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下1-1:放大镜
2024年小学科学1《放大镜》课件
2024年小学科学1《放大镜》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科学1《放大镜》一课,涉及教材的第三章第一节,主要内容为放大镜的构造、使用方法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详细内容包括放大镜的原理、使用技巧以及观察物体时的注意事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放大镜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发现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放大镜的使用技巧及观察物体时的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放大镜的构造、原理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放大镜、教学课件、实物模型。
学具:每组一个放大镜、观察用的物体(如昆虫、植物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用放大镜观察的有趣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放大镜的构造、原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放大镜的基本知识。
3. 实践操作:a. 教师演示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b.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观察指定的物体,并记录观察结果。
c.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使用放大镜的错误方法。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周围环境,发现问题并解决。
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柄、支架。
2. 放大镜的原理:凸透镜成像。
3.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正确持镜、调整距离、观察物体。
4. 放大镜的应用:观察物体、发现问题。
七、作业设计a. 你观察到了什么?b. 你发现了什么问题?c. 你是如何解决问题的?2. 答案:根据学生观察的实际情况,给出合理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放大镜的基本知识,但在使用放大镜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持镜方法不当、观察距离不合适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医学、科研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重点习题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重点习题第1课《放大镜》练一、填空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屏幕实际上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的。
2.放大镜的特征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折射,放大的倍数与镜片的凸度和厚度有关。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水晶琢磨而成的。
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XXX,能增进视力的眼镜是由XXX设计制造的。
4.放大镜也叫透镜镜,它由镜架、凸透镜片两部分组成。
5.凸透镜凸起程度越高,放大的倍数越大。
二、判断题1.我们可以把放大镜移至眼前,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2.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3.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4.放大镜越大,放大的倍数也一定越大。
×5.近视镜的镜片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三、选择题1.发明了眼镜的是C.XXX。
2.下列那些物品不具有放大功能的是C.石头。
3.下列透明玻璃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C.凸透镜。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跟镜片的A.凸度有关。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它的视野B.越小。
四、简单题1.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另一种是把放大镜移动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2.放大镜有许多用途,例如在金融、财税、集邮、电子行业中观察钞票、票证、邮、币、卡的纸质和印刷网点,可准确迅速地识别假钞;在珠宝行业中,可观察宝石的内部结构,断面分子列排,并可对矿石标本、文物进行分析鉴定。
这种设备适用于印刷行业,可用于精修版、色校正和网点检测。
它可以进行边缘延伸观察,准确测量丝网目数、网点大小和套印误差等。
此外,该设备还可用于纺织行业,用于观察和分析布料纤维和经纬密度。
在电子行业中,该设备可以用于观察印刷线路板铜铂板的走线条纹和质量。
最后,该设备还可以应用于农业、林业、粮食等领域,用于观察和研究病菌和虫害。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精选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探索物理世界》第三章第三节,主题为“放大镜”。
详细内容包括: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构造,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3.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重点:放大镜的构造、凸透镜成像原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实验箱等。
2. 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实验记录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神秘的信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清里面的内容,引出放大镜。
2. 讲解:介绍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原理。
4. 互动:邀请学生上台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其他同学点评并给出建议。
5. 应用:展示生活中使用放大镜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实际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构造2. 凸透镜成像原理3.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4. 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物体,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
2. 答案要求:描述观察到的物体细节,说明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学生对凸透镜成像原理和放大镜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放大镜进行科学探究,发现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培养科学思维。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
2.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的掌握。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设计。
4. 作业设计中的观察和记录要求。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凸透镜成像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科学1-1《放大镜》
物体名称
报纸上的字 碎报纸的边
布料纤维 书本上的图
皮肤指纹 不同笔的笔迹
……
肉眼观察的发现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放大镜的特点——
需要考虑的问题
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呢? 注意到它的特点了吗?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呢? 生活中有哪些物品也有放大的功能?
