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基础知识与原理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美的概念1.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觉和认识的本质特征。
美的本质是主观的,即它是由人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因为不同的人对于美的认识和感受是不同的。
另外,美的本质也是客观的,因为美并不是人们随意臆想出来的,而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
2.美的特征美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美的客观性,即美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个人的意识和情感;二是美的相对性,即美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偏好;三是美的历史性,即美是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四是美的统一性,即美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一定的统一性。
二、艺术的概念1.艺术的定义艺术是人类根据自身的审美需求和创造力,通过某种形式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情感、思想和观点的活动。
艺术可以通过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形式来实现。
2.艺术的分类艺术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不同类型的艺术;按照功能可以分为舞蹈、戏剧、建筑等不同形式的应用艺术和纯粹艺术等。
三、审美的概念1.审美的定义审美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的活动。
它是一种主观的、情感性的、理性的、综合性的活动,包括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等方面。
2.审美的功能审美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一是满足审美需要,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欣赏的需求;二是提高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提升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三是拓展审美视野,即通过审美活动来开阔人们的视野和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四是提高审美修养,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品质。
四、美学的基本理论1.美的产生和作用美的产生和作用是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美的产生主要是通过物质形态、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三个层面来实现的。
美的作用主要包括美的教育作用、美的情感作用和美的审美作用。
2.美的标准和规律美的标准和规律是美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美学的基本原理
美学的基本原理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它涉及到我们对于美的概念,美的欣赏和创造等方面。
美学的基本原理是指影响我们感知、理解和判断美的规则和原则。
下面,我们将探讨美学的基本原理。
一、审美感受审美感受是人们对于美的产生的情感反应,是美的主观体验。
它是形成美学基本原理的重要因素。
在审美感受中,我们对于艺术品、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等进行感受和表达,从而得出美的结论。
审美感受有其客观性和主观性。
客观性指的是美的客观属性是存在的,比如光线、色彩、形状、音响等。
主观性则是指不同人的审美感受是不同的,每个人对于同一事物的美的看法可能都不同。
而且,同一人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对于同一事物的美的认识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二、感知和认知感知是指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官来接受外界信息的过程。
在美学中,感官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形成美的方面之一。
感知到的美有时难以言说,但却能被人们所感知。
在感知基础上,认知是人们对于感知信息的理解和解释。
美的认知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美的认知和判断。
认知美的方式包括对于美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解释。
在认知中,我们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美的本质。
三、审美标准审美标准是人们在进行美学评价时,所遵循的规则和原则。
它是指塑造美的理念和准则。
审美标准包括三个方面:客观性、历史性和主体性。
客观性是指美的客观属性是存在的,人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标准来验证。
比如,画作的构图合理性、音乐曲调的和谐性等。
历史性是指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美的定义和要求有所不同。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风格就和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主体性则是指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个人的价值观和经验等因素都会对审美标准产生影响。
四、美的表现形式美的表现形式包括艺术形式、自然景观、人们的外表、动物、机械与文化等。
艺术形式是指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剧、雕塑等艺术形式,它们是表现美的主要途径。
美学知识点基础总结
美学知识点基础总结美学,是指研究人类审美感知、美的内容形式、美的规律和美的价值等问题的哲学分支学科。
它旨在讨论和解释美的概念、美的特征、美的形成原因及美的种种表现方式,以及美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美的概念美是指事物具有一定的形象、色彩、姿态、动作等方面的特质,这些特质引起了人们的愉悦、赞叹和喜爱。
美是因人而异的,即某种事物在某些人看来很美,在另一些人看来可能毫不起眼。
美的概念包括外在美、内在美、精神美、品质美等多个方面。
二、美的特征1.主观性:美的感知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美感觉可能有所不同。
2.客观性:美并不是纯粹主观的,它也具有客观性,即一个事物是否美,不完全取决于人类的审美感受。
3.多元性:美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表现在色彩、形状、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多个方面。
4.历史性:美是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不同时代的人们对美的看法有所不同。
三、美的形成原因美的形成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学因素:人的生理和心理结构决定了他们对美的感知和反应方式。
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美的认知、追求和表达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3.个人经验因素:个人的经验和教育背景也对其对美的感知和判断产生了影响。
4.客观事物特质:事物自身的形态、色彩、音韵等特质也是构成美的原因。
四、美的规律美作为一种审美情感,在其感知、认知和表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规律。
美的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统一性:美的感知和表达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2.和谐性:美的形象、色彩、姿态等元素之间具有和谐统一的关系。
3.对比性:美的感知和表达中常伴随有一定的对比和反差。
4.变化性:美是多变的,它可以表现出多样的形式和风格。
五、美的种种表现方式美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视觉艺术、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多个方面。
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了美的不同侧面和表现方式。
1. 视觉艺术:绘画、雕塑、摄影等形式是视觉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色彩、形状和构图等方式表现美。
第一章美学美学基础知识
医学人文基础教案课题:医学人文基础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美学基础课时:2学时教学目标1.说出美学的形成和发展2.了解美育的特征、作用3.说出青年的审美特征4.审美标准教学过程第一章绪论第1节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第2节美学思想的发展一、美学的产生二、美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第3节美育的基本特征第4节青年的审美特征第5节学习美学的方法一、掌握基本理论与积极参与实践相结合二、思想分析与艺术鉴赏相结合三、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相结合第二章美学基础第一节什么是美美,爱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
