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抢劫与诈骗犯心理

合集下载

犯罪心理学详解盗窃抢劫与诈骗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详解盗窃抢劫与诈骗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详解盗窃抢劫与诈骗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学详解盗窃、抢劫与诈骗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学的重要分支,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类型犯罪的本质以及预防与解决犯罪问题的方法。

在犯罪心理学中,盗窃、抢劫和诈骗是常见的犯罪行为。

本文将详解这三种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和特点,并探讨相关的心理预防和干预措施。

一、盗窃犯罪心理盗窃是一种通过秘密行动获取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

在盗窃犯罪心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心理因素和特点。

1. 低自控力和道德观念欠缺:盗窃者通常具有低自控力和缺乏道德观念的特点,他们往往不顾他人权益,只关注个人利益。

2. 探索与刺激追求:一些盗窃者受到刺激和冒险的驱动,他们将盗窃行为看作是一种冒险和探索的方式,从中获取刺激和满足。

3. 偷窃冲动和依赖:部分盗窃者对于偷窃行为产生冲动,无法抑制自己的欲望,形成一种依赖性关系。

这种冲动和依赖对于盗窃行为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盗窃犯罪心理预防和干预措施包括教育宣传、家庭教育和社会支持机构的建立等。

通过提高个体的道德观念、增强自我控制力和提供社会支持帮助,可以有效预防和干预盗窃犯罪。

二、抢劫犯罪心理抢劫是以暴力手段威胁他人并获取财物的犯罪行为。

抢劫犯罪心理存在以下特点和心理因素。

1. 激励与威权欲望:抢劫者通常受到激励和威权欲望的驱使,他们希望通过威胁和暴力手段来获取他人的财物,满足他们的物质欲望和权力欲望。

2. 社会认同与仇富心态:一些抢劫者认为社会对他们不公平,他们试图通过抢劫来实现一种社会认同感,亦或认为抢劫富人才能实现自己的权利和尊严。

3. 心理扭曲和道德倒置:抢劫犯常常对于社会道德和法律有扭曲的认知和价值观,他们不顾他人的生命安全和权益,将自己的利益至上。

抢劫犯罪心理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包括增加警务力量、提高公共安全意识和心理辅导等。

通过加强警方巡逻、完善公共安全设施、提高公众意识以及为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咨询和辅导服务,可以帮助预防和干预抢劫犯罪。

网络犯罪的心理分析

网络犯罪的心理分析

网络犯罪的心理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犯罪越来越普遍。

网络盗窃、网络欺诈、网络诈骗等各种形式的网络犯罪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不便和危害。

那么,网络犯罪的背后是什么样的心理?是什么驱使着犯罪分子们不断开展各种网络犯罪活动?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网络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成就感和刺激希求网络犯罪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犯罪者通常会在网络上显摆自己的“成果”,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例如,黑客们在攻破被人看作高度安全的系统之后,会发布攻击成功的截图或游说公开的攻击代码,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技术实力和技术水平,以此来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这种心理动机,是因为网络犯罪活动可以很快地让犯罪者获得一种刺激的成就感,这种刺激感可以很好地弥补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欠缺感。

二、非理性的报复心态网络犯罪者往往具有强烈的报复心理,而网络成为了他们报复的渠道。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的匿名性为这些犯罪者提供了天然的遮蔽,他们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来骚扰、恶意攻击、掌握他人私人信息等等行为,来“报复”那些自己最不喜欢或曾经“受过伤”的人,以此来促使自己获得某种满足感。

这种逆来顺受的感觉,让他们觉得自己拥有某种特权,而这也是许多网络犯罪者不断去做这件事情的原因之一。

三、自尊心得到提升网络犯罪还可以让犯罪者体现出自己的“英雄”本色。

尤其是在网络欺诈等犯罪类型中,不管是利用某些交友软件骗取别人的信任,或者是利用虚假网站欺骗别人的钱财,犯罪者总有一种征服他人的感受和自己的“权利”,就像是一个能力超群的超级人物展露自己的技能,得到许多人的崇拜和羡慕一样,这种自尊心的满足可以让犯罪者陶醉其中。

总之,网络犯罪背后的心理因素极其复杂,包括成就感和刺激希求、非理性报复心态以及自尊心得到提升等等。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纵容这种犯罪现象的存在,更重要的是通过完善法律手段来打击和制止这些网络犯罪分子们的行为,进一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在互联网时代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安全。

解读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

解读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

解读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一直是解读刑事案件中的重要议题。

犯罪动机指的是犯罪行为背后的目的和动机,而心理因素则是指导和影响犯罪行为的个体心理状态和特点。

了解和分析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对于揭示犯罪背后的真实动机、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犯罪动机是犯罪行为产生的来源和推动力。

现实生活中,犯罪分子的动机千变万化,常见的包括经济利益、个人报复、心理满足等。

经济利益是一种常见的犯罪动机,贪污腐败、盗窃诈骗等经济犯罪案件普遍存在。

个人报复也是一种常见的犯罪动机,一些失去工作或受到伤害的人可能会采取报复行动。

心理满足则指的是犯罪分子通过犯罪行为获得满足感,比如杀人犯在杀人过程中获得的快感。

在解读犯罪动机的同时,还需要对犯罪分子的心理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心理因素包括心理状态和人格特点两个方面。

心理状态指的是犯罪分子在犯罪行为发生时的心理状态,比如压力、焦虑、愤怒等。

人格特点则是指个体长期形成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比如自恋、冷血、受虐等。

这些心理因素既可以是导致犯罪的原因,也可以是犯罪行为的结果。

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的解读对于打击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了解犯罪动机可以帮助警方更好地预防和侦破犯罪行为。

针对不同的犯罪动机,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打击措施,比如加强经济领域的监管、提升社会公平正义等。

其次,通过研究犯罪动机和心理因素,可以为犯罪心理学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了解犯罪分子的心理特点,有助于揭示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从而更好地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再次,解读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有助于推动犯罪心理治疗和矫治工作的发展。

