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首要的基本原则。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立足实践,力求真实地再现历史、描述当下、预测未来!汤因比:“有人说,对于《伊利亚特》,如果你拿它当历史来读,你会发现其中充满了虚构,如果你拿它当虚构的故事来读,你又会发现其中充满了历史。
所有的历史都同《伊利亚特》相似到这种积度,它主要内容:一、“学院派”研究范式的方法论特征二、“经验主义”与“唯理主义”批判三、社会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四、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环节五、社会科学的检验标准一、“学院派”研究范式的方法论特征“现实淡出,学术凸显”己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心照不宣的流行话语,所谓的“纯学术研究”成为学术界主导的研究范式,过分重视纯学理的研究,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
1、现实淡出、学术凸显:思想与现实“相敬如冰”在“学术凸显”的旗帜下,理论的目光对现实视而不见,学术的能量对现实无能为力,思想的话语对现实沉默寡言,甚至干沉默不语,在急剧变动的现实生活面前,社会科学无法“出场”干预现实,思想与现实“相敬如‘冰”,,现实性与学术性之间构成了紧张的二元对立关系。
一些学者为了迎合“凸显学术”的潮流,走向了片面学术化的道路,以概念消解问题_,以文本抗拒时代,以逻辑替代经验,一以经典代替流变‘在纯粹精神领域里自娱自乐,对现实生活乃至整个外部现实世界采取一种规避的态度,仅仅把社会科学研究看作一种纯学术活动,认为研究现实就不是学术,理论研究成为了学者们自娱自乐、自言自语的智力游戏。
后果I:理论研究中存在着明显的不和谐音符,突出地表现为伴随着理论成果“爆炸式”增长的同时是思想的荒漠化,我们可能有很多的论着成果,可能有着过剩的言说能力和无尽的言说内容,但未必解答了很多当下的问题,未必提供了很多现世的智慧,未必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学术繁荣的背后掩盖的是学术失语的砌.寒。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式。
这种方法强调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来进行研究,以获取更加真实和可靠的研究结果。
本文将就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并分析其特点和优势。
首先,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强调实际操作。
研究者通过实际的实践活动来获取数据和信息,而不是仅仅依靠理论推导和假设。
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贴近实际情况,获取更加真实和可靠的研究结果。
例如,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者可以通过实地调研、观察和访谈等方式来获取数据,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
其次,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注重实践经验。
研究者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来进行研究,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实践经验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把握研究对象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从而更好地进行研究分析和结论推断。
例如,在教育研究中,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来进行研究,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此外,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研究者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获取的研究结果更加贴近实际,更容易被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
这种方法可以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加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例如,在医学研究中,医生可以通过临床实践来获取研究数据,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总之,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式,它强调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具有很强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方法,以获取更加真实、可靠和实用的研究结果,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谈谈对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理解
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学术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和思考,从而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它不同于传统理论性学术方法,例如历史、文化或心理学;而是将重点放在当前问题上:如何应对当前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强调交流、协作、创新思考以及多元化意义上的处理能力。
因此,在使用这一方法时,要特别重视团队合作能力、整体思考能力以及多元化意义上的处理能力。
此外,要特别强调“尝试-评估-修正”循环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断尝试和修正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学习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咬文嚼字(阅读)、汲取吸收新信息并把之应用于当前问题之中。
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 人类学领域著名的文化功能主义 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从大量的
‚田野研究‛中获得的素材,促使整
个人类学从‚扶手摇椅上的研究‛向 ‚田野研究‛的转型。 马林诺夫斯基总结自己的研究历程时指出,一个真 正的研究者必须经历‚在这里‛、‚去那里‛、‚ 回到这 里‛的归去来兮之路。
“在这里”
• 是指研究者系统学习和掌握本学科领域基 本理论与方法的专业训练;目的就是进行 专业的训练,就是让研究者在本学科领域 掌握大量研究资料、研究素材以及让研究 者加强自身的学术习得与积累。 • 一般是在相应的研究机构或大学之中。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在其 《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讲,马克思的思想比 一切历史学优越的地方在于,马克思是深入到历 史的本质性的那一度中去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萨 特的存在主义都没有深入到那一度中去,而只有达 到了那一度,才有资格跟马克思主义对话。 要请教马克思,就要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即 社会现实)一度中去。
例如,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 论》,作为‚实践智慧‛的典型代表。既是 实践论的辩证法,又是辩证法的实践论,既 揭示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辩 证的认识规律,又展现了把握矛盾的普遍性 与特殊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主要矛 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矛盾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实践智慧。
“去那里”
• 就是到研究现象呈现的场域中,运用已经 掌握的理论与方法做研究。
• 研究者要研究人文社会现象就必须深入该 学科相应的‚场‛之中,观察与描述现象 ,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 • ‚去那里‛就是要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的实践性与问题性。
