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秦汉与匈奴的关系.docx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意义
海上 丝绸 之路
路线 意义
广东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 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 孟印加广东拉沿湾孟海沿加岸→拉→中湾印南度半南岛端中 南→和马斯广来东里半沿兰岛海卡→岛)
度
半
岛 斯里兰卡
马匹、皮毛、瓜果蔬菜、香料、药材、
西 珠宝、音乐、舞蹈、宗教------
东
方
友谊之道
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冶铁技 方
术、蚕种和养蚕技术------
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两汉对南方地区的管理:
2.华南、华东地区;
(百越)
东越(温州一带) 南越(两广地区)
两汉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哪些方式?
和亲
带有一定的屈辱性。
友好性和亲。如昭君出塞。
战争 友好往来 行政管理
汉武帝时与匈奴的三次大战 东汉大败北匈奴等 张骞出使西域 西域都护的建立
汉武帝时,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
重点问题分析: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解析】
Hale Waihona Puke (1)发展的原因:①国家统一②经济发达③文化繁荣④统 治者采取有效政策
(2)主要史实:①汉与匈奴的关系②汉与西域的关系③汉 与西南夷、百越的关系
(3)特点:①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与开发②促进了各族人
民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西域与内地是怎样 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的?
性质:是西汉政府管理 西域的最高行政长官。
职能:管理西域,保护通商
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加强 了对西域各少数民族的管理.促进了民族融合 和西部的发展.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秦汉与匈奴的关系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秦汉与匈奴的关系时教案总第13时题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秦汉与匈奴的关系教学目标(目的)识记秦汉与匈奴关系的主要事;分析秦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匈奴发展及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难点: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备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新引入: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必须以适当的民族政策和谐民族关系,才能稳固统治,促进整个中华民族向前发展,在学习了解秦汉的政治经济制度之后,我们学习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教学过程: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两汉时期的边疆各族两汉时期边疆各族主要有:北方匈奴、乌桓和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西北的西域各族。
他们与中原以不同形式交往和联系。
二.匈奴的兴衰1.战国时的匈奴:匈奴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发于蒙古高原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战国时期匈奴日益强大。
匈奴单于带兵占据河套地区,还经常到秦、赵、燕三国掠夺骚扰,所以战国时北方三国各自修筑长城,派重兵防守。
2.秦统一后对匈奴的措施:(1)北拒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在那里建城设县,迁民居住。
(2)大规模修筑长城。
3.匈奴社会发展状况:(1)经济:以畜牧为主,少数农耕,铁器深入各领域。
(2)政治:秦汉之际,冒顿单于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鸣镝杀父)。
4.西汉与匈奴的关系:(1)西汉初期被动“和亲”①原因:西汉初期国力有限,匈奴不断南下进攻(前200年,白登之围,匈强汉弱)。
②内容:西汉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大量的絮、缯、酒和食物等,双方约为兄弟,以长城为界,并进行贸易往。
③作用:暂时缓和了匈奴与汉朝的矛盾,减少了匈奴贵族野蛮的军事掠夺,避免了汉匈双方大规模的战争。
但匈奴对边境地区的攻掠从未停止。
(治标不治本)西汉初年的”和亲”(1)原因:①内因——匈奴统一北方草原,占河套,实力强大(冒顿单于);②外因——汉初经济凋敝,国力薄弱(休养生息)。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①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6)汉武帝时派人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四川、贵州、云南等 地设郡县加强了内地同西南的联系。
【例题7】如何看待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问题?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主要指汉民族政权与匈奴、越族和西域各族 的关系。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有了新发展,通过战争与和好、开拓与发展, 解决了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加强了民族融合。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 家。秦朝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维护国家的统一、 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到了重要作用。两汉积极经营边疆,使统 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看待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二章 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边疆各族
匈奴、乌桓、鲜卑
夫余
西域各族
西南夷
越族
【例题1】秦汉时期内地与边疆各族关系发展的状况,并分析其 产生的影响。
状况:
北部的匈奴是秦汉政权面临的最大威胁,双方曾多次进行大规模战争,秦汉 政权最终取得胜利并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2)派史禄开凿灵渠,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设桂林、南海、象 郡,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与越族杂居,中原的铁器和先进的生产 技术传到越族地区,促进了当地生产的发展。 (3)西汉政府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内地和西域的联系,内地 的丝织品、铁器及铸铁和凿井技术传到西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 发展。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
西域: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即现在新疆地区及以西的地方。
楼 兰 古 迹 (今新疆罗布泊)
西劝 出君 阳更 关尽 一 无 唐 故杯 王 人酒
维
玉门关遗址
春羌 风笛 不何 度须 唐 玉怨 门杨 王 关柳 之
涣
张骞第一次出使路线
穿越黄沙万里的沙漠
沙漠孤城
翻越终年积雪的帕米尔高原
西域传入内地的物种
大宛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波 斯 金 银 壶
此外,西方的音乐、舞蹈、 绘画、雕塑、杂技、宗教 也传入中国
中 华 文 明 远 播 西 域 和 中 亚
…
井渠技术(坎儿井) 漆 器 丝 织 品
铸铁技术
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认识到张骞使西域有 哪些历史意义?
