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工程学

合集下载

土地利用工程课件

土地利用工程课件

土地复垦设计
土地复垦原则
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 、综合治理、经济可行、合理利用的原则,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复垦内容
主要包括工矿企业生产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工程用地以及其他因挖损、塌陷、 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旨在恢复土地的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
土地利用工程课件
目 录
• 土地利用工程概述 • 土地利用工程基础 • 土地利用工程设计 • 土地利用工程技术 • 土地利用工程实践 • 土地利用工程未来发展
01
土地利用工程概述
土地利用工程的概念
土地利用工程是指通过工程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 、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2
城市土地利用工程案例
分析国内外典型城市土地利用工程案例,总结经 验教训,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农村土地利用工程案例
分析国内外典型农村土地利用工程案例,总结经 验教训,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3
土地利用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对土地利用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包括经济 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方面,为今后土地 利用工程决策提供依据。
分区内容
包括农业用地分区、建设用地分区、生态保护用地分区等。
分区方法
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如聚类分析、层次聚类分析、决 策树等。
03
土地利用工程设计
土地整理设计
01
土地整理原则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专项规划,确定土地整理的目标和任
务,遵循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
农村土地利用工程实践
农村土地整治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概要.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概要.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概要.《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含部分考研题目)一、名词概念部分:土地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土地利用级差地租土地利用规划小康水平吉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开发利用率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分区土地质量土地质量评价城镇化建筑密度城镇体系交通密度建筑容积率农地整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保护土地人口承载力城市规模土地整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二、简答题部分:(一)总论部分1、简述土地的特性2、简述规划的功能和作用?3、简述土地利用的含义4、土地利用规划有哪些类型?5、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是什么?6、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7、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8、如何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并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

9、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0、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区域规划关系11、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关系12、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区划关系13、任何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方法)14、编制土地利用规划需要收集哪些基础资料?15、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16、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有哪些?17、简述地租地价理论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联系18、如何运用区位理论来编制土地利用规划?19、简述人地协调理论主要内容?20、简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部分1、何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何特点?2、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3、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4、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5、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6、简述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层次体系?7、小康指标体系中包括哪些指标?如何量化?8、如何进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9、土地需求量预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基础数据预测)10、如何进行耕地需求量预测?(预测方法)11、如何进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预测?(预测方法)12、怎样预测总人口和城市人口?(预测方法)13、常用的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有哪几种14、简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和内容?15、如何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指标的计算)16、简述土地质量评价的内容17、如何进行土地供需平衡分析?18、简述拟定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原则和编制方法?19、如何理解公众参与原则?20、土地利用分区模式有哪些?21、土地利用分区的主要方法有哪些?22、什么是土地利用布局?常用的分析方法和指标有哪些?23、如何填写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24、简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数量方法?25、配置居民点用地的要求有哪些?26、配置工业用地的要求有哪些?(三)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部分1、何谓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有何特性?如何分类?2、简述居民点的概念和居民点分类?3、何谓城镇化?怎样预测城镇化?4、简述居民点布局的形式和原则?5、怎样选择居民点用地?6、简述城镇体系规划的概念和内涵?7、简述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8、按《城市规划法》,我国城市大致分那几级?9、简述交通运输的方式和结构?10、如何确定公路的等级?11、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有哪些?12、如何进行公路选线?(概念和原则)13、如何概算交通线占线面积?14、简述水利工程用地的类型和分级?15、不同类型的水资源有什么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16、供水工程用地的一般要求是什么?17、如何规划灌排工程用地?18、简述耕地田块配置的主要内容?19、简述选择田块方向的一般要求?20、如何综合考虑田、沟、路、林、渠相互结合配置方式?21、简述果园配置的内容?22、茶园和桑园规划有何特点?23、如何配置各类林地?(四)土地利用专项规划部分1、何谓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有何特性?如何分类?2、何谓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有何特点?3、简述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编制程序?4、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编制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件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件

三、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2、不同规划的研究内容 、 (3)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
是在总体规划或专项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 是在总体规划或专项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直接 对某一地段或某一土地使用单位的土地利用及其配套 设施作出具体的安排, 设施作出具体的安排,是总规和专项规划的深入和细 化。
包括有: 包括有: —居民点用地规划 居民点用地规划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农业用地规划 农业用地规划 —旅游地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等 旅游地规划、 旅游地规划
三、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3、不同层次的规划所侧重的内容 、
全国级 省 级 市 级 县 级 乡镇级 不同层次的土地规划功能取决于该行政区域的级 别。不同层次的规划能够解决的矛盾、需要协调的关 系及侧重点都不尽相同,明确不同层次规划的职能, 。 可以更好的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宏观调控能力和区 域协调能力。
三、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3)我国土地规划体系 我国土地规划体系
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 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 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相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称土地利 用规划体系。 用规划体系。 ◆依规划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依规划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按行政区域等级层次分为:全国——省——市—— 按行政区域等级层次分为:全国 省 市 乡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县——乡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乡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依规划对象不同可分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土 依规划对象不同可分为: 地利用规划。 地利用规划。 10年以上 ◆依规划时限划分为:长期规划(年限达10年以上)、 依规划时限划分为:长期规划(年限达10年以上)、 中期规划(年限介于长短之间)和短期规划(年限小于5 中期规划(年限介于长短之间)和短期规划(年限小于5 年)。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二章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二章
▲研究土地资源持续利用问题是资源与环境持续性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 课题,也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五大问题的主要途径和内容。 因为——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五大问题均或多或少地、 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有关。 ▲土地数量有限性和土地需求增长性构成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协调 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永恒主题,也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 要内容。——为什么
其内涵是:由于距离产品消费中心 (城市)位置不同而产生不同大小的土地利用 纯收益,将导致土地价格的空间差异,即处于市场附近的土地地租高,(为什 么?)--因为这里支付较低甚至无需支付产品运费,其结果是吸引各种经济及管 理单位向中心区集聚,对土地需求量就大增,地价就会相应地上升。 ②位置级差地租可用来作为控制城市区域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用来决定各种 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人们可以制定合理的级差地价政策,在中心区及附近郊区 收取较高的地价和使用费,以控制中心区的继续膨胀,保护近郊的绿地和高产 菜地;在远郊则收取较低的地价和使用费,以鼓励工业向远郊区发展,建立新 的工业区和卫星城镇。
四、生态经济理论 生态经济学(Ecolomics)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由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交叉而 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功 能及其演替规律的一门学科,为研究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经济问题提供了有力 的工具。 1、土地资源是无法替代的重要的自然环境资源,它既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又是 其他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载体。土地本身就是自然、社会、经济、 技术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多重结构的生态经济系统。 土地利用不仅是自然技术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资源合理利 用和环境保护的生态经济问题,同时承受着客观上存在的自然、经济和生态规 律的制约。 2、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日益增强,随之出现了环境污染 和环境破坏问题,究其根源在于自然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大量事实证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应当相互协调,发展与环境是一对矛盾, 处理得好可以保证经济发展和生态进化,反之,会恶化环境。生态系统平衡失 调,必然会严重地影响经济增长。 ○应当走生态发展的道路,使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才能走出困境,协调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促进经 济的发展。 3、土地利用规划应该注意 ○土地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土地利用规划的外部效应○建立以生态经济理论 为指导的土地利用模式○土地利用规划以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指标

建设工程中常见的土地利用问题及解决方案

建设工程中常见的土地利用问题及解决方案

建设工程中常见的土地利用问题及解决方案在建设工程的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不仅涉及到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也关乎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建设工程中常见的土地利用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建设工程中常见的土地利用问题1. 城市扩张导致的土地资源浪费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扩张不可避免。

但是由于规划不合理或者管理不到位,往往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比如,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大量农田被占用,土地被过度开发,导致农业生产减少,对粮食安全产生影响。

2. 土地污染与环境破坏在建设工程中,常常会使用大量的化学物质和材料,这些物质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很容易造成土地的污染,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

另外,建设工程还可能带来土地的沉陷和水土流失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土地的破坏。

3. 土地资源利用不均衡在建设工程中,一些区域的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而另外一些区域则被忽视。

这种不均衡的土地资源利用会导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影响到区域的协调发展。

二、建设工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解决方案1. 合理规划与管理土地资源针对城市扩张导致的土地资源浪费问题,政府和规划者应该加强对土地利用的规划与管理。

在城市发展中,应该尽量保留农田和生态空间,合理规划城市边界,并采取措施限制不合理的城市扩张。

2. 强化土地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为了解决土地污染及环境破坏问题,需要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

