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重点】 论语解析 八佾第三
《论语八佾第三》
《论语·八佾第三》八佾(yì)第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说到季孙氏时说:“(他)在院庭里奏起八佾来,像这样的事都能够忍受,还有什么事不能忍受呢?”(注意:佾,古代乐队的行列;八佾,古代天子专用的乐舞,一行八人叫一佾,共六十四人组成。
)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译文】三大家族(仲孙、叔孙、季孙)在撤出膳食时奏响诗篇“雍”。
孔子说:“雝诗中说‘诸侯们助祭在庙堂,天子的仪态严肃端庄’,(这两句诗用”在这三家祭祖的大堂上,可取什么呢?”。
(注意:雍,本作“雝”,《诗经·周颂·臣工之什》中的一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注意:“人而不仁”,句中的“而”用于主谓之间,表假设。
如……何,属于古代汉语中的固定格式,翻译成“对……怎么样呢?”)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丧,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林放(鲁国人)询问礼的本原。
孔子说:“你问的问题太大了。
礼节,与其奢侈,宁可俭朴;丧礼,与其轻易,宁可悲恸。
”(注意:大哉问,属于主谓倒装句,翻译时要注意还原。
“易”,轻易,轻率。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译文】孔子说:“蛮荒的少数民族有国君,不如中原的诸侯国没有国君。
”(注意:孔子的话中,两个“之”字均为主谓之间。
孔子的言外之意是“少数民族有国君,却没有礼仪,还不如中原的诸侯国某个时期没有国君,却葆有礼仪”。
另外,鲁国的昭公和哀公都曾经逃亡到别的诸侯国,是孔子亲见的。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译文】季孙氏到泰山去祭祀。
孔子对冉有(姓冉,名求,孔子的弟子;他给季孙子做家臣)说:“你不能拯救他吗?”回答说:“不能。
《论语·八佾篇第三》3.9: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论语·⼋佾篇第三》3.9:夏礼,吾能⾔之,杞不⾜征也“每⽇⼀句论语”专栏系列连载的第 47 篇⽂章
⼤家好,欢迎打开#每⽇⼀句论语#专栏,
每天花5分钟⼀起学论语,受益每⼀天!
⼦⽈:“夏礼,吾能⾔之,杞不⾜征也;殷礼吾能⾔之,宋不⾜征也。
⽂献不⾜故也,⾜则吾能
征之矣。
”
【原⽂】
⼦⽈:“夏礼,吾能⾔之,杞①不⾜征②也;殷礼吾能⾔之,宋③不⾜征也。
⽂献不⾜故也,⾜
则吾能征之矣。
”
【注释】
①杞:国名,杞君是夏禹的后代,周初的故城在今河南杞县,其后迁移。
②征:证明、验证。
③宋:国名,宋君是商汤的后代,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县南。
④⽂:典籍;献:指贤⼈。
【译⽂】
孔⼦说:“夏代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杞国不⾜以作证明;殷代的礼仪制度,我
能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以作证明。
这是因为杞、宋两国的历史资料和知礼⼈才不⾜的缘
故。
如果有⾜够的历史资料和知礼的⼈才,我就能引⽤作证明了。
”
【解读&感悟】
本章讲的是孔⼦对“礼”的发展史的研究。
孔⼦虽然熟知各朝的礼制,但由于不能通过杞、宋两国
现存的典籍以及贤⼈验证,便对古礼秉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孔⼦的这种治学态度,也为后世树⽴了实事求是和严谨的典范,⽆论做什么都要有依有据,特
别是做学问。
温馨提⽰。
3《论语 八佾篇第三》-【整本书阅读】《论语》1-13篇逐条讲解高中语文
监:“鉴”,借鉴
郁郁乎:文采盛貌
中
中
国 风
二代:夏商
文:礼乐制度
国 风
PS:“吾从周”——继承周礼 周朝礼乐制度的坚定捍卫者、鼓吹者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 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 者,虽百世,可知也。”
中
PS:历史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中
国
国
解读:违背/僭越周礼!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xiàng维辟公, 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三家:仲孙、叔孙、季孙
中 国 风
《雍》:《诗经·周颂》的一篇
中 国 风
相:助祭者
PS:不合适就不和谐,不和谐又一本正经,滑稽又可笑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
中 国
语:告诉
中 国
风
风
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 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 sàng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中 封人:镇守边疆的小官 请见:请求会见孔子
中
国
国
风
风
君子:有道德学问的人 从者:随从之人
二三子:你们这些人
患:忧愁担心
丧:失掉官位
中
告朔:每逢初一,杀一只
国
风
活羊祭于庙,之后回朝堂
政。这祭庙叫“告朔”。
爱:可惜,吝惜 中 国 风