挑战任务: 放大镜的特点——
材料:
①1号放大镜片 ② 2号放大镜片 ③围棋子 ④玻璃片 ⑤近视眼镜片
聚光取火
观察植物的 花或种子
农业科技 人员
查看胚芽
考古学家 研究文物
部队指挥官 查看缩微地图
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
镜动,物不动。
物动,镜不动。
挑战活动:分别用2种方法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放放大大镜镜下下的的新新发发现现
百元纸钞
线条?沟壑?还是发丝?放大镜下 的百元纸钞,满满的都是海纳百川 的磅礴气势
有什么关系?
——苍蝇的脚
爪垫有毛 、粘液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苍蝇的脚
苍蝇的脚上有爪子、垫子和 感应器官,这些能帮助苍蝇 爬行在各种表面上,而感应 器官则可以感觉到周围空气 的细微流动,从而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危险 。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苍蝇的眼睛
在放大镜下能看清
苍蝇的复眼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昆虫复眼有什么作用?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 (1)蟋蟀 “耳朵” • (2)苍蝇 “脚” • (3)苍蝇 复眼 • (4)蝴蝶 翅上的鳞片 • (5)昆虫 触角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蟋蟀的“耳朵”
蟋蟀的“耳朵” 在前足的内侧。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苍蝇落在竖直 光滑的玻 璃 上,
小学科学1放大镜(教案)
小学科学1放大镜(教案)小学科学教案: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实验引言:放大镜是一种常见的光学仪器,它可以放大小物体,使其变得更清晰可见。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实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实验能力。
本教案将介绍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实验的教学步骤和注意事项,旨在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2. 学生能够使用放大镜观察和实验小物体。
3. 学生能够描述放大镜对小物体的放大效果。
二、教学准备:1. 放大镜:每位学生需要一把放大镜。
2. 小物体:如细线、花瓣、小昆虫等。
3. 实验材料:如图纸、标尺、尺子等。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话题教师可以用问题导入话题:“你们知道放大镜是如何将小物体放大的吗?”,并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猜测。
步骤二: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1. 教师简单地讲解放大镜的原理:通过透镜将光线聚焦,使得物体放大并变得更清晰可见。
2. 教师演示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双手握住放大镜的两侧,使镜片与眼睛保持适当的距离,然后将视线对准要观察的物体。
步骤三:观察和描述放大镜效果1. 学生分组,每组给每位学生分发一把放大镜和一个小物体。
2. 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手上的小物体,并描述放大镜的效果。
他们可以从物体的细节、形状等方面进行描述。
3.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描述结果,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思考。
步骤四:放大镜实验1. 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实验问题:使用放大镜观察不同距离的小物体,放大效果是否会有所不同?2. 学生根据问题设计实验步骤,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他们可以在图纸上绘制不同距离上的小物体,并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3. 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实验的意义和结果。
步骤五:总结与展示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观察和实验过程,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实验中的细节。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课前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
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曰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
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上面的圆圈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3、课前教师要进行实地考察如果学校没 有相应的观察物,我们就要提前准备盆栽植 物.
4、观察工具:最好是用倍数高一些的放 大镜.
1.4 放大镜下的晶体
科学概念:
• 我们周围的许多常见固体物质是晶体,晶体 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 用放大镜可以发现晶体是有规则的几何形 体、并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物质.
体会科学和技术的互相促进
单元特点:
1、综合性强
内容涉及:光学、生物学、物质 结构、科学发展史.
2、开放性强
课堂上的学习只是开了个头,希望学 生把观察活动延续到课外,把观察内容扩 展到更多的方面.
教师将面临一些挑战:
如: 1、知识储备上的
2、材料提供上的
3、探究指导上的
我们必须做充分的准备:思想上,资料上,技术上, 如:相关知识上的,资料的占有量上的,探究材料上的, 对学生进行项目研究的管理和和技术指导上的……
• 2、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调整教学 时间,重组内容,理解编写意图,纠正失误, 这需要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
• 3、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保证学生 人身安全.
