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绪论讲稿
宋代文学绪论
宋代文学绪论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环境⒈重用文官•政策:重视儒士⒉学校及科考制度•①官办学校:国子学、太学•②私立学院:白鹿洞书院等•③身份限制、录取名额放宽⒊游乐风气二、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一)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影响(性格):⒈整合传统处世方式,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互相排挤。
⒉采取新型生活态度:•⑴传统观念和集体意识强,结盟结党得到普遍认同。
•⑵认为个人努力和贡献是传统或阶层中的一部分,应受到理性和道德制约。
•⑶个体意识倾向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
(二)审美情趣的转变⒈佛教•⑴禅宗是中国化、世俗化的佛教宗派,将禅味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随缘任远的人生哲理。
•⑵以内心顿悟和超越为宗旨,轻视甚至否定行善、诵经等外部功德。
⒉儒学:弘扬韩愈把儒家思想与日用人伦结合的传统,更重视内心道德修养。
⒊认为俗雅之辨应注重大节而非小节,应体现在内心而非外表。
⒋审美态度世俗化:认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键在主体是否具有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高雅还是凡俗。
【审美情趣转变促成宋文学转向以俗为雅,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也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三、宋代文学样式(一)宋文⒈吸取唐古文经验教训,欧阳修等人既采取古文作为主要文体,又反对追求古奥而造成的险怪艰涩。
⒉散文文体的多样化趋势•⑴欧、苏等的古文注意吸收骈文在辞采、声调等的长处,构筑古文节奏韵律之美。
•⑵借鉴古文手法,对骈文改造,创造出散体单行的四六和文赋。
•⑶出现独具一格的笔记文,长短不拘,轻松活泼,是文体解放的重要标志。
⒊风格丰富多彩⑴整体倾向平易畅达、简洁明快,在韩文之雄肆、柳文之峻切之外开辟出新境界。
⑵朝着更加自然、文从字顺、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
⑶宋代散文的特点•①宋代散文和政治斗争的联系比较密切,成了直接进行斗争的重要手段。
•北宋散文大多直接或间接地和改革变法有关;南宋散文大多表现抗击外敌入侵和光复中原的愿望和决心。
09第九讲 宋代文学总论
第九讲宋代文学总论一,高度繁荣的文化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1,崇文抑武的国策与宋代的国势960年,陈桥兵变;961年,杯酒释兵权;976年,斧声灯影;975年,灭南唐;979年,灭北汉,统一汉地;1004年,澶渊之盟;1038年,李元昊称帝,立西夏;1068年,神宗立,熙宁变法;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亡,同年五月,赵构即为于南京应天府(商丘)。
1138,绍兴和议成,秦岭淮河以南为宋,以北入金;1164年,孝宗隆兴和议成;1206年,韩侂胄开禧北伐;1233年,理宗亲政,端平更化,清初史弥远势力;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端平入洛失败;1234年,蒙军始南侵;1271年,元立国;1276年,元攻入临安;1279年,崖山海战,南宋亡。
内忧与外患;垂帘与权臣;党争与政争;国统垂绝与不绝如缕狄青、岳飞、虞允文、(杨家将、呼家将)2,理学思想1),自觉的卫道意识理学与党争:新学旧学之争;洛党蜀党之争;朱熹二陆之争;朱熹陈亮叶适之争;庆元党禁黄宗羲《宋元学案》2),“文以贯道”说的重新提倡与理学家的“文以载道”说宋初:柳开、穆修论文道关系。
石介:本于教化仁义,根于礼乐行政,而后为之辞。
(《与赵先生书》)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
(欧阳修《答祖择之书》)周敦颐《周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九:这文皆是从道中流出,岂有文反能贯道之理?……若以文贯道,却是把本为末,以末为本,可乎?……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
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
《二程语录》:作文害道。
古文家、道学家和政治家一样的宗经,但是古文家于经中求其文,道学家于经中求其道,而政治家则于经中求其用。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3,印刷术的普及公私刻书业;刻印、活字印书籍大量流通,藏书家辈出。
宋代文学绪论
北宋前期: 北宋前期:燕云未复和契丹的侵凌导致 民族忧患意识的产生 北宋中期: 北宋中期:西夏的立国和侵扰加剧了宋 人的忧患感与生存焦虑感 北宋后期: 北宋后期:党争与社会腐败环境中民族 忧患意识的变异和发展 南宋: 南宋:爱国主题成为整个文坛的主导倾 向
12/22/2010 绪论 24
体恤民瘼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叶梦得《避暑漫录》 (叶梦得《避暑漫录》)
崇文抑武
此宋一代制禄之大略也,其待士大夫可谓厚矣!惟其给赐 此宋一代制禄之大略也,其待士大夫可谓厚矣! 优裕,故入仕者不复以身家为虑,各自勉其治行,观于真、 优裕,故入仕者不复以身家为虑,各自勉其治行,观于真、 英诸朝,名臣辈出,吏治循良,及有事之秋, 仁、英诸朝,名臣辈出,吏治循良,及有事之秋,犹多慷 慨报国,绍兴之支撑半壁,德裕之毕命疆场,历代以来, 慨报国,绍兴之支撑半壁,德裕之毕命疆场,历代以来, 捐躯徇国者,惟宋末独多,虽无救于败亡, 捐躯徇国者,惟宋末独多,虽无救于败亡,要不可谓非养 士之报也。然给赐过优,究于国计易耗。 士之报也。然给赐过优,究于国计易耗。恩逮于百官者惟 恐其不足, 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 恐其不足, 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此宋制之不可为 法者也。 法者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赵翼《廿二史札记》)
印刷业的发展
刻书 藏书 书院
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 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 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 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 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 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 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 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 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 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 书记》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
