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常用的染色剂染色机理
高中生物实验中酒精、盐酸,氢氧化钠、染色剂、细胞状态、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中酒精、盐酸,氢氧化钠、染色剂、细胞状态、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f7d1b0d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04.png)
高中生物实验中酒精、盐酸,氢氧化钠、染色剂、细胞状态、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总结高中生物实验中酒精的作用1、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 (必修1 P18)作用洗去浮色。
原理苏丹?是弱酸性染料,易溶于体积分数为50%酒精。
应用脂肪的鉴定实验。
2、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 (必修1 P115,必修2 P88)作用: 解离原理: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混合,能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应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冲洗卡诺氏液)。
3、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75%酒精也可以)作用:消毒杀菌。
原理: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能够顺利地渗入到细菌体内,吸收细菌蛋白的水分,使其脱水变性凝固而失去功能,以达到消毒杀菌的目的。
应用:果酒和果醋的制作(选修1 P4)微生物的培养;植物组织培养(选修1P34)。
70%的酒精擦拭双手,擦拭接种台。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作为防腐剂,保存土壤小动物必修3 P76) 4、无水乙醇 (必修1 P97)作用:提取色素。
原理:叶绿体中的各种色素均是有机物,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各色素在无水酒精中的溶解度较大,且酒精无毒,方便操作。
应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5、工业酒精(一般是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作用燃烧加热。
原理酒精是富含能量的有机物,燃烧能产生大量的热量。
应用必须加热的实验,如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必修1 P18),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必修1P),微生物培养(选修1P15、21),胡萝卜素的提取、分离鉴定(选修1P78)等实验。
高中生物实验中盐酸的作用1、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1 P26(1) 质量分数8%盐酸(水解)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2) 质量分数8%盐酸(水解)使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2、实验: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必修1 P84质量分数5%盐酸用于调节PH值。
高中生物课程中常见染色剂染色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
![高中生物课程中常见染色剂染色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3da66e345a8102d276a22fc2.png)
高中生物课程中常见染色剂染色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朱秋霖,马天兵兰州二中,兰州 730000 摘要:目的:探究高中生物试验中常见染色剂的使用方法及常见问题与注意事项方法: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验证与参考文献得出结论。
结果:验证与总结出生物试验中常见染色剂的染色原理及所遇到的染色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实验染色剂显色原理注意事项The common dye staining principle and precautions in the highschool biology curriculumZhu Qiulin,Ma TianbingLanzhou NO.2 middle secondary school class8 grade2,lanzhou 730000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use of high school biology test stains and FAQs Notemethod: through some simple experiments verify references concluded.Results:Validation andsummed up a common biological test stain dyeing principle and coloring problem encountered byreason.Keywords:high school biology experiment stain color rendering principle Precautions1.常见染色剂常见的高中生物染色显色反应,其实质是化学反应或者物理反应,按照其反应本质,可分为下列几类[5]:1.1 氧化还原反应类染色剂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某些具有特殊颜色的物质,利用其与生物组织中某些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或代谢产物进行化学反应,宏观上产生颜色变化,通过颜色变化,鉴别某些生物组织中的目标物质。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38f6207c5da50e2524d7ff7.png)
绿叶中的色素不止一种,他们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然而,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 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反之则慢。这样,几分钟之 后绿叶中的色素就会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且溶解度最高的是胡 萝卜素,它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最快;叶黄素和叶绿素a的溶解度次之,叶 绿素b的溶解度最低,扩散的最慢。
比较项目
斐林试剂
双缩脲试剂
使用方 法
呈色反 应条件 不 同 反应原 点 理 颜色 浓度 相同点
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 使用时先加A液再加B 方可使用,且现配现用 液
需水浴加热 不需加热即可反应
还原糖中的醛基被 Cu(OH)2氧化, Cu(OH)2被还原为 Cu2O
砖红色
具有两个以上肽键的化 合物在碱性条件下与 Cu2+反应生成络合物
问题探讨: 1、在做还原糖、蛋白质鉴定的实验时,为什么要留出 一部分样液? 作对照 2、使用双缩脲试剂时为什么B液只能加3~4滴而不能 过量?