通过对犯罪分子心理状态的分析,可以为犯罪心理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帮助犯罪分子重建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总之,解读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心理因素对于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深入了解犯罪背后的真实动机和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应对犯罪行为。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为社会治理和犯罪心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完整word版)抢劫、抢夺、盗窃、侵占、诈骗、敲诈的区别

(完整word版)抢劫、抢夺、盗窃、侵占、诈骗、敲诈的区别

抢劫与抢夺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二者的区别主要是:1、客观行为不相同。

抢劫罪表现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强制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而抢夺罪表现为乘人不备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财物,使他人来不及反抗。

也就是说抢劫主要是使用暴力或者类似强力,使得受害人不能、不敢反抗而得到财物,而抢夺则主要是依靠“出其不意”、依靠一种速度使得受害人来不及反应或反抗而取得财物;2、客体不完全相同。

抢劫罪不但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利,还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而抢夺罪则一般只侵犯了财产权利;.3、犯罪后果要求不同。

抢劫罪对财物的数额没有要求,而构成抢夺罪要求抢夺的财物数额较大。

根据司法解释,抢夺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500元至2000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4、主观故意的内容不同。

抢劫罪是希望或准备以武力或类似性质的力量迫使受害人失去财物,是希望在受害人不能反抗或无法反抗的情况下取得财物,而抢夺罪是以突然取得财物的故意实施的,是希望通过趁受害人不备而取得财物,而不是希望通过武力威吓迫使受害人失去财物。

;5、携带凶器进行抢夺的,也要从主观和客观方面统一起来认定。

主观上携带凶器是为了可以或者可能在行为过程中使用或者依靠,客观上使用的仍然是抢夺行为。

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1、诈骗罪的受害人是基于错误认识进而处分的财产,而敲诈勒索罪的受害人是基于心理恐惧处分的财产。

诈骗罪的行为主体通常不会对人身造成伤害,而敲诈勒索罪则会有对人身造成伤害的危险。

2、诈骗罪是受害人产生错误认识的情况下处分财产,这种处分行为应当是自愿的,没有心理强制的因素存在,受害人基于错误认识“乐于”被骗。

敲诈勒索是以本人或其亲友的财产、人身、名誉安全为胁迫,迫使受害人处分财产,这种处分行为是不自由的,或说是有心理强制的,不自愿的。

3、敲诈勒索罪在行为人实施敲诈勒索行为时使受害人产生了精神恐惧,并且这种精神恐惧与行为主体的胁迫存在直接的关联。

浅谈罪犯的心理特征

浅谈罪犯的心理特征

浅谈罪犯的心理特征0731班姚佳慧内容摘要:当前在押的罪犯中存在的许多改造问题多是由于罪犯不良心理所引发,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心理变化能很大程度的影响着他们改造的积极性,能让罪犯积极的进行改造对于管教民警来说了解他们内心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从罪犯心理的形成、罪犯心理的基本特征、不同类型罪犯的心理特征和监狱文化对罪犯心理的影响这四个方面生动形象的来说明了罪犯在服刑期间拥有怎样的心理特征,什么样的罪犯拥有什么样的心理,管教民警遇到该类型的罪犯应该怎样做。

关键词:罪犯心理特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了,人们的物欲观念、攀比心理、麻木心理总在不间断的滋长。

社会的竞争越加的激烈,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淡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人越来越多,导致于犯罪的人数逐年呈上升趋势。

只有了解了罪犯的心理特征,才能真正的了解罪犯犯罪的动机,才能减少我国的犯罪率。

罪犯在被判入狱以后,会受到来自监狱风气的影响,在原有的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新的心理,即刑罚心理。

所谓刑罚心理,是指罪犯被判决执行刑罚以后,在服刑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心理,如痛苦心理、恐惧心理、怨恨心理、渴求自由心理、改造向上心理等。

①了解罪犯应该从了解罪犯的心理开始。

一罪犯心理的形成罪犯心理的形成是在犯罪动机的驱使下,当出现一定量的刺激后,而情境有符合犯罪的实施,这样犯罪就形成了。

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实施的前提因素,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的发生。

(一)罪犯心理形成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变化和衰亡的过程。

罪犯心理也不是生而就有的,而是因为实施了犯罪行为受到刑罚处罚,成为服刑人员之后产生的,它是在原有不良个性的基础上,主题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罪犯心理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②1初始阶段。

罪犯心理其实就是正在接受惩罚和矫正的犯罪人员的心理,但是犯罪的心理又不能和罪犯的心理相提并论。

比如某人已经有了要杀害仇敌的思想,但几经周折之后最终放弃了该念头。

比较抢劫盗窃诈骗的犯罪心理

比较抢劫盗窃诈骗的犯罪心理
共性原因,如道德沦丧、追求享乐、主观需求与 客观现实的矛盾、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等外, 还有一个突出的原因就是受武侠小说、暴力影视、 网络游戏等不良文化的影响,现学现用,在现实 社会寻找虚拟世界的感觉。如有一个抢劫犯罪分 子在谈自己犯罪感受时说:把刀架在出租车司机 脖子上抢钱时,找到了江湖老大的感觉!这感觉 正是他反复观摩的暴力凶杀镜头中常见的,也是 他所刻意模仿的。
扒窃分子在电汽车上或车站里是两头窜动,在商 店里是上楼下楼到处转,以物色扒窃对象。②尾 随,扒窃分子选中了对象后,紧紧尾随其后,以 便寻找时机作案。③钻挤,扒窃分子在上下车或 抢购物品人多拥挤时,不往空当钻,专往人边挤。 ④试探,扒窃分子在未弄清被扒对象是否有钱的 情况下,用胳膊的下部或手背试探被扒人的衣兜, 或借行车的晃动而前后偏向的机会,接触被抢占 人的身体,看看拟扒对象反映如何,然后靠近对 方,用手掏或刀割法行窃。
比较抢劫盗窃诈骗的犯 罪心理
2020/11/22
比较抢劫盗窃诈骗的犯罪心理源自一、抢劫的犯罪心理比较抢劫盗窃诈骗的犯罪心理
什么是抢劫罪?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暴 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当场强行劫取被 害人财物的行为。
比较抢劫盗窃诈骗的犯罪心理
(一)抢劫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 一、抢劫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 抢劫犯罪心理的形成除有其他物欲型动机犯罪的
比较抢劫盗窃诈骗的犯罪心理
(二)诈骗和被骗心理
• 1、诈骗者的心理特点 • 认识方面
– 自我估价过高,灵活性强,具备某些方面的知识经验, 对社会心理状态十分熟悉。
• 情绪、意志和习惯方面
– 没有强烈的情绪表现,意志努力也不明显。
• 个性方面
– 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等。 – 冒险性强,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模仿能力较强。

