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合集下载

《中药鉴定学》重点(自己整理)

《中药鉴定学》重点(自己整理)

总论部分基本定义(中药鉴定学)五大任务发展简史(《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本草纲目》)资源分布(道地药材:名词解释)采收方法,特殊加工(发汗)鉴定依据(三级标准),采样原则五大鉴定法,性状鉴定术语(如:角质)各论部分根和根茎类名词术语:铁线纹、珍珠点、芦头、芦碗过桥狮子盘头蚯蚓头网状纹理连珠状钉角铜皮铁骨狮子头鹦哥嘴、肚脐疤、老姜皮怀中抱月形容折断面的:菊花心车轮纹罗盘纹云锦花纹筋脉点金井玉栏朱砂点其他:药用部位豆科:甘草、黄芪五加科:人参、西洋参、三七伞形科:白芷、当归、川芎、防风、柴胡——伞形科根及根茎类药材共性龙胆科:龙胆茜草科:巴戟天唇形科:丹参、黄芩子实体:灵芝菌核:茯苓、猪苓子座及幼虫尸体:冬虫夏草动物的全体:蜈蚣、全蝎动物体的一部分:哈蟆油(雌动物)动物的分泌物:蟾酥、麝香动物的排泄物:五灵脂、蚕沙动物的病理产物:牛黄对一些具有共同的性状特征的药材进行总结,如:味极苦的药材刻画显油痕的药材断面有异型维管束的药材断面可见层纹的药材来源于硫化物的矿物类药材……水试鉴别:蟾酥:遇水后泛起白色的乳状液青黛:遇水后不将水染成深蓝色海金沙:放于水中能浮于水面,加热后下沉乳香:遇水研磨成白色的乳状液没药:遇水研磨成黄棕色的乳状液,加硝酸后显紫色熊胆:粉末放入水中,在水面上盘旋,呈黄线下沉,逐渐溶解苦杏仁:遇水共研有苯甲醛香气番红花:放入水中呈黄线下沉,柱头膨大呈喇叭状,三分支,内有一短裂缝(1.5-2mm),染水成黄色。

红花、栀子:染水成金黄色火试鉴别:降香:燃烧冒黑烟及油冒出,残渣为白色灰烬沉香:燃烧冒浓烟,有黑色的油状物渗出,香气浓烈血竭:少许置白纸上,在火上烘烤,熔化,无扩散油迹;对光透视呈鲜艳红色;火烧可产生刺鼻烟气;应无松香气蟾酥:取少许放于锡箔纸上,加热即熔融成油状。

;青黛:燃烧可冒出紫红色烟雾海金沙:置于火中燃烧发出爆鸣声且有闪光,无灰渣残留雄黄:燃烧易熔融紫红色液体,并产生黄白色烟,有很强的蒜臭气硫黄:燃烧易熔融,发出蓝色火焰,并有刺激的二氧化硫气体名词解释:解释下列名词,非专有名词必须举1-2个例子道地药材发汗走油星点云锦花纹罗盘纹车轮纹菊花心金井玉栏蚯蚓头狮子盘头豆豉尾怀中抱月鹦哥嘴肚脐疤隔沙线芦头疙瘩丁过桥起霜镜面胶口当门子方胜纹连珠斑佛指甲剑脊通天眼白颈乌金衣挂甲二杠茸本色假色外色条痕条痕色简答题:中药性状鉴定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列表比较牛膝、川牛膝性状鉴别异同点列表比较人参(园参)、西洋参性状鉴别异同点列表比较天花粉、山药性状、显微鉴别异同点写出天麻(冬麻)药材性状鉴别要点写出单子叶、双子叶根(根茎)类药材性状区别。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
1、质量规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中药的鉴定应符合其质量规范,以确保其质量达到药典规定的标准。

2、性状鉴定:从中药的外观、形态、质地、颜色、气味等性状特征,及其特有的植物化学特征,结合历史文献和实验室检测,对中药的鉴定进行确认。

3、指纹图谱法:以指纹图谱的方式,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对中药的活性成分进行检测,以确定其品种和质量。

二、中药鉴定的技术方法
1、视觉鉴定:根据中药的形态、外观、色泽、质地、气味等性状特征,结合历史文献,进行中药鉴定。

2、定性检测:利用植物化学特征、植物化学分析技术,对中药的活性成分进行检测,以确定其品种和质量。

3、定量检测:根据中药的质量规范,采用定量检测方法,对中药的活性成分进行检测,以确定其品种和质量。

4、指纹图谱法:利用指纹图谱的方式,通过比较中药的活性成分的指纹图谱,确定其品种和质量。

5、抗菌活性实验:根据中药的抗菌活性,采用抗菌活性实验,以确定其品种和质量。

《中药的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的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第一章1、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药材、饮片、中成药。

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⑴整理中药品种。

⑵鉴定中药真伪优劣。

⑶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⑷寻找新药源。

3、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⑴同名异物:贯众⑵同物异名:人参⑶本草记载不详。

⑷中药品种发生变迁。

⑸一药多基原:6个基原(来源)的品种(石决明、川贝母)。

4、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达12807种。

5、寻找和扩大中药新药源的方法:有9个方法,此题建议全选。

第二章1、《神农本草经》,汉朝,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分类。

2、《本草经集注》,梁朝,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自然属性分类。

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朝,苏敬和李绩等22人,载药850种,采用图文鉴定方法,是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4、《证类本草》,又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唐慎微,31卷,载药1746种,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5、《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载药1892种,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

6、《本草纲目拾遗》,清朝,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21种,是新增药物最多的药典。

第三章1、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品种。

种质。

产地。

生态环境。

栽培技术。

生长年龄。

药用部位。

采收。

加工。

包装。

运输。

贮藏。

2、200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3、道地药材: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