1、加强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扩大了西汉的影响, 促进了西域地区的开发,两地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为统一 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 2、打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亚欧诸国正式开始 了友好往来,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3、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汉文化远播异域,影响 深远,西域、中亚乃至欧洲文化亦传到中国 。
投笔从戎
班超(32—102)
班超,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 东北)人,父班彪、兄班固、妹班 昭具有文名。班超小时候家里较穷, 他的哥哥班固被召为校书郎,班超 和母亲一起随哥哥来到洛阳,班超 为官府抄书以养家。日久劳苦,曾 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应 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 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遂投 笔从戎。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为 维护中国边防,保证各族人民的安 全,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促进中 外文化交流,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滇王金印
2.百越的分布及西汉在南越设郡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人教版
汉匈关系
1、汉初:迫于 国力 有限,不得不与之“ 并进行 贸易 往来。
和亲
”,
卫青、 霍去病 2、汉中:武帝派 三次反攻匈奴。结果: ①匈奴受重创,被迫迁徒 漠北。汉匈争夺重点转到 西部。 ②后来,匈奴内战不已。 降汉,其他各部仍游牧 呼韩呀单于 漠北 ,有的 西迁 。 3、昭君出塞:元帝将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后,密切了 汉匈 关系, 互市 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和睦相处40 余年。 4、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 称臣 ,与汉 人 杂居 ;北匈奴退居 漠北 ,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
(1)班超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控制,密切了内地同西域 的关系。班超死后,匈奴控制了车师等政权,并进而控制了西域各族
材料一 十二月,复置西域都护、骑都尉、戊已校尉官,以班超为 都护、徐干为长史。 ——引自《资治通鉴》第四十七卷
材料二 北匈奴连与车师入寇河西,议者欲复闭玉门、阳关以绝其 患。敦煌太守张档上书曰:“臣在京师,亦以为西域宜弃,今亲践 其土地,乃知弃西域则河西不能自存。……”朝廷下其议。陈忠上 疏曰:“西域内附日久,区区东望扣关者数矣,此其不灭匈奴慕汉 之效也。今北虏已破车师,势必南攻鄯善,弃而不救,则诸国从矣。 若然则虏财贿益增,胆势益殖,威临南羌,与之交通,如此,河西 四郡危矣。……臣以为敦煌宜置校尉,按旧增四郡屯兵,以西抚诸 国。”帝纳之,于是复队班勇为西城长史,将兵五百人出屯柳中。 ——引自《资治通鉴》第五十卷 (2)材料二中,北匈奴攻占车师后的进攻目标是什么?朝中议者 的对策是什么? 河西。“复闭玉门、阳关”。
(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班超的主要历史功绩有哪些?
(4)帮助西域摆脱匈奴的束缚和奴役,加 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为中西交通的发展 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表现: 的问世、 表现: 造纸术的发明、《九章算术 》的问世、天文 的发明、 和医学的成就。原因: 和医学的成就。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是其产生的 基础。 基础。 (4)气势恢弘 原因:秦汉大一统的帝国的影响。表现:万里长城、 原因:秦汉大一统的帝国的影响。表现:万里长城、 史学辉煌巨著《史记》 秦陵兵马俑、史学辉煌巨著《史记》。
(2)与日本的交往。秦汉时期, (2)与日本的交往。秦汉时期,不少中国人渡海去 与日本的交往 日本。汉武帝时, 日本。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 与汉通使。 国王“ 半岛 与汉通使。东汉光武帝赐 倭奴国国王“汉委 奴国王”金印。 奴国王”金印。 2.两汉与中亚、南亚、 2.两汉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国家的交往 两汉与中亚 (1)便利的交通条件:西汉时有从长安出发,经河 (1)便利的交通条件:西汉时有从长安出发, 便利的交通条件 玉门关或阳关、西域、葱岭, 西走廊、玉门关或阳关、西域、葱岭,通往大月 氏、安息 、大秦的陆上要道“丝绸之路”。汉武 大秦的陆上要道“ 帝以后,还开辟了“ 帝以后,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第5讲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 系和秦汉时期的文化 基础落实
一、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1.与匈奴的关系 1.与匈奴的关系 (1)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南下进攻,鉴于国力有 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南下进攻, 并进行贸易往来。 限,汉政府与匈奴“ 和亲 ”,并进行贸易往来。 汉政府与匈奴“ 北击匈奴, (2)汉武帝时,派 卫青、霍去病 北击匈奴,匈奴 汉武帝时, 迁徙漠北。 迁徙漠北。 作为公主, (3)汉元帝时,将宫女 王昭君作为公主,远嫁 呼 汉元帝时, 单于。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 韩邪 单于。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四十多 年间双方和睦相处。 年间双方和睦相处。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秦汉与匈奴的关系
(一)秦汉与匈奴的关系教学目标(目的)识记秦汉与匈奴关系的主要事件;分析秦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匈奴发展及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难点: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备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新课引入: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必须以适当的民族政策和谐民族关系,才能稳固统治,促进整个中华民族向前发展,在学习了解秦汉的政治经济制度之后,我们来学习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教学过程: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两汉时期的边疆各族两汉时期边疆各族主要有:北方匈奴、乌桓和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西北的西域各族。
他们与中原以不同形式交往和联系。
二.匈奴的兴衰1.战国时的匈奴:2.秦统一后对匈奴的措施:(1)北拒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在那里建城设县,迁民居住。
(2)大规模修筑长城。
3.匈奴社会发展状况:(1)经济:以畜牧为主,少数农耕,铁器深入各领域。
(2)政治:秦汉之际,冒顿单于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鸣镝杀父)。
4.西汉与匈奴的关系:(1)西汉初期被动“和亲”①原因:西汉初期国力有限,匈奴不断南下进攻(前200年,白登之围,匈强汉弱)。
②内容:西汉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大量的絮、缯、酒和食物等,双方约为兄弟,以长城为界,并进行贸易往来。
③作用:暂时缓和了匈奴与汉朝的矛盾,减少了匈奴贵族野蛮的军事掠夺,避免了汉匈双方大规模的战争。
但匈奴对边境地区的攻掠从未停止。
(治标不治本)西汉初年的“和亲”(1)原因:①内因——匈奴统一北方草原,占河套,实力强大(冒顿单于);②外因——汉初经济凋敝,国力薄弱(休养生息)。
(2)内容:把宗室女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并奉送大量物资,同时进行贸易。
