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__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及其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1945年2月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在雅尔塔举行会晤,签订《雅尔塔协定》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的背景
1、世界事务以欧洲为中心的局面不复存在。 2、美苏成为世界一流强国。
3、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1945年4月30日,柏林被攻克。图为苏 军在国会大厦的屋顶上升起苏联国旗。
德国投降
第二,对战后亚洲作了安排,确认外蒙古独立,苏联占领千岛群
岛并拥有对中国东北的部分权益;苏美军队以北纬38度为界,分别 进驻朝鲜的北部和南部;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雅尔塔体制是大国实力政策和 强权政治的产物
3、实质 以美苏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为主要特征,是大国实力对 比和强权政治的产物。
是妥协的产物,也是合作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的 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相互尊重、愿意 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3、军事同盟——
1949年苏联原子弹试爆成功,打破美国的核垄断;1955年5月,华沙条 约组织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军事同盟正式形成,也标志 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最终形成。
两大阵营形成的过程,也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
(四)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
1、政治上的遏制与反遏制 两面旗帜的斗争:反共反苏和平民主 2、经济上的封锁与反封锁 “巴统会”禁运政策 “两个平行市场” 3、军事上的激烈对抗 全面冷战(军备竞赛、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 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50年代朝战 60年代越战) 4、意识形态上的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
3、第三世界的兴起:亚非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77国集
团”
美苏之间意识形态的对立、斗争已成为次要方面,主要矛 盾已转变为对世界范围霸权的争夺。 50、60年代是美攻苏守战略态势。
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印度 尼西亚万举行的亚非会议。这是历史上首次由亚 非国家自主召开、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
1919年6月28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德国, 在法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根据该条约,德国 丧失了全部海外殖民地,还被迫交出约八分之一面 积和十分之一人口的本国国土,支付1300亿马克的 赔款。
战胜国集团对德国的严酷的 掠夺政策在德国引起了广泛 的复仇心理,最终为法西斯 所利用。 德国法西斯的上台瓦解了凡 尔赛体系
2、杜鲁门主义——帝国主义阵营形成的理论基础
1946年2月9日美驻苏外交官乔治·凯南的“遏制”电报。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 吹响了冷战号角。 1946年9月,白宫助理白拉克·克利福德 正式提出了对苏冷战纲领。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咨文中正式 提出杜鲁门主义(控制欧洲、遏制苏联、 称霸世界)。
2、美苏关系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抗
战时联盟的军事、政治、经济基础不复存在(波兰、德国问题是二者 关系破裂的主要根源)
(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以东西方冷战对抗为主要特征,
以美苏争霸为核心内容的两极格局。 1、战后初期全球“冷战”局面的形成
二战后不久,以美为首的帝国主义者把它们自己针对社会主义国家进 行的,除了直接进行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总称为“冷 战”。 深层次原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偏见以及两种社会制度的差异;稳 固资产阶级统治、遏制共产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需要(苏联欲在 东欧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美国则要极力稳定西欧各国的资本主 义制度);实现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需要(苏联则力图在国 际事务中发挥更大影响)
日本投降
2、主要内容:
①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协同作战的军事计划 ②对战败国的处置原则及势力范围的划分 ③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的机制
核心: 第一,对战后欧洲作出安排,其一,将欧洲一分为二,西欧归西
方,东欧是苏联的势力范围。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的柏林; 其二,调整欧洲国家领土,对波德边界、波苏边界等作出新的划定, 确定巴尔干半岛的势力范围。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与朝人民军并肩战斗,战局迅速扭转。 1950年10月25日——1951年5月21日朝中军队连获五战五捷,将美军从鸭绿江 边赶回“三八线”以南。 7月1日,停战谈判。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 及其临时补充协议在板门店签字。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保卫了朝鲜独立和新中国安全,捍卫了远东和世界 和平。 这个胜利,打破了美帝不可战胜的神话,如彭德怀所指出的:“它雄辩 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 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三)以苏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战后,苏联政治影响不断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成为与美 国抗衡的主要力量。欧亚一些国家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世界 社会主义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提供了前 提。 面对杜鲁门政府咄咄逼人的攻势和以美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形成了旨在对抗帝国主义阵营的社会主 义阵营。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当天,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 通过诽谤北朝为“侵略者”的决议。6月27日,美第七舰队 开进台湾海峡。 7月7日美国纠集15国仆从军组成“联合国军总司令部”侵朝。 朝人民军奋起抵抗,美李军队不堪一击。 为挽救失败,美国纠集仆从军1950年9月15日在朝鲜中部仁川 登陆,走上扩大侵朝战争道路。 从8月27日起,美空军开始轰炸、扫射 中国东北地区,对此,中国政府多次 发出严正警告。 10月4日美军越过“三八线”。 10月21日,美军攻占平壤。
第一讲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及其演变
第一节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
一、世界政治格局的内容
(一)世界政治格局及其构成