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绪论PPT课件
黄庭坚:“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 复书》之二)
8
▪ 三、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1、城市经济繁荣: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 封)、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以及建 康、成都都是人口达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宋代 还逐渐取消了都市中坊(居住区)和市(商业 区)的界限,不禁夜市。
▪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
5
3、理学思想的盛行与重道轻文的倾向:
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一般认为是从周敦颐 开始,其后主要人物有北宋的张载、程颐、程颢、 邵雍,南宋的朱熹、陆九渊等。
宋代理学是将儒、道、释三教和而为一,提倡格 物致知,诚心正意,处理好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理学家们的哲学派别各有不同,但在文学上都一 致重道轻文,如:“不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 艺焉而已。”(周敦颐《通书·文辞》)“道者,文 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唯其根本乎道,所以发 之于文皆道也。”(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九) 欧阳修也说:“大抵到圣哲文不难自致也。” (《答吴充秀才书》)过于强调道的表达,可能会 影响作者情感的表达,由于理学盛行,宋代文学说 6
……
代我 们 一 路 走 来 , 由 唐 朝 进 入 宋
1
宋代文学: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高峰
2
▪ 一、政治、文化与文学之关系 ▪ 二、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 三、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 四、宋代文学概说
3
绪论
▪ 一、政治、文化与文学之关系
1、崇文抑武的政策:
宋太祖立下“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士大夫的优裕生活和人生态度:宋太祖曾鼓 励石守信等“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 舞女以终天年。”(《宋史·石守信传》)
宋代文学绪论
宋代文学绪论一、宋朝社会北宋时期北宋起讫时间:960~1127,共存在167年南宋时期:南宋起讫时间:1127~1279,152年和宋同时存在的政权或国家辽:907~1125西夏:1032~1227金:1115~1234两宋社会特点1.经济繁荣2.文化政策相对宽松3.文化、教育发达4.忧患意识浓重5.文以载道说盛行6.两面性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二、宋代文学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全宋词》:唐圭璋(1901~990)编,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全书共计辑两宋词人1330余家﹐词作约20000首。
今人孔凡礼编《全宋词补辑》,收录作家140余人(其中41人见《全宋词》),词作430余首,198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宋词繁荣的原因:1.享乐之风盛行2.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也有利于词的兴盛3.词是宋代尤其是北宋社会文化消费的热点4.词的繁荣是格律诗矛盾运动走向反面的产物2.散文宋代散文成就超过唐文明宋濂《太史苏平仲文集序》: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
3.宋诗《全宋诗》:作者11000余人,诗作20余万首,字数4000多万。
唐宋诗之争钱钟书《谈艺录》: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4.话本小说“说话”四种类别:小说讲史讲经合生或说诨话作业题1.宋词繁荣的原因有哪些?2.谈一谈唐宋诗之争。
3.话本小说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1 绪论 2 第一章 宋初文学 3课时17页PPT文档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三、西昆体诗人
1、西昆体: 北宋初年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的诗 体。代表诗人:杨亿、刘筠、钱惟演曾编纂《册府元龟》, 在编书之余所写的酬唱诗结集为《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特点:内容空虚,点缀升平;形式华美,脱离社会生活。
第一章 宋初文学
一、王禹偁 1、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山东人。晚年贬
居黄州,人称王黄州。著有《小畜集》。 2、散文创作:继承韩愈,强调文风平易,提出“明
心”、“有文”。《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3、诗歌创作:简淡古雅
《寒食》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称为“南北朝”。
杨亿(974—1020) 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 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浦城县)人。年十一,太宗闻 其名,诏送阙下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中赐进士,曾 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气节, 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准抵抗辽兵入侵。又反对宋真宗大兴土
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动。卒谥文,人称杨文公。
《中国古代文学 宋代文学》
本编文学的历史起讫
北宋----南宋----南宋亡
(960) (1127) (1279)
