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教育史 的知识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中国教育史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初期。

以下是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点总结,涵盖了中国教育的重要节点和发展特点。

1. 古代教育的起源:中国古代教育起源于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会传授基本的生活技能和道德准则给子女。

宗教教育则是一种崇拜神灵和尊重先祖的教育形式。

2.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中国古代教育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崇尚“仁爱”、“礼教”和“孝道”。

此外,中国古代教育也注重文化传承和经典教育,如《论语》和《四书五经》。

3. 儒家教育的兴起: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导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儒家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和忠信。

儒家教育对中国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秦汉时期的教育:在秦汉时期,皇帝实行了儒家教育改革,推崇儒术,并建立了皇家学府。

这些学府主要培养政治和行政人才,以维护帝国的统治。

5. 隋唐时期的教育: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黄金时代。

唐太宗皇帝推行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激发了人们对教育的积极性,促进了文化和学术的繁荣。

6. 宋代的教育:宋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儒家经典。

此外,私人学校也逐渐兴起,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接受基本教育的机会。

7. 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元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继续占据教育的中心地位,科举考试依然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不过,元朝时有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儒家经典的依赖,并开始重视实用教育。

8. 近代教育的变革:近代中国面临许多外部冲击和变革,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制度。

学堂和学校成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培养了一大批新兴的知识分子。

9. 新中国的教育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包括大规模的教育普及和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

此外,中国还实施了“四个现代化”和“科学发展观”等教育目标。

10. 当代教育的挑战和发展: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高考制度的压力、学校教育质量的不均衡、教育资源的缺乏等。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中国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其漫长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教育文化和传统。

在中国教育史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中国教育史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儒家教育。

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的主要教育形式,其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

儒家教育强调“仁”的教育理念,提倡“礼、乐、尚、廉”等教育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儒家教育对中国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制度的实施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近现代教育改革。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

从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中国的教育制度不断进行着变革和创新。

近现代教育改革对中国教育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四、现代教育体系。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的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现代中国的教育体系包括了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层次和类型,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五、教育思想和理论。

中国教育史中涌现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如孔子的教育思想、张载的“格物致知”等。

这些教育思想和理论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总结,中国教育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教育传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中国教育史的了解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教育的发展脉络,为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教育史(一)古代的学制与书院1、学制:(1)太学:汉武帝时设立,我国最高学府。

(2)国子监:隋唐至明清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

(3)乡学:如社学、书院、私塾等。

2、书院:(1)书院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2)著名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苏苏州的东洞书院。

(3)特点:有教无类;重视教育;师生关系和谐;重视自学和讨论;重视藏书;重视培养封建伦理道德。

(二)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起源: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

(2)发展:唐朝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宋朝时,改革考试内容,侧重考察经义和时务策,设明经、进士等科;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

2、科举制度的特点:(1)自由报考:只要读书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会受到出身、家世等因素的限制。

(2)分级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3)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中,不问考生出身,只注重其实际能力和学业水平。

(4)标准统一: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统一、明确,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1、教学思想:强调“教”与“学”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古代教育家们既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近代教育史(一)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兴办1、教会学校的兴办: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

2、洋务学堂的兴办: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创办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第一小组:文教政策--1西周的教育和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官学及私学)2秦和汉时期文教政策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新举措4洋务教育及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第二小组:1秦汉的察举制唐代科举制明代科举制2清代文字狱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3隋唐学校教育的发展-中央官学,地方官学4宋代三次兴学第三小组(唐利):学校--1稷下学宫鸿都门学2宋元时期的书院(兴盛的原因)3清代书院-诂经精舍和学海堂4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教会学校第四小组():教育家--1孔丘的教育思想(核心内容是什么?)2墨子(教育内容)3孟轲PK荀况(教育作用及教育内容)4王充教育思想(唯物主义)韩愈教育思想(师道观)第五小组:1教育家--王安石教育思想(人才观)2朱熹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及读书方法王守仁论儿童教育3康有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4严复的教育思想(严复的培养目标观)第六小组:1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2黄炎培的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3陈鹤琴的教育思想4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第七小组1清末学制的建立及1922年“新学制”2百家争鸣局面是怎样形成的?3秦汉两朝中儒家的地位如何奠定的?4古文翻译(《大学》,《中庸》,《学记》)部分第一小组文教政策1西周的教育和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官学及私学)西周教育特点“学在官府”1、含义:奴隶主贵族建立国家机构,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文字记录,汇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来掌管。

