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豪吏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人教版初中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 哭啼的情景?
呼 啼


赏析2: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 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 矛盾,但并没写吏的蛮横凶暴, 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 怎样知道的?
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
听妇前致词
•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夸张的 修辞手法。“白发”为愁所致,“搔” 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 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 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 哀。 • 5、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 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 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文
•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 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 由于大自然的偏爱,给了这儿神奇秀丽的 景色,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 暗两部分。 • 层层云升腾,心胸荡然,极力张大眼睛把 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 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俯瞰群山会是 多么渺小!
岱宗夫如何?
远 望
杜甫(公元712-770), 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 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 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 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 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 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 “诗史”,他本人也被 看做一带代宗师,被尊 称为“诗圣”。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赏析3:
至此,诗也进入尾声。“夜 深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个 “如”字点明了这里所写的又是 诗人的错觉。而这错觉不正出自 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吗?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 概括本诗的主题?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 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向四川逃去,叛军焚烧宫室, 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 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途中,被安史 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 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生死未卜。
会聚到了泰山。
遮天蔽日。
山南山北如同
被阳光劈成两
半,一面明亮
如晨晓,一面
晦暗如黄昏。
裂开眼眶
细望:诗人感受
层层云雾升腾,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使人心胸激荡。 细视飞鸟归巢, 使人眼眶欲裂。
登临,登上 一定要登上
泰山顶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俯视群山, 都那么渺小。 一定要
望岳愿望:
蕴含哲理, 表达诗人不 怕困难,攀 登人生顶峰 的决心和远 大抱负。
“阴阳割昏晓”用南北两面明暗不同,被阳光从中割开 来表现泰山的遮天蔽日,高大雄伟。
与“泰山”有关的成语、俗语、诗句
泰山北斗 轻于鸿毛,重于泰山 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 登泰山而小天下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春 望
代表作 “三吏”: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dài)
了(liǎo)
曾(通“层”) 眦(zì)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五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尾联(愿望):化用了孔子的话:“登泰山而小天下”;
展示了诗人由望岳到登岳的愿望;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 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 蕴含了这样的人生哲理:站得高,看得远。
首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表面写草木茂盛,
实则写战争频繁,国破家亡,人烟稀少。
颔联:移情于物,作者以花鸟拟人,花因感时而落泪,
鸟因恨别而惊心,表达了作者忧国思家之情。
颈联:三,虚数,写战火连续不断,很难得到家书。表
现作者对家人的强烈思念。
尾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
愁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 已经短的稀疏的无法插簪。 这个细节含蓄深刻地表现 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本诗用的是第几人称?
2.本诗的线索?
3.本诗的写作顺序?标志性词语有哪些?
4.本诗的体裁?
小结 诗人的思想是矛盾的:他歌颂石 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表明他希望唐王朝军队取得最 后的胜利;但,诗人抨击石壕 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写 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对安史 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 切的同情。
首联(远望):一问一答,烘托泰山拔地而运用拟人,赋予人的情态,
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 下联实写,运用比喻,“割”字练得好,从 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 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一面明, 一面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教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教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此教案适用于初中学生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2.学习和理解杜甫的三首诗歌《望岳》、《春望》、《石壕吏》的意境,强化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3.培养学生识别和理解文学陈述方式的能力。

4.规范学生阅读理解和批评分析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杜甫这位诗人,在理解诗歌内容后,能分析实现诗歌的方式和技巧。

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的方法,领悟杜甫诗歌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过程1. 教师自行阅读和研究三首诗歌,做好教案设计。

2. 引导学生了解杜甫个人和他的诗歌创作特点,打下认知基础。

3. 教师朗读《望岳》,提醒学生留意诗歌的题材、主题、词藻、韵律和语言运用,后让学生跟读练习并简单记录自己想起的感受和想法。

然后由教师来带领学生分组探究诗歌构成、字句表达、修辞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和寓意。

4. 教师设计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如:根据《望岳》的诗意,自己讲述一次在山中得到启示的故事。

