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崧舟讲课有感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听王崧舟校长上《鱼游到了纸上》有感

听王崧舟校长上《鱼游到了纸上》有感

听王崧舟校长上《鱼游到了纸上》有感听王崧舟校长上《鱼游到了纸上》有感作者:郑敬凤和鱼儿一起游昨天,在平湖百花小学能再次聆听到王崧舟校长诗意的语文课,真是太幸运了。

这次他执教的《鱼游到了纸上》,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尤其是王校长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和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以及独具匠心的设计,都给我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一、“游”字切入,以点射面。

讲课中王校长找准了教学点,自始至终都在为学生的学引路。

首先从揭题质疑开始:“从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特别是读到这个‘游’字,你的感觉是什么?”再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带“游”字的句子,借“游”字通读课文。

接着通过比较句子,品读重点句:“哟,鱼游到纸上来啦!”体会“为什么鱼会游到纸上?”然后情境过渡:“假如我就是那位聋哑青年。

现在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我。

”探究“鱼怎么会游到纸上?”。

从而引领学生一步步理解年轻人平时练习画鱼和看鱼时的“心静”,领悟到只有心静,还有什么事做不成的。

整堂课,至始至终都没有离开那个“游”字,使整个过程层次分明,思路清晰,独出心裁。

二、“静”中展开,入境入情。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

”凝神观照,沉静回味王校长的教学,本课已经达到了诗的艺术境界:情趣与意象的整合。

具体的意象必是一个活的情境,使人置身其中,便自然而然地要发生那种具体的情趣。

”这才能让孩子们真切地理解文本的情感意蕴。

片断欣赏:大屏幕出示段落: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着,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请读读这个段落(读第一遍),最让你留意的是哪些词?(生找“静静地”、“一丝不苟”、“工笔细描”等词。

)师:那个青年是怎样画金鱼的呢?师:谁看到青年画画了?(直接说,说感受)师: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去啦!孩子们,你们听到这一句话的时候,你的脑海里边儿会浮现出金鱼的哪些画面呢?生:金鱼在纸上吐泡泡。

听王崧舟讲授有感

听王崧舟讲授有感

听王崧舟讲授有感
王崧舟教授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和教育家,他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我对他的讲座的个人感受和体会:
首先,王崧舟教授在讲座中表达了对法律和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

他强调了法律作为社会规范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并强调了法律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对社会的重要影响。

他的讲座激发了我对法律研究的兴趣,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法律对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其次,王崧舟教授在讲座中强调了法律研究的重要性和方法。

他提倡将法律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强调了深入实地调研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他还分享了自己在法律研究方面的经验和方法,让我对如何进行有效的法律研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此外,王崧舟教授在讲座中还谈到了法律教育的重要性。

他指出,法律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让我更加重视自己在法律教育中的角色。

总的来说,王崧舟教授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热情和知识让我更加热爱法律事业,并给我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我将继续努力研究,提高自己的法律研究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听王崧舟老师的课有感

听王崧舟老师的课有感

自由待自己,从容做教育听王崧舟老师的《孔子游春》一课有感周娟第一次听到了王崧舟老师的课,第一次感受到《孔子游春》一课在深度开发后的无穷魅力。

舍不得落下每个细节,舍不得错过一字半句,我尽我自己书写的最大限度,记录下整个上午教学的点点滴滴。

翻翻两个小时里我记下的满满的10版笔记,心理感慨颇多:这可能是我最用心聆听的一堂课。

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除了景仰,还是景仰。

我把这触动心灵的感受简单地归纳为三点:1、我当王老师的学生都还差远了。

在仿写水的特点片段教学中,王老师讲明要求后,就让学生动手来写。

我也写了起来:水纹丝不动,是一颗宁静的心,它好像有定力。

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长或短,流必向下,和顺谦卑,它好像有容量。

在我准备写第三句时,王老师用他富有磁性的话语讲到:“孩子们,现在请你把笔放下,不管你有没有写完都没有关系,因为我们对水的观察和思考是永远的事情。

”在学生们的展示中有这样的思考后的答案:1、水不舍昼夜,浩浩荡荡,流向远方,它好像有梦想。

2、水善于帮助万物,它不争夺利,它好像不求名利。

3、水淡泊宁静,总是处于很低的地方,它好像很谦虚。

4、水包容一切,它涤荡污垢,它好像很宽容。

听到这么多的回答,我深深地感到后生可畏。

我和学生在相同时间一起学习,他们学习的速度并不亚于我,甚至可以说他们的聪明善思已经超过了我。

老师不努力学习就要落后,在知识的增长上老师也没有优先权。

2、我特别认同王老师的一句话:真正的教育时候只能发生在从容的时候。

心是从容的,不紧张的,自由的,心是打开的,智慧才能生长开来。

孔子的课是在天地间,是在自然里进行的。

老师和学生的心都是欣喜的,陶醉的,是直观的,形象的。

这时的孔子是快乐的,从容的,才会有对水的那番深深地思索和感叹,才会有那么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我的生活也是从容的,自由的。