(3)评价:①目的——换取边境安宁,巩固新政权。
②特点——屈辱性(不得已而为之)、策略性(羁縻政策)。
③作用——汉匈边境相对安定,贸易往来有所发展,未能根本解除匈奴威胁。
【推荐下载】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知识点
[键入文字]
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知识点
汉高祖刘邦至汉景帝刘启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缓慢上升,成为世界第一大帝国。
以下是第二章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一、边疆各族
1.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
①秦朝的统一,使中国开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西汉的强盛,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③两汉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边疆与中原的联系日趋密切;
④由于各族经济发展状况和交通条件的差异,他们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有所不同。
2.边疆各族及其分布
①读图识图:《西汉边疆各族》、《东汉边疆各族》,了解两汉时期边疆少数民族的名称以及他们生活的不同地区。
②北部边疆有匈奴、乌桓和鲜卑等民族,其中,匈奴的势力最为强大。
1。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知识结构:二.考点归纳:1.两汉与匈奴的关系(1)西汉与匈奴的关系:①和亲:西汉初年由于国力弱,与匈奴和亲;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②战争: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与匈奴三次战争。
③互市贸易。
(2)东汉与匈奴的关系:①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②南匈奴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
③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解除对东汉政权的威逼。
2.两汉与西域的关系(1)西汉与西域①张骞通西域。
②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
(2)东汉与西域汉明帝时,班超为西域都护,经营西域。
3.西南夷和百越(1)西南夷:汉武帝设郡;西汉末夷人抵抗;东汉初重新并入汉版图(2)百越:①分布地区:华东、华南②汉武帝设南海等九郡③汉与越诸族的融合:越人迁往内地与华夏族共处,促进民族融合4.秦汉对匈奴和战的认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抵抗外来入侵的战争,不具有入侵反入侵性质,但战争具有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之分、进步性与反动性之分。
秦汉对匈奴的和战,一是民族融合的历史需要;二是先进文化阻碍落后文化,落后文化逐步适应先进文化;三是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在历史进程中的定位演进;四是尊重、容纳各民族加入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5.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世界意义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既进展了各族人民的经济,又使中国的古老文明走向世界;开拓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三。
摸索练习:1.东汉初年,迁移到河套、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人民交错居住的是A.鲜卑D.南匈奴C.北匈奴D.羯2.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所起的作用的不同之处是A.促进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B.促进中国与西亚等地区的交通往来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奉献D.直截了当关心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操纵3.下列有关两汉同西南少数民族关系评述正确的是A.西汉初,西南夷并入汉朝版图B.汉朝完全通过战争的形式使西南夷臣服C.汉武帝赐予“滇王之印”D.汉朝对西南夷和百越的管辖是通过和亲政策实现的4.秦汉对匈奴的战争被看作是正义的和进步的,要紧缘故是A.先进对落后的战争B.单纯防备性战争C.爱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反掠夺战争D.反对外族入侵的战争5.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要紧目的是A.复原和西域各国的交往B.加大对西域各国的操纵C.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D.打通“丝绸之路”6.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A.黑水都督府B.西域都护府C.北庭都护府D.安西都护府7.在处理民族关系上,西汉与东汉的相似之处有①对匈奴进行战争②与少数民族和亲③设置西域都护④设郡管辖西南夷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8.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A.西域开始归属中央政权B.西汉与西域联系加大C.丝绸之路的形成D.西域从此脱离中央操纵9.汉武帝时期与匈奴战争和西汉初期与匈奴和亲相比所反映的本质咨询题是A.西汉民族政策的变化B.是由汉国力的强弱所决定C.统治者的好战D.统治者鄙视和压迫少数民族10.司马迁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凿空”,要紧是由于A.张骞没有完成任务B.西域不情愿同西汉夹攻匈奴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D.开创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1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最大的意义在于A.了解西域的情形B.加大经济文化联系C.西域诸国纷纷派使者访咨询西汉D.为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奠定了基础12.对张骞出使西域,评判不正确的是A.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B.促成了当时世界上几大文明的汇聚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奉献D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13.班超出使西域最大的奉献在于在西域奋斗了30多年B.爱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C.增进了汉族人民与西域人民的友谊,西域诸国纷纷派使者访咨询西汉D.为国家的统一和进展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14.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历史作用的共同点①关心西域各国摆脱匈奴的奴役②促进西域与内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③促进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友好往来④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奉献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 ①②④15.汉代形成和进展丝绸之路的历史条件有①西汉丝绸业的进展②张骞沟通与西域的关系③甘英沟通与大秦的关系④西域都护的设置A.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16.丝绸之路的开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要紧是由于它A.使中国与欧洲直截了当交流B 使天山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C 促进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D.沟通了东西外交之间的联系17.汉代,我国同西亚地区的通商关系得以建立和进展其中最关键的是A.张骞、班超出使西域B.西亚商人喜好汉朝的手工业晶C.解除了匈奴对西域的威逼和操纵D.汉政府设置了安西都护府18.