建设工程施工前应进行环境评估,对可能造成的土壤污染进行预防和控制。

同时,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推行生态修复,确保土地生态功能的恢复与保持。

3. 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为了解决土地资源利用不均衡问题,可以采取措施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例如,引导资金和产业流向资源相对较少的地区,通过提供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和技术进入这些地区,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

4. 加强土地利用监管与制度建设要解决建设工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需要加强土地利用的监管与制度建设。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07 管道运输用地
15
11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111 河流水面; 112 湖泊水面; 113 水库水面;
114 坑塘水面; 115 沿海滩涂
116 内陆滩涂;
117 沟渠;
118 水工建筑用地; 119 冰川及永久积雪
12 其它土地:
121 空闲地;
122 设施农用地; 123 田坎;
124 盐碱地;
➢ 《土地管理法》明确了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指导性和行政控制性 的属性; ➢ 土地总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 土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 ➢ 土地总规是各级人民政府贯彻执行国家的土地利用政策的重要手段,是 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的“龙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征
综合性、长期性、战略性、指导性、动态性、强制性(控制性)
01 耕地: 011 水田; 012 水浇地; 013 旱地
02 园地: 021 果园; 022 茶园; 023 其他园地
03 林地: 031 有林地; 032 灌木林地; 033 其他林地
04 牧草地: 041 天然牧草地; 042 人工牧草地; 043 其他草地
建设用地
05 商服用地:
051 批发零售用地; 052 住宿餐饮用地;
各级土地利用总规及其相互关系
➢ 上级规划是下级规划的依据和指导 ➢ 下级规划是上一级规划的基础和落实 ➢ 上下级规划应衔接一致
11
第3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4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3.4.1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现状分析的基础
概念 依据一定的土地分类标准,运用测绘、遥感等技术查清各类现状用地的
第3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点

(NEW)张占录《土地利用规划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NEW)张占录《土地利用规划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土地利用原理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 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与结构调整优化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 土地利用分区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 城镇用地规划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 土地用途管制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 土地保护规划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5章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6章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7章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8章 地区土地利用规划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习题详解。

土地利用工程

土地利用工程
• 耕作半径小,农民劳作方便 • 规模小,质量差,交通不便 • 公共设施配套差,占地面积大 • 居民点面貌落后
二、布局调整原则
1. 积极引导集中居住 • 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人口在村庄集中居住 • 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进城镇居住
2. 合理利用土地,节约耕地 • 以规模大、区位好的现有村庄整治、集聚为主 • 以新建村庄为辅 • 迁移规模偏小、设施缺乏、交通不便村庄
N = N0 × (1+ e)n + N1 − N2
N ——规划末期人口
n——规划年限 增长率 N1——预期迁入人口
N0——现状居住人口 e ——人口自然
N2 ——预期迁出人口 按镇村 Nhomakorabea设用地标准推算
1. 居住人口预测 2. 居民点面积=居住人口×人均村镇建设用地定额
∑NB − ∑ND
∑ e = n n
道能实现自流灌溉 • 库区的淹没损失要小 • 集水区域内水土保持良好,入库泥沙量少
11
三、农田水利工程的选址要求
水源和取水工程——提水站
• 靠近水源,有充足的灌溉水量供应 • 抽水站应选择在便于灌排的适中位置 • 站址应设置在不冲不淤的河段上(宁冲不淤) • 尽量选择交通方便、靠近村庄的地方
土地利用工程
公共管理学院 教师:郭 杰
2、土地利用工程
——所有以土地为主要对象,以改变土地外观、功能 为主要内容的工程
• 起源早 • 类型多样 • 差异化显著
第一章 绪论
二、类型
1. 水利工程 2. 交通工程 3. 房屋建筑工程 4. 耕地利用工程 5. 园地利用工程 6. 林地利用工程 7. 牧草地利用工程 8. 水面利用工程 9. 生态防护工程
¾ 适合长途大宗货运和长短途客运

土地利用规划学

土地利用规划学

土地利用规划学1.土地:土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及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表面附属物.2.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3.(简)土地的特性:⑴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⑵土地数量的有限性;⑶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⑷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⑸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⑹土地属性的两重性4.土地利用:人们根据土地资源特殊功能和一定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防治。

5.规划: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6.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措施.7.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8.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⑴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⑵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⑶林地面积极少,深林覆盖率极低;⑷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⑸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林地面积逐渐减少.9.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⑴土地供需综合平衡;⑵土地利用结构优化;⑶土地利用宏观布局;⑷土地利用微观设计.12.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①地租和地价理论;②土地区位理论;③土地持续利用理论;④土地生态经济理论;⑤人地协调理论;⑥系统工程理论.13.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14.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①土地公有制原则;②因地制宜原则;③综合效益原则;④逐级控制原则;⑤动态平衡原则;⑥集约利用原则;⑦公众参与原则15.人地协调理论的中心思想:①明确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②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地关系1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1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在土地利用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土地资源的供给状况,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和土地利用战略的研究成果,提出规划年所应实现的土地利用目标.1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20.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在土地利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土地利用工程4