这种现象,历史上称为“学术官府”并由此造成“学在官府"。

2、形成原因:(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西周的教育制度一、家庭教育二、小学教育三、大学教育。

《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辟雍建制,四合式的大院,东边称东序,又叫东学,西边称瞽宗,又叫西学。

南边称成均,又叫南学。

北边称上庠,又叫北学。

因四周环水辟雍又称泽宫。

中国教育史复习

中国教育史复习

中国教育史复习中国教育史必备知识点第⼀节:原始社会到夏商代的教育制度知识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答:1、教育⽬的的⼀致性,教育权利平等2、以⽣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3、教育活动在⽣产⽣活中进⾏。

4、教育⼿段局限于⾔传⾝教5、男⼥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社会分⼯6、教育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员知识点⼆:“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了解)答:1、惟官有书,⽽民⽆书2、惟官有器,⽽民⽆器3、惟官有学,⽽民⽆学第⼆节:西周教育知识点⼀:西周教育⽬的、内容?答:⽬的是把奴⾪主贵族⼦弟培养成具有贵族政治道德思想和军事技能的未来统治者。

内容是: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

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第四节孔⼦的教育思想知识点⼀:“有教⽆类”的含义?答:再教育对象的问题上,孔⼦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扩⼤教育对象,提出了“有教⽆类”的主张,指不分种族,贫富贵贱,皆可⼊学读书。

知识点⼆:孔⼦的教育内容?答:1、⽂、⾏、忠、信。

2、礼、乐、射、御、书、数。

知识点三:孔⼦的教学思想?(⽼师说考简答)答:1、因材施教2、启发诱导3、学思并重4、由博返约注:结合讲义和理解展开答。

知识点四:孔⼦的道德教育思想?答:道德教育是孔⼦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是“礼”和“仁”。

其原则是⽴志乐道、⾃省⾃克、⾝体⼒⾏、改过迁善。

知识点五:孔⼦所著六艺?答:《诗,书,礼,乐,易,春秋》第三章:第⼆节:稷下学宫知识点⼀:稷下学宫的名词解释?答: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府。

设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固城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的性质:是⼀所由官家举办⽽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教育机构。

也是⼀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体兼有咨议作⽤的⾼等学府。

知识点⼆:稷下学宫的特点?答:1、学术⾃由2、待遇优厚3、稷下学宫兼具培养⼈才、发展学术、和资政议政的功能。

第四节:孟轲的教育思想知识点⼀:关于性善论?答:孟⼦认为,⼈性本善,性善论成为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1 成均:在部落联盟时期,凡宗教仪式和公众集会都必有音乐,音乐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贵族显贵重视音乐修养,他们的子弟均受乐教。

乐师主管音乐事务,日常演奏歌唱之地,亦为实施乐教之地,这个场所称为成均。

成均不是劳动场所,所进行的教育也不是以劳动生产为内容的教育,而是在生产过程之外进行的独立性的活动。

教者和学者都已脱离生产劳动,成为专门从事教或者专门从事学的人,这已具有条件可被认为是古代学校的萌芽。

2 、庠:在氏族公社中,教育年轻一代的任务,通常是由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老人承担。

这种活动要就老年人的方便,一般在养老的地方进行,所以庠也兼为教育的场所。

庠这种机构,兼有两方面的重要活动,即养老和教育,而教育的任务重在德教。

3 、成均和庠都是原始社会末期开展多种活动的机构,包括当时的教育活动在内。

它们虽然还不是正式的学校,但开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4 、西周的教育。

在文化教育上的特征是“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即在宫廷设立学校,用典章作教材,聘官吏为教师(即“官师合一”)。