过量的双缩脲试剂B会与试剂A反应,使溶液呈蓝色,
而掩盖生成的紫色。
3、为什么斐林试剂要现配现用,不能放置太久? 时间太长,Cu(OH)2悬浊液就沉淀在试管底部而 无法参与反应。
取少量脂肪样液,加入苏 丹Ⅲ,震荡,可看到溶液 呈了橘黄色,本实验我们 用苏丹Ⅲ做染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络合物
豆浆、蛋清、牛奶都是很 好的实验材料。
本实验我们用蛋清做实验材料, 在用蛋清做实验材料时,要注意 将蛋清稀释,如果稀释不够,反 应后的产物会粘固在试管内壁上, 使反应不容易彻底。
深化
实验课题: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一、实验原理 1.碱性染料能使核酸着色,甲基绿和吡罗红均为碱性染料; DNA﹢甲基绿→绿色,RNA ﹢吡罗红→红色。 甲基绿与吡罗红作为混合染料使用可显示细胞中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 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结晶紫染色原理
![结晶紫染色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2f1dad9c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37.png)
结晶紫染色原理结晶紫是一种常用的染色剂,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
它具有良好的染色效果和稳定性,被广泛用于细胞和组织的染色工作。
结晶紫染色原理主要是利用结晶紫与细胞或组织中的某些成分发生特异性反应,从而实现对细胞或组织的染色。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结晶紫染色原理及其应用。
结晶紫染色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晶紫的化学结构。
结晶紫是一种碱性染料,其化学结构中含有许多芳香环和氮原子。
这些结构特点使得结晶紫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能够与细胞或组织中的负电荷成分发生静电作用,从而实现染色效果。
2. 结晶紫与细胞或组织的染色机理。
在染色过程中,结晶紫能够与细胞或组织中的DNA、RNA、蛋白质等成分发生特异性结合。
其中,与DNA的结合是结晶紫染色的主要机理之一。
结晶紫分子中的阳离子部分与DNA中的磷酸基团发生静电作用,从而使得DNA分子呈现出紫色。
这种染色效果使得细胞核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明显的紫色颜色,有利于观察和分析细胞核的形态及结构。
3. 结晶紫染色的应用。
结晶紫染色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细胞学研究中,结晶紫染色常用于观察细胞核的形态、大小和数量,对细胞周期进行研究。
在组织学研究中,结晶紫染色可用于观察组织的形态结构、细胞排列方式及染色体的形态。
此外,结晶紫染色还可用于病理学研究中,对组织病变进行染色分析,有助于病理诊断和治疗。
总之,结晶紫染色原理是基于结晶紫与细胞或组织中特定成分的特异性结合而实现的。
它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科研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通过对结晶紫染色原理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这一技术,推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发展。
高中有关染色剂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有关染色剂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9d479a9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2d.png)
高中有关染色剂的知识点总结高中有关染色剂的知识点总结染色剂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品之一,广泛应用于纺织、食品、化妆品等各个领域。
在高中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染色剂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性质。
本文将对高中有关染色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染色剂的定义与分类染色剂是一类可以通过吸附、离子交换或化学反应等方式,将颜色转移到其他物质上的化学物质。
根据染色剂分子的结构,可以将其分为染料和颜料两大类。
1. 染料:染料是一种可以被物质吸附或溶解,并且能够与织物等基材形成牢固结合的染色剂。
染料可以分散在染液中,被染物吸收后,在染物分子内部或表面吸附并形成染料-染物复合体,从而实现上色效果。
2. 颜料:颜料是一种不溶于介质的染色剂,通常以粉末或颗粒的形式存在。
颜料通过机械混合或涂覆等方式,将颜料粒子分布在基材上,通过吸光、反射等作用产生不同颜色的效果。
二、染料的基本理论染料的上色效果与其分子结构的一些特性密切相关。
以下是染料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点:1. 色度和亮度:色度指染料颜色的深浅程度,越深颜色越浓。
亮度指染料颜色的明亮程度,与颜色的相对饱和度有关。
2. 易溶性和稳定性:染料的溶解度与其结晶结构和分子之间相互作用有关。
稳定性指染料在染液中的稳定性,如溶解度、抗水解性等。
3. 温度和pH对染料上色的影响:温度和pH值的变化会影响到染料与染物之间的化学反应或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染料的上色效果。
4. 同颜色染料的选择:同颜色的染料可以由不同的化学结构组成,而不同的结构可能对环境和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选择染料时,需要综合考虑染料的毒性、环境影响等因素。
三、染料的应用领域染料在社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染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概述:1. 纺织染料:纺织染料用于纺织品的染色,能够给织物赋予各种不同的颜色和图案。
2. 食品染料:食品染料用于食品加工中,能够增加食物的色彩,提高食欲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3. 化妆品染料:化妆品染料用于化妆品制造中,能够为化妆品赋予各种吸引人的颜色,增加产品的吸引力。
高中生物实验的染色与颜色观察
![高中生物实验的染色与颜色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0262b039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46.png)
活体染色剂健那绿和亚甲基蓝