4、川药:四大川药(川贝母、川芎、黄连、附子);麦冬;干姜;郁金;姜黄;黄柏。

5、广药:砂仁;广藿香;穿心莲;广金钱草;槟榔;巴戟天。

6、云药:三七;木香;重楼;茯苓;儿茶。

7、怀药: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8、浙药: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杭白菊、杭白芍、山茱萸、麦冬)。

9、关药:人参;细辛;关防风;五味子;龙胆;蛤蟆油。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也是一门研究中药的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应用学科)2.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中成药。

3.中药鉴定学的任务:鉴定中药真伪和优劣——首要任务和基本任务继承和弘扬祖国药学遗产——历史任务研究和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战略性任务保护与开发中药资源——长期任务4.引起中药品种混乱的因素:(中药品种的鉴定,指中药来源或基原的鉴定,即“正本清源”。

是解决中药真实性和质量的首要任务。

)a.一药多源(贯众 6科35种);b. 形态相似,而误采、误收、误种、误用(白花蛇舌草-水线草)c. 正品短缺,以假充真(三七);d. 地区用药习惯(大青叶);e. 人为制假(广藿香)5.影响中药质量下降的因素:(中药的质量鉴定,指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鉴定,是中药鉴定的基本任务。

)a. 野生与家种(牛膝)b. 道地与非道地(广藿香)c. 采收期、生长年限、加工方法(茵陈)d. 运输贮藏(细辛)e. 人为掺假或非药用部位(龙胆、柴胡)f. 提取过的残渣(丁香)6.中药新资源的开发途径:a. 利用民间药和民间秘方开发新药(穿心莲、沙棘)b. 从古本草中发掘(青蒿素)c. 根据亲缘关系开发同科属新药源(山麦冬)d. 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开发新药(麝香、灰毡毛忍冬)e. 药理与临床研究结合开发新药(展枝唐松草)f. 开发老药新用途(五味子)g. 扩大药用部位(忍冬叶)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第三章中药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道地药材:是指人们经过长期医疗实践证明,质量好、临床疗效高、传统公认的且来源于特定地域的名优正品药材。

2.中国著名道地药材:东北的人参、鹿茸;浙江的“浙八味”;河南的“四大怀药”;宁夏的枸杞;云南的三七;广西的蛤蚧;四川的黄连;山东的阿胶、金银花;广东的陈皮。

人参:长白山区和大、小兴安岭(山参),园参为:吉林、黑龙江、辽宁。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一、药材性状鉴定1.外观特征:包括颜色、形态、大小等方面的特点。

2.质地鉴定:根据药材的质地,如脆性、韧性、酥性等,进行鉴别。

3.气味鉴定:根据气味的强弱、特点及气味的性质,如芳香、腥臭等,进行鉴别。

4.味道鉴定:根据药材的味道,如甘、苦、辛等,进行鉴别。

5.触感鉴定:将药材用手触摸,感受其表面光滑、粗糙、湿润等特征进行鉴别。

二、组织结构鉴定1.细胞形态学:通过显微镜观察药材细胞的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进行鉴别。

2.细胞壁鉴定:根据细胞壁的厚度、层数等特征,进行鉴别。

3.组织构造:包括细胞组织的排列方式、细胞间的距离等特点。

三、化学成分鉴定1.色素成分:通过色谱等方法进行分析,确定草药中的色素成分。

2.酸碱度鉴定:通过浸泡药材,观察其对酸碱指示剂的影响,判断药材的酸碱性。

3.挥发油成分:通过蒸馏、萃取等方法,分离提取挥发油,然后进行成分分析,鉴定药材中的挥发油成分。

4.醇酚成分:通过色谱、红外光谱等方法,进行分析鉴定。

5.生物碱成分:通过色谱等方法,确定药材中的生物碱成分。

四、药理作用鉴定1.体内药效学:通过动物实验、离体器官实验等方法,观察药材对动物体内的药效作用,评价其药理作用。

2.细胞实验:通过体外的细胞实验,观察药材对细胞的作用,评价其药理作用。

3.受体结合实验:通过受体结合实验,验证药材对受体的结合作用,评价其药理作用。

4.酶活性实验:通过测定酶活性的方法,评价药材对酶的活性影响。

以上是中药鉴定学知识点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药材的性状、组织结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鉴定与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药材的质量、药效及其合理应用。

这对于中药的制药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第一章1、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药材、饮片、中成药。

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⑴整理中药品种。

⑵鉴定中药真伪优劣。

⑶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⑷寻找新药源.3、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⑴同名异物:贯众⑵同物异名:人参⑶本草记载不详。

⑷中药品种发生变迁。

⑸一药多基原:6个基原(来源)的品种(石决明、川贝母).4、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达12807种。

5、寻找和扩大中药新药源的方法:有9个方法,此题建议全选.第二章1、《神农本草经》,汉朝,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分类.2、《本草经集注》,梁朝,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自然属性分类。

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朝,苏敬和李绩等22人,载药850种,采用图文鉴定方法,是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4、《证类本草》,又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唐慎微,31卷,载药1746种,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5、《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载药1892种,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

6、《本草纲目拾遗》,清朝,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21种,是新增药物最多的药典.第三章1、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品种.种质。

产地.生态环境。

栽培技术.生长年龄。

药用部位.采收。

加工。

包装.运输。

贮藏。

2、200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3、道地药材: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4、川药:四大川药(川贝母、川芎、黄连、附子);麦冬;干姜;郁金;姜黄;黄柏。

5、广药:砂仁;广藿香;穿心莲;广金钱草;槟榔;巴戟天.6、云药:三七;木香;重楼;茯苓;儿茶。

7、怀药: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8、浙药: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杭白菊、杭白芍、山茱萸、麦冬).9、关药:人参;细辛;关防风;五味子;龙胆;蛤蟆油。