犯罪的心理分析犯罪行为的动机与心理机制

犯罪的心理分析犯罪行为的动机与心理机制

犯罪的心理分析犯罪行为的动机与心理机制犯罪的心理分析犯罪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其背后隐藏着种种复杂的心理动机和心理机制。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犯罪行为的动机和心理机制展开分析。

一、犯罪行为的动机1. 经济动机经济因素是引发犯罪行为的重要动机之一。

广义上,经济动机包括财富追求和经济压力两个方面。

财富追求是指犯罪分子为了获取金钱、财富等物质利益而进行犯罪活动,比如抢劫和诈骗等。

而经济压力则是指一些个体由于贫困、失业等经济困境而迫不得已实施犯罪行为。

2. 心理动机心理动机是指内心的欲望和驱动力成为犯罪行为的引导因素。

其中,报复心理是犯罪的常见心理动机。

当个体遭受打击、羞辱、不公平对待时,可能将负面情绪化为报复行为,比如报复性杀人。

另外,寻求刺激或冒险的欲望也是一部分人产生犯罪行为的动机之一。

3. 心理疾病一些心理疾病可以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例如,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表现出对他人权利的漠视、缺乏责任感和良知,从而更容易以暴力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另外,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也可能引发犯罪行为。

二、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1. 决策过程犯罪行为的决策过程是指犯罪分子在进行犯罪活动之前所经历的心理过程。

决策是一个涉及多个心理因素的复杂过程,如风险评估、行动计划等。

一些犯罪分子之所以能够逃避侦查和成功实施犯罪,往往是因为他们在决策过程中能够充分评估利弊,制定周密的计划。

2. 自控能力自控能力是指个体抑制冲动和社会规范的能力。

犯罪分子常常缺乏自控能力,他们往往受到瞬间的冲动和欲望驱使,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例如,盗窃和强奸等犯罪行为常常是冲动性的结果,即时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考虑后果。

3. 非理性思维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中存在非理性思维的元素。

非理性思维是指错误的推理和判断方式。

犯罪分子常常采用非理性的思维方式来为自己辩护或解释犯罪行为的合理性。

他们会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通常通过自欺欺人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自尊心。

总结:犯罪行为的动机和心理机制是非常复杂而多样化的,既有经济因素的作用,也存在心理动机和心理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犯罪心理学解析从心理学视角分析罪案的心理动机

犯罪心理学解析从心理学视角分析罪案的心理动机

犯罪心理学解析从心理学视角分析罪案的心理动机犯罪心理学解析:从心理学视角分析罪案的心理动机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罪行者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的学科,通过深入理解罪犯的心理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犯罪行为。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罪案的心理动机,解析罪犯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因素。

一、心理动机的定义与分类心理动机是指激发和驱使个体行动的心理力量。

在罪案中,犯罪者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动机,包括金钱、权力、复仇、满足激情等。

根据心理学研究,常见的心理动机可分为以下几类:1. 内部动机:这类心理动机源于个体内心的需求和欲望,如对权力的渴望、对控制他人的追求等。

2. 外部动机:这类心理动机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如金钱、地位、社会认可等。

3. 情感动机:这类心理动机涉及个体的情感需求,如复仇心理、性满足、嫉妒等。

4. 心理动机:个体内心的不安和冲动驱使其进行犯罪行为,如出于自卫、报复等心理。

二、犯罪者的心理动机不同的罪案会涉及不同类型的心理动机。

在分析罪案心理动机时,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案例的特点和所揭示的心理特征来进行研究。

1. 杀人案例的心理动机杀人是最严重的犯罪行为之一,常常伴随着强烈的冲动和情感动机。

心理学家认为,杀人犯的动机可以分为三类:(1)权力和控制欲望:一些杀人犯出于对控制他人的渴望,采取极端暴力行为。

他们的心理动机主要是为了获得、保护或扩展自己的权力地位。

(2)情感动机:一部分杀人者出于复仇、嫉妒或爱情纠纷等情感因素而犯罪。

这些心理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与个体被刺激后无法有效应对负面情绪有关。

(3)心理动机:这类杀人犯通常由于某种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而进行犯罪。

他们可能处于极度的不安或冲动状态,杀人行为成为他们缓解内心压力的策略。

2. 纵火案例的心理动机纵火犯通常被视为采取了放火行为的特定动机驱使。

以下是纵火案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动机:(1)内部动机:一些纵火犯出于控制或权力欲望而放火,他们希望在破坏中获得满足感,以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控制能力。

第四章--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PPT课件

第四章--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PPT课件

.
6
4、能力特征 具备某种作案能力和技能 5、个性特征 气质类型 性格特点 6、行为特点 行为方式多样化 行为手段技术化 行为目标和对象的特定性
.
7
(三)诈骗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 1、动机特征 追求财物 2、认知特征 认知水平 认知内容 3、情感特征 稳定性 内容 4、能力特征 观察力、适应力、模仿力、应变力
.
28
.
29
一、女性犯罪概述 (一)含义 是由女性这一特殊性别的行为主体所实
施的犯罪行为 (二)特点 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犯罪种类向多样化发展 重大刑事犯罪增加 团伙犯罪突出 犯罪手段和行为方式趋于男性化
.
30
二、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动机特征
1、从动机起源看
2、从犯罪动机种类看
23
5、犯罪手段狡猾,现代化程度高 6、境内毒品消费市场已经形成 7、武装性
.
பைடு நூலகம்24
二、毒品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吸毒型犯罪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 1、动机特征 好奇动机 享乐动机 逃避现实动机 尝试动机 2、认知特征 水平 内容
.
25
3、情感特征 稳定性 内容 4、意志特征 两极性 5、个性特征 人格严重扭曲 6、行为特点 模仿性 顽固性 反复性
.
56
(二)计算机犯罪主体的行为特点 1.犯罪行为主体的低龄化。 2.犯罪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3.犯罪手段的高科技性。 4.犯罪行为具有连续性。 5.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
57
.
47
.
48
一、老年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 1、生理性退化与心理定势的矛盾 2、认识与情感的矛盾 3、自我评价和认识能力之间的矛盾 二、老年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动机特征 1、解除精神空虚的动机 2、享乐动机 3、性动机 4、报复动机 5、补偿动机