• 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的线粒体的活细胞染 料,线粒体中细胞色素氧化酶使染料保持 氧化状态( 即有色状态)呈蓝绿色 , 而 在周围的细胞质中染料被还原成为无色状 态 。 因此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 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 线粒体能在健那绿染液中维持活性数小时, 通过染色,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生 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5)记准混合后加入——斐林试剂,且现配现用;分别加入 ——双缩脲试剂(先加 A 液,后加 B 液,且 B 液不能过量)。 两者成分相同,但 CuSO4 的浓度不同,所以不能混用。 (6)若用大豆作为材料,必须提前浸泡;若用蛋清作材料,必 须稀释,防止其粘在试管壁上不易刷洗;且该实验应预留部 分组织样液做对比。 (7)易写错别字提示:“斐林试剂”中的“斐”不可错写成 “非”;双缩脲试剂中的“脲”不可错写成“尿”。
• 苏丹红为亲脂性化合物。在脂肪类物质中的溶解 度大于在其他溶剂( 如酒精 、丙酮) 中的溶解度 时 ,染料颗粒便大量进入脂肪类物质的结构内 , 在脂滴中溶解积累 , 并吸附在脂肪颗粒结构上 , 苏丹Ⅲ遇脂肪显橘黄色,苏丹Ⅳ遇脂肪显红色。 苏丹Ⅳ染液与脂肪的亲和力比较强,所以染色时 间应比苏丹Ⅲ短。
2.实验注意问题 (1)还原糖鉴定实验材料的要求 ①浅色:不能用绿色叶片、西瓜、血液等材料,防止颜色 的干扰。 ②还原糖含量高:不能用马铃薯(含淀粉)、甘蔗、甜菜(含 蔗糖)。 (2)唯一需要加热——还原糖鉴定,且必需水浴加热,不能 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3)非还原糖(如蔗糖)+斐林试剂―水加―浴热→现象不是无色而是浅 蓝色[Cu(OH)2 的颜色]。 (4)唯一需要显微镜——脂肪鉴定,实验中 50%酒精溶液的 作用——洗掉膜结构完整具 有选择透过性能够排斥台盼蓝,使之不能 够进入胞内;死细胞或细胞膜不完整的细胞, 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
高中生物中染色剂总结
![高中生物中染色剂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a7302ae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9c.png)
高中生物中染色剂总结编者按:染色剂,你也许会认为它只能用来给东西上色,可如果没有了它们人类将会怎样呢?所以今天我们特别要向大家介绍一下生物中那些染色剂。
多数的生物染色剂都有着非常鲜艳的颜色,而这些美丽的颜色对于保护生物体却起到[gPARAGRAPH3]的作用。
有很多生物染色剂是由天然物质或者合成物质制作而成,对人类也没有什么危害。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苏木精、孔雀绿、中绿和腊叶绿等等。
苏木精又叫做苏木素,它的外表呈现红褐色,因此得名。
在许多生物学家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苏木精与染色作用密切相关。
同时还能促进生物酶的活性,所以可以说苏木精也是种非常好的天然染色剂。
染色剂,你也许会认为它只能用来给东西上色,可如果没有了它们人类将会怎样呢?所以今天我们特别要向大家介绍一下生物中那些染色剂。
1、苏木精看来染色剂还真是种不错的工具。
不仅能够使东西变漂亮,而且还能用来测定DNA的序列,可谓是“一箭双雕”呀!苏木精又叫做苏木素,它的外表呈现红褐色,因此得名。
在许多生物学家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苏木精与染色作用密切相关。
同时还能促进生物酶的活性,所以可以说苏木精也是种非常好的天然染色剂。
研究者将紫红色的染料放入细胞中后,结果发现紫红色染料中的铁离子和染色体内部的DNA 结合在一起。
然后通过染色体DNA中间的碱基连接形成了线性结构,也就是说形成了一个DNA链。
这时科学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苏木精是用来测序的呀! 2、孔雀绿事实证明,染色剂也不全是给东西上色的呀。
科学家就用孔雀绿做过一次试验。
将紫红色染料滴入正常的脊椎动物和哺乳动物体内,观察其反应情况。
结果发现被染色的动物并没有被染色,即便是真菌和微生物也没有出现被染色的情况。
而用这种染料染过的海洋藻类则有了强烈的颜色,这是因为藻类吸收了蓝色的光线,从而产生了颜色。
因此科学家推测藻类之所以有这种颜色是因为它们的色素分子吸收了蓝色光,从而在色素分子中加入了蓝色的光谱。
科学家猜想,也许是因为海藻把光能转化成了电能,并储存在电能里。
高中生物染料总结
![高中生物染料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6a26014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64.png)
高中生物染料总结
生物染料是一类从天然植物、动物、微生物中提取的染色物质。
它们具有良好的染色效果,对人体和环境都相对安全。
下面是对几种常见的高中生物染料的总结。
1.伊红
伊红是一种红色的天然染料,常用于细胞核染色。
它能与DNA结合,使细胞核染成暗红色。
伊红染色后的细胞核清晰可见,便于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
2.甲苯胺蓝
甲苯胺蓝是一种蓝色的天然染料,常用于细胞质染色。
它能与RNA结合,使细胞质染成浅蓝色。
甲苯胺蓝染色后的细胞质清晰可见,便于观察细胞质内的细胞器和结构。
3.苏木精
苏木精是一种红色的天然染料,常用于组织切片染色。
它能与细胞质和细胞核内的蛋白质结合,使细胞染成红色。
苏木精染色后的组织切片清晰可见,便于观察组织形态和结构。
4.格拉姆染色
格拉姆染色是一种特殊的染色方法,可用于区分细菌的不同类型。
它将细菌染成紫色或红色,依据细菌细胞壁的不同结构,紫色代表革兰氏阳性菌,红色代表革兰氏阴性菌。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高中生物染料的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理解生物染色和观察细胞组织有所帮助。
he染色原理
![he染色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b2ef35b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34.png)
he染色原理
染色原理是一种常见的染色技术,通过将染料与待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使其颜色发生改变。
染料可以是有机染料或无机染料,常见的有亚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和单胺染料等。
在染色过程中,染料溶液与待染物质接触并吸附于其表面。
染料与待染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取决于它们的特性及相互作用。
例如,某些染料具有亲和力,能够与待染物质形成氢键或离子键等化学键,使染料能够紧密地附着于待染物质表面。
而不同类型的染料与待染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也不尽相同。
亚碱性染料主要与纤维素物质发生键合作用,如与纤维素的羟基或胺基反应,从而实现染色。
酸性染料则常常通过与待染物质的阳离子发生作用,如与纤维素的阳离子结合。
而单胺染料主要与待染物质表面上的羧基或酚基等进行化学反应。
除了化学反应,还有其他因素可能影响染色效果。
温度、pH 值、染料浓度和反应时间等都可以影响染色的效果。