(完整版)中药鉴定学复习知识点

(完整版)中药鉴定学复习知识点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一、名词术语植物类1. 锦纹:指大黄横切面类白色薄壁组织与红棕色射线所形成的网状纹理。

2. 星点:大黄根茎横切面髓部的异形维管束,其内侧为韧皮部,外侧为木质部,射线呈星芒状射出。

3. 云锦花纹:指何首乌断面木栓层内方至韧皮部外侧组织中,多个类圆形的异形维管束组成的云朵状花纹;又称“云纹” 。

4. 罗盘纹:指商陆横切面呈异常维管束排成数层同心环纹。

5. 珍珠盘:银柴胡根头部密集呈疣状突起的芽孢、茎或根茎的残基。

6. 砂眼:指银柴胡表面支根痕孔穴或盘状小凹坑。

7. 钉角:草乌表面的瘤状侧根。

8. 过桥:指黄连根茎表面节间光滑如茎杆,俗称“过桥”9. 菊花心:指双子叶植物根横断面的次生构造形成的放射状结构,状似开放的菊花,如甘草、黄芪、防风。

10. 芦碗:指芦头上的圆形或半圆形的凹状根茎痕。

如野生桔梗、人参等。

11. 芦头:指根类药材顶端的短根茎:如南沙参、奶参等。

12. 珍珠疙瘩:指野山参稀疏参须上着生的瘤状突起,形似珍珠;此外还有林下山参。

13. 铁线纹:人参表面上部或中下部的环纹。

14. 猴头三七:指三七主根顶端周围有瘤状突起,形似“猴头” 。

15. 疙瘩丁:白芷表面横向突起散生的皮孔。

16. 油点或朱砂点:指黄棕色或红棕色的分泌组织,如苍术、羌活。

凹肚脐:指天麻一端具圆盘状疤痕,似“凹肚脐” ,故名。

17. 蚯蚓头:指药材根头部尖锤状,有密集横向环纹;如前胡、防风。

观音座莲:指松贝平放能端正稳坐,似观音座上的莲花状,故名“观音座莲。

18. 连珠状:指巴戟天根,形似串起来的珠子,故称“连珠” 。

19. 狮子盘头:指药材芦头膨大,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如党参等。

虎皮斑:指炉贝表面具深黄色斑点,形似“虎皮斑”状。

20. 油头:川木香根头黑色发黏的胶状物;又称“糊头” 。

21. 起霜:苍术断面暴露稍久,析出的白色细针状结晶;又称“吐脂” 。

22. 岗纹:泽泻表面多条横向凸起的环纹。

23. 金井玉栏:某些药材横切面皮部白色或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或黄色,状如金玉相映,如黄芪。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也是一门研究中药的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应用学科)2.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中成药。

3.中药鉴定学的任务:鉴定中药真伪和优劣——首要任务和基本任务继承和弘扬祖国药学遗产——历史任务研究和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战略性任务保护与开发中药资源——长期任务4.引起中药品种混乱的因素:(中药品种的鉴定,指中药来源或基原的鉴定,即“正本清源”。

是解决中药真实性和质量的首要任务。

)a.一药多源(贯众6科35种);b. 形态相似,而误采、误收、误种、误用(白花蛇舌草-水线草)c. 正品短缺,以假充真(三七);d. 地区用药习惯(大青叶);e. 人为制假(广藿香)5.影响中药质量下降的因素:(中药的质量鉴定,指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鉴定,是中药鉴定的基本任务。

)a. 野生与家种(牛膝)b. 道地与非道地(广藿香)c. 采收期、生长年限、加工方法(茵陈)d. 运输贮藏(细辛)e. 人为掺假或非药用部位(龙胆、柴胡)f. 提取过的残渣(丁香)6.中药新资源的开发途径:a. 利用民间药和民间秘方开发新药(穿心莲、沙棘)b. 从古本草中发掘(青蒿素)c. 根据亲缘关系开发同科属新药源(山麦冬)d. 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开发新药(麝香、灰毡毛忍冬)e. 药理与临床研究结合开发新药(展枝唐松草)f. 开发老药新用途(五味子)g. 扩大药用部位(忍冬叶)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1.本草:是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

1.道地药材:是指人们经过长期医疗实践证明,质量好、临床疗效高、传统公认的且来源于特定地域的名优正品药材。

2.中国著名道地药材:东北的人参、鹿茸;浙江的“浙八味”;河南的“四大怀药”;宁夏的枸杞;云南的三七;广西的蛤蚧;四川的黄连;山东的阿胶、金银花;广东的陈皮。

人参:长白山区和大、小兴安岭(山参),园参为:吉林、黑龙江、辽宁。

(完整版)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完整版)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完整版)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麦冬白术延胡索白芍温郁金玄参白芷蕲蛇乌梢蛇东北:人参鹿茸关防风贯众五味子龙胆(关) 北细辛升麻威灵仙云南:三七坚龙胆云连云木香天麻茯苓(云)江苏:茅苍术薄荷四川:川芎川乌附子川黄柏厚朴川贝川牛膝川木香麝香半夏黄连(雅)重庆:黄连(味)青蒿丹皮枳(壳)实补骨脂使君子巴豆贵州:天麻、五倍子、天冬甘肃:当归大黄山西:党参海南:槟榔新疆:阿魏软紫草内蒙古:黄芪甘草紫草安徽:牡丹皮木瓜菊花宁夏:枸杞子湖南:朱砂湖北:石膏广西:蛤蚧钩藤肉桂金钱白花蛇广东:砂仁广藿香巴戟天沉香鸡血藤穿心莲山东:阿胶金银花全蝎沙参河南:菊花牛膝地黄山药金银花红花四大怀药:菊花牛膝地黄山药浙八味:浙贝麦冬白术延胡索白芍温郁金玄参白芷四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天四大西北药:当归、大黄、党参、甘草关东三宝:人参、鹿茸、细辛好半夏天麻白芨;块根—天门冬麦门冬山麦冬百部郁金;鳞茎—百合川贝浙贝;根茎—香附石菖蒲黄精玉竹知母山药射干莪术姜黄地肤子、覆盆子、川楝子、使君子、珂子。