5. 教师重复步骤3和4,分别讲解和学习《春望》、《石壕吏》。

6. 布置作业,让学生针对每一首诗歌写一篇短篇阐述,不少于200字,要求内容贴近自己的实际及感悟,同时注重成语或修辞方面的熟练掌握。

四、评估方式1.课堂活动表现。

2.学生的写作表现。

3.比较学生获取三首诗歌的探索结果,以测试他们的掌握程度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建议1.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感受,适度放松课程的速度和压力。

2.班级中的语文爱好者应该负责带领学习小组或者是阅读研究组,从而为课程更好地发扬作用。

3.注重与本学科其他部分的联系,如历史、地理和哲学等。

4.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早进行难度适当的课堂测验或者测试,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反馈。

杜甫诗三首教案《望岳》、《春望》、《石壕吏》(推荐阅读)

杜甫诗三首教案《望岳》、《春望》、《石壕吏》(推荐阅读)

杜甫诗三首教案《望岳》、《春望》、《石壕吏》(推荐阅读)第一篇:杜甫诗三首教案《望岳》、《春望》、《石壕吏》杜甫诗三首教案《望岳》、《春望》、《石壕吏》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精美语言和诗歌的修辞方式;2、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德育:5、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1.朗读法。

3.诗歌境界教学法。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望岳》、《春望》。

教学步骤:一、导入: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二、学习《望岳》初读诗歌,感知韵味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韵脚是:了、晓、鸟、小。

押的ao韵。

字音见书下注释。

分组讨论,体会意境1、写作背景介绍: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诗文大意理解:泰山是如此雄伟,面对着齐鲁一带青翠的山色,一眼望不到边际。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岱宗夫如何? (写远望泰山——地域广阔,巍峨高大) 齐鲁青未了。
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吗?从齐到 鲁都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
造化钟神秀, (写近望泰山——景色秀美,山势高峻)
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 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
荡胸生曾云, (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 )
决眦入归鸟。
白日里层层云升腾,心胸摇荡;黄昏时飞 鸟归山,映入眼帘;
会当凌绝顶, (写诗人心底愿望 )
一览众山小。
终要登山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 山峦都显得渺小了——勇攀绝顶,高瞻远 瞩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 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翠 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 广大 ,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 望之景。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 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
理解默写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春望》中 (1)表现诗人感时恨别,触景生情的诗句是:
1、《望岳》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望岳》与《春望》比较
• 相同点
• 寄情与景,情景交融
写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 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 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 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 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式发生逆转。 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 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 关等地,一路上他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 脸,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他据此写下了 “三吏”、“三别”。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小结
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 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 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 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 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 http://www.99dyw.co/ 九九电影网 mqx37jop / 九九电影网 mqx37jop
[color=#ffffff]/[/color] 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的晨睡,不如干脆去小河边儿走走去吧。对,俺要去告诉那清清的河水和河里的小鱼儿们,还有那个平整光滑的“大坐台”,俺董大壮从此以后,终于可以和俺 的耿英一起来看你们了!这样想着,大壮轻轻打开院门儿。侧身出来以后,又伸手回去从里边挂上门钩,再将两扇门轻轻拉齐了。正要迈步往南走,又忍不住转 过身来望望耿老爹家的院门儿。这一望不打紧,大壮心里边的那些个浪漫情怀,一下子就一点儿不剩地给全部吓回去了:耿老爹家的院门儿竟然大敞着!大壮知 道,“三六九镇”上的所有人家,除非往外或往家里搬运东西,平常都是虚掩院门儿的。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 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 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 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 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课文原文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课文原文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课文原文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1】望岳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圣” 杜甫。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泰山的神奇秀丽,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3.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字好在何处。

①“钟”是“聚集”意思,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集中于泰山,运用拟人,将大自然写的有情,生动形象的写出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②“割”是“分开”的意思,写出了泰山将山南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隐天蔽日的奇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人生哲理: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5.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一面明亮,一面昏暗,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

【2】春望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圣” 杜甫。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长安城沦陷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怀。

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
石 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 杜
杜甫诗三 首
杜 甫
甫 诗 吏 三 二十五课 首