土地利用工程4

1.土地利用工程是根据土地生态系统平衡的原理,按照国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或不同利用目的的土地,进行规划开发利用.改造治理与保护的综合工程技术.(涵义)2.土地利用工程就是人们以其活动去影响土地的不利因素,调节生态平衡,不断提高度低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3.土地利用工程的特点是他的整体性和综合性.4.合理利用土地的标志在于土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其次是农业部门和建设部门的部分专家和学者.6.土地利用工程的研究领域包括:土地利用中的人对土地所进行的物理的、生物的等各种工程活动,探索并揭示此类活动的规律,发展、完善指导此类活动的基础理论,试验研究先进的技术,指导人们合理利用土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为解决工程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矛盾,找到具体的行之有效的途径.1.建设用地问题 2.土地复垦问题,农用地利用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理论、技术方法.总之,土地利用工程(研究的对象)可概括为在土地利用中的人对土地所进行的工程实践活动7.研究内容:土地开发、土地利用、土地治理和土地保护以及土地规划等项基础工作.8.对生产资料的要求:1.要求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 2.对土地的退化和土地的不利因素进行治理.9.土地利用是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组织土地的合理利用.包括三个方面:1.根据建设土地生态平衡的原理调整农、林、牧、副、渔五业用地布局,以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 2.根据适地适种的原理,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以因地制宜发挥土地生产优势,并做到用地养地结合 c.根据生产关系的变革或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或土地治理工程的规划,对耕地进行整治,使耕地的组织形式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以便于发挥机械化效率和现代化各项农业技术的作用.10.土地治理是在人类生产活动改变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同时,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或不同利用目的的抵偿土地和遭受破坏不能利用的土地进行改造治理,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态系统平衡、改良土壤、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11.土地保护,是采取各种科学技术手段,防止耕地面积减少和土地质量退化,对城市、工矿企业的有机废料、放射性物质、重金属和农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土地资源污染进行防治,使土地生态平衡不遭受新的破坏.12.土地利用工程的研究方法:1.微事物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要全面的认识事物,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把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起来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就是确定事物的规律性,定量分析则是指把握事物数量比例及其变化 4.综合分析法.13.区位,即分布的地区或地点.区位论就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相互关系的学说 1.农业学者区位理论.古典区位论最初发展者德国屠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孤立国>理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因爱与当时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屠能论核心部分是农业生产者所处位置的级差地租 2.工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核心是通过运输.劳动力及积聚因素相关系的分析与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它是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为前提的寻求的是在原材料忽然消费中心一定的情况下,工业企业的最佳分布3.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从城市或中心居民点的物品供应.行政管理.交通运输等主要职能角度论述城镇居民点的结构及形成过程4.市场区位论5.区位理论的新发展.自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40年代是区位理论的形成好得到发展的阶段.14.稀有性原材料是指在一定地点贮存的或开采的,其中有分为纯重原材料和失重原材料.原材料系数=稀有性原材料总量除以制成品总量.15.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韦伯为分析劳动成本对工业区的影响,提出了劳动成本指数.地域重量和劳动系数的概念.劳动成本指数是指制造一单位产品所支付的平均劳动工资,地域重量是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运输的重量,劳动系数则是劳动成本指数与地域重量的比例.16.区位论就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屠能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及配置问题.韦伯:工业企业的选址问题17.土地区位效益的实质是位置级差地租,商业最为典型.18.土地合理配置原则:1.地域分异原则2.区位利用原则3.生态系统平衡原则4.系统综合原则19.粗放经营就是广种薄收,其标志是土地的单产很低20.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土地上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21.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早期18世纪法国杜尔阁从微观角度,他的分析是限制在一季一种作物的生产过程内.分析的对象是对同样土地.同种作物.不同量的劳动投入带来的产量变化.首次正式提出英国威斯特1815年<资本用于土地>22.马克思主义关于土地肥力和土地报酬变化规律的观点.投资多取得的收获有提高和降低两种可能性.土地肥力和土地报酬不是同一概念.23.土地集约利用 1.正确地认识投入<把一定面积的土地作为不变因素,而把其他所有投入都当成变动生产要素>2.正确掌握农业土地利用集约度24.土地集约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资本和劳动数量.转化力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土地对人类给予的各种投入的承受能力和产出能力.前者是指一定面积土地上投入的最高限度,后者是指一定投入所能覆盖的面积.25.城市内部提高土地利用率1.一要增加建筑层数二要提高建筑密度26.农业经营规模一般是指农业生产单位中生产力要素的聚集程度和组合关系,也就是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结合起来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数量界限27.农业土地经营规模一般是指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土地或耕地的数量.28.影响农业经营单位土地经营规模的因素很多,最重要事物是生产力要素包括 1.农业生产工具的类型2.农业作业对象的不同3.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的数量4.农业劳动力的素质<表现为劳动者对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好技术水平>29.农业土地规模经济理论 1.农业规模报酬与农业规模经济.农业规模报酬在农业生产经济学中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一些生产要素保持相对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另一些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例如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增加化肥,多投入劳动等等,这实际上是引起生产要素配合比例的变化,另一种是所有的生产要素以相同的比例同时增加或减少,这才是严格意义的规模变化,在生产力经济学中,称为纯粹的变动.由纯粹规模变动而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称为规模报酬 2.纯粹规模扩大与规模报酬变化之间一般有三种情况:当纯粹规模扩大幅度等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固定规模报酬;当纯粹规模扩大幅度小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递增规模报酬;当纯粹规模扩大幅度大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递减规模报酬.在现实生活中这三种类型都存在 3.规模经济是伴随经营规模扩大而单位农产品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一种生产关系,规模经济的对立面是规模不经济.它来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内部经济规模来源于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首先是单个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使大规模生产能够提高生产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率.其次是各种生产要素间相互联系的不可分性,使得大岁末生产更有利于进行分工协作,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外部规模经济包括某企业因其他企业规模变化而获得益;某企业的发展对其他企业产生的影响效益;市场规模变化而产生的效益等 4.