、火麻仁、柏子仁硫磺薰:牛膝、豆蔻、山药、川贝、泽泻、云连、白附片等加石灰:杭白芍、浙贝、熊胆、青黛等须暴晒:三七、枸杞子、麦冬等去外皮:白芍、大黄、三棱、泽泻、粉甘草、桔梗、白附片、防己、山药、粉丹皮、黄柏、葛根、北(南)沙参等。

须蒸煮:地黄、太子参、附片、白芍、元胡、红参、黄精、玉竹、姜黄、郁金、莪术、知母、射干、天麻、白芨、天门冬、五倍子、桑螵蛸、黄芩、石斛、厚朴、木瓜、百部、北沙参、杭菊、栀子、青翘、槟榔、全虫、鹿茸等须阴干:肉桂、厚朴、辛夷、亳菊、细辛、茯苓、全蝎、番泻叶、牛黄、鹿茸、麝香、熊胆等-根头部疣状突起的茎残迹;砂眼-凹陷的须根痕点。

白芷:疙瘩丁-表面可见皮孔样横向突起散生。

槟榔:大理石样纹理。

防风:凤眼圈-皮部棕色,木质部淡黄色;菊花心;蚯蚓头。

松贝:怀中抱月。

炉贝:虎皮斑。

天麻:鹦哥嘴;红小瓣;凹肚脐。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第三章中药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了解)第四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第五章中药的鉴定第六章中药的质量标准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也是一门研究中药的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应用学科)2.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中成药。

3.中药鉴定学的任务:鉴定中药真伪和优劣——首要任务和基本任务继承和弘扬祖国药学遗产——历史任务研究和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战略性任务保护与开发中药资源——长期任务4.引起中药品种混乱的因素:(中药品种的鉴定,指中药来源或基原的鉴定,即“正本清源”。

是解决中药真实性和质量的首要任务。

)a.一药多源(贯众6科35种);b. 形态相似,而误采、误收、误种、误用(白花蛇舌草-水线草)c. 正品短缺,以假充真(三七);d. 地区用药习惯(大青叶);e. 人为制假(广藿香)5.影响中药质量下降的因素:(中药的质量鉴定,指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鉴定,是中药鉴定的基本任务。

)a. 野生与家种(牛膝)b. 道地与非道地(广藿香)c. 采收期、生长年限、加工方法(茵陈)d. 运输贮藏(细辛)e. 人为掺假或非药用部位(龙胆、柴胡)f. 提取过的残渣(丁香)6.中药新资源的开发途径:a. 利用民间药和民间秘方开发新药(穿心莲、沙棘)b. 从古本草中发掘(青蒿素)c. 根据亲缘关系开发同科属新药源(山麦冬)d. 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开发新药(麝香、灰毡毛忍冬)e. 药理与临床研究结合开发新药(展枝唐松草)f. 开发老药新用途(五味子)g. 扩大药用部位(忍冬叶)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1.本草:是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

第三章中药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道地药材:是指人们经过长期医疗实践证明,质量好、临床疗效高、传统公认的且来源于特定地域的名优正品药材。

(完整版)中药鉴定学00重点整理

(完整版)中药鉴定学00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白皮书的重点)二:中药鉴定学横向总结中药鉴定的方法:1. 基原鉴定法2. 性状鉴定法3. 显微鉴定法4. 理化鉴定法5. 生物鉴定法植物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1. 根及根茎类:秋、冬季采收。

2. 茎木类:秋、冬季采。

3. 皮类:春末夏初采收。

4. 叶类: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采。

(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5. 花:含苞待放时或在花初开时采收或花盛开时采。

6. 果实类:在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时采收;种子类:在果实成熟时采收。

7. 全草类:在茎叶茂盛时采割。

药材举例:薄荷:花蕾期(薄荷油)花盛期(薄荷脑)花后期(叶子)牡丹: 5 年丹皮酚含量最高, 3—5 年含量增加不明显,所以 3 年是最佳采收期金银花,丁香(含苞待放)洋金花(初开)菊花,番红花(盛开)红花(花冠由黄变红)桑螵蛸:三月,虫卵未孵化时鹿茸须在清明后未骨化时采收全蝎:活动期捕捉哈士蟆油:冬眠时捕捉龟甲:无限制矿物类:无限制常见的加工方法有:1. 拣、洗:新鲜药材去泥沙杂质技非药用部位2. 切片:大的根及根茎、坚硬的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趁鲜切成快片,以利干燥3. 蒸、煮、烫4. 熏硫:使药材色泽洁白,防止霉变,如山药、白芷、川贝母5. 发汗:药材在加工中为了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堆积放置,使其发热,“回潮”,内部水分向外挥散,称为发汗。

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6. 干燥:方法:晒干、烘干、阴干三种均可用的,用“干燥”表示;不超过60℃的,用“晒干”表示;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表示。

中药贮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①虫蛀②生霉③变色④走油:指某些含油药材在储藏不当时油分向外溢出,或药材在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呈现油样物质的变化称为“走油”(如柏子仁、麦冬、天冬、枸杞子)⑤风化(芒硝、明矾、胆矾) ⑥自燃(柏子仁、海金沙、紫苏子、菊花、红花) ⑦有效成分自然分解或起化学变化(贯众、樟脑、冰片) 。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第三章中药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了解)第四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第五章中药的鉴定第六章中药的质量标准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也是一门研究中药的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应用学科)2.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中成药。

