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优秀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7篇
《范进中举》教案7篇范进中举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2. 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教学设想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小说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2.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
但作文水平低。
3.《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
同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4.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布置自学:1. 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1 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2 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3 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2.请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导(即教师导入。
)师:1、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
)对了,“中举”是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中了举就能升官发财,吃用不愁……可是范进中举后却疯了,这是怎么回事?结果又怎样呢?2、“范进中举”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范进是人物,中举是事件,标题就是小说的中心事件。
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一等奖3篇
1、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一等奖《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节选自《儒林外史》。
下面是2.合作探究:学生先分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全班交流,使交流面更广。
3.课文解读和情境营造结合,课文情境和生活情境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人生选择才是有价值的。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品评人物,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
2.引导学生赏析讽刺艺术,了解对比、夸张、细节描写等讽刺手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人生选择才是有价值的。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导读导议法、赏读评议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理解人物。
2.通过填表的辅助性手段来引导学生体会对比产生的讽刺效果。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
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语:曾经在网上上出现这样一则“拜神帖”,帖子的具体内容是:“范进,中国考神、中国考试宗师、传说中的文曲星!传说考试前拜考神,在考场上就会得到文曲星暗中相助!……考神范进在此!”从发帖日起,此后几乎每天都有考生来“拜神”。
一些社交网站上还出现所谓的“考神公共主页”,全部都是祈求自己能顺利通过考试,留言条数超过15万,主页粉丝也超过44万人。
这位“考神”何许人也?是否值得如此“膜拜”?今天,让我们来一窥“考神”的真面目。
【设计意图】从社会现象入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背景了解范进,是清朝小说家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中一个特色鲜明的人物。
“范进中举”这个片段选自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
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
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就开始应考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范进中举》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进中举》教案(通用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进中举》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对比和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重点:1、分析范进、胡屠夫等人物形象。
2、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难点:1、理解范进中举反而喜极发疯这一现象。
2、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过程:一、导入语: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提问的同时亮出彩票)是的,彩票!小小彩票。
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
在我国封建社会,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票呢?(不是)的确,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
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
二、分析主人公范进1、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请学生简要复述这一情节。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明确:昏厥→ 疯跑→ 跌倒→ 疯走集上2 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
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
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
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
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提问:你认为主人公范进是怎样一个人?贫困潦倒、唯唯诺诺、逆来顺受、圆滑、虚伪、世故、猥琐懦弱、热衷功名4、提问:刻画范进这一人物形象,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一等奖3篇
1、《范进中举》优秀教案一等奖《范进中举》节选自清代杰出小说家吴敬梓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范进中举》优秀教案,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1、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3、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4、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难点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二、整体感知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以下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中举前、中举后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3、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胡屠户4、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精选3篇)
范进中举教案范进中举优秀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进中举教案(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课文讽刺、夸张的语言;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重点、难点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注音、解释;2.介绍文学常识及有关明清科举制度的文化知识;3.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结构;4.分析15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三、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体统同案火候局不过兀自桑梓万贯家私谨具贺仪相与四、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预习题及情节结构五、整体感知课文情节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一)(12)写范进中举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二)(312)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①(35)写范进上集卖鸡和喜极而疯。
