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的细节描写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中的“细节描写”

古代诗歌中的“细节描写”

古代诗歌中的“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

常言道: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肃杀的清秋,窥一斑而见“全豹”;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这种“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一首小诗,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往往能显得凝炼、集中、韵味无穷。

像暴露杨贵妃贪食荔枝的腐化生活,在1杜牧的笔下,仅凝结成四句小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元稹的小诗《行宫》,寓引古鉴今之意,抒凭吊今昔之情,向来极负盛名。

诗云:“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

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谁?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谈资以消磨3时光。

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

“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所以,沈德潜赞曰:“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下列小诗,都是以细节描写为中心组织全篇,显得摇曳多姿,昭畅述情。

4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端《听筝》诗人抓取“时时误拂弦”的典型生活细节,将一位弹筝女子为博取青睐而故意弹筝出错的形象,写得细腻,富有情趣。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窝。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古诗鉴赏之表现手法

古诗鉴赏之表现手法

·古诗鉴赏之表现手法古代诗歌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二、描写手法主要有:白描、工笔细描、象征、衬托(正衬、反衬)、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移步换景等。

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诗歌是文学艺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它通过精炼的语言、优美的韵律、深刻的意境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而诗词中的细节描写则是诗歌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它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细节描写在诗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增加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诗词更加具体、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诗词中的细节描写对诗歌的影响以及一些经典诗词中的细节描写。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在描绘情景和情感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诗人可以将复杂的情感和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杜甫的《登高》中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通过对风景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远志远方的向往。

又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写到“土门山色里,新雨草堂前”,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恬淡。

细节描写不仅能够让读者更快速地融入诗歌的情感世界,同时也使诗歌更加具体和生动。

细节描写也能够丰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通过对细节的精心描写,诗人可以将所要描绘的情感和意境表现得更加深刻和生动。

王维的《相思》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诗歌充满了诗人对离别的难舍和思念之情。

又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写到“年年馀忆闻笛处,影落明湖青黛流”,通过对元宵节夜晚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深沉的离愁别绪。

细节描写不仅可以增加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还可以让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深刻。

在古代诗词中,细节描写常常表现为对自然的描绘。

中国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对自然景色的描绘,通过对自然的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和情绪。

在李白的《静夜思》中,他写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对月光的细致描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离愁。

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他写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通过对月光和清泉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新淡雅的意境。

自然景色的描写不仅可以让诗歌更加具体、生动,而且还可以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古代诗词表现手法介绍

古代诗词表现手法介绍

古代诗词表现手法介绍古代诗词表现手法介绍学习一些古代诗词表现手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古代诗词表现手法介绍,欢迎大家阅读!一、文章的表达方式被应用到诗歌的表现中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其中“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在诗歌中不使用,试论其它四种。

1.记叙记叙笔法中的“抑扬”“卒章显志”等手法常被应用到诗歌中。

试举例言之。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就是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方式先叙被拒的扫兴,后写意外的惊喜,游园看似不值,实际很值。

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祠堂的典型景物,五、六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最后两句写出了此次寻找的目的,是对诸葛亮功业未遂的惋惜,更是抒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卒章显志。

2.描写描写运用到诗歌中,主要有环境描写、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但这些描写有时是互相交叉的。

试举几例。

点绛唇(宋)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整首词对荡秋千的少女进行了外貌描写、行动描写。

但最后三句尤其精妙,再写少女外貌、行动的同时,也写出了少女既害羞又想见来人的复杂心理,同时“嗅青梅”这个动作又是一个细节描写。

细微的情节往往有更大的作用,在诗歌中尤其不能忽视。

少年行(唐)李白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一个仪表潇洒的贵公子游春归来,豪饮买醉的场面跃然纸上如在目前。