319年
绪论
一、宋代文学的历史定位:高峰与转折
(一)高峰。 1,宋词是宋代文学的精华。 2,宋诗。 3,宋文。 (二)转折。 (1)宋以后的雅文学虽然仍然受到高度的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宋元文学史演示文稿1
《戏答元珍》
• • •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 王安石 • 朱熹《朱子语类》: • 江西士风,好为奇论,耻与人同 ,每立异求胜,如荆公、子静。
明妃曲之一
•
• • • • • • • • •
• •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捍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 缪钺《论宋诗》: • 宋诗以意胜 • 故凡落想落笔,为人人意中能有能到者 ,忌不用,必出人意表,崛峭破空,不从 人间来。
• 《汉书》:元帝后宫既众,乃令画工图之。欲有 呼者,辄披图召之,其中常者,悉得货赂。王昭 君姿容甚丽,志不可苟求。 • 范晔《后汉书· 南匈奴传》:“昭君字嫱,南郡人 也。初元时,以良家子远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 ,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 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 ,帝召王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 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 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 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 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 西昆体:
• 《中山诗话》:祥符天禧中,杨大年 、钱文僖、晏元献、刘子仪以文章立 朝,为诗皆宗尚李义山,号西昆体, 后进多窃义山语句。赐宴,优人有为 义山者,衣服败敝,告人曰:我为诸 馆职撏扯至此。闻者欢笑。
• 宋初文坛: • 柳开《默书》:夫有命有性,有性有情, 得其性理之静,至静至乐,至动至忧,至 常忘机,至乐忘宁。求有于无,无不有也 。 • 太学体
宋代文学绪论
(5)主要考儒学
二、宋代文人的概况 1、文人的黄金时代
(1)政治权利对平民文人广泛开放
(2)生活环境相当宽松 (3)生活待遇优渥舒适
2、宋代文人的思想、性格特点
(1)积极参政,关心国家社会
(2)随缘任运,追求个性自由 (3)重视人格修养,情趣以俗为雅
(4)重理智轻感情,性格内敛深沉
后期(哲宗、徽宗、钦宗)
南宋(1127—1279)
前期(高宗)
中期(孝宗、光宗、宁宗) 后期(理宗、度宗、恭帝、端宗、卫王)
宋代文学绪论
一、宋代的社会概况及对文学的影响
1、崇文抑武的国策和内忧外患的加剧(政治)
“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中天万国明。”
(赵匡胤)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 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 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宋太
对文学的影响: 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参政意识、忧患意பைடு நூலகம்识浓重,诗文的现实感增强,忧国爱民主题 高扬,议论成分增加。
2、城市经济繁荣,手工业、商业、印刷 业发达,海外贸易增加。(经济)
对文学的影响: (1)市民文学兴盛。 (如说话、杂剧、影戏、傀儡戏、诸宫调等)
(2)“以才学为诗”,好用冷僻典故。 “鲤鱼传书”、“鸿雁传书”、“黄耳狗传 书”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李商隐) “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李商隐) “何当寄家书,黄耳定乃祖。”(苏轼)
3、儒释道三教合一,儒学地位上升。(文化)
禅宗吸收了儒、道思想,理学也吸 收了佛、道思想。
对文学的影响: 文人的思想受到束缚,诗文强调 “文以载道”,缺乏情感,说教味重, 议论成分增加。
宋代文学绪论课件
31
(二)词的温床
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 的的文艺形式,说话、杂剧、影剧、傀儡 戏、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兴起和发展,而词 则成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
从晚唐五代以来,词的主要功用是在宴乐 场合供给伶工歌女歌唱。入宋以后,新的 社会环境更加有利于词的发展。
词:宋代达到了巅峰。
通俗文艺:戏弄、说话迅速的发展;话本和 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剧样式的通俗叙事 文学逐渐形成。
2
一、文化的高度繁荣
崇文抑武的国策 理学思想与 “文以载道说”的盛行 印刷业、教育发达与学者型作家大量涌现 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3
(一)崇文抑武的国策
抑武 崇文 有力地加强了君权的同时,也使士大夫的
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4
(二) “文以载道”
理学思想在宋代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 识的理论表现。
自觉的卫道意识,并积极地著书以弘扬己 说,摒斥异己。
——新学与旧学 ——旧学内部:蜀学与洛学;朱熹与叶适、陈亮。
5
韩愈 :“文以贯道”
宋代: “文以载道”
“作文害道”
——理学家:周敦颐率先提出了“文所以 载道” ,朱熹痛驳“文以贯道” 之说,对“文 以载道”说作了更深入的理论阐述。
真正的文士时代
——规范生动又别开生面的宋代文学
1
宋代文学基本上是沿着中唐以来的方向发展 起来的。
文:古文运动,宋代作家更加紧密地把道统 与文统结合起来,使宋代的古文真正成为具 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而又切于实用的文体。
诗: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倾向于 通俗化,这两种趋势也得到继续发展,最终 形成了与唐诗大异其趣的宋诗。
宋代文学
他学习民歌,在词的意境和内容 上有新的开拓。多有对心理的刻 画,着重发挥了词的抒情功能。 其内容与风格促进了后来词风的 转化。
第二节 开拓词境的尝试-------1范仲淹
(1)生平介绍:
(2)创作情况:
存词五首,以边 塞风光入词,豪 迈沉雄,成为豪 放词的先驱。
代表作品: 《渔家傲》
2张先
苏轼的意义和影响
典型体现着宋代文化精神。 人生态度与审美态度影响后人。 形成作家群:四学士、六君子等。 词体解放精神为辛派词人继承,形 成了婉约与豪放并存的局势。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 之际诗歌
北宋末年文坛概况
苏轼门下活跃文坛。 可是他们在文学见解和创作实践上 并不模仿苏轼。
Why?