3.中药鉴定学的任务:鉴定中药真伪和优劣——首要任务和基本任务继承和弘扬祖国药学遗产——历史任务研究和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战略性任务保护与开发中药资源——长期任务4.引起中药品种混乱的因素:(中药品种的鉴定,指中药来源或基原的鉴定,即“正本清源”。

是解决中药真实性和质量的首要任务。

)a.一药多源(贯众6科35种);b. 形态相似,而误采、误收、误种、误用(白花蛇舌草-水线草)c. 正品短缺,以假充真(三七);d. 地区用药习惯(大青叶);e. 人为制假(广藿香)5.影响中药质量下降的因素:(中药的质量鉴定,指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鉴定,是中药鉴定的基本任务。

)a. 野生与家种(牛膝)b. 道地与非道地(广藿香)c. 采收期、生长年限、加工方法(茵陈)d. 运输贮藏(细辛)e. 人为掺假或非药用部位(龙胆、柴胡)f. 提取过的残渣(丁香)6.中药新资源的开发途径:a. 利用民间药和民间秘方开发新药(穿心莲、沙棘)b. 从古本草中发掘(青蒿素)c. 根据亲缘关系开发同科属新药源(山麦冬)d. 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开发新药(麝香、灰毡毛忍冬)e. 药理与临床研究结合开发新药(展枝唐松草)f. 开发老药新用途(五味子)g. 扩大药用部位(忍冬叶)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1.本草:是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

第三章中药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道地药材:是指人们经过长期医疗实践证明,质量好、临床疗效高、传统公认的且来源于特定地域的名优正品药材。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它的任务是通过对中药材进行形态、理化、化学成分等多方面的鉴定分析,确保药材的质量和药效的稳定。

本文将对中药鉴定学的一些重点内容进行整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于中药材的鉴定。

一、外观形态鉴定对于中药材的外观形态鉴定,主要是通过对其外观特征进行观察和比对,来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其中包括香气、色泽、形状、大小、质地等方面的特征。

例如,黄芩的外观特点是呈现黄色,味苦而微酸;陈皮则具有橙黄色,外形变薄而皱缩的特点。

这些特征可以帮助鉴别药材的真假和质量。

二、理化性质鉴定理化性质鉴定是通过对中药材的理化性质进行测试和分析,来判断其化学成分和药效的稳定性。

主要包括溶解性、熔点、比重、PH值等方面的测试。

例如,通过测试中药材的溶解性,可以判断其所含的化学成分是否与标准值相符合。

三、化学成分鉴定化学成分鉴定是通过对中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来判断其质量和功效。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化学成分的鉴定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例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仪器,可以准确分析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含量和组成。

四、微观鉴定微观鉴定是通过显微镜等仪器对中药材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揭示其细胞结构和形态特征,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例如,通过观察叶片的表皮细胞、排列方式、毛发等微观特征,可以辨别中药材的来源和真伪。

五、药效鉴定药效鉴定是通过实验和临床观察,来判断中药材的功效和治疗效果。

这需要对中药材进行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并结合现代药理学理论进行评估和分析。

例如,对某种中药材进行抗菌试验,可以评价其抗菌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

六、质量标准制定质量标准制定是鉴定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通过对中药材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估和分析,制定出相应的质量标准,以保证药材的质量和药效的稳定。

质量标准制定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方面的鉴定结果,并依据国家相关药典的要求和规定进行。

综上所述,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它通过对中药材的外观形态、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微观特征、药效等方面的鉴定,来保障中药材的质量和药效的稳定。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模板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模板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第一章1、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药材、饮片、中成药。

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⑴整理中药品种。

⑵鉴定中药真伪优劣。

⑶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⑷寻找新药源。

3、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⑴同名异物:贯众⑵同物异名:人参⑶本草记载不详。

⑷中药品种发生变迁。

⑸一药多基原:6个基原(来源)的品种(石决明、川贝母)。

4、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达12807种。

5、寻找和扩大中药新药源的方法:有9个方法,此题建议全选。

第二章1、《神农本草经》,汉朝,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分类。

2、《本草经集注》,梁朝,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自然属性分类。

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朝,苏敬和李绩等22人,载药850种,采用图文鉴定方法,是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4、《证类本草》,又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唐慎微,31卷,载药1746种,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5、《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载药1892种,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

6、《本草纲目拾遗》,清朝,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21种,是新增药物最多的药典。

第三章1、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品种。

种质。

产地。

生态环境。

栽培技术。

生长年龄。

药用部位。

采收。

加工。

包装。

运输。

贮藏。

2、200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3、道地药材: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

4、川药:四大川药(川贝母、川芎、黄连、附子);麦冬;干姜;郁金;姜黄;黄柏。

5、广药:砂仁;广藿香;穿心莲;广金钱草;槟榔;巴戟天。

6、云药:三七;木香;重楼;茯苓;儿茶。

7、怀药: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8、浙药: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杭白菊、杭白芍、山茱萸、麦冬)。

9、关药:人参;细辛;关防风;五味子;龙胆;蛤蟆油。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一、中药鉴定的基本概念1.中药鉴定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确定中药材的真伪、质量、地理产地和鉴别特征等的过程。

2.中药鉴定的方法包括外观特征、组织结构、理化性质、微镜特征、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等方面的鉴定。

二、中药鉴定的基本原则1.鉴定应具备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和实用性等要求。

2.鉴定应结合多种手段、多个方面进行综合鉴定,充分考虑中药材的外观特征和内部结构特征。

3.鉴定应结合实际的临床应用,注重根据中药材的药效特点和疗效评价对其鉴定进行综合分析。

三、中药鉴定的主要内容1.中药材的外观特征:包括形状、大小、色泽、气味、质地和表面特征等方面的鉴定。

2.中药材的组织结构: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细胞结构、组织构造和组织形态等方面的鉴定。