这是每个人的天性(除不正常人外)。
美------就是给人类带来愉快,带来快乐、带来理想、带来希望等。
1、自然美2、青春美3、艺术美4、建筑美尽管人们都从自己的经验中感到美的存在,接触到各种美的事物,但是,若再问一句美是什么?这恐怕就不是每个人都能作出正确的回答了。
这个问题无数哲学家、美学家、和艺术家探索和争论了几千年,至今还没有定论的问题。
不同的时代,从不同的认识出发,给美下了无数种定义。
美的产生在人类形成之初,对原始人来说,荒山野林,虎狼成群,怒吼的狂风以及日月星辰,对他们都是那么的神秘而可怕。
因为他们觉得随时都会被食肉的野兽吃掉。
在他们眼里自然界无美可谈。
[`他们还是处于狩猎阶段]植物对于他们的生存还无任何关系。
所以当自然纯粹是自然物的时候是无所谓美与丑的。
他们更不会去欣赏山川湖海、日月星辰、花草鱼虫,只有当他们与人类发生了这样与那样的关系,从而成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时有美。
人类的祖先度过了与自然搏斗的上百万年的漫长岁月,终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彻底改造了自己,从而作为真正的人类告别了动物界,人类产生了意识,人类不断进步,随着认识的产生。
例(图片)1.周围的植物------花草等。
2.狩猎3.自然界--------火山喷出、用粘土植物汗液来涂身可防晒、油脂可点灯、用鲜花装扮自己。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审美对象的不断丰富,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发展,从注重实用,讲究功利的基础到讲究美观,注重情感的愉悦,人类的审美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人们对美的创造能力也越来越强。
第6章美学基础
● 突出重复性
■ 把多个形态一致或相近的对象在画面上进行规则排列。 目的——产生整齐划一、规则的效果。
● 突出交错性
■ 当多个对象排列时,为了寻求变化,避免呆板格局,采用交错排列。 目的——使版面错落有致,形成视觉上的变化和新意。
6.1 什么是美学
● 美学是由多种元素共同构成的一项系统工程,通过绘画、色彩和版面 展现自然美感。
美学的目的
美学设计三要素
6.1.1 美学的作用
● 产生良好的视觉效应 ● 内容表达形象化 ● 提升产品的价值
产品价值 美学应用程度
6.1.2 美学的表现手段 ● 美学设计三要素
● 绘画 手工绘制、电脑绘制
明度对纯度产生 不可忽视的影响
黑、白、灰没有纯度
6.3.4 颜色的关系
冷色
相邻色 暖色
中性色
冷色 暖色
冷色 暖色
6.3.5 颜色搭配要点 ● 三色法提高醒目程度
● 双色
● 三色边框
● 使用颜色条和中性色装饰
颜色关系 COLORS
颜色关系 COLORS
● 三色阴影
● 三色渐变
颜色关系 COLORS
颜色关系 COLORS
6.3.6 色彩的象征意义
色彩
直接联想
● 太阳、旗帜、火、血
象征意义 热情、奔放、喜庆、幸福、活力、危险
● 柑桔、秋叶、灯光
金秋、欢喜、丰收、温暖、嫉妒、警告
● 光线、迎春花、梨
光明、快活、希望、帝王专用、古罗马高贵
● 森林、草原、青山
和平、生意盎然、新鲜、可行性
● 天空、海洋
● 一般形式
大一美学基础知识点
大一美学基础知识点美学是一门研究艺术、审美和美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美的本质、美的创造和美的体验。
作为大一学生,了解美学的基础知识点将有助于我们对艺术和审美的理解。
本文将介绍一些大一学生应该了解的美学基础知识点。
一、美学的概念和来源美学是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巴特(Alexander Baumgarten)于18世纪首次提出的概念。
这个词的根源是来自希腊语的“aisthesis”,意思是“感知”或“知觉”。
美学研究的是感知和知觉的特点,以及人们对于艺术和美的体验。
二、艺术的定义和分类艺术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之一。
艺术可以定义为一种表达人类情感、思想和创造力的方式。
艺术可以通过绘画、音乐、文学、舞蹈等形式来表现。
根据艺术表现的形式和内容,艺术可以分为视觉艺术、音乐艺术、文学艺术等不同的分类。
三、审美的概念和特征审美是指对于美的感知和判断。
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
审美经验是指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或自然景观时所产生的感受和体验。
审美价值是指人们对于艺术作品或自然景观所进行的美的评价。
四、美的本质和特征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美的本质和特征。
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有多种观点,如形式美、内在美和功能美等。
美的特征通常包括对称、和谐、统一、变化等。
五、美学理论和学派美学发展了许多理论和学派。
其中一些重要的美学理论包括唯美主义、形式主义、表现主义等。
每个美学理论都对美的本质和艺术的表现方式有着不同的解释和侧重点。
六、美学与文化的关系美学与文化密切相关。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和审美的偏好。
通过学习不同文化的艺术和审美传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
七、美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美学不仅仅限于艺术领域,它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美学的理论和原则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设计、建筑、服装等。
通过运用美学的知识和原则,我们可以提升生活的品质和审美的体验。
结语:大一美学基础知识点主要包括美学的概念和来源、艺术的定义和分类、审美的概念和特征、美的本质和特征、美学理论和学派、美学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美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
基础美学知识介绍
基础美学知识介绍美学作为一个学科领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涉及到我们对美的理解,对艺术的欣赏和创作,对人文精神的追求等诸多方面。
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一些基础美学知识。
一、美的概念美,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概念。
它既是一种主观体验,也是一种客观事实。
在美学上,我们通常把美分为美的主体和美的客体两个方面。
美的主体是指对美的感知体验,它是非常主观的。
而美的客体则是指那些使我们感到美的事物,比如说艺术品、景色、人物等等。
二、审美的基本特征在美学中,审美是我们欣赏和评价美的过程。
它包含着很多的基本特征,如下:1.主观性由于每个人所接受的文化背景、审美观念等因素都不同,因此每个人的感受和评价也会不同。
这就导致了审美的主观性。
2.客观性虽然审美是主观的,但是对于某些艺术作品和事物,我们会有相同的评价标准和感觉,这就体现了审美的客观性。
3.规律性审美有一定的规律,比如说色彩搭配、构图规律、音乐节奏等,这些规律是通过长期实践和总结而形成的。
4.历史性审美的标准和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所以它是具有历史性的。
三、美的表现方式美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和表达。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美的表现方式:1. 视觉美视觉美是最常见的一种美的表现方式,它可以通过色彩、形状、比例、构图等因素来表达。
2. 音乐美音乐美是通过声音的节奏、音调、旋律、和声等来表达的。
3. 文学美文学美是通过文字的表述、句式、形式等来表达的。
4. 舞蹈美舞蹈美是通过身体的动态和节奏来表达的。
四、艺术品的分类艺术品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并通过某种形式表达的有意识的创作。
根据其表现形式和创作方式的不同,艺术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绘画艺术绘画艺术以平面作品为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油画、水彩画、素描等等。
2. 雕塑艺术雕塑艺术是通过刻制、塑造等手段创作的三维艺术品,包括石雕、木雕、塑像等等。
3. 建筑艺术建筑艺术是以建筑物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品,它包括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城市规划等方面。
美学基础知识
3。美学与艺术理论的关系。美学和艺术理论研究内容相一致,文艺学研 究的重点是各种艺术作品的具体构成规律,美学重点分析人类审美意 识活动的特征
第一章 美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 美学是一门古老又年轻的科学,4万 年以前法国有了象牙女头像,1。8
万年以前中国的山顶洞人开始使用
装饰品。而美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 的出现是在18世纪中叶,至今有 200多年的历史。
• 一、美学的概念与学科的性质
• 1、美学的概念:普遍认为有三种说法: • A。美学是关于美的学科------说的是,美学把
• 三、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⒈美学的研究对象,归纳为以美为基础, 以美感为中介,研究美、美感、艺术和 审美教育的内在联系和一般规律(当然 随着美学的发展,它的研究对象还会发 生变化)。 ⒉美学的研究范围基本上是: ①美的哲学(主要是研究美的根源、 本质和规律)、 ②美心理学(研究人们的审美意识、 审美心境的科学,或者是研究审美经验、 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等心理状态的特征、 构造作用和功能的科学) ③艺术社会学(审美和艺术作为文化 现象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特征)
• 2、美的学科性质
• 美学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方式对人进 行综合的、整体的研究。它是一门人文 学科,是关于人的生活的一种知识体系。
