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新部编本 全册
新编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1单元第1课《听听声音》(0.5-1 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可以感受它。
2.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1.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2.对声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3.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他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点】用词语描述我们周围各种各样的声音,并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视频。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并描绘听到的声音。
【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导入2 分钟观察图片,想象图片中事物发出的声音,将学生的注意力汇聚到声音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用简单的词语描绘自己想象的声音是怎样的。
将注意力集中到声音上。
二、聚焦3分钟试着举例说一说你听到过的声音,用什么词语可以描述它。
学生交流与讨论。
聚焦声音的描述第1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 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2.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的阐述自己的发现。
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面鼓,一把钢尺,一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一个阴差几个豆子或细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物体产生声音时的状态。
【教学流程】第1单元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 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及对环境的适应。
2. 第2章《动物的行为》:探讨动物的行为分类、适应性及影响因素。
3. 第3章《地球与宇宙》:介绍地球的结构、地形地貌以及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4. 第4章《电与磁》:学习电与磁的基本原理、现象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植物、动物、地球与宇宙、电与磁的基本知识,培养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行为的适应性、地球与宇宙的关系、电与磁现象的解释。
2. 教学重点:观察、实验、探究方法的应用,科学思维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植物样本、动物模型、地球仪、磁铁、电路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画图工具、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植物生长、动物行为等实际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详细讲解。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醒目、简洁,体现教学内容。
2. 内容:条理清晰,突出重点、难点,图文并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过程。
(2)调查身边动物的行为,分析其适应性。
(3)绘制地球仪,标注重要地形地貌。
(4)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解释其工作原理。
2. 答案:提供详细答案,指导学生正确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书籍、网站等资源,鼓励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培养科学素养。
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共23页)
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目录天气1、我们关心天气2、天气日历3、温度与气温4、风向和风速5、降水量的测量6、云的观测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溶解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5、溶解的快与慢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声音1、听听声音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3、声音的变化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7、保护我们的听力我们的身体1、身体的结构2、骨骼、关节和肌肉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6、口腔里的变化7、呵护我们的身体第一单元天气单元本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定位:“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
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
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
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
2024年精选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精选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详细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2. 第2章《动物的生存与适应》:介绍动物如何适应环境、运动方式、防御行为等。
3. 第3章《地球与宇宙》:讲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星空、太阳系等知识。
4. 第4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探讨能量的来源、转化、守恒等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使学生了解动物的生存策略,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家园,关注宇宙科学的意识。
4. 让学生掌握能量守恒定律,提高节能减排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存策略、地球与宇宙的关系、能量守恒定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图解、动物模型、地球仪、星空图、能量转化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实验器材、学习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植物、了解动物生活习性等,引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好奇心。
2. 例题讲解:以教材为例,详细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适应环境的策略等。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过程2. 动物的生存策略3. 地球与宇宙4.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3)简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以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解释能量守恒定律,并举例说明。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植物观察,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
(2)开展动物生存策略研究,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方法2. 生命世界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物的适应与行为3. 物质科学水的性质与循环简单机械与能量4. 地球与宇宙天气与气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 让学生了解生命世界的多样性,认识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特点及适应性。
3. 让学生掌握物质科学的基本知识,理解水的性质、简单机械原理及能量转换。
4. 培养学生对地球与宇宙的认知,了解天气、气候以及地球的运动规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生命世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物质科学中的能量转换、地球与宇宙的运动规律。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植物样本、动物模型、实验器材、地球仪、天文望远镜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尺子、温度计、湿度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植物生长、动物行为等实例,引出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性。
2. 例题讲解:以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物适应性与行为为例,讲解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并记录植物、动物的特点,进行观察和实验。
4. 知识拓展:讲解水的性质、简单机械原理、能量转换以及地球与宇宙的运动规律。
5. 小组合作:设计实验,验证物质科学原理,观察天气变化,制作地球仪模型。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流程图2. 植物生长与繁殖、动物适应性与行为关键点3. 水的性质、简单机械原理、能量转换示意图4. 地球与宇宙运动规律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特点,绘制植物生长过程图。
观察动物行为,分析其适应性,写下观察报告。
制作一个简单机械模型,说明其原理及作用。
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2. 答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给予指导性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新部编本 全册
第( 1 )课 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
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过程
教学及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一、教师导语,引入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7.回到教室后,教师可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
8.依次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风向、风级?