写作背景
《石壕吏》的写作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 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 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 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 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杜 甫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三吏”是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是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பைடு நூலகம்
春望
杜甫
国破
感时 烽火 白头
山河
花 连 搔
在,
溅泪, 三月, 更短,
城春
恨别 家书 浑欲
草木
鸟 抵 不
深。
惊心。 万金。 胜簪。
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 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后四句 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
•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 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 惊心。
我们要珍惜和平, 保卫和平, 让白鸽飞遍全球, 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 幸福之中
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 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有吏夜捉人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 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捉人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5)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5)

2023年秋学期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5课杜甫诗三首之石壕吏教学设计石壕吏杜甫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杜甫及写作石壕吏的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1.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2.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把握诗歌内容,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

学习指导过程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这首诗是杜甫著名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中的一首。

公元757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等地被唐将郭子仪收复,安庆绪退守邺城。

公元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围攻邺城。

唐肃宗害怕九节度使“难相统属”,因而不置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充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这样,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大军便陷于“进退无所禀”的无政府状态,以致“城久不下,上下解体”。

第二年3月,反被史思明援军击败,全军溃退,郭子仪退守洛阳,洛阳一带告急。

唐王朝为了挽回危局,便在洛阳至潼关,特别在临近前线的石壕、新安一带,不择手段地大量拉夫,不管老少男女,都被抓去充服兵役。

这时候,杜甫正在回华州任所途中,亲眼看见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忧愤交加,于是创造了“三吏”、“三别”这两组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

二、整体感知: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齐读。

注意:逾戍妪咽2、自读,注意哪些句子读懂了,哪些句子读不懂,四人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注意重点字词:逾墙走:越过墙逃跑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绝:没有幽咽:隐约、轻声地哭。

25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春望》《望岳》)

25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春望》《望岳》)

春望
朗诵
《春望》写作背景
写于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 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 宰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 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 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 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 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 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 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 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 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读懂诗情
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


建 功 立 业
首联——远望:青未了(高大、连绵) 颔联——近望:割昏晓(雄伟、秀丽) 颈联——细望:决眦(激荡、空阔) 尾联——极望:凌绝顶(向上、进取)
预习与交流


圈点课文生字词 岱( )宗夫( )如何 齐鲁青未了( ) 荡胸生曾( )云 决眦( )入归鸟 白头搔( )更短 浑欲不胜簪( )
预习与交流


圈点课文生字词 岱(dà i)宗夫(fú )如何 齐鲁青未了(liǎo) 荡胸生曾(cé ng)云 决眦(zì )入归鸟 白头搔(sāo)更短 浑欲不胜簪(zān)
《石壕吏》
写作背景:
写于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 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 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 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 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 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 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 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 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 实,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 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

2016-杜甫诗三首(《石壕吏》《春望》《望岳》实用)解析

2016-杜甫诗三首(《石壕吏》《春望》《望岳》实用)解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 老翁∕别。
掌握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一男附书至(古义:捎,今义:附加,附带) 室中更无人(古义:再,今义:更加,更换) 天明登前途(古义:前方的路途,今义:前程) 2.词类活用 二男新战死(形容词作名词,新近。) 听妇前致词(名词作动词,上前。)
要点归纳:抓主旨句。
春望
安史之乱:公元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 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反叛。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 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 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 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 了。
地域广阔(齐鲁青未了) 景色秀美(造化钟神秀) 山势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高大雄伟 神奇秀丽
2. 请赏析本诗优美的词语或诗句,谈谈自己喜欢的原因。 并概括出赏析诗句的方法。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聚集的意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 自然人格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泰山的秀美实 在是一言难尽,似乎是造物者对泰山情有独钟,使泰 山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突出了 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
这时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过此处,就其所见 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 《新 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佳作,因构思巧妙和情 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读准字音
石壕(háo)吏(lì) 逾(yú)墙走 泣幽咽(yè) 邺(yè)城戍(shù) 河阳役(yì)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包含杜甫的三首经典古诗,分别为:《望岳》、《春望》、《石壕吏》杜甫诗三首详细内容如下:第一首:《望岳》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诗词如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前言】《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第一首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

第二首咏华山之作,流露出官场失意之情。

第三首咏衡山,流露作者爱国忠君之情。

【注释】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

夸张的说法。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

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决眦(zì):眦:眼角。

眼角(几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

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译文】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望岳、春望、石壕吏