• 二、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 ⒈中国古代典籍的“无害为美”及孔子的“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及“尽善尽美”的观点,魏晋之后提出的意 想、神韵、意境等都是美的见解。
美学常识
美学常识一1、1750年,鲍姆加登(美学之父,德国哲学家)的美学专著《美学》(Aesthetik)等卷的出版,从此,《美学》成为一门有别于哲学、逻辑学、伦理学、艺术理论等的独立学科。
2、美学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它的研究范围包括构成这一关系的客体(美)和主体(美感)这两大方面。
3、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方法论,体现两条基本原理:理论与实践结合、逻辑与历史结合。
4、毕达哥拉斯——“美在形式说”柏拉图、黑格尔——“美在理念说”苏格拉底、孟德斯鸠——“美在典型说”狄德罗——“美在关系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在生活说”5、美的本质: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美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
6、为什么美是一种社会现象?美依赖人类社会而存在。
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宇宙太空的万事万物,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正如无所谓真、无所谓伪,无所谓善、无所谓恶一样。
尽管那个时候,日月星辰,山水花鸟都早已存在,并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着、变化着,但那不过是一些纯粹的自然的存在物而已,还未取得美所必须具备的社会属性和价值。
相对于人的意识,相对于个人来说,事物的美同真、善一样,都是客观的;然而,真、善、美,都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一直社会价值,它离不开人,离不开社会,否则,它们就会失去自己依赖的社会依据。
所以,美是客观的、是社会的。
7、为什么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说:“人的类特征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力量的认识。
首先,人的本质力量是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人类遵循客观规律和主观目的进行自由创造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在对象世界中只有通过具体的感性形式,显示了人所特有的真与善的本质力量的事物和现象,才是美的。
其次,人的本质力量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生产劳动和整个社会实践为基础的。
康德美学三大原理
康德美学三大原理康德美学是指德国哲学家康德对美学问题进行的研究。
康德主要关注美的定义和判断,他提出了三个重要的原则:感性知识、审美判断力和美的目的论。
一、感性知识康德认为,美学的核心在于感性知识。
感性知识是指通过感官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换句话说,感性知识是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
感性知识的特点是直观性、非概念性和主观性。
感性知识是美学的基础,因为美学是与我们的感官体验和情感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对美的认知主要基于感性知识,而不是理性知识。
理性知识是通过概念和推理获得的,这意味着理性知识是抽象的、普遍的和客观的,而感性知识则是具体的、个体的和主观的。
美学的讨论必须从感性知识出发。
二、审美判断力康德认为,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形成审美判断力。
所谓审美判断力,是指我们对美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审美判断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几个关键要素:想象力、理解力和统一性。
想象力是审美判断力的基础。
想象力是创造力,是思维与感官的结合。
想象力使我们能够形象化地想象出美的对象,这是我们对美的第一步认知。
理解力是审美判断力的关键。
理解力是通过比较、分类和分析对美的对象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
理解力是关键的,因为我们必须能够理解美的对象的各个方面,以形成清晰的审美判断。
统一性是审美判断力的核心。
统一性是指我们能够将一系列纷繁复杂的印象,归纳为一个内在一致的整体。
这种统一性是创造审美体验的关键,因为它使我们能够从一个独立的感知经验中获得美的体验。
三、美的目的论康德认为,审美经验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这种提高是通过美的经验而实现的。
美的经验可以使我们逃避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压力,进入一个更加美好、纯净和高尚的世界。
美的经验可以使我们更加仁慈、公正和有同情心,这是一个更好、更美的社会的基础。
美的目的论是康德美学的核心原则之一。
美不仅仅是一种主观体验,更是一种道德上的理想。
美可以使我们更加有同情心、更加温柔、更加有毅力和品格,这些都是康德所追求的道德理想。
美学基础知识
美学基础知识美是什么什么是美美是人从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上获得的一种快乐感觉.美是怎样产生的人在主观上认为某种客观事物能够满足自己的某种主观需求,该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就会使人感觉到某种美.也就是说,美是人针对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产生出的主观感觉.美的本质,就是客观事物外部形态所反映出的客观事物对人的主观需求所具有的功利价值.客观事物在客观上并没有美、丑之分.一定的客观事物能够使人产生美感,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的观念.人具有了一定形态的观念,就会针对一定的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主观需求.当人在主观上需要某种客观事物时,该种客观事物就会以其特有的客观形态使人产生美感.当人在主观上不需要某种客观事物时, 该种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就不能够使人感觉到美.当人对于某种客观事物的主观需求不能够及时满足时,人在主观上就会针对该客观事物产生缺憾感.人对某一客观事物的缺憾感越是强烈,该客观事物的形态特征使人产生的美感就会越是强烈.不同人的观念形态是不同的,并且每个人的观念形态总是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的. 人的观念改变了,主观需求就会随之改变,一定的客观事物给人的美感就会改变.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认为不美,人们过去认为美的事物现在却认为不美的根本原因.这就是发生美感现象的基本原理.这个原理,应该是能够说清楚任何美感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变化规律.正确理解“好感”与“美感”的本质区别和正确区分客观事物的“好感”与“美感”,对于正确理解美学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好感”是功利价值的本质体现,“美感”是功利价值的外观反映.要善于把握相同的客观事物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功利价值.一片山花,一片彩霞,普通人感觉到的只是视觉的愉悦,再没有其他的功利价值.而对于摄影和绘画爱好者,就有了产生作品的功利价值.所以,山花和彩霞,带给普通人的只是好感,带给摄影和绘画爱好者的还有美感.只有造诣较深的劳动者和善于总结生活经验的人,才能够很好地感受到“均衡”“对称”“规整”给人的美感.对于色彩亮丽的事物,人们往往爱说“真美呀”,这是因为以前人们并没有在意区分事物给人的“好感”与“美感”的不同的.大自然馈赠给我们形形色色的美,人类文明给我们创造了缤纷多彩的美,我们日益生活在一个高度审美化了的世界中.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各样的美,如果我们凝思发问:美到底是什么想必是极其自然、也是极其合理的.伴随着对历史上各种美的定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教训的反思和现代科学思想从确定走向不确定,从求真走向求效的转变,近代以来,西方美学从形而上走向形而下,从本质主义走向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出现了一种美学取消主义和艺术解构主义的声浪.如狄德罗说:“我和一切对美有过着作的作家一样,首先注意到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东西,每每注定是人们知道得很少的东面,而美的性质则是其中之一……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有美,并且只要哪儿有美,就会有许多人强烈感觉到它,而知道什么是美的人竟如此之少.”韦兹说:关于艺术,“一切美学理论试图建立一个正确的理论,便在原则上犯了错误……它们以为‘艺术'能有一个真正的或任何真实的定义,这是错误的.”“我们所要开始的问题不是‘艺术是什么',而是‘艺术究竟是何种概念’……在美学中,首先的问题便是对艺术概念的实际运用的说明,给予这个概念的实际功能一个逻辑的描述.”应当说,取消主义美学认识到美的本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打破了传统美学乐观主义的梦想,也给传统美学的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当头一棒,这是美学的进步.然而,它对自己所信奉的否定主义美本质观过于偏执,以致嘲笑、剥夺别人思考美之为美的权利,从而把自己推进了荒谬可笑的绝境.美学取消主义一方面认为美不可界定,另一方面又在对美作界定,这个定义即“无”.而肯定自己否定主义的美学见解事实上也是一种“有”.