PS:仪式感、象征意义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尽礼:谦恭、尊人、谦卑
中 国
PS:《礼记》礼的本质:“尊人而自卑也。”
中 国
《论语》导读(六)——八佾第三(14-26)
《论语》导读(六)——八佾第三(14-26)《论语》导读(六)——八佾第三周(jiàn)监于二代3·14子曰:“周(jiàn)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注释】(1)监:同“鉴”,视、借鉴的意思。
(2)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商代。
(3)郁郁:文采盛貌,丰富、浓郁之意。
【译文】孔子说:“周代的礼乐文明是借鉴于夏、商二代的礼乐文明建立起来的,它的文德多么丰富隆盛啊!我遵从西周时代的礼乐文明。
”(孔子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认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继,有沿袭。
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
)子入太庙3·15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zōu)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1)太庙:君主的祖庙。
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
(2)鄹:又作“陬”,春秋时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附近。
“鄹人之子”:孔子父叔梁(hé)纥,曾为鄹邑大夫,故当时称孔子鄹人之子。
【译文】孔子到了太庙,事事详问。
有人说:“谁说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呀,他进入太庙,事事详问。
”孔子听到此话后说:“(事事详问)这就是礼呀!”(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
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正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射不主皮3·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注释】(1)皮:用兽皮做成的箭靶子。
(2)科:等级。
【译文】孔子说:“比赛射箭,不以穿透皮靶为能(重要的是中的),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能力爱好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个道理。
”(“射”是周代贵族经常举行的一种礼节仪式,属于周礼的内容之一。
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射箭,只不过是一种比喻,意思是说,只要肯学习有关礼的规定,不管学到什么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3·17子贡欲去告朔之(xì)饩羊。
论语细讲之八佾第三
• • • •
穆穆,是形容天子温和肃敬之貌。 四方诸侯以及二公都来助祭,天子是那样的温和庄严肃穆 5、奚取于三家之堂。 主祭者是天子,四方诸侯以及二王之后都来陪祭,三家之堂 哪里有这样的场景,却唱这样的诗句,到底是何意义? • 季氏僭八佾,三家僭雍彻,越分非礼,昭然若揭 • 孔子的态度明明白白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 • • • •
4、庭:季氏的家庙 5、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忍:一解,容忍,此事可忍,何事不可忍? 忍:二解,忍心,此事他都忍心做,什么事他不忍心做呀? 雪公语:学儒必须敦伦尽分,始能希圣希贤。否则所学不实, 于己于人,皆有害而无益。季氏僭礼,即是不能尽分,必为鲁 国祸乱之源。所以孔子严斥其非。
• 1、三家:谓仲孙、叔孙、季孙。 • 仲、叔、季三孙,是鲁国的卿大夫。大夫称家,故称三家。 • 他们是桓公的公子庆父、叔牙、季友之后的子孙,故皆称孙, 又称三桓子孙。庆父为庶子之长,故仲孙后改称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2、雍:《诗经》写作雝,是《诗经》里一篇诗的名称,在 《周颂臣工之什》里。 • 3、彻:通作撤。天子祭宗庙,礼成时,歌此《雍》诗以撤 祭馔,今三家祭祖,亦以《雍》诗歌之而撤。 • 4、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 这两句在《雍》诗中 • 相:助祭的傧相;维,语气助词 • 辟:训君,指诸侯 • 公:二王之后于周封公,夏之后为杞,殷之后为宋
• 重要启示 • 1、中国是礼仪之邦,文化立国 • 2、夷夏之别无非是一个"礼"字 • 夷夏之别,不以血统、种族及地理与其他条件为论,而以 行为为准则,就是以“礼”为准则 • 礼记· 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 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
论语八佾第三注解
论语注解·八佾第三·九~十三章九、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注释】(1)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
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2)徵:证明。