此外,不同类型的待染物质,如纤维素、蛋白质或金属等,对染料的吸附和反应也有一定差异。
综上所述,染色原理是通过染料与待染物质间的化学反应,使其颜色发生改变。
此过程受到染料特性、待染物质特性及相互作用方式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温度、pH值等条件因素的调节。
高中生物实验染色剂染色原理
![高中生物实验染色剂染色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5c6792f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62.png)
高中生物实验染色剂染色原理一、染色剂选择原则:1.选择合适的染色剂: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染色剂。
例如,要染色细胞核,可以选择染色剂伊红或甲基绿染色;若要染色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等,可以选择适合的染色剂。
2.染色剂的稳定性:染色剂应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不易分解,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染色剂的渗透性:染色剂要能够渗透到细胞内,使其与目标结构发生作用。
4.染色剂的特异性:染色剂应具有选择性作用,即只与目标结构发生特异性作用,而不与其他结构发生作用。
二、染色原理:染色剂的染色原理主要有两种类型:酸性染料和碱性染料。
1.酸性染料:酸性染料是一类带有酸性基团的染料,其分子带有正电荷。
这些染料能够与细胞内的带有负电荷的成分结合,如DNA、RNA、细胞核蛋白等。
常用的酸性染料有伊红、伊红B、甲基绿等。
以伊红染色为例,其染色原理为:伊红分子中带有阳离子基团,能够与细胞内的DNA带负电的磷酸基团结合。
伊红染料进入细胞后,与细胞核中的DNA结合,使细胞核染成红色,从而使细胞核更加清晰可见。
2.碱性染料:碱性染料属于带有碱性基团的染料,其分子带有负电荷。
这类染料能够与细胞内带有正电荷的成分结合,如细胞质中的酸性蛋白、线粒体等。
常用的碱性染料有甲苯黑、苏木素、溴酚蓝等。
以甲苯黑染色为例,其染色原理为:甲苯黑分子中带有阴离子基团,能够与细胞质中带正电的成分结合,如蛋白质等。
甲苯黑染料进入细胞后,与蛋白质结合,使细胞质染成黑色,从而使细胞质更加清晰可见。
三、染色剂染色过程:染色剂的染色过程通常包括几个步骤:固定、染色、洗涤和封片。
1.固定:细胞固定是为了使细胞结构保持原貌,并防止细胞溶解或变形。
常用的固定剂有甲醛、福尔马林等。
2.染色:将染色剂溶液滴在细胞上,使其充分与细胞结构发生作用。
一般情况下,染色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染色剂过多或过深,影响观察结果。
3.洗涤:染色剂作用完毕后,需要用适量的缓冲液或蒸馏水洗去多余的染色剂,以免对观察造成干扰。
高中生物颜色反应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颜色反应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f5553d9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2d.png)
高中生物颜色反应知识点总结一、细胞中的颜色反应概述在高中生物实验中,颜色反应是一种常用的观察和区分细胞内不同化学物质的方法。
通过特定的染色剂与细胞内的物质发生反应,可以产生不同颜色的变化,从而帮助我们识别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二、核酸的颜色反应1. 甲基绿-吡罗红染色法- 原理:甲基绿与DNA结合呈现蓝绿色,吡罗红与RNA结合呈现红色。
- 应用:用于区分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DNA和RNA。
2. 瑞氏染色法- 原理:利用瑞氏染料与核酸的亲和力不同,使得DNA和RNA呈现不同的颜色。
- 应用:常用于观察细菌和病毒的核酸分布。
三、蛋白质的颜色反应1. 比氏试剂法- 原理:比氏试剂(含铜离子的碱性溶液)与蛋白质反应生成紫色复合物。
- 应用:用于检测和定量蛋白质。
2. 布拉德福德法- 原理:布拉德福德染料与蛋白质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反应,产生颜色变化。
- 应用:用于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四、糖类的颜色反应1. 安托诺夫试剂法- 原理:安托诺夫试剂与多糖反应,生成黄色至红色不等的沉淀。
- 应用:用于检测多糖。
2. 费林(Fehling)试剂法- 原理:费林试剂与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 应用:用于检测还原糖。
五、脂类的颜色反应1. 苏丹III或苏丹IV染色法- 原理:苏丹染料与脂肪反应,生成橘黄色或红色的脂肪颗粒。
- 应用:用于检测细胞内的脂肪。
2. 脂溶性色素法- 原理:某些脂溶性色素可以与类固醇等脂类物质结合,产生特定颜色。
- 应用:用于观察和鉴定类固醇激素等脂类物质。
六、酶的颜色反应1. 酶底物法- 原理:特定酶作用于含有显色团的底物,产生颜色变化。
- 应用:用于酶活性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2.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原理:利用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通过显色底物产生颜色变化来检测抗原。
- 应用:广泛应用于免疫学检测。
七、结语颜色反应在高中生物实验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上述各种颜色反应的学习和掌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内各种化学物质的存在和作用,为进一步的生物学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染色体染色原理
![染色体染色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8b382438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b2.png)
染色体染色原理
染色体染色原理是指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进行可视化染色的机制。
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染色体以拷贝的形式复制出来,形成两个相互连在一起的染色体,称为姐妹染色体。
随着有丝分裂的进行,染色体会进一步缩短和凝缩。
这种凝缩机制主要是通过染色体上的蛋白质和酶的作用来实现的。
在染色体凝缩的过程中,染色体会出现明显的压缩和扭曲,形成紧密的结构。
这种凝缩可以使染色体更容易被观察和研究。
为了使染色体可视化,通常会使用染色剂来染色。
最常用的染色剂是用于核酸染色的荧光染料,如DAPI和Hoechst染料。
染色剂可以与染色体上的碱基序列结合,从而实现染色体的染色。
染色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从而使染色体能够被观察和分析。
染色剂的选择通常会受到研究目的和需求的影响。
总的来说,染色体染色原理是通过某种染色剂与染色体上的DNA结合,从而使染色体可视化。