这里纯粹是用了正面描写。

社日(唐)王驾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前两句正面描写了社日的举办环境,第三句桑柘影斜的描写点出了社日结束的时间,最后一句尤其写得好,表面写很多人喝醉的场面,实际是在侧面描写社日的热闹景象,这句既填补了没有正面描写社日场景的'空白,有照应了开头写出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一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哀愁.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蟾宫曲,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9.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10.点化: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是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点化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点化了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诗句的意境.11.双关: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如韦庄的忆昔“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中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12.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二表达方式古诗词中主要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设题较多的是其中的抒情和描写.1.抒情手法:这是古诗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2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寓情于景.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写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托物言志.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如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2.描写方式1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2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3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是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如“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4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能有指出一点,隐托全面的效果.5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像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着”的效果.6白描工笔: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崔道融溪居即事:“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图,表达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情和乐观的生活情趣.三表现手法1.渲染与烘托: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诗歌中的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2.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突出主体.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闹衬静.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其特性更加鲜明.用对比的方法,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3.比兴: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不由得让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4.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5.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连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所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6.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7.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四结构技巧1.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直接点明题旨或表达情感.2.曲笔入题,造成悬念.诗歌开头先来一个开端,不直接触到本题,这样使作品有跌宕起伏之感,吸引读者.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3.照应:这是篇章前后某点内容的衔接,又叫呼应.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面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代.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如“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4.伏笔:即在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作品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5.抑扬关系: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6.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奔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二几组概念的区分1.虚与实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在却不在眼前.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再看看诗歌中的“实”.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有时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虚景和实景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如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是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情景,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2.比喻与象征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及高山大河等,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屈原的诗歌也有这一特点,常以香草美人象征贤能,以燕雀乌鹊比喻小人.3.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诗经中的“国风”,杜甫、白居易的诗等.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如屈原、李白、李贺的诗歌就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三常用典故集锦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做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作者常反其意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6.鸿雁: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8.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2012届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2012届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描写手法
1、细节描写 、
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 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 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 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 或写 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 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 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 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 唐诗宋词元散曲》 《唐诗宋词元散曲》 P9《越女词五首 》其三 《 P76《双调 沉醉东风》 《 沉醉东风》
•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 ):字去非 陈与义(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首诗作于政和八年( ),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 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 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 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 城。
2、渲染 、
• 渲染: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 渲染:对环境、 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 渲染属于正面描写,往往是一两句可以 渲染属于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 了结的,诗人偏偏要一而再, 了结的,诗人偏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地 描叙。 描叙。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 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 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杜甫《登高》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写登高之所见闻。天高气爽,风声猎猎, 写登高之所见闻。天高气爽,风声猎猎,峡中哀猿 长啸,江渚清水环绕,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群鸟 长啸,江渚清水环绕,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 迎风飞翔,诗句通过六个特写镜头, 迎风飞翔,诗句通过六个特写镜头,渲染出秋天的 肃杀苍凉。不难看出,风急、天高、猿啸,清渚、 肃杀苍凉。不难看出,风急、天高、猿啸,清渚、 白沙、飞鸟, 白沙、飞鸟,这些景物描写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 它们都是正面的描写。 说,它们都是正面的描写。这样的正面描写就是渲 染。

古代诗歌艺术手法的总结归纳

古代诗歌艺术手法的总结归纳

古代诗歌艺术手法的总结归纳一、诗歌的修辞手法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包含:比喻、夸张、双关、借代、拟人、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通感、比兴、顶针、互文、用典等。

1.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是: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2.拟人:把……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使……之情跃然纸上。

3.夸张:更突出、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4.双关: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的情感。

①《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②《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中“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情胜有情”。

5.借代:用……代……,使被借代的事物更加具体,含蓄生动表达了……感情。

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6.对偶:句式更整齐、节奏更明快,富于音乐美,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7.排比:增强语势,更更突出了xx的特点,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8.设问: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9.反问:使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10.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七月诗歌鉴赏

七月诗歌鉴赏

七月诗歌鉴赏
《七月》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珍贵作品,它以叙事为主,通过描绘农奴们一年中的生活,真实地反映了西周社会的阶级矛盾。

首先,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赋体,即“敷陈其事”、“随物赋形”,通过生动形象的叙述,展示了当时劳动场面的真实情景。

