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3 地球运动-昼夜交替和地方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1 地理:1.3 地球的运动 昼夜交替和时差 教案

人教版必修1 地理:1.3 地球的运动  昼夜交替和时差 教案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昼夜交替和时差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学内容的分析:1.课标要求及分析: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条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是“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有视运动和真运动的不同;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

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等。

但有一些地理现象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恒星日、太阳日差异的成因可以删减,因为课标无要求,远离学生日常生活,对此只需学生说出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用时短于24小时,太阳日不是真周期,只是昼夜更替的周期,用时24小时,与人们作息密切相关。

本条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重要。

其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标准没有制定要求。

基于这条“标准”,本课时主要包含了以下一些具体要求:①.理解昼夜更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②.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地方时、区时计算。

为达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我利用各种手段把抽象的空间概念落实到示意图或者动画视频呈现,通过读图、画图、解图、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昼夜交替和时差教案

昼夜交替和时差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昼夜交替、时差、水平物体的偏移》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中的第三节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是地球的运动特点,第二部分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运动的结果,与第二部分内容都是地球运动的意义,昼夜交替也是产生时差的原因,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鉴于这是高中地理刚开课不久,同学们对地理理解层次不同,加上这是高中自然地理中比较难学的内容,因此,讲解内容要少而精,真正的讲透彻,切记速度过快。

同时,还要配以适当的实验来加强同学们对本章节学习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2.能解释时差的形成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会运用时区和区时、国际日界线4.能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5. 能准确的判读水平偏转物体所处的半球位置过程与方法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地球上昼夜的变化以及时间的差异2.运用地理素材,分组讨论,找出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素养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2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3. 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教学难点1.晨昏线的判读2.地方时和区时计算五、课前准备●教具预备多媒体设备集成的相关课件、地球仪等●知识准备地球自转相关知识●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设计〖导入新课〗1.提问方式: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2.演示方式: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看视频演示。

〖昼夜交替的教学〗1.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强调:①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的关系;②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③地球上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1.3《地球的运动-昼夜交替和时差》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1)

地理:1.3《地球的运动-昼夜交替和时差》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1)

图4
师:(请学生讲区时计算过程)大家看过一本小说叫《维利福格
隐藏着一个很有趣的时间问题。

请看大屏幕。

(投影展示小说概要)
《维利福格80天环游世界》
1872年的伦敦,一名叫福格的绅士和朋友们在俱乐部里闲聊时,扬言自己“能够在八十天内周游世界”,并以两万英镑打赌。

当他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伦敦时,一看表,发现已经过去81天了。

就在他万般沮丧时,去了一趟教堂,发现自己的表上显示的日期比教堂的日期快一天。

这是怎么回事呢?到底他输了没有?
(学生迅速讨论得出国际日界线知识)。

地理:1.3《地球的运动-昼夜交替和时差》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地理:1.3《地球的运动-昼夜交替和时差》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昼夜交替和时差》学案1.在图中标出晨昏线和夜半球图12.、(1)在图中标出晨昏线和夜半球(2)在图中分别用红笔、黑笔标出晨线和昏线N图23.(1)求出A、B两点所在经线地时间.(2)标出其它各条经线地时间.(3)找出本图中地时间规律.b5E2R 。

图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北京旅游地李先生早晨七点看到宾馆大堂挂着这样几幅钟,分别表示旧金山(西八区)、东京和开罗地时间,发现其中有一个表示地不正确,请先对号入座,再找出错误地一个.p1Ean 。

图45.[课后作业]1.圣诞节(12月25)日当地时间上午9:00,小强远在纽约留学地姑姑乘飞机回沈阳探亲.自纽约至沈阳,飞机飞行时间约17小时.小强应在什么时间到机场迎接姑姑最合适DXDiT 。

2.某海轮从M 港航行到N 港,读下图回答若某要在当地时间2003年3月20日8时到达N 地,途中需航行20天,则海轮最迟从M 地出发地时间是()A .2月26日23时B .2月27日17时C .2月29日23时D .2月28日17时180° 150° 120° 90° 60° 30° 0° 30°60° 90° 120° 150° 180° 12:00 A B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RTCrp。

用户可将本文地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地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地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地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5PCzV。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13《地球的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13《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1.3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教学重点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地球仪和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下面就来回顾一下(略) 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让我们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板书)师: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呢?生:自转和公转。