原因一: 不好模仿。
(3)苏舜钦诗
风格雄奇豪放。 主观色彩浓郁,言辞激切,锋芒毕 露。 如《庆州败》等。 《淮中晚泊犊头》读本142页
第三节 王安石散文
1生平介绍:字 介甫,号半山。 世称王荆公。是 政界、文坛的焦 点人物。
论文主张
“以适用为本” “务有补于世” 艺术上“明而不华”“词简而精, 义深而明”
2散文创作----记叙文
(3)散文风格: 平易自然; 委婉曲折。 (4)对散文文体发展的贡献。
第二节 欧、梅、苏的诗歌
(1)欧阳修诗 内容上:广泛。民生疾苦;日常生 活、家居琐事。 艺术上:议论化,散文化,平易自 然。 代表作品:《边户》、《戏答元珍》 等。
(2)梅尧臣诗
风格深远闲淡。 感情真挚深切。如《悼亡三首》; 语言省净,意境清新,不加雕饰。 如《鲁山山行》。
内容上流连光景,形式上依次押韵, 风格平易清雅,不求雄浑典丽。
开始 新课
第三节 晚唐体
96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绪论PPT课件
宋人大多对荣辱利禄不再耿耿于怀,而是 善于排解人生的苦难,这种超脱的人生态度使 宋代文学呈现一种旷达的风格,给人以理性上 的启发。
9
四、宋代文学概说
▪ (一)宋词:被誉为“一代之文学” 1.宋词繁荣的情况:
13
▪ 清人王士祯的《花草蒙拾》进一步将“体” 发展为“派”: 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 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 称首。
▪ 主张分三派的有清人顾咸三: 宋名家词最盛,体非一格,苏、辛之
雄放豪宕,秦、柳之妩媚风流判然分途, 各极其妙。而姜白石、张叔夏辈,以冲谗 秀洁,得词之中正。 (高佑钦《陈其年湖海楼词序》引)
▪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
5
3、理学思想的盛行与重道轻文的倾向:
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一般认为是从周敦颐 开始,其后主要人物有北宋的张载、程颐、程颢、 邵雍,南宋的朱熹、陆九渊等。
宋代理学是将儒、道、释三教和而为一,提倡格 物致知,诚心正意,处理好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理学家们的哲学派别各有不同,但在文学上都一 致重道轻文,如:“不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 艺焉而已。”(周敦颐《通书·文辞》)“道者,文 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唯其根本乎道,所以发 之于文皆道也。”(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九) 欧阳修也说:“大抵到圣哲文不难自致也。” (《答吴充秀才书》)过于强调道的表达,可能会 影响作者情感的表达,由于理学盛行,宋代文学说 6
16
▪ 另一位开创性的词人是苏轼,他突破了 “词为艳科” 的传统偏见,打破了诗词的 界限,城市乡村、怀古伤今等传统题材均 可入词,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他 打破了“词媚”的传统,在当时流行的婉 约词之外,创立了豪放词,词风清逸刚健, 感情真挚深沉。他的词代表了北宋词坛的 最高成就。北宋后期的秦观和周邦彦也有 较高的成就,秦观善于用纤细优美的语言 委婉抒发愁情,成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 周邦彦刻苦钻研词的音律和艺术技巧,成 为格律词派的开创者。
02第一讲绪论PPT课件
第一讲
宋 代
绪论: 宋代社会与文学概况
文 学 第 一
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 前后320年,君王9+9
太太真仁,英神哲徽钦
讲
高孝光宁,理度恭端昺
宋代文学属中古文学第二段
一、宋代的国情与思想
宋 代 文
1、国情: (文官政治) 国情一 崇文抑武的国策
宋室家训:优士、军权、失地 杯酒释兵权:将军闲置
学
不杀大臣:太祖有誓约,藏于太庙
第
状元及第,无上光荣:虽将军
一
逐寇凯旋,献捷太庙,不能相比
讲
官员退休后有劳保、恩荫
冗官冗吏
宋真宗《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
宋
书中自有千钟粟;
代
安居不用架高楼,
文
书中自有黄金屋;
学
出门莫恨无人随,
第
书中车马多如簇;
一 讲
代
文
学
第
一
讲
钱钟书《宋诗选注•序言》:
宋 。
文 学
宋诗在唐诗之后,能够另辟蹊 径,从艺术构思、手法技巧、 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方面创
第 新。
一 讲
宋诗总体成就不如唐诗,但超 过了元明清诗,与唐诗双峰并
学 唐诗多以热烈的感情去感受现实生
第
活,宋诗多以冷静态度去体察生活。
一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 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
讲
析透辟。
如苏轼《题西林壁》
二、宋代文学概观
1、宋代文学发达的原因
国策:宋朝统治者崇文抑武,
宋
优待知识分子
代
文化:多元文化并存, 文化事业、文化学术全面繁荣
宋代文学绪论
宋代文学绪论参考书:《宋代文学思想史》,张毅,中华书局1995《宋元文学史稿》吴祖缃等,北京大学1989《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宋代文学有何特色?原因何在?宋代文学的体裁?一、宋代的文化转型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将唐代后期与宋代称为近代早期阶段,因为“这时的文化直至20世纪初都是中国的典型文化。
”许多在以后的一千年中证明是中国最典型的东西,在唐代后期就已经开始萌芽,而在宋代开始繁荣。
宋是中唐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型文化的定型期与成熟期,类型的划分较之于单纯的朝代划分更具有文化史的意义。
文学史三古七段的划分,唐中叶——宋为中古期第二段,与中唐以后文学和文化都有联系。
(一)内藤湖南“唐宋变革”说。
内藤湖南(1866 -1934 ),是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内藤史学”的创始人,日本中国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内藤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一经形成,就会有其文化中心,而这一中心会随着时代的演变而移动。
例如,从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的文化,向周围其他民族地区扩散。
周围民族受此影响,文化上“自觉”后,再反过来向中原地区施加影响。