(1)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2)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3)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5 、六艺教育。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商代又有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教育的基础上,使它更为发展和充实。

影响: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

它既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意使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吾辈;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供后世借鉴。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的教育家想借助六艺教育的经验,解决当时教育的某些弊端,因此把六艺教育当做理想模式来强调,为自己的主张做历史论证。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简明中国教育史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②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③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④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的模仿为主2.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社会事物日渐复杂;文字的产生.(1)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叫"成均",最初见于<诗书><礼记>二书,董仲舒认为其是五帝之大学. (2)虞舜时代的学校,兼做养老,藏米之所,并且已有了大学,小学之分(3)总之,我国从原始公社制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已经初步形成起专门的教育机构_学校,到了商朝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学校,但学校的教育内容仍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一般文化知识的教育只有初步分化出来的趋势.3.西周的教育制度(1)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2)教育制度:官师一体、政教合一。

(学在官府)(3)教育内容——西周“六艺”:礼(类似政治伦理课)、乐(类似综合艺术课)、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文字)、数(计算、算法)其中,诗书礼乐称为“大艺”(4)重视家庭教育,但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严重。

(5)学校管理制度:嫡子13岁入小学,20岁入大学;余子15岁小学,18岁大学。

小学应为7年,大学为9年。

每年入学,隔年考查。

养老与视学结合。

4.稷下学宫它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

特点:学术自由;教师待遇优厚;学无常师;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影响: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5.私学产生的意义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使学校从王宫官府中解放出来;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光辉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6.孔子“有教无类”主张春秋末期,面对官学衰落和私学的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激励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明确提出其主张。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中国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和发展。

以下是中国教育史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古代中国教育的起源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父亲或家庭长辈负责教育子女的基本礼仪、道德和文化知识。

同时,一些有学问的人也会开设私塾,传授经史子集等知识。

二、儒家教育的兴起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流派。

儒家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仁”,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等成为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儒家学者也成为古代中国的教育官员。

三、科举制度的实施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唐代开始,科举制度逐渐成熟,并在宋代达到高峰。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通过科举考试可以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为官员选拔提供了制度化的途径。

四、私塾教育的发展私塾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形式。

私塾是由有学问的人开设的,教授学生文化知识和才艺。

私塾教育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很长时间,并且在一些地方一直延续到现代。

五、近代教育的兴起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

西方的近代教育思想和制度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模式,设立学校、推行普及教育,并且兴办了一些新式学校,如洋务学堂、京师大学堂等。

六、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现代教育制度。

教育法规的颁布和实行,教育机构的设置和发展,教育思想的更新等都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中国也开始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

七、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内容更新、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渐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赴海外留学。

总结起来,中国教育史经历了从古代的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到近代的科举制度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再到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1.古代教育体系: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经历了封建社会时期和帝国主义时期的演变。

古代的教育系统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官方教育和私人教育。

官方教育包括儒学和科举制度,这是培养士人和官员的主要途径。

私人教育则包括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这是为了培养普通人的教育渠道。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这个制度起源于隋代,经过唐代的发展和完善,宋朝成为中国古代最为宏大的一种教育制度。

科举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文学和政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此制度选拔出的人才成为官员并在政府中任职。

3.儒学: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主流思想。

它的核心原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基本德行。

儒学教育主要培养士人的道德和文化修养,儒学成为教育制度的基础。

4.古代女性教育:古代女性的教育受到严格限制,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

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有限,只能学习一些基本的家政和绣花等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女性通过私塾和家庭教师的帮助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

5.近代教育: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经历了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近代化教育的。

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进入中国,包括启蒙思想,科学教育和普及教育等。

中国的近代教育追求科学和实用主义,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6.学校教育:20世纪初,中国开始建立现代学校体系,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

现代学校教育与西方教育模式接轨,注重科学和实用知识的传授,开始普及教育。

此外,师范学校的建立也为培养教师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8.教育制度:现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在建国初期进行了大规模。