9.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今天的气温。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种子发芽等。
课时:4课时内容:植物生长的过程、植物繁殖的方式、种子发芽的实验等。
2. 第二章《动物的适应与进化》:探讨动物如何适应环境、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证据。
课时:4课时内容:动物的运动、感觉、保护色、进化原因和证据等。
3.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了解地球的结构、运动及宇宙的基本知识。
课时:4课时内容:地球的结构、自转与公转、季节变化、太阳系等。
4. 第四章《能量与机械》:学习简单机械、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课时:4课时内容:简单机械原理、能量转化、能量守恒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进化、地球运动、能量转化等抽象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过程、动物适应环境、简单机械原理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学习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
2.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关键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5. 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教学思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2)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3)简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4)解释能量守恒定律。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自然界的多样性1.1 生物的分类和特征1.2 植物的分类和特征1.3 动物的分类和特征2. 第二章:力的世界2.1 力的概念和作用2.2 力的测量和单位2.3 力的合成与分解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使学生对自然界生物的分类和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环保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和特征、力的合成与分解。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分类和特征、力的概念和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模型等。
2. 学具:学习手册、实验报告、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内的生物,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2.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分类和力的概念,进行实例分析。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力的测量和生物分类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分类和特征植物分类: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动物分类: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2. 力的概念和作用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三种植物和三种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举例说明力的作用。
2. 答案:植物分类: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动物分类: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力的作用:如拉力、压力、摩擦力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生物分类和力的概念的理解,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关于生物和力的知识,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选择;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6. 板书设计;7. 作业设计和答案的详细程度;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不同种类的植物及其特点。
2. 第2章《动物的生活与行为》:探究动物的生活习性、行为特点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3. 第3章《光与影》:研究光的现象,了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原理。
4. 第4章《电与磁》:学习电和磁的基本概念,探索电与磁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思考、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与影、电与磁的相关原理。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光的传播、电与磁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投影仪、显微镜、电磁铁、电路实验箱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如植物、动物模型、手电筒、镜子、磁铁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植物为什么能生长。
2. 新课内容讲解:(1)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植物及其特点。
(2)动物的生活与行为:介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分析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3)光与影:讲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让学生了解光与影的关系。
(4)电与磁:介绍电和磁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探索电与磁之间的关系。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动物的的生活与行为:列出动物的主要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
3. 光与影:用图示表示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4. 电与磁:列出电和磁的基本概念,表示电与磁之间的关系。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案一:第一课,物质的存在形态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并能够举例说明。
教学准备:教材、实物(水、冰块、水蒸汽等)。
教学过程:1. 导入: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回答问题:“物质有哪些性质?”、“物质的存在有哪些形态?”2. 展示实物:教师展示实物,如一个杯子装满了水,然后提问:“这个杯子里的物质是什么形态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展示冰块和水蒸汽等实物,引导学生思考。
3. 学习新知识:教师通过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并给出相应的图示,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4.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在组内讨论并列举出更多的物质存在的例子,并说明其形态。
5. 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各种物质的存在形态。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生活中的物质,并归纳总结出物质的形态。
教案二:第二课,物质的性质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物质的性质,并能够正确使用性质描述物质。
教学准备:教材、不同性质的物质样品。
教学过程:1. 导入: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回答问题:“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哪些?”、“物质的形态与其性质有何关系?”2. 展示实物:教师将不同性质的物质样品进行展示和讲解,如铁、纸和水等,引导学生认识物质各自的性质。