3.中药材的理化性质:包括水分、灰分、挥发油、酸碱度、溶解性和热性等方面的鉴定。

4.中药材的微镜特征: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板块特征、维管束特征和细胞特征等方面的鉴定。

5.中药材的化学成分:通过色谱、质谱和光谱等技术对中药材的有效成分进行鉴定。

6.中药材的生物活性:通过生物学实验和药理学实验等对中药材的药理活性和毒性进行鉴定。

四、中药质量评价1.中药质量评价的基本要求包括真伪鉴别、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2.中药质量评价的方法包括化学定性定量分析、药材特色指标、生物学活性指标和毒性指标等方面的评价方法。

3.中药质量评价应参考药典标准、国家规范和行业标准等,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五、中药标准化建设1.中药标准化建设是指制定中药鉴定和质量评价的标准规范,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效果,并促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

2.中药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标准规范、建立数据库、推广使用和完善监管等方面的工作。

3.中药标准化建设的意义在于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促进中药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高中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上是《中药鉴定学》的要点归纳整理版,主要包括中药鉴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以及中药质量评价和中药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1.形态特征:对于中药材来说,形态特征是最基本的鉴别方法之一、包括外形、大小、颜色、质地等方面的观察。

比如黄连的形态特征是块茎状,外表呈灰黄色;黄芩的形态特征是根茎粗壮,外表呈黄色。

2.组织结构:通过显微镜观察药材的细胞组织结构可以确定其品种和质量。

不同药材的细胞形态、壁厚度、细胞排列方式等都有所不同。

比如人参的根茎中的细胞有较厚的细胞壁,细胞排列整齐。

3.化学成分:通过对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可以鉴定其品种和药理活性。

比如一些草药中含有特定的有效成分,如鞣质、甙类化合物等,通过检测这些成分可以确定其药理活性和功效。

4.皮毛特征:一些中药材的皮毛特征也是其鉴别的重要依据。

比如黄芩的根茎上有很多黄色的粗糙的毛状物,这是其鉴别的重要特征之一5.水分含量:中药材的水分含量是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水分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中药材的质量和功效。

通过称取药材并在恒温烘箱中干燥并计算重量差异,可以测定药材的水分含量。

6.药材的气味:一些中药材具有特殊的气味,通过嗅觉可以鉴别其品种。

比如桂皮具有独特的香气,可以通过嗅觉来确认其品种。

7.色泽:中药材的色泽也是鉴别的重要依据之一、比如黄连的颜色应呈现灰黄色,如果颜色过鲜艳或过暗都可能是伪品。

8.灰分含量:中药材的灰分含量可以作为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将药材燃烧至灰烬,并称量灰烬的质量,可以计算出药材中的灰分含量。

9.性状鉴别:中药材的性状也是鉴别的重要依据。

比如丹参的性状是根茎粗大、表面呈暗红色,有特殊的气味。

10.国家药典标准:国家药典中规定了许多中药材的鉴别方法和质量标准,是中药鉴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以上是中药鉴定学的一些知识点,其中涉及了形态特征、组织结构、化学成分、水分含量、气味、色泽、灰分含量、性状鉴别、皮毛特征和国家药典标准等多个方面。

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人们正确鉴别中药材的品种、质量和药理活性,从而确保中药的安全有效使用。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一、中药鉴定的基本原则1.中药鉴定是通过对中药材的外观特征、组织构造、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效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中药的真伪、质量和药效。

二、中药鉴定的方法和手段1.外观鉴别:对中药材的大小形状、质地、色泽、气味等进行观察和比较,以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2.显微镜鉴定:借助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组织构造、细胞形态和细胞特征等,以确定其真实身份。

3.化学鉴定:通过化学试剂的检测和分析,判断中药材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区分其真伪和质量。

4.药理鉴定:通过实验动物的体内反应和药理作用,评价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

三、中药鉴定的难点和热点问题1.中药鉴定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中药鉴定涉及到的中药材种类繁多,而每个中药材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鉴定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2.中药鉴定中的真伪问题:随着市场上假冒伪劣中药的增加,如何鉴别真伪成为了中药鉴定的重要问题。

3.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关键问题:中药的质量控制是确保中药安全有效的关键,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标准成为了中药鉴定的难点。

四、中药鉴定的应用领域1.中药材生产:通过对中药材进行鉴定,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杂质和农药残留等不符合标准的物质达到安全可靠的水平。

2.中药饮片加工:对中药饮片的真伪和质量进行鉴定,保证其药效和安全性。

3.中药制剂生产:对中药制剂进行鉴定,保证制剂的质量和药效。

4.中药研究和开发:通过中药鉴定,确定中药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从而推动中药的研究和开发。

五、中药鉴定的发展趋势1.标准化:建立科学合理的中药鉴定标准体系,为中药鉴定提供统一的依据。

2.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如分子生物学、物质学、核磁共振等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国际化合作:加强与国际上中药鉴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中药鉴定的水平和影响力。

以上是对《中药鉴定学》的要点进行归纳整理,中药鉴定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保障中药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第一章1、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药材、饮片、中成药。

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⑴整理中药品种。

⑵鉴定中药真伪优劣。

⑶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⑷寻找新药源。

3、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⑴同名异物:贯众⑵同物异名:人参⑶本草记载不详。

⑷中药品种发生变迁。

⑸一药多基原:6个基原(来源)的品种(石决明、川贝母)。

4、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达12807种。

5、寻找和扩大中药新药源的方法:有9个方法,此题建议全选。

第二章1、《神农本草经》,汉朝,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分类。

2、《本草经集注》,梁朝,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自然属性分类。

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朝,苏敬和李绩等22人,载药850种,采用图文鉴定方法,是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4、《证类本草》,又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唐慎微,31卷,载药1746种,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5、《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载药1892种,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