正如大乘佛教所勘破的那样:执物为有故是有,执物为空也是有,只有把"色即是空"的见解也空掉"空空",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美学取消主义应当什么也不说.它既然要有所言说,并竭力要人们放弃其他美的定义,信奉它的否定主义美学定义,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美学取消主义取消美本质的研究转而走向美的具体形态的描述与分析,事实上,在对某一门类的美学资料进行选择、分析时,在对某种美学形态、审美文化加以取舍、评价时,又必然暗含、体现了自己的某种对美的看法.这种对美的看法恰恰是与否定主义的美本质观直接对立的.事实上我们看到,在“美学史”一类的形而下的描述性研究着作中,如果编着者缺少对美的一以贯之的思考,就会在评述中出现自打嘴巴的情况和“看人挑担不知重”的不负责任的现象.因为美之难解,于是干脆放弃思考,这也是美学研究中的鸵鸟行为.事实上“美是什么的问题”是回避不了的基本问题.搞美学研究不回答“美是什么”,正如搞经济学拒绝回答“商品是什么”、搞伦理学拒绝回答“什么是善”、搞哲学拒绝回答“什么是真”一样荒唐可笑.一个美本质缺席的美学理论体系是残缺不全的,一个对美本质毫无已见的美学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人类对于事物本质的从识,始于不知,中于知,终于不知.自然科学尚且如此,社会科学更复如此.在社会科学领域,没有绝对真理,有的只是包含的绝对真理颗粒多一点的相对真理.对于“美是什么”的思考和回答也只能以此相求.取消主义美学一方面从思维的开放性否定过去种种自我封闭的美学定义,一方面又将自己否定主义的美本质观封闭起来,要别人把它当作绝对真理而放弃美本质的思考,体现了"当局者迷"式的愚蠢,任其扩散,只会阻碍美学研究的进步.其实,只要我们不过于求全,认识到任何学说建构只是相对真理的探索,人们顺着"美是什么"的思路作些新的思考又何妨呢题:美的合理定义美的合理定义应是:美是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其中的“愉快”,是人的舒服、满足、高兴、欢乐、愉快之类心情的缩略称,它包括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快慰在内.此定义表明,美之所指,是事物中的部分;事物中的任何部分,就其本身而言,无论怎么说都不可以称之为美,但是,当事物中的部分被人感受并使人产生愉快时,它就成为感受者的美了;美具有当时性,只存在于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是与感受者的愉快共存亡的:随愉快的产生而产生,随愉快的消失而消失.一、美应指事物中的部分而言.“美是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定义明确地表明,美之所指,是“事物中……的部分”.这里所说的事物,与一般的用法一样,含义为世间可被无依附地指称的东西,如地球、山、水、花、理论和想法等等.当人们感到这样的事物美时,这美就是指其中的部分而言的,如张三说一朵花美,美就指花的部分如使张三产生愉快的花的颜色.在这里面,事物是花,事物中的部分是花的颜色.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还有一种做法是把这里的“花的颜色”当作事物看待,显然,此事物已非同一般即已不再是可被无依附地指称的东西了,因指称时必须依附于“花”.应当看到,即使把不是可被无依附地指称的“花的颜色”当作事物看待,美也依然是事物中的部分,只不过这“部分”已处于极端的状态即已达极限,已等同于“整体”了.显而易见,不管我们怎样看待“事物”, 美之所指无例外地都是事物中的部分.把美之所指,也就是把定义中的属概念,说为事物中的部分,这是从事实中来并且完全符合于事实的表述.请看看世上所有的美吧,有哪一个不是指着事物中的部分而言的我们不妨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谈谈.例一是,当许多人看一幅画美时,各人心中的美之所指,大凡都不是画的全部,比如通常是不涉及画料的化学组成方面的东西的,也不包括画中未被看到或者根本看不到的其他一些东西,而只是指眼睛所及的画中的某部分,如有的指画之色彩,有的指画之布局,有的指画之神态,有的指画之作者名字等等,所有这些所指即画之色彩、画之布局、画之神态和画之作者名字等等,都只是整幅画中的部分.例二是,一些人说山美,就可能有因山的形态而言的,有因山的轮廓而言的,有因山中的瀑布而言的,有因山腰的草木而言的,有因山体的颜色而言的,如此等等,山芯的岩石泥土和山间的飞蝇爬虫之类东西一般都与之无缘,其中山的形态、山的轮廓、山中的瀑布、山腰的草木和山体的颜色等等,也都只是山中的部分.例三是,人们说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美,就可能甲因计策的结构而生,乙因谋略的脉络而生,丙因孔明的运筹而生,丁因述计的语言而生……其中计策的结构、谋略的脉络、孔明的运筹和述计的语言等,无不为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这一事物中的部分.关于事物中的部分,还须作一点说明,那就是所说的“部分”只有在“事物中”的限制,而却无大小之分.当我们说山中的瀑布、山腰的草木和山体的颜色三者各为山中的部分时,并不意味着它们两者或三者合起来就不能作为山中的部分.在不同的情形中,“部分”这一表述虽同,但其所包含的东西却有别.于是就很明显,不论一个事物中的多少东西或什么样的东西使人产生愉快,都可说成是事物中的部分使人产生愉快.关于美之所指,历史上有过很多说法,如有说是“东西”的,有说是“物质”的,有说是“外物”的,有说是“事物的形式”的,也有说是事物的“属性”的,还有说是事物的“那种特质”的,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这些说法虽各有一定的道理,分别符合一些事实情况,但却全都不确切.举例说,“东西”有过于含糊之嫌, “物质”用以指“计策的结构、谋略的脉络、孔明的运筹和述计的语言”等等显然不妥,“属性”和“那种特质”则不能准确地指说“画之作者名字”、“山中的瀑布”和“山腰的草木”.——很明显,除了“事物中的部分”,再也找不出什么说法能把美之所指准确明白地表达出来了.我们知道,“部分”是相对于“整体”而言的,事物中的部分,是事物整体中的一块,可大可小,可此可彼,可实可虚,既能包含人们曾经使用过的所有说法中的合理内容,又能包含被它们遗漏的任何有用成份,完全可把美之所指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二事物中的任何部分,就其本身而言,无论怎么说都不可以称之为美,但是,当事物中的部分被人感受并使人产生愉快时,它就成为感受者的美了.在这里应加说明的是,使美与愉快联系,不是我的发现,而是从人们已有的见解中筛选出来的.在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美学着作中,把美与愉快联系起来的陈述已多到恐怕谁也说不清有多少的地步.我把愉快与美的联系筛选出来并在定义中使用,当然也是根据事实情况审慎确定的,在使用时,我还给“愉快”到底应指什么作了明确的说明.如上面已经提到过的,定义中的“愉快”是由事物引起的人的舒服、满足、高兴、欢乐、愉快之类心情的缩略称,它包括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快慰在内.我以前还曾说过,人的生理快感的产生,由人的生物学特性决定,而影响到精神上愉悦快慰的因素却很复杂,有生理方面的因素,更有世界观、社会经历、文化素养以及当时的环境、心境等等诸多其他主客观方面的因素.愉快,是上述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这些因素方面的原因,使得不同的人感受同一对象时有些会产生出愉快来而有些却不会,即使同一个人,对同一对象也可能有时会产生愉快而有时却不会,于是就会出现美的因人而异和因时而异现象.这些现象正是这里说到的诸多因素的不同及其变化所造成的.当然,美也会因物而异,而其原因则在于事物或者说“事物中的部分”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美的因人、因时、因物而异诸现象的出现,都能在“美是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定义中得到很好的说明.应当指出,“愉快”是个谁都能明白的东西.人们在感受任何事物的过程中,是不是产生了“愉快”,单靠直觉就能明白,而无需去考虑即无需通过其他的描述或者说明去确定,大人如此,小孩如此,甚至连婴儿也不例外.襁褓中的婴儿,一吮到奶头,愉快之情就溢于眉眼,而当受到针刺时,马上就哇哇大哭,一脸的不愉快即呈人前.连襁褓中的婴儿都能明白的“愉快”,恐怕是没有人会搞不清楚的了.愉快与美联系着,应是大家都亲历过的事情.在人类的活动中,当事物通过人的感官作用于人时,就会引起人的一些反应,此时,事物要是使人产生了愉快,那么人就会觉得这事物中有美:事物的哪个部分使人产生愉快,它的哪个部分就是美.世间所有的美都是这样形成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美是“事物中的部分”与“感受者的愉快”两者结合的产物.这里的问题还可以这样来理解:美不是固定地存在于事物中的东西,而是一种在一定的条件下出现的东西;美要是出现了,就一定出现于事物之中,同时能被人真实地感受到;事物中的部分之所以会成为美,显然是因为它使感受到它的人产生了愉快.在美与愉快关系的问题上,不但先前的一些研究者们已经明白,而且当今的许多人也是很清楚的.不过从网上的讨论看,仍不乏有持异议者在,较为典型的是,有人曾以现实中有悲剧美而对定义提出质疑,也有人因它不分美感与快感而觉得其不妥.下面分别就这两方面的问题谈点意见.1.有许多人认为悲剧美中的美不与愉快合拍,而却是与悲或痛苦等等联系的.应当指出,这样地看问题是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所致.悲剧美是“剧”美而非“悲”美,即不是悲苦所产生的美,而却是“悲剧”艺术的令人满意或者舒服而形成的美.当然,这种满意或者舒服有时会有一定的悲伴随着,但这悲显然不是美之缘起.事实上,悲是无论如何悲不出美来的,只有“愉快”在这里是满意或舒服才能“愉快”出美来.要是悲能悲出美来,那么,痛苦、木讷、呆滞、哀怨、恸哭等等就都可和美联系上了,于是,美就既对应着愉快,又对应着愉快负面的东西,天下还会有不美的东西在吗请想想,现实中会有这种所触皆美的事吗很明显,对于感到一个“悲剧”中有美的人来说,美一定不在使人伤心流泪之“悲”,而却在使感受者感到满意或者舒服的映悲之“剧”.要是悲剧美中的悲能悲出美来,那么悲剧美就不宜叫做“悲剧美”而却应改名为“悲美”了应当指出,“悲剧美”不指世上所有的“悲剧”都会产生美,也不指一个“悲剧”对所有的人都会产生出美来.一个“悲剧”能不能对感受者产生美,要看这“悲剧”能不能使感受者产生“愉快”即产生满意或者舒服等等.显然,有关悲剧美的正确认识,可有力地支持“美是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定义.2.有朋友认为,定义美时必须区分美感与快感并有所取舍,不然的话,美的范围就被扩大了.在持有这种观点的人看来,美只与美感联系,而却不与快感联系;与美感联系的美即“美学研究的美”才叫美,而与快感联系的美即“生活之美”尽管也可被人们称为美,如“美食”、“美味”、“美事”中的美,但却不是真美;不是真美的“美”只是美的“非标准用法”或“不正常用法”.