(3)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4)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
【译】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
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
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解读】这一段是孔子评论当时礼的状况。
朱子的《集注》中讲说,「杞」是「夏之后」,「宋,殷之后。
征,证也。
文,典籍也。
献,贤也」。
杞,当时周朝的诸侯国杞国,是属于夏代之后,夏朝的后裔被封在杞国。
宋是殷商的后裔,所以宋国是殷之后。
夏、商到周,这叫三代,三个朝代。
因为杞国是夏之后,所以要了解夏礼,夏朝的礼,最好是到杞国。
宋国是殷商之后,要了解商朝的礼,最好到宋国。
所以孔子在这里讲,『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夏朝的礼,孔子说他自己能说得出来,但是要取得证明,这个「征」是证明的意思。
证明孔子治学态度非常的严谨,言必有据,一定要有根据、有证明才能说。
所以孔子要找夏礼的证明,当然他要去杞国找。
但是他说,然而「杞不足征也」,杞国已经不足以为证明了。
殷礼,殷朝的礼,孔子能说,但是也要证明。
而殷朝的后代宋国,也不足以为证。
朱子的《集注》当中说,「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
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君言矣。
」这意思是说,想要说明殷和夏两朝的礼,孔子说「我能言之」,我能讲。
但是要找到证明,就是谁还在行这个礼?那么去到夏之后的杞国、殷之后的宋国,都找不到证明,没人在行礼了,这是『文献不足故』。
这个文是典籍,典籍不足。
第二个是献,献是指贤人,贤人不足。
其实不是不足,简直就没有了。
《论语》全解全译:八佾篇第三
《论语》全解全译:八佾篇第三
【原文】
公有丘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迅猛然如风,而周密如仪矩,威仪而正,后世之述备焉。
姚、宋之隆,雍、周之盛,宰我
驾于桓公,五十余年,子湣季之世,享于天下而祀于社稷,茅茨灵巫,所以别于干戈,白
服邦家,所以练于礼乐也。
”
【翻译】
公有丘感慨地叹道:“仰视您,高峻不可攀援,仔细斟酌,才能深入了解,瞻望前方,却又忽然在背后。
您非常善于引导人,既缓慢婉转,又勇猛有力,思维敏捷周密,仪表端
庄威武,所以后人对您的评价备受推崇。
在姚、宋之时,您执掌政权,带领百姓建立了广
泛的福利和繁荣的社会,得到了收益。
在雍、周之间,天下大势之下,您担任了桓公的重臣,度过了艰难的50年岁月,您的影响绵延至子孙后代。
如今已经享天下名声,成为神
社的主祀之一。
因为您奠定了礼乐的基础,所以后人才能在和平中培养练习,以此来区分
与战争不同,为国家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
《论语讲义》——八佾第三(1)
《论语讲义》——八佾第三(1)《论语》第一篇《学而》是讲治学,要学习人生大道;第二篇《为政》讲要用所学来治国平天下。
要治理国家,首先就要认识这个国家,就要了解当时社会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第三篇《八佾》主要是批判现实,批判春秋末年混乱的各种社会现象。
这就像要成为医生,要能给别人看病,首先要学习医学知识,学习医生的职业道德,这就是为学。
此后,你可以开始为病人诊病了,这就是为政。
这时你要给病人把脉,找出病症所在。
《八佾》这篇就是把脉,把社会之脉,找出社会问题的病根。
按中医的理论,左手的脉关联心、肝、肾,右手的脉则关系肺、脾、肾,医生在把脉的时候,根据脉象判断病根之所在。
而春秋末年的时候,病根在哪里呢?病在“非礼”上,这也是春秋末年最大的社会问题。
什么叫“非礼”?前面我们已经讲过“礼”字的写法。
“礼”就是用一些祭品来祭拜神灵,是一种形式,把这种形式展开来,就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的特定的礼仪形式、规定。
有一句话最能讲明儒家的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现在很多人批判这句话,还有人不理解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啊?“君君”,就是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国君要守国君的礼法。
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臣子要守臣子的礼法,这就叫“臣臣”。
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守父亲的礼法,这就叫“父父”;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守儿子的本分,这就叫“子子”。
就是说,是什么人就要守什么人应该守的礼节,人应各安本分,各守己道。
把儒家的礼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字:人人,人要有人的样子。
人没有人的样子,你拥有人的躯壳,可是做的却是猪狗的行为,那么你不是成了猪狗了吗?这就不是人人。
所以人要有人的样子,人没有人的样子就是非礼。
春秋末年就出现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状况,甚至臣弑君——做臣子的把国君给杀了,子弑父——做儿子的把父亲给杀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非礼的,各人都不守本分。