②(610)治疯;③(1112)张乡绅拜会范进。
六、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1.结合注释自渎课文,并理解文义。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分别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②范进中了相公,胡屠户来贺喜,带了哪些礼品?写明礼物的作用是什么?③胡屠户教导范进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三篇
【导语】《范进中举》节选⾃长篇讽刺⼩说《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说吴敬梓家。
该书还塑造了⼀个有名的吝啬⿁的形象严监⽣。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第⼀课时 【学习⽬标】 1.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理清⽂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
(重点) 3.学习⼩说的对⽐⼿法。
(难点) 【教学过程】 ⼀、新课导⼊ 儒⽣周进,考了⼏⼗次连个秀才也没考上,受尽了困顿和屈辱。
⼀次在贡院撞号饭,⼝吐鲜⾎,满地打滚,闹得不可开交时,四个商⼈出于怜悯,替他捐了个监⽣进场考试。
从此他步步⾼升。
后来他主持秀才考试,⼀个考了⼆⼗多次的⽼童⽣引起了周进的⾼度注意,周进顿⽣怜悯,为其填了个第⼀名,这个⽼童⽣便是范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范进中举》。
⼆、⾃主预习 1.⾛近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号⽂⽊⽼⼈,安徽省全椒县⼈,清代⼩说家。
出⽣于官僚地主家庭,年幼聪明,才识过⼈,不善于治理家业,喜欢慷慨资助别⼈,与朋友歌吟豪饮。
⼆⼗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直不利。
代表作《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 是我国⽂学⼀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说。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个主⼲,可是有⼀个中⼼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成功地展⽰了⼀幅以封建儒⽣的⽣活和精神状态为中⼼的⼗⼋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3.朗读课⽂,读准下⾯加点字的字⾳。
带挈(qiè)体统(tǒng)劈⼿(pī) 醉醺醺(xūn)商酌(zhuó)尖酸(suān) 攀谈(pān)桑梓(zǐ)簇拥(cù) 侥幸(jiǎo)权变(quán)轩敞(xuān) 4.词语解释 带挈:挈带。
⽂中指提携,意思是“让⼈沾我的光,得到好运⽓”。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形容⼗分恭顺。
作揖:拱⼿⾏礼。
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
狗⾎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4篇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4篇《范进中举》教案篇一《范进中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重点难点1.重点:(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2.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星宿(Xiu)斋公(zhai )醉醺醺(xun )带挚(qie)啐cui )簇拥(cu)侥幸(jiao)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拱手行礼。
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
3.阅读全文,理清小说情节。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商酌:商量斟酌。
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
癞虾螟(lai ha ma )阎王(yan)攥(zuan)二、导入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吴敬样(1701-1754),字敏。
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吴霖起,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样的思想有一定影响。
吴敬样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
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
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
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
由于科场不遇和家道衰落,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
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这~切使他胸中郁结了忿世嫉俗之情。
安徽巡抚推荐他去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他抱着鄙薄功名富贵的态度,托病拒绝了。
乾隆十六年,皇帝南巡,别人都去恭迎“盛典”,他却“企脚高卧向栩床”,表示了对最高统治者的鄙视。
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就是在作者这样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上写成的。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范进中举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2.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难点、重点分析]1.本文如何运用细节描写,逼真形象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色?分析:胡屠户“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粗鲁没修养,一副市侩丑像。
胡屠户又道:“……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吃过两三回哩!”——讽刺、夸张意味很浓,胡屠户对“亲家”的嘲讽,反映了他的嫌贫爱富。
屠户见女婿的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替他扯了几十回。
——横蛮不讲理的胡屠户,一下子变得憨态可鞠,十分可笑,用意颇深,讽刺效果很强。
2.与《孔乙己》相比较,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分析:A、从人物形象上看,写孔乙己侧重写孔乙己自身思想意识和社会地位的矛盾,通过对几个场面及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完成的;写范进则侧重写他中举前后的变化,通过他的疯和周围人的变化完成的。
B、从行文上看,《孔乙己》写了“笑”,笑得悲凉。
批判中见同情:,虽字面少见“笑”字,但却处处可笑,充满着嘲讽、批判。
C、从主人公的结局上看,一个悲惨,一个富贵,没爬上去和爬上去终究不是一回事,揭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实质。
3.本文如何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份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癫、荒唐。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9篇)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9篇)教师撰写优秀教案,是教师不时反思、改进自身教学的一种方法,能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生长的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可爱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范进中举教案(精选9篇),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篇一【设计思路】1、长课文教学讲究适当的取舍,尤其要注意精讲。
本文的教学,应在“中”和“好”字上下工夫,应重点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并与孔乙己进行比较。
