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商标权行为分析
商标侵权分析报告
![商标侵权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6091a1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1c.png)
商标侵权分析报告1. 引言商标是企业在市场中建立品牌形象的重要工具,对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商标侵权问题也愈发突出。
本报告旨在对某商标侵权案件进行分析,从法律角度评估侵权行为的程度及可能的影响。
2. 案件背景2.1 案件描述该案件涉及两家公司,分别为原告公司A和被告公司B。
原告公司A是一家在特定领域具有知名度的企业,该领域主要涉及某特定产品的制造和销售。
被告公司B是一家新成立的企业,近期开始在同一领域从事类似业务。
2.2 商标信息原告公司A在2010年注册了“X”商标,并获得了商标注册证书。
该商标在相关领域内享有良好的声誉和知名度,并被广泛认可。
被告公司B在成立后未获得任何与“X”商标相似的商标注册。
3. 商标侵权分析3.1 商标侵权定义商标侵权是指他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相似的标识,容易导致公众对产品或服务来源的混淆,侵犯了商标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商标侵权行为可能包括商标的冒用、仿冒等。
3.2 商标相似性分析根据商标法相关规定,商标相似性主要从视觉、听觉和意义等方面进行评估。
在本案中,我们对原告公司A的“X”商标与被告公司B的标识进行了对比分析。
3.2.1 视觉相似性“X”商标与被告公司B的标识在外观上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
两者都采用了相似的字母构成,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整体上给人一种相似的感觉。
3.2.2 听觉相似性“X”商标与被告公司B的标识在发音上并没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因此,在听觉上两者并不会引起混淆。
3.2.3 意义相似性“X”商标是原告公司A特定产品的品牌标识,对于相关领域的消费者来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
被告公司B的标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也与原告公司A的产品存在一定的关联,容易给人造成混淆的错觉。
3.3 商标侵权分析基于对商标相似性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被告公司B的标识与原告公司A的“X”商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2.虽然在听觉上两者并不相同,但在视觉和意义上容易给人造成混淆的错觉;3.被告公司B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使用与原告公司A的商标相似的标识。
商标侵权情况汇报
![商标侵权情况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f0474a5a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24.png)
商标侵权情况汇报近期,公司发现了一些商标侵权的情况,特此汇报如下:1. 情况描述。
最近,公司发现一些竞争对手在其产品包装、广告宣传和线上销售渠道中使用了与我公司商标相似甚至相同的标识。
这些行为严重侵犯了我公司的商标权益,给公司形象和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
2. 具体案例。
在市场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典型案例:(1)某竞争对手在其产品包装上使用了与我公司商标近似的标识,虽然在细节上稍有差异,但整体风格和设计与我公司商标高度相似。
(2)在某电商平台上,有商家在其产品描述和广告中使用了与我公司商标完全相同的标识,这直接导致了消费者对产品来源的混淆,损害了我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市场份额。
3. 影响分析。
这些商标侵权行为严重损害了我公司的合法权益,给公司的市场竞争和品牌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首先,侵权行为直接导致了公司的商标形象受损,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降低,市场份额受到了挑战。
其次,侵权行为还给公司造成了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和维权成本,影响了公司的正常经营秩序。
4. 应对措施。
针对这些商标侵权行为,公司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1)成立专门的侵权应对小组,负责收集证据、跟踪侵权行为和制定应对方案。
(2)加强与律师事务所的合作,及时启动法律程序,保护公司的商标权益。
(3)加强市场监测和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和制止侵权行为。
5. 展望。
公司将继续加大对商标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加强对商标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我们相信,在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有效维护公司的商标权益,保护公司的市场利益,确保公司的正常经营秩序。
以上就是公司近期发现的商标侵权情况的汇报,希望各位领导能够重视并支持我们的工作,让我们共同为公司的发展和利益保驾护航。
法律问题侵权案例分析(3篇)
![法律问题侵权案例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bd996ec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54.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版权纠纷案件层出不穷。
本案涉及著作权侵权纠纷,原告甲公司系某知名小说的著作权人,被告乙公司未经原告许可,在其网站上发布了原告的该部小说,并获取了经济利益。
原告认为被告的行为侵犯了其著作权,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案件事实1. 原告甲公司系某知名小说的著作权人,享有该小说的著作权。
2. 被告乙公司在其网站上发布了原告的该部小说,并获取了经济利益。
3. 原告多次与被告协商,要求被告停止侵权行为,但被告未予理睬。
4. 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
三、法律分析1. 著作权侵权构成要件著作权侵权是指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擅自使用其作品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侵权构成要件包括:(1)存在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2)侵权行为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3)侵权行为人实施了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本案中,原告甲公司享有某知名小说的著作权,被告乙公司未经原告许可,在其网站上发布了原告的作品,符合著作权侵权的构成要件。
2. 侵权责任的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侵权人应当承担以下侵权责任:(1)停止侵权行为;(2)赔偿损失;(3)消除影响;(4)赔礼道歉。
本案中,被告乙公司侵犯了原告甲公司的著作权,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四、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乙公司未经原告甲公司许可,在其网站上发布了原告的某知名小说,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判决如下:1. 被告乙公司立即停止在其网站上发布原告的某知名小说;2. 被告乙公司赔偿原告甲公司经济损失人民币5万元;3. 被告乙公司在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在相关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