“回到这里”
• 是指研究者在经历了实践研究的过程之后, 还要回到自己的专业研究机构中来进行理论 的提升。
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
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得方法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得主要观点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得观点主要有如下三点:(一)实践生存论——实践就是人得存在方式1、这个观点首先中国人大1995年李秀林等主编得第四版哲学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提出来得。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人就提出了实践本体论得问题。
中间,经过一些波折之后,90年代中期,就从生存本体论得高度提出了实践就是人得存在方式。
这一命题内涵就是:第一,人不单纯就是自然得存在物,而就是既存在于自然之中又超出于自然之上得存在物。
而这种分离与结合得基础就是实践。
第二,人得生命得存在方式就在于人得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不纯粹物质得活动,而物质与精神得统一、主观与客观得统一。
过去,认为就是纯物质得活动就是形而上学得。
第三,人得本质得生成就是一个在践基础不断二重化自己得矛盾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生从“现实得我”与“应有得我”得转化。
(二)实践得定义与形式1、什么就是实践实践就是人为解决自身与外部世界得矛盾而进行得能动地改造世界得物质性活动。
这里有三个要素:主体——活动——客体。
黑格尔说,这就是一个逻辑推理得过程。
通过中间项即活动,把主体得愿望转化为客体,达到主客观得统一。
所以,毛泽东说,这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得过程。
2、实践得形式毛泽东最先把它概括为三大斗争: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与科学实验。
后来概括为:改造自然得活动、改造社会得活动与科学实验。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这种概括就是一种新概括,前几年就见于教科书。
但这里提“社会政治实践”还不全面,因为社会管理活动不仅仅就是政治活动。
(三)实践得基础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基本观点就就是实践就是认识得基础。
展开来说,包括如下五个要点:1、实践就是认识得源泉。
2、实践就是认识得起点。
3、实践就是认识得动力4、实践就是认识得目得。
5、实践就是认识得标准。
原来得教科书只讲1345四点,现在有些教科书讲五点。
专题二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 为什么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会形 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结论之三:
• ——经验是具体的、零碎的、片面的认识。 • ——总结经验就是把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 造和创造,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再现 实务的本质和规律。
• 选题既要有理论意义,又要有现实意义
2、理论的构成
• 概念 • 定理、命题、陈述 • 逻辑与结构 • 推论、预测、假设
• 定理揭示真实的因果关系
单因关系
直接关系 间接关系
X
Y
X ZY
因果关系
X
多因直接关系
Y
Z
多因关系
多因间接关系
X WY
Z
多因多重关系
X
W
Y
Z
因果关系的类型 引自:林聚任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第15页
• 研究活动的利益相关者 •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 冲突和压力对研究的影响 • 公开或隐瞒 • 有意识与无意识
3、做人与做学问:文如其人
• ——调查研究要客观、周密和系统,不是 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掌握全部材料 的总和。
• 2.实践
• (1)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 ——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的范围内不能 解决。
• ——作为检验理论是非的实践标准,具有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 ——确定性:是指以实践的结果论是非, 而不是以本本论是非;以权威论是非等
任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观察与体验。
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一)理论与实践是一对关系范畴 1.理论: (1)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科学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回复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回复以下是一个关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和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文章。
引言:社会科学研究是研究社会系统、社会矛盾和社会主体等问题的学科,而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和社会主体研究方法,以及它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基于对实际社会实践进行观察和实证研究的方法。
它通过观察社会系统的运行状况、收集和分析相关的社会数据来揭示社会系统的运作机制和规律。
这种方法强调实际的验证和实证,使得研究成果更具说服力和可操作性。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可以应用于许多不同领域和问题。
例如,在教育领域,我们可以通过对实际教学工作的观察和分析,探讨不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教育政策的实施情况。
在社会政策领域,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情况,评估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一种研究社会系统的方法。
它强调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通过研究社会系统内部不同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揭示社会系统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在许多社会科学领域都有应用。
例如,在经济学领域,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了解经济系统的运行和调节机制。
在社会网络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个体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揭示社会网络的结构和演化规律。
三、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是一种研究社会矛盾和矛盾解决的方法。
它强调社会矛盾的存在、发展和解决过程,通过研究社会矛盾的生成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解决矛盾的策略和路径。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社会变革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社会矛盾的发展和演变,预测社会变革的方向和趋势。
在社会政策领域,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社会矛盾的成因,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策略和政策建议。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首要的基本原则。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立足实践,力求真实地再现历史、描述当下、预测未来!汤因比:“有人说,对于《伊利亚特》,如果你拿它当历史来读,你会发现其中充满了虚构,如果你拿它当虚构的故事来读,你又会发现其中充满了历史。