2、方法上以默读体会、比较鉴赏为主。
【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并把握其特点,理解范进中举的悲剧及其社会根源。
2、体会作品的讽刺性和戏剧性效果,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超的讽刺艺术。
3、提高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知、欣赏艺术形象的能力,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的世态炎凉。
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举。
几十年的痴情追求,一旦功名到手竟高兴得发了疯,命运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范进中举》。
二、教学重点突破1、从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切入: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
引导学生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的变化,理解人物性格及思想情感,深刻认识全文主题。
师:范进中举后发疯时说:“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中,哪一个字道出了他发疯的根本原因?谈谈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是什么。
2、从品味对联切入:“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这副对联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体现了文章主旨。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通用8篇)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通用8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儒林外史》的介绍。
2、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对比、写实。
方法过程1、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
2、比较阅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体会作者对丑恶现象进行辛辣讽刺的艺术。
二、学法引导因《范进中举》是长篇小说节选,学生要想较好地完成该课的学习目标,宜课外阅读《儒林外史》全书,对该书的整体情况,包括所刻画的人物,所选取的典型题材,反映的主题,主要的艺术手法有个大体的了解。
学习本文时,着重从范进的语言、动作分析其性格,抓住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及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原因的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主题及艺术特点。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与动作。
(2)对比、夸张与直接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2、难点旧小说中的雅语与口语。
3、疑点同是读书人,范进与孔乙已有何不同?4、解决办法重点问题主要由学生阅读分析得出答案,难点多参照文下注解解决,疑点采取结合上几节课内容进行两个人物的比较的方法解决。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查找资料,谈对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了解。
2、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分析。
(1)从范进中举前后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及其自身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及世态人情。
(2)范进喜极而疯片断赏析。
(3)胡屠户形象分析。
(4)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的讽刺手法。
3、教师推荐《儒林外史》精彩片断,师生共同赏析。
4、范进与孔乙己比较阅读,教师点拨,归纳。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介绍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从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经济状况变化把握科举制度的罪恶,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了解世态。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能力,分析范进、胡屠户等的人物形象;2、在第一点的基础上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重点】品味学习以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对《范进中举》这篇小说的基本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中的人物性格也有一定的体会。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等同学的表演。
二、课本剧表演生表演课本剧。
让学生组织并参与表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因为只有认真研读了课本,才能体会其中人物性格特点,才能表演得更真切.而真切的表演又能带给其他同学享受语文的快乐。
三、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范进中举发疯”作为铺垫:师:读了课文,又看了表演,同学们,请问: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情节?生:“范进中举发疯”这一中心情节。
师:它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生分析一系列的动作。
)师:(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简单小结)范进发疯,疯得有特点:发疯的动作: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发疯的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总之,因为作者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传神,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中了举就应该高高兴兴去做官,可是,范进了中举报帖后,为什么突然疯了?当时他的那些不寻常举动,你认为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生争执,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三个短句上。
)师:你可否从范进中举发疯时的一段语言中获得启示?生: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师:你认为这段语言中,哪一个字说明了范进发疯的根本原因?生1:“中”字!因为中举了,太高兴了,所以疯了。
初中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优秀范文3篇
初中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优秀范文3篇初中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优秀范文1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人物—范进;事件—中举。
2.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明确: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作科举。
范进中举是不是好比今天的人考上公务员了呢?欲知究竟,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作品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
受家族的影响,他少时热衷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不过,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是在他的父亲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他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敬梓性情豁达,不善治家,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到贫之变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