五、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著作权侵权案件,具有以下特点:1. 侵权手段多样化。
被告乙公司通过在网站上发布原告的作品,获取经济利益,侵权手段较为隐蔽。
2. 侵权后果严重。
被告乙公司的侵权行为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损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
侵权行为法律案例分析(3篇)
![侵权行为法律案例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3e8a28a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f1.png)
第1篇一、案件背景甲公司是一家知名的手机制造商,乙公司是一家手机销售商。
2018年,甲公司推出了一款新型智能手机,命名为“炫彩X”。
该手机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然而,乙公司在销售过程中,未经甲公司许可,擅自使用“炫彩X”这一名称,并将其用于自己生产的手机上,严重侵犯了甲公司的商标权。
二、侵权行为分析1. 侵犯商标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属于侵犯商标权的行为。
”在本案中,乙公司未经甲公司许可,在其生产的手机上使用“炫彩X”这一与甲公司注册商标相同的名称,构成对甲公司商标权的侵犯。
2. 侵犯著作权甲公司为“炫彩X”手机设计了一系列的广告宣传材料,包括海报、视频等。
乙公司在销售过程中,未经甲公司许可,擅自使用了这些广告宣传材料,侵犯了甲公司的著作权。
3. 侵犯商业秘密甲公司在研发“炫彩X”手机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形成了独特的生产工艺和技术。
乙公司在未与甲公司签订保密协议的情况下,获取了这些商业秘密,并在自己生产的手机上使用,侵犯了甲公司的商业秘密。
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二条: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属于侵犯商标权的行为。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下列权利:(一)复制权;(二)发行权;(三)出租权;(四)展览权;(五)表演权;(六)放映权;(七)广播权;(八)信息网络传播权;(九)改编权;(十)翻译权;(十一)汇编权;(十二)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经营者不得实施下列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商标侵权案例分析
![商标侵权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51d7d56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22.png)
商标侵权案例分析商标侵权案件一直是企业和品牌所有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现代经济环境中,商标的合法保护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一起实际发生的商标侵权案例,旨在深入了解商标侵权的形式、原因和解决方法。
案例背景某A公司是一家专业制造和销售饮料的企业,多年来在市场上打造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并注册了相应的商标。
然而,最近该公司发现一家名为B公司的新进企业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使用了与其商标极为相似的标志,并在市场上销售同类产品。
A公司对此感到非常担忧,因为B 公司的行为可能导致消费者对两个品牌的混淆,对A公司的利益产生不良影响。
侵权形式商标侵权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盗用商标:某企业未经授权使用他人已注册商标的形象或标志,以图谋商业利益。
2. 模仿商标:某企业以与他人商标极为相似的标志销售产品,可能导致消费者对两个品牌的混淆。
这种行为旨在获取对方品牌的声誉和市场份额。
3. 销售侵权产品:某企业销售未经授权的商品,这些商品使用了他人已注册的商标。
案例分析针对上述案例,A公司采取了以下措施来保护其商标权益:1. 调查与取证:A公司首先启动了一项调查,以确保其商标权益受到了侵犯。
他们收集了与B公司相关的证据,包括涉嫌侵权的产品、销售渠道等。
2. 发出警告函:在确认B公司存在商标侵权行为后,A公司通过律师发出了一封正式的警告函。
警告函中详细说明了其商标权益以及B 公司的侵权行为,并要求B公司立即停止该行为、销毁侵权产品并支付相应的赔偿。
3. 法律诉讼:在没有得到B公司回应的情况下,A公司决定采取法律手段来保护其商标权益。
他们向当地法院提起了商标侵权诉讼,并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解决方案商标侵权案件的解决可以通过多种途径:1. 充分备案:企业应该在得到商标权益时及时进行备案,并定期维护注册证书的有效性。
2. 谨慎选择合作伙伴:企业在选择代理商、分销商或供应商时,应对其商标保护和合规性进行严格的审查。
商标侵权典型案例具体分析
![商标侵权典型案例具体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1c959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7b.png)
商标侵权典型案例具体分析商标侵权是指在商标法规定的保护范围内,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他人擅自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使公众容易与原有商标主体产生混淆,从而侵犯商标权的一种行为。
商标侵权案件较为常见,下面将结合典型案例,具体分析商标侵权案件的特点和解决方法。
一、案例一:A公司商标侵权案A公司是一家生产和销售饮料的知名公司,拥有“好味道”商标。
但在市场上突然出现了一款名称和包装与A公司饮料品牌非常相似的产品。
经过调查,发现该产品是由B公司生产并销售的。
针对这一案件,A公司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商标权益:1. 首先,A公司应咨询专业律师,寻求法律支持,确保自己的商标权益得到保护。
2. A公司可以向国家商标局提起商标侵权投诉,并提交相关证据,如商品包装、商标注册证等。
3. 同时,A公司可以与B公司进行协商,要求其停止使用相似商标,并赔偿经济损失。
二、案例二:C公司商标注册冲突案C公司是一家新兴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他们开发了一款名为“苹果云”的云存储产品。
然而,他们在注册商标时却发现,同样有一家公司已经注册了名称为“苹果”和类似产品的商标。
在这种情况下,C公司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解决商标注册冲突问题:1. 首先,C公司可以通过商标初步审查流程,对其商标申请进行评估。
如果发现冲突,可以在初审阶段撤回申请或申请商标异议。
2. 如果商标申请遭到拒绝,C公司可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起申请,要求重新评估商标注册的合法性。
3. 如果仍然无法解决冲突,C公司可以通过与持有相似商标的公司进行协商,寻求双方的商标共存方案。
三、商标侵权案解决方法除了上述两个典型案例外,商标侵权案件还有其他各种类型。
在整个解决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方法:1. 寻求法律帮助。
商标侵权案件属于知识产权领域,涉及法律条款和规定。
雇佣一位专业律师,可以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法律保护。
2. 收集齐全的证据。
商标侵权案件需要充足的证据来支持,如商标注册证、商品包装、市场调查等。
注册商标法律的案例分析(3篇)
![注册商标法律的案例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ed555c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5.png)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品牌(以下简称“A品牌”)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服装设计、生产和销售。