预祝我们的老师自己先走进 神奇的微小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为 我们的学生打开通往微小世界的 大门,使他们能在那里领略人类智 慧的光芒.
愿我们的垃圾更少,处理得更 好,山更青,水更绿……让我们师生 互动,一起参与环保行动.
本单元教学内容有
1. 放大镜 2.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3.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4. 放大镜下的晶体 5. 怎样放得更大 6. 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7. 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教学意义:
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打开 了微小世界的大门,使人们渐渐的认识到 微生物对人类的帮助和危害.使人类在生 命科学、医学、农业、材料科学等许多 领域都取得了很多重大的成果.大大的促 进了社会文明的进程.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三篇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三篇【篇一】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教学目标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问题与猜想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
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探究与实践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三篇
【导语】放⼤镜定义:放⼤镜(英⽂名称:magnifier):⽤来观察物体微⼩细节的简单⽬视光学器件,是焦距⽐眼的明视距离⼩得多的会聚透镜。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科学概念 1、放⼤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物体图像的功能,⽤放⼤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镜⼴泛应⽤在⼈们⽣活⽣产的许多⽅⾯。
3、放⼤镜镜⽚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法 1、正确⽤放⼤镜观察物体。
2、⽐较⽤⾁眼观察和⽤放⼤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放⼤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放⼤镜观察⾝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眼观察到发明放⼤镜是⼈类的⼀⼤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放⼤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镜(每个学⽣都能有⼀个放⼤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种放⼤镜,尽量放⼤倍数⼤⼀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平⾯镜⽚、⽔。
教师演⽰:不同放⼤倍数的放⼤镜、图⽚或课件(如放⼤镜镜⽚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为什么要⽤放⼤镜观察 1、导⼊:师出⽰放⼤镜:“看,这是什么?”(⽣:放⼤镜)放⼤镜⼤家很熟悉,能否替放⼤镜来介绍⼀下⾃⼰——《我是放⼤镜》。
可以从放⼤镜的构造、作⽤、⽤途三个⽅⾯展开。
2、⼩组讨论交流放⼤镜的构造、作⽤、⽤途。
3、展⽰交流 放⼤镜的构造——镜架、镜⽚(如果学⽣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镜的作⽤——放⼤物体的像(可能学⽣会说“把物体放⼤”,提醒学⽣物体并未变⼤) 放⼤镜的⽤途——我们⽤放⼤镜观察校园⾥的⽣物、实验中在⽼师指导下观察花、昆⾍等。
它是视⼒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于电⼦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员⽤它观察指纹⽑发纤维等、农技⼈员⽤它观察花蕊进⾏⼈⼯授粉等、制作微型⼯艺品的⼯匠⼯作时使⽤…… 4、让学⽣尽量充分地例举使⽤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状图。
最全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最全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它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
放大镜之所以能够放大,是因为光线从空气进入放大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2.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下的物体不仅放大了,而且可以看到一些细节,例如报纸上的图片、计算机和电视机的屏幕是由许多红、绿、蓝三色小点组成的。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
4.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首先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到图像变得大而清晰;其次,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5.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且中间较厚(边缘较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例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而与镜片凸起的程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7.球形的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随着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增加,观察对象的图像会变大,所获得的物体信息也会更多,但视野会变小。
8.使用工具可以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例如通过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例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9.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够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10.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11.常见的晶体有白糖、食盐、碱面、雪花等,它们的形状大多很规则。
12.制造晶体的方法包括减少水分法和降低温度法。
13.晶体包括白糖、食盐、碱面、味精、雪花、水晶等。
非晶体包括松香、玻璃、珍珠、琥珀、沥青等,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
14.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15.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它把人类带入了微观世界,并成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6.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教科版科学六下1.1《放大镜》说课稿
六年级下科学说课-1放大镜教科版一、教学设计特色和效果(一)教材分析:《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
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
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
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放大镜》一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对激发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领悟观察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凸起;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过程与方法: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
3、情感目标: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三)教法学法:1、教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学生经科学探究过程,并综合运用比较法、发现法,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同时运用讲解、点拨、启发、评价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源动力。
2、学法:为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
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建立科学概念,经历过程。
(四)教学策略与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使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吸引学生不断探究,使学习流程更流畅、自然。