6、《本草纲目拾遗》,清朝,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21种,是新增药物最多的药典。

第三章1、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品种。

种质。

产地。

生态环境。

栽培技术。

生长年龄。

药用部位。

采收。

加工。

包装。

运输。

贮藏。

2、200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3、道地药材: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

4、川药:四大川药(川贝母、川芎、黄连、附子);麦冬;干姜;郁金;姜黄;黄柏。

5、广药:砂仁;广藿香;穿心莲;广金钱草;槟榔;巴戟天。

6、云药:三七;木香;重楼;茯苓;儿茶。

7、怀药: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8、浙药: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杭白菊、杭白芍、山茱萸、麦冬)。

9、关药:人参;细辛;关防风;五味子;龙胆;蛤蟆油。

10、个别药材:11、采收:槐花在花蕾期采收的芦丁含量最高28%;甘草在开花前期采收的甘草甜素最高%。

12、采收原则:质量最优化。

产量最大化。

含有毒成分的药材以药效成分含量最高、毒性成分含量最低时采收。

13、植物类药采收时间及要点:⑴根及根茎类:秋、冬季采收。

⑵皮类:春末夏初采收。

杜仲、黄柏采用“环状剥皮技术”(环剥)。

⑶叶类: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

⑷花类:I、含苞待放时采收(金银花、辛夷、丁香、槐花)。

II、花初开时采收(红花、洋金花)。

III、花盛开时采收(菊花、西红花)。

⑸果实种子类:自然成熟或将近成熟时采收;采收幼果(枳实、青皮)。

⑹茎木类:秋季或冬季采收。

⑺全草类:I、植株茂盛时采收(穿心莲、淡竹叶)。

II、花盛开时采收(青蒿、荆芥、香薷)。

III、个别药材有两个采收期(茵陈在春季采收称棉茵陈,在秋季采收称花茵陈。

天麻在立冬后采收称冬麻,在清明前采收称春麻)。

⑻藻、菌、地衣类:茯苓在立秋后采收。

冬虫夏草在夏初时采收。

海藻在夏秋二季采捞。

松萝全年均可采收。

14、动物类药采收时间及要点:⑴昆虫类:桑螵蛸在深秋至次年3月中旬前采收。

斑蝥在清晨露水未干时采收。

土鳖虫在活动期采收。

⑵脊椎动物:鹿茸在5月中旬(二杠茸)至7月下旬(三叉茸)采收。

麝香活体取香多在10月份进行。

15、可鲜用的药材:生姜、鲜石斛、鲜芦根、鲜鱼腥草、鲜地黄。

16、药材加工的目的:除杂。

加工或修制。

降低或除去毒性或刺激性。

饮片标准化。

利于包装、运输和贮藏。

17、加工的方法:⑴切片:趁鲜切片,利于干燥(大黄、鸡血藤、木瓜)。

不宜切成薄片干燥(当归、川芎)。

⑵蒸、煮、烫:含浆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白芍煮至透心;红参蒸至透心)。

使药材的酶失活,保留有效成分(天麻蒸至透心;太子参置沸水中略烫)。

(桑螵蛸和五倍子蒸至杀死虫卵或蚜虫)。

⑶发汗:促使变色;增强气味;减少刺激性;利于干燥。

(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

⑷揉搓:党参、三七、玉竹。

⑸干燥的方法:经典法(晒干;阴干;晾干;烘干)。

新法(远红外线加热干燥;微波干燥;冷冻干燥)。

第四章1、国家药品标准:《中国药典》;《部颁药品标准》。

2、地方药品标准:中药材标准;中药炮制规范。

3、精确度:指称量范围为取量值加一位小数±5,如取量,可称量之间。

如取量2g,可称量之间。

如取量时,可称量之间。

4、同批药材或饮片包件取样的原则:⑴总件数不足5件:逐件取样。

⑵5--99件:随机抽5件取样。

⑶100--1000件:按5%比列取样。

⑷超过1000件:超过部分按1%比例取样,如1200件,1000×5%+200×1%=52则按52件取样。

⑸贵重药材和饮片: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5、最终取样量一般不得少于检验所需量的3倍。

6、杂质:⑴来源于规定相符,但其性状或部位与规定不符。

⑵来源与规定不符有机质的。

⑶无机杂质。

7、水分测定法:⑴烘干法(适用于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

⑵甲苯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

⑶减压干燥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贵重药材)。

⑷气相色谱法。

8、灰分测定法:包括总灰分测定法和酸不溶性灰分测定法(10%的稀盐酸)。

9、浸出物测定法:(溶剂包括水、乙醇、乙醚)⑴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冷浸法和热浸法。