目前我国以提高收入和生产水平作为确定农业土地适度经营的标志.具体标志为(1)经营规模应与劳动者的经营能力相适应(2)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同时提高即不能以降低经营集约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应该在实现合理经营集约度的同时实现合理的经营规模(3)在生产水平提高的同时,经营者的收入也必须达到相当的水平,否则在机会成本的作用下,会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发展缺乏后劲.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形式 5.适度规模经济的评价指标(1)产出评价指标类:产量产值净产值纯收入收购计划完成额等表示指标评价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产出支架(2)商品生产评价类:商品量商品率销售额(3)劳动生产率评价指标类:劳动年产量劳均年产值劳均年净产值劳均年纯收入活劳动利润年指标评价劳动力收入状况(4)土地生产率评价指标类: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产值单位面积穿收益等指标(5)资金产出率评价指标类:资金产值率(每百元资金创造的产值)资金利润率成本产率单位产品成本等指标评价资金的投入回报情况(6)生产效益评价指标土地能力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等水土流失的分率环境污染状况等6.几种不同的规模:(1)外部可能化规模,本地区劳动力转移程度根据根底面积来计算.C=大部分低耕地/当地劳力(2)内部可能规模,农业项目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农忙季节劳均所能承担的耕地最大面积作为适度规模St=c/(1-r).r(农村劳动率在非农产业的就业率)(3)必要规模Sr=aRn/Ra.Rn(农村非农业劳均年纯收入)Ra=种植业平均单位面积纯收益a(专业务农收入平行系数取(1.1~1.5之间).当必要规模小于外部规模则必要规模为适度,当必要规模大于可能规模则可能规模较小者为适度规模7.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经营形式.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经营形式是指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生产力诸要素的具体组织形式,它是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载体(1)家庭农场特点第一,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为家庭第二,所经营的耕地面积应达到或接近一个合理基本机群结构的经济规模第三处部分需要大型专用设备丶作业项目依靠服务或合作组织外,生产过程中多数作业环节主要由农场家庭成员操作自由或租赁的机器完成(2)集体农场.集体农场多是在经济实力雄厚的原集体经济的框架上,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好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建立起来的专业化农业生产企业(3)联户农场:a.组织形式.在家庭各自单独核算的基础上,数个农户根据事先的协商,共同按一定比例提供资金.工具和劳动力,统一进行较大规模土地的经营活动b.作业环节主要依靠各户提供的机械和劳动力,也利用一些集体的服务 c.经营成果按各户提供的资金劳动量.机械作业量进行分配(4)种植业专业户,特点 a.不改变"双层经营模式,户为基础"的基本格局,农户承包比较多数量的耕地,务农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占很大的比例 b.一般自身不经营农业机械或仅经营少量的小型农机,其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依靠社会化服务组织完成,农户仅从事经营活动和田间的部分管理 c.它是栓曾经营体制下消农户经营的一种进化.农户投资少而收益大,因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d.存在机农分离,难以形成有效的积累机制等问题(5)合作农场:第一,村办农场是以劳动力为单位组成的独立核算.统一经营的专业化农业企业.第二农业车间由乡镇工业企业兴办,作为企业的一部分,务农人员纳入工厂正式编制,工资列入企业税前开支,务农人员与务工人员享受大致相当的工资劳保待遇.第三农技站办场以农技站为基础承包大规模耕地所形成的机农合一的专业农业生产企业.30.什么叫居名点:居名点是人们集中定居的场所同时也是各类建筑群街道网绿化系统及其它生产和公共福利建设设施配置基础,它还是工商企业文化教育事业单位集中的地方,是劳动力聚集的场所.31.市.县.城镇划分标准1.总人口2万人以下的乡,非农业大于或等于2000人则可是城镇2.总人口2万人以上,乡镇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则拆乡建镇3.少数名族.小型工矿区.港口.风光旅游区.边境口岸飞农业人口量不足2000人如确定必要也可建镇32.村镇规划可以认为是对村.镇居名点进行社会规划.经济规划以及实体环境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的统称)三种规划的综合.简言之就是在一个时期内指导村镇建设发展的纲领和蓝图.内容:1.实体环境规划2.物质规划3.经济规划4.社会规划5.政策确定.33.村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与建设规划两个阶段1.总体规划是以县.乡行政区划为规划范围,对一定地域范围内居名点群体进行的布局.它是一种总体的宏观的规划,对村镇建设规划起到控制和协调作用.重点可概括为"一点"是指县乡行政区划内小城镇及村庄布点"二线"指村镇之间的水陆两条两条交通运输线"几个方面"包括工业副业生产基地的布局.文教.卫生.科技.服务等重要设施的配置以及通讯供电等工程线路的规划等 2.建设规划是指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某一个村镇的内部进行总平面规划设计.远期15年,近期5年.34.经济规划是指对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布局做出安排35.农村城镇特点1.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2.城镇布局分布零散,村镇人口规模大都偏小3.人多地少,耕地十分宝贵4.应该将村镇建设成为我国农村两个文明较为发达的基地 5.村镇各项建设主要靠农民个人和集体投资.筹料和组织施工6.各种经济技术指标应该有宽有严.多种口径36.村镇规划成果内容:规划图纸和规划说明书37.图例分类.按土地使用情况和图纸表达的内容可分为用地图例和工程图例;按村正现在和将来意图可分为现状图例和规划图例;按表现方法可分为单色图例和彩色图例38.绘制图例要求:线条图例,形象图例,符号图例.图面要求及整饰内容:图名.图签.图例.风向玫瑰图.比例数字.比例尺.图框(内框线细一点外框线粗一点如是彩色规划图也可采用宽边的单一色图框)39.居名点布局意义:是区域性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因素,可以把生产经营中心视作居民点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居民点规划来概括居民点和生产经营中心的规划,在土地利用工程中,居名点布局是第一项具体用地的安排;从土地利用角度来,决定一个区域整体布局合理与否的主要因素是居民点和交通路线,他们代表着点和线.而居民点的布局又是决定交通.电讯线路的前提条件40.居民点分布是由居民点规模和类型来决定.1.卫星式:由分散向集中布置的一种过渡形式.优点是把现状和远景有机地结合起来1.条带式.目前最主要的布局形式是沿着铁路干线.大的河流或国家公路.在两条交通干线以上的枢纽往往形成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农村,有时沿一条山坡.一条河流.一条公路形成许多居民点.不提倡可借鉴,但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做到靠村不进村便民不扰民.优点:区位条件好.缺点:阻塞交通,噪音及尾气粉尘对居民环境产生较大的污染.3.块状式这种形式一般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平原区.特点(1)分布较均匀,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2)对布局条件有较严格的要求.一般分布在经济较发展的地方,有地形条件的限制 4.自由式(1)规模小.质量差.交通不便(2)居民点面貌差,不利于建立集中的各项公共设施(3)占地面积大(4)它的有利之处是耕作半径小,农民下地劳作方便.在较偏远经济落后的山区这种模式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从规划的角度看不能用该模式41.居名点布局原则1.以经济联系半径为主要依据2.以经济建设出发,达到全区居民点布局的整体性3.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农工商一条龙)4.合理利用土地,节约耕地.42.经济联系半径是指该居民点产生经济影响的地区范围或者居民点在组织社会生产与服务居民生活方面所产生的经济影响范围.包括城镇与城镇.城镇与周围居民点城镇与各种用地、城镇与各种田间工程设施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衡量标准既有定性的标准也有定量的标准.只有以经济半径联系为依据形成的以城镇为核心的居民点体系,在地域的分布上才有意义.43.居名点用地选择 1.便于生产.从区域总体规划出发,各地城镇和集镇的位置位于镇上居民所经营的土地中心同时与周围居民点的相对位置也要适宜,以利领导管理为很好地组织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条件2.便于交通运输.居民点用地之间有方便的交通联系,最好靠近道路.河流及车站码头等,但也不要让铁路公路河流等横穿居民点内部,一面影响居民点的环境卫生和安全 3.适于建筑:地势地形、土质、水文地质条件.居名点用地的地下水位应低于一般建筑物基础的砌筑深度,低层建筑应低于地面0.8~1.0米,三层以上的建筑物应低于1.0~1.5米,有地下室的建筑物应低于2.5~3.0米,道路应低于1.0米以下4.有利环境卫生与安全(1)小城镇和集镇均坐落在农业土地上,易于建造一个优美的环境条件.所以在选地时应尽量依山傍水或靠近风景.估计给居民增加一些自然美的享受,但要避免选在山间风口或易受山洪河水泛滥威胁的地方.(2)居民点用地不应选在沼泽.死水.目的.尸岗或血吸虫疫区及地方病高发区(3)为了安全居民点用地不能选在低层断裂带.滑坡和大坑回填地上,业不应该在大型水利工程的下方,更不能把居民点建在有地下矿藏的地段上,以避免开发后而导致地面塌陷(4)居民点应避开高压电走廊附近不能有易燃易爆物品的仓库(5)充分利用原有村庄的基础,防止大拆大建.44.居民点占地面积的大小与居民点内居住人口的数量.