师:我们首先一起来探讨地球自转的规律。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演示地球仪,让其自西向东旋转)师: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生:地轴师:很好。

地轴就是地球的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3 地球运动-昼夜交替和地方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3 地球运动-昼夜交替和地方时教学设计
【过渡】既然同学们现在能够判断出昼昏线,就请同学们注意一下在极投影中,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在侧投影中昼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演示】地球自转的极投影和侧投影,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和晨昏线与太阳光线之间的关系。
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动画,观察并思考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这两条分界线的特点得出判断的依据。
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
完善板书
总结要点,突出重点
课堂反馈
布置练习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当堂完成作业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板书】一、昼夜交替
【提出问题】在动画演示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昼夜半球之间始终存在着分界线,请同学们来思考这两条分界线有什么不同之处?如何判断这两条分界线?
【演示】地球自转的极投影,指导学生观察经过昼夜半球分界线的变化过程。
【小结】经过观察和讨论我们发现:按地球自转方向一条分界线是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另一条分界线是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因此,按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分界线就被称为“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分界线就被称这“昏线”。这就是晨昏线的判断依据。
学习是为了使用,使用可以巩固学习。本节课教学中辨证地处理学与用的相互关系,做到以用为主,学用结合,使知识得到迁移,并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为了达到此目的,要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师生合作,和谐发展,教学相长。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掌握本节课的复习内容,特选择了有针对性的习题。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边学边练,及时有效地掌握相关教学内容。
【板书】三、地方时的计算步骤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1.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4.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关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4.小组合作:本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探究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通过分工合作、分享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实践操作:本案例设置了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提高地理应用能力。通过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如GPS、遥感等,观察和分析地球运动相关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情感教育: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关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7.反馈与评价:本案例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通过评价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效果。
2.启发式教学:本案例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地球运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地理素养。
3.多媒体教学:本案例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的运动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2.学生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检查和反思,巩固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人教版必修1高一地理 1.3《地球的运动》教案

人教版必修1高一地理 1.3《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能从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分析自转和公转的一般规律。

2.了解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及其原因。

4.了解时差和季节的形成原因。

5.在现实生活中会运用时区和区时、国际日界线。

6. 五带的划分.二、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的宇宙观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

2.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教学难点]1.恒星日和太阳日、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3. 地转偏向力.[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方法]1.运用对比的方法学习。

2.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FLASH动画演示,并适时提出研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寻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讲授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

言外之意就是说,我们虽然在教室里坐着,实际上我们每天移动了八万里。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地球在运动、在自转。

我们现在开始学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二、新授课程(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地球自转(1)讨论问题(展示flash课件:地球的自转)①绕转的中心是,其空间指向有何特点?②自转的方向是,你能从不同视角描述自转的方向吗?请你画出示意图。

③自转的周期是,其时间长度因参考点不同而。

明确:地球绕转的中心是地轴,其空间指向不变,一端恒指北极星附近。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自转的周期是一日(或一天),其时间长度因参考点不同而不同。

(2)地球的自转示意阅读图1.15,根据该图,我们能得出哪些结论?①地球在绕地轴作自转运动,②地轴的一端恒指北极星附近。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3_地球的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_4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3_地球的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_4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2、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3、能判断晨线和昏线。

4、了解地方时和区时,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5、了解地转偏向力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三、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地球运动,理解昼夜交替的产生,形成正确的宇宙观。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特征昼夜现象的产生原因日界线【教学难点】地方时及区时的计算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斗转星移,好像是整个星空都在绕地球转,是不是这样呢?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2.周期恒星日:太阳日:3.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4.速度角速度:线速度:二、自转产生的现象。

1昼夜交替①昼夜现象产生原因: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 :②昼夜交替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随着地球的自转,晨昏线不停地由东向西运动。

晨线:昏线:2、地方时地方时:地方时的成因:规律:地方时的计算:例:已知116°E是早上6点,求34°W是几点?3.时区和区时时区:区时:计算:1)已知经度推算时区:2)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例:一架飞机从北京机场于9时(北京时间)飞往美国洛杉矶(118°)去观看球赛,飞机飞行了2个小时,问到达美国洛杉矶的时间是几点?4.日界线人为日界线:把东西十二区的中央经线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自然日界线:0时经线(24时经线)5、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赤道上:不偏 ; 南半球:左偏。