犯罪心理学第六章 犯罪类型心理

犯罪心理学第六章 犯罪类型心理
• • • • • • 盗 窃 抢 劫 诈 骗 抢 夺 贪污、受贿 走 私
• 修改假造金融凭证、制假贩假 制毒贩毒、破坏资源以获利,盗伐 滥伐林木、盗猎珍稀动物 等
二、利欲型犯罪人的一般心理特点
1
2
3
4
5
享乐至 上的个 性倾向 性
自私的 性格
虚荣的 自尊
不良的 行为习 惯
矛盾的 意志特 点
三、几种利欲型犯罪心理分析
2、盗窃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犯罪心理有一个渐变的形成过程 犯罪行为隐蔽、谨慎、狡猾 犯罪者具有特殊的犯罪技能
犯罪手段呈现较为固定的模式 犯罪人容易形成犯罪恶习

(二)抢劫犯罪心理分析
抢劫犯罪的基本特征 身强 团伙 力壮 进城务工 的农民工 闲散人员
携带 凶器
蒙面
青少年占很大比例,25岁以下占80%, 其中以18-25岁占绝对优势
• 科恩将性欲动机和攻击动机结合 起来,分为以下同类: • 替代攻击型 • 补偿型 • 性与攻击两者兼有型 • 冲动型
强奸犯罪的人格特点
• 认知能力低下 • 情感扭曲,无同情心 • 挫折耐受力低,大多有自卑 感 • 人际关系不好,人际沟通尤 其是与异性沟通的技能差
第三节 报复型犯罪心理
一、什么是报复型犯罪
• 思考:
–为什么选择抢 劫犯罪
“简单,快捷。” “无需技术,只 需要胆量、体能 或人数”
抢劫犯罪行为发生快,
缺少相应技能,稍遇刺 激容易出现最坏结果。 容易连续发生,在作案 对象、作案时间和地点 上容易出现定势。
抢劫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1
2
3
野蛮的英 雄观——
心狠手毒, 胆大妄为
情绪不稳, 精心预谋, 性情凶暴 选择对象

第八章 盗窃、抢劫与诈骗犯罪心理

第八章 盗窃、抢劫与诈骗犯罪心理
物,那么首选的犯罪目标就是钱多的地方,因此, 银行、金店是各类抢劫犯罪人的第一选择。
返回
第三节 诈骗犯罪心理
一、当前我国诈骗违法犯罪的一般情况 当前我国诈骗违法犯罪的情况严重,呈现出以下
几个特点: 1.诈骗案件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 2.诈骗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 3.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 4.手段不断变换,种类越来越多。 5.跨境犯罪越来越突出。 6.社会危害性越来越大。 7.诈骗犯罪团伙化越来越明显(也包括跨境犯
为兴奋型、外倾型,性情暴躁、行为鲁莽,报复 心强,心狠手辣,喜欢攻击,争强好胜,具有高 敢为性。
3.能力。 4.兴趣、爱好。抢劫犯罪人对武侠小说、动作
片等暴力、色情影片比较感兴趣,并乐于模仿, 很多人都经常沉迷于酒吧、歌厅、网吧、地下赌 场等娱乐场所。
三、抢劫犯罪人的行为特征 1.凶残性。 2.强制性。 3.系列性、流动性。 4.团伙性。 5.行为对象。抢劫行为的目的是非法占有公私财
三、盗窃犯的行为特征 (一)偷窃犯的行为特征 偷窃犯有预谋型、机会型和冲动型。
(二)扒窃犯的行为特征 扒窃分子在作案前的表现主要有四种:①乱窜,
扒窃分子在电汽车上或车站里是两头窜动,在商 店里是上楼下楼到处转,以物色扒窃对象。②尾 随,扒窃分子选中了对象后,紧紧尾随其后,以 便寻找时机作案。③钻挤,扒窃分子在上下车或 抢购物品人多拥挤时,不往空当钻,专往人边挤。 ④试探,扒窃分子在未弄清被扒对象是否有钱的 情况下,用胳膊的下部或手背试探被扒人的衣兜, 或借行车的晃动而前后偏向的机会,接触被抢占 人的身体,看看拟扒对象反映如何,然后靠近对 方,用手掏或刀割法行窃。
(二)情绪与意志
抢劫犯罪人多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情绪反应速 度快、强度高。尤其是在犯罪现场,与被害人直 接接触,情绪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抑止犯罪的意 志薄弱,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取得财物和自身安 全上,被害人的反抗经常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分析

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分析

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分析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大学生人数与日俱增,高校也逐渐成为了各类违法犯罪的重灾区之一。

因此,研究高校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特点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违法犯罪现状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财产犯罪、侵犯人身权利犯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涉毒违法犯罪等。

其中,财产犯罪最为突出,主要是以盗窃、诈骗、抢劫、敲诈勒索等为主要表现形式。

微观特点分析1.心理素质的脆弱性: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经济压力和学业压力,有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心理应对能力,就会采取极端、非法手段来解决问题。

2.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仅仅一些大学生陷入“名利场”、生活空虚等现象中,他们缺乏对生命、公共财产、社会规则等的正确认识,就往往会滋生出一些违法犯罪行为。

3.对法律法规缺乏足够的认知和了解:尤其是对专业法律知识缺乏深入的认识所致,在违法行为发生前、发生时,由于对法律知识不了解、了解不全面、不深刻,就会导致采取违法行为。

4.校园文化环境和社会影响:大学生通常会受到许多与在校学习无关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这就会引起个别大学生思想和行动的不正当性,例如看重面子、爱虚荣等。