这为研究者提供了观察和研究染色体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工具。
高中生物实验所有染色剂及其性质详解
![高中生物实验所有染色剂及其性质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81b02d5b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da.png)
高中生物实验所有染色剂及其性质详解1斐林试剂检测可溶性还原糖原理: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注意: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要等量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而且是现用现配,条件需要水浴加热.应用:检验和检测某糖是否为还原糖;不同生物组织中含糖量高低的测定;在医学上进行疾病的诊断,如糖尿病、肾炎.2苏丹Ⅲ、苏丹Ⅲ检测脂肪原理:苏丹Ⅲ+脂肪→橘黄色;苏丹Ⅲ+脂肪→红色注意: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观察.应用: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是否含有脂肪.3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原理: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注意:双缩脲试剂在使用时,先加A液再加B液,反应条件为常温(不需要加热).应用:鉴定某些消化液中含有蛋白质;用于劣质奶粉的鉴定.4碘液检测淀粉原理:淀粉+碘液→蓝色注意:这里的碘是单质碘,而不是离子碘.应用:检测食物中营养成分是不是含有淀粉5 DNA的染色与鉴定染色道理:DNA+甲基绿→绿色应用:能够显示DNA在细胞中的分布.鉴定道理:DNA+二苯胺→蓝色应用:用于DNA粗提取实验的鉴定试剂.6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原理:RNA+吡罗红→红色应用:能够显示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注意: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用的是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而不是单独染色.7台盼蓝使死细胞染成蓝色原理:正常的活细胞,细胞膜结构完整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排斥台盼蓝,使之不能够进入胞内;死细胞或细胞膜不完整的细胞,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应用:区分活细胞和死细胞;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8线粒体的染色道理:健那绿染液是埋头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能够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应用:能够用高倍镜观察细胞中线粒体的存在.9酒精的检测原理: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应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制作果酒时检验是否产生了酒精;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驶.10 CO2的检测原理:CO2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在变黄.应用: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时间长短,能够检测酵母菌造就液中CO2的产生情况.11染色体(或染色质)的染色道理: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染成深色.应用:用高倍镜观察细胞的有丝盘据.12吲哚酚试剂与维生素C溶液呈褪色反应道理:吲哚酚即2,6-二氯酚靛酚钠,其水溶液为蓝紫色,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能将其褪色.应用:可用于检测食品营养成分中是否含有维生素C.13亚硝酸盐的检测出现玫瑰红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应用: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14脲酶的检测道理:细菌合成的脲酶能够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造就基的碱性增强,使PH降低,从而使酚红唆使剂变红.应用: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某种细菌后,看指示剂变红与否可以鉴定这种细菌能否分解尿素.15伊红美蓝检测大肠杆菌原理: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大肠杆菌的代谢产物(有机酸)与XXX结合使菌落呈现黑色.应用:用滤膜法测定水中大肠杆菌的含量.16刚果红检测纤维素分解菌道理: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能够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资形成白色复合物,但其实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当在含有纤维素的造就基中插手刚果红时,刚果红能与造就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白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分解菌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没法形成,造就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应用: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弥补(有局部重复):1、斐林试剂配制:1)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取10gNaOH溶于蒸馏水,稀释至100ml2)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取5gCuSO4溶于蒸馏水,稀释至100ml临用时将甲、乙液等量混合作用:鉴定还原性糖:C6H12O6、果糖、麦芽糖、乳糖等.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如用于鉴定组织液中有否还原性糖、糖尿病人尿成分分析、酶专一性探索等.2、班氏尿糖定性试剂配制:称取17.4克无水硫酸铜(CuSO4)溶解于100毫升热蒸馏水中,冷却后,稀释到150毫升.称取柠檬酸钠173克及无水碳酸钠(Na2CO3)100克,加蒸馏水600毫升,加热使之溶解,冷却后,稀释到850毫升.把硫酸铜溶液倾入柠檬酸钠及碳酸钠溶液中,搅匀后即为班氏尿糖定性试剂.用细口瓶贮存备用(为了防止氢氧化铜沉淀的生成,故加入柠檬酸钠.柠檬酸钠是一种亲水性掩蔽性络合物形成剂,它能与铜离子形成可溶性络盐).利用方法同斐林试剂,所不同的是班氏试剂可长期利用.3、双缩脲试剂配制:A液:质量浓度为0.1g/ml,取10gNaOH溶于蒸馏水,稀释至100ml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取1gCuSO4溶于蒸馏水,稀释至100ml利用时,先加A液,后加B液作用:鉴定蛋白质,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可产生紫色反应.也可用于鉴定多肽.4、苏丹Ⅲ配制:取0.1g苏丹Ⅲ,溶解在20ml95%酒精中作用:鉴定脂肪,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Ⅲ染成红色).5、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作用:用于洋葱根尖的解离,即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能杀死细胞固定.。