所有的历史都同《伊利亚特》相似到这种积度,它主要内容:一、“学院派”研究范式的方法论特征二、“经验主义”与“唯理主义”批判三、社会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四、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环节五、社会科学的检验标准一、“学院派”研究范式的方法论特征“现实淡出,学术凸显”己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心照不宣的流行话语,所谓的“纯学术研究”成为学术界主导的研究范式,过分重视纯学理的研究,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
1、现实淡出、学术凸显:思想与现实“相敬如冰”在“学术凸显”的旗帜下,理论的目光对现实视而不见,学术的能量对现实无能为力,思想的话语对现实沉默寡言,甚至干沉默不语,在急剧变动的现实生活面前,社会科学无法“出场”干预现实,思想与现实“相敬如‘冰”,,现实性与学术性之间构成了紧张的二元对立关系。
一些学者为了迎合“凸显学术”的潮流,走向了片面学术化的道路,以概念消解问题_,以文本抗拒时代,以逻辑替代经验,一以经典代替流变‘在纯粹精神领域里自娱自乐,对现实生活乃至整个外部现实世界采取一种规避的态度,仅仅把社会科学研究看作一种纯学术活动,认为研究现实就不是学术,理论研究成为了学者们自娱自乐、自言自语的智力游戏。
后果I:理论研究中存在着明显的不和谐音符,突出地表现为伴随着理论成果“爆炸式”增长的同时是思想的荒漠化,我们可能有很多的论着成果,可能有着过剩的言说能力和无尽的言说内容,但未必解答了很多当下的问题,未必提供了很多现世的智慧,未必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学术繁荣的背后掩盖的是学术失语的砌.寒。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指在科学研究中为解决问题所采用的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行动方式。
而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正是一种以实践活动为基础,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实践经验,并通过实践经验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就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首先,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强调实践活动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没有实践就没有方法。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不断地积累实践经验,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认识,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其次,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注重实践活动与理论思维的有机结合。
实践活动是理论思维的源泉和动力,理论思维是对实践活动的深化和提高。
实践活动和理论思维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
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不断地提炼理论思维,才能不断地推动实践活动的深化和提高。
再次,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强调实践活动是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实践经验,并通过实践经验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不断地积累实践经验,不断地提炼理论思维,从而推动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最后,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强调实践活动是检验研究成果的唯一标准。
研究成果只有经过实践活动的检验,才能得到验证和肯定。
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不断地检验研究成果,不断地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从而推动研究成果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综上所述,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一种以实践活动为基础,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实践经验,并通过实践经验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研究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强调实践活动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注重实践活动与理论思维的有机结合,强调实践活动是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实践活动是检验研究成果的唯一标准。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于推动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中国之谜”的新自由主义逻辑
所有制结构的单一私有制 纯而又纯的西方民主制度 否定任何形式的国家宏观调控
“中国之谜”的中国逻辑Fra bibliotek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有效的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 本质要求 统筹兼顾、整体协调在改革中的重要意义 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不放弃国家的独立性和自 主性 中央政府的绝对权威和鼓励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动 力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安排
经济学里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当现实经济发生变化时,经 济学的理论也要随之改变。在西方浩如烟海的经济学理论中, 却找不到适合中国经济的理论。所以,近些年,出现了一个新 的词汇:中国之谜。
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他最先提出了中国之谜的说 法,时间是1993年。接着,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 “中国之谜“逐渐成为过渡经济学的理论命题,并成为20世纪 90年代国际主流经济学家的重点课题。
LOGO
第二讲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主讲 王朝科
教授 经济学博士
马克思研究社会科学的逻辑路径
具体——抽象——具体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 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基础。
真正的现实问题——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马克思写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是他思 想上的转折点,也是马克思第一次站在穷人的立场 上思考问题,并为之倾注了他一生的精力。马克思 后来回忆道,正是在这个时候他第一次意识到政治 经济学令人苦恼的贫乏以及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的 必要性。
罗纳德· 麦金农在1993年提出了“中国之谜”时认为,中国在 财政下降的同时,快速的货币供给增长并没有带来严重的通货 膨胀, 他对这一情况大惑不解。于是他把中国这种“高财政赤 字和高货币供给量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以实践为基础,这就像是一场超级有趣的冒险。
你想啊,实践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所有知识的大门。
如果把知识比作一个个神秘的宝箱,那实践就是那开锁的巧手。
传统的研究方法有时候就像在迷雾里摸索,全靠猜。
但马克思主义不一样,它就像一个超级侦探,一定要亲自到“犯罪现场”,也就是实践中去寻找线索。
这不是那种坐在安乐椅上凭空想象的事儿,而是真刀真枪地深入到生活这个大舞台里。
这一研究方法就像一个厨艺高超的大厨。
理论就像是菜谱,而实践就是真正下厨房做菜。
光看菜谱,你永远不知道菜真正的味道。
只有动手做了,才知道盐是多了还是少了。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就像这个大厨,在实践的厨房里不断调整配料,最终做出完美的“知识大餐”。