全诗共八章,每章都有具体的场景和人物描绘,如第一章总写奴隶从岁寒到春耕的苦况,第二章写女奴蚕桑劳动和怕被奴隶主恶少侮辱的心情,第三章写替奴隶主制作布帛衣料的过程等。

其次,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衣、食、住等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构成鲜明对立的形象。

例如,奴隶们一年忙到头,男的种地、打猎、酿酒、凿冰、修缮房屋、准备祭品;女的采桑养蚕、纺绩缝制,还随时有受到奴隶主恶少糟蹋的危险。

而奴隶们的劳动成果却全部被奴隶主占有,自己只能吃野菜、住破屋,连御寒的粗布衣也捞不到一件,终岁饥寒。

奴隶主呢?却过着夏绸冬裘、酒醉肉饱的奢侈生活,年终还要举行大规模的酒会。

这种鲜明的对比手法,使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奴隶们生活的艰辛和苦难。

此外,这首诗在叙事中写景抒情,形象鲜明,诗意浓郁。

例如,“七月火星向西沉,九月人家寒衣分。

冬月北风叫得尖,腊月寒气添,粗布衣裳无一件,怎样挨过年!”这一段描绘了奴隶们在严寒冬日中的苦难生活,通过具体的
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奴隶们的生活困境。

总的来说,《七月》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诗歌,它通过生动的叙事和形象的描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同时,这首诗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剥削制度的强烈控诉。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珍贵作品,也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状况的重要资料。

表达技巧之渲染、烘托、白描、工笔-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表达技巧之渲染、烘托、白描、工笔-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离别时的伤感的气氛。)
又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
氛,衬托了夜的深和夜的静。
2.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 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 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 说,故“又开封”。
清代刘熙载《艺概》有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 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如乐府诗《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 其耕,锄者忘其锄。来 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
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从侧面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
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 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 无怨无恨。 “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 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 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烘托举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 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行者等人的反应,对于罗敷之美来说,显然是侧面描写,这样的侧面描写就 是我们所说的烘托。(那颜色在外围勾勒)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抒之抒情与描写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抒之抒情与描写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抒之抒情与描写一、抒情手法抒情手法可分为两大类,即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一)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例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文天祥为国献身的决心和英雄气概。

(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⑴以乐景写乐情:⑵以哀景写哀情:⑶以乐景写哀情:⑷以哀景写乐情: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悲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此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3、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4、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有时也是用典手法。

5、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或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或知音难觅、孤独寂寞、前途渺茫,或感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或向往大自然、渴望归隐田园,等等。

抒情含蓄而自然,又充分表达情感。

6、叙事抒情: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寓含》:“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叙事中寓含着急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心情。

二、鉴赏示例: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问:三、四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步骤一),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事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步骤二),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步骤三)。

三、实战演练1、绝句慢兴九首(其三)采桑子晏殊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高考古典诗词景物描写方法鉴赏

高考古典诗词景物描写方法鉴赏

高考古典诗词景物描写方法鉴赏1、反衬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环境寂静。

(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心中由飘泊而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

(步骤三)约客赵师秀2、细节描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早兴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觉,醒。

问: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划线句答案:细节(或动作)描写。

“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

“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的春天到来时的喜悦之情。

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陶者梅尧臣3、对比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提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梅花?请具体说明。

答:此诗用了对比修辞手法写梅花。

作者用“万木冻欲折”和“梅花孤根暖独回”“昨夜一枝开”作对比。

这样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梅花的孤高傲雪的品格。

漫成一首杜甫4 、动静结合.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答案: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雨后池上刘攽(bā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虏酒千鍾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问: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4分)
积累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 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解题过程与积累方法展示
例题6:
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棚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问:诗歌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
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 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 好愿望。
解题过程与积累方法展示
月圆⑴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⑵ 未缺⑶空山静,高悬列宿⑷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问: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最后的总结:诗歌鉴赏解题思路
第二步:从知识体系中确定考点,并进一步落实答案。
抒情手法