下列情形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进展到农牧业B.铁器已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强大的奴隶制国家D.西汉对其进行有效地治理19.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A.修建防备工程D.和亲与互市C.进行战争D迁民屯边20.西域都护的设置有着重要意义,包括①西汉疆域得到扩大②促进了西域各族经济的进展③促进中西贸易的进展④加速了汉族与西域各族的融合A.①②③ B ②③④C.①③D ①②③④21.当时西汉传入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③井渠法与坎儿井④葡萄与石榴A ①②B.①②③ C ②③④D.①②③④22.汉代“丝绸之路”兴盛的全然缘故是( )A张骞通西域,使中西交通畅通B.西域都护的设置,爱护了商旅往来C.汉代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23.新疆地区早在西汉时期就归属中央政权,这要紧是由于A张骞通使B.西汉击败了匈奴C开通“丝绸之路”D.西域都护的设置24.汉朝时,被称为“西南夷”的是( )A夜郎、滇等少数民族B.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C.西部的氐、羌等民族D.西南的乌桓和鲜卑25.下列不属于西汉时边疆地区治理加大内容的是( ) A.西域都护的设置B.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C.在西南夷地区设郡D.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26.两汉时期不属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是A匈奴B.乌桓C.鲜卑D.夜郎27.秦朝巩固开发北部地区的要紧措施是A开通秦渠B.开通灵渠C移民实边D.修建长城28.中央政权正式管辖西域始于( )A.公元前3世纪B.公元前2世纪C公元前1世纪D.公元1世纪29.汉武帝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管辖,其内容有①昭君出塞②派张骞出使西域③在西南地区设郡④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0.张骞于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班超于公元73年出使西域。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汉武帝时期: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汉武帝时期: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充溢露积于外, 充溢露积于外, 至腐败不可食。 至腐败不可食。 汉高祖时期: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汉高祖时期: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一、汉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社会状况 、 2、与西汉的关系 、 和亲” ①汉高祖——“和亲”政策 汉高祖 和亲 战争(军事反击 ②汉武帝——战争 军事反击 汉武帝 战争 军事反击) 原因:国力强盛 原因 国力强盛 政权巩固, 政权巩固,无后顾之忧 强大的骑兵队伍 卫青、 卫青、霍去病的军事才能
二、张骞出使西域
1、西域的含义 、 2、张骞通西域 、 时间:公元前 时间:公元前138年 年 目的: 目的: 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意义: 意义: 3、西域都护的设置 、 ——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标志-- 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
一、汉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社会状况 、 2、与西汉的关系 、 和亲” ①汉高祖——“和亲”政策 汉高祖 和亲 战争(军事反击 ②汉武帝——战争 军事反击 汉武帝 战争 军事反击) ③汉元帝——和亲 汉元帝 和亲 3、与东汉的关系 、
匈
匈奴的兴起
奴
1、和战交替, 、和战交替, 以和为主; 以和为主; 2、和战受汉 、 政权强弱影 响 3、匈奴政权 、 内部不稳
奴
夫余 乌桓
西
域
一、汉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社会状况 、 以畜牧业为主, ①以畜牧业为主,从事农业生产 世纪, ②公元前3世纪,铁器的广泛使用 公元前 世纪 匈奴——奴隶制国家 ③匈奴 奴隶制国家
匈奴的生活状况: 匈奴的生活状况: 逐水草,习涉猎, 逐水草,习涉猎, 忘君臣,略婚宦, 忘君臣,略婚宦, 驰突无垣
归纳秦汉时期, 归纳秦汉时期,中央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2.5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二、和西域的关系
2、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时间- 前138~前126年目的-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 司马迁称为“凿空”
结果:未达出使的目的,却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情 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为沟通汉和西域关系奠定了 基础。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1、西域的地理位置
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 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 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 的地区等。
楼 兰 古 迹 (今新疆罗布泊) 西 劝
出君 阳更 关尽 无一 故杯 人酒
玉门关遗址
春羌 风笛 不何 度须 玉怨 门杨 关柳
结果: 北匈奴政权瓦解,匈奴西迁, 他们对东汉的威胁最后解除。
秦
攻守 兼顾
攻 守
北击匈奴,收回河南地 修长城、迁民实边
西 汉
① 汉初和亲
时战 ②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败匈奴 时和
③ 汉元帝时,昭君出塞;互市兴旺
东 汉
有战 有和
和
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融合 窦固、窦宪先后打败北匈奴
战
二、和西域的关系
(1)汉初,推行“和亲”政策
①原因
匈奴不断南下进攻; 汉初国力有限,无力抗击匈奴。 西汉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大量 物品,双方约为兄弟,以长城为界,并进行 贸易往来。 暂时缓和了匈奴和汉朝的矛盾,减少了匈奴 贵族野蛮的军事掠夺,避免了大规模战争, 但匈奴对边境进攻从未停止。
②内容
③作用
一、匈奴的兴衰
③张骞通西域以后,扩大了交往的内容,中原和西域在政治、经 济、文化方面的交往更加频繁。使当时世界几大文明汇聚,此后 西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④张骞通西域以后,天山南北与内地首次联成一体,中原同西域 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封建国家的影响深入边疆, 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也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 活 。
第二章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 副本
读图指出西汉边疆主要的少数民族及分布
西域各族
西南夷
越族
一、两汉时期的民族分布
匈奴、鲜卑、乌桓 北 方 西域各族 西 部 西南 西南夷
夫余
东北
两汉
南 方 越族
二、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概况
经济: 游牧经济,以畜牧为主,也从事农业。铁器的 使用深入各个领域。
政治: 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冒顿单于) 2、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和与战) “白登之围”
①汉初“和亲”: 迫于国力有限,不得不与之“和 亲”,并进行贸易往来 作用:暂时缓和了汉匈矛盾,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 有利于集中力量恢复经济,增强国力。但不 能阻挡匈奴的攻掠。
②中期:汉武帝时,反击匈奴 条件: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反击匈奴的条件成熟 过程:见课本“三次大战简表” 性质: 汉抗击匈奴属于正义的自卫战争。
1.此诗在赞扬谁,诗人是如何评价出塞事件的?