这是非常小气非常偏狭的观点,既让人莫名其妙,又完全站不住脚.首先,只把“美学研究的美”当作美,而把“生活之美”排除于美的行列之外,不但有违事实,而且也找不出任何正当的理由.美食、美味和美事中的美是人们一直都说为美的一些美,这是铁打的事实,请问有什么理由可任意地把它们不当成美事物的美不美怎么可以按是不是已被美学研究过这种事来区分其次,把愉快分为美感与快感,这是历史形成的美学研究的需要.应当看到,这种划分是人为的并且仅仅是大致上可行的.须知美感与快感互相交融着,想在彼此之间划出明确的分界,永远不可能实现.着意于把与美感联系的所谓“美学研究的美”当成美,而把与快感联系的“生活之美”当作“不正常”的或“非标准”的美从而认为它们应从美的行列中被剔除出去,如此捏成的美连界限都难以搞清,怎么可能是个合理的东西呢“美学研究的美”的范围究竟应划到哪里为止,又有谁能确定得了如果认为“美”只指“美学研究的美”,那么这“美”就会因寻求不到确切的范围而走上不能被准确认识的绝路.实际上,对于美的定义即对于说明美是怎样的东西而言,只有包括着美感和快感的“愉快”才适用.愉快是个很清晰的概念,是不是愉快,人人清楚,与愉快联系的美,也界限分明,谁都不会感到含糊.显然,把愉快与美联系在一起,丝毫不存在任何形式上的毛病.其实,这种联系还是存在了不知多少时间的事实了呢.生活之美涉及到人们每一天的生活,从量上要远远大于“美学研究的美”.其实,艺术之美要以生活之美作为基础,没有生活之美的“美”是无根之美,是跛足之美,认为只有艺术之美才叫美的做法散发着让人感到沉闷的学究气,也明显地反映出了主张者在相应见解上的幼稚.其实,美如同浩瀚的大海,其中既有鲜亮的生活之美,又有更高的艺术之美也即“美学研究的美”.美学着重于研究艺术之美而少顾和不顾此外的美,这是现行美学的个性,其出现和存在都很正常.应当明白,美学看重艺术之美根本无碍于生活之美之为美.请问凭什么要把现行的美学研究未及之美驱逐出美的行列只有包括生活之美和艺术之美在内的美才是完整的美.我们给美下定义,目的在于把语言中的美是怎样的东西说清楚,无疑应让所下的定义适合于天下所有的美.定义美不应让美只局限于某些人想当然的圈子,如果给出的定义只适合于某些人不知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喜好的一部分美,那么应认为这种定义不能成立才对,怎么可以反倒认为能适合所有美的定义不妥呢因而就很明显,认为在定义美的过程中要对“愉快”作美感与快感上的区分,实不可取.以上所说的这些表明,美与不论指美感还是指快感的“愉快”联系,既能在道理上通顺,又能与客观事实符合.看来,“美是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定义应是一个合理的定义.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所有的美都必定是“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而所有的“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也都可称为美.请朋友们看看,对之能不能举出反例来哪怕只是一个要是举不出,就说明这一定义是与事实完全符合的,即是合理的或者说是正确的.美感的形成原理美感是怎样形成的美是对人的主观需求有功利价值的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使人产生出的一种快乐感觉.也就是说:人认为能够满足自己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会使人感觉到美;人认为不能够满足自己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不会使人感觉到美;人认为对自己的主观需求会造成利益上的损害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会使人感觉到丑.美又称为人对客观事物的美感.人的主观感觉的产生,是以人的观念形态为根据的.不同的人,观念形态是不同的,不同的观念形态构成了不同人特有的“自我”形态,并且每个人的观念形态又总是在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变化.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认为不美,人们过去认为美的事物现在却认为不美的根本原因.教育人们形成合理的观念形态,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合理的主观愿望和主观需求,正是观念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正是社会美育的基本课题.美学,不应该属于哲学的范畴.美学的基本任务,应该是根据人们已经确定的处于主流地位或先进地位的社会观念文化,创造出相应的造美技术,为人们确立的社会生活形态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强烈美感的文化事物,在促进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为人们创造出更多的生活愉悦.美感好感缺憾感观念形态什么是美,美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有的客观事物能够使人感觉到美,有的客观事物不能够使人感觉到美为什么有些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认为不美为什么过去人们认为美的一些事物,现在又认为不美了对于这些关于美学现象的最普通的问题,从来都是那些善于思考问题的人们非常关注的.从古到今,曾有许多人用超人的智慧和努力来试图圆满地解答这个问题.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个看似非常普通的问题仍然没有被任何人真正解决.三,主观感觉人以主观需求为根据,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感觉行为现象,称为人的主观感觉.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主要有两种形态,这就是“快乐感觉”和与其相对立的。
美学知识点基础归纳总结
美学知识点基础归纳总结一、美学的概念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它包括对美的本质、美的形式、美的原则、美的功能和美的发生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等问题的探讨,是人们认识、欣赏和创造美的理论基础。
美学以美为对象,是关于美的科学。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所进行的审美活动。
从广义上讲,美学研究人类对世界的整体审美情感、审美态度和审美行为;从狭义上讲,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和美的条件的理论。
二、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美的最一般、最根本的特征。
美的本质是美学的理论基础,是美学问题的出发点和根据,也是美学问题的核心和总纲。
美的本质是一种与情感和心境密切相关的精神境界,它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
美的本质是个体心境领悟力的具体表现,它是审美客体在审美主体心灵活动中产生、发展和表现的结果。
美的本质是审美客体中的人情精神境界和审美主体心境中的内在需要与要求、主观期待与观念标准的统一。
美的本质即是人的审美情感、审美心境和审美品位的共性特征。
美的本质既是美学哲学的对象,又是审美教育的目标。
三、美的形式美的形式是指美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问题。
美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主要包括:丰富多彩的审美特征、多姿多彩的审美形象、多种多样的审美结构、多样性的审美关系和多重性的审美要素。
美的形式是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它表现在各种审美对象和审美活动中,例如美的文学形式、美的绘画形式、美的音乐形式、美的雕塑形式等。
审美形式在审美对象中表达着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审美要求和审美需要,是文明进程的审美象征,体现出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审美趣味的审美追求。
四、美的原则美的原则是指美的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美的原则包括:自然的美的原则、自然世界的美的原则、自然界的美的原则、人类审美的原则和审美活动的原则。
美的原则是审美理论和审美批评的基本依据,它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普遍性和个别性。
美的原则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普世原则,它成为审美理论和审美实践的基本规范。
美学第五章社会美 美学基础
19:46
(二)人的美的特点
1、人的美既有社会性又有自然 性 2、人的美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 有机结合。 有机结合。 3、人的美既包括个人的美也包 括人类群体的美。 括人类群体的美。
19:46
(三)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
1. 内在美是本质的美,在人的美中起核心主导作用;外 在美是外表的美,是形式美。 2、内在美通过外在美得以表现, 外在美受内在美制约。 3、外在美具有直观性,易于被发现;而内在美需要深入 外在美具有直观性, 的观察才能被发现。 的观察才能被发现。 4、外在美保持时间较短暂,容易改变;而内在美一般较 外在美保持时间较短暂, 持久、较稳定。 持久、较稳定。
四.简答题
1.举例说明社会美的特征
2.怎样塑造医护人员的美
19:46
五.论述题
1.有些人认为,过去的社会传统审美与现在 的时尚审美有根本的分歧,是两股道上跑 的车,走的不是同一条路。你怎么理解? 2.有人说,人的容貌应该注重本色美,如果 借助化妆使自己变得漂亮,是一件很虚荣 无聊的事情,这样的审美追求不值得提倡, 更不应该给予肯定和支持。你赞同这种观 点吗?美是指以道德、 内在美是指以道德 、 人格为主 导的内心世界的美。包括道德、 导的内心世界的美。包括道德、理 想、人格、才识、情感等。崇高的 人格、才识、情感等。 道德、远大的理想、高尚的人格、 道德、远大的理想、高尚的人格、 睿智的才识、真诚的情感, 睿智的才识、真诚的情感,构成一 个人的内在美。 个人的内在美。
19:46
第1 节
社会美
社会美的含义