描写手法
手 (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
虚实 动静 对比
视听 点面 细节 白描
最后的总结:诗歌鉴赏解题思路
第三步:按照“结论”+“解释”+“效果”的格式作答。
示例
运用了对比手法。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 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 感伤形成对比。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惆怅。
未缺⑶空山静,高悬列宿⑷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⑴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⑵这里指光彩更 加柔美。⑶未缺:指月圆。⑷列宿:众星。
问: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师版)王益均【考点解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

所谓鉴赏,实际就是对作品进行“品评”。

鉴赏的前提是鉴别,而鉴别则是与阅读中的理解相关联的,离开了理解就无从鉴别: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的因素,达到某种美的享受。

鉴赏的目的是批评,批评也是—种审美活动,它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审美判断,评价作品的高下优劣得失,或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获得某种新的感受和认识。

鉴赏与阅读,密不可分,可以说,鉴赏的每一内容无不以阅渎理解为基础;而阅读的每个环节,也无不可提到鉴赏的高度。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达技巧】(常用)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反问、设问、双关、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以抒情和描写为主)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等)。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乐景写哀等。

3、表现手法:用典、衬托、联想、想象、抑扬、比兴、象征、照应、对比、白描等一、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反问、设问、双关、互文、反复(一)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杜牧)(夸张)解说: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作者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象。

诗中的“千里”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江南的广阔和春意盎然。

这样写可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
入凄美意境的。
【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分析
本诗是 如何表现社日热闹的。 【参考答案】本诗写社
社 日 日,不写正面写侧面, 王驾 通过家家半掩扉、扶得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醉人归的生活细节,表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现社日的热闹和节日村 [注释] (1)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民的快乐,笔墨极少而 春秋各一次,称为春社和秋社。 (2)豚栅:猪栏。鸡栖:鸡窝。扉:门。 内容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5、白描 工笔: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 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 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 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 “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通过景象有 力地烘托了人物的伤感之情。
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
【练习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从动静 【参考答案】 一二句以“水面平”“ 结合的角度分析本诗的艺术特点。 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 后幽美迷人的静态美。 雨后池上 后二句则由静而动,写雨后池上的 刘攽 动态美。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 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 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 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
评 价 顺 水 又 顺 风 跨 过 技 巧 这 道 关 虚 实 结 合 更 鲜 明 细 节 精 心 显 真 情
侧 陪 正 面 静 衬 动
描 写 手 法 妙 处 多
考 纲 要 求 烂 心 间

古代诗歌中的细节描写

古代诗歌中的细节描写

古代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古代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清新的语言、优美的音韵、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为人们所喜爱。

其中,细节描写是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想表达的情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古代诗歌中的细节描写。

首先,古代诗歌中的动物描写。

古代诗人常常描写自然界中的动物,如鸟、鱼、虫子等,通过对它们的细节描写,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比如,《行路难》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里的“白头搔更短”描写的是老人的形象,而“浑欲不胜簪”则是以鸟类掉羽毛来比喻老人秃顶的形象。

这种将动物的形象具象化,进而表达出人物形象的手法,在古代诗歌中非常常见,也很具有语言艺术性。

其次,古代诗歌中的花卉描写。

花卉在古代诗歌中是一种重要的意象,它既可以用来描写人物情感,也可以用来描写自然景色。

比如,《清明》中“一年一度清明时,雨打芭蕉新叶垂。

”这里通过对芭蕉叶子的描写,来表现下雨天的形象,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清明时节的悲凉。

这种通过花卉描写来表现情感的手法,在古代诗歌中也非常常见,往往会让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再次,古代诗歌中的食物描写。

食物在古代诗歌中也是一种重要的意象,它不仅可以用来形容美食,还可以用来表现人物的情感。

比如,《登高》中“食尽饥餐渴几杯,茗藿不断客久留。

”这里通过对茗藿的描写,来表现出客人的态度,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殷勤之意。

这种通过食物描写来表现情感的手法,在古代诗歌中也非常常见,往往会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细腻。

最后,古代诗歌中的人物描写。

古代诗人常常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比如,《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里通过对“高堂明镜”和“白发”、“青丝”、“雪”的描写,来表现出诗人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他的悲情。