宏观特点分析1.按违法犯罪的时期分类,大学生犯罪普遍在周末、节假日和考试前后等“特殊时刻”集中发生。

2.按违法犯罪的地域分类,大学生犯罪的区域性较强。

一些特定高校周边、商业区、居民区等地区成为大学生犯罪的聚集地,主要是由犯罪环境和大学生生活困难等因素所决定。

3.按违法犯罪的性别、年龄、专业等分类,大学生犯罪也存在差异。

一些社科类、文科类的学生因学习压力小、精神空虚等原因更容易犯罪,而运动员、艺术生等专业更容易给一些聆听犯罪的机会。

结论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了违法犯罪的现象。

研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和产生违法犯罪的根源,为预防大学生犯罪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参考依据。

十宗罪心理犯罪的解析与追踪

十宗罪心理犯罪的解析与追踪

十宗罪心理犯罪的解析与追踪心理犯罪是一项令人深感忧虑的社会问题,它在不经意间侵蚀着我们的社会和人际关系。

在这些罪行中,十宗罪以其特殊性和危害性而备受关注。

通过深入探讨和分析这些心理犯罪的本质和根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来减少其发生。

下面将对这十宗罪进行深入解析与追踪。

一、谋杀罪:谋杀罪是十宗罪中最为严重的一种。

背后可能存在着多种动机,包括愤怒、报复或者心理扭曲等。

研究表明,谋杀罪往往与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如暴力倾向、精神疾病或者人格障碍等。

尽管如此,对谋杀罪的研究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在识别潜在的谋杀倾向和预防这类罪行方面。

二、强奸罪:强奸罪是对受害者人身自由和尊严的极端侵犯,常常伴随着心理上的创伤。

心理学研究发现,强奸犯往往具有控制欲、暴力倾向和缺乏尊重他人意愿的特征。

了解这些心理特征有助于社会更好地预防强奸罪的发生,并为受害者提供更加全面的心理支持。

三、恶意纵火罪:恶意纵火罪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犯罪行为,不仅造成财产损失,还可能导致人员伤亡。

心理学家指出,恶意纵火犯往往有焦虑、愤怒、自卑等情感问题,通过纵火来释放负面情绪或者获取不当的满足感。

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和社会安全措施可以帮助减少恶意纵火罪的发生,并帮助纵火犯重新融入社会。

四、拐卖罪:拐卖罪常常涉及对弱势群体的剥削和伤害,对受害者造成长期的心理创伤。

心理学研究发现,拐卖犯往往具有欺骗性、冷漠无情的特征,他们利用受害者的弱势地位来谋取不当利益。

加强对拐卖罪的预防和制裁措施,同时为受害者提供全面的心理支持,是减少拐卖罪的关键。

五、抢劫罪:抢劫罪常常与财富的渴望和社会不公平有关。

抢劫犯往往缺乏合理的收入来源,同时可能面临心理上的挫折和失落感,从而选择采取激进手段获取财富。

社会应该加强对贫困人群的帮助和心理支持,同时加强对抢劫犯的制裁,以减少抢劫罪的发生。

六、诈骗罪:诈骗罪是一种隐蔽性极强的犯罪行为,通过欺骗手段获取不当利益。

犯罪动机_精品文档

犯罪动机_精品文档

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是指犯罪者犯罪行为背后的动力或原因。

犯罪动机可以是
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犯罪者的个人背景,可以包括以下
几个常见的犯罪动机:
1. 经济利益:很多犯罪行为都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比如抢劫、盗窃、诈骗等。

犯罪者通常出于追求金钱或物质财富的动机而进行这
些犯罪行为。

2. 动机报复:有些犯罪行为是为了对某个人或团体进行报复,比如
暴力袭击、恐怖袭击等。

犯罪者可能因为个人的仇恨、社会问题或
政治动机而选择这些犯罪行为。

3. 心理满足:某些犯罪行为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或欲望,比如强奸、杀人等。

这些犯罪动机通常与犯罪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性欲或权力欲望有关。

4. 着迷或病态:有些犯罪行为可能是犯罪者对某种特定活动或对象
的着迷或病态所导致的,比如纵火、性虐待等。

这些犯罪动机通常
与犯罪者的心理问题、性癖好或病态行为有关。

5. 社会压力:一些犯罪行为可能是由于社会或经济压力导致的,比如盗窃、贩毒等。

犯罪者可能因为贫困、失业或社会压力而选择这些犯罪行为以解决自己的困境。

需要指出的是,每个犯罪个案都有其独特的动机和背景,不同的犯罪动机可以交织在一起。

此外,犯罪动机不仅限于上述几种,还可能有其他因素和动机的影响。

脑控系列纪实(六)--脑控犯罪分子犯罪心理分析之二

脑控系列纪实(六)--脑控犯罪分子犯罪心理分析之二

脑控系列纪实(六)--脑控犯罪分子犯罪心理分析之二脑控系列纪实(六)――脑控犯罪分子犯罪心理分析之二上一篇,简单地对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以及犯罪心理学的范畴做了概括性的说明。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深奥的科学,对其起源、发展等方面不做赘述,这里仅根据千千万万的脑控受害人的控诉,根据各种媒体报导的关于脑控技术和脑控原理,以及根据《犯罪心理学》,对脑控犯罪集团中各同谋和成员不同的犯罪心理予以分析。

这些犯罪心理主要包括:“盗窃、抢劫与诈骗犯罪心理”、“贪污与受贿犯罪心理”、“性犯罪心理”、“信仰型犯罪心理”、“情绪型犯罪心理”、“不同行为方式犯罪心理”、“未成年人犯罪与女性犯罪心理”、“不同犯罪经历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过失犯罪心理”以及“变态犯罪心理”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对犯罪的定义是: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但不同国家有犯罪的不同概念,有些行为在某国是犯罪但在他国不是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刑法关於犯罪的定义是一个形式加实质的定义,前一部分是形式定义,“危害社会的行为”是对犯罪的实质定义。

犯罪必须具备三个特征,首先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其次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第三,犯罪是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即具有刑罚当罚性。