社会美是指社会事物 、 社会美是 指社会事物、 社会生活以及人 类精神活动的美。 它包括:人的美 、 类精神活动的美 。 它包括:人的美、 日常 生活的美、 生产劳动的美 、 科学美 、 生活的美 、 生产劳动的美、 科学美、 医护 美 、 环境美等社会领域的美 。 其中, 人的 环境美等 社会领域的美。 其中 , 美是社会美的核心内容。 美是社会美的核心内容。
克罗齐 美学原理
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是一门探讨美的学科,而克罗齐美学原理则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理论。
克罗齐美学原理是由德国哲学家克罗齐提出的,他认为美学是一门关于感性知识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揭示艺术和美的本质。
在克罗齐看来,美学是一种以感性知识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审美经验来揭示艺术和美的本质,因此,克罗齐美学原理强调了审美经验的重要性。
克罗齐美学原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审美经验来认识艺术和美。
审美经验是指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或感受美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性知识。
克罗齐认为,通过审美经验,人们可以感知到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美,从而揭示艺术和美的本质。
在这一过程中,感性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通过感性知识,人们才能真正理解艺术作品所表达的美感。
克罗齐美学原理强调了审美经验的个体性和主观性。
在克罗齐看来,每个人的审美经验都是独特的,因为每个人对艺术作品或美的感受都是主观的。
正是因为这种个体性和主观性,使得审美经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感性知识,它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或美的感知,更是对个体内心世界的表达。
克罗齐美学原理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美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们在审美经验中所感知到的一种情感体验。
因此,美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个体的感知而不断变化的。
克罗齐的这一观点对后世的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人们重新审视了美的本质和意义。
总的来说,克罗齐美学原理是一种强调感性知识和审美经验的美学理论。
通过审美经验,人们可以认识艺术和美的本质,体验到美的情感体验。
克罗齐的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美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对于推动美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克罗齐美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艺术和美,感受到审美经验的独特魅力。
美学原理马工程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美学原理马工程第二版知识点总结《美学原理——马工程第二版知识点总结》一、基本美学概念1、美学:美学是一种以审美经验为基础,以审美理论为依据,探讨审美理想的一门学科。
2、美感:美感是指人们对一种审美形式的赏识或喜悦,以及在审美对象上产生审美效果的过程。
3、审美:审美是指人们对美的判断或感知,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理性的。
4、美学标准:美学标准是指用来衡量一个审美形式是否对人们有足够的审美效果的标准。
5、美学道德:美学道德是指以将美学概念应用于行为道德的学术。
二、马工程美学原理1、马工程原则:将一种重要的负荷应用于特定的结构中,而不使这种结构受损或改变,并以此来获得最佳的效果。
2、均衡原则:均衡原则是指在设计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使得每一部分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3、比例原则:比例原则是指某种审美形式的比例可以作为审美标准的依据。
4、实用原则:实用原则是指一种审美形式应具备有实用性,即它具有实际的处理或操作能力。
5、把握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将材料和结构的质量和表达引导到一个有效的水平,而不是尽可能地把它表现得更好。
6、可识别原则:可识别原则是指某种审美形式应该具有良好的可识别性,即能够使人们很容易识别或理解它的特性。
三、马工程的应用1、交互设计:交互设计是指在设计交互界面时,应用马工程原则以保证设计的有效性和令用户的体验有趣又有趣的美学体验。
2、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指在设计建筑时,应用马工程原则以保证其结构坚固稳健,并给用户带来安全且充满审美效果的建筑美学体验。
3、工程设计:工程设计是指在设计工程时,应用马工程原则以保证最佳的结果,从而实现最佳效果。
美学知识
粗细
重复
镜像
大小
2.2
构图应用
● 多媒体软件界面设计规范 (1) 根据用途确定界面类型
● 自学类型的界面
(文字多,菜单详尽)
● 演示类型的界面
(图片多,菜单精炼) (2) 利用构图原则设计界面
● 自学类型的界面
(各对象交错变化)
● 演示类型的界面
(突出演示对象,可采用
悬挂式菜单,不占空间)
● 网页构图
“面”现象的研究。
2
平面构图
■ 艺术性 —— 追求感觉、时尚与个性
■ 装饰性 —— 追求效果、夸张、比喻
2.1 构图规则 ● 艺术性与装饰性
艺术性
装饰性
● 整体性与协调性
■ 整体性 —— 追求表现形式和内容的整体性 ■ 协调性 —— 强调版式、内容的协调统一
整体性作品 整体性作品
协调性作品
● 点 、线、面的构图规则
4
多种数字信息的美学基础
4.1 图像美学 ● 要点1 —— 图像色调
● 正常色调
● 单色调
具有真实感,常用做反映 现实生活
老旧、单一,常用做背景 或刻意表现某一主题
● 要点2 —— 图像清晰度
清晰度
300dpi
● 颜色数量、分辨率
96dpi
与清晰度的关系
颜色数量 28 216 224 232
224彩色 300dpi
■ 点 —— 局部效果
CAMERA
突出主题
视线集中
● 点、线 、面的构图规则
■ 线 —— 分隔效果
空间分隔
有形分隔
无形分隔
● 点、线、 面 的构图规则
■ 面 —— 整体效果
占据空间
美学重要基础知识点
美学重要基础知识点1. 审美观念:美学研究的核心是对审美观念的探讨。
审美观念是人们对于美的感知、评价和理解的主观想法和认识。
它涉及到美的定义、特征以及美的价值等方面。
2. 美学范畴:美学研究的范畴很广泛,包括艺术美学、自然美学、社会美学等。
艺术美学研究艺术作品的美,自然美学研究大自然中的美,社会美学研究与社会文化相关的美。
3. 客观美与主观美:美学研究中存在客观美和主观美的对立。
客观美指的是客观存在的美,它与人的主体意识无关;而主观美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是个体主观意识中的美。
4. 审美经验与创造:审美经验指的是人们在感知和欣赏美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灵体验。
创造则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表达个体情感和思想的过程。
5. 美的价值:美学研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关于美的价值的讨论。
美的价值可以是道德的、精神的、审美的等等,不同文化和时代对于美的价值观可能存在差异。
6. 形式美与内容美:形式美强调作品形式上的美感和表达方式,如色彩、线条等;而内容美强调作品所传递的意义、思想和情感。
7. 风格与表现形式:艺术作品存在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不同风格的作品传递的美感和意义也不同。
风格是一种共性的艺术表现方式,而表现形式则是艺术作品的具体形态。
8. 价值判断与审美标准:美学研究中也涉及到对于美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标准的讨论。
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喜好存在差异,不同的审美标准会影响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
这些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基础知识点,通过对这些概念的了解和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同时也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美学研究中。
美学常识知识点
美学常识知识点美学常识知识点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等问题的学科,包括对美的定义、美的本质、美的特征、审美经验和艺术创造等方面的研究。
美学常识是美学领域中最基本的知识,必须掌握作为美学入门的基础。
一、美的概念美是一种人类感觉经验,描述事物的外在或内在特征时,表达的是一种美的感觉。
美是一种产生于观察和感知的审美现象,是人们发现事物中的一种品质。
它可能是某种形式上的优美或是某种情感上的美感满足。
尽管各个学派对于美的定义存在差异,但在总体上,美是指一种与本质相对立的、主观性的审美特征。
二、感觉经验审美本质上是一种感觉体验,感官也是进行审美体验的媒介。
对某种事物产生感觉体验,通常涉及到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五个感觉器官。
要领略艺术品或美景的美,人们必须把握这些感觉器官的功能和产生不同感觉的途径,从而形成了美学感觉知识。
三、审美理论审美理论是研究作为审美特征的对象和主体的一种领域。
美学理论主要研究美的本质、美的特征、美的评判以及艺术观念和创造等方面。
审美价值和评判标准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向。
对于美来说,美学家认为评判标准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
普遍性评判标准指的是所有人通过感官可以感受到的相同的美,而相对性评判标准则指的是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审美标准。