文化中心不仅可以在国内移动,还可能超出国界,向邻国(如朝鲜、日本)转移。
文化中心不仅有地域上的转移,也可能在社会阶层中转移。
例如,他认为,清代文化中心原在士大夫阶层,后来转移到下面的商人,将来也可能转移至工人、农民。
他按每个时代的文化创造力及时代特点把中国史划分为上古、中古(中世)、近世三个时期,以此建立起中国史的新体系,成为内藤对于中国史学领域的新贡献:第一时期:上古时期,由远古到后汉中叶。
上古时期的内容是继承上古发生的文化,完成了向四方扩展的过程。
此时期还可更进一步划分为前、后二期。
前期,中国文化在中国本土上形成并进行充实的时期。
后期,中国文化向边境各民族传播,并向东亚发展的时期(而实际上,此前、后二期往往是复杂交错的)。
中国文化向四方扩展的工作宣告完结时,即为上古时期的终结,即至二世纪的汉末时期。
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绪论
(二)宋诗 根据《全宋诗》,诗人不下九千人,诗篇 约20万,作家和作品数量远多于唐诗。 宋诗另辟蹊径,独具特色: “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 诗。”(严羽《沧浪诗话· 诗辨》)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 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 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 故瘦劲。”(缪钺《诗词散论》)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 骨思理见胜。”(钱钟书《谈艺录》一)
(三)宋代散文 宋代散文是我国散文史上的一个重要阶 段。明人宋濂说:“自秦以来,文莫盛于 宋。” 被明人奉为散文典范的“唐宋八大家” 宋代就占了六个:欧阳修、苏洵、曾巩、王 安石、苏轼、苏辙。 宋文的数量也超过唐文,《宋史· 艺文志》 根据不完全的资料所著录的藏书,共计 9819 部,119972卷,约为唐代国家藏书的2倍, 其中大部分是宋人的著作。 宋文平实流畅的文风,奠定了元明清三代 散文发展的基础。
清人王士祯的《花草蒙拾》进一步将“体” 发展为“派”: 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 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 称首。 主张分三派的有清人顾咸三: 宋名家词最盛,体非一格,苏、辛之 雄放豪宕,秦、柳之妩媚风流判然分途, 各极其妙。而姜白石、张叔夏辈,以冲谗 秀洁,得词之中正。 (高佑钦《陈其年湖海楼词序》引)
四、宋代文学概说
(一)宋词:被誉为“一代之文学” 1.宋词繁荣的情况: 宋朝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士人妇女,都爱 好词章,《宋史· 乐志》说:“太宗洞晓音 律,前后亲制大、小曲及因旧曲创新声者, 三百九十。”南宋太学生俞国宝将《风入 松》一词写在西湖边酒楼屏风上,宋高宗 见了,将其词“明日再携残酒”句改为 “明日重扶残醉”。(见周密《武林旧事》 卷三《西湖游幸》)
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论稿
宋代文学论稿
宋代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时期,以其多样化、优美细腻的文学形式
和内容著称。
宋代文学通过对“儒家”文学和“佛家”文学的结合与发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学风貌。
一、宋代文学的特点。
1.注重情感描写:宋代文学擅长将复杂的情感通过细致的描写表达出来,特别是对爱情、友情、亲情的描述特别真切动人。
2.崇尚自然、清新淡雅:宋代文学的艺术风格以清新淡雅为主,既弥
补了唐代文学的华丽和繁复,又弥补了元代文学朴实和平淡的不足。
3.受佛家文学、儒家文学影响:宋代文学主要影响来源于“佛”、“儒”两大文化,因此宋代文学注重爱情、家庭、家族等生活话题,同时
也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时代精神。
二、宋代文学的代表作品。
1.《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
其艺术成就
在于其细腻的描写、丰富的形象刻画以及对社会、人性等诸多问题的深刻
探讨。
2.《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主要讲述了好
汉起义的故事。
这部作品表现了人民群众反抗统治阶级的坚决决心,反映
了宋代社会矛盾的激化。
3.《南唐二主词选》:是一部著名词集,其中的词歌展现出了浪漫、
激昂、忧愁、深沉等情感,具有浓郁的南唐文化气息。
三、宋代文学的影响。
宋代文学的创作风格奠定了中国文学从此进入“清新文学时代”的基础。
宋代文学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宋代文学的艺术手法包括对人情境遇的真实描述、对情感的细腻描写、对形象的深刻刻画等,对中国传统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宋代文学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凸显了文化多样性和前瞻性。
第一章宋代文学绪论
二、士人心态和审美风尚
1、儒、释、道趋于统一
1)白居易对宋人的影响; 2)出仕与归隐之间矛盾的解决; 3)由外部事功到内心修养。
儒释道三教合一,合在“心性”上,合在“修心”上
道:庄子追求超越有待的逍遥游,寻找绝对自由的 “无何有之乡”,只有通过无名、无功、无用、无为、 无己的修炼才能在内心找到;-----后来的道教除了服 食丹药以求长生外,还重视修性养神的内养功夫,
教学目标
1)了解了解宋代文学(主要是诗词)的成就、特色 以及创作环境。
2)理解宋词发展的动因和宋诗的重理趣的转变。
3)掌握宋代文学的总体发展特征和宋初诗文承袭 晚唐之风的基本情况。重点掌握白体诗人和西昆体 的诗歌特色。
本编文学的历史起讫
北宋
南宋
(960) (1127)
南宋亡 (1279)
319年
宋朝政治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权力的高度集中 •以文官治国
宋初模仿晚唐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 诗人,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 苦 ,属五代余风。代表诗人有魏野、林逋、 寇准等。分两个群体:九僧和隐逸之士。
1、林逋等隐逸诗人 林逋隐居杭州孤山,种梅养
鹤,人称 “梅妻鹤子林处士”。
山园小梅 众苦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尊。
见性成佛,心心相印”。
儒教--理学(周敦颐)--“理与心一”,
“心”为宇宙本体,道德理性在每个人的内心。