正因为其个人经历,使他对当时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之弊病有了深刻的了解,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故事情节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卑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教学提示】可参考光盘教学素材做详细补充说明。
目标导学二:掌握故事情节,初步感知形象1.快速浏览课文,以最快的速度梳理出故事的情节结构,并简要概括内容。
明确:本文可分为范进中举前与中举后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
第二部分(3—11):中举后喜极而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范进中举》第一课时教案设5篇
《范进中举》第一课时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儒林外史》,学习通过对比和衬托表现人物的写法。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讽刺手法的运用,理解范进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3、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残害和社会的世态炎凉。
教学重点:1、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及讽刺艺术。
2、概括人物的性格。
教学难点:1、分析范进中举而发疯的原因。
2、写张乡绅与范进对话的作用。
课堂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被古人称作人间四大幸事。
前三件人皆有之,惟独第四件乃幸中之幸。
试想:插花游街,衣锦还乡,该是何等的荣耀!于是就有了一代一代士子的“十年寒窗”,于是有人“金榜题名”,有人“一举成名天下扬”,这不,报录的人来了,范进中举了,“金榜题名”了,可范进呢?我们一起去看-----(板书)二、走近作家作品。
1、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2、作品:本文节选自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
它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典范。
三、回溯科举常识。
1、科举制度的起源:始于隋唐时代,明代八股取士,清代实行分级考试。
2、清代科举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的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3、科举历程:童生→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4、科举内容:八股文、五经、四书。
四、放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1、在听的过程中,勾画出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并判断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①范进、胡屠户、范进娘、胡氏、众报录人、邻居甲、众人、众邻居、报录人中的一个、邻居乙、邻居丙、管家、张乡绅。
②范进2、框出文中的生字难词五、点生上台演示基点梳理1---4,师生共同订正答案。
六、师生互动,研讨并探究课文。
1、《儒林外史》这个书题如何理解?儒林:指读书人这个阶层;外史:是记载那些没有写入“正史”的不堪称道的轶事的。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优秀5篇)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这里的5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篇一范进中举教学设计黄河中学刘春英一、设计依据1、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的传统名篇,作者以及漫画式的笔触,塑造了范进这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扭曲了灵魂的腐儒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当时社会众生相,在讽刺科举制度的同时揭露了社会的世态炎凉。
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
首先要将人物放回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解读。
一课时主要和学生一起分享资料,了解《儒林外史》、吴敬梓、科举制度等,分析其社会背景。
第二课时从探讨范进中举的悲喜剧入手,把握人物形象,深层探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
同时,引导学生品味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学生基础分析:初三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小说学习,基本了解小说的三大要素,并能够自行分析人物形象,但是对于人物的深层把握还需要老师很好的引导。
3、教学任务分析:《语文新课标》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因此我对本课的把握是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文中人物形象,把握情节,联系小说的写作背景去认识小说的主题,认识社会。
新课改还指出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恢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和形成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讨论。
因为班级中学生层次存在的差异,我在设计问题时也照顾到各层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每个人都觉得有话可说,能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优秀7篇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优秀7篇《范进中举》阅读答案篇一《范进中举》是一篇传统小说,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夸张、对比的艺术手法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
毫无疑义的说,对正在读书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警示。
只有成功的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学习并运用夸张、对比的写作手法;学习并运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小说的主题思想。
按照往常的教法,教师逐个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然后教师再讲解分析,一一得出小说的主题、人物性格及写作手法。
这样一节课下来,自己往往是累得口干舌燥,很是费力。
这让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非谓滔滔不决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
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是提高语文素质的立足点。
学习本文要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摆正心态读书,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这是教学本文的第二个立足点。
学校倡导学习洋思教学,上课时,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一展示,然后提出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以表格形式书面完成以上任务。
同时请三个小组主动上台,各板书完成一项任务,完成后出一个代表负责讲解这一项内容。
有什么不完整之处,请台下的其余小组补充。
一时间教室里极其热闹沸腾,学生们个个都很兴奋,说的,写的,讲的,起来补充的,学生们的阅读讲解激情被唤醒了。
他们的讲解居然象模象样,到了最后我仅仅补充了一小点内容。
下课后,我一身轻松,此时明白:洋思中学的经验,就是把学生真正当作课堂的主人。
这使我想起了前两天看过的一篇小文章《看演出》:乘船旅行,路途遥远,虽船上有很多表演,但演员总共五人,兼共各种角色,重复出现,一会儿就让人觉得“词曲穷尽”。
为了调动大家的兴致,演员们挑选了极简单的民歌及西班牙舞基本步伐向游客传授,不一会就有游客跟着唱歌跳舞,此时演员邀请更多的游客参与其中,场面更加热烈,没有人再觉得身心疲惫……反思我们的课堂,如果我们按照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关注学生的现实处境,不也同样能够产生“游船效应”吗?范进中举篇二是一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如下:教学目的:1、探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2、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协作交流能力;3、写作模仿创新能力教学重点:探究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教学难点: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三篇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人物--范进事件--中举。