从我填报志愿,从我的恋爱婚嫁,从我生女育女,我的父母都是尊重我自己的意愿。

让我喜欢什么填什么,让我看中什么是什么,让我怀上什么生什么。

听王崧舟讲述有感

听王崧舟讲述有感

听王崧舟讲述有感
听了王崧舟的讲述,我深受启发。

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以下是我对他的讲述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首先,王崧舟的讲述让我明白了研究的重要性。

他强调了不断研究和不断提高自己的重要性。

在如今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我们需要始终保持研究的状态,以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其次,王崧舟的经历也让我认识到坚持的力量。

他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研究,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这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坚持并克服困难,才能走向成功。

另外,王崧舟在讲述中提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他强调了在人际交往中,要积极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

这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提升自己。

最后,王崧舟的讲述还让我认识到团队合作的价值。

他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分享了他在团队中的经验。

在现代社会中,
团队合作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通过团队合作,我们可以实现更大的成就。

总结来说,王崧舟的讲述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研究的重要性、坚持的力量、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团队合作的价值,是我从他的讲述中得到的重要教益。

我会将这些思考融入自己的研究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实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观看王崧舟老师的课有感

观看王崧舟老师的课有感

观看王崧舟老师的《去年的树》有感哈尔滨市经纬小学校冯季莹听了王老师的课,我感到诗意的语文是实实在在的教学,也是整节课的灵魂。

从整堂课来看,她都特别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朗读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小鸟寻找大树的急迫心情,感受小鸟对大树的深情及诚信守诺。

教师创设情景,通过品味“天天”,把文字读成了画面。

此处的课境如此清丽,如此婉转,像夏日的小情歌,像晚安的小夜曲。

在清脆叮咚的回环诵读里,学生们自然感受到了树与鸟儿那一唱一听,相伴相守的美好。

当读出了树与鸟儿真挚的情谊,自然会想知道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儿”?童话本身没有任何说明,恰好留给孩子们想象。

而这“一棵”“一只”中的“一”不仅是数量的指称,“一”还是“唯一”,因此要用“特别”这个词。

童话的开头简单素朴,王老师却抓住“天天”一词,创设出了美好的课境。

学生们在诵读里感受,在写作中品味,在想象中发现,树与鸟儿和谐共处的画面已如在眼前,教师再提醒孩子们关注文字风格的平淡,如此,想象的丰富与文字的简朴形成落差,也构成了课堂教学第一次张力。

“情动而辞发”。

整堂课都以情为线,入情导读,真情对话,激情点评,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滋养、语言上的训练。

王老师着力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的四次对话。

这四次对话,串起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也是体会文中人物情感的最佳依托。

执教者巧妙地运用想象、写作与反复的入境朗读让学生进入了文本,进入了人物内心。

“让我们重新回到故事里”,老师用自己深情的描述创设了四次对话的背景,也在课堂中营造出一个强大的“情境”,孩子们的想象、写作、朗读,以及那只执着追问着的鸟儿,一切都在境中。

当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丰富,老师一一擦掉黑板上的文字,再一次让孩子们感受文本语言的平淡素朴,强烈的落差形成课堂的第二次巨大的张力。

为什么故事要这样平淡地讲述?王老师似乎又是把它提了出来就置之不顾。

孩子们对作者的冷静与无情似乎有些不满了,执教者却依然从容不迫地看着故事走向结局,引着思考走向深入。

听名师王崧舟老师的课有感

听名师王崧舟老师的课有感

听名师王崧舟老师的课有感我是第一次听名师王崧舟老师的课。

一开始,我就被王崧舟老师的声音吸引了,再看到他的字,又深深地折服了。

王老师对课文的整体架构的非常宏伟,他不是从第一段到最后一段这样顺着文章的顺序讲解的,而是高出文本进行了整体性的、具有独到性的梳理,再向我们娓娓道来。

从小学的低中高年段我所上的语文课里,也有许多让我记忆深刻的,但是王老师的这堂课又格外不同,我觉得他是在以他的人格魅力在讲课的。

在他将文本大胆地剪切、调整和提炼后,他怎样再次把它们融合起来的呢?是的,是以他的人格魅力。

我很希望自己是当时教室里的一名学生,可以受到这样诗意的、人文的熏陶。

于是,又给我带来——沉醉感。

我是在接受名师的开悟,仿佛在精神的领域与他坐以论道。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身在;意在:一心一意;思在:思考、思想);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个性本色);人即是课,课即是人(体验把握当下,敞开心扉、情情相融、心心相印,让诗意、宁静、优雅、温婉的语文成就这般的人生……”与此对照,我又该属于那种境界呢?属于我的课堂,那些规范、准则,是否嵌入了自己的生命和灵魂而成为自由与率性的道场。