朱熹有一套“正心、诚意”的修身公式:
“古之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宋代文学绪论讲稿
宋代文学绪论宋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散文方面,在继唐代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衰颓之后,到了宋代,得到了宋代作家的热烈响应,他们将古文打造成了具有很强政治功能又符合实用效应的文体;第二,诗歌方面,形成了与唐诗主旨趣味均不同的宋诗风格,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也倾向于通俗化。
第三,词作为一种新诗体,到宋代达到了巅峰状态。
从数量上来说,仅据《全宋词》所载,词人有1300多家,词作有近两万首,比唐五代的词作多出近十倍。
第四,戏曲、说话等通俗文学在宋代也到了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曲样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从而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并为后来明清时期的小说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绪论部分,我们主要对宋代的文学与政治、文学与经济、文学与文化以及文学发展的概况给大家进行一个简要的概述,主要从五个方面来展开。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1.崇文抑武的国策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可以说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我们知道中晚唐以来,藩镇割据严重,地方不服中央的管辖,于是赵匡胤乘机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王朝。
鉴于唐朝的历史教训,宋王朝确立了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主要表现为,注重科举制度,扩大科举名额,科举考试也更加的平等开放,更注重实用。
于此同时,文人的待遇比历朝历代都要优厚,他们能掌握国家实权,不但用读书人担任宰相,就连负责军事事物的枢密使也多由文人担任。
这就使文人和政治的关系,以及文学和现实的关系更为密切。
2.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理学,又称道学,在元明清时期是官方的意识形态,然而,在宋代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如程颐、朱熹等作为理学大家自认为掌握了古圣相传的安身立命之道,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杨万里等文士也热衷于讲学论道。
这种论学论道的风气还会经常旁溢到诗歌中去。
3.文以载道学说的盛行;宋代的士大夫在政治和学术上呈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
宋代文学课件
人百负之而不恨, 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 此又一痴也。
34
犹 恐 相 逢 是 梦 中 。
今 宵 剩 把 残 釭 照 ,
几 回 魂 梦 与 君 同 。
从 别 后 , 忆 相 逢 ,
歌 尽 桃 花 扇 底 风 。
舞 低 杨 柳 楼 心 月 ,
当 年 拼 却 醉 颜 红 。
彩 袖 鹧 殷 勤 鸪 捧 玉 天 钟 ,
52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
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 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 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53
B.落榜后,浪迹天涯,奔走投谒。
曾到过扬、苏、杭、 闽、鄂、湘等地,饱尝 羁旅行役之苦。 景佑元年(1034)终 于中进士。据说曾面见 晏殊以求提携,晏殊嫌 弃其词风卑俗,未能如 愿。仕途很坎坷 ,死时 无钱下葬。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 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 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 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 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 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 落红应满径。
44
2.范仲淹:
范词气魄较大,但数量 很少,影响较小。有写边塞 风光的,有写羁旅情怀的, 内容与当时词坛的流行趋势 不一致,已不仅仅将词作为 一种娱乐工具,而且以之抒 发悲壮情怀,拓宽了词的表 现功能。对后来的王安石、 苏轼、贺铸有一定的影响。
26
2、艺术特征:
(1)题材范围狭窄,多咏史、咏物、流连光
景之作。间有隐讽现实的作品,如刘筠的 《汉武》(《文学史》第29页)。
(2)师法李商隐、唐彦谦,意象密丽、音韵
宋代文学绪论剖析PPT学习教案
宋太祖赵匡胤
第3页/共37页
2.重视文治,重用文臣
1)入仕道路畅通 2)文官待遇优厚
第4页/共37页
3.外患严重
有宋一代,外祸不断,积贫积弱的宋王朝始终处于苟安屈 辱的守势,在对外战争中几乎总以失败告终。
北宋澶渊之盟(1004) 南宋绍兴和议(1141) 隆兴和议(1164) 嘉定和议(1208)
“先天下之忧而忧” 。 外患:从北宋开国到南宋灭亡,宋王朝始终处于强
敌的威胁之下。 内忧:农民负担沉重,财政时有困难。
第8页/共37页
对文学直接产生的影响
1、高 度的现 实精神 ,重议 论
宋人笔下的社会生活面极为广阔:政治斗争,人民生活, 士大夫、经济、文化生活,科技发展,民风民俗等。
柳永《煮海歌》 苏轼《石炭引》
北宋党争围绕革新与保 守的问题展开
庆历新政 范仲淹与吕夷简
熙丰变法 王安石与司马光
南宋的党争围绕和 与战之争展开
秦桧和岳飞 汤思退和张浚 贾似道和文天祥
第7页/共37页
社会政治风气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强烈的参 与意识
深刻的忧 患意识
表现:细谈政事,尤其是吏事和兵事,改革制度、
参与实施 “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欧阳修《镇阳读 书》) 自觉:宋代士大夫的国家主人公意识十分强烈,
第24页/共37页
(一)宋代散文—对唐文继承与发展