孔子针对这样一些情况进行了批判,这就是《八佾》的核心。
安德义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5)
安德义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5)【原文】3.13王孙贾问曰①:“与其媚于奥②,宁媚于灶③。
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注释】①王孙贾:卫国大夫。
②媚:讨好,巴结。
奥:房子的西南角,古人认为那里有神。
③灶:做饭的灶。
古人认为奥神比灶神尊贵,但灶神可以“上天言善事”,有实权。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可能是当时的俗语,意思是与其巴结地位高的人,不如巴结地位低但有实权的人。
【语译】王孙贾问道:“‘民间所谓与其祈祷西南角的奥神,不如祈祷灶神’。
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那么样说)不正确!如果得罪了上天,到哪儿祈祷也没用。
”【解读】本章孔子谈舍近求远还不如抓住事物的根本。
孔子强调中庸,凡事“时中”、“执两用中”。
奥神尊贵,灶神实用;奥神远,灶神近。
孔子通常的观点应该是与此二位神氏等距离交往,以道事之,保持独立的人格,不偏倚。
王孙贾却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提出与其讨好奥神,不如讨好灶神。
孔子采取以偏治偏、釜底抽薪的方法,批驳他说:“得罪了上天,连祈祷的地方也没有”,意思是你想谄媚投机取巧,不以道事君待人,连根本都没有了。
孔子所说的“天”即“道”。
另外,他俩谈话艺术都很高妙,打哑谜,均采取比喻说法。
比喻所指的内容历来分歧较多,我们不去讨论。
王孙贾暗示孔子,应讨好有势力的人,孔子也用同样的方法回答他,任何有势力的人都无法逃脱大道的制约,还是以道事君,忠道不盲目忠君,更不要谄媚趋附。
【原文】3.14子曰:“周监于二代①,郁郁乎文哉②!吾从周③。
”【注释】①周监于二代:周朝的礼仪制度是借鉴于夏朝、商朝制定的。
监:同“鉴”。
二代:夏商二代。
②郁郁:丰富,繁盛。
文:礼乐制度。
③从:顺从,赞同。
【语译】孔子说:“周代借鉴了夏商两代的文明成果,它的(典章制度)表现出无比丰富华美的文采啊!我追随周代。
”【解读】梦周,复周,用周,从周,“周”或指周代,或曰周公,是孔子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感情之结。
孔子自己在《阳货篇》中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论语讲义》——八佾第三(2)
《论语讲义》——八佾第三(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那么礼拿来做什么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之心的话,又拿音乐来做什么呢?孔子一生是讲礼乐的,用礼乐来治天下,礼乐之治。
为什么要有礼乐?礼是形式,乐也是形式,人的诚敬之心,要以一种形式来表达,就用礼乐。
而人如果没有仁德之心,你光有礼乐有什么用呢?比如说我非常懂礼,看起来好像很有礼节,礼数也很到位,可是我实际上狼心狗肺,礼节再到位又有什么用呢?你的礼节做得再好,衣服穿得再美,可是你的内心比蛇蝎还要恶毒,那这个礼乐还有什么用呢?没有用。
所以孔子说首先人要有仁德之心礼乐才有意义。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是鲁国人,他来问礼之本,因为春秋末年礼崩乐坏,礼的实质已经不讲了,可是礼的形式还保留着。
比如说“八佾舞于庭”,六十四个人奏乐跳舞是一种礼,尽管他是在用他不该享受的礼,是非礼,可是他仍然保留了这种形式;“三家者以《雍》彻”,他们是在祭祀,还在奏乐,形式保留了,可是内容完全变味了。
所以林放就来问,到底礼的根本是什么呢?现在大家都很懂礼啊,看起来礼乐很流行啊,可是到底这个形式的本质是什么呢?在春秋末年,礼已经成了一种形式时,孔子感叹林放居然还能够来问礼的根本,所以他说:“大哉问!”你问了一个好问题啊!“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
”孔子就说了,一般的礼节,你与其搞得很奢侈,把礼节的形式搞得非常完备,不如简略一点、简单一点,重在突显它的本质;“丧,与其易也”,“易”就是治的意思,治办丧事,与其把丧事治办得礼数周全,治办得很妥当,“宁戚”,不如心里真正悲伤。
办丧事的时候又请和尚,又请道士,念经说法,还有乐队奏乐,搞得非常隆重、完备,可是他的儿女呢?在旁边又打麻将,又吃夜宵,这算什么呢?孔子说你与其把排场搞得这么大,不如你心里真正悲伤。
办丧事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寄托悲伤之情,而你连悲伤的实质都没有了,丧事办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对待礼节,你与其把形式搞得很好,不如去深入体会里边的内容,礼节是形式,形式背后是诚敬,这才是礼的根本。
《论语·八佾篇第三》3.5: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论语·八佾篇第三》3.5: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每日一句论语”专栏系列连载的第43篇文章
大家好,欢迎打开#每日一句论语#专栏,
每天花5分钟一起学论语,受益每一天!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
【原文】
子曰:“夷狄之有君①,不如诸夏之亡也②。
”
【注释】
①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外族的贬称。