经过多年的发展,A品牌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018年,A品牌决定将其商标注册为我国商标局,以便更好地保护其品牌权益。
然而,在申请过程中,A品牌发现其商标与某知名服装品牌(以下简称“B品牌”)的商标相似度极高。
B品牌成立于2002年,同样从事服装设计、生产和销售,其商标已在2003年注册。
由于A品牌与B品牌的市场定位和消费群体相似,A品牌担心自己的商标注册后可能会侵犯B品牌的商标权。
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A品牌向我国商标局提起商标异议申请,要求驳回B品牌的商标注册申请。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A品牌与B品牌的商标是否构成相同或近似;2. A品牌是否侵犯了B品牌的商标权;3. A品牌能否继续使用其商标。
三、案例分析1. 商标相同或近似判断根据我国《商标法》的规定,判断商标是否相同或近似,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1)商标的视觉要素:包括文字、图形、颜色等。
在本案中,A品牌与B品牌的商标在文字和图形上存在高度相似之处,仅颜色略有不同。
(2)商标的读音和含义:两个商标的读音和含义均相同。
(3)商标的使用领域:两个商标均属于服装类产品。
综合以上因素,可以认定A品牌与B品牌的商标构成相同或近似。
2. 商标权侵权判断根据我国《商标法》的规定,商标侵权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2)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3)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4)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5)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
在本案中,A品牌未经B品牌许可,在其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已构成商标侵权。
电子商务侵犯商标权案例分析(全文)
![电子商务侵犯商标权案例分析(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6f91b759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02.png)
电子商务侵犯商标权案例分析(全文)范本一:电子商务侵犯商标权案例分析1. 案例介绍1.1 背景介绍1.2 案件概况1.3 案件起因2. 案件分析2.1 商标权的定义与作用2.2 商标法律框架2.3 案件事实分析2.4 执法机构的介入3. 法律问题分析3.1 侵权行为界定3.2 商标权的保护范围3.3 侵权责任的认定3.4 案件相关法律条款解读4. 法院判决分析4.1 判决结果描述4.2 法院判决的理由4.3 法院对侵权行为的认定4.4 对商标权的保护程度的影响5. 案件启示与评论5.1 对电子商务侵权问题的重视5.2 商标权保护在电子商务中的重要性 5.3 线上侵权行为的应对策略5.4 对电子商务平台的监管建议6. 结论与建议6.1 案件结论总结6.2 对电子商务侵权的应对建议6.3 对商标权保护工作的启示附件: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例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 商标权:指商标权人依法享有的对其商标的专有使用权。
2. 侵权行为:指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类似的标识,容易引起公众混淆,侵害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3. 商标法律框架:商标法律框架包括商标法、商标法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用于规范商标的注册、使用和保护。
4. 执法机构:指负责商标保护的相关政府部门,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商标局。
5. 商标权保护范围:商标权保护的范围包括商标在注册的类别范围内的专用权,以及商标的声誉和知名度在其他类别范围内的保护。
6. 侵权责任认定:对商标侵权行为责任进行认定,包括侵权行为的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
7. 法律条款解读:对商标法律条款进行详细解读,包括相关法律依据和解释。
范本二:电子商务侵犯商标权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介绍1.1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及问题1.2 商标权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1.3 案件选取及目的2. 案件事实分析2.1 案件主要当事人信息2.2 案件涉及商品及商标信息2.3 涉案电商平台的介绍2.4 案发经过及相关证据分析3. 法律问题分析3.1 商标法的基本原则3.2 商标侵权行为的定义及界定 3.3 商标权的取得与保护3.4 涉案商标的合法性分析4. 法院判决及意义探讨4.1 法院的判决结果及理由4.2 判决对侵权责任的认定4.3 案件对电子商务领域的影响 4.4 对电商平台的监管及责任分析5. 设立防范机制的建议5.1 商标权保护的重要性和现实问题5.2 对电商平台的合作与监管机制建议5.3 对电商从业者的建议和提醒5.4 提升电商行业自律和诚信意识6. 结论与总结6.1 案件的结论总结6.2 商标侵权问题的观察和认识6.3 对电商侵权问题的思考和建议附件:相关法律法规文档法律名词及注释:1. 商标权:指商标注册人依法对其商标享有的专有使用权和排他的权利。
商标侵权案例分析
![商标侵权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bfb94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54.png)
商标侵权案例分析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商标侵权案件也屡见不鲜。
商标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产,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保护意义。
本文将以几个商标侵权案例为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案例一:A公司商标被B公司侵权A公司是一家知名汽车制造商,拥有自己独特的商标,并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知名度。
然而,最近B公司推出了一款与A公司产品相似的汽车,并在该汽车上使用了与A公司商标极为相似的商标。
这一行为明显侵犯了A公司的商标权益。
这种商标侵权行为对A公司造成了重大影响。
首先,消费者可能会混淆B公司的产品与A公司的产品,对A公司的市场份额造成冲击。
其次,商标侵权行为也损害了A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声誉,给企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针对这一案例,A公司可以采取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商标权益。
首先,A公司可以提起商标侵权的诉讼,要求B公司停止使用侵权商标,并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其次,A公司还可以申请在相关国家或地区对商标进行注册,为自己的商标权益提供更加全面的保护。
案例二:C公司商标被D公司恶意注册C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创新科技的企业,拥有多个独特的商标。
然而,最近C公司发现D公司恶意注册了与其商标相同或相近的商标,并试图通过销售相关产品获取利益。
这表明D公司有意违反商标法,侵犯了C公司的合法权益。
这种恶意注册行为给C公司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
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维权,C公司可能会失去自己努力打造的品牌优势,导致市场地位下降。