3. 学习新知识:教师通过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物质的性质有哪些,如颜色、形状、硬度等,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多样性质。
4. 比较活动: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在组内比较不同物质的性质,并向其他组展示比较结果。
5. 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性质,如铁锅可以吸引磁铁等。
6. 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物质的性质。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自编一段小故事,用性质描述物质的变化和影响。
教案三:第三课,各种物质的使用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各种物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正确运用。
2024精选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优质教案
2024精选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第一章:我们生活世界1.1 人类与自然1.2 生物与环境1.3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第二章:力世界2.1 物体运动2.2 力作用2.3 简单机械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人类与自然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和力作用观察能力。
3. 使学生掌握简单机械使用方法,并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作用、简单机械使用。
2. 教学重点:环境保护、物体运动、力作用、简单机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小车、滑轮、杠杆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述生活中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物体运动等现象。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让学生解人类与自然关系、生物与环境、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等知识点。
3. 例题讲解:针对物体运动、力作用等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力作用、简单机械使用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力世界2. 主要内容:物体运动力作用简单机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力作用现象。
(2)简述简单机械原理及用途。
2. 答案:(1)生活中常见力作用现象:踢足球时,足球运动;拉抽屉时,抽屉移动等。
(2)简单机械原理及用途:杠杆原理,如剪刀、钳子等;滑轮原理,如吊车、电梯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对物体运动、力作用等知识有更深入理解,但在实验操作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常见简单机械,解其原理和用途,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活动,培养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是新课导入环节,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认识到环境保护重要性。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的条件、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2. 第2章《动物的行为与习性》:学习动物的生活习性、行为特点、适应环境的能力等。
3. 第3章《岩石与矿物》:认识岩石、矿物的种类、特点及成因,了解地球的物质组成。
4. 第4章《能量的转换与应用》:探究物体内能的转换、简单电路、可再生能源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动物的行为特点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进学生对自然资源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量的转换与应用、岩石与矿物的识别。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特点、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动物模型、岩石矿物标本、电路元件等。
2. 学具:放大镜、显微镜、实验器材、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故事、观察等方式,引入新课。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章节内容,结合实际操作、观察、思考,让学生掌握知识。
3.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7. 课后实践: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材重点、难点内容。
2. 板书结构:清晰、简洁,逻辑性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植物生长过程中,种子发芽的条件有哪些?(2)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3)简述岩石与矿物的区别。
(4)列举三种可再生能源。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书籍、网站、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的确定与解析2.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3.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4. 板书设计的重要性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的确定与解析1. 能量的转换与应用:此部分涉及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包括第1课《植物的生长条件》、第2课《植物的生长过程》、第3课《植物的开花与结果》。
2. 第二单元《电路的奥秘》,包括第1课《电路的组成》、第2课《电路的连接方式》、第3课《电路的开关》。
3. 第三单元《磁铁的力量》,包括第1课《磁铁的性质》、第2课《磁铁的磁性方向》、第3课《磁铁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条件、生长过程、开花与结果的特点;掌握电路的组成、连接方式和开关的作用;认识磁铁的性质、磁性方向及其应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电路的连接方式、磁铁的磁性方向。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条件、电路的组成、磁铁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电路实验器材、磁铁及磁性材料。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演示电路实验、展示磁铁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生长条件:阳光、水分、土壤、空气生长过程: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结果2. 电路的奥秘:电路组成: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连接方式:串联、并联3. 磁铁的力量:磁铁性质:磁性、极性、磁性方向应用:磁铁吸附、指南针、电动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植物的生长条件。
(2)列举电路的连接方式。
(3)简述磁铁的性质及应用。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种子发芽、植物光合作用、开花结果等基本知识。
2. 第二章《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研究动物的行为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包括觅食、防御、繁殖等方面。