回答是肯定,多数的课堂我投入其中,却无法生成出愉悦与幸福感,这一切都源于我的魂灵还没有真正融入课中,形成道场。

“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是语文味(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第二味是人情味(有情趣、注重情感熏陶、充满人文关怀,尊重需要、赏识个性、激励潜能);第三味是书卷味(充满浓浓的文化,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课堂流溢着儒雅、从容、含蓄、纯正,常常有师生的灵气勃发、灵光闪现、别出心裁、独具慧眼、另辟蹊径)。

对这堂课赞叹之余,我也有点疑惑:为什么学生总能顺着老师的思路走得那么顺畅呢?我的猜想是因为首先老师的引导很好;其次老师已然把所有的内容都设计好了,学生随着老师环环深入,没有时间想其他的了;再次学生和老师之间已经达成的一定的默契。

观看王崧舟老师的课有感

观看王崧舟老师的课有感

观看王崧舟老师的课有感双城周家韩殿华借着本次教研的契机,我有幸观看了王老师的课,这诗意的课堂,不仅能吸引孩子们,就连听课的我们都被深深地吸引了。

王老师的课堂真让人向往,从现在开始,我要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教育界有这样的精英真值得骄傲和自豪。

新课标就说明了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立足于课堂。

语文课上我们要教孩子学习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学会表达。

不久前,我有幸倾听了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一夜的工作》,王老师以他全新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厚的教学功底给所有的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独具匠心地创造生动,塑造精彩,令课堂充满了活力,真正体现了“语文是人的教育”。

一、巧妙引导,逐层感悟。

语文本体观认为:语文课应引导学生“到课文中走一个来回,要充分有效地读书,要抠词抠句”。

王老师的课正是这样,他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设计教法,环节不多,却“针针见血”:1、自由朗读课文,概括地讲讲你眼中的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是怎样的一夜?2、再读课文,抓住喜欢的词,从文中找出句子,谈谈感受最深的描写,以“简朴”、“劳苦”两个词为支点,撬开学生心灵的大门,体验周总理的高尚的品质。

3、用诗歌《你是这样的人》和如歌如泣的乐曲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写周总理所想,聆听铿锵有力的朗诵,欣赏总理生前的音容笑貌,以十里长街送别总理的悲痛场面结课。

课虽尽但意未尽,学生、教师脸上的泪珠已告诉大家:课堂上师生之间进行了心灵的对话。

二、真情投入,燃起激情。

课堂上,教师的真情教师的泪花是最能打动人的,是最能给学生以深刻影响的。

王老师在课堂中所喷发的激情不仅深深地感染了学生,让一种精神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同样也深深地感染了听课的老师们。

在引导学生感悟总理工作的“劳苦”时,王老师深情地引读: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已拿起文件开始批阅,你看——;当人们早已进入梦乡时,我们的周总理却坐在写字台前,你看——;夜色阑珊,东方吐白,公鸡啼叫时,周总理揉揉疲倦的眼睛,拿起最后一篇文章——。

《思考王崧舟老师评课》心得体会

《思考王崧舟老师评课》心得体会

《思考王崧舟老师评课》心得体会思考王崧舟老师评课心得体会导言经过对王崧舟老师的精彩评课的研究与思考,我对教学评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通过仔细观察和总结,我意识到教学评课不仅是一次思想碰撞的过程,更是一次反思自身教学的机会。

在此文档中,我将分享我对王崧舟老师评课的心得体会。

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王崧舟老师在评课中展示了独具慧眼的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

不仅对教学内容有着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深入解剖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他的教学观点和分析过程让我深受启发。

通过听他的评课,我意识到教学评课需要立足于专业知识,不仅要熟悉授课内容,还要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这样才能有更准确的判断和深入的分析。

追求教学方法的创新在王崧舟老师的评课中,我深刻感受到他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追求。

他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发了他们的研究动力。

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我会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尝试创新,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潜能。