面对这种情况,C公司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保护自己的商标权益。
首先,C公司可以提起无效宣告诉讼,要求撤销D公司恶意注册的商标。
其次,C公司可以寻求知识产权申诉机构或法院的帮助,要求D公司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对C公司遭受的损失进行赔偿。
总结:商标侵权案件的发生给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声誉损失。
为了有效保护商标权益,企业应当及时采取法律手段,并寻求法律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支持。
商标侵权案例分析
![商标侵权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55af3c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63.png)
商标侵权案例分析商标侵权是指未经商标权利人许可,擅自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志,导致消费者混淆的行为。
商标侵权不仅损害了商标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因此受到法律的严格规制。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商标侵权案例,探讨商标侵权的法律问题及其防范措施。
案例一:A公司与B公司的商标侵权纠纷A公司是一家知名的饮料生产商,其注册商标“清凉一夏”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B公司为了提高自身产品的销量,未经A公司许可,擅自在其饮料产品上使用了与“清凉一夏”极为相似的标志。
A公司发现后,立即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B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
法院审理后认为,B公司的行为构成了对A公司注册商标的侵犯,判决B公司立即停止使用侵权标志,并赔偿A公司相应的经济损失。
此案表明,商标权利人应当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旦发现侵权行为,应及时采取法律手段予以制止。
案例二:C公司与D公司的商标侵权争议C公司是一家生产电子产品的公司,其注册商标“智慧生活”在消费者中具有较高的认可度。
D公司在推出一款新型智能手表时,使用了与“智慧生活”相似的标志。
C公司认为D公司的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商标权,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双方商标的相似度进行了仔细比对,并考虑到商标的知名度、消费者的混淆可能性等因素。
最终,法院认定D公司的行为不构成商标侵权,因为其使用的商标与C公司的注册商标在视觉和听觉上存在明显差异,不足以导致消费者混淆。
此案提醒商标权利人,在主张权利时,应当充分考虑商标的相似度和消费者的实际感受。
案例三:E公司与F公司的商标侵权诉讼E公司是一家服装品牌,其注册商标“时尚先锋”在时尚界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F公司为了提升品牌形象,未经E公司许可,在其服装产品上使用了与“时尚先锋”相似的标志。
E公司发现后,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F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
法院审理后认为,F公司的行为构成了对E公司注册商标的侵犯,判决F公司立即停止使用侵权标志,并赔偿E公司相应的经济损失。
法律侵权案件分析报告(3篇)
![法律侵权案件分析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4aaaf5e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c5.png)
第1篇一、案件背景(一)案件概述本案涉及原告甲与被告乙之间的法律侵权纠纷。
原告甲系某知名品牌服装的合法经销商,被告乙未经授权,在网络上销售与原告甲销售的同款服装,且以较低的价格进行销售。
原告甲认为被告乙的行为侵犯了其商标权和著作权,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案件争议焦点1. 被告乙的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侵权?2. 被告乙的行为是否构成著作权侵权?3. 原告甲的损失如何计算?二、案件事实(一)原告甲情况原告甲是一家具有合法经营资质的服装销售公司,拥有某知名品牌服装的独家销售权。
原告甲通过合法渠道取得该品牌服装的商标使用权和著作权。
(二)被告乙情况被告乙系一家网络店铺的经营者,未经原告甲授权,在网络上销售与原告甲销售的同款服装,且以较低的价格进行销售。
(三)侵权事实1. 被告乙销售的服装与原告甲销售的服装在商标、款式、颜色等方面完全一致。
2. 被告乙在销售过程中使用了原告甲的商标标识,未注明商标来源。
3. 被告乙在销售过程中使用了原告甲的著作权作品,包括服装的图案、设计等。
三、法律分析(一)商标侵权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构成商标侵权。
本案中,被告乙销售的服装与原告甲销售的服装在商标、款式、颜色等方面完全一致,且使用了原告甲的商标标识,故被告乙的行为构成商标侵权。
(二)著作权侵权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
本案中,被告乙在销售过程中使用了原告甲的著作权作品,包括服装的图案、设计等,侵犯了原告甲的著作权,故被告乙的行为构成著作权侵权。
四、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乙的行为构成商标侵权和著作权侵权,判决被告乙立即停止侵权行为,赔偿原告甲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人民币10万元。
五、案件启示本案警示商家在经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侵权责任法律案例分析(3篇)
![侵权责任法律案例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da42646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b6.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公司(以下简称“甲”)是一家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
乙公司(以下简称“乙”)是一家从事电子产品销售的公司。
2019年,甲公司研发出一款新型智能手机,并投入市场销售。
乙公司未经甲公司许可,擅自在其销售的电子产品包装上使用了甲公司智能手机的商标,并标注了甲公司智能手机的型号。
甲公司发现后,认为乙公司的行为侵犯了其商标权,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乙公司是否侵犯了甲公司的商标权,以及乙公司应承担何种侵权责任。
三、案件分析(一)乙公司是否侵犯了甲公司的商标权1.商标权的构成要件商标权是指商标所有人对其注册商标所享有的专有使用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规定,商标权的构成要件包括:(1)商标具有显著性;(2)商标不为法律所禁止;(3)商标未被他人注册;(4)商标已在我国境内注册。
本案中,甲公司的智能手机商标已经满足上述构成要件,具有商标权。
2.乙公司是否侵犯商标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1)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2)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3)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4)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5)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
本案中,乙公司在未经甲公司许可的情况下,在其销售的电子产品包装上使用了甲公司智能手机的商标,并标注了甲公司智能手机的型号,符合上述第(1)项的规定,构成对甲公司商标权的侵犯。