而且啊,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像个勇敢的探险家。
在知识的丛林里,那些未被探索的领域就像充满未知危险的沼泽地或者布满陷阱的古老遗迹。
但这个探险家可不怕,他一脚深一脚浅地在里面闯荡,通过实践标记出安全的路线,发现隐藏的宝藏,也就是真理。
再把它想象成一个时尚达人吧。
时尚达人不会只看时尚杂志就确定流行趋势,他们会走上街头,观察人们真正的穿着打扮。
马克思主义也一样,它不会只靠书本上的文字就判定社会的走向,而是深入到社会的大街小巷,看人们真正的生活方式,社会的实际运行模式。
这一研究方法还像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
孩子不会被那些复杂的规则束缚,他们直接动手去摆弄东西。
马克思主义也是,它不受那些传统观念的限制,直接投身到实践中,去摆弄社会这个大玩具,看看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哪些原理是真正起作用的。
要是把知识体系比作一个大厦,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就是最坚实的地基。
没有这个地基,大厦就会摇摇欲坠。
它就像大厦的建筑师,亲自检验每一块砖头,每一袋水泥,确保这个知识大厦稳稳当当。
它又像一个调音师。
社会就像一架巨大的钢琴,理论是那些琴键。
调音师只有亲自弹奏,也就是通过实践,才能听出哪个琴键的音不准,然后调整,让整个社会弹奏出和谐的乐章。
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实践。
其中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实践活动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人本身。
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
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种种问题。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把实践的需要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而不能就理论研究理论。
毛泽东说:“社会科学研究专从书本子里面讨生活是危险的。
”“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
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立足于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要求理论工作者必须满腔热忱地投人生活,与实践和时代的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真正了解实践的需要、时代的走向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勇于立足历史潮头,引领时代发展和进步。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方法是一门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研究过程中用于获取信息、收集数据和解读数据的工具。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基于实践的研究,其中研究者和受访者均在共同的实践中参与,力求与实际社会生活更加接近并且可以了解不同层面的实践信息。
实践可以可以指社会、政治、宗教等不同活动和行为,研究者在开展研究时可以选择不同的实践方式以获取更多有效的信息,有利于更深入的揭示实践的特征和本质。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核心在于实践,再加上其广泛的参与者、不同的实践方式和深入的研究设计,使其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
实践研究的参与者一般比较广泛,一般不仅包括本文的作者和被访者,还包括社会环境中相关活动的参与者,从而可以收集更高质量的信息。
其次,实践研究通常采用多种实践方式,如参与观察、访谈、实验、案例研究等,以追求研究的深度和准确性。
另外,实践研究的研究设计常常比较复杂,且受实际环境的影响会发生变化,研究者需要动态进行调整,以解决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具有多种优势,例如其建立在实践参与者的参与之上,可以更加精确和准确地把握实践信息,更深入地理解实践本质;其能够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如参与者可以收集到文件、谈话、记录、实验等;其能够从表象的实践中较容易揭示实践的内在关联;其有助于形成认知的框架,可以得到相对客观的结论等。
实践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研究受社会情境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研究结果也可能受到影响;此外,研究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诸如时间、成本和情感等问题也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实践研究的难度要大于其他更常见的研究方法。
总的来说,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能够在收集有效信息和揭示实践本质的同时,保持研究的公正性和可靠性。
实践研究有助于发掘实践的深层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加深刻理解和解释实践信息,对改善实践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结合党成立100周年,谈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理解
结合党成立100周年,谈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理解
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指以实际事物的观察、实践和检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探索出真实情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不断探索和创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不断深化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然后通过实践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来回答这些问题。
这种研究方法注重在现实背景中的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旨在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实际可行的建议。
在进行这种研究时,研究者必须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观察和实验,以获取来自实践中的真实数据和现象。
研究者通常会与相关实践领域的从业人员合作,共同进行研究工作。
通过与实际操作者的互动,研究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从而针对性地设计研究方法和工具。
实践性的研究方法不仅要求研究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
研究者需要善于观察和记录实践过程中的细节,同时能够灵活应对实际操作中的变化和挑战。
这种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旨在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实际操作经验的总结。
在实践性研究中,标题的设置需要直接反映研究的目的和问题,具体到实践领域的具体主题。
例如,如果研究的是教育实践中的某个问题,可以使用“探索教育实践中的X问题的解决方案:基于实践的研究方法”的标题。
标题应该简明扼要地概括研究
的主要内容,同时要吸引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最后,为避免文中出现相同的标题文字,可以尽量避免重复使用标题中的关键词或短语。
通过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句式,
以及引入其他相关的概念和术语,可以有效地避免标题相同的文字在文中的出现。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案例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案例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Practice-Based Research,简称PBR)是一种强调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下面是一个PBR的案例:案例名称:以实践为基础的儿童教育改革研究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儿童教育改革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传统的教育研究方法往往只关注理论探讨和数据分析,忽略了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采用PBR 方法开展了一项儿童教育改革研究。