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王崧舟老师在评课中强调了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开放、自由的研究环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他提出的“启示式教学”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意识到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维的引导者。

在我的教学中,我会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成为研究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高效的课堂管理与组织在王崧舟老师的评课中,我感受到了他高效的课堂管理与组织能力。

他善于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有效分配学生活动的时间。

他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

这让我认识到课堂管理和组织是促进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只有良好的课堂管理和组织能力,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总结与展望通过对王崧舟老师评课的倾听与思考,我深刻认识到教学评课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感受王崧舟老师评课》心得体会

《感受王崧舟老师评课》心得体会

《感受王崧舟老师评课》心得体会感受王崧舟老师评课心得体会简介在上周五的课程中,我们有幸请到了王崧舟老师来给我们进行教学评课。

王崧舟老师是一位资深教育工作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学科知识。

他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和建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评价的正面影响王崧舟老师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全面的评价。

他指出了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参与等方面的优点,并鼓励我们继续保持下去。

这些正面的评价让我们倍感鼓舞,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心和教学热情。

在接受了王崧舟老师的评价后,我们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明确了今后的改进方向。

评价中的问题反思除了肯定和鼓励,王崧舟老师也毫不回避地指出了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他针对我们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教学过程不够生动等问题给予了建设性的批评。

通过他的指导,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受到了启发。

我们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在下一次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王崧舟老师的实际案例分析和观点阐述,对我们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展望。

授课技巧的启发王崧舟老师在评课中分享了一些授课技巧和经验,这对于我们教学工作是非常有价值的启发。

他提到了如何设计充满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如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等等。

这些技巧和经验让我们受益匪浅,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索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心得体会通过参与王崧舟老师的教学评课,我有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

我明白了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和方法,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王崧舟老师的评课使我认识到了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法。

我将继续努力研究,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总结王崧舟老师的教学评课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宝贵的研究机会。

他的评价和建议让我们受益匪浅,对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将把王崧舟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授课技巧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让学生收益更多。

听王崧舟老师爸爸的花儿落了吗的课心得

听王崧舟老师爸爸的花儿落了吗的课心得

听王崧舟老师的课心得上周五学校组织我去听第六届小学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其中听了王崧舟老师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吗》一课,回去以后我思考了很多,也有很多感受。

首先,王老师讲课的声音深深吸引了我,他的声音忽高忽低,忽轻忽重,但却饱含感情,不单一,所以他教孩子们读课文也是让孩子们饱含感情去朗读,孩子们明显有变化,读得一遍比一遍好,我想这就是老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吧。

第二,王老师的字写得特别漂亮,黑板上不是写了很多的板书,但写上去的字却是刚劲有力,一看就不是一般的功底,学生也会模仿老师去学,时间长了,我想学生的字一定也会非常的漂亮。

第三,王老师的课思路特别清晰,不说多余的话,老师的语言言简意赅,学生回答也让学生一下就说到重点,这样的课堂高效,而且节省时间。

第四,王老师将课文中的内容重点抓的特别准,整节课都是围绕着这一个重点来展开,从字词到句子却都练习的很到位,回来想了很久他是怎么做到的,我想这一定是平时的上课的积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历练出来的。

第五,也是最最重要的我最喜欢的一点,就是王老师没有在教,而是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通过思考来自己总结,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表达,这一点很不容易做到。

1、问题设置一定要准确,不然会绕很大的弯子也达不到目的。

2、学生思考要靠老师来引导,老师的语言一定要准确,合适。

3、学生表达老师要帮助,要鼓励,要靠时间来让学生勇于表达,会表达,这也是学生的功底,学生的积累。

通过这节课,我学了很多,在我的以后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借鉴学习的地方的。

上周五学校组织我去听第六届小学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其中听了王崧舟老师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吗》一课,回去以后我思考了很多,也有很多感受。

首先,王老师讲课的声音深深吸引了我,他的声音忽高忽低,忽轻忽重,但却饱含感情,不单一,所以他教孩子们读课文也是让孩子们饱含感情去朗读,孩子们明显有变化,读得一遍比一遍好,我想这就是老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吧。

听王崧舟《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讲座心得体会

听王崧舟《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讲座心得体会

听王崧舟《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讲座心得体会听王崧舟老师的讲座《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有感长乐市教师进修学校陈爱华在王崧舟工作室求学的第四天,我和几位学友一起聆听了王老师的《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的专题讲座。