脑控犯罪最大的特点是借助脑控工具(包括可实施脑控的各种装置,甚至是脑控武器以及其他定向能武器),未经被害人许可,在被害人不知情,甚至是极力反对和抗议的情况下,实施“电子精神控制”、“心理控制”或读取脑电波、神经系统神经信号,同时借助这类工具,向被害人输入脑电波信号以及神经信号的“脑控犯罪”或“心电折磨”的犯罪行为。

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_OK

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_OK
2、街头诈骗
下残棋、小赌博,托儿
3、幸运中奖诈骗
22
4、以刊登假广告进行诈骗 5、金融诈骗 (1)贷款诈骗
从银行骗取资金的犯罪行为。
(2)保险诈骗
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以骗取保险金为目的, 以虚构保险标的,编造保险事故或保险事故发生原因, 夸大损失程度,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等手段。
28
江西贫困县股长卷款亿元
从2006年开始,国家级贫困县江西省鄱阳县财政局 经济建设股股长李华波,利用职务之便,与当地信 用社主任勾结,采取私刻公章等手段,连续多年从 财政专项账户上套取资金9400万元,相当于这个国 家级贫困县年财政收入的1/4。其间竟无人察觉,在 安全抽身外逃后还主动打电话给单位领导泄露“机 密”。
施骗---被骗阶段:取得被害人的完全信任后,于是犯罪人开始实施骗术,收起 诱饵,获取财富,而被害人则完全被蒙在鼓里,主动将钱物交到骗子手里。
结束期:
逃避---悔恨阶段:诈骗活动的尾声,表现为犯罪人的迅速逃离与被害人的幡然 醒悟。
20
(四)被害人受骗的心理原因:
需求迫切:面临困境,急于解决问题(资金短缺、产 品滞销、原材料短缺、急找能人等)
32
(二)暴力犯罪的一般特点
1、犯罪主体绝大多数是青少年
多数为14-25岁的青少年,高峰年龄为23岁
2、具有突发性
情绪控制能力差,遇到刺激,容易冲动
3、犯罪动机的复杂性
各种犯罪动机都可能出现
4、犯罪的恶劣性
是最严重的刑事犯罪,表现为对他人生命的非法 剥夺和对他人身体的伤害,手段极其残酷。
33
“自私是人的本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生 在世,吃喝二字”……
法制观:对法律的评价和法律对行为的调节 控制能力存在偏差,侥幸心理严重

医学课件第五章不同动机的犯罪心理

医学课件第五章不同动机的犯罪心理
八、性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1、错误、扭曲的性意识。 2、强烈、非道德的性欲望。 3、放荡的、缺乏自我控制的个性。 4、缺乏道德、法律意识,无视女性人格尊严。 5、精神空虚,寻求刺激、腐朽生活方式。
九、性欲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
1、行为残暴或威逼利诱,作案方式多样性。 2、出于不同目的和心理,作案手段的复杂性。 3、犯罪行为的残忍性及较大社会危害性。
第一节、物欲型动机犯罪
一、物欲型动机犯罪概述:
1、概念:指为了满足物欲需要,或为了聚敛财 富而引起的犯罪动机,并引发的犯罪行为。
2、类型:物欲型犯罪类型很多。指我国刑法规 定的侵犯财产罪中的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 抢夺罪、走私罪、敲诈勒索罪、贪污罪等。
(1)抢劫罪
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行 为。是侵犯财产罪中社会危害性最大的犯罪,具有暴力性、威胁 性特征,是严重的刑事犯罪之一。
(4)角色错觉。贪污、受贿的犯罪人多为国家工作人员,他们职务 是国家、政府和人民赋予他们的,他们应当认真地履行他们的职 务行为。但往往由于权力较大,想利用他们权利的人就会使他们 产生角色错觉,认为权力是自己的私人产品,可以用它换来自己 的利益,这是一种公平合理交易。
第二节 性欲型动机犯罪
一、性欲型动机犯罪概述
C、投机抢劫犯:”情境”在其犯罪行为里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他们少有计划与组织,被抢对象主要是年老妇女、小孩或醉汉。
D、酗酒抢劫犯:此类型抢劫犯因酗酒导致抢劫行为的发生。 抢劫犯罪的历程: 结伙——〉拟定计划与目标——〉强盗、抢劫
行为 ——〉拟定逃走路线
(2)盗窃罪:
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且数目 较大的行为。是一种隐蔽方式的物欲型动机犯罪。盗 窃罪是整个刑事犯罪中和青少年犯罪中最常见、比例 最大的一种犯罪。

第一节 物欲型犯罪心理

第一节 物欲型犯罪心理

法网恢恢,杨秀珠终于落网
早在1996年,杨秀珠在纽约曼哈顿购置了价值超过400万元 的房产,出租他人。他在纽约的房产远不止这一处
杨秀珠本打算常住纽约,美国执法当局的注意使她如惊弓之鸟
杨秀珠又一次仓皇逃窜至荷兰,2005.5.16在首都阿姆斯特丹 被国际刑警组织抓获
民心大快
外逃贪官的基本状况
其中部分人 外逃 至少4千 人在逃 外逃资金 500亿 商务部 研究院 数据部门
中美已经签署 《中美关于刑事 司法协助协定》
几种物欲型犯罪心理分析
1、盗窃犯罪心理分析 2、抢劫犯罪心理分析 3、诈骗犯罪心理分析
4、贪污受贿犯罪心理分析
5、毁林经济犯罪心理分析
在我国,毁林经济犯罪至今未能得到有效 制止。其犯罪形式主要有盗伐、滥伐普通或 珍稀树木、盗猎珍稀野生动物等。由于树木 和野生动物有自己的活动生长规律,因而此 类犯罪的时间、手段也相应有自己的特点。
外逃贪官的基本状况
外逃贪官 约500人 仰融70亿 逃至美国 来自公安部 的数据
赖昌星250亿 逃至加拿大
杨秀珠 2.5亿 逃至美国
涉案金额 约700亿
外逃贪官的克星
2003.12.我国签署专门打击 2003.8.27.中国加入《联 贪官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 罪公约》 ; 147个国家签 署了该公约; 正是这些公约,中美第 一次携手,由美方遣送 回了贪官余振东。
红豆杉剥皮
由当地山民分散 就近操作。获利少。 马帮收购运输至自发形成 的夜间市场。获利稍大。
现场 收购、运输
几级汽车运输。 危险大。当地生 产。获利较多。 暴利
二、三级市场 收购、运输 加工成 初级产品
运输至总厂
提炼初级产品 出口 至98%纯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盗窃、抢劫与诈骗犯心理●盗窃犯罪心理●抢劫犯罪心理诈骗犯罪心理一、盗窃犯罪心理中国的盗窃犯罪状况1950年的第一次犯罪高峰:立案53.1万盗窃31万1961年的第二次犯罪高峰:立案42.1万盗窃34.1万1985年:盗窃立案43.1万起1989年:167.3万起1990年:盗窃占到刑事案件的84.2%刑法修正案(八)出台以后,刑期从管制、拘役至无期徒刑●一、盗窃数额较大,法定刑在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的量刑标准1000—2500元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六个月或单处罚金2500—4000元有期徒刑六个月至一年● 4000—7000元有期徒刑一年至二年● 7000—10000元有期徒刑二年至三年。