3. 第三章《岩石与矿物》:学习岩石的分类、特点及矿物的形成过程,培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4. 第四章《电的奥秘》:初步了解电路的组成、电流现象以及安全用电的常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册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生长、动物行为、岩石矿物和电的基础知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信息,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关爱生命、保护环境、安全用电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光合作用的理解、动物行为与适应的关系、岩石矿物的辨别、电路的组成与应用。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动物行为的观察与分析、岩石矿物的特点与分类、安全用电的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动物行为视频、岩石矿物标本、电路实验箱等。
2. 学具:放大镜、显微镜、实验记录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播放动物行为视频,引发学生对本册内容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植物生长过程、动物行为特点、岩石矿物分类及电路原理。
3. 实践:分组进行观察、实验,如观察种子发芽、制作简单的电路等。
4. 课堂讲解: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结合实践情景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生长过程图解2. 动物行为特点表格3. 岩石矿物分类图4. 电路原理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种子发芽的过程。
(2)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精彩教案【第一单元1.1《认识物体》】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了解物体的特征。
2.培养学生运用感官和工具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体,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物体的特征。
2.学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进行科学探究。
三、教学难点2.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些常见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征。
2.学习物体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闻味等方式,了解物体的特征。
3.科学探究教师示范如何运用感官和工具进行科学探究。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物体的特征。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体,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第二单元2.1《声音的传播》】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
2.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声音传播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声音的传播条件。
2.实验方法探究声音传播。
三、教学难点1.声音传播的原理。
2.实验设计与操作。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段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学习声音的传播条件教师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如介质、频率等。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声音传播的条件。
3.实验探究教师示范如何进行声音传播的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传播的现象。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单元3.1《光的传播》】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方式。
2.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光传播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光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光的传播方式。
2.实验方法探究光传播。
三、教学难点1.光传播的原理。
2.实验设计与操作。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
2.学习光的传播方式教师讲解光的传播方式,如直线传播、反射等。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光的传播方式。
3.实验探究教师示范如何进行光传播的实验。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植物光合作用、花开花落等。
2. 第2章《电路的连接与使用》:学习电路的基本概念,掌握电路的连接方法,了解电路的实际应用。
3. 第3章《力的作用》:探索力的概念,学习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了解力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电路的能力,理解电路连接的基本原理,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3. 使学生掌握力的概念,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进行力的简单测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连接方法、力的测量。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过程、电路原理、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观察箱、电路实验箱、力测量计。
2. 学具:种子、花盆、土壤、电线、电池、灯泡、小木块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植物生长观察箱,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长过程。
(2)通过小实验,让学生了解电路连接方法。
(3)进行简单的力测量,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
2. 例题讲解:(1)讲解植物生长过程,分析种子发芽、光合作用等关键环节。
(2)以实际电路为例,讲解电路连接方法,分析电路原理。
(3)通过实例,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学习力的测量方法。
3. 随堂练习:(1)观察植物生长,记录关键阶段的变化。
(2)动手操作电路,连接不同类型的电路。
(3)进行力的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2)概括电路连接方法,强调安全使用电路。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光合作用花开花落2. 电路连接方法:线路图安全用电3. 力的作用:力的概念力的测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
(2)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画出电路图并说明连接方法。
(3)测量并记录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效果。
2. 答案:(1)植物生长过程记录表。
(2)电路图及连接方法说明。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3篇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选3篇(一)教学目的:1. 知识与技能:掌握四个单元的知识内容,包括物质的变化、水的变化、空气和光的利用。
掌握科学实验的根本方法和过程。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学习策略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各种资,如实验室、图书等,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物质的变化过程和规律,掌握水的变化过程和规律,掌握空气的利用和光的利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才能,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教材、实验器材、实验模型等。
学生准备教材、作业本等。
教学过程:Unit 1 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水的物态变化教学内容:1. 通过观察实验,理解水的三种物态变化,即液态、固态和气态。