望岳、春望、石壕吏

望岳、春望、石壕吏望岳、春望、石壕吏一、整体把握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

“未了”,绵绵不尽之意。

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原文及译文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原文及译文

杜甫诗三首一、《望岳》体裁:五言古诗题材:抒情岱(dài)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liǎo)。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ɡē)昏晓。

荡胸生曾(cénɡ)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景象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二、《春望》体裁:五言律诗题材:咏怀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译文】:故国沦亡,唯有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见花难禁涕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有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愁绪缠绕,无言搔首,白发稀疏,几乎要插不上头簪。

三、《石壕吏》体裁:五言古诗题材:叙事诗暮投石壕村,有吏(lì)夜捉人。

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yìnɡ)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

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25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教案

25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教案

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的背景、意境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家国的忧虑、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望岳》1.导入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提问:同学们知道杜甫有哪些著名的诗作吗?2.诗歌解析让学生齐读《望岳》。

分析诗歌的意境: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丽,以及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分析诗歌的语言:用词准确,意境深远。

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忧虑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3.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望岳》的理解。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远大理想。

4.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望岳》。

写一篇关于《望岳》的鉴赏文章。

第二课时:《春望》1.导入回顾上一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对《望岳》有什么深刻的印象?2.诗歌解析让学生齐读《春望》。

分析诗歌的意境: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以及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分析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哲理。

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3.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春望》的理解。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所体现的家国情怀。

4.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春望》。

写一篇关于《春望》的鉴赏文章。

第三课时:《石壕吏》1.导入回顾前两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对杜甫的诗作有什么感悟?2.诗歌解析让学生齐读《石壕吏》。

分析诗歌的意境:描绘了石壕吏的形象,以及诗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分析诗歌的语言:生动形象,情感真挚。

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3.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石壕吏》的理解。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1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1

这首诗歌以一_____ 字统摄全诗,结构严整, “望” 自然景物 ,有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直接描写________ 议论 (表达 诗人赋予的象征意义;描写 ____、抒情 ____、_____ 方式)兼而有之。 炼字炼句,正应其“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论。
请同学们深入研读,结合诗句来赏析。
首 联: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年 (756年) 八月,杜甫从鄜 (fū) 州 (现 在陕西富县) 前往灵武 (现在属宁夏) 投奔肃宗,途中为叛 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自学目标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 (公元575年) 三月杜甫在长安 时所作。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 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
三 字 经
自学目标
《望岳》一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 代最早的一首。当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风华正茂,满怀抱 负,遍游祖国大地。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 集体大声朗读,注意节奏,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 诗歌内容。
思考题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2、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件事,你觉得他的心情如何?
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比较这两首诗在写法上的异同
时代背景 望 岳 (开元盛世) 石壕吏 (安史之乱)
捉人 战争的苦难 (事) 巧妙 藏问于答 精炼 (120个字)

描写泰山高大雄伟神奇秀 容 丽;满怀抱负。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杜甫诗《望岳》《春望》《石壕吏》课后练习题及答案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课后练习题及答案一、研讨下列问题,并背诵这三首诗1、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逼问出来的。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这首诗构思的巧妙。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最好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发展的全过程,要把学生带到诗的情境中来。

例如差吏抓丁为什么要利用夜间?老翁为什么要“逾墙”?“泣幽咽”者是谁?把这类问题弄清楚了,才能进入诗境。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⑴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⑵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设题目的是使学生进入诗中境界。

应当注意的是,诗可以有多种解读,但须言之成理;教师可以谈谈自己的见解,但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见解。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这首诗意境深远,初二学生由于阅历尚浅,恐不易领会。

设题目的是通过对“望”的角度的分析,初步探知诗的大意。

要一层一层地说来,先疏通文意,然后启发学生运用想像来描绘诗中的图景。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和“有关资料”。

二、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设题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关键是要合理地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鲜明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