●二、盗窃数额巨大,法定刑在三年至十年有期徒刑的量刑标准● 10000—17000元有期徒刑三年至四年● 52000—60000元有期徒刑九年至十年●三、盗窃数额特别巨大,法定刑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及无期徒刑的量刑标准● 132000—150000元有期徒刑十四年至十五年150000元以上的处无期徒刑盗窃类型:盗窃: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根据手段不同:1、扒窃:指犯罪人与被害人直接接触,即采用掏兜或割包的方式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

2、偷窃:指犯罪人与被害人不直接接触,根据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关系又将其分为内盗、外盗和内外结合。

盗窃一般特征:分布广、团伙化、专门化、手段多样智能化技术化(一)盗窃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1、强烈的物质需求2、缺乏羞耻心,道德和法制观念淡薄3、家庭教育不当4、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5、疏于防范、管理存在漏洞6、销赃渠道畅通盗窃犯罪的心理特点:a、盗窃犯罪的理性选择:盗窃的成本和利益作出评估、盗窃的机会属性进行考量b、盗窃犯的道德和法制观念:自私、利欲、利己的道德观念;对待法律的采取轻视甚至对立的态度;法律观念对自己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方面有缺陷;对于刑罚的认知采用淡化的技巧(二)盗窃犯的心理特点:1、认知特点消极错误的认识,物质利益第一位侥幸心理严重仇富心理2、情绪情感特点盗窃初犯:恐惧与兴奋并存初犯到惯犯:恐惧情绪不明显部分人自认为是劫富济贫的好汉,大部分情感冷漠,自私自利,对受害人的遭遇毫无同情之心。

3、意志特点机会型盗窃犯罪人、初犯、偶犯抑制犯罪冲动的意志力薄弱,喜欢顺手牵羊,并且把犯罪原因归咎于被害人。

预谋型盗窃犯罪人、惯犯积极实行犯罪的意志力强,积极总结经验教训。

4、个性心理(1)需要与动机。

以低级的物质需要、生理需要为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较少,需要结构畸形。

追求享乐型(虚荣心强、盲目攀比)青少年、女性犯罪居多积敛财富型(盗窃之后钱财积累却不挥霍)特殊需要型(喜欢古董、名画之类的)经济困难型(饥寒起盗心)寻求刺激型(留下信号挑衅警察)缓解压力型(有心理障碍,较难以矫正)(2)性格与习惯长期的人格适应不良,缺乏自信,自我中心、对他人不敏感和缺乏同情心,冲动易怒、情绪不稳定,偏执、敌意、多疑、过分敏感、对人警戒,情感淡漠、人际关系肤浅,缺乏真诚,道德人格偏离,习惯于靠不劳而获生存。

被动——攻击型的人格,反映敌意、不信任、易激惹、自我中心、任性、低的自控能力(3)能力智商比较高,善于利用人和操纵人盗窃犯罪技能高超(开锁高手、网络高手)良好的观察能力强调语言能力、智慧、态度、和支配他人的能力盗窃犯罪团伙的亚文化:以犯罪为职业;具有共通之黑话,以便获取认同聚集在适当之地点、商议交换情报对于被害者不同情、不怜悯,并合理化其行为对同伙诚实、有义气、决不告密团伙成员以盗窃组织为家;禁止使用金融卡,以避免被侦破;不能公开的参与社交活动,必须隐姓埋名;反社会倾向浓厚;团伙成员也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可;团伙成员依据其知识、技术、权力、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等在团体中建立地位(广州小偷“黑话佛爷:指窃贼。

此类人多犯有相当程度的盗窃罪行,一般都有数次被拘审的记录。

闯啃:指闯到人家屋里骗取财物。

响了万:出了名的贼称作“响了万”,名声臭的叫“万念”,不说自己真实姓名的称“里腥万”,更名改姓叫“拧了万”。

趟活:所谓“趟活”,就是扒手“检查”乘客身上是否有财物,以确定作案对象。

有些乘客被挤一下、碰一下,往往不以为然,这实际上可能是窃贼在进行试探,看对方是否敏感、警惕。

搭架子:是指扒手采用障眼法,遮挡“目标”或他人的视线作案。

闯窑堂:指白天趁人不备隐藏在人家屋里,偷空窃取财物。

搠包儿:即指截包儿,就是偷抢东西。

骑马:指专偷自行车、摩托车。

挑:倒卖,销赃偷的东西。

大院子:即指监狱。

这是盗贼类中掘壁贼之黑话。

风不正:即指人多行劫不成。

踩盘子:即指事先探风。

)(三)盗窃犯的行为特征:1、偷窃犯的行为特征行为的共有特征:相对于被害人的秘密性,周围人的公开、毫不避讳性。

偷窃犯有预谋型、机会型和冲动型。

预谋型通常是老练的惯犯,在犯罪准备、犯罪实行的过程中始终表现得比较镇定。

事先精心策划作案的时间、地点、方法和手段、逃脱路线、作案持续时间、如何应对被发现、勘查盗窃地点的周围情况,犯罪后注意消除痕迹(以团伙作案居多,分工明确,销赃渠道畅通)机会型一般没有明确的作案目标,犯罪行为随时间、空间和作案对象等因素而定。