一个下午沉浸在王老师充满诗情、禅意的解读中,静静地听,细细地品,确有醍醐灌顶之感。

听了王老师的讲座,我们了解了文本细读的;知晓了文本细读的四大基本特征:细读姿态的多元性、细读指向的言语性、细读结论的兼容性、细读经验的共享性;明白了文本细读的三种常见姿态:作者崇拜、读者崇拜、文本崇拜。

听王老师的讲座的确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常因王老师的慈悲情怀而感动,因王老师的博闻强记而感叹。

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和点化学生的言语悟性和灵性。

王老师认为文本细读,是对教师言语智慧和精神境域的一种砥砺和修炼。

通过文本细读,老师的精神触角将会变得越来越细腻、越来越敏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富有诗意。

的确,文本细读需要智慧,要真正进入文本细读的堂奥,需要不断修炼。

一、练就一双慧眼,发现文本的秘妙文本细读贵在“细”,细心观察,细密分析,要对文本进行细品、玩味、赏读、评析,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理解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

诚如王老师所言:在进入文本时,要始终保持一种全然进入的敏感和警觉。

教师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发现文本的奥秘,一个字,一个词,甚至是一个标点也不放过,真正做到叶老说的:“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我们应该擦亮眼睛,关注整体,聚焦细节,在每次的语文之旅中去发现,去感悟。

1.立足整体文本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具有其独特的结构,存在独特的“文本意义”。

细读文本是一个亲近和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领悟和“建构”的过程。

我们不但要借助文本“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还要通过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等来揣摩文本所表达的意义。

文本细读,要让文本返回到原初状态去。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后感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后感

评课,让语文锦上添花——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后感王崧舟,语文教坛上一棵苍翠、挺拔的“不老松”,引领我们这些后辈们瞻仰、学习,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感受他带给我们的“诗意语文”,以及他的“诗意人生”。

近期,读了他的《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对评课、对课堂、对语文,让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与热爱,热爱王老师诗意的语言文字,热爱王老师独特的评课视角,热爱王老师一颗怀揣着诗意与虔诚的语文心。

“人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

评课,首先要用“眼”看,没有仔细观察课堂的方方面面,如何做到细致深入的评课呢?可同样是用“眼”看,为何不一样的人看到的风景是不一样的呢?我想这个“眼”看的不仅是课堂,看的是“课”背后的精彩,“读书不仅要会看表面的文字,更要看文字背后的东西”,评课亦是如此,此背后的乃是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文学功底等一些隐性且重要的内涵。

王老师在评课中,引用了大量文学作品语言、名家名言、课标专业术语,信手拈来,游刃有余,让人惊叹其对文字的敏感与熟练。

对于现在后辈的我们而言,之所以不会深入浅出、纵向横向的去看课、评课,甚至是上课,是不是正是缺少了这份举足轻重的“内涵”地“看”。

在王老师眼中,“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课,看的不仅仅只是这一堂课,或执教者,看的,评的,是自己。

“心中有佛,看人如佛,心中有魔,看人如魔”,评课也是如此,评课者的心中对课堂、对语文、对教育、对学生、对课标等理解与定位是什么,那么评的就是什么,简而言之,“所评之课不过是观照自己灵魂的一面镜子”。

让自己会评课取决于自己对课堂、对语文、对教育、对学生、对课标的一份执着于热爱,只有“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这样一份的信念,我们的教育教学才会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悟。

评课是一面“镜子”,那么评课不仅要让执教者有收获,也要自己有进步,“评课者要通过评课,问问自己,从中悟到了什么?”“我遇到了这种情况,我会怎么做?”只有将自己设身处地的置身于课堂中进行换位思考、移情体验,同时不断地将自身的经历和专业经验融入到对课堂情境的理解与感悟中,这样的的“推己及人,由人后己”,才是评课最终的“双赢”!王老师在书中写到,评课不仅仅是“眼”看,更要用“心”看,用“耳”听。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王崧舟老师如是也。

但闻其人不若见其人,温润如玉,儒雅之至,可亲又可近。

在荧屏中、座谈时,甚至于文字处亦是如此。

实言之,我初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功利之心在一“课”字,读着读着,竟被王崧舟老师充满个人魅力的文字内涵、文化底蕴所折服,全然忘“课”。

原本动笔之意不在“评”,在乎“课”之实录也。

读毕,竟无意记“课”,落笔尽在“评”字上。

因为越读越实感“眼前有课道不得,大师评课在上头”。

我想当年李白登临黄鹤楼言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苦闷,此时此刻的我也略理解一二了。