建筑项目多少和建筑标准等有直接的关系.45.居住人口的概算1.自然增长法.即以居民点人口总数为基础,通过对规划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的推算,确定规划期末年居民点的总人口数.公式N=No(1+e)n次方+(N1+N2)N.规划期末年居民点总人数No居民点现有人口数e人口自然增长率n规划年限N1预期迁入的人数N2预期迁出人数2.劳动力平衡法即先按规划期末年的生产任务和管理定额,计算出所需要的劳动力总数,然后在根据人口数与劳动力数的比率进一步推算出人口总数公式.N=A×100/100-(B+C).N规划期末年居民点总人口数A按生产规划计算劳动力总数B行政管理及服务人员占总人口数的比率C被抚养人口数比率.自然增长法使用与现有居民点,而劳动力平衡法则适用于新建居名点.46.居民点占地面积的概算方法 1.根据建筑面积定额推算即按居住人数和居民点内各项生产的规模残摘各地的建筑定额,分别概算出居民点那日中心区.住宅区和生产区的建筑占地面积,然后考虑建筑物之间的防火.卫生绿化道路等间隔,将住宅区的建筑占地面积扩大5~10倍,将中心区的建筑占地面积扩大10倍,将生产区的建筑占地面积拷打10~15倍,分别作为上述三个的占地面积其总和即位整个居民点概算占地面积数 2.根据每户宅基地面积数推算.根据生产区与生活区的经验比(3:7或4:6)推算出生产区以及整个居民点的占地面积3.根据耕地面积概算.农场中居名点的占地面积则按生产队耕地面积的3%或5%概算4.根据居民平均占地面积数概算.47.村镇建设规划又称村镇内部规划,它是在村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村镇内部各项用地做出远期.近期的总体布局和具体规划.村镇规划又分村镇内部总体布局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48.村镇内部总体布局的含义.村镇内部总体布局的任务是对村镇内部的用地结构.街道网.公共建筑用地.居住建筑用地.生产建筑用地以及绿化系统.给水系统.排水系统.供电系统等的用地进行合理组织.统一安排,度个不凡用地的详细规划起控制和指导作用.村镇内部总体布局的原则 1.符合功能分区2.保证村镇各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 3.贯彻"适用.经济,在可能情况下注意美观"的方针 4.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留有余地49.村镇内部功能分区就是根据各类建筑物和设施的不同性质和作用,分别组合成功能不同的两大部分--生活区和生产区.按各类建筑物和设施的不同性质和作用可分为住宅建筑.管理和公共福利建筑,生产性建筑.功能分区原则1.生活区和生产之间.各区与农用地之间应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2.经济利用土地 3.充分考虑居民对各种公共设施.动力设备的综合利用,为组织生产.方便生活创造条件 4.有利于卫生.防疫.防火有利于环境保护50.功能分应区设计1.坡向.生活区应布置在生产区上坡方向2.风向.生活区应布置在生产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 3.河流流向.应将生产区布置在河流的下游方向,生活区饮用水的取水点应在生产区的上游.4.卫生间距和防火间距.畜牧业生产性建筑物与住宅.公共建筑物之间要保100~200米卫生间距.其中猪场和专业化养禽场要保持300~500米卫生间距.牲畜的埋葬地要远离生活区以公里以上.车床.农具车间及加工厂同住宅建筑保持50~100米,砖窑.石灰窑与住建筑应相聚500米以上51.生活区居民用地布局 1.生活用地结构,生活区业较居住区,由街道网.公共建筑.住宅区组成.所谓用地结构是指街道网.公共建筑.住宅区三个大部分用地项目的组成比例与结合形式 2.街道网规划设计.街道网是指连接居民点内个组成要素的交通联系线路网络.街道与公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街道是居民点内部的市政建设用地,公路是联接居民点之间的交通运输道路.(1)街道分类.街道网按功能和交通性质可分为主要街道(路宽24~30米)一般街道(路宽12~20米)和支路(路宽12~15米)(2)街道网布置形式.线条式,方格式,放射式,混合式,自由式(缺点是造成很多不规则的居住小区,多用于山区和高原沟壑区)3.街道网规划设计要求.当曲度系数接近或等于1时方案最佳.52.仓库建筑面积A=Tdo×Q/12×q×Kr.A仓库建筑面积Tdo平均储存期限Q年通过量q堆存指标Kr有效面积利用系数53.交通运输是各种运输和邮电通讯的总称即人.物和信息的载运和输送.按服务范围可分为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服务领域.意义:一方面交通运输的布局和发展主要取决于运输对象的布局和发展,表现在交通运输方式.规模.交通运输设备的数量.能力.交通线路的走向.分布必须与客货运输对象的流量和流向相适应,另一方面,交通的发展又反作用于运输对象的布局和发展,表现在交通运输的超前性.54.交通运输方式有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1、铁路运输:其特点设施载运量大,行驶速度快,运行一般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连续性强.缺点是铁路建设技术要求严格,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大每公里占地约25亩,短途运输成本高,只适合长途大宗获取运输 2.水路运输.其特点是运载量大.海上运输一艘轮船可装载成千上万吨,甚至几十万吨,内核航运每条船也可装货几百吨至几千吨,长达几十米的特大件,这使其他运输工作不能比拟的,耗能少、成本低,建设投资地,占用耕地少,水运的劳动生产率高.以长江航运为例,其劳动生产率就相当于铁路的110%.缺点是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连续性差,速度慢,转运条件更差.因此水路运输不适合对达速性要求不高的货物运输.3.公路运输.公路晕的乎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一种运输方式.其优点是对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应性强,机动灵活,空间活动范围大,可以直接深入广大的中小城镇和偏僻的山区农村,实行门对门的直接运输,减少运转环节.缺点是装运量小,能耗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而且占用土地多,对环境有较强的污染性.公路运输在我国的限制和奖励仍都是一种最主要的运输方式.4.航空运输.航空运输是最快速的运输方式.其特点是速度快,径路短,每小时可达1000千米左右,而且航程长,能够达到地面运输方式难以达到的地方.由于速度快,其劳动生产率也高,航空线路不占耕地.缺点是载运量小,投资大,成本高,受天气状况限制大.因此,只适宜远距离、继续、贵重、时间性较强的运输.5.管道运输.管道运输是运距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最经济的运输方式之一.优点是连续性强,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损耗少,没有运输设备的空间问题,运输成本低,安全可靠,管理和使用简便,而且占用土地少,也没有污染.缺点是一次性投资大,消耗钢材较多,运输对象限制大,只适宜于液体、气体、等流体货物.55.所谓交通量又称运输量,分为货物运输和客运量.货物运输量是指各种运输工具世纪运送的货物重量,其计算单位为吨.客运量系指世纪运送的旅客人数,其计量单位为人.货物周转量系指运送的各批货物重量分别乘其运送里程的综合运输量,其计量单位为吨千米.客运周转量系指世纪运送的旅客人数乘其法发到站间的里程,其计量单位为人千米.56.交通现状调查主要内容包括运输方式的种类、主要交通路线的布局、区内外各主要交通点之间的距离和客货交通数量、交通工具种类、货运类别、客运项目等57.公路横断面包括路面、路基、防护工程、护坡道、边沟、截水沟、碎落台、绿化带等.其内容包括的宽度及公路两侧预留用地也即公路用地宽度.58.公路根据交通量及其使用任务和性质分为两类五个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宽65米)、二级公路(宽30~40米)、三级公路(宽25~30米)、四级公路(宽20~30米)59.各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计算行车速度、行车道宽度、路基、平曲线半径、停车视距、纵坡60.选线原则和方法1.选线原则.(1)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交通量需要(2)根据当地地形因地制宜,使路线布置在地势高燥、地质良好、便于施工、并符合工程技术要求的地段(3)顾及居民点布局,是路线顺治短捷,节约用地(5)经济合理.一方面工程造价不高,一方面运营费用和管理费用不高(6)满足环保需求2.选线方法.通常采用两种选线方法(1)现在地形图上初步选线,再到现场实地定测(2)在实地勘测选线后,进行图上移线60.不同类型地区选线特点1.平原、微丘陵地区(1)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没有纵坡限制,应力求取直短捷,一般允许设置几公里以上的长直线,为确保汽车安全,在长直线尽头不应设置小半径的平曲线(2)路线应尽量避免穿越城镇、工矿区及较密集的居民点,但为了方便使用也不能离开太远,,必要时可俢支线联系,做到靠村不离村,利民不扰民,既方便运输有保证安全(3)合理处理路桥关系,对于小桥涵的位置,原则应服从路线走向,但当斜交过大或河沟过于弯曲时,采取改河措施或适当改移路线,调整斜交角度以免于增加施工困难和加大工程费用 2.山岭、重丘陵地区.该类地区地形复杂,山坡陡峭,溪流湍急,沟谷多而曲折,土层浅薄,地形复杂,公路选线较为困难(1)公路应有足够的稳固性(2)充分利用地形展线,减少工程数量,降低造价,保证今后养护和运营费用最经济(3)密切配合农田水利建设需要,筑路材料供应方便便于施工和养护61.山岭、重丘陵地区的公路路线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使路线不是顺沿溪谷、山坡选线就是翻山越岭,其线形可归纳为沿线、山坡先、山脊线和越岭线.62.沿溪线就是沿溪流岸蒲燕的路线,选线时应综合考虑定位、选岸和桥位选择三方面的问题.63.路线定位根据规定,烟盒或受水淹的路基高度,一般高出洪水位0.5米以上64.桥位的选择应根据“大、中桥位服从路线总方向,路、桥综合考虑;小桥涵位置服从路线走向”65.跨河三种形式:在支河口直跨、在支河上游绕进一定距离后跨越、在“S”形河湾时,桥位应设计在“S”形河湾的腰部66.越岭线在平面布局时应利用自然地形展线,常见形式有跨沟线、回头展线、山脊线和山坡线67.水运航道的布局可分为天然航道和人工航道.1.航行条件的分析、航道等级的确定.68.港口陆域可分为装卸、储存和疏运69.铁路线路是行驶铁路机车车辆的路线,由路基、桥梁、涵洞、隧道和轨道组成.按线路数量划分铁路可分为单线、复线和多线铁路;按轨距划分则可分为标准轨距、宽轨和窄轨铁路.按服务范围和运输性质分为干线、地方线和专用线70.铁路选线常要采用河谷线、越岭线、山坡线、山脊线等各种形状的展线.平地上单线铁路的用地宽度约为12米,双线宽度约为16米.71.通航期内水的流向与桥轴法线的夹角不超过5度72.线路用地主要包括区间路基用地、站场用地和其他用地73.机场一般由飞行区和服务区组成.