高中生物16个有颜色的实验原理
![高中生物16个有颜色的实验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97de78279563c1ec4da714b.png)
高中生物:16个有颜色的实验1斐林试剂检测可溶性还原糖原理: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注意: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要等量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而且是现用现配,条件需要水浴加热。
应用:检验和检测某糖是否为还原糖;不同生物组织中含糖量高低的测定;在医学上进行疾病的诊断,如糖尿病、肾炎。
2苏丹Ⅲ、苏丹Ⅲ检测脂肪原理:苏丹Ⅲ脂肪→橘黄色;苏丹Ⅲ脂肪→红色注意: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观察。
应用: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是否含有脂肪。
3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原理: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注意:双缩脲试剂在使用时,先加A液再加B液,反应条件为常温(不需要加热)。
应用:鉴定某些消化液中含有蛋白质;用于劣质奶粉的鉴定。
4碘液检测淀粉原理:淀粉碘液→蓝色注意:这里的碘是单质碘,而不是离子碘。
应用: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是否含有淀粉5DNA的染色与鉴定染色原理:DNA 甲基绿→绿色鉴定原理:DNA 二苯胺→蓝色应用:可以显示DNA在细胞中的分布6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原理:RNA 吡罗红→红色应用:可以显示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注意: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用的是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而不是单独染色7台盼蓝使死细胞染成蓝色原理:正常的活细胞,细胞膜结构完整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排斥台盼蓝,使之不能够进入胞内;死细胞或细胞膜不完整的细胞,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
应用:区分活细胞和死细胞;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
8线粒体的染色原理: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应用:可以用高倍镜观察细胞中线粒体的存在9酒精的检测原理: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应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制作果酒时检验是否产生了酒精;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驶。
10CO2的检测原理:CO2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在变黄。
应用: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
碱性染料
![碱性染料](https://img.taocdn.com/s3/m/a1ab3f8fa1c7aa00b42acb10.png)
碱性染料【问题1】:高中生物学课本在描述染色质时指出:染色质(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实验中对染色质(体)进行染色,须使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等碱性染色剂,这些染色剂是以龙胆紫或洋红溶解于醋酸溶液中制得,配制后的龙胆紫溶液pH值约小于7(呈酸性)。
那么为什么把龙胆紫溶液称为碱性染色剂呢?【问题2】:碱性染料对染色体的染色原理是什么?是染DNA还是染蛋白质或者两者被染色?一、碱性染料对染色体染色的原理细胞核中的染色质(体)内含有脱氧核糖核酸(即DNA),属酸性物质,可电离出H,而使自身带负电荷,所以它能与碱性染料(如龙胆紫)电离出的带正电荷的助色基团通过电荷间的引力作用牢固结合,从而被染料染上颜色。
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实验中,若用盐酸解离后不漂洗直接染色,则由于盐酸是一种强酸,而脱氧核糖核酸是一种弱酸,盐酸的存在会抑制脱氧核糖核酸的电离,从而使脱氧核糖核酸无法与龙胆紫中带正电荷的助色基团结合,这样染色质就无法被染上颜色。
二、碱性染料和酸性染料1、作为染色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颜色;产生颜色的部分称为发色基团染料的颜色和它与组织间的亲和力是由染料本身的分子结构决定的。
分子结构的某些基团吸收某种波长的光,而不吸收另外波长的光,从而使人觉得好像这一物质“发出颜色”似的,因此把这些基团称为“发色基团”。
二是要与被染组织间有亲和力,与组织间产生亲和力的部分称为助色基团助色基团的存在使染料物质离子化,极性增强,促进染料与组织间发生作用,产生染色效果。
例如:碱性染料龙胆紫结构式如图所示,其中由三苯甲烷构成发色基团,由(一 N(CH3)2)构成助色基团。
(一N(CH3)2)是极性基团,在水中电离时,可与H结合而带正电使染料分子能够与带负电的物质结合,从而使其染上颜色。
在配制龙胆紫染液时通常需加入乙酸,酸性条件下H 多,可促进龙胆紫的电离极化。
2、碱性(或酸性)染色剂的界定并非由染料溶液的pH值决定的,而是根据染料物质中助色基团电离后所带的电荷来决定的。
活性染料染色原理
![活性染料染色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94b4585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ab.png)
活性染料染色原理
活性染料是一类具有较高亲和力和活性基团的染料,它们可以与纤维分子发生氢键、离子键或共价键相互作用,从而实现染色的目的。