②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亡(wú):通“无”。
【译文】
孔子说:“夷狄有君主而不讲礼节,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而讲礼节。
”
【解读&感悟】
孔子通过与“夷狄”的比较,阐述了“礼乐”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在他的思想主张中,“礼乐”代表的是文化制度和行为规范。
在他看来,“夷狄”之族都是一些没有文化的人,不懂得礼仪。
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很难长久生存的,更不值得赞许。
而华夏诸国即便是没有国君,但有着“礼乐”的传统,也能靠这些典章制度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因此,不管怎么样,都比只
有国君而没有“礼乐”制度的“夷狄”好很多。
后人对本章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分歧。
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诸夏不如夷狄,文化落后的夷狄都有君主,不像文化发达的中原却目无天子;二是夷狄不如诸夏,夷狄有君主而不讲礼节,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而讲礼节。
这两种解释虽然截然相反,但都能说得通。
本章译文是按照第二种说法进行解读。
温馨提示。
安德义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以礼表现德行)
安德义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本篇谈为礼,为政以礼,礼是德的表现形式。
本篇重点谈“礼”,天子之礼、诸侯之礼、庶人之礼、祭祀之礼、谦让之礼、君臣之礼以及仁内礼外、礼之源流考证乃至于管仲之无礼。
围绕“礼”字,大约谈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指责非礼僭越之行为。
二、论述礼与乐的关系。
三、礼之俭奢以及礼之内外的关系。
四、礼乃是人类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
号召人们应学礼,遵礼并循礼而行。
【解读】本章是孔子对“八佾舞于庭”的违礼行为的指责。
孔子当年看见鲁国专权的大夫季孙氏,目无天子,目无国君,居然跳起天子规格的“八佾”舞,十分气愤,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样僭礼的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呢?孔子强调的就是一种有等级的礼制,在等级管理上是不平等的,在人格上应该平等,人格平等的问题见另章。
①三家:孟孙、叔孙、季孙,鲁国的三大夫,鲁桓公的后代,史称“三桓”,实际掌控着鲁国的政权。
雍:《诗经?周颂》里的一篇。
是周天子祭祀宗庙后,撤去祭品时所唱的乐歌。
本章孔子谈“仁”与“礼”的内外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者,人也。
”“仁者,爱人。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也是做人的核心,是人应具有的本质。
“礼”是人外在的行为规范,音乐也是人内心和谐的情感流泄于外的表现形式;人假若去掉内心本质的内容,礼仪无论多么规范,音乐无论多么雅正,均无济于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孔子学说要求最高的境界是“中庸”,“执两用中”,若达不到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而适中的话,那么就偏重内容。
与其奢、易过于文,不若俭、戚不及而质;与其“文胜质”而华丽,不如“质胜文”而朴野。
强调礼之实质,重内容而轻形式。
这是孔子关于“礼”的一个重要观点。
【解读】这一章从文义上看,是赞美中原地区文化的先进。
据说,后来女真人打到山东时,曾对着孔子的像斥责他说了这句话,而孔子也确实有“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
但是,就这段话来说,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这是孔子对当时周天子势力衰微所表达的感慨。
《论语》八佾篇 第三
11
黑
白
八佾
纵 横经 三天
第十一章 Dishiyizhang
千纬 里地
⊕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①。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 示诸斯乎②!”指其掌。
一 点 通
⊕ 【注释】①不知也:孔子对鲁国“禘祭”不满,所以,他故意避讳,说
⊕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①!揖让 而升②,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锋 仰 天 笑
试 问 天 下
谁
⊕ 【注释】①射:本是射箭。此指射礼——按周
英
礼所规定的射箭比赛。有四种:一,大射(天
雄
子,诸侯,卿,大夫,选属下善射之士而升进
使用)。二,宾射(贵族之间,朝见聘会时
用)。三,燕射(贵族平时娱乐之用)。四,
【今译】王孙贾问:“[人们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 话怎么讲?”孔子说:“不是那样。如果得罪了天,向谁祈祷都是没 有用的。”
2021/10/10
14
八佾
七 尺 清
第十四章
Diqizhang