1952年,中国实行了基础教育的普及,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

此外,高等教育制度也得到了发展,各类高校和大学开始涌现。

最近,中国还推出了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新的教育领域。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详细的教育史涉及到更多的细节和发展,但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读者对中国教育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中国教育史1.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教育内容:简单、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教育方式:综合习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仿)2.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1)学校萌芽的原因(理解)政治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使教育的分化;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文化上,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成均——实施乐教之地庠——养老与教育(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④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3.西周的学校的特点 A.设置完备(1)两类:按行政级别分为国学: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中央学校)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郊(地方学校)(2)两级:按入学年龄分为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4.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1)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2)“学在官府”的原因客观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

(唯官有书,而民无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学,而民无学)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阶级想通过垄断文化教育,在贵族子弟中培养治国人才。

(3)“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官师不分,政教合一5.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已失传。

- 1 -6.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1)私学的特点(官、私学比较)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 7.孔子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上,无论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1.古代教育:古代中国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注重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

家庭教育主要有父母传授的家学和师傅传授的手艺。

进一步的教育形式是私塾,由名师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士人才能。

2.封建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时期,教育逐渐得到官方的正式组织。

特别是在唐朝,建立了国子监,用于培养士人。

国子监设置科举考试,积极选拔优秀人才,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制度。

3.科举制度:宋朝推行科举制度,主要考察文化知识,通过考试选拔士人。

科举制度的推行改变了以出身为主要准则的选拔方式,提升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

4.书院教育:宋朝时期,书院成为民间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

书院由有名的学者或官员创办,培养学生的才能,并传授儒家经典和文化知识。

书院教育在民间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学术的发展。

5.清朝的教育:清朝初年,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度,加强了对教育的统一管理。

乾隆年间,设立了图书馆、书籍供给等机构,促进了图书出版和阅读。

康熙时期推行了扩招政策,提高了科举选拔的范围和机会。

6.新式教育的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新式教育。

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学者们积极倡导教育,提倡科学、实用主义和民主等教育理念。

一大批西方式的学校和大学开始兴起,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8.现代教育问题:随着教育体制的扩张和社会的变革,中国教育面临诸多问题。

例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城乡教育差距大;应试教育导致教育质量问题;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升学竞争压力过大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实行教育,注重素质教育,推行多元评价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总结起来,中国教育史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涵盖了众多的变迁和发展。

从古代的家庭教育到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再到近代的新式教育发展,中国教育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和创新。

然而,教育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存在的,如今的教育仍在持续进行,以期建立起适应现代化需求的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1:年轻的一代要在劳动中进行模仿和学习,以便使自己最终成为独立的劳动者。

所以教育便在与生产工具相关的劳动中发生。

2:我国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成均之学和虞庠之学《周礼》和《礼记》都提到了成均和成均之法。

《周礼。

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

”3:“庠”被认为是虞舜时代的学校。

(选择题)第二章1:“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以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朱熹注解“校、序、庠皆是乡学”。

而乡学的课程为“乡三物”,乡三物即为“六德”、“六行”、和“六艺”。

“六艺”是夏、商、周时期学校教育共有的主要教学内容。

其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时期,但其基本形成则是在三代。

: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可见六艺之名始于周。

2:“殷人以乐造士,其学为瞽宗”,“乐”在商代出继承夏代的“乐舞”向“乐教”发展。

所谓“殷学瞽宗”,最初的重要职能是作为乐师的宗庙,用作祭祀的场所。

3:关于夏代学校的设置,据古籍记载是“序”。

4:春秋时期,“三代”时的“泮宫”、“乡校”,己是徒具校之名,而无教学之实。

5:私学遽兴:私学为什么会兴起、私学产生的原因(意义)?答:为何兴起:1:春秋时期的经济私有化为私学的兴起奠定了经济基础。

2:“文化下移”是相对“学术官守”而言的。

3:社会上出现了众多专门靠出卖知识维持生计的知识分子。

4: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是在私人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后来逐渐发展、分化形成了众多的私家学派。

通常所说的孔子是中国私学的首创者,并不是指孔子第一个开办私学,而是指他开创了儒家学派,且其“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些弟子又分往、卫、陈、楚、魏、齐等国创办私学。