“塞上香风暗度村,琵琶声急马蹄迟。 美人一曲安天下,愧煞貔貅百万 兵。” ——王峻 《题明妃出塞图》
王昭君。 持肯定态度,协调汉匈关系,确保稳定和发展。 2.我们应如何正确地评价昭君出塞? ①密切汉匈关系,促进贸易文化往来 ②维护汉匈和平,造就和睦相处 ③为民族融合作出贡献
结果: ①重创匈奴,迁徙漠北;
②争夺重点转移到西部。
汉武帝为什么能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 1.客观原因: 国力强盛,实力远超匈奴。
2.主观原因:
知人善用,重用霍去病、卫青等良将
③后期:汉元帝时,昭君出塞,远嫁呼韩邪单于, 汉匈和平和睦相处40余年。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今湖北 秭归人。 王昭君是西汉元帝时的宫女, 公元前33年,出嫁匈奴呼韩邪单 于,为汉朝和匈奴的亲善关系作 出了杰出贡献;“昭君出塞”成 为传诵千古的历史佳话。 王昭君墓又名汉明妃墓、青冢, 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的大 黑河之滨。
高三历史:2.5《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素材(旧人教版)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一一秦汉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素材乌桓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亦称“乌丸”,东胡的一支。
匈奴冒顿单于曾“大破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此后东胡人余部分别聚集于乌桓山、 鲜卑山。
迁至乌桓山(又作乌丸山, 在今西拉木伦河以北)的一部,就以此为名。
乌桓“俗善骑射,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有 勇健能理决斗讼者,推为大人”。
西汉初年,他们“人众孤弱,为匈奴臣服,常岁输牛、马、羊,过时不具,则虏其妻子”。
汉武帝元狩四年 (前119),卫青、霍去病率军击败匈奴,乌桓 附汉。
武帝把他们迁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 辽宁省西部)安置,设置了护乌桓校尉管辖乌桓各部,并使乌桓为汉侦察匈奴动静。
后来,他们逐渐经营农业。
每年在上谷、宁城等地与汉人互市。
建安十二年 于中原,还有部分留居东北,后渐与各地汉族及其他族人相融合。
鲜卑鲜卑与乌桓同族,“言语、习俗与乌桓同”。
汉武帝遣霍去病攻破匈奴左地后,迁乌桓 于五郡塞外,鲜卑乘机向西南乌桓故地即西拉木伦河流域转移。
当时,鲜卑仍受匈奴控制, 常随匈奴寇抄北边。
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后,东汉采取联络鲜卑、孤立北匈奴政策。
鲜卑大 都护偏何对汉表示归顺,进攻北匈奴左伊育訾部,“还辄持首级诣辽东受赏赐”。
建武三十 年(54年),鲜卑大人於仇贲、满头等部落首领归汉,汉封於仇贲为王,满头为侯。
永平元年 (58年),其他各部大人皆归汉。
章帝元和二年 (85年),鲜卑与南匈奴、丁零、西域各族共同 进攻北匈奴。
和帝永元元年 (89年),汉将窦宪与南匈奴军大破北匈奴,迫使北匈奴远遁,鲜 卑尽得匈奴故地,匈奴留在漠北的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强盛”。
鲜卑社会也 明显分化。
部落贵族经常侵扰东汉北边诸郡。
安帝永初年间,鲜卑大人燕荔阳至洛阳朝贺,汉赐鲜卑王印绶,允许鲜卑在上谷宁城 (在今河北宣化)通胡市贸易,筑南北两部质馆,于是 鲜卑邑落120部“各遣入质。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4
一、与匈奴的关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匈奴的社会状况(经济、政治) 秦 攻守 攻 北击匈奴,收回河南地 兼顾 守 修长城
① 汉初和亲
2、 西 时战 ②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
关 汉 时和 三败匈奴
系
③ 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表
现
和 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
东 有战
人杂居
汉 有和 战 窦固、窦宪先后打败北
匈奴
色的美玉雕塑闪着狂野的奇光。西祖神塔的墙体,全部用亮红色的美玉和亮红色的美玉镶嵌。而神秘中带着妖艳的窗体则采用了大胆的亮黑色幽光玻璃。西祖神塔顶 部是一个巨大的,淡蓝色的水晶体。那是用几乎透明的佛影玉和缥缈银,经过特殊工艺镶嵌而成。整个西祖神塔给人一种又冰雪般的光滑又疯狂而壮观,等到夜幕降 临,这里又会出现另一番迷离异样的光彩……一条斑驳飘动但又晶亮帅气的大道通向西祖神塔主楼……放眼望去,整个路面上跳动着青古磁色的闪秋银和深橙色的烟 波钢……大道两旁摇晃着上万成千的嘟噜噜,透晶晶,虚飘飘的飘带……飘带后面隐约生长排列着五彩斑斓、秀丽轻飘的如同泡沫般的低矮植物和乱茫茫,沉甸甸, 银晃晃的怪异瓜果……两列高高的悬胆模样的闪着奇光的花柱在怪物丛中突兀而立,只见从闪着奇光的花柱顶部垂下缕缕簇簇横般的光影,看上去仿佛亮蓝色的流星 伴随着暗绿色的藤蔓飘飘而下……大道左侧不远处是一片金橙色的湖光,湖光旁 边金、黄、紫三 色相交的林带内不时出现闪动的异影和怪异的叫声……大道右侧远处 是一片淡紫色的湖光,那里似乎还跃动着一片暗红色的幻桃树林和一片纯白色的雨藤树林……见有客到,大道两旁深橙色的魔光铜基座上,正在喧闹的凶贝妖和僵牛 怪立刻变成了一个个凝固的雕像……这时,静静的泉水也突然喷出一簇簇、一串串直冲云霄的五光十色的彗星般的水柱和雨丝般的水花……突然,满天遍地飞出数不 清的钻石,顷刻间绚丽多姿的钻石就同时绽放,整个大地和天空立刻变成了怪异的海洋……空气中瞬间绕动出神奇的鬼光之香……飞进主楼巍巍的淡蓝色棱柱形大门 ,空阔安静、刺激离奇的大厅立刻让人眼前一亮,但扑面而来的空气也让人感到一种残疾迷人的味道……大厅的地面是用明亮怪异的亮青色神玉铁和湖黄色闪秋银铺 成,四周高大的天烟玉墙壁雕绘着辉宏而疯狂的巨幅壁画……大厅前方,隐隐可见一座光彩亮丽、正被仙雾光环笼罩的圣坛,但见仙雾朦胧萦绕,光环耀眼梦幻,所 以很难看清圣坛上的身影和圣人……通向圣坛的豪华地毯两旁摆放着两排精美的硕大花盆,花盆中生长着整齐繁茂、鲜花盛开、香气四溢的巨大乔本花卉……每个花 盆前面都摆放着一只精巧怪异的大香炉,缕缕飘渺幽静、带着异香的紫烟正袅袅地升上大厅高高的穹顶……抬头看去,大厅穹顶完全是用可自动变幻景物的神秘材料 魔化而成,穹顶的景色一会儿是云海,一会儿是星空,一会儿是海底,一会儿是巨洞……穹顶中央巨大焰火雾淞般的梦幻吊灯,四周是亿万造形奇异、色彩变幻的顶 灯……蘑菇王子和知知爵士刚刚在两张镶着五