⊕ 子曰:“周监于二代①,郁郁乎文哉②! 吾从周。”
锋 仰 天 笑
试 问 天 下
谁
英
⊕ 【注释】①监:通“鉴”。本义是镜子。引申 为照,考察,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 一 点
通
⊕ 【注释】① 如礼何:“如. . 何”是古代常用句式,
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
(对)…… 怎么样(怎么办)”。
【今译】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仁德,如何对待礼呢?
一个人不讲仁德,如何对待乐呢?”
论语八佾第三
论语八佾第三[原文]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注释]射不主皮:古之射,张一布,称为侯。
或画五彩画兽,为正。
或于布中心贴一皮,或熊或虎或豹,为鹄。
不主皮,或说,射以观德,但主于中,不主贯革。
皮即革也。
或说,主皮之射见《仪礼·乡射礼》,贯革之射见《小戴礼·乐记》,二者有别。
贯革谓射穿甲革,如养由基射甲彻七札之类,此乃军射。
礼射则用皮侯,不用革。
今按:射必主中,断无不主中而为射者。
射不主皮,既不能解为不主中,则上说但主中不主贯,自为正解。
射既有中与贯之别,则贯指革言,亦自无疑。
射不主皮,谓皮可以该布,又何不可以该革?故知上解主皮为贯革,通上下文而说之,亦自见其可信。
《仪礼》《小戴礼》其书皆出《论语》后,不得以两书或言主皮,或言贯革,遂谓《论语》言主皮决不指贯革。
为力不同科:科,等级义。
人力强弱不同等,故射主中,不主贯。
汉儒因见《仪礼》言主皮,《小戴礼》言贯革,疑《论语》此章不主皮不言贯革,遂疑此句为力不同科另属一事,不连上文。
因解“为力”乃为力役之事,丁强任力役亦分科,然当役不得称为力,此解牵强。
今不从。
古之道也:《乐记》,武王克商,散军郊射,而贯革之射息。
此谓自武王克商,示天下已平,不复尚多力能杀人,故息贯革之射,正与《论语》此章所言相同。
今若分《乐记》贯革与《论语》主皮为二,则“射不主皮古之道也”语义难解。
盖下逮春秋,列国兵争,复尚力射,如养由基穿七札,见称当时,故孔子慨叹而称古道。
若必本《仪礼》为说,《仪礼》显出《论语》后,岂其所记各射,孔子时皆不然,而慨称为古之道乎?朱子注此章,不用汉儒古说,以贯革说主皮,以本章三句通为一气读之,最为允惬。
清儒必据古注驳朱注,于“射不主皮”一语,多引古礼文,而于“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两语,终无确说。
就本章文气语法字义平直求之,知朱注不可易。
其说古礼容有违失,终无害于其释大义之是当。
[白话试译]先生说:“比较射艺,不主要在能射穿皮革,因各人体力有不同,这是古人的道理呀!”[特别说明]以上注解转自钱穆老师《论语新解》。
论语《八佾第三》原文及解读
论语《八佾第三》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八佾第三》原文及解读【导语】:(共二十六章) 3.1 孔子谓(1)季氏(2),八佾(3)舞于庭,是可忍(4)也,孰(5)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谈论季氏时说:他僭用天子的礼乐在其家庙的庭院中奏乐跳舞,这样的事可以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不可(共二十六章)3.1 孔子谓(1)季氏(2),“八佾(3)舞于庭,是可忍(4)也,孰(5)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谈论季氏时说:“他僭用天子的礼乐在其家庙的庭院中奏乐跳舞,这样的事可以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呢?”注释(1)谓:谈论;评论。
论语解读八佾第三 2019
【译文】
孔子说:“夏代的礼,我能说出 来,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殷代 的礼,我能说出来,它的后代宋国不 足以作证。这是他们的历史文件和贤 者不够的缘故。若有足够的文件和贤 者,我就可以引来作证了。”
【评析】
这一段话表明两个问题。孔子对夏 商周代的礼仪制度等非常熟悉,他希 望人们都能恪守礼的规范,可惜当时 僭礼的人实在太多了。其次,他认为 对夏商周之礼的说明,要靠足够的历 史典籍贤人来证明,也反映了他对知 识的求实态度。
【原文】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 也射(1)乎!揖(2)让而升,下而饮,其争 也君子。”
【注释】 (1)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 代的射礼。 (2)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
可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箭 吧,[但是当射箭的时候,]相互作揖 然后登堂;[射箭完毕,]走下堂来, 然后[作揖]喝酒。那一种竞赛是很有 礼貌的。”
【注释】 (1)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2)《雍》:《诗经 ·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 (3)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 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4)堂:接 客祭祖的地方。
【评析】