(偶发性强,小偷小摸居多)冲动型受激情驱使,犯罪人的思维能力下降,行为的自控能力减弱,行为特征明显,内心动机斗争强烈,恐惧、情绪激动,现场遗留痕迹较多。

(犯罪后有悔意、初犯行为特征明显)2、扒窃犯的行为特征:扒窃犯通常是根据场所条件、客流多少、警察分布等状况选择作案,一般是节假日、早晚高峰作案。

扒窃场所:商店、车站、码头、影院和公共汽车、火车上等。

(人员聚集、容易掩饰犯罪行为)一般不盲目于下手,选择时机再做案。

扒窃分子:眼神特征:注视和留神他人的衣兜、皮包、背包等。

选准目标后,一般环顾四周,若无他人注意便迅速下手。

神色特征:精神比较紧张,往往出现两眼发直、发呆、脸色时红时白等现象。

作案前的表现:乱窜、尾随、钻挤、试探经常流窜作案、团伙作案,得手后及时转移赃物如果发现侦查员跟踪,便做一个“八”字手势或摸一下上唇胡须,暗示同伙停止作案。

二、抢劫犯罪心理什么是抢劫罪?(集物欲动机和暴力手段于一身)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当场强行劫取被害人财物的行为。

侵犯了被害人的财产所有权和人身权提问:抢劫过程中造成被害人身亡,按故意伤人判刑还是按照抢劫罪定罪?预谋抢劫突发抢劫(偶发性、情境性,年轻人居多,有入室抢劫、拦路抢劫两种)(一)抢劫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物欲需求型;人际交往型;自我显示型;嫉妒报复型;寻求刺激型《新警察故事》;补偿型曾经被劳教、劳改过,觉得吃太多的苦;追求大英雄主义的精神需要特殊的原因:受不良文化的影响,现学现用,在现实社会寻找虚拟世界的感觉。

抢劫犯罪的一般特征:抢劫方式、地域特征、团伙、时间特征、目标特征、人口学特征、被害人特征抢劫犯罪过程分析:结伙、拟定计划和目标、实施抢劫行动、逃脱抢劫犯罪人分类:职业性抢劫犯、投机性抢劫犯、成瘾性抢劫犯、酗酒性抢劫犯(二)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点抢劫犯的认知特征:法律意识和价值观缺陷、犯罪行为合理化信念、仇视社会追求暴富(以抢暴富、报复社会)、自恃高明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战胜恐惧心理)、野蛮的英雄观,思维方式简单(逞能、盲目崇拜讲哥们义气)动机特点:模仿;追求刺激;报复、反社会;赌资和毒资;征服、男子气;自我显示;补偿;物欲占主导能力特点:能力特点;语言的能力;处理紧张的能力;技术含量较低;迅速建立“权威”的能力;控制场面的能力;被害人管理技能;计划组织行动的能力;较强的体能人格特点:冲动鲁莽;紧张焦虑、易激动;反社会;性情暴躁、凶残;自我中心;抑止犯罪的意志薄弱、被害人的反抗经常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好幻想;狂妄狡诈;胆汁质居多;兴奋型、外倾性;攻击性强;挫折容忍力差;情绪不稳定,情绪反应速度快、强度高(三)抢劫犯罪人的行为特征:1、凶残性 2、强制性 3、系列性、流动性 4、团伙性5、行为对象三、诈骗犯罪心理(一)当前我国诈骗违法犯罪的一般情况诈骗罪:诈骗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使财物的所有人或经管人信以为真,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诈骗犯罪的一般特征:诈骗案件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诈骗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手段不断变换,种类越来越多;跨境犯罪越来越突出;社会危害性越来越大;诈骗犯罪团伙化越来越明显。

(二)诈骗和被骗心理1、诈骗者的心理特点:诈骗犯罪人认知特征:诈骗行为合理化信念;自我中心、自我估价过高;具备某些方面的知识经验,对社会心理状态十分熟悉;灵活性强;法律意识和价值观缺陷动机特点:物欲;债务;生活困难;补偿;畸形的成就欲;赌资和毒资;虚荣心;享乐;快速致富能力特点:社会经验丰富;擅长自我设计;印象管理技巧;善于控制被害人;环境适应能力;灵活反应能力;被害人管理技能;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人格特点:挫折容忍力差;说谎成性;缺乏罪恶感;自我中心;缺乏责任感;世故狡诈;自我评价过高;人格双重性;侥幸心理突出行为特征:明显的行为痕迹;伪装、虚假;时间上的短暂性;矫揉造作(三)形形色色的诈骗方法:1、冒充各种身份行骗;冒充领导干部或其亲属;冒充特殊职业人员;冒充知识阶层人士;冒充港澳台同胞、华侨和外国人;冒充经济领域的人员;冒充特殊身份的工作人员2、金融诈骗【(1)贷款诈骗从银行骗取资金的犯罪行为。

(2)保险诈骗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以骗取保险金为目的,以虚构保险标的,编造保险事故或保险事故发生原因,夸大损失程度,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等手段。

(3)信用卡和银行卡诈骗利用银行卡为载体,非法骗取钱物的犯罪行为。

】3、网络诈骗4、街头诈骗5、合同诈骗6、幸运中奖诈骗7、谎报险性诈骗8、以刊登假广告进行诈骗(四)行骗者与被骗者之间的心理互动:1、两者之间的心理互动过程(物色期-怀疑期、引诱-松弛期、行骗-受骗期、逃避-悔恨期)2、被骗者受骗的心理原因(1)有心理弱点的被骗者的受骗原因:急功近利、盲目崇拜、需求迫切、盲目轻信、投机钻营、趋炎附势、疏于防范、易受暗示知识不足、缺乏经验(2)无过错的被骗者心理:同情心理、相近心理(五)识别诈骗的具体方法:神态表情和举止动作;语言内容;个性特点;冒充身份;个人一般特点的多变性;伪造的证件和有关文字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