(纬度越大偏转越明显)偏转的意义:对气流(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流动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课后习题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方时、区时与昼夜交替的教案Doc1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方时、区时与昼夜交替的教案Doc1

段勇仙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2、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和周期和规律3、认识地方时、区时、时区等与地球自转的关系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1)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昼夜交替现象的特点、周期,晨昏线的判定以及不同时间晨昏线与经线的位置关系;(2)地方时、区时、时区的概念、特点、规律、计算及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三、教学重点:1.昼夜交替的原因。

2.晨昏线的判定。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

4.日界线的特征四、教学难点:1.晨昏线的判读。

2.不同时间晨昏线与经线的位置关系。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及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五、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六、课时安排:40分钟七、知识准备: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关知识。

(一)、地球自转知识(回顾)1、概念: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2、地球自转轴简称地轴,是一条遐想的轴线。

(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地球的自转方向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观察为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为顺时针方向旋转。

)4、地球的自转周期: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

5、地球自转的速度(包括线速度与角速度)(1)角速度:15度/时,除南北极外,全球角速度相等。

(2)线速度:线速度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减。

(赤道最大为1760Km/s 纬度60度的地方约为赤道的一半为837 Km/s)(二)昼夜交替1、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太阳同一时间只能照到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

(而随着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就不停的交替。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2、晨昏线的判读晨线是指地球上某些地方结束黑夜进入白昼状态的界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到昼的晨昏线为晨线。

)昏线是指地球上某些地方结束白昼进入黑夜状态的界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进入到夜的晨昏线为晨线)3、晨昏线的形状及特点1)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一个大圆。

1.3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高一地理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高一地理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1)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现象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梳理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
3.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4.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3.小组合作:本节课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共同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现象。这种教学策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地理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程度、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评价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地图等,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现象,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5.教学内容与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详细且具有逻辑性,从导入新课到讲授新知,再到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条理清晰。教师运用人性化的语言,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此外,教师还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内涵和外在表现。

1.3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教学设计第一学期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一