飞行区包括跑道、滑行道、停机坪等构筑物所占用的全部场地和机场净空间.一般机场200~500公顷.适宜坡度0.5~2%,最大允许坡度2~3%.飞机要求逆风起飞与降落,离城市以10~20千米为佳,最好不超过40千米74.年雨量最大处事台湾基隆,最低处是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心部分.黄河、淮河和海河三个流域面积之和占全国总面积的14%,地面径流总量占全国地面径流量的4.9%75.水资源通常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它是一种动态的不可替代的资源.一般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类型主要有地表水、地下水、城市污水与工业废水他们的补给来源都是大气降水76.可供开发利用的的地表水有两种:河流径流与当地地面径流.77.河川径流指江河来水,其集水面积较大,往往在规划区域以外.河流是主要的水源,其特点是水源丰富,但水情随时间变化大.78.水电站集中落差的方式:坝式开发,引水式开发(有无压引水、有压引水和利用尾渠道集中落差)3.混合式开发是用坝和引水道共同集中落差.79.水电站取得流量的方式:径流式、蓄水式、集水网道式.河流是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80.水土资源平衡是指综合考虑地区内水资源的供给能力和需求状况,找出本地区水土资源的余缺状况,合理协调水土资源的供应关系,以寻求水土资源的行为.作用:1.水土资源平衡是进行水资源的区域分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重要依据.2.水土资源平衡是确定水量调节措施、建设水利工程措施的基本依据3.水土资源平衡是确定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依据81.水库容量估算方法:地形图法、断面法、系数法82.地下水是指出河水、湖水、海水等地表水以外,运动和储存在土层岩层空隙中水的总称,它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主要水源83.水利工程系统可分为农田水利工程和河流开发利用及整治工程两大类型.农田水利工程包括灌溉工程和排水工程.组成:1.水源和取水枢纽.由于水资源类型不同,水源工程有不同类型,当水源为河川时,水工程主要是修筑拦水坝或提水站,在丘陵山区往往是修筑水库或蓄水池拦截地面径流作为水源,塘坝也是重要的水源工程.此外,在一些地表水资源较为缺乏的地区,常修建灌溉机井.取水枢纽是工程控制的关键部位,其主要任务在于把根据灌区作物需要,引水入渠2.输水配水系统.输水配水系统的任务在于把从灌溉水量通过各级渠道输送和分配到田间.灌溉渠道一般分干、支、斗、农四级.3、田间调节系统.包括毛渠、输水沟、灌溉水沟、灌溉水格田等临时渠道,其任务是把来自农渠的水分送至田间,以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4.排水泄水系统.一般包括农、斗、支、干排水渠道5.排水枢纽和排水容泄区.容泄、储存洪水和雨水的地区叫容泄区.6.灌溉排水系统上的建筑物.灌溉可以是河流、湖泊、水库或地下水.84.丘陵地区便于修建水库和塘堰工程85.水源工程用地要求:1.库址地形要肚大口小.肚大是指库址谷底平缓,蓄水多,口小即谷口狭窄,以缩短坝长,节省工料,降低工程投资.2.水资源丰富,有足够的积水面积.库址最好应选在有常年流水的泉溪的地方.3.为了利用水库发电,库址河段应有适当的落差,同时应能集中满足发电要求的流量.4.坝址地质条件好,低级稳固不漏水.5.库址距离灌区仅,地形要高于灌区地面以使得引水渠道短,沿渠水量损失小,建筑物少,并保证自由灌溉.6.库区淹没损失小,淹没农田、村庄及交通设施少,比便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同时水库泄洪路线要避开人口稠密地区和城市重要工矿区,保证水库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7.水库集水区域应当水土保持良好,泥沙入库量要少.86.抽水站站址要求.抽水站常常是起到灌排两用的作用.1.抽水站位置应选在便于排灌的适中位置.从灌溉要求考虑,站址应选在较高的地方,以便控制更多的灌溉面积;从排涝要求考虑,站址应选在较低处,并靠近容泄区,以提高排涝控制面积.灌排两用站应选在靠近低田的地势较高的位置,以便灌排便利 2.站址地形要使抽水站工程和灌排渠系布置方便,经济合理,并靠近水源,有足够的灌溉水量供应.3.灌溉取水口和排涝出水口最好设在不冲不於的稳定流段,如因其他条件限制,冲於有矛盾时,一般是宁冲勿於.机房基础最好在地下水位以上.4.站址应尽量选择在交通方便、村庄附近的地方,以便于施工、维修和管理.电力排灌站应尽可能靠近电源,以减少抽水站输变电工程投资87.机井位置多设在田地地角上,地形为一面坡时,井位应设在灌溉的上端,以减少渠道填方量,应选在富水带,以提高出水量.88.骨干输水工程主要包括干、支两级灌排渠道.用地要求:1.在水源和容泄区水位既定条件下,应使灌排水渠道获得最大的自流灌溉面积和排水面积.2.在地形上应使得渠道纵坡比降适中,不致造成渠道的冲刷或泥沙淤积,多级渠道纵坡比较的参考值.3.为了减少渠道输水损失,防止渠道坍塌保证工程安全,渠道应尽可能短顺平直,渠道沿线地质坚固稳定,透水性弱.4.渠道配置应保证工程费用,输水损失小,工程效益大一满足经济合理的要求.89.水库选址与布局:1.一河一库.分散蓄水,分散灌溉,当灌区地形复杂,难以集中灌溉,且各河产水较为丰富时,采这种.2.多河一库.多条河流汇集之处,水库一般集水面积大,蓄水多,可控制较大灌溉面积.3.一河多库.这种水库一般是见在一些大型河流上,河流水量蕴藏量大,选在容易集中落差,容易建坝的河段.90.水力发电要素:一定流量Q,一定的落差Ho.水电站选址取决于水库库址的选择.水电站量好时选在高山峡谷的谷口.91.抽水站有灌溉按其作用抽水站、排涝抽水站和灌排两用抽水站.92.抽水站布置形式:1.集中供水2.分级供水3.高低渠供水4.分散供水93.抽水站站址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1.靠近水源2.高度适中3.避开淤泥和流沙层4.有利于工程布局5.选在交通方便、村庄附近,以利动力设备和综合利用.94.骨干输水工程布局与选址:1.干渠沿等高线布置.适用于地面向一侧倾斜的地区.2.干渠垂直于等高线布置.其纵坡必将视地面坡度而定,这种干渠两侧分出沿等高线布置.这种形式适用于地形呈脊状隆起的线丘岗地.3.合理穿绕布置.浅冲山盘走,深谷只想过,跨谷寻浅窄,穿岗求单薄.4.河网化布置.(1)河网与灌溉渠系结合为一套水利系统.(2)河网与灌溉渠各自成为独立的系统.自流灌溉和需要派来地区采用.(3)河网与灌溉渠道部分结合95.一般水库工程占地面积概算是对库区的静设计面积进行估算.而水库的库区面积主要取决于库址的地形与水库规模.一般以下的库容以校核洪水位为水库总库容,再由两条曲线即能求出水库占地面积96.渠道占地面积是由渠道的长度和渠道的横断面占地面积决定.渠道的占地面积则要取决于渠道的流量和断面形状97.需水: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居民居住用水、禽畜用水98.水土资源平衡的计算.考虑气象、水资源、土地面积、土壤性质.1.水量平衡计算的步骤:选择用水保证率.通常是在一定保证率下的水量水衡进行水量工序平衡.首先要选择用水保证率,选择用水保证率要从地区水资源状况出发,满足经济合理的要求.2.来水量计算,包括规划区境内可利用的一切水资源.供水主要有:(1)河川径流,地表径流,地下水,水库,塘堰(2)地面径流的径流.3.地下水资源计算:(1)规划区域外调入水量(2)其他来水量的计算99.土地保护工程的类型:生物性的保护工程、工程性的保护工程100.生物性的土地保护工程主要是通过之辈保持水土,降低地表径流.雨后径流量的减少按以下顺序:休耕地﹥单作﹥混作﹥草地﹥林地101.水土保持林地的建设一般有分水岭防护林、水流调节林、和沟谷防护林等类别.1.分水岭防护林.(1)顶部浑圆的梁峁.防护林应配置在凸形斜坡的转折线上,袋装横坡配置一般宽度10~15米,多位三角形栽植的乔灌交混林带(2)顶部尖削的梁峁2.水流调节林(1)在凸形斜坡上:斜坡上部地形平坦,水土流失较轻.但是斜坡下部,由于坡度大,流量与速度也大,土壤侵蚀作用也强烈.林带位置应设在斜坡的下部分,以在地形转折处最好.(2)在凹形坡上与上述情况相反,斜坡的上部好中部坡度较大常有冲刷现象,在斜坡下部情况,坡度小,虽然流失量增多,但流速小,侵蚀轻微,甚至沉积.水流调节林除在下部转折点处设置外,还应在斜坡上部的转折线处设置.(3)根据上述两种在坡面曲线转折处配置水流调节林.(4)在直线坡上,斜坡下部径流集中,土壤易遭受侵蚀股林带应配置在斜坡中部,以减少流向下部的水量.一般贷款20~30米,防护林距离为林带宽的4~6倍,最大为10倍.3.沟谷防护林.(1)沟头防护林:沟头防护林的作用在于减低进入狗头的水流速度,加强於淀以阻止沟头的扩大延伸,须在距沟头3~6米处,修筑1~1.5米高,顶宽0.5~0.7米的围堰.为阻止水在围堰内流动,每隔10米左右筑一横梗.堰外沟边部分栽种根蘖性的灌木,堰内栽植乔灌混交林.(2)沟岸防蚀林.林带位置应在距沟边2~3米以外,靠近沟边2~3米处,留作天然草地.(3)沟坡防护林.修反坡梯田造林.(4)沟底防冲林,可营造棚状林102.水源防护林地的建设.水源防护林一般由库岸、沟道和坝坡造林三部分组成.1.库岸造林.缓坡沿岸林带可为20~30米,陡坡沿岸带宽30~50米2.进水口造林.3.坝坡造林103.梯田种类.以梯田断面形状匪类,有水平梯田(为主)、坡式梯田、隔坡式梯田.104.水平梯田.在坡地上用半挖半填的方法,按照设计的宽度把坡面修成若干台面水平的地块,叫做水平梯田105.梯田规划建设时应考虑的原则要求:1.梯田一般应规划在25°以上的坡耕地,25°以上的坡地原则上应退耕还牧,发展多种经营.2.规划布局时要统筹兼顾.3.要注意坡地机械化和水利化.一般梯田长度最好在150米以上,原川地区有条件的可达300~400米;山丘陡度、地形破碎的地方也应力争达到100米左右为灌溉行水方便,梯田的纵向还可保留1/800~1/500的比例.106.水平梯田设计.主要是确定(田面宽度、田坎高度)主要和田坎坡度.107.谷坊主要是为巩固沟底侵蚀基点的小坝.一般修在沟底正在下切的小支毛沟中.由于修筑材料不同可分为上谷坊、石谷坊和柳谷坊.108.小水库一般由土坝、溢洪道、泄水洞组成109.农田生态系统特点:生物群落简单、缺乏自动调节能力、开放式的物质循环、需要投入辅助能源110.耕地田块是人、畜力和农机具作业的基本耕作单位,也是种植区的基本种植单位.灌水地段通常是指农田间末级固定渠道所控制的地段111.耕地田块是进行灌排、耕作、管理的基本单位.耕地田块规划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合理组织灌排,经济有效地使用农机具和科学地安排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效果112.选定耕地田块方向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田块方向应保证作物从早到晚一天当中能吸收尽可能多的光热.根据外国试验资料表明,南北行较东西行增产,其幅度.因此在地形、耕地形状、防风要求等条件允许时,尽量使田块长边方向设计为南北方向或接近南北向.在地形平坦地区使用田块长边为南北向配置.2.有利于田间机械作业.为了减少拖拉机在坡地上作业时的功率损失,一般应横着坡向设计田块,几十田块长边沿着等高线.3.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排水.在丘陵山区,当前坡度超过3°设计田块田块是,应使其长边沿着等高线或保持一定是角度配置,以达到保持水土和降低拖拉机牵引拉。