2、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明确:科举制度。
3、交流有关科举的知识。
科举制度: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
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
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称进士。
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二、介绍作家作品:1、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
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
由于家族的影响,吴少时曾热中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追求。
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
《范进中举》(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范进中举》(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范进中举》(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范进中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的小说,以范进为主角,讲述了晚明士人的生活和人生追求。
本文将结合人教版必修教材,提出一份《范进中举》教案教学设计,帮助师生深入理解这部文学作品。
一、教学目标1. 短期目标:通过学习本篇小说,让学生深入理解晚明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和人物性格,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长期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让他们在作品中感受到晚明士人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范进的人物形象及其背后的思想文化,分析主要情节和故事情节的关系。
2. 难点:让学生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想和封建礼教,以及小说中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和情感,增强学生的感性理解能力。
2. 分析法:通过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和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对封建礼教和人文价值的批判。
3. 组织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归纳船货两半、广志盈而不实等典型的范进式思想,并进一步明确自己对这些风险的看法。
四、课时安排第一课:小说导入和背景介绍。
用PPT或白板介绍中国明代晚期的文化与社会背景,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范进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经历。
第二课:范进及其人物形象的分析。
通过朗读和分析范进的语言和行为,让学生初步了解范进的封建礼教观念和深厚的人情味。
第三课:小说情节及其关系的分析。
通过分析小说中主要情节和故事情节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结构和思想。
第四课:范进式思想的归纳和讨论。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归纳船货两半、广志盈而不实等典型的范进式思想,并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见解。
第五课:小说风格和文学精髓的探讨。
通过引导学生查找小说中的典故、象征等文学手法,帮助他们探讨小说的写作技巧和文学精髓。
第六课:小测验和总结。
通过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学生在本篇小说学习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
《范进中举》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范进中举》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范进中举》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范进中举》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中国古代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篇长篇小说。
小说以范进的考试为主线,反映了当时高官厚禄的考试制度下的腐败陋习和劝学用人的思想观点。
同时,通过写范进之父范爷,范进之友路从严等人物的形象描写和语言交际活动,让读者感受到了古代中国的士人文化和礼教社会的痛苦。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明代科举制度对中国士人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词运用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内容及活动设计1. 教学内容:(1)背景知识,了解范进的社会环境和科举制度。
(2)阅读和分析小说《范进中举》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并进行课堂讨论和解读。
(3)学习和实践写作技巧,尝试写出自己的范进故事或心得体会。
(4)展开情境教学,组织小组合作活动和角色扮演,深度体验范进的考试之路和与他人的交往。
(5)开展展示活动,邀请范进故事的演说者或求官者演说或宣扬“进士不如范进”理念。
2. 教学活动设计:(1)导入活动:观看视频“范进中举”,带领学生们回忆当时的人物和情节,并引入文化素养的认识点。
(2)知识讲授活动:读小说《范进中举》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结合词语运用技巧,注重语文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3)课堂讨论和分析活动:以问题和分组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并就个人观点和唯美性进行探讨和交流。
(4)写作技巧应用:实际操作环节,教师讲解写作方法和技巧,开展小品文或读后感书写活动。
(5)情境教学体验:以角色扮演、朗诵和分组互动的形式,实现学生对范进的真实体验,加深主题教育的印象效果。
(6)展示交流活动:学生进行口语演讲和表演,以“进士不如范进”等观点为向导,推广和孕育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四、教学反思1. 学生的反应和参与度高,热情积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进中举》教案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浏览课文,概述范进中举的主要情节。
(重点)
2、结合具体语境,抓住文中人物范进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重
点、难点)
3、体会讽刺小说的特点,把握作品主题。
(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里住着一间草屋,一厦披子,门外是个茅草棚。
正屋是母亲住着,妻子住在披房里。
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去集上卖了,买几升米来煮粥吃。
师:这是《儒林外史》中关于范进家境的描写和范进母亲的一句话,由此你发现范进是一个怎讲的人?
生:穷困潦倒
师:对于我国古代一个无权无势、穷困潦倒的读书人----范进来说,想要改变命运就只能参加科举考试。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的科举考试。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进的科举之路。
这是一条怎样的科举之路啊?
生:漫长、曲折、艰辛
师:54岁的范进终于迎来了人生的春天,他中举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范进中举》,去看看中举后的范进在干什么?
二、故事梗概
快速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范进一直遭到四邻及自己老丈人胡屠户的讥笑讽刺(开端),后来终于考中了举人(发展),竟然神经错乱疯了起来(高潮),最终被胡屠户一巴掌打醒,恢复正常(结局)。
三、范进其人
师:故事情节是围绕范进展开的,其实,他在书中的第一次出场是这样的:
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
广东虽是天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麻布直裰(duō),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
师:就这段描写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衰老、寒酸、贫穷、瘦弱等
师:除此之外,结合课本内容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热衷功名、懦弱迂腐、圆滑世故(书本中对应语段)
师:范进考取举人,他难道不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吗?