2. 理解水在不同物态下有不同的性质和用处。
学习活动:1. 向学生展示水在不同物态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水的不同形态。
2.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和冰的熔化过程。
3. 引导学生讨论水的不同物态下的性质和用处。
第二课:固态物质的变化教学内容:1.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固态物质的变化过程,如燃烧、溶解等。
2. 理解固态物质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学习活动:1. 向学生展示一些固态物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固态物质的特点。
2. 组织学生进展实验,观察不同固态物质的变化过程。
3. 引导学生总结固态物质的变化规律。
Unit 2 水的变化第一课:水的蒸发和沸腾教学内容:1. 通过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和沸腾过程,理解水的变化规律。
2. 理解水蒸气的性质和用处。
学习活动:1. 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模型,引导学生猜想水蒸发和沸腾的过程。
2. 组织学生进展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和沸腾过程。
3. 引导学生总结水的蒸发和沸腾的规律。
第二课:水的结冰和融化教学内容:1. 通过实验,观察水的结冰和融化过程,理解水的变化规律。
科学教案四年级上册教科版(6篇)
最新科学级上册教案科学教案四年级上册教科版(6篇)科学级上册教案科学教案四年级上册教科版篇一1.能交流搜集到的植物资料按问题进展讨论。
2.引导学生观察叶的蒸腾实验。
3.能概括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做植物蒸腾实验,能解释实验中的现象,理解叶的蒸腾作用。
教学难点:概括植物的共同特点。
一盆植物。
一个透明的大塑料袋。
老师为学生准备一些如少儿植物图册一类的书,课前通知学生带这类书。
师:“上节课前大家搜集了我们身边各种各样的植物,以及植物的有关资料,让我们这节课继续研究植物。
”〔1〕聚集学生带来的各种植物、植物书、有关植物的资料,把学生所说的各种植物的名称一一列在黑板上。
〔2〕把有关书籍分配到各小组供学生研究和查阅。
〔1〕阅读教材中所列的凤仙花的五个特征。
〔2〕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方面观察植物和查阅资料,答复:生长发育过程〔注意引导学生要涉及植物的变化,植物有生长的阶段,也有死亡的阶段〕。
繁殖后代。
身体构造。
生长环境。
运动与反响。
〔注意要求学生列举与凤仙花一样和不同的植物,到达理解植物多样性和具有共同特点目的。
〕〔1〕做实验,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2〕“别的植物也是这样吗?”——推广到所有的植物。
〔3〕说说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气候、对其他生物和对人有什么作用。
〔1〕师:“你能说说形形色色的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吗?”〔2〕师:“在观察和理解了许多植物之后,我们知道植物的共同特点了吗?请你写写植物的共同特点。
”你能寻找出动物和植物有哪些一样点和不同点吗?科学级上册教案科学教案四年级上册教科版篇二1、可以根据云量的多少,把天气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知道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降临。
2、用图示法说明云的种类,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3、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重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练习辨别风向
小组合作,自制风向标。
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板书设计
1——4风向和风速
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测量工具:风向标。
风速: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
风速仪:测量风俗的仪器。
风速等级(风级)共计13个。
课
后
反
思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天气
课 题
1—5降水量的测量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教学过程
教学及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目标展示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7.回到教室后,教师可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
8.依次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风向、风级?
9.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今天的气温。
教学过程
教学及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教学过程】
目标展示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二、探究内容:
()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学生展开讨论。
各小组按要求测量室内、室外温度,并做好记录
各组代表汇报交流测量的数据。
讨论交流地点的选择策略。
板书设计
1-3温度和气温
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气温的测量
课
后
反
思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天气
课 题
1-4风向和风速
课时
第( 1 )课 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教学难点
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
教学过程
教学及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6.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此时的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强,教师应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最合适?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导。
过程与方法:
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
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5、教师小结。
学生回忆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在班级向大家介绍。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天气
课 题
1-6云的观测
课时
第( 1 )课 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过程与方法: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过程
教学及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教学准备: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
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
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天气
课 题
1、我们关心天气
课时
第( 1 )课 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制作天气日历
课
后
反
思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天气
课 题
1-3温度和气温
课时
第( 1 )课 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学生汇报交流分类结果
学生按照观察要求开始小组合作,观察当天的天气作好记录。
5、学生交流汇报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如果学生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板书设计
1、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天气现象 气象符号
课
后
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