1、文体的多样化
创造出参用散体单行的四六和文赋。古文和骈文各自获得 了新的活力。 出现了独具一格的笔记文,是古文文体解放的重要标志 。
第25页/共37页
2、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
宋代散文议论、叙事、抒情三种主要功能更加完善,而且 融为一体,使散文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文学绪论宋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散文方面,在继唐代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衰颓之后,到了宋代,得到了宋代作家的热烈响应,他们将古文打造成了具有很强政治功能又符合实用效应的文体;第二,诗歌方面,形成了与唐诗主旨趣味均不同的宋诗风格,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也倾向于通俗化。
第三,词作为一种新诗体,到宋代达到了巅峰状态。
从数量上来说,仅据《全宋词》所载,词人有1300多家,词作有近两万首,比唐五代的词作多出近十倍。
第四,戏曲、说话等通俗文学在宋代也到了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曲样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从而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并为后来明清时期的小说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绪论部分,我们主要对宋代的文学与政治、文学与经济、文学与文化以及文学发展的概况给大家进行一个简要的概述,主要从五个方面来展开。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1.崇文抑武的国策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可以说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我们知道中晚唐以来,藩镇割据严重,地方不服中央的管辖,于是赵匡胤乘机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王朝。
鉴于唐朝的历史教训,宋王朝确立了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主要表现为,注重科举制度,扩大科举名额,科举考试也更加的平等开放,更注重实用。
于此同时,文人的待遇比历朝历代都要优厚,他们能掌握国家实权,不但用读书人担任宰相,就连负责军事事物的枢密使也多由文人担任。
这就使文人和政治的关系,以及文学和现实的关系更为密切。
2.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理学,又称道学,在元明清时期是官方的意识形态,然而,在宋代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如程颐、朱熹等作为理学大家自认为掌握了古圣相传的安身立命之道,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杨万里等文士也热衷于讲学论道。
这种论学论道的风气还会经常旁溢到诗歌中去。
3.文以载道学说的盛行;宋代的士大夫在政治和学术上呈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
儒家一向重视“文”与“道”的关系,到了唐代,韩愈在倡导古文时,提出了“文以贯道”的思想,朱熹痛斥“文以贯道”之说,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
“文以载道”其实是一种价值观,它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
虽然对于多数宋代文人来说,在强调道的同时,并没有放松对文的追求。
但宋代的诗文说教意味依然比唐代浓厚,这不能不归咎于文以载道学说的流行和影响。
4.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宋代的印刷业非常繁盛,不仅有官刻还出现了私刻,不仅刻印的有正统文学史学作品,还有通俗读本,使得书籍得到大量流通,不仅国家图书馆藏书丰富,就是私人藏书上万卷者也比比皆是。
除此之外,学校的数量和种类也大量增加。
不仅有国子学、县学等官办学校,私立书院也日益兴盛,像白鹿原书院等四大书院,规模和学术水准都堪于官办学校媲美。
5.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宋代诗文中议论成分的加强,表达政见、弘扬学术,议论不但充溢于各种散文文体,还大量出现在诗歌中。
过多的议论会削弱诗歌的抒情功能,但适度的议论则为诗歌开辟了新的题材范围和美学境界,王安石的咏史诗和苏轼的哲理诗就是得益于适度议论的成功案例。
宋代诗歌之所以形成与唐诗不同的审美倾向,可以说,议论成分的增强是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节忧患意识与爱国主义的弘扬1,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儒家强调个体对社会应有责任感,应有社会忧患意识。
宋代的经济虽然相当发达,但是,对内的冗官、冗兵、冗费和对外的巨额岁币,使国家长期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怨天载道。
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有志之士也忧心忡忡,怀有深沉的忧患意识,导致宋代很少用文学来歌功颂德,而是涌现出了很多忧念国计民生的文学作品。
宋代诗文缺乏唐代诗文那种潇洒浪漫的气息,现实意义较重,这都与宋代文人深沉的忧患意识有着很大的关系。
2.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宋代军事实力不强,再加上当权者以求和为态度,造成了国家常年处于外祸不断,苟安屈辱的态势。
宋代的对外战争从国家意义上来说,带有显著的被侵略性质,因此,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抗金、抗元战争中,爱国主义成为了整个文坛的主导倾向。
3.爱国主题的弘扬出现了许多反映爱国主题的作品,如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
从次以后,每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人们总是会从这些作品中汲取精神的力量,这也是宋代文学值得称扬的历史性贡献。
第三节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趣味1.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本位,儒释道三足鼎立的文化。