生:有的学生附和,有的表示反对。
师:三则材料补充
1、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
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锦带,何等辉煌。
因翻一翻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就是范进?”范进跪下道:“童生就是。
”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
”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
”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
”周学道道:“这也未必尽然。
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细看。
”范进磕头下去了。
2、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
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
怪不得不进学。
”丢过一边不看了。
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心里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
”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正要再看看,却有一个童生来交卷。
……那童生叫做魏好古,文字也还清通。
学道道:“把他低低的进了学罢。
”因取过笔来,在卷子尾上点了一点,做个记认。
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又把魏好古的卷子取过来,填了第二十名。
将各卷汇齐,带了进去。
发出案来,范进是第一。
谒见那日,著实赞扬了一回。
3、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蘧(qú)景玉说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
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
’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
’”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
又道:“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拨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
”
学生通过阅读这三个文本发现,范进其实并无真正的才华,是考官的同情才提携他,他的中举具有偶然性和运气的成分。
三、范进其疯
范进的“喜极而疯”让人印象深刻,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关注描写范进发疯部分,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生:可笑(动作、语言、细节描写)
师:你只是觉得范进非常好笑吗?
生:不,他可笑,更可悲。
师:这是一个“笑中带泪”的人物形象,因此鲁迅先生评价本文的语言也是忧愁悲哀的。
请你结合阅读感受,谈谈你如何理解范进的“戚”?
生:结合范进中举前后生活境遇的不同谈。
师:总结:
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
范进在漫长的34年中,将全部身心投入科举考试中。
考了20多次,却依旧屡屡失败。
一直穷困潦倒,受尽嘲讽与屈辱。
然而让读书人孤注一掷的科举考试,却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八股取士对于才华的衡量并不可取,是对士人精神的祸害与压迫。
四、知人论世
“功名富贵无凭无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
——吴敬梓
师:为什么作者吴敬梓能得出如此深刻的结论呢?他本人和科举考试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走进在“作者其人”(PPT)
吴敬梓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
前辈对科举的热衷追求,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从小就读经习文,准备走科举进仕之路,然而父亲被贬官,抑郁而死。
族人欺他两代单传,纷纷侵夺族遗财产,这使得他看清了封建家族伦常道德的虚伪,萌生了与仰仗祖业和门第过寄生生活的庸俗人物分道扬镳的念头,他由激愤变为任达放荡,以阮籍嵇康为榜样,追慕建安文人风雅,反抗虚伪的礼教
吴敬梓也曾想走科举荣升之路。
可是,他以弱冠之年考取秀才之后,始终不能博得一第。
29岁时,去滁州参加科考,因为他的狂放行为被廪报到试官那里,终以“文章大好人大怪”而落第。
沉重的打击,使他对科举制度的怀疑加深。
36岁时,曾被荐举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他参加了地方级的考试,但到了要赴京应试时,却以病辞。
几经波折,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了深刻的认识,再不应试,也放弃了“诸生籍”,不愿再走科举仕进的道路。
师:从中可见,作者就出生于科举世家,而他也层想走科举荣升之路。
但几经波折后,最后放弃了科举。
作者看透了科举取士的弊端,塑造范进这个人物形象,实则是揭示科举取士对读书人精神上的荼毒。
描写范进中举发疯和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以及周围人对他态度的转变,抨击了科举制度对封建知识分子的毒害,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讽刺了当时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
师:周进撞向号板,放声大哭;范进喜极而疯,丑态百出;严监生临死前还唯恐废了灯油而不肯合眼…吴敬梓呈现给我们一幅充满了讽刺意味的儒林百态。
五、结语
《儒林外史》这本书中还有许多悲喜交加的故事,在令人发笑的窘态之中,又蕴藏着深切的悲哀,想要了解更多的笑中带泪的故事,就然我们一起回到这本书中去仔细体味吧。
六、作业
阅读《儒林外史》向同学们介绍《儒林外史》中一个人物,并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