王崧舟老师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

故而被王老师选出的课往往是出色的、出奇的、出彩的。

有人说白色是最美的颜色,也许很多人觉得白色乃无色之色,未免也太过简单了些。

殊不知它融各色而成一体,却又不失纯真。

一节好的课也正如此,虽然化繁为简,但是常常于无色处出色。

无什么色呢?无单调乏味之色,无矫情造作之色,无曲高和寡之色,是谓之“出色”。

钱锋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正是如此。

因其“读之绝”、“悟之绝”、“化之绝”,被王崧舟老师大赞“绝了”!人大多以为“读”最简单不过了,何“绝”之有?恰是这本分的“读”、本色的“读”、本真的“读”,一读再读,声声含真情,字字发肺腑,却不单调乏味,便“读绝”了!遂王崧舟老师言:“此或可谓阅读教学‘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吧?”第一境界由此而出。

那么“悟”呢?则要靠一些才情与智慧方可悟文字之表里。

或细致搀扶,或入微引领,走进琴声听心声,听心声而悟知音。

教学至此,无一告知,无一矫情造作,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便“悟绝”矣。

难怪王崧舟老师说:“已然‘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矣!”最后一绝在“化”。

这种古典知音情怀已超然于历史,或诗意唤醒,或智慧点化,若未能达之,也应如王崧舟老师语:“能‘化’则化,不能化,也顺其自然,等待机缘。

”这一点也是教师所应该谨记的,切不可强求之,灌输之,一人导之,一人演之,一人得之。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新)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新)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从教近十年,听了不少的课,可内心从未沉下心来想想怎么评课。

往往是听完课后罗列几条优点,云淡风清地提些建议,从来没有细心、深入地去品课、悟课。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这本书,不禁令人眼前一亮,书中精彩的课堂案例和精辟独到的点评给了我很多教学启示,深深为王老师的“至真、至善、至情、至性”所折服。

第一,教师一定要知识渊博。

看了书中很多的语文教学实录,我发现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是上不出好课的,教师要博古通今,有丰富的情感,最好还要有灵动的智慧。

知识渊博的老师才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而不是只会照本宣科,让学生的知识局限在课文中。

第二,语文教学要有诗意。

王崧舟老师是一位富有诗意和禅意的老师,这本书中的每个教学案例都能给人诗意般的感觉,很多案例我读完看都能深深震撼和感动,震撼老师们独出心裁的教学设计,感动于老师们一丝不苟的教学精神。

比如肖绍国老师执教的《木笛》一课,王老师评价《木笛》一课是对诗意语文理想境地的一种积极尝试和有效建构。

我很喜欢肖老师的这一课,光读教学实录我都能深切体会到课堂中浓浓的诗意味,如果真得去听这一课,我肯定会身临其境,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王老师说诗意语文的表现来自四个维度:文本的诗意,教师的诗意,学生的诗意和教程的诗意。

其中教师的诗意集中表现在执教者真挚、丰富、颇具感染力的教学情感上,教师只有经过理性思考后,融入自己的智慧,将文本传达的感情通过教学语言或肢体语言来感染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不做作的。

肖老师执教的这一课中,他的教学语言处处体现着诗意,如在教授词语时,肖老师这样引导:“读词语光做到字正腔圆还不够,有时候在读词语的时候,你需要用心听,由词语散发开来。

词语,它有魔力呀,你往往能听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声音……”这样的教学语言比起一般教师的简单的让学生读词显得更诗意,更有语文味。

类似的语言文中还有很多,正是这么多饱含真情、发自肺腑的教学语言,才使学生真诚的思考,融入文本。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这本书,收获颇丰。

这本书由五个板块组成,分别是悟课、鉴课、析课、品课和赏课,通过引用具体名师课堂实录进行讲解分析,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课堂教学的窗户。

一、悟课:通达灵魂的镜子悟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深刻感悟。

王松舟老师认为,好的课堂应该是通达灵魂的镜子,能够映照出师生的心灵世界。

在阅读这一板块时,我深刻体会到了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引路人。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收获。

二、鉴课:价值的判别与皈依鉴课,是对课堂教学价值的判别与皈依。

在这一板块中,王崧舟老师通过对不同名师课堂实录的分析,探讨了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他认为,好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课堂教学也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析课:擦亮独识析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深入分析。

在这一板块中,王崧舟老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多个方面对名师课堂实录进行了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通过分析这些课堂实录,我明白了好的课堂教学应该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教学过程。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品课:细微处彰显本质品课,是对课堂教学的品味与感悟。