意义有如下:春秋战国私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

私学的出现,预示着中国教育重心的一次大转移,是官学教育向私学教育的新发展,开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新模式、新阶段。

首先,私学突破官学中“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藩篱,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促成了学校教育独立、自由地发展,有利于学派的并立和学术的繁荣。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第一章 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第一节远古社会的教育一、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 教育的平等性2. 教育的社会性3. 教育的现实性4. 教育的非独立性二、 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1. 生产劳动教育(工具制造、取火、制陶、渔猎、种植、手工业)2. 社会生活教育(集体生活观念、公共事务、婚姻、成人礼)3. 艺术和宗教教育(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巫师、歌舞、绘画、雕刻等)第二节夏、商和西周时期的教育一、 学校的产生1•夏以前的学校一一成均(与音乐有关)、庠2. 夏代的学校一一庠、序(国都)、校(地方)3. 商代的学校(1) 地方:庠(赡养)、序(骑射)(2) 国都① 学:右学(大学)、左学(小学)② 瞽宗(礼乐)二、 西周的教育制度1. 学校体系r 校(设立于乡)乡関序(设立于州)I 庠(设立于党)I 塾(设立于闾)2. 学校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三、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

r 天子所设人学 (大学国学" (上庠(北)瞽宗(西)辟雍(中)序(东)、成均(南)i 诸侯所设人学一一泮宫1. 政教合一(教育职能)2. 官师合一(教师来源)3. 学术官守(知识保存)4. 学为政用(教育目的)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官学的衰废与私人讲学的兴起一、官学的衰废与私学的兴起1.官学衰败的原因影响官学衰废的除经济原因外,还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1)奴隶主贵族不重视教育(2)王权衰退,学校荒废(3)文化垄断的打破2.私学兴起的原因(1)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掌握一定知识文化的人员流落到社会下层,成为私学的教师(3)社会上不少人为了求得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发展,迫切需要掌握知识文化(4)私学的创办人乂都以各式的“治国治民”方案相标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二、稷下学宫1.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时期的教育- 1.1 官学与私学:在周朝,教育主要由官府控制,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同时,私学也开始出现,如孔子的讲学。

- 1.2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二、秦汉时期的教育- 2.1 秦朝的法家教育:秦朝推行法家思想,重视法律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

- 2.2 汉朝的太学: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成为国家培养官僚的主要机构。

同时,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3.1 私立学校的兴起:这一时期,私立学校逐渐发展,成为教育的重要力量。

- 3.2 儒家经典的注释与讲学:学者们注重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注释,讲学活动盛行。

四、隋唐时期的教育- 4.1 科举制度的确立: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 4.2 教育内容的扩展:除了儒家经典,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也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5.1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这一时期,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成为教育的中心。

- 5.2 书院的兴起:书院成为学术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

- 5.3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儒、释、道教育,还出现了实学、西学等新的教育内容。

六、近现代教育的变革- 6.1 晚清的教育改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晚清开始进行教育改革,设立新式学堂,引进西方科学知识。

- 6.2 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民国成立后,教育制度进一步西化,实行普及教育,推广新文化运动。

- 6.3 新中国的教育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实施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

七、当代教育的特点- 7.1 教育法制化:教育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确保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 7.2 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手段和内容日益现代化,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成为新趋势。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得知识点)一、有关常识:1.四书、五经: 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 “官守学业”得局面, 政教一体, 官师合一, 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 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得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就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就是著录于史册得最早得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得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 最早提出建议得就是容闳。

6.1877年, 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 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 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 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得“最重要”原则。

1890年, 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 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得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商代: 序、庠、学、瞽宗西周: 国学(辟雍、泮宫)与乡学(塾、庠、序、校)汉代: 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隋唐: 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宋元明清: 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 古代地方官学得一种。