高中历史知识点: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键入文字]
高中历史知识点: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高中历史知识点: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一、两汉时期的边疆各族
北方匈奴、乌桓和鲜卑,东北的扶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和西域各族。
二、匈奴的兴衰
(一)匈奴的社会发展状况
1.生活方式:(1)经济生活以畜牧为主,逐水草而居,经常迁徙。
(2)在与中原交往过程中,匈奴人也从事农业生产。
(3)公元前3世纪时,铁器的使用已深入到各个领域。
2.完成统一:(1)时间:秦汉之际。
(2)人物:冒顿。
(3)政权性制:奴隶制国家。
1。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4
材料三 按:汉武帝时,有人献计伏兵袭 击匈奴,汉武帝与大臣商议,韩安国曰: “高帝围于平城七日,乃返位,无忿怒之心, 圣人以天下为度也。故结和亲,至今为五世 利,臣窃以为勿击便。” ——《史纲纪要》卷7
回答:
1、汉高祖对匈奴采取怎样的政策? 与匈奴和亲政策,向匈奴奉送物品。
2、汉文帝对匈奴采取什么政策?为什么 采取这种政策? 继续实行和亲政策,因为当时汉朝国力不强, 汉文正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经济。
汉武帝时期,经过长期休养生息, 国力强盛,兵力强壮,中央集权加强, 反击匈奴的条件成熟。进行了大规模的 反击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不仅确保 了北方边郡的安全,也帮助西域摆脱了 匈奴的控制,促进了内地与西域经济文 化的交流。当然,单纯诉诸武力也不能 全部解决问题。霍去病作为反击匈奴的 著名将领,不仅战功显赫,而且所表现 出来的公而忘私的精神为后人称颂。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到汉武帝是经 济发展,政治稳固,逐步形成大一统的局 面,国力强盛,已具备了反击匈奴,解决 与匈奴奴隶主贵族之间矛盾的实力了。
概述从战国到两汉,中央政权与匈奴的关系。
战国时期:诸侯国忙于混战,面对匈奴的 进攻,秦、赵、燕等国修建长城,消极防御。
秦朝:①命蒙恬北击匈奴,取得河南地。 ②修建万里长城。 西汉:①汉初,“和亲”与经贸往来。 ②汉武帝时期,十年军事反攻,主要有三次。 ③汉元帝,“和亲”与经贸往来。 ④王莽统治时,对匈奴发动不义战争。 东汉:军事斗争,最终解除了匈奴对东汉 和西域的威胁。
汉族形成
⑴原始社会------4000年前,黄帝和炎帝 部落融合构成日后华夏族的主干。 ⑵奴隶社会时期中原地区华夏族形成。 ⑶春秋战国时民族融合加强,华夏族的 民族凝聚力大大加强, ⑷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建 立,封建经济政治的进步,使中原地区的 人民在这共同的生活地域,形成共同的经 济生活,使用共同的语言,产生共同的民 族心理,汉族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教案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秦汉与匈奴的关系课时教案总第13课时课题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秦汉与匈奴的关系教学目标(目的)识记秦汉与匈奴关系的主要事件;分析秦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匈奴发展及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难点: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备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新课引入: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必须以适当的民族政策和谐民族关系,才能稳固统治,促进整个中华民族向前发展,在学习了解秦汉的政治经济制度之后,我们来学习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教学过程: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两汉时期的边疆各族两汉时期边疆各族主要有:北方匈奴、乌桓和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西北的西域各族。
他们与中原以不同形式交往和联系。
二.匈奴的兴衰1.战国时的匈奴:匈奴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发源于蒙古高原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战国时期匈奴日益强大。
匈奴单于带兵占据河套地区,还经常到秦、赵、燕三国掠夺骚扰,所以战国时北方三国各自修筑长城,派重兵防守。
2.秦统一后对匈奴的措施:(1)北拒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在那里建城设县,迁民居住。
(2)大规模修筑长城。
3.匈奴社会发展状况:(1)经济:以畜牧为主,少数农耕,铁器深入各领域。
(2)政治:秦汉之际,冒顿单于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鸣镝杀父)。
4.西汉与匈奴的关系:(1)西汉初期被动“和亲”①原因:西汉初期国力有限,匈奴不断南下进攻(前200年,白登之围,匈强汉弱)。
②内容:西汉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大量的絮、缯、酒和食物等,双方约为兄弟,以长城为界,并进行贸易往来。
③作用:暂时缓和了匈奴与汉朝的矛盾,减少了匈奴贵族野蛮的军事掠夺,避免了汉匈双方大规模的战争。
但匈奴对边境地区的攻掠从未停止。