在这一板块中,王崧舟老师从细微处入手,分析了名师课堂实录中的一些精彩之处。

他认为,好的课堂教学往往体现在一些细微之处,如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等。

这些细微之处往往能够彰显课堂教学的本质,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

五、赏课:课堂人生的确证赏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欣赏与赞美。

在这一板块中,王松舟老师通过对名师课堂实录的欣赏,表达了对课堂教学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观看王崧舟示范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有感

观看王崧舟示范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有感

观看王崧舟示范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有感今天我有幸观看了王崧舟的示范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能够听到如此精彩的课堂教学是非常幸运的,也让我感受颇深。

在短短的一个小时里,王崧舟老师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课文内容设计了一节生动而富有情趣的语文课。

王崧舟老师运用电影、绘画和现场三种手段来实现他所倡导的“高效率的课堂教学”,给予我很大启发。

一、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真正的语文课其实就是从生活中开始的。

”王老师的这句话道出了语文课应该从生活中开始的道理。

语文课要从生活中获取信息,搜集素材,这样才可能完成课文的教学目标,所以王老师告诉我们“把语文课上在自己家里”,只有多接触社会、多接触自然、多走进人群,才能不断积累生活体验,发现生活之美,领悟生活真谛。

“那么就从——”,刚一起始王老师便问学生最喜欢什么季节?我们都不约而同地说:“春季”。

这使得王老师紧紧抓住了这个契机,继续提问:“是什么原因让你喜欢上春季的呢?”学生们都说:“我觉得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它蕴含着无限生机和希望……”就在学生们还沉浸在对春季的无限遐想之中时,王老师突然变了脸色:“没错,你们是说到了点子上,但是如果这么简单的答案你们也只能说得如此顺口溜,那么你们一定是浪费了大好的学习时光!我想应该是季节给你们带来了更多的东西吧!你们有没有仔细思考过?”我当时非常震惊,没想到平时大大咧咧的王老师竟然有如此缜密的思维。

回到课堂上,王老师并没有急于讲解课文,而是让学生们读了课文之后找找问题:“谁愿意把问题提给大家听听?”第一个同学举起了手,问:“王老师,为什么文中写李大钊16年前离开母亲的情景是阴云密布?而写十六年后再见到母亲的情景是阳光灿烂?”王老师点了点头,耐心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紧接着学生们纷纷站起来,“因为……因为……”王老师又一一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你们提的这些问题非常有价值!”王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也恰恰是语文课的核心。

”“教语文首先应该从语言文字开始,从我们最熟悉的事物开始,从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开始。

王崧舟示范课后学习心得体会

王崧舟示范课后学习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王崧舟示范课后学习心得体会篇一:“王崧舟老师讲座”学习心得篇二:王崧舟教学报告会心得体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王崧舟教学报告会心得体会朱村中心学校李春香“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实践性课程。

”这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本质的诠释。

之前的语文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知,行,意的结合。

注重的是语文知识的传授,工具性的重复演练,对情的释放少之甚少。

其实语文是情感传递的一种载体,追溯到功夫子的年代,咬文嚼字,行文流畅,满口之乎者也,然让人领略到的却是做人处事,人之本性的真谛。

孔子用自己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流传几千年的文化遗产,经久不衰。

那是其中的韵味,不同的人能品出不同的味道,寄托不同的情思。

可见情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东西。

王崧舟老师的一席话,更是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突然茅塞顿开。

他倡导的“诗意语文”真实的放映出了现在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他执教的课堂除了让学生“美美的读”之外,还要让学生体会一篇文章的灵魂,也就是文眼。

回到作者原有的情感上,推敲字词句的准确度,情感面。

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传递的是一种学习语文的能力,以及很简略的写作方式。

通过开放式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传递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食粮。

这样的课堂就要求教师不仅会备课,还要用心备课。

把握一篇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看一篇文中有没有语文的价值,有没有文本的个性,有没有统领的功能,有没有迁移的价值。

根据核心价值设计相应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课堂中会议语文学习的中心价值。

最终达到让学生自己找到文眼,牵一发而动全身,深深的体会文本背后的情感世界。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只有在语文课堂上才能拥有。

这是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

王老师的课让我们这些正处在迷茫中教师,有了新的思想。

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我们还必须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慢慢的摸索,才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本领。

传递给学生的是素养,是情感,而不是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王崧舟讲课有感
——育人必先育己
张琨知道王崧舟,是在本学期参加大兴区民办教师进修学习,这是我在这次学习中最大的收获。

学习归来,我购买了王崧舟老师最具代表性的论著以及他的十年课谱,读完这几本书,就如同甘露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让我重新评价自己的教学,让我重新定位语文老师的标准,同时也让我重新找到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骄傲和自豪。