四、艺术与美学艺术和美学关系密切,毕竟,在艺术和美学之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美学是研究创造美的科学,而艺术具有创造美的特质。
艺术是一种对美的创造性的表达和再现,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质量是美学研究的重要研究领域。
因此,艺术和美学往往被视为相互依存的学科。
五、艺术风格艺术风格是艺术的特征之一,艺术家会在创作之中表达自我,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的研究是美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不同的艺术风格,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和时代的审美观念,从中洞见出美的多元特征。
六、美学史美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这个时期美学的主要任务是明确美之本质。
民族、文化、哲学和艺术共同塑造了历史中不同国家的美学。
美学基础知识
一、中国美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中国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
但是,无论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佛教美学或禅宗美学思想,都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认识与知觉的统一。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美学思想中国的美学思想始于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形成各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为中国古代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伦语·颜渊篇》)。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仁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爱和同情心”,但是儒家思想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墨家学派主要以重生产的实用美学思想:“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墨子佚文》)补充了儒家重人而忽视物的不足,充实了社会美的基本内容;道家则进一步形成了重人性、人情的意境美学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补充了儒家的重人的功利价值而忽略个性自由的不足;法家则产生了重视社会规律的创造美学思想:“道也,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文雅·释诂》)补充了儒家重礼仪而忽视社会变革的不足。
两汉在先秦基础上又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发展:一是以《淮南子》为代表,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儒、法各家的美学思想;一是以杨雄为代表,继承发扬了思想中合理进步的因素,同时又表现出不受儒家思想束缚的气概。
两汉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是:以儒、道为主干又集各家之精华。
(二)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从人物品藻开始,波及诗、文、画、山水、庭院等。
艺术的全面发展和繁荣以及艺术家大量涌现,是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建立期。
在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两汉艺术繁荣与发展迅速,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顾恺之的《论画》,宗炳的《画山水序》,还有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及王羲之的书论,陶渊明的诗及《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基础知识与原理简答题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这一作法有哪些合理性与片面性?①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
②片面性在于: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并不是所有符合形式美规律的都是美的;美在形式不符合所有美的事物特别是社会事物。
2.简答优美的本质和特征?①优美基本的美学特征是和谐。
②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和谐共存关系中。
③优美对象整体内外关系的和谐。
④感性形式方面的和谐,具有小巧、柔和等品格。
3.简要说明生活丑和艺术美的关系?①艺术的美不美,不在于它描写的生活是美是丑。
②生活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美,是因为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表现变得更典型了。
③艺术可以把生活丑表现出来,帮助人们辨别美丑,对人产生审美教育作用。
4.说明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①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
②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③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5.说明艺术接受的主体性特征?①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
②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野”。
③文学和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复杂的结构,都需要主体参与填补空白。
6.简答美育的特点?①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
②美育是非常愉快的,是心甘情愿和乐而忘返的。
③美感教育是动于内,从内心的情感角度去打动人的。
④美育的愉悦性激励着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
⑤美育有特殊的途径和方式,具有陶冶性情和泄导身心的作用。
7.美学学科的性质?①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②美学和人有密切关系。
③美学与人生价值密切相联。
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8.简答从主观心意状态中寻找美的积极意义和可能导致的后果?①它的意义在于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的关联。
②但它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
③各人心意状态不同,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心理不同,以及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
由此出发去衡量美会失去标准,甚至得出“趣味无争辩”。
9.人的感觉能产生美感的原因?①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具有自由性。
②人的感觉是感性理性的统一,既能认识,又能审美。
③人的感觉具有自由创造的想像力。
④人的感觉是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
⑤经过长期训练获得了丰富性和多样性并且变得灵敏。
10.艺术品和非艺术品的联系?①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
②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11.简答艺术敏感的特点?①朦胧性:只是对象引发而得的感触,还未形成完整意象。
②突发性:是突然触发难以把握的。
③能动性:不只是主体对客体的被动感受,更是对客体的赋予能力。
12.为什么说审美功能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①艺术的功能是多元的,但它的核心功能是审美。
②意象、意境在本质上是虚拟的、审美的,以意象世界为核心的艺术晶的首要功能是审美。
③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
13.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①美的规律的理论。
②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
③异化劳动和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④艺术本质的理论。
14.原始人美感的特点?①以模仿动物为美,这是原始人的经常性行为,也是原始艺术的中心问题。
②反感祖先形象本能。
③包含着超自然的神秘观念,或与特定的观念相联系。
15.崇高的本质特征?①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
②崇高的对象常常是体积巨大、力量雄伟和气势磅礴的。
③崇高的感受往往是通过令人惊心动魄的途径,体现人改造自然社会的信心而引起愉悦。
16.意象的结构?①意象的基本结构即意与象两个方面。
②意指主体在审美时的意向、意图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等。
③象指由想像创造出来的,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的非现实的表象。
17.什么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①最初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