研究过程:1. 实践经验积累:研究者深入到幼儿园、小学等教育机构,观察和记录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情况,了解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研究者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收集了家长和社会的意见和建议。
2. 理论框架构建:在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研究者构建了一个儿童教育改革的理论框架。
该框架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多个方面,旨在为教育改革提供全面的指导和支持。
3. 实践探索与改进:研究者与教育机构合作,根据理论框架进行教育改革实践。
在实践中,研究者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和完善理论框架,同时将新的实践经验应用到改革中。
4. 成果评价与推广: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与改进,研究者对教育改革成果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的教学效果、家长的满意度等多个方面。
评价结果证明了教育改革的成功和有效性。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将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整理,通过学术论文、报告、研讨会等方式进行推广和应用。
结论:PBR方法能够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为儿童教育改革提供全面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深入实践、构建理论框架、实践探索与改进以及成果评价与推广等步骤,研究者成功地推动了儿童教育改革的发展,提高了教育质量。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研究是一种系统性的探索和分析,而研究方法则是指在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科学的、系统的方法和步骤。
在研究方法中,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式,它强调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验证理论和解决问题。
本文将从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特点、优势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强调实践性。
实践是知识的源泉,实践活动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二是追求实效性。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注重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和社会效益,追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是注重实地调研。
实践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实地,开展实地调研和实践活动,获取第一手资料和信息。
其次,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具有许多优势。
一是能够提高研究的实用性。
通过实践活动,研究者可以更好地了解问题的实际情况,提出更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是能够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实践活动可以帮助研究者验证理论,同时理论也可以指导实践活动,使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
三是能够促进研究者的成长。
实践研究需要研究者深入实地,与实际问题打交道,这有助于研究者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最后,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在教育领域,实践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在管理领域,实践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制定更科学的经营策略。
在科学研究领域,实践研究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验证理论,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总之,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式,它具有强调实践性、追求实效性、注重实地调研等特点,具有提高研究实用性、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促进研究者成长等优势,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在实际研究中更好地利用这一方法,推动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进步。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 从187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 住在伦敦,“他们两人始终过着充满 紧张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马克 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 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他 的最伟大的著作《资本论》就是这方 面研究的结晶。
•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 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 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 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 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 导师”。
• 张载:宇宙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充满浮与沉、升与降、 动与静等矛盾对立运动。 • “见闻之知,德性之知”(前者主要 是指通过感觉实践经验,后者是通过 自身的修养修炼)
• 2、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 意识的活动。 • 毛泽东 《实践论》:“马克思主 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 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 动的东西。”
•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篇末中的一 句话:“异史氏曰:黄狸黑狸,得 鼠者雄!”
• 第二,实践的状况规定理论的任务。 • 马克思认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 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仔细考察就可 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 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 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 每一代人只能提出和完成自己 所处的时代的任务,而不可能 超越时代,完成本来不属于他 们的任务。
• 所有的科学理论必定依赖于经 验,正因为与经验相连,科学 词汇才可能有意义。 然而,在 科学观察面前,不同的主体甚 至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观察 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 在汉森看来,我们通常带着由我们 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构成的、以各种 特殊语言和符号的逻辑形式加以着 色的眼睛来“ 观看”的。