1、世界政治:是指国际社会中各主权国家、国际组织以及各 种政治力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过程的总和。 世界政治的形成:世界政治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以世界经济的 形成为前提,以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为基础,是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产物。
1、西方学者的世界政治格局观
划分依据:大国间的权力均衡和配置,即国家或国 家集团之间的相互控制和支配 美国学者莫顿· 卡普兰的国际系统六模式 (系统分析方法system analysis) ①“均势”系统 ②松散的两极系统 ③牢固的两极系统 ④全球性国际政治系统 ⑤等级制系统 ⑥单位否决系统
2、中国学者的观点 世界格局是政治力量对比的结构状态。 划分依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
据此,中国学者把世界政治格局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①一元格局 ②两极格局 ③多极格局 ④两极多元格局
二、二战前的世界政治格局
战前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
1、以欧洲为中心
战前国际政治力量主要是由欧洲国家或国家集团构成的,政治力量之 间的相互协调与争斗主要是以欧洲为中心。
2、以大国和强权为中心
战前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实际上只是少数资本主义大国之间的实 力对比。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进,主要是建立在这几个资本主义 大国实力的消长、地位的起落基础上的。
4、雅尔塔体制的历史作用 (1)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第二节 战后初期至70年代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一、两大阵营的形成及其对峙
(一)形成背景
二战以民主国家的胜利和法西斯集团的失败而告结束 1、二战使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 化
意德日受到沉重打击;英法被严重削弱;美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 强国;苏联的崛起
(一)终结的主要标志
1、两德统一,东欧剧变
1990年10月3日,两个德国以联邦德国吞并民主德国的方式实现了重新 统一。 东欧剧变从根本上动摇了雅尔塔体制的基础,加快了它解体的进程。
1、政治联盟——
1947年9月苏、南、保、捷、匈、波、罗、法、意欧洲9国共产党工人 党情报局成立,第一次明确提出世界已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阵营; 1947-1949年初,社会主义国家间通过一系列双边条约; 1950《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确立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政治联 盟关系。
2、经济联合——
莫洛托夫计划;1949年1月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从经济上为社会主义 阵营奠定了基础。
哥伦布与达· 伽马分别开辟了通往美洲和亚洲的航线
2、定义 格局是指事物内在的结构、规模或状态。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 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 即世界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 3、特点 (1)相对稳定性 (2)客观性 (3)历史性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类型
布拉格之春
(二)70年代的两极多元趋势 1、原因:美苏两国实力对比的变化:美苏之间军事均势尤 其是核均势的形成。 2、表现: 美国实行全球性战略收缩,尼克松主义、五大力量中心论、 推行均势政策; 苏联的进攻战略和扩张势头,全球扩张性的勃列日涅夫主 义、1979年入侵阿富汗达到顶峰; 两极格局下多种力量的发展,但第三世界、西欧、日本、 中国的发展还不足以根本改变美苏争霸、控制世界局势 的状况。 70年代是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
(二)雅尔塔体制的形成及内容
1、雅尔塔体制的内涵 二战的中、后期,反法西斯联盟的主要国家美苏英通过德 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 政治秩序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依据实力划分势力 范围。
1945年9月2日,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 舰“密苏里”号上,日本外相重光葵和 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签署了日本无条件 投降书。
反思:冷战的影响
冷战结束已十多年了,但其影响仍多方面地不时显现 (1)冷战造成的一些地区性冲突,至今没有得到解决。如 朝鲜半岛的南北对峙 (2)冷战期间置备的大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在危及人类 的安全 (3)地区或民族新冲突点大量涌现 (4)冷战思维还在支配某些政治家的实践
背景资料: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是冷战时期美国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 的较量。 朝鲜原是一个独立国家,近代沦为日本殖民地。 日本投降时确定以“三八线”为界划分美苏受降区,但这很快 演变为美苏军事占领的分界线。朝鲜北南两边人员来往、交 通、邮电、经济联系即告中断,朝鲜半岛事实上已被分割为 两部分。 1948年5月朝鲜南部单独选举产生“国民议会”8月宣布成立 “大韩民国”,李承晚任总统。美国与李承晚集团签订了 《韩美军事协定》等,把南朝鲜正式纳入美全球军事战略体 系。 1948年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 朝鲜南北最终形成两个敌对的政、经、军实体,朝半岛分裂成 为定局。
(三)80年代上半期美苏的僵硬对抗 里根上台后实行新遏制战略,大规模扩充军备,对苏强硬, 在热点地区与苏激烈争夺,苏仍坚决回击。 80年代是美攻苏守的战略态势。
星球大战
得到美国支持的 阿富汗游击队员
第一章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及其演变
第三节 两极格局的瓦解、 一超多强格局的出现
一、两极格局的终结
3、马歇尔计划——帝国主义阵营形成的经济基础
1947年6月5日美利用战后西欧的经济困难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 即马歇尔计划。在促进西欧经济恢复的同时,也通过附加的苛刻政 治、经济条件,把受援国的利益连在一起,从而确立了美国对欧洲 事务的主导地位。
4、北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帝国主义阵营形成
1949年4月4日美国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规定实 行军事上的“集体防御”,8月4日条约正式生效。此外,还加强对 亚洲的扩张,如美日安全条约、支持蒋打内战等。
二、60-80年代向两极多元的转变
(一)60年代的动荡、分化与组合 1、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帝国主 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美国衰落;西欧联合自强 (戴高乐主义、
新东方政策);日本对美国出现“离心”现象
2、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导致社会主义阵营解体:波匈
事件、中苏关系恶化、布拉格之春、珍宝岛事件
尼克松的“五大力量中心说” “当我们展望今后五年、十年或许十五年的时候,会看到五个强大的 超级经济力量,他们是美国、西欧、苏联、大陆中国,当然还有日 本。” 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 1974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与赞比亚总统卡翁达的谈话中第一次表述了 这一思想,他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 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