土地利用的一级学科

土地利用的一级学科

土地利用的一级学科土地利用是关于土地在不同用途中的分配和管理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到农业、城市规划、工业发展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

土地利用的研究旨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保护和维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农业方面,土地利用的目标是实现高产、高效、高质量的农业生产。

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例如,通过科学的耕作方式,如轮作、间作和合理施肥,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城市规划方面,土地利用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可以提高城市的功能和效益,同时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例如,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域,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和公共设施区等,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推广城市绿化和节能减排措施,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在工业发展方面,土地利用的目标是实现工业的高效、低碳发展。

工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可以提高工业的效益和可持续性,同时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例如,通过合理规划工业园区和工业用地,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工业的生产效率。

此外,还可以通过推广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理念,进一步减少工业对土地资源的消耗和污染。

在生态保护方面,土地利用的目标是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生态土地的合理利用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同时减少土地资源的破坏。

例如,通过合理规划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农业区,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此外,还可以通过推广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进一步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土地利用是关于土地在不同用途中的分配和管理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到农业、城市规划、工业发展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旨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保护和维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

CH1绪论1.土地规划的客观必要性:(1)土地是一种生产不可缺少且无法替代的生产资料;(2)农业生产的最根本特点是经济生产与自然生产相结合;(3)使一切具有自然肥力的土地通过规划得到最合理的应用。

2.土地规划概念(研究对象):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规划的特点:目的性、阶级性、变化性。

4.土地规划的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具体任务:①土地供需综合平衡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③土地利用宏观布局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5.土地规划的工作程序: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想、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

&CH3居民点布局1.居民点的概念与类型: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是人们聚居和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资料集中配置的场所。

类型:城市:【特大城市(>100万人)、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和小城市(<20万人)】、城镇【县城和集镇(建制镇和乡(场)镇)】、乡村【中心村、基层村和村落】。

2.小城镇的作用: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城镇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调查农村居民点建设。

3.目前我国居民点的现状:(1)居民点按居住密度分为五级;(2)居民点规模小、居住分散;(3)村镇规划滞后、用地松散、人均地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4)建筑密度大、容积率低、不利于内部结构优化;(5)用地面积大、扩展迅速;(6)生产生活双重性,不利于用地分区。

4.居民点布局形式及各自优缺点:(1)卫星式:优点:是小居民点向大城市过渡的阶段,是城市化的过程;缺点:占地较多。

(2)带状式:优点:沿交通要道设立,通达度好,发展迅速;缺点:发展带状受限制。

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一、专业概述土地整治工程专业是土地资源管理、规划与利用的一门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土地整治规划与工程设计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

随着国家土地整治政策的不断推进,土地整治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越来越广阔。

二、就业方向1. 政府相关部门土地整治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进入政府相关部门工作,如国土资源管理局、规划局、建设局等。

在这些部门中,毕业生可以从事土地整治规划与管理、土地利用评估、土地整治项目策划等工作。

2. 土地规划设计单位土地规划设计单位是土地整治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另一个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以在这些单位中从事土地规划设计、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治方案设计等工作。

随着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需求的增加,土地规划设计单位的需求也将逐渐增加。

3. 土地开发企业土地开发企业是另一个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在土地开发企业担任土地开发与整治项目的工程技术人员、项目经理等职位。

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土地整治工程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将发挥重要作用。

4. 非营利组织和研究机构毕业生还可以选择进入非营利组织和研究机构工作,从事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利用研究、土地整治政策研究等工作。

这些机构通常有更多的研究与政策制定工作,能够提供给毕业生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就业前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和整治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土地整治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理由:1. 国家政策支持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土地整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土地整治工程的发展。

这将为土地整治工程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2. 城市化进程加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土地资源的整治和利用变得尤为重要。

毕业生可以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 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城市土地资源有限,需要经过整治和优化利用才能实现更高效的利用。

这为土地整治工程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可以参与到城市土地整治项目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土地利用工程学》课件

《土地利用工程学》课件
理论要点
包括土地利用的区位选择、空间结构优化、区域协调发展 等方面。
详细描述
土地空间布局理论关注土地利用的空间关系和结构,通过 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它强调区域协 调发展,注重城乡统筹和生态保护。
应用领域
广泛应用于区域规划、城乡规划、土地整治等领域。
03
土地利用工程学的技术 与方法
土地规划与设计技术
土地规划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优 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土地设计
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要求,对土地进行详细规划和设计,包括土地功能分区、道路交通组织、景 观绿化设计等,以满足不同使用需求。
土地整治与改良技术
《土地利用工程学》 ppt课件
目录
• 土地利用工程学概述 • 土地利用工程学的核心理论 • 土地利用工程学的技术与方法 • 土地利用工程学的实践案例 • 土地利用工程学的未来展望
01
土地利用工程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土地利用工程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合理 、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以实现土地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 发展的学科。
• 理论要点:包括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土壤和水资源的保护等方面。 • 应用领域:广泛应用于土地修复、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区管理等领域。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总结词
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和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理论要点
包括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 地资源配置等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增长, 土地利用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利用,包 括农业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等 多种类型的土地利用。

建筑工程中的土地利用

建筑工程中的土地利用

建筑工程中的土地利用建筑工程的发展伴随着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建筑工程中的土地利用的重要性、土地利用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以及土地利用的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土地利用的重要性土地是基础资源,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土地的利用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实施效果。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还可以降低工程建设的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土地的利用还紧密关联着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的挑战和解决方案1. 土地资源有限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特别是在城市地区。

面对土地资源有限的现状,必须采取措施来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

例如,通过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合理规划土地用途,提高土地的利用强度,达到节约使用土地资源的目的。

2. 环境保护的需求建筑工程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土地开发和破坏。

为确保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需要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

可以通过采用生态建筑设计和绿色施工技术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土地的生态效益。

3. 城市规划的协调性土地利用的规划需要与城市规划相协调,以确保城市的整体发展和土地利用的统一性。

因此,在土地利用过程中,需要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土地利用的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一致性,实现城市的协调发展。

三、土地利用的未来发展趋势1. 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未来的土地利用中,可持续发展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通过推行绿色建筑和低碳建筑等概念,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也要注重土地的生态效益,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向生态友好型转变。

2. 鼓励城市更新和土地复用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城市更新和土地复用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鼓励充分利用闲置或废弃的土地,进行二次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

同时,根据城市的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土地用途,提高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

工程建设中的土地利用与规划

工程建设中的土地利用与规划

工程建设中的土地利用与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程建设已成为改善人民生活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然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与规划的问题却经常被忽视。

土地是有限资源,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成为社会各界亟待解决的难题。

首先,工程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传统上,工程项目常常只顾眼前的利益,对土地的长远利用并不重视。

但这种做法必然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因此,在工程建设之初,就应该从整体规划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因素,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战略。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建设在利用土地资源时能够取得最优效益,不会对土地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土地规划在工程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土地规划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的过程。

在工程建设中,土地规划不仅需要充分考虑工程项目的需求,还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做出科学决策。

例如,对于城市建设而言,密度的合理控制和市中心与郊区的布局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只有通过土地规划,才能确保工程建设的效益最大化,同时保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在工程建设中,土地利用和规划还需要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这也对土地利用和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考虑生态保护区的划定和保护。

此外,还需要遵循生态优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原则,推动工程建设实现绿色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

要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土地利用与规划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土地利用和规划的原则和目标。

企业应该注重环境保护,自觉遵守土地利用与规划的要求。

公众也应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推动土地利用与规划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综上所述,工程建设中的土地利用与规划是一项需要高度重视的任务。

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可以实现工程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推动社会经济进步。

土木工程中的循环利用土方技术

土木工程中的循环利用土方技术

土木工程中的循环利用土方技术土木工程是一门研究土地利用的学科,主要目的是通过设计和建设设施,为人类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土方工程是土木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对土地进行开挖、填筑和平整。

然而,土方工程所涉及的土方运动会产生大量的土方,如果不加以妥善利用,将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循环利用土方技术是对土方进行有效处理和再利用的一种方法。