(二)乙公司应承担的侵权责任1.停止侵权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行为人应当承担停止侵权行为的责任。
因此,乙公司应立即停止在其销售的电子产品包装上使用甲公司智能手机的商标。
2.赔偿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行为人应当赔偿权利人因此所受到的损失。
商标法案例分析
![商标法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972bfc5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f2.png)
商标法案例分析商标法是保护商标权益的法律法规,对于商标权益的侵害行为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惩罚。
以下将分析一起商标侵权案例。
案例概述:某公司申请注册商标“欣蓝”作为其自有产品的商标,但发现已经有一家公司在同一商品上使用商标“新蓝”。
某公司认为这是商标侵权行为,依据商标法提起了诉讼。
案例分析:根据商标法相关规定,商标权人享有使用权、转让权和许可权。
如果他人擅自使用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有可能侵犯商标权人的权益。
首先,根据案例描述,某公司已经向商标局正式申请注册商标“欣蓝”,如果该商标经过审核并成功注册,那么该公司将享有商标权,拥有使用商标的独占权。
其次,商标法明确规定“同一或者近似商品”下的商标使用可能构成侵权。
在本案例中,某公司和被告公司的产品都属于同一商品范围,即存在竞争关系。
商标“欣蓝”与商标“新蓝”在字形上非常相似,只是第一个字母发生了变化,而且也有相似的发音和意义。
由此可见,商标“新蓝”与商标“欣蓝”属于近似商标。
最后,商标权人可以依据商标法采取法律措施维护自己的权益。
某公司作为商标权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方停止侵权行为,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综上所述,根据商标法的相关规定,某公司能够依法维护自身商标权益。
如果法院认定对方使用商标侵犯了某公司的商标权,可以判令对方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某公司的经济损失。
否则,对方将承担法律责任。
这个案例引起了人们对商标侵权行为的关注,并提醒了企业和个人要合法使用商标,避免误用他人的商标,以免引发商标法律纠纷。
同时,也提醒商标权人要及时维护自己的权益,依法使用商标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商标权益。
商标法律侵权案例分析(3篇)
![商标法律侵权案例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495cf5e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25.png)
第1篇一、案件背景本案涉及一家知名饮料品牌“X+”的商标侵权纠纷。
原告公司(以下简称“原告”)在我国注册了“X+”商标,并广泛应用于各类饮料产品上。
被告公司(以下简称“被告”)未经原告许可,在其生产的饮料产品上使用与原告“X+”商标近似的商标“XX+”进行销售。
原告发现后,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二、案件事实1. 原告注册的“X+”商标原告在我国商标局注册了“X+”商标,商标注册号为XXXXXXX,注册类别为第32类饮料。
该商标经过长期使用,已经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市场口碑。
2. 被告使用的商标被告在其生产的饮料产品上使用了与原告“X+”商标近似的商标“XX+”,在视觉、听觉和发音上均存在相似之处。
3. 侵权行为被告未经原告许可,在其生产的饮料产品上使用与原告“X+”商标近似的商标“XX+”,侵犯了原告的商标专用权。
三、法院判决1. 被告停止侵权行为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在未经原告许可的情况下,在其生产的饮料产品上使用与原告“X+”商标近似的商标“XX+”,构成商标侵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的规定,法院判决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行为。
2. 被告赔偿原告损失法院认为,被告的侵权行为给原告造成了经济损失,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根据原告提供的证据,法院判决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人民币XXXX元。
四、案例分析1. 商标侵权的认定本案中,被告使用的商标“XX+”与原告注册的“X+”商标在视觉、听觉和发音上存在相似之处,容易使消费者产生混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的规定,商标侵权行为包括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行为。
因此,被告的行为构成商标侵权。
2. 侵权责任的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八条的规定,商标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本案中,被告的侵权行为给原告造成了经济损失,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电商平台商标侵权案例剖析
![电商平台商标侵权案例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cd149c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57.png)
电商平台商标侵权案例剖析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逐渐成为人们购物的首选方式。
然而,电商平台上涌现出的商标侵权问题也不容忽视。
商标作为企业的核心资产之一,其保护和维权变得格外重要。
本文就电商平台商标侵权案例展开剖析,探讨商标保护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案例一:A品牌商标侵权事件A品牌是一家知名服装品牌,其商标在市场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然而,近期A品牌发现,在多家电商平台上出现了大量盗用其商标的商品。
这些商品以类似的商标和包装形式出售,导致消费者难以辨别真假。
A品牌遭受了较大的商誉损害,同时也给其品牌形象和销售额带来了负面影响。
分析:在这起案例中,电商平台商标侵权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平台的商家中。
商家利用虚假的商标信息进行销售,损害了A品牌的权益。
电商平台在审核商家入驻时,没有对商标信息进行严格的核实和审查,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解决方案:A品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商标侵权问题。
首先,A品牌需收集相关证据,包括商标注册证、侵权商品的销售截图等。
然后,与电商平台取得联系,提供侵权证据,要求平台下架侵权商品,并对违规商家进行处理。
同时,A品牌可委托律师团队向平台提起侵权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例二:B品牌商标侵权案B品牌是一家专业生产家居用品的企业,其商标在行业内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然而,最近B品牌发现在某电商平台上有多个店铺盗用其商标,并销售假冒的产品。
这些假冒产品不仅侵犯了B品牌的商标权益,还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体验,导致品牌形象受损。
分析:这起案例中,电商平台作为销售平台,对店铺商标的推广和宣传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平台对商标信息审核不严格,给不法商家提供了侵权的便利条件。
此外,消费者在海量商品中难以辨别真伪,也使得商标侵权的问题进一步严重化。
解决方案:B品牌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应对商标侵权。
首先,与电商平台沟通,提供侵权证据,要求平台立即下架假冒产品。
其次,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与教育,提高消费者对真伪商品的识别能力。