这种通过人物描写来表现情感的手法,在古代诗歌中也非常常见,往往会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细腻,产生共鸣。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一直以来都以其细腻的细节描写和深刻的意境而著称。

细节描写是诗词创作中的一大特色,它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心境和生活体验,展现出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本文将通过对古代诗词中的细节描写进行分析,探讨其中蕴含的艺术之美和文化内涵。

细节描写在古代诗词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使诗人的情感更为真切、细腻地表达,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更加具体地感受到诗人的意境和情感。

比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通过对床前明月和地上霜的细腻描写,使得读者仿佛可以看到床前明月的明亮和地上霜的凉意,从而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细节描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美感,同时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内心的感情。

细节描写还可以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和深远。

在王维的《相思》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通过对红豆生长的细节描写,将其与相思之情相联系,令读者产生了对春天、对南国的向往之情,而这种向往却又被相思之情所遏制,使得整首诗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没有这些细节描写,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都不可能如此深刻和丰富。

细节描写还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化。

在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通过对风急、猿啸、鸟飞、落木、长江的细节描写,杜甫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登高的山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气势磅礴和生命的脆弱。

这种生动形象的描写,使得整首诗生动有趣,令人印象深刻。

细节描写还可以使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通过对草的生长和凋零的描写,表达了人生无常的哲理。

草的生长和凋零不仅仅是自然界的规律,同时也是人生不断追求与挣扎的写照。

这样的细节描写使得诗歌不仅有了饱满的情感,同时也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增加了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中的“细节描写”
古代诗歌中的“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

常言道: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肃杀的清秋,窥一斑而见“全豹”;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这种“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一首小诗,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往往能显得凝炼、
集中、韵味无穷。

像暴露杨贵妃贪食荔枝的腐化生活,在
1 / 91
古代诗歌中的“细节描写”
杜牧的笔下,仅凝结成四句小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
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
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 / 92
古代诗歌中的“细节描写”
元稹的小诗《行宫》,寓引古鉴今之意,抒凭吊今昔之情,向来极负盛名。

诗云:“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

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谁?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
3 / 93
古代诗歌中的“细节描写”
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谈资以消磨时光。

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

“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所以,沈德潜赞曰:“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
4 / 94
古代诗歌中的“细节描写”
下列小诗,都是以细节描写为中心组织全篇,显得摇曳多姿,昭畅述情。

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端《听筝》
诗人抓取“时时误拂弦”的典型生活细节,将一位弹筝女子为博取青睐而故意弹筝出错的形象,写得细腻,富有情趣。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窝。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张祐《咏内人》
张祐以“剔开红焰救飞蛾”的细节,表现了宫女幽居深宫的哀怨
5 / 95
古代诗歌中的“细节描写”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刘禹锡的《乌衣巷》,通过“燕子”的细节,抒发了古今盛衰的感慨
城南倒社下湖忙,阿老龙钟七十强。

犹有嫁时尘埃镜,东涂西抹不成妆。

——陆游《阿老》
陆游的两首小诗,运用细节使诗篇洋溢着生动、活泼的气息,
大有奇趣
6 / 96
古代诗歌中的“细节描写”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张籍的《秋思》,运用细节描写,更是平中见奇,有点铁成金之妙。

《秋思》表现的是行客思念故乡的常情,前三句平平常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只是一般地直抒胸臆,眼看此诗在平庸的叙述中失掉了艺术的光辉,然而,最后结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致使潘德舆在《养
一斋诗话》,推崇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7 / 97
古代诗歌中的“细节描写”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点绛唇》此词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词人巧妙利用少女
为了掩饰一下自己偷偷看闯进来的翩翩少年却去“嗅青梅”这一细节,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
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8 / 98
古代诗歌中的“细节描写”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为了反映游子思家之情,诗人截取了“抱膝灯前影伴身”的生活细节。

以游子在静夜中,只能抱膝枯坐在孤灯前,惟有影子相伴这一特写镜头,来渲染悲凉气氛。

9 / 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