它包括了土方开采、分级、筛选、密实等一系列工序,以确保土方的质量和可再利用性。

这种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土方的浪费,有效缩小土方工程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使得土木工程更加可持续。

首先,循环利用土方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土方处理方法往往是将土方从工地运输到废弃场或填埋场,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还给土地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和破坏。

而循环利用土方技术可以将土方进行分类和筛选,分离出有用的部分,例如沙土和碎石等,以满足其他工程的需要。

同时,对于质地较差的土方,可以采取密实等加工工序,使其具备更好的承载力,用于填挖土方。

这种循环利用的方式不仅减少了资源消耗,还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次,循环利用土方技术在经济效益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土方工程是土木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土方处理对整个工程的成本和进度影响巨大。

利用循环利用土方技术,可以减少对新土方的需求,降低了工程的总成本。

同时,将废弃的土方再利用,可以减少土方运输和存储的成本。

此外,对土方进行分类、筛选和加工等工序,将土方转化为有用的建筑材料,以降低工程的材料采购成本。

综合来看,循环利用土方技术不仅能够保护环境,还能够为土木工程带来经济效益,提高工程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然而,要实现土方的循环利用,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

土方的种类繁多,质地各异,处理起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同时,土方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再利用的效果。

因此,在进行土方循环利用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确定土方的特性和可再利用的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干道、支道 ❖二 田间道和生产路 ❖三 纵断面设计
土地利用工程学
第二节 线路规划设计
❖一 干道、支道 1 选线的基本步骤 (1)依据交通量和货运方向,确定线路的起点、终点、中间控制点的
具体位置。交通量是指某道路横断面上单位时间(每小时或每昼夜) 内通过车辆的往返数量。交通量的大小,在农村主要取决于来往货物 的多少。在计算交通量时,应考虑满足旺季交通量的要求,一般按式 (9-1)计算 A=2N/(dP)
土地利用工程学
第二节 线路规划设计
3 重丘陵山区选线
重丘陵山区的地形复杂,其特点是在短距离内,山坡陡, 溪流湍急,多数溪流的流量小但是落差大,冲刷力强,沟 谷曲折。这就形成山区道路转急弯、上下的纵断面、横断 面、平面配合要适当,弯道半径不小于20m,对翻山越岭 回头弯道半径一般可采用12m。纵坡应小于8%,个别大 坡地段以下超过11%为宜,但海拔2000m以上或长期有冰 雪的地方,其纵坡应限制在6%,以保证汽车的安全行驶, 当连续纵坡大于5%时,应在不大于表9-1中所规定的长度 设置缓和坡度。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展现,以减少工程量, 降低造价。由于地形限制一般形成沿河线、越岭线等线形。
土地利用工程学
2 路基宽度与高度
土地利用工程学
第三节 道路工程
3 路基边坡 路基边坡度对路基整体稳定起重要作用。路基边 坡坡度的大小,取决于边坡的土质、岩石的性质 及水文地质条件等自然因素和边坡的高度。一般 路基的边坡坡度,可根据多年工程实践经验和设 计规范推荐的数值采用。
土地利用工程学
第三节 道路工程
平原微丘地区有较多的城镇工业区、农场以及纵横交错的 灌溉渠、铁路、公路、管道等建设。交通量一般比较大, 对道路的技术标准要求较高。弯道半径应不小于20m,尽 量采用较大半径,提高车速。当通过耕地时,要从线路对 国民经济的作用,对农村建设的效果、地形条件、工程数 量等方面分析比较,使线路既不片面求直多占农田,也不 要强调不占某块农田,使线路弯弯曲曲,造成行车条件恶 化。应充分利用渠堤、沟岸,以减少占地(图9-1).通过 低洼及排水不良地段时要保证填方高度最小,但需要有离 地下水1m以上的距离。
(1)旱地生产路规划。 (2)灌溉区生产路规划。 (a)生产路设置在农沟的外侧与田块直接相连。 (b)生产路设置在农渠与农沟之间。
土地利用工程学
第二节 线路规划设计
土地利用工程学
第二节 线路规划设计
3 梯田的田间道与生产路 梯田田间道的布局应按照具体地形,采取通梁联峁、
沿沟走边的方法布设。
土地利用工程学
LOGO
第九章 农村道路工程
土地利用工程学
第九章 农村道路工程
1
农村道路工程概念
2
线路规划设计
3
道路工程
4
小型桥涵工程ຫໍສະໝຸດ 土地利用工程学第一节 农村道路工程概念
❖一 农村道路分类 ❖二 农村道路组成
土地利用工程学
第一节 农村道路工程概念
❖一 农村道路分类
干道
支道
田间道
土地利用工程学
生产路
第一节 农村道路工程概念
土地利用工程学
第二节 线路规划设计
土地利用工程学
第二节 线路规划设计
沿河线是指线路沿着河边或者河谷布设。它是重丘陵 山区线路方案中最常遇到的一种。河谷的纵坡除最上 游某些较短地段可能较陡外,一般不会超出山区道路 所允许的纵坡。线路应选在有适宜的较宽的台地,要 求没有严重的地质不良现象,如滑塌、落石、雪崩等。 越岭线是从山岭的一侧爬上山顶穿过垭口下到另一侧 的翻山线路。解决通过山岭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 选择一个接近线路方向的垭口通过,因为垭口是山脊 的缺口,位置较低;另一种是选择一个地质较好、地 势合适的山腹打隧道穿过。
土地利用工程学
第二节 线路规划设计
二 田间道和生产路 1田间道
田间道是由居民点通往田间作业的主要道路。除用于运输 外,还起田间作业供应线的作用,应能通行农业机械,一 般路基宽为3~6m,田间道又可分为主要田间道和横向田 间道。
土地利用工程学
第二节 线路规划设计
2 生产路 生产路的规划应根据生产与田间管理工作的实际 需要确定。生产路一般设在田块的长边,其主要 作用是为下地生产与田间管理工作服务。一般路 基宽为2~4m
❖二 农田道路组成 农村道路由行车路基、路面、路肩和路沟组成。 路面是指铺筑在道路路基上供车辆行驶的结构层, 具有承受车辆重量、抵抗车辆磨损和保持道路表 面平整的功能;路肩是道路两边没有铺筑路面的 部分,用作路面的侧向支撑和行车停歇的地带; 路沟为道路两边的排水沟。
土地利用工程学
第二节 线路规划设计
第二节 线路规划设计
❖ 三 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中纵坡设计是主要方面,设计要结合布线的意 图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确定合理的纵坡及坡长。主要技 术指标有最大纵坡、最小纵坡、最小坡长及最大坡长等。
土地利用工程学
第三节 道路工程
❖一 路基工程 1 路基的横断面
一般常见的路基横断面形式有路堤和路zan两种:高于天 然地面的填方路基称为路堤(图9-6a);低于天然地面的 挖方路基称为路zan (图9-6b);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半 填半挖路基(图9-6c)
式中 A——昼夜平均交通量,辆/昼夜; N—— 货运强度,净吨数,t; d——汽车运输期,d; P——每辆汽车的载重量,t
土地利用工程学
第二节 线路规划设计
(2)拟定干、支道上桥的位置及桥型,确定它与其他交通 线和管道的交叉方法。本着“大、中桥服从线路方向,桥 综合考虑,小桥涵洞要服从线路走向”的原则,跨越位置 最好选在河面不宽、水流畅通、地质条件好、河床稳定处, 且应使用两岸桥头引道土石方较少,这样可以缩短桥长, 减少工程费用。当桥位于支流汇合处时,应选在距离汇合
处下游至少有1.5~2倍河宽的地方。
(3)确定线路连接沿线的居民点、工矿区、农田、林带等 方式。干、支道要“靠村不进村,利民不饶民”,沿村庄 边缘过。线路应选在地势平坦开阔、土质坚硬的地方,避 免通过易被洪水淹没的地方,在丘陵地区要沿分水岭布置。
土地利用工程学
第二节 线路规划设计
2 平原微丘地区选线
4 路基排水 路基排水的目的就是把路基工作内区的土基含水 量降低到一定的范围内。不同的水源由于不同的 途径浸入路基并对路基产生危害,因此做好路基 排水设计,就必须深入调查水源及其他地质条件, 以便进一步了解水源存在的形式及其特征,采取 必要的工程技术措施加以排除。 各级公路应根据沿线的降水与地质水文等具体情 况,设置必要的地面排水、地下排水、路基边坡 排水等设施,入边沟、排水沟、截水沟和盲沟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