②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
③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
18.美育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①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发展人,使人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
②美育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创造力得到培养,最终使个性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19.西方悲剧意识是如何演变的?(1)希腊神话和悲剧,认为人生的悲哀和痛苦,是由神所支配的,是与生俱来的.命运的悲剧,成了希腊悲剧的一个特点。
②文艺复兴之后,由于人的觉醒和个性的解放,人的性格成为描写的主要对象,性格的缺点常常成为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性格悲剧取代了命运悲剧③18、19世纪,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成为当时的时代主题,悲剧内涵转向社会,描写社会的不合理给人造成的悲剧,出现了社会悲剧。
④20世纪现代西方悲剧主要表现灵魂的失落,感情的失落。
20.什么是意像的物态化和物化?①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来,赋予一定的形式符号,使之以具有感性物质外观的形态体现出来。
②意象的物化则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
21.联想有哪些类型?联想的类型有三种:①接近联想:主要指两件物象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当接近,人们习惯上将二者联系起来,从而一感受到甲便自然联想到乙,并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
②相似联想:是指两件事物之间,在性质和状貌上的某种类似,从而由此物想到彼物。
③对比联想:指由某一事物触发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截然相反相对的事物的联想。
22.美育是如何转移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的?①从生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恬适和愉快。
②从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
③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
D.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23、美学研究为什么要以艺术为主要对象?(1)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2)通过研究艺术欣赏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人类美感经验的本质和特点。
③对于审美对象的研究通过艺术能更好地抓住其基本特征。
④通过艺术研究审美观念是——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4.为什么说人是世界的美?①美离不开人,有了人世界才有美,世界的美是人创造的,美是社会现象。
②只有拥有自由意识的人,才能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
25.简述美感中理解的特征?①美感中渗透着有意识的理解。
②审美活动中的理解,有助于了解和熟悉所感受到的外界的符号和信息。
③美感的理解,不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是理化为情,情又融于理。
26.美育是如何转移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的?①从生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恬适和愉快。
②从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
③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的旷达和赏玩。
27.中国当代美学家对美学研究对象的看法?①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
②美学是艺术哲学,因此其研究对象是艺术。
③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感经验,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
④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28.为什么丑是近代精神的产物?①近代自然科学发达,一方面打破了上帝创世的神话,另面也打破了理性万能的看法。
②19世纪和20世纪是人类遭遇灾难的时代,痛定思痛,人类的价值观念包括美丑受到诘难。
③20世纪后工业化的西方社会出现种种畸形矛盾,世界与人越来越生疏,人们要求心灵的刺激,丑比美更合人的要求。
29.为什么说美是自由的形象?凡是美都是形象,但形象不一定都美,美的形象都是自由的形象,它除了能够给人带来愉快感、满足感、和谐感和幸福感外,还应给人带来自由感。
美的理想是与自由的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自由是对客观必然规律的认识把握,人要欣赏美也必须首先获得自由;从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来说,美的形象更是自由的形象。
30.简述美育的方式?①美有三种不同形态,即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育也有三种方式,即自然、社会、艺术。
②自然美蕴藏于大自然之中,只要我们面对大自然,陶冶于大自然,就可以受到自然美的教育。
③社会美是直接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审美对象,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对人的影响非常之大。
④艺术审美是最重要的美育方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1。
什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在自然中选择对象,发现对象把自己全部生命的本质力量注进去,使对象活起来,成为自己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这时就产生了对象化。
因此“对象化”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
这样的“作品”既有对象的性质和特点,也有本身的性质和特点。
32.什么是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和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33.从美学中悲剧与戏剧,生活中的悲剧的区别说明其含义?作为美学意义的悲剧不同于戏剧中的悲剧,它不注重艺术作品是不是有特定的戏剧形式,同时它也不是生活中的苦难。
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34.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①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
②美的规律的理论。
③异化劳动和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④艺术本质的理论。
35.为什么说美感的存在必须以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①个体美感的获得是通过感官去感知、通过心灵去领悟的。
②入主观上如果不具备审美的能力,那么客观上任何对象都不能使人产生美感。
③审美能力一方面包括先天的感官和气质上的颖悟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后天的学习和实践。
36.丑与恶的关系?①丑与恶有密切联系,但丑并不等于恶。
②首先恶显示为形象才能成为丑。
③丑是恶的表现的一个侧面,主要指人物形象上的表现④长相的丑与恶没有必然联系。
⑤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对丑可能有一致的评价,而对恶则可能有截然相反的标准。
37.简答美育的内容和方式?美育的内容很广泛,它有主体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也有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
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
38.为什么说美感的存在必须以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前提?①美感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心理结构和因素,必然对于美感的产生和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②审美心理中的历史文化因素,对个体的美感有着相当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③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往往造成千差万别的个性鲜明的审美心理特征,随之也造成了文学社会人的美感的丰富多彩。
39.简单评介“有意味的形式”说。
①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②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抖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蔽着的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