• 第三,实践的发展为理论研究提供 条件。 • 伽达默尔说:“一切实践的最终含 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伽达默尔: 《赞美理论》,三联书店1988年 版,第46页)。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 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的生 产实践活动的历史。人的实践活动贯穿于 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它不仅决定着 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且决定着人类社会的 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实践活动的 水平体现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水平。
• 生产实践活动决定着人类其他一切实践活 动。
•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14
• 人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历史过程。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
发生的,总是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此 ,人的实践活动作为改变环境的活动,虽然是一 种创造性活动,但是这种创造性活动是在前人的 基础之上进行的。每一代人的实践活动的不断持 续,就构成了人类不断发展的历史。
人的实践活动作为历史的活动,是历史的主体 和历史客体的矛盾运动过程。
1
• 列宁在《论策略书》一文中写道:“现在 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辨的真理,就是马克 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 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 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 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 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 ‘我的朋友,理论是灰色的,而只有生活 之树常青。’”
18
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1、实践是理论的基础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和动力。 任何理论都是实践的产物,并随着实践的
发展而发展。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为无 源之水,无本之木。理论永远不能离开实 践。正是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理论的发展 。
19
•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 理论是否正确的问题,理论本身不能回答,只能 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 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 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 性。”(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思 维和存在能否统一,主观与客观是否符合,只有 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通过对实践活动进行研究及探究,以深入了解和掌握实践过程中的内涵,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协调发展。
它以实践为指导,将实践作为研究中心,以实践活动本身的运行和实现过程为研究对象,用实践的方法研究实践,最终为实践的实际实现解决问题,寻求有效新的经验,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从而发挥实践研究的作用。
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际采取行动,改变实践状况,获得新的洞见,为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实施提供指导,引导实践活动进入更高效率的发展轨道,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它可以从多方面体现其特点:
首先,它以实践活动为研究中心,其根本是通过对实践的深入研究,深入探究,掌握实践的内涵,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协调发展。
其次,它重视实践的实施,将实践作为研究对象,以实践的方法研究实践,观察和分析实践过程,最终为实践的实施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指导,有助于研发实践活动的有效新经验。
此外,它要求实践活动的层次合理,引导实践活动进入一个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使实践活动处于一个合理和规范的状态,以达到更好的实践效果。
最后,它重视实践与持续发展的互动,通过研究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认识实践,从而挖掘实践的潜力,实现持续发展。
因此,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特点,而且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入研究实践的本质,而且还能研发出有效的实践新经验,提高实践效率,完善实践活动,促进实践与持续发展的互动,有助于提升实践活动的整体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实践。
其中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实践活动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人本身。
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
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种种问题。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把实践的需要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而不能就理论研究理论。
毛泽东说:“社会科学研究专从书本子里面讨生活是危险的。
”“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
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立足于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要求理论工作者必须满腔热忱地投人生活,与实践和时代的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真正了解实践的需要、时代的走向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勇于立足历史潮头,引领时代发展和进步。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
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
强烈的问题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
如果问题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一个伪问题,那么,而后的全部研究都会变得没有什么价值,甚至是毫无价值。
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
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识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十分重视研究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这对于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科学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从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中来。