如果打算改编成短剧,最好采用集体编写的形式,由教师或个别学生先拟出一个提纲,经讨论后确定各部分的内容,然后分配角色,组织演出。

在讨论中必定会涉及一系列问题,例如全剧要不要分出场次,分几场为好,诗人是否应当出场,如出场又该如何处理才好,等等,这样讨论下来,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不要为演出而演出。

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0001

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0001

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望岳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 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

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

大意已见注释。

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

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

绝顶,极顶,指玉皇顶。

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 “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尾联极望。
这句诗蕴含着怎样的深刻哲理? • 孔子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 山而小天下”的名言,其中蕴 。 含着在人生道路上要勇于攀登、 积极进取的哲理内容
请你再说出几句富有哲理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映入眼帘; 会当凌绝顶,(写诗人心底的愿望 ) 一览众山小。 终要登山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 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 不同。
“钟”字含有拟人的意味,作者赋予自然以人的 感情,说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既写出泰山的 神奇秀丽,也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割”字炼的极好,这里作者把泰山比作直指 云天、硕大无比的宝刀,它把阳光切断,使山 的南北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明暗之景,突出 了泰山高峻挺拔、遮天蔽日的形象。表达了作 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译文)
黄昏时份,我投宿石壕村,夜里听到有官 吏来捉人。老翁赶快跳墙逃,老妇出去看大门。 小吏喊声多愤怒,老妇哭声多悲苦。 听我老妇进一言:三儿都是邺城卒。一个 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新战死。活人暂且偷残 生,死者从此长别离。家里再也没有人,只有 吃奶的小孙儿。孙子的母亲还没走,可是出门 却没有遮身的裙。老太婆虽然力气衰,还请连 夜跟您走,赶到河阳服兵役,还能勉强给部队 做早餐。 夜久不再闻人语,似乎只有抽泣声。天明 后,我告辞上路去,独与老翁相道别。
荡 胸 生 曾 云 远望层云叠起, 不禁心胸激荡。
决眦入归鸟
极目远视,鸟儿归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大意:我一定要登上泰山极 顶,举目观看群山的渺小。
抒发的感情: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 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也表达了作者攀登人生顶峰的愿望。
整体把握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 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 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整体把握
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1、首联描绘了什么情景?有什么作用?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山河依旧,可乱 花遍地林木苍苍。 这两句诗用春草的茂盛反衬城中的萧条景象,突出 战乱的危害,表达了诗人的伤时忧国之情 2、其中“破”和“深”两字用得很好,历来被人 称道,请简要分析这两个字好在哪里?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仿佛目睹国家的 残破;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作者寄情 于物,春城败象似在眼前,作者悲叹似在身边。
岱宗夫如何?(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
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吗?从 齐鲁青未了。 齐到鲁都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晓。
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 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
荡胸生曾云,(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 )
决眦入归鸟。 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 (手段狠毒,黑夜突袭)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点。 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矛盾。 (横蛮气势、悲凉境地 )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分三层:①(前六句)写老妇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诉说儿子情况,说明这一家人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 ②(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中现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③(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 役。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悲惨遭遇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照应开头,写出事件结局与 诗人感受。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暗示老妇已被差役抓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春望》
搔(sāo)
簪(zān)
整体把握: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 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 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 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 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 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 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 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 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 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 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 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问题探究
1、从内容上看,你认为它是叙事诗还是抒 情诗,为什么? 2、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 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
问题探究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 是吏逼问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作者究竟对这场战争持什么样的态度? 请阐述你的理由。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dài) 了(liǎo) 曾(通“层”) 眦(zì )
鉴赏角度
• 构建脑图,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画 面 • 抓关键字——炼字 • 从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等角度入手 • 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入手、 • 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 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 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 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 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 “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 表作品:《前出塞》 《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 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代表作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整体把握: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 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 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 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 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 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 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 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
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本句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心中忧 国伤时的沉痛之情。花鸟本无情,诗 人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说春天的花 朵也因感时而落泪,鸟儿也因恨别而 惊心,实际上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情景交融。
赏析: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 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 那么宝贵。
《望岳》: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 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春望》: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石壕史》: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 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又写出了老妇一 家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 灾难而深感悲痛。
杜甫诗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思念家人 )
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 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 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通过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 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石 壕 吏
•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