“中体西用”,即用中国的封建制度作容器,去盛载西方的先进技术,对两者的内在矛盾认识不足,因此必然导致失败。


以看似先进的背后,还是不可避免的腐朽,使得这场洋洋洒洒的运动终究成为流星一现。

其实总的来说洋务运动的初衷是好的,可是这些支持者们没有真正意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中体西用”也没有很大的错误,错就错在旧时的中国没有洋务运动的基础,没有进行洋务运动的制度基础,只能注定运动的昙花一现。

对“中体西用”的思考
事实证明,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起了积极作用的“中体西用”文化观,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内在的矛盾,无法构成一种严整的新兴的文化观念体系。

而这也恰恰表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创造一种既符合时代进程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文化观年的时代命题,已经提上了中国近代发展的日程。

在我们对中国的近代史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对中国百年历史的屈辱以及所伴随的文化现象,也应该用同样的耐心来进行梳理,就像我们现在对中国的改革思想历程进行回顾的时候,落后要挨打这是邓小平同志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的,却也是表达了一个具有思想史方面的话题。

中国是如何落户的,如何在当时面对自己落后。

翻开开那段现在并不尘封的历史,寻找到新的思想发展的脉络时,我们会发现中国当代经济改革的一些做法有其是在思想解放中的历程,就会发现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那样,关键是解放思想。

对于现在的世界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小平同志作出了极为精辟的论述--“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困和落后,就必须开放。

”所以即使在现在我们来对待“中体西用”问题,进行分析时对发生在一百三十多年前的洋务运动的时候,有些问题我们好像依然在争论,而有的问题即使是已经证明了的,我们现在依然还要不便明晰。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而在洋务运动兴起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世界就是在向开放迈进,帝国主义使用了洋枪舰炮迫使中国的国门开放,使得中国历经了丧权辱国的羞辱,而现在我们的改革开放则是我们自觉地吸纳外国的资金、技术来建设中国的小康社会,这是本质和性质完全不同的。

而且作为开放过程中的文化和思想的交流,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

现在我们通过已经走过的历史来面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这道文化景观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现代化从器物层--制度层--思想文化层的不断深化,同时也是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完成这种深化的认识。

从一个思想的观念或是说从当时的一种思想认识到成为一项伟大的改革实践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在今天回顾起来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