(治标不治本)西汉初年的“和亲”(1)原因:①内因——匈奴统一北方草原,占河套,实力强大(冒顿单于);②外因——汉初经济凋敝,国力薄弱(休养生息)。
(2)内容:把宗室女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并奉送大量物资,同时进行贸易。
(3)评价:①目的——换取边境安宁,巩固新政权。
②特点——屈辱性(不得已而为之)、策略性(羁縻政策)。
③作用——汉匈边境相对安定,贸易往来有所发展,未能根本解除匈奴威胁。
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2)西汉中期反击“战争”①原因或条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②过程:十年反攻,三次大战,两个将军(卫青、霍去病)。
③结果: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双方争夺重点转移到西部。
④性质:国内民族战争,没有侵略反侵略性质。
汉武帝对匈奴军事反攻(1)条件:政治——中央集权加强,政权巩固;经济——经济繁荣,粮丰财足;军事——战马众多,士卒训练有素。
(2)评价:阻止了匈奴南下掠夺,是正义战争;解除了边患,有利北部边疆开发;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交通。
(3)西汉后期主动“和亲”①背景:匈奴内部混战,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附汉朝,其余各部或游牧或西迁(欧洲匈牙利人);西汉后期杜会问题严重,无力进行大规模战争。
②事件:西汉元帝竞宁元年(前33年)“昭君出塞”。
③意义: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文化往来增多;双方和睦相处四十多年。
5.东汉与匈奴的关系(“战争”)(1)东汉初年:匈奴分裂,南匈奴向汉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
(2)东汉前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北匈奴瓦解、西迁,最后解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本节一些课外资料1.历史上对汉初和亲政策的评价:司马光认为“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
未闻与为婚姻也。
且冒顿视其父如禽兽而猎之,奚有于妇翁,建信侯(指娄敬)之术,固已疏矣,况鲁元已为赵后又可夺乎?”鲁迅在《坟灯下漫笔》中认为和亲是“以女人作苟安的城堡,美其名以自欺”。
翦伯赞则认为“和亲政策,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一种陈阳过时的民族政策,但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却是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的办法”。
林剑鸣认为“和亲政策是汉初被迫采取的一种方式,是西汉政府无法用武力抵御匈奴入侵时才实行的,其作用是应当肯定的。
”2.历代有关对“昭君出塞”评价的一些诗文:(1)肯定评价:(唐)吴师道《昭君出塞图》:“平城围后几和亲,不断烽烟与战尘。
一出宁胡终汉世,论功端合胜前人。
”(后周)王竣《题明妃出塞图》:“塞上香风暗度村,瑟琶声急马蹄迟。
美人一曲安天下,愧煞貔貅(píxiū)百万兵。
”张仲素《王昭君》:“仙娥(指昭君)今下嫁,骄子(指呼韩邪单于)自同和。
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唐)胡曾在《汉宫》:“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筋双乘出汉宫。
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卢昭《题昭君出塞图》:“草黄沙白马如云,落日悲茄处处闻。
此去妾心终许国,不劳辛苦汉三军。
”(元)张翥袭用《昭君怨》的词牌,却反其道而行之,写道:“队队毡车细马,簇拥阏氏如画。
却胜汉宫人,闭长门。
看取娥眉妒宠,身后谁如遗冢?千载草青青,有芳名。
”翦伯赞《题昭君墓》诗六首之六:“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2)否定评价:(唐)苏郁在《咏和亲》:“关月夜悬青冢镜,塞云秋薄汉宫罗。
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
”(唐)杜甫在《咏怀古迹明妃村》中写道:“群山万壑出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师生互动记录第页课时教案总第14课时课题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二)西域、西南夷与百越教学目标(目的)识记两汉与西域、西南夷关系的主要事件;分析通西域目的和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两汉对西南夷的管辖。
难点: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备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新课引入:西域主要是指今天的甘肃、新疆等地,这一地区对两汉的内政外交都很重要,但在当时主要受匈奴控制,很有必要选派得力人员去沟通联系。
教学过程:三.张骞通西域(汉武帝时期)1.“西域”的地理范围(1)狭义: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天南南北;(2)广义: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方,含新疆、中亚和西亚广大地区。
2.第一次通西域(前138年,路线见教材附图)(1)目的: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
(2)结果:未达到出使目的,却了解了西域状况及西域各族交往愿望,并向各国介绍了汉朝的情况,为沟通汉与西域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3.第二次通西域(前119年)(1)目的:加强同西域的联系。
(2)结果:汉朝终于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互派使节)。