邓小平说:“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
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①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
只有全面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能深刻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的“两起两落”,在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之后,才真正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其中包括“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才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既要重视总结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更要重视总结自己的经验、现实的经验,在不同时空的比较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拒绝研究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只承认自己的经验,是十足的狭隘经验主义;拒绝研究自己的经验、现实的经验,一味照搬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是十足的教条主义,二者都是主观主义。
经验是具体的、零碎的、偏于感性的认识。
总结经验的任务,在于经过思考,把这些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再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
”(二)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总结经验,要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
”“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从原则出发的先验论时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要求我们坚持观察的客观性,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来成分。
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定义或主观想象出发,而应当从实际出发。
毛泽东说:“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三)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调查研究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要了解情况、掌握资料,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真正的社会科学研究。
调查研究要客观、周密和系统,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掌握全部材料的总和。
列宁说:“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
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
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
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
”搜集材料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历史的和现实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正面的和反面的,主要的和次要的,愈丰富愈好。
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综合,抓住本质,抓住规律,抓住全局。
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的范围内不能解决。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毛泽东说:“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作为检验理论是非的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地加以理解。
所谓确定性,就是只能以实践的结果论是非,而不能以本本论是非,不能以圣人论是非,不能以权威论是非,不能以长官意志论是非,不能以自我感觉论是非。
某一认识即使不能被一时的具体实践所证实或证伪,最终也必将被人类持续的总体实践所证实或证伪。
所谓不确定性,是说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证伪一切认识,而且这种证实或证伪所达到的程度或边界也是相对的,因而不是一劳永逸的。
列宁说:“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
凡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就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凡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坚决及时地加以纠正;凡尚未被实践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
既要防止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
(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发展的。
社会实践的发展,一方面不断为我们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认识工具,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认一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实践所提供的经验和认识工具又总是有限的,从而又限制着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
这种状况决定了主观与客观、理沦与实践的统一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可能是绝对的统一。
毛泽东说:“全世界自古以来,没有任何学问、任何东西是完全的,是再不向前发展的。
”人的认识作为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知之不深到知之较深、从知之不够正确到知之比较正确的过程。
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
”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永无止境,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永无止境。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我们应该牢记恩格斯的话:“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受到历史状况的限制,在主观上受到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因而每一时代人们的认识“所包含的需要改善的东西,无例外地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东西多得多”。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科学与迷信是对立的,坚持科学必须破除迷信。
毛泽东说:“我们除了科学以外,什么都不要相信,就是说,不要迷信。
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死人也好,活人也好,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不然就叫做迷信。
要破除迷信。
不论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就不信,不仅不信而且还要批评。
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否则就会丧失根本、迷失方向;同时又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自觉把自己的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栓桔中解放出来,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在新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