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 话。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 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 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 的问题。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 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 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 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有酒窝的脸笑得美 呀,黑白分明的眼流转得媚呀,洁白 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 什么意思?”孔子道:“先有白色底 子,然后画花。”
03《论语》第三篇八佾
《论语》八佾(yì)篇第三共二十六章3.1 孔子谓季氏①,“八佾②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忍心做出来呢?”【注释】①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②八佾:佾,行列的意思。
古代舞以八人为列。
天子八佾,六十四人。
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十六人。
或说:六佾三十六人,四佾十六人,二佾四人。
今不从。
季孙氏于其家庙之庭作八佾之舞,是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礼。
3.2 三家①者以雍彻②。
子曰:“‘相(xiàng)维辟(bì)公③,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译文】仲孙、叔孙、季孙三家,举行家祭,唱着《雍》这篇诗来撤除祭品。
孔子说:“(《雍》诗中说)‘四方诸侯都来助祭,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儿主祭。
’这两句话,用在三家祭祖庙堂在意义上取它哪一点呢?”【注释】①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卿。
②以雍彻:雍,周颂篇名。
彻同撤。
古礼祭已毕,撤祭馔,乐人歌诗娱神。
《雍》为周天子举行祭礼临撤所唱之诗,三家亦唱雍诗撤祭馔。
③相,傧相,助祭者。
辟,训君。
指诸侯。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3.4 林放①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nìng)俭;丧(sāng),与其易②也,宁戚。
”【译文】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本质。
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呀!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仪文周到,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注释】①林放:鲁国人。
②易:有把事情办妥的意思,如《孟子·尽心上》“易其田畴”,因此这里译为“仪文周到”。
3.5 子曰:“夷狄①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wú)也。
”【译文】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的国家)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呢。
国学宝典《论语》:八佾第三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八佾第三原文翻译八佾第三【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
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篇包括了二十六章,节选十六章,主要记录的是孔子论礼乐的内容。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孔子极力想恢复西周初年周公旦所创制的礼乐制度。
本篇是我们考察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论语】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
【注解】
1.皮:用皮做成的箭靶子。
2.科:等级。
【译文】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每个人的力气大小不同。
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
【阅读感言】
从古至今,每一种行业或技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他所擅长的技能和他所不擅长的技能。
因此,我们不能因别人某方面不优异而不看好他。
孔子这句话,还有这样一层意思:“每个人的每个方面都有好有坏,但是他们的‘力气’有所不同,所以不管他们学得怎么样,都是值得肯定的。
”假设每一个人都能够明白这个几千年前就被孔子发现的哲理,那将不会有因为某个人某方面学得好而偏爱他,或某个人某方面学得不好而从此放弃了他。
学会肯定别人、赞赏别人不是一件普通的事,因为你的欣赏很有可能给别人坚持下去的力量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