“三教”的说法始于南北朝时期,隋代的时候已经允许三教同时存在。
唐宋君主大多主张三教会通,如唐玄宗、宋孝宗等。
到了明清时期,三教合一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到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
儒释道三教各有不同的代表人物和不同的学说。
儒教以孔子为代表,注重人际关系、社会伦常,留心现世的实际问题,是所谓的入世文化。
佛教以释迦牟尼为代表人物,道教以老子为代表人物,关心的是如何解脱现世的烦扰,是所谓的出世文化,只不过,佛教修行是为了追求脱离生命轮回的涅槃而成佛,道教修行追求的是长生不死的成仙。
到了宋代,儒释道思想都从注重外部事功向注重内心修养转变,因而更容易在思想的层面上有机的融合起来。
可以说,北宋中叶已经成为了一种时代思潮。
三教合一的思潮使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性格迥异于前代文人,主要表现为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以及表现出的新型文人生活态度。
2.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前代文人的人生态度大致上可以分为仕和隐两种方式。
仕是为了兼济天下,隐是为了独善其身,两者是不可兼容的。
我们说,宋人则不然,由于宋代重文轻武,所以很多文人都有参政的热情,然而他们在积极参政的同时,仍能保持比较宁静的心态,注重从内心去寻求个体生命的意义,追求经过道德自律的自由。
从而将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进行了整合。
3.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宋人有很强的传统观念和集体意识,结盟结党的做法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因此,宋人的生命范式更加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正像范仲淹说的“不以物喜、不以物悲”。
宋代的诗文作品,在情感抒发上不如唐代强烈,但是在思想的深度上却有所超越,形成了以平坦为美的风格。
这些特征都植根于宋代文人的文化品格和生活态度。
李白奉唐玄宗征召进京,此诗是离别儿女时所作,诗中毫不掩饰喜悦之情。
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一派丰收的景象:“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这不仅点明了归家的时间是秋熟季节,而且,白酒新熟,黄鸡啄黍,显示一种欢快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兴高采烈的情绪,为下面的描写作了铺垫。
接着,诗人摄取了几个特写的“镜头”,进一步渲染欢愉之情。
李白素爱饮酒,这时更是酒兴勃然,一进家门就“呼童烹鸡酌白酒”,神情飞扬,颇有欢庆奉诏之意。
诗人的情绪感染了家人,“儿女嬉笑牵人衣”,此情此态真切动人。
饮酒似还不足以表现兴奋之情,继而又“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一边痛饮,一边高歌,表达快慰之情。
酒酣兴浓,起身舞剑,剑光闪闪与落日争辉。
这样,通过儿女嬉笑,开怀痛饮,高歌起舞几个典型场景,把诗人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
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描写诗人的内心世界。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这里诗人用了跌宕的表现手法,用“苦不早”反衬诗人的欢乐心情,同时,在喜悦之时,又有“苦不早”之感,正是诗人曲折复杂的心情的真实反映。
正因为恨不在更早的时候见到皇帝,表达他的政治主张,所以跨马扬鞭巴不得一下跑完遥远的路程。
“苦不早”和“著鞭跨马”表现出诗人的满怀希望和急切之情。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诗从“苦不早”又很自然地联想到晚年得志的朱买臣。
据《汉书·朱买臣传》记载(原文见作品注释):朱买臣,会稽人,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常常担柴走路时还念书。
他的妻子嫌他贫贱,离开了他。
后来朱买臣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做了会稽太守。
诗中的“会稽愚妇”,就是指朱买臣的妻子。
李白把那些目光短浅,轻视他的世俗小人比作“会稽愚妇”,而他自比朱买臣,以为像朱买臣一样,西去长安就可青云直上了,得意之态溢于言表。
诗情经过一层层推演,至此,感情的波澜涌向高潮。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仰天大笑”,十分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十分自负的心理,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因为描述了李白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了解李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具有特殊的意义。
而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其特色。
这首诗善于在叙事中抒情。
诗人描写从归家到离家,有头有尾,全篇用的是直陈其事的赋体,而又兼用比兴,既有正面的描写,而又有烘托穿插其间。
诗人匠心独运,不是一条大道直通到底,而是由表及里,有曲折,有起伏,一层层把感情推向顶点。
犹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又生一波,使感情变得更为强烈,最后喷发而出。
全诗跌宕多姿,把感情表现得真挚而又鲜明。
王安石刚刚拜相,“贺客盈门”,喜气洋洋,不料王安石却挥笔在壁上题诗,其中有两句说:“霜筠雪竹钟山寺,投老归欤寄此生”(冬雪覆竹,竹林伴着钟山寺,这里是我养老归隐了结余生的好去处)有大功毕成之后归隐山林之心。
4.审美情趣的转变。
苏轼、黄庭坚提出了“以俗为雅”的命题,认为以俗为雅才能具有更为广阔的审美视野,实现由俗向雅的升华,完成由雅对俗的超越。
宋代诗人以俗为雅的态度,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也使诗歌更加贴近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苏东坡是贬官岭南是个落后的地方,离朝廷很远,岭南的荔枝甘美每天吃上荔枝三百颗,情愿长期做岭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