元代首创, 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 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 利用农闲空隙时间, 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 农村普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 初等私学(书馆、学馆, 村学、村塾、冬学, 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8、墨、道、法家得教育思想:墨家得教育内容以“兼爱”得基本思想为主, 同时重视文史知识得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得培养, 还注重实用技术得学习, 也重视武艺与自然科学技术得教育, 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得范畴, 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与审美力方面所产生得作用。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文教政策:一个国家对教育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方向、水平和重心。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文教政策一、夏朝:以“射”造士重视军事教育。

弓箭是当时战争中主要的武器装备之一,培养擅射的武士是统治者的要务。

教育便具有此项特点二、商朝:以“乐”造士《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

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

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孔子说:“殷人尊崇鬼神,领导人民侍奉鬼神,重鬼神而轻视礼仪,重刑罚而轻视奖赏,尊严而不亲和。

这给人民造成的弊端就是放荡不安分,好胜而没有廉耻之心。

周人崇尚礼而好布施恩惠,尊奉鬼神但敬而远之,亲近人并且忠厚待人,用爵位等来对人进行赏罚,亲和而不尊严。

这给人民造成的弊端就是贪利取巧,重文饰不知羞愧,相互残害而不知道事理。

”三、西周:以“礼”造士这种文教政要求为国家培养通晓并遵守礼仪的官员。

这可视为中国“文官政治”的开端。

礼:《说文解字》有言,”礼,覆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依此可知,它实指祭神的仪式和心态,其引申意为敬意、敬礼或礼貌。

周朝对礼赋予了“敬德保民”的新内涵。

西周的以“礼”造士为孔子所倡扬,更为西汉之后的历代帝王所借用,从而形成了“重教兴学”的传统,同时也确立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重德轻智”的基调。

四、春秋战国:“礼”文“戎”实所谓“礼文”,继续打着礼的旗号,以礼相标榜,以礼为文饰。

所谓戎实,则是以军事力量的积累作为实际的、潜隐的考量。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但历史惯性决定,西周重礼的传统难以断然割裂。

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而兴养士之风。

官学教育耗财多而收效慢,故大多数统治者均不修官学,而讲财力倾斜于军备。

除以礼示人外,还重视礼在教化中的功用。

第二节秦汉时期的文教政策一、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1、书同文:统一文字工作;行同伦:匡正异风异俗;2、设三老以掌教化;3、禁游宦;4、禁私学,焚书坑儒;5、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二、汉代:独尊儒术1、设五经博士;2、兴太学;3、以儒术取士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教政策一、尊崇儒学二、玄学的滥觞玄学的思辨哲学,直承老子,而其人生观、教育观,则多取法于庄子。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1、最早的学校:成均;庠2、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a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b.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c.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d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e.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f.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3、学在官府(国学与乡学):a.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生产力水平有限;书册藏于秘府,由官司主管)b. 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器物设备的限制;物质条件的限制)c. 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只有为官的人掌握学术,以官府为基地,教其子弟)4、大学教育:进大学接受教育有一定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

大学的教学内容为礼乐、射御,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

其教学已具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

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辟雍:东边的堂室称为东序,又叫东学,为学干戈羽龠之所,有乐师主持;西边的堂室称为瞽宗,又叫西学,为演习礼仪之所,由礼官主持;南边的堂室称为成均,又叫南学,为学乐之所,由大司乐主持;南边的堂室称为上庠,又叫北学,为学书之所,由诏书者主5、官师合一:教师还未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皆有政府职员来兼任。

学校不仅是教学场所,也是多种社会活动场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关不分,即官师合一。

6、六艺教育:礼乐(道德教育),六艺”教育的中心;摄御(军事体育教育);书数(文化知识) 特点:①文武并重,德、智、体、美诸育兼备;②知识和技能兼顾;③教有所别。

年龄的差异和学科的程度;阶级性和等级性差别。

7、私学兴起:发端于春秋中叶,到春秋末叶发展到初步繁荣的阶段。

(一)士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新需要:a士阶层的崛起与养士之风盛行(武士、文士——学者即教育者);b学术下移与“学在四夷”.(二)私学兴起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

历史特点:a政教分离,自由办学;b 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c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d学生自由就学,来去自由。