活性染料染色的原理主要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前染色,也称为中和或固定染色。
这一步骤是将酸性染料或直接染料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吸附到纤维表面。
在酸性染料中,负电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到带正电荷的纤维表面;而在直接染料中,这种吸附是通过非离子静电相互作用实现的。
在该阶段,染料与纤维表面并没有形成共价键。
第二步是后染色,也称为化学结合染色。
这一步骤是通过共价结合将染料牢固地固定在纤维上,从而实现染色的持久性。
后染色通常需要在较高温度和较酸或碱的条件下进行。
在这个过程中,染料分子中的活性基团与纤维中的官能基团发生反应,形成共价键。
总的来说,活性染料染色的原理是通过前染色阶段的静电相互作用将染料吸附在纤维表面,然后通过后染色阶段的化学反应将染料与纤维牢固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染色方法具有较高的染色效果和染色牢度,因此在纺织、印刷和染色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高中生物实验中全部颜色反应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中全部颜色反应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254221a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9e.png)
高中生物实验中全部颜色反应归纳高中生物实验中的全部颜色反应引言:生物学是一门关乎生命的科学,其中的实验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生命的各个方面。
在生物实验中,颜色反应是常见的一种实验方法。
通过观察和记录物质的颜色变化,我们可以获得有关其组成和性质的重要信息。
本文将对高中生物实验中的全部颜色反应进行归纳总结,并探讨其意义和应用。
一、食物染色实验1. 碘淀粉试验:当食物中含有淀粉时,加入碘液会产生蓝黑色溶液。
这是由于碘与淀粉形成碘淀粉络合物,颜色发生变化。
这一实验常用于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如土豆、面粉等。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食物的成分,并判断其是否适合人类食用。
2. 苏丹III试验:苏丹III是一种红色染料,加入食物中会使食物变红。
这种实验常用于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防腐剂,如添加量过多的硼砂。
如果食物变红,说明其中可能含有有害物质,不宜食用。
二、酶的颜色反应1. 过氧化氢酶的试验:过氧化氢酶是一种催化分解过氧化氢的酶。
当过氧化氢与过氧化物反应时,会产生一种紫色物质。
观察这一颜色反应可以判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和效果。
这种实验方法在医学和环境领域的应用很广泛。
2. 双酚A酶的试验:双酚A是一种有毒物质,常用于制造塑料制品。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双酚A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观察双酚A酶对双酚A的降解过程中的颜色变化,可以对其降解效果进行评估。
这有助于我们研究如何降低双酚A的毒性,保护环境。
三、DNA的颜色反应1. 苯酚紫试验:DNA与苯酚紫反应后会呈现出一种紫色。
这主要是由于苯酚紫与DNA的碱基形成络合物,发生了颜色变化。
这种实验方法常用于检测DNA的存在和浓度。
通过测量溶液的光密度,可以对DNA的含量进行估算。
2. 紫外可见光谱法:通过测量DNA在紫外光和可见光范围内的吸收特性,可以分析DNA的结构和浓度等信息。
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可以对DNA分子的结构和浓度进行定量分析。
四、细胞和组织的颜色反应1. 细胞染色:通过不同的染色剂,如尼尔红和甲苯胺蓝,可以将细胞的不同结构和组分染色成不同的颜色。
甲基绿派洛宁染色原理
![甲基绿派洛宁染色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a66a7fc4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9a.png)
甲基绿派洛宁染色原理甲基绿派洛宁是一种常用的生物染色剂,广泛应用于细胞和组织的染色工作中。
它的染色原理主要是利用其与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其呈现出特定的颜色。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甲基绿派洛宁的染色原理。
首先,甲基绿派洛宁是一种亲脂性染料,它可以与细胞膜中的脂质结合,从而在细胞膜上形成一层薄膜。
这一薄膜可以增强细胞的对比度,使细胞的结构更加清晰可见。
其次,甲基绿派洛宁还可以与细胞内的核酸发生作用。
在碱性条件下,甲基绿派洛宁会与DNA和RNA中的磷酸基团结合,形成稳定的染色复合物。
这种复合物呈现出绿色或蓝色,使细胞核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明显的颜色。
此外,甲基绿派洛宁还可以与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结合。
在酸性条件下,甲基绿派洛宁会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发生反应,形成稳定的染色复合物。
这种复合物可以使细胞质呈现出特定的颜色,有助于观察细胞质内各种结构的分布和形态。
总之,甲基绿派洛宁的染色原理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与细胞膜、核酸和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实现对细胞和组织的染色。
通过合理的染色条件和观察方法,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细胞和组织的各种结构和形态特征,为细胞学和组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在实际的染色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样品的特点和研究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染色方法和条件,以达到最佳的染色效果。
同时,我们也需要在染色过程中注意控制好染色时间和染色剂的浓度,避免出现染色不均匀或染色过度的情况。