侵权法律关系案例分析(3篇)
![侵权法律关系案例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a01d440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5a.png)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知名品牌(以下简称“原告”)是一家从事服装设计、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其拥有多个注册商标,其中包括“XX”商标。
原告发现,某服装公司(以下简称“被告”)在其生产的服装上使用了与原告注册商标“XX”相似的标识,且在产品包装、宣传材料等处也使用了与原告商标相似的图案。
原告认为被告的行为侵犯了其商标专用权,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被告使用的标识是否构成对原告注册商标的侵权;2. 被告的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3. 原告的赔偿请求是否合理。
三、法院审理1. 被告使用的标识是否构成对原告注册商标的侵权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构成侵权。
本案中,被告在其服装上使用的标识与原告的注册商标“XX”在视觉上存在高度相似性,且被用于相同或类似商品上,容易导致消费者混淆。
因此,被告的行为构成对原告注册商标的侵权。
2. 被告的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法院进一步认为,被告在未取得原告许可的情况下,擅自使用与原告注册商标相似的标识,不仅侵犯了原告的商标专用权,还可能误导消费者,损害原告的商誉和利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经营者不得实施混淆行为,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
因此,被告的行为也构成不正当竞争。
3. 原告的赔偿请求是否合理关于赔偿金额,法院认为,原告的赔偿请求应基于其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实际损失或者被告因侵权行为所获得的利益。
考虑到原告的商标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价值,以及被告侵权行为的严重性,法院判决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人民币50万元。
四、判决结果法院最终判决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包括停止使用与原告注册商标相似的标识,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人民币50万元。
五、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商标侵权纠纷案件,涉及商标专用权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多个法律问题。
商标侵权案件分析
![商标侵权案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a25dc33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3e.png)
商标侵权案件分析商标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之一,具有识别和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的功能。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商标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侵犯他人商标权是一种常见的侵权行为,侵权方往往会因为追求经济利益而采取各种手段,给商标权利人带来损失。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商标侵权案例,探讨商标侵权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
案例一:A公司诉B公司商标侵权案A公司是一家知名饮料生产商,拥有“果乐”商标。
B公司是一家新兴饮料企业,推出了一款名为“果乐乐”的饮料,并在其产品包装上使用了与A公司商标相似的字体和图案。
A公司认为B公司的行为侵犯了其商标权,遂将B公司告上法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十九条,商标权人对他人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可能引起公众混淆的,有权要求对方停止侵权行为,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在本案中,B公司使用与A公司商标相似的标识,容易引起公众对两者产品来源的混淆,因此构成商标侵权。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商标的相似性程度,包括字形、发音、含义等方面的相似性;二是商品或服务的相似性,即两者是否属于同一或相似的商品或服务类别;三是公众的混淆程度,即使用者的行为是否会导致公众对商品来源的混淆。
案例二:C公司诉D公司商标侵权案C公司是一家知名服装品牌,拥有“优雅时尚”商标。
D公司是一家新成立的服装企业,推出了一款名为“时尚优雅”的服装系列,并在其产品上使用了与C公司商标相似的标识。
C公司认为D公司的行为侵犯了其商标权,提起了诉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十三条,商标权人对他人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可能导致公众对商品来源混淆的,有权要求对方停止侵权行为,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在本案中,D公司使用了与C公司商标相似的标识,有可能导致公众对两者商品来源的混淆,因此构成商标侵权。
除了商标侵权的判断,法院还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商标的注册情况,即C公司商标是否已经注册并获得保护;二是商标的知名度,即C公司商标在相关行业是否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三是商品的相似性,即两者是否属于同一或相似的商品类别。
案例分析法律商标侵权(3篇)
![案例分析法律商标侵权(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3e3cd83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8f.png)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商标在商业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商标作为一种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具有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保证商品或服务质量、促进商品销售等功能。
然而,商标侵权现象也日益严重,不仅损害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法律商标侵权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商标法律制度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案例简介原告:A公司,一家知名食品生产企业被告:B公司,一家新成立的食品企业案件事实:B公司在未经A公司许可的情况下,在其生产的食品包装上使用与A公司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识,使得消费者产生混淆。
A公司发现后,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B公司停止侵权行为、赔偿损失。
三、案例分析(一)商标侵权的构成要件根据我国《商标法》的规定,商标侵权行为需满足以下构成要件:1. 存在有效的商标权。
本案中,A公司的注册商标为有效商标,享有专用权。
2. 侵权行为具有违法性。
B公司在未经A公司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识,侵犯了A公司的商标专用权。
3. 侵权行为具有过错。
B公司明知A公司享有注册商标专用权,却故意侵权,具有过错。