私学兴起的意义:第一,私学自由讲学之风冲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促使学校下移到民间;第二,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孔子首创“有教无类”并付诸实践;第三,扩大了教学内容;第四,私学的产生促成了一大批教育思想家的产生,形成了诸子百家之学;总结:中国教育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从此,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便出现了两种教育制度;为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原始社会教育的最本质特点是无阶级性。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

制度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是学校的出现。

西周教育的特征:学在官府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官学衰废,学术下移,新兴士阶层出现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学校成为了独立的活动。

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私学提倡思想自由,有利于学术繁荣促成了学校教育服务社会政治的古代教育传统的形成,例如孔子的“学而优则仕”。

稷下学宫性质:由官家主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代的最高学府。

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来的教育机构。

创办学宫的目的是招贤纳士。

任务:讲学,著述,育才,咨询议政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历史意义: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贡献:1 首创私学,2 编订六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孔子是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启发诱导——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启发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思,行并重4由博返约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立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克己——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力行,中庸,内省,改过孟轲的思想——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性善论的内容:善性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理论价值:1认为人生来就有理智的善端,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生来就有的2他所说的善性是人生来就有的,他的性善论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一是求放心,即恢复失去的善性,二是存心,养性,保持和发扬固有的善性。

他认为仁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地手段。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实现: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荀子的思想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他把儒分为俗儒,雅儒和大儒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最早提倡尊师他认为教师具备的四个条件1要有尊严和威信,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要能循序渐进,颂说不凌不乱;精通细微道理,并加以发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1、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的教育制度是“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一体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

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

“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这些教育内容都是由造就“修己治人”的治术人才的总目标决定的。

西周天子所设的五学中的中心学校是辟雍(太学)。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的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4、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社会原因是士阶层的崛起和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并称显学的两大学派是墨家学派和儒家学派。

5、《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教材。

(中国最早的一部字书)6、夏代是我国奴隶制学校教育的创立的开端。

夏代学校序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教育7、《弟子职》是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较完备的学生守则。

8、《书》即后世儒家称之为《书经》,又名《尚书》,它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

我国最早的一部资料汇编,保存着有关殷周二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资料。

9、《春秋》又名《春秋经》,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

《大学》中提出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至善。

10、《学记》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

主要论述教育的实施,其着眼点偏重于教育过程内部的关系。

11、汉代太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12、汉代文教政策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建元五年,汉武帝将儒家经典列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

完成了史称“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之举,”标志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13、汉代教育体系可分为中央官学和私学两大类。

中央官学包括太学、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官邸学)、文翁兴学。

文翁兴学是汉代最早的官方办学举措,比太学的兴办还要早十余年,它又是汉代地方官学的先导。

14、汉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它始于魏,行至南北朝,到隋朝被科举制所代替。

15、鸿都门学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文艺专科学院。

它的设置还为后代各种专门学校的开设开辟了道路。

16、三国时期的刘劭所著的《人物志》是我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一部不可多得的人才教育学著作。

17、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庭教育的代表作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这是中国第一部以论述儿童教育为主的专著。

18、秦统一中国后采用的治国指导思想是法家;我国封建官学的昌盛时期是唐朝。

19、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开创了中国考试制度的新纪元。

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20、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作为专门文体的是明清。

唐代的文教政策是“重振儒术,兼重佛老”。

21、学规是书院教学的总方针。

宋代最著名的学规就是由朱熹制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这是后来书院学规的一个范式本。

22、完成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定官方哲学理学启示的南宋教育家是朱熹。

23、韩愈《师说》提出“择师”的根本标准是“道”。

24、宋代的重文方针成为整个文教政策的基础和核心。

25、三舍法的实质是用太学升舍的办法代替科举考试,将育人的学校与选人的科举并为一途。

26、宋初著名的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岳麓山)、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太石山)、石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茅山书院(浙江江宁府三茅山)。

27、明代以程朱理学作为文教的指导思想,崇理学、创八股,实行文化专制。

28、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他的主张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领域“中学与西学之争”的开端。