4.通西域的意义(1)整体: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2)联系: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3)互动: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张骞通西域(BC138——BC119)(1)目的:第一次是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第二次是联络乌孙共同反击匈奴。
(2)结果:第一次获得西域资料,介绍汉朝情况(凿空);第二次各国遣使回访,建立友好关系。
(3)意义:密切了中原与西域联系(西域都护);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铸铁技术、井渠法);丰富了中原物质生活(葡葡、苜蓿、石榴等农作物、奇禽异兽、皮毛制品);打通了中西交往陆上要道(丝绸之路)。
评价张骞通西域: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1)评价“事”:张骞通西域,沟通了西域各族同内地的关系,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促进了西域各族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也丰富了内地的经济文化生活;为西域归属中央政权奠定了基础;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汉朝同中亚、西亚及欧洲的相互贸易和友好往来奠定了基础。
(2)评价“人”:张骞出使西域,历经千辛万苦,但他不怕困难,执著顽强,这种精神值得肯定和学习;张骞是我国历史上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边疆开发和中西交往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杰出历史人物。
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6.西汉开始管辖西域——设置西域都护(1)时间:前60年(西汉宣帝神爵二年)。
(2)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西域都护的主要职能:对西域进行军事、政治管理;保护商旅往来。
(4)性质:地方军事行政官。
7.东汉与西域(以班超经营西域为主)(1)背景:东汉初年无力顾及西域,西域被北匈奴控制。
(2)经过:窦固击败北匈奴(公元73年);班超经营西域,重建西域都护(公元74年,东汉明帝时)。
(3)作用: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奴役,密切西域和内地联系。
四.西南夷与百越1.两汉与西南夷(西南地区)(1)含义:两汉时对西南地区几十个少数民族的统称。
(2)西汉中期管辖(汉武帝时设郡,赐“滇王之印”):设立郡县——犍为、牂牁(zāngkē)等郡;册封王侯——夜郎王、滇王。
(3)西汉末年反抗。
(4)东汉初年回归。
2.两汉与百越(华南地区)(1)含义:汉朝时对华东、华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
(浙江温州称东越,广东广西称南越)(2)汉武帝时在南越设九郡进行管辖(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管辖始于秦朝)。
班超——大事决于果敢: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
是当时儒学大师班彪最小的儿子,其兄是《汉书》的作者班固。
班超自幼就“有大志,不修细节”,他不仅“有口辩,而猎涉书传”使他博学多才,且“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这为他以后完成重任准备了条件。
后来,班超在北匈奴不断骚扰边境,朝廷内外一片抗击匈奴的气氛中毅然投笔从戎。
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奉命联络西域各国,共同抵制匈奴。
他在鄯善国斩杀匈奴使者、在于阗诱杀煽动于阗王反汉的巫师(“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公元76年,当东汉政府宣布罢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后,班超顺应西域各族人民愿望,以疏勒为据点,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留在西域,坚持斗争达18年之久,直到公元94年西域重归东汉。
此后,班超又继续经营西域,公元1 ,71岁的班超才回到汉朝。
他在西域度过了30个惊心动魄的春秋,为东汉统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一位果敢、坚毅,值得后世永远纪念的伟大人物。
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以地域性特征为主,表现为:①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如(开灵渠、岭南三郡、南海九郡);②西部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如(西域都护、丝绸之路);③北方边境战争不断,如(两汉与匈奴战争)。
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基本趋势是强大的中原王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和开发,促进民族间的联系和融合,边疆各族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双方虽有战争,但友好往来和合作是主流,反映出中原农耕文明的先进性,说明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师生互动记录两汉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1)民族战争:两汉与匈奴战争(卫青、霍去病、窦固、窦宪);(2)和亲:(细君公主、王昭君);(3)互市:经贸往来;(4)遣使:两汉与西域(张骞、班超);(5)设立机构:西域(西域都护)西南夷(夜郎郡)南越(南海郡);(6)册封:西南夷(夜郎王、滇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