⑵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

⑶挥发性醚浸出物测定法。

10、挥发油测定法:⑴甲法:适用于相对密度小于的挥发油(轻油)。

⑵乙法:适用于相对密度大于的挥发油(重油:丁香、肉桂、石菖蒲、川芎)。

11、中药鉴定的常用方法:来源鉴定法。

性状鉴定法。

显微鉴定法。

理化鉴定法。

生物鉴定法。

指纹图谱鉴定法。

12、性状鉴定法:眼观。

手摸。

鼻闻。

口尝。

水试。

火试。

13、原药材性状鉴定法的内容:⑴形状:党参(狮子头)。

款冬花(火炬头)。

海马(马头蛇尾瓦楞身)。

知母(金包头)。

味连(鸡爪黄连)。

⑵表面特征:辛夷(毛笔头)。

防风(蚯蚓头)。

马钱子(钮扣状)。

⑶质地:经过蒸或煮经过的药材质地坚实,半透明,呈角质样(天麻、白芍、红参、太子参)。

富含淀粉的药材晒干后常显粉性(天花粉、贝母、葛根、山药)。

⑷断面特征:⑸气:⑹味:⑺火试:⑻水试⑼大小。

⑽色泽。

14、饮片性状鉴定的方法:⑴表面:⑵大小。

⑶形状。

⑷色泽。

⑸质地。

⑹折断面。

⑺气。

⑻味。

15、显微制片方法:⑴横切面或纵切面制片:滴加的试剂(蒸馏水、稀甘油、甘油醋酸试液、水合氯醛试液)。

⑵表面制片。

⑶粉末制片。

⑷解离组织片。

⑸花粉粒与孢子制片。

⑹磨片制片:矿物药厚度约。

⑺含饮片粉末的中成药显微制片。

16、细胞壁性质的鉴别:⑴木质化细胞壁:加间苯三酚试液和盐酸,显红色或紫红色。

⑵木栓化或角质化细胞壁:加苏丹III试液,稍放置或加热,显橘红色至红色。

⑶硅质化细胞壁:加硫酸无变化。

17、细胞后含物性质的鉴别:⑴淀粉粒:加碘试液,显蓝色或紫色。

⑵糊粉粒:加碘试液,显棕色或棕黄色。

⑶菊糖:加10%α-萘酚乙醇溶液和硫酸,显紫色并很快溶解。

⑷脂肪油、挥发油或树脂:I、加苏丹III试液,显橘红色、红色或紫红色。

II、加90%乙醇,脂肪油和树脂不溶解(蓖麻油和巴豆油除外),挥发油溶解。

⑸黏液:加钌红试液,显红色。

⑹草酸钙结晶:I、加稀醋酸不溶解,加稀盐酸溶解而无气泡。

II、加硫酸,逐渐溶解,片刻后析出针状硫酸钙结晶。

⑺碳酸钙结晶(钟乳体):加稀盐酸溶解并产生气泡。

⑻硅质:加硫酸不溶解。

18、显微临时制片常用的封藏试液:蒸馏水和稀甘油。

甘油醋酸试液。

水合氯醛试液。

19、偏光显微镜:主要用于鉴定矿物类中药。

20、相对密度:蜂蜜以上。

薄荷素油~。

21、膨胀度:北葶苈子膨胀度不低于12。

南葶苈子膨胀度不低于3。

蛤蟆油膨胀度不低于55。

车前子正品一般膨胀度越大,质量越好。

22、荧光分析:(除另有规定外,一般紫外光灯的波长为365nm。

)24、显微化学定位试验:北柴胡横切片。

25、泡沫反应鉴别:猪牙皂。

26、薄层色谱法常用于定性鉴别。

27、高效液相色谱法常用于定量分析和定性鉴别。

28、气相色谱法常用于含挥发油及其他挥发成分的药材及中成药的分析。

29、电泳色谱法常用于含蛋白质或氨基酸成分的药材及中成药的分析。

30、微量升华:31、显微化学定位试验:北柴胡横切片。

32、泡沫反应鉴别:猪牙皂。

33、薄层色谱法常用于定性鉴别。

34、高效液相色谱法常用于定量分析和定性鉴别。

35、气相色谱法常用于含挥发油及其他挥发成分的药材及中成药的分析。

36、电泳色谱法常用于含蛋白质或氨基酸成分的药材及中成药的分析。

37、紫外分光光度法适用于主成分或有效成分在200~760nm处有最大吸收波长的中药分析。

38、红外分光光度法是鉴别化合物和确定物质结构的常用手段之一。

39、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用于中药中重金属、有害元素及微量元素的最常用方法。

40、《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用液相色谱-质谱联仪分析技术对国产千里光、川楝子、苦楝皮中的有毒成分进行了限量分析。

41、中药生物活性测定法:《中国药典》2005版和2010版一部中,水蛭采用了生物效价检测方法控制其质量。

42、内源性有害物质:指中药本身所含有具有毒副作用的化学成分。

王国已取消含肾毒素成分马兜铃酸主要存在于马兜铃属植物入药(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而细辛曾全草入药,但地上部分也含马兜铃酸,则恢复到以根及根茎入药。

43、外源性有害物质:重金属。

有害元素。

残留的农药。

黄曲霉毒素。

二氧化硫等。

44、对人体危害最大的重金属元素有铅、镉、汞、铜等;重金属总量用硫代乙酰胺或硫化钠显色反应比色法测定。

45、有害元素指砷盐;用古蔡法或二乙基二硫氨基甲酸银法检测。

46、《中国药典》2010版规定:47、农药的种类:⑴有机氯农药:DDT(滴滴涕)、BHC(六六六)和PCNB(五氯硝基苯)。

⑵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名字含“菊酯”二字。

⑶有机磷农药:除去以上两类以外均是。

48、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桃仁和陈皮每1000g含黄曲霉毒素B1不得过5µg。

49、酸败度测定:《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50、《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规定检查白术的色度。

51、含叶量检查:《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第五章一、双子叶植物药1、双子叶植物的根的异常构造:⑴多环性同心环状排列的维管束:筋脉点(牛膝、川牛膝);罗盘纹(商陆)。

⑵韧皮部维管束:云锦纹(何首乌)。

⑶木间木栓:又称内涵周皮(黄芩、秦艽)。

2、★狗脊:来源:蚌壳蕨科━金毛狗脊━根茎。

性状鉴别:切面近边缘处有一条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或条纹。

3、★绵马贯众:来源:鳞毛蕨科━粗茎鳞毛蕨━根茎和叶柄残基。

成分:间苯三酚、绵马精。

性状鉴别:呈长倒卵形。

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片。

有黄白色维管束 5-13个,环列。

显微鉴别:取叶柄残基或根茎横切片,滴加1%香草醛溶液剂盐酸,镜检间隙腺毛显红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