当然,也让我看到我未来职业生涯中要走的路之长,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真的应该“上下而求索”!
按照王老师的十年课谱,我找到了所有他的教学视频,看每一堂课都如同在品尝不同美味的大餐,值得细细品味,慢慢咀嚼。

同时也让身为语文老师的我汗颜。

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为语文老师,我还远远不够!王老师身上的那种书卷气,那种文人气质绝对不是表演出来的,而是由内到外,在他的一举一动之间,在他的一颦一笑之中散发出来的。

这样的底蕴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在长期学习和自我
提升中培养出来的。

我想,作文语文老师,这样的气质是必要的。

王崧舟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教学语言、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把控、教学技巧、教学机智……都是我要学习的。

现在单说一点,王老师对文本的把握,他钻研和吃透文本的这种精神是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的科目,在于它是一门感性多余理性的学科,这意味着,做为语文老师,情商一定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而咱们的情商是通过上一篇篇的课文传递给学生的,如何传递积极美好而深刻的情感就在于老师对于文本的把握。

在这一点上我很有幸与王老师不谋而合。

看了王老师不下十节的教学视频,都是在不同省市的不同学校上的,然而,不管哪所学校的学生,都会在他的点拨引导中提问思考。

王老师上课不拿语文书,然而,文章的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他都烂熟于心。

刚开始没注意这一点,后来看多了,发现了这一特点。

心里暗暗佩服他的记忆力,可是后来看了王老师《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学七讲》我才知道,不是他的记忆力好,而是他在上每堂课前要花相当大的精力和相当多的时间去研究文本吃透文本,他会为一篇短短的文章一首短短的诗去翻阅大量的资料。

然后再从大量的信息中提取最适合教学的部分和最容易被学生理解的部分,做上记录,而提取信息这一步往往是最难且最关键的一步。

他在《七讲》中提到一个例子,他在讲五年级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之前,好几天吃睡不香,因为这首短短的词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情感很复杂,他查阅了好多资料,他脑子里充塞着太多太多的信息,如何从这么多的信息中提取最重要的传达给学生呢?如果讲历史背景
太多,就变成历史课了,不讲,学生就不能理解词中的情感,为此,王老师伤透脑筋。

苦恼了好几天,王老师干脆放下这些驳杂的信息不管,他腾空脑子,索性大声朗读这首词无数遍,读着读着,他豁然开朗,一下子知道该选用哪些信息了。

我看到他写到这里,心想,既然多读就能解决问题,那查阅那么多资料不是白费功夫吗?看到后面,我发现我错了,正是因为有前面大量资料的铺垫,对老师而言,文本已经吃透了,只是不知道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教授,而“读”这个环节恰恰是“理顺”的过程,差点忘了提一点,王老师读书还不只是“读”,而是圈圈点点地去读,就是说,他在读文本的时候,会适时旁批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我刚开始很不理解这一点,自己的理解也不能强加给学生呀,每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看了他举的另一个例子后我理解了,他在讲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之前,做了大量的旁批工作,最后他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这篇课文,读完之后,他已经是泪流满面。

他就是带着这样的感动和感悟走上讲坛,在教学的过程中,他的语言很少,而他的那份情感却在他精妙的引导词中和范读中以及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中传递给了学生,是的,教授一篇动情的文章,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学生。

换句话说,只有自己吃透文本,理解文本,才能游刃有余地去教学。

回到之前那个问题,旁批上自己的理解的重要性,前面已经说过,语文是一门感性多于理性的科目,在教学中,必然也是有感性的成分的,而一个语文老师要提高的不仅是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要提升学生的情商,培养他们崇高的情愫,只有我们具有了美好的情愫,我们才能有效地教学,所以,不用担心老师教
学前最“自我”的解读会左右学生的理解。

总结一下,王老师的备课包含五个阶段:初读、查阅资料、筛选资料、再读、旁批。

在完成了这五个阶段后,文本几乎烂熟于心,再走上讲坛,文本已经印在脑子里,如果允许,都可以不用带教本了。

读了他的《七讲》,我更是汗颜,我是如何备课,而王老师又如何备课的。

做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领军人物尚且如此,我又有何理由不踏踏实实地做足教前功夫呢?
我按照王老师备课的方式备了一节四年级的古诗《游山西村》,上完课,我觉得我和此前完全是两位不同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把控我从容多了也自信多了,我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诗歌饱满的内涵和美好的情感,一堂课下来,全班学生已经能完全流利地有感情背诵这首诗了。

通过学习王崧舟老师,我深深受到了启发,我从内心里体会到,育人者必先育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