放大镜六年级科学教案
3.自制放大镜
(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
(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
(3)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
二、使用放大镜;
三、放大镜的特点。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一、引入
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
1.放大镜下的发现
(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4.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
2.它们是什么
(1)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教学难点
会使用放大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教学
目标
1.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科目:科学年级:六年级教材:小学科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单元:第五单元光的传播和变化课时:1-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放大镜的原理,知道它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2. 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能够准确描述放大后的物体特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放大镜、不同大小的物体。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铅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光的传播知识,提问学生:光是如何传播的?能否举出几个例子来?Step 2: 引入放大镜(10分钟)教师出示一个放大镜,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放大镜,以及它的作用。
通过实例,告诉学生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Step 3: 操作实验(20分钟)教师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将不同大小的物体放在放大镜前,观察物体在放大镜中的表现,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学生要尝试不同的位置和距离,看看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对放大效果的影响。
Step 4: 分享观察结果(10分钟)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记录,交流归纳出影响放大效果的因素,并尝试总结为一个规律。
Step 5: 延伸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放大镜的其他应用场景,并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
Step 6: 小结与反馈(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交流他们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并通过实验观察和总结出放大效果的相关因素。
同时,学生也培养了自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考,保证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实验和讨论中来。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事例或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
小学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第1课放大镜基础知识梳理1.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2.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尽管如此,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0.1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3.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能把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楚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的镜片叫凸透镜,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目前凸透镜广泛使用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
4.放大镜的镜片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类似放大镜镜片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5.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1)观察对象不动,人眼与观察对象之间距离不变,放大镜在观察对象与人眼之间来回移动。
(2)把放大镜放在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6.放大镜的作用:放大作用,聚光作用,成像作用。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或计算机的屏幕,看到的线状物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的。
7.放大镜的倍数与它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就越大。
放大镜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视野越小。
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大。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放大镜的大小无关。
8.自制放大镜的材料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等都有放大功能。
(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基础知识梳理1.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2.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显微镜观察了毛细血管的血液流动,水中的微生物等。
3.显微镜的发展经历了金属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观察三维的原子结构图。
小学科学611放大镜教案
小学科学611放大镜教案标题:探索微观世界——小学科学6年级1-1放大镜教案导言:放大镜是一种科学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微小的事物。
通过放大镜,我们能够看到平常看不见的细节。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了解微观世界。
一、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结构;2.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3.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微观世界的奥妙。
二、教学准备:1.放大镜;2.小实验器材:纸片、小图画、字卡等;3.实验记录表;4.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准备。
三、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老师向学生展示放大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常看到的东西有没有看不清楚的部分?为什么我们需要放大镜?2.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投影或绘制等方式,向学生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和结构。
解释:放大镜是由一个透镜和一个支架组成。
当我们透视一个物体时,光线首先通过透镜,透镜将光线聚焦到一个点上形成一个放大的像。
通过这个集中的像,我们可以看到更加清晰、放大的细节。
3.使用方法演示(15分钟):老师向学生演示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首先,掌握放大镜的镜筒,用另一只手托住支架。
然后,将放大镜边缘与眼睛相对,调整位置直到领域清晰可见。
最后,将放大镜对准要观察的物体,调整距离和角度,使物体放大并清晰可见。
4.小组活动(2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支放大镜和小实验器材。
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使用放大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观察结果。
例如,观察纸片上的细小图案、观察放大字卡上的字形等。
