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计划检修制的优缺点 张孝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计划检修制的优缺点张孝桐

俗话说得好,所谓干好工作,就是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那么,作为我国企业的设备工作者,到底我们缺什么呢?这首先要弄清我们“有什么”才知道,这需要从发展历史开始追溯。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施了长达好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设备“计划检修制”,这是源自当时唯一能帮助我们的原苏联的一套模式,使企业设备从“不坏不修、坏了再修”的事后维修状态,进入到建立在“摩擦磨损”机理指导下的初步有管理的计划检修体制,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在这种体制下,我们的企业和广大的设备系统员工,发挥聪明才智,进一步发展出了很有特色的设备管理形式:

(用好、管好、保养好设备)、四会(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制度:使操作者熟悉和掌握所有设备的性能、结构以及操作维护保养技术;

设备保养实行“三级保养”制:即指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日保)、一级保养(月保)和二级保养(年保),各企业在搞好三级保养的同时,还要积极做好预防维修和计划保养工作;

(安全、工艺、劳动纪律)卫生等现场管理工作,以此为主要环节,做到沟见底(排污、排水沟)、现场地面无杂物、设备见本色,(机光、马达亮)并形成习惯,使现场的设备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三不放过”的原则处理:即“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责任者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

坚持干部值班跟班制度:做好交接班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把设备隐患移交下一班,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人为的操作和设备事故的发生。

这些涵盖了使用人、维修人、管理者的设备管理制度,至今大多仍为不少企业所严格执行,特别是在机械制造等行业。截至目前,我国其它行业或企业的所谓现代设备管理,都或多或少的沿袭或参照了上述这些思想、原则、方法,包括以摩擦为基础的计划检修制度。可以说,这些制度和管理方式,已经深深刻印到我国的设备管理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其痕迹将永难消逝。

尽管这些传统方法略显粗糙、直白,然却卓有成效,这是经过多年实践证明了的。

但这种管理体系本身还是有着明显的缺陷的,主要体现在:

职责分工太细,条块分割。操作人员管工艺、设备人员管完好,企业形成了两大板块分而治之的局面:设备人员是只管设备完好率,而生产工艺人员不管设备的事;企业有了成绩是归生产系统的,有了问题是罚你设备系统没商量。人为造成了企业生产与设备维修的矛盾。

成本意识不强。为了完成计划任务,可以不惜一切给计划任务让路,要人给人、要钱要物给钱物,甚至不惜挤掉设备维修时间或增大维修费用为代价。

粗放管理。政府主导的指令性的、大一统的设备管理方式,与企业具体设备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客观上没有实现经济和有效管理的可能。

理论基础落后。随着电气设备、液压设备及自动化仪表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基于机械摩擦机理,以运行时间为主要依据的设备维修,也已不能准确反映设备实际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