总的来说,甲基绿派洛宁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染色剂,在细胞学和组织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其染色原理,掌握好染色技术,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观察和分析细胞和组织的结构特征,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是什么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e295f1a3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9b.png)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是什么微生物的染色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它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和识别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特征。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主要是利用染色剂与微生物细胞中的特定结构或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细胞染色,方便观察和分析。
微生物的染色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简单染色、差异染色和特殊染色等。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微生物的染色原理。
简单染色是最基本的染色方法之一,它主要利用一种染色剂将细胞染色,从而使细胞在显微镜下能够清晰可见。
常用的简单染色剂包括甘露醛、墨汁、甲基蓝等。
这些染色剂能够与微生物细胞中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结构发生化学反应,使细胞染色,方便观察。
简单染色的原理比较简单,操作也比较容易,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实验中。
差异染色是一种利用多种染色剂对微生物细胞进行染色的方法,通过观察细胞在不同染色条件下的颜色变化,可以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差异染色的原理是利用染色剂与细胞中的不同结构或化学成分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从而使细胞在显微镜下呈现不同的颜色。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区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于微生物分类和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特殊染色是一种针对微生物特定结构或化学成分进行染色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和分析微生物的特殊结构或功能。
比如格拉姆染色可以区分细菌的壁,内毒素和外毒素。
通过特殊染色,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特征,对微生物的研究和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微生物的染色原理是利用染色剂与微生物细胞中的特定结构或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细胞染色,方便观察和分析。
不同的染色方法有着不同的原理和应用范围,可以帮助我们对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和研究。
通过对微生物染色原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技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为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更多有益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知--关于遗传物质被碱性染料染色~
碱性液染色后能保持几年。
洋红溶液出现浑浊时要过滤后再用1.2龙胆紫C笛HIN具有金属光泽的暗绿色粉末。
能溶于水、三氯甲烷和醇;难溶于醚。
加热至275℃分解。
其1%一2%溶液俗称紫药水,是人们所熟悉的外用药。
2染色剂的配制
2.1配方1醋酸一洋红染液取100mL45%冰醋酸,煮沸后徐徐加入洋红1g,搅拌均匀后加入1颗锈铁钉,煮沸10min,冷却后过滤,贮存在棕色瓶内。
2.2配方2龙胆紫染液,取龙胆紫1~2g,溶解在100mL2%乙酸溶液中,直到溶液成深紫色为止(实验过程中视具体情况溶液可适当稀释)。
保存在棕色瓶内。
3染料的作用机理
3.1碱性染料染色试剂的酸碱性与溶液的酸碱性不是一回事。
染色试剂的酸碱性,其划分依据在于染料分子电离后的有色成分是阳离子还是阴离子,如果着色的基团是阳离子的为碱性染料,着色的基团是阴离子的为酸性染料
3_2染色机理龙胆紫能不能染DNA?还是只是把染色质上的蛋白质染色?或是DNA和蛋白质都被染色?上文提到,碱性染料的着色基团是阳离子,着色基团可以与细胞中的带负电荷部分牢固地结合。
DNA是酸性物质,可电离出H,其余的部分就带上了负电荷。
因此,带负电荷部分就能和碱性染料电离出的着色阳离子通过电荷问的引力作用牢固结合,而被染上颜色。
有的染色作用随溶液中的pH值而变动。
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它含有氨基和羧基,在酸性溶液中,当溶液的pH值小于该蛋白质的等电点时,则蛋白质带正电荷,易被酸性染料染色;在碱性溶液中,当溶液的DH值大于该蛋白质的等电点时,则蛋白质带负电荷。
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碱性染料使染色体着色,使DNA和蛋白质都被染色。
只不过这2种物质被染色的机理是不同的。
4碱性染料用酸配制的原因龙胆紫和洋红都溶于水和酒精。
而做实验用的龙胆紫和洋红溶液。
却都是用醋酸溶液配制的。
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有2个:1)是为了染色物能方便地进入细胞内,又不会发生细胞膨胀。
因为水和酒精这2种溶剂进入细胞的速度是很快的,容易引起细胞膨胀破裂。
2)因为像洋红这种碱性染色剂溶于碱性溶液时,能使细胞质和细胞核都染色,只是细胞核较浓些,溶于酸性溶液(如醋酸)时,对染色质有高度的亲合力,对细胞质着色很浅。
在煮沸的45%醋酸中加洋红使之饱和,再加入微量的铁离子,配制成的醋酸洋红溶液就能将核或染色体染成红色。
如果用1%龙胆紫溶液对根尖进行染色,细胞核内都被
染成深紫色。
显微镜下难以清晰地观察到有丝分裂各期细胞和染色体行为的变化。
在1%龙胆紫溶液中滴加少量l0%醋酸至溶液呈鲜亮的紫色为最佳。
加入10%醋酸的目的是加强对细胞核和染色体的选择性着色。
以避免核内被染成一片深紫色。
用这种方法配制的染色剂可长久保存,溶液不易产生沉淀。
5其他的碱性染料
有些生物教材中提到,DNA染色用甲基绿。
实际上,除了上文提到的这2种碱性染色剂之外,还有多种碱性染色剂可以对染色质及细胞核进行染色。
如1)甲基绿:碱性染料。
绿色粉末状,能溶于水(溶解度8%)和酒精(溶解度3%)。
甲基绿是最有价值的细胞染色剂,细胞学上常用来染染色质。
2)番红:碱性染料,能溶于水和酒精。
番红是细胞学和动植物组织学常用的染料,能染细胞核、染色体和植物蛋白质。
3)结晶紫:碱性染料,能溶于水(溶解度9%)和酒精(溶解度875%)。
结晶紫在细胞学、组织学和细菌学等方面应用极广.是一种优良的染色剂。
常用于细胞染色.用来显示染色体和中tl,体,凡是用番红和苏木精或其他染料染细胞核不能成功时,用它能得到良好的结果。
番红和结晶紫作染色体的二重染色,染色体染成红色,纺锤丝染成紫色,所以也是一种显示细胞分裂的优良染色剂。
(B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