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交流观察结果,并将重要发现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5.实验结果展示与分享(15分钟):每组学生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实验结果。
让学生分享他们观察到的细节和发现。
通过展示和分享过程,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启发,增加他们对放大镜的理解和应用。
6.小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
强调放大镜的作用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使用放大镜去观察微观世界。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1.1放大镜|教科版
六年级下科学说课-1放大镜教科版一、教学设计特色和效果(一)教材分析:《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
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
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
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放大镜》一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对激发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领悟观察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凸起;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过程与方法: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
3、情感目标: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三)教法学法:1、教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学生经科学探究过程,并综合运用比较法、发现法,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同时运用讲解、点拨、启发、评价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源动力。
2、学法:为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
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建立科学概念,经历过程。
(四)教学策略与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使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吸引学生不断探究,使学习流程更流畅、自然。
小学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案范文共三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案范文【篇一】教学目标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问题与猜想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
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探究与实践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下教科版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第一课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进一步的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
【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放大镜对比观察科学课本上的照片以及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等,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教学课件。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有不同放大倍数的)、不同类型的纸张、各种纺织物(布、丝绸……)、圆柱形透明器皿、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蚂蚁的图片)
谈话:蚂蚁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动物,你知道它的眼睛什么样吗?
学生对蚂蚁的观察只是整个轮廓,很难清楚地观察到细小部位。
谈话:那我们怎样才能看清楚呢?
学生发言
二、学习新课
1.了解放大镜的用途
(出示课件:放大镜的图片)
谈话:在我们科学课的学习中,哪些地方使用过放大镜?
学生发言
谈话:除了我们科学课上使用放大镜,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业、哪些工种的人经常使用放大镜,他们用放大镜干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填写书上的网状图。
学生汇报、交流。
讲述:这么多的人都在使用放大镜,放大镜被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说明放大镜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谈话: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呢?
学生发言
(出示课件: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观察方法一:让放大镜靠近观察的物体,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然后移动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方法二:放大镜尽量靠近眼睛。
放大镜不动,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教师指导、总结、示范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谈话:下面我们按照正确的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一些物体,看看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教师出示课件:活动建议
1.观察不同的事物
科学课本上的照片
用钢笔在不同的纸上写字,观察留下的笔迹
各种纺织物的纤维
……
2.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进行对比
3.将你的发现和同学说一说。
学生分组观察、交流
教师小结:放大镜不仅使图像放大了,而且还会发现肉眼不能发现的秘密,那就是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3.认识放大镜的特点
谈话:你知道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
学生分组观察放大镜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并将它的镜片和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进行比较,从而发现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谈话:(教师出示圆柱形玻璃器皿)给器皿加满水,把书放到它的一侧,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器皿加满水后有放大的作用。
谈话:加满水后为什么能放大呢?
学生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只要和放大镜片同样的透明、边缘薄而中央厚的结构,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可以给出几样具有放大功能的东西让学生体验,如玻璃片上的水滴,玻璃酒瓶底部或玻璃球等等)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些器具也具有放大的作用。
只要有和放大镜片同样的结构,就应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三、学习评价:
人们把放大镜又叫做凸透镜,这是为什么呢?
四、布置作业:
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器具具有放大作用。
板书设计:放大镜
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放大镜的特点: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课堂练习】
1.下列物品中,没有放大功能的是( )。
A.近视镜
B.老花镜
C.一滴水珠
2.小林用放大镜看指纹时,觉得指纹的像太小了,为了使指纹的像大些,正确的做法是( )。
A.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近些
B.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远些
C.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稍近些
D.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稍远些
3·下图是两个不同大数的放大锐在离节本同一高度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图中的两个放大镜又叫,它的特点是中间,边缘。
(2)图中放大倍数较大的是放大镜,视野较大的是放大镜。
(3)如果把这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经过调节,可以大大提高能力,这就是早期的镜。
太阳光经过这种透镜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