4. 侵权行为造成了损害后果。
本案中,B公司的侵权行为导致消费者对商品来源产生混淆,损害了A公司的合法权益。
(二)侵权行为的认定1. 商标相同或近似。
本案中,B公司在其产品包装上使用的标识与A公司的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容易使消费者产生混淆。
2. 使用在同一种或类似商品上。
本案中,B公司生产的是食品,与A公司注册商标所使用的商品属于同一种类,构成侵权。
3. 使用商标的行为具有商业性。
本案中,B公司在其产品上使用与A公司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识,具有商业性,属于商标侵权行为。
(三)赔偿责任的承担根据我国《商标法》的规定,商标侵权行为人应承担以下民事责任:1. 停止侵权行为。
本案中,法院判决B公司立即停止在其产品上使用与A公司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识。
侵权法律案件案例分析(3篇)
![侵权法律案件案例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ef16947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c3.png)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知名品牌公司(以下简称“原告”)与某服装制造商(以下简称“被告”)因商标侵权纠纷一案,向某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主张被告未经其许可,在其生产的服装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标识,侵犯了其商标专用权,要求被告停止侵权行为,赔偿经济损失。
二、案件事实1. 原告于2008年在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了“XX”商标,核定使用商品为第25类服装等。
2. 被告于2012年开始生产服装,并在其生产的服装上使用与原告注册商标相同的标识。
3. 原告发现被告的侵权行为后,多次与被告协商,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但被告未予理睬。
4. 原告遂向某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停止侵权行为,赔偿经济损失。
三、争议焦点1. 被告是否侵犯了原告的商标专用权?2. 原告的经济损失如何确定?四、法院判决1. 关于被告是否侵犯了原告的商标专用权的问题,法院认为:(1)被告在其生产的服装上使用的标识与原告注册的“XX”商标相同,构成商标相同。
(2)被告未经原告许可,在其生产的服装上使用与原告注册商标相同的标识,侵犯了原告的商标专用权。
2. 关于原告的经济损失问题,法院认为:(1)原告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因被告侵权行为遭受的经济损失。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侵权人应当按照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确定赔偿数额;侵权人没有违法所得的,按照侵权人的侵权行为的情节确定赔偿数额。
(3)根据被告的侵权行为的情节,法院酌情确定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人民币10万元。
五、案例分析1. 本案中,被告侵犯了原告的商标专用权,其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商标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构成商标侵权。
2. 在确定经济损失时,法院考虑到原告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因被告侵权行为遭受的经济损失,因此根据被告的侵权行为的情节,酌情确定赔偿数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侵犯商标权行为分析
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又称商标侵权行为,是指一切损害他人注册商标权益的行为。
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和其他侵权行为的构成一样,主要看是否具备四个法律要件:一是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二是行为的违法性;三是损害事实是违法行为造成的;四是行为的故意或过失。
上述四个要件同时具备时,即构成商标侵权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二条对侵犯商标权的行为做了列举性规定:
(一)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
(二)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
(三)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
(四)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
(五)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
1,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行为。
这是最为明显的也是司法实践中遇到最多的一种商标侵权行为。
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是指未按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办理许可手续,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行为。
其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他人的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二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他人的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三是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他人的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四是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他人的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
实施此种行为,无论是出于故意还是过失,都会造成商品出处的混淆,使消费者发生误认误购,从而损害到商标注册人的合法权益和消费者的利益,因此是一种典型的商标侵权行为。
商标注册人有权阻止这种非法使用,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举报,请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出处理,同时也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民事赔偿。
法律也对这种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明令禁止,并依法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侵权行为严重的应承担刑事责任。
2,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行为。
这属于商品流通环节中的一种商标侵权行为。
通常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除靠生产者自行销售外,往往还要通过其他人的销售活动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等)。
像这样的销售者,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生产者一样,都起到了混淆商品出处、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作用。
因此对这种销售也应认定是一种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同样要按商标侵权行为处理,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侵犯注册