其代表著作《海国图志》,共六十卷,是一部中国最早研究世界历史、地理及其他情况的系统著作。

29、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制度的重要奠基人,其代表作是《劝学篇》,成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纲领。

30、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的制定,是在张之洞的直接参与下完成的,对清末的教育有一定的影响。

而由他主持制定的“癸卯学制”则是由国家正式公布在全国施行的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31、洋务派举办的新式教育主要包括新学堂和留学教育。

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闳,他是中国第一位毕业于美国大学的学生。

32、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1902年“壬寅学制”;33、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长期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在形式上宣告结束,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制度在逐步形成。

34、1912年9月3日,颁布《学校系统令》,称为“壬子学制”。

1913年,教育部陆续颁布各级各类学校法令,补充了这个学制,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35、《壬子·癸丑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的颁行,体现了资产阶级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标志着西方教育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36、“壬戌学制”1922年颁布,亦称“新学制”。

37、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1936年创办于陕北瓦窑堡,初称抗日红军大学,是为继续培训红军干部而创办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培养干部最多的大学。

38、陕北公学(简称陕公),1937年成立于延安。

主要培养行政干部,民运干部和文化工作干部。

39、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 1938年4月成立于延安。

主要培养抗战所需的文艺工作干部。

40、延安大学成立于1941年。

1944年5月,行政学院、鲁迅艺术学院相继并入。

这是解放区第一所工、农、文、理、医、艺的综合性高等学校。

41、首先提出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的教育者是陶行知。

42、1929年,梁漱溟在河南辉县创办“河南村治学院”,他是乡村建设实验的主要代表人物。

43、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主要包括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儿童教育44、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的“最重要”原则。

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的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名词:1、“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2、京师同文馆:1861年由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并于1862年正式开学。

它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带有某些资本主义因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学堂,是洋务学堂的典型。

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

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

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

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3、“朱子读书法”: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①循序渐进②熟读精思③虚心涵泳④切已体察⑤着紧用力⑥居敬持志。

4、书院: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是宋代以后)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从唐末五代至清末,存在了一千多年。

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

5、所谓科举制度,就是以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封建国家所需要的官吏的一种制度,它始于隋朝,完备于唐,中经宋、元、明、清,一直到清末废除,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简答: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

②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及社会生活常识.③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

④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或①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②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③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

④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

2、学校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接受教育;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③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

3、秦代文教政策(1)“书同文”“行同伦”即推行共同文字、规范统一的社会伦理和行为习惯的政策。

(2)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颁挟书令”和“禁私学以吏为师”的政策,导致“焚书坑儒”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

①国子学与太学并列;②专科学校的产生;③重视设立郡国学校;④私学与家庭教育的发展。

5、唐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①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封建学制体系;②学校与科举的关系极为密切;③扩大了国际国内文化教育的交流。

6、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①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②整顿地方学校;③颁定《三经新义》,统一学校和科举内容;④设置专门学校;⑤改革科举制度。

7、洋务教育主要内容主要有两方面内容:开办洋务学堂和派遣留学生。

创办了外国语学堂,培养翻译人才;创办工业技术学堂,培养科技人才;创办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

论述题:(自行组织答案)1、书院教育教学的特点,对现代教学有什么启示?特点:第一,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实行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学术研究是书院教育教学的基础,而书院的教育教学又是学术研究得以传播和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这是书院制度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第二,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临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争辩,使书院成为一个地区的教育和学术活动中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百家争鸣”的精神。

这是书院区别于一般学校的重要标志。

第三,书院的教学实行“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

书院有名学者讲学,其他书院和外地书院的师生前来听讲,来者不拒;慕名师不远千里前来听讲求教者,书院热情欢迎,并给予周到安排。

第四,书院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书院教学多采问难论辩式,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第五,书院师生关系密切,比较融洽,感情相当深厚。

3、清末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点。

基本内容:①新学制的建立;②废除科举制度;③教育宗旨的制定;④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立;2、洋务教育的历史地位及意义。

洋务教育具有深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它是在不改变封建教育的根基的基础上,增添些西方新教育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