商标专用权商品的生产者一般都是出于故意,但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商品的销售者则可能是出于故意,也可能不是。
所以我国商标法第五十六条第三款明确规定,销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并说明提供者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据此可知,对于销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并说明提供者的,即不存在主观故意的,是不能按商标侵权行为来追究其法律责任的,因此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3,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行为。
所谓“伪造”,是指不经他人许可而仿照他人注册商标的图样及物质实体制造出与该注册商标标识相同的商标标识;所谓“擅自制造”,主要是指未经他人许可在商标印制合同规定的印数之外,又私自加印商标标识的行为。
伪造与擅自制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的行为,其区别前者商标标识本身就是假的,而后者商标标识本身是真的。
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行为,则是指以此种商标标识为标的进行买卖,既包括批发也包括零售,既包括内部销售也包括在市场上销售。
商标标识是商标使用的重要形式。
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行为的目的,在于以之用于自己或供他人用于其生产或者销售的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以便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而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获取非法利益。
由于这类行为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侵犯了商标注册人的商标专用权,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后
果严重,危害极大,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给予狠狠打击,依法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4,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行为。
这是最新修改的商标法新增加的规定。
国外有的立法例将之称为“反向假冒”而加以禁止和制裁。
所谓“反向假冒”,是指在商品销售活动中将他人在商品上合法贴附的商标消除,换上自己的商标,冒充为自己的商品予以销售的行为。
在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已经出现很多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擅自将其在商品上使用的注册商标去掉,换上自己的商标后投入市场销售的现象。
这种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使消费者对商品来源,对生产者、提供者产生误认,对注册商标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商标注册人的商品争创名牌也造成了妨碍,因此,应认定为是一种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为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护商标注册人的商标专用权,在本法中明文增加对这种侵权行为的禁止性规定是十分必要的。
针对这种行为,可能很多人不理解,我举一个案例加以说明。
甲公司是国内生产模具机床的专业厂家,其“通海”牌机床质量好、价格优,机床的销售供不应求。
注册商标“通海”在国内外同行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给甲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同行乙公司规模较小,生产的“元元”牌机床技术含量低、质量不符合现代工业化生产的要求,机床销售不畅。
按正常情况,乙公司应
当积极进行技术改革,提高机床的市场竞争力。
然而,乙公司并未采取技改措施、扩大生产规模,相反却采取了以下三项“竞争”措施,双方引起纠纷。
行为一:乙公司从市场上回购已使用过的“通海”牌二手机床,除去甲公司机床上的“通海”商标铭牌,再通过自己公司清洗翻新,贴上“元元”商标进行销售。
行为二:乙公司从市场上回购已使用过的“通海”牌二手机床,除去甲公司机床上的“通海”商标铭牌,再通过自己公司清洗翻新后直接进入市场销售。
行为三:乙公司从市场上回购已使用过的“通海”牌二手机床,通过自己公司清洗翻新,仍以“通海”牌机床的名义销售。
行为一中,乙公司“更换商标”销售的行为符合商标法中商标“反向假冒”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商标反向假冒行为在客观上表现为向他人虚假地表示商品的真实来源,是消费者产生误认其来源,其实质是一种商标侵权行为。
在发达国家,这种行为早就被美国商标法、澳大利亚商标法、法国知识产权法典、英国法院的判例认定为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
在我国,对商标“反向假冒”的理论始于1994年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枫叶”诉“鳄鱼”一案,并由此成为我国知识产权研究领域争论的热点。
在商标反向假冒行为中,擅自除去他人的注册商标,在该商品上粘贴自己的商标销售,不仅违反对注册商标专用权保护的法律规定,也影响商标的本质功能,使原商品的注册商标难以有效发挥其识别作用,引起商品流通秩序的混乱。
同时,商标反向
假冒行为人擅自更换他人的注册商标,妨碍了原商品生产者扩大其商标知名度和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的份额,这亦违背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的商业道德与法律原则。
5,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行为
这是一项概括性规定,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行为,主要是指除本条前四项之外其他损害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例如,企业标志或者其主要部分构成对驰名商标的复制、摹仿、翻译或音译,可能暗示使用该企业标志的企业与驰名商标注册人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使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或者会不正当地利用或者削弱该驰名商标的显著性特征的;域名或域名的主要部分构成对驰名商标的复制、摹仿、翻译或音译,且该域名是恶意注册或使用的;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图形作为商品名称或者商品装潢使用,并足以造成误认的;我国商标法实施条例低五十条规定的情况,“ 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作为商品名称或者商品装潢使用,误导公众的;故意为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仓储、运输、邮寄、隐匿等便利条件的”;仿造名牌的标志制作自己产品的商标的“傍名牌”行为等等。
上述这些行为尽管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都会对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损害,因此也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违法者依法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综上,我国商标法对涉及商标侵权的行为做了明确的规定,希望各商标权所有人提高警惕,保护好自己的商标权,也希望各市场主体避免产生商标侵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