1.3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教学设计第一学期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一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高地理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天文软件,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图表、数据分析等方法,探究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布置课后作业: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并记录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现象,撰写观察报告。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并记录生活中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的现象,撰写一篇观察报告,要求不少于500字。报告内容需包括观察时间、地点、方法,以及观察到的现象和感悟。
2.制作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型,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要求模型能直观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以及产生的昼夜更替、昼夜长短变化等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3.地理图表的观察、分析和解读能力。
4.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是什么?
b.昼夜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c.如何运用地理图表分析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2.小组分享:各小组将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和提问。
(四)课堂练习
1.判断题: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运动昼夜交替和地方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运动昼夜交替和地方时教学设计
3.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会运用地图、地球仪等工具分析地理现象。
(二)教学设想
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动态PPT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公转的运动特点,降低学习难度。
-设计地球自转、公转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并总结运动规律。
-创设情境,如模拟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地理现象的产生。
-举例说明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5.注重分层教学,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风格,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6.加强课堂互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2.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并记录一周内昼夜长短变化、日出日落时间等信息,分析这些变化与地球运动的关系,撰写一篇观察报告。
3.查找资料,了解地球运动对其他星球(如火星、金星等)的影响,对比地球与其他星球的运动差异,整理成一份调查报告。
4.设计一个关于地球运动的实验或制作一个模型,展示地球自转、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并在课堂上分享实验过程和成果。
5.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短文,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6.调查家乡的气候特点、农业活动等与地球运动的关系,分析地球运动对家乡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结合地球仪和地图,演示地球自转运动,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地球自转的规律。
3.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速度等基本知识,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地理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昼夜交替
【提出问题】
1、地球上的昼夜状态是如何形成的?
2、地球上的昼夜交替是如何形成的?
3、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长?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发现地球在任意时刻都存在着昼夜两种状态,这是由于地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造成的。因此,太阳在任意时刻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由于地球是在不断地自西向东自转,因而位于黑夜的部分经过一段时间就会进入白天,而位于白天的部分经过一段时间就会进入黑夜,这样就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是我们生活的基本的时间单位。
地方时的计算步骤
【小结】地方时计算的三步骤。一: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二:确定晨昏线并找出其与赤道的交点,从而确定过这一交点的经线的地方时;三:按东加西减的原则进行计算。
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分组总结地方时计算的步骤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地方时计算的基本方法。从而反映出学生对本节课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理解。
课题
地球运动-昼夜交替和地方时
总课时
授课人
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复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这两种运动形式紧密联系,同时进行。因此,关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各种现象中有些主要是由自转造成的,有些则是公转造成的。本节课主要是复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之一:昼夜交替和时差。它是地球自转运动为主要原因造成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是高考考纲内容相对较难的内容,掌握好本节对提高学生高考成绩有极大地帮助.另外,本节课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昼夜交替和地方时。这两大内容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样选材体现了高中地理教材选编的实用性原则.
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得出晨昏线与赤道互相平分,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时刻垂直的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的演示课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分析和分组讨论,使学生发现晨昏线的特点,从而找到晨昏线的判断依据。在教学上实现难点的突破。
通过学生分组观察与讨论,使学生能够自主得出晨昏线与赤道和太阳光线的关系。为理解地方时的计算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是为了使用,使用可以巩固学习。本节课教学中辨证地处理学与用的相互关系,做到以用为主,学用结合,使知识得到迁移,并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为了达到此目的,要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师生合作,和谐发展,教学相长。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掌握本节课的复习内容,特选择了有针对性的习题。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边学边练,及时有效地掌握相关教学内容。
三维
教学
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理解昼夜交替的意义;理解晨昏线(圈);理解地理经度与地方时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正确辨别二分二至日的侧投影和极投影光照图;掌握地方时计算的三步骤
(三)德育目标: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能力探索热爱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地方时计算的方法难点:昏线的判断教学方法及设计意图
昼夜交替是日常生活中人人都能感受到的,本部分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昼夜.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和意义.这四个层次具有一定的梯度.
学情分析
授课学生是高二文科学生,由于学生初中及高一的学习过程中,缺乏空间思维能力,对地球运动产生的昼夜更替和时差缺少必要的理解。因此,学生在完成关于此部分内容的习题时,正确率非常低。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差的形成
【过渡】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在任何时刻地球上的昼夜状态都不完全一样,在同一纬度情况下越向东越先见到太阳。因此,同纬度越向东时间越早。这样就给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某一瞬间,地球上各地的昼夜状态是不一样的,因而各地的地方时也就不一样了,如何来确定和计算不同地区的时间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找到地球上一些特殊的点,来辅助我们解决问题。
【过渡】既然同学们现在能够判断出昼昏线,就请同学们注意一下在极投影中,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在侧投影中昼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演示】地球自转的极投影和侧投影,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和晨昏线与太阳光线之间的关系。
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动画,观察并思考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这两条分界线的特点得出判断的依据。
【板书】二、时差的形成
【演示】地球自转的极投影和侧投,引导学生观察
【小结】地球虽然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但晨昏圈始终平分赤道,因此晨昏圈与赤道交点的时间就固定不变了,即晨线与赤道交点的时间是六点钟,昏线与赤道交点的时间是十八点钟。此外,白昼的正中间与黑夜的正中间的时间也是不变的。即昼半球的中心是12点,夜半球的中心是0点或24点,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也使同一纬线越向东越先见到太阳,因此时间就越早。在进行地方时计算的时候,不管题中出现的是什么样的视角的日照图同学们都可以以不变来应万变,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进行地方时的计算了。
【板书】三、地方时的计算步骤
学生观察发现过晨线和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的两条经线时间固定不变,即6点和18点。位于黑夜中间和经过直射点的经线的时间也是固定不变的。即0点和.12点。同一纬线越向东的地方越先见到太阳。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能够自主得出地方时计算的一些特殊的点,从而为理解和灵活运用地方时计算的规律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导入】出示南非世界杯决赛的比赛图片,提问:根据比赛图片,思考比赛期间当地的昼夜状态如何?我们看比赛的时候,我们这的昼夜状态如何?
【过渡】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决赛期间南非是在白天,而我们这里正处于黑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证明,学习者通过听觉可以获取信息的40%左右,通过视觉可以获取信息的75%左右,而视听结合可以获取信息的90%以上。本节内容虽然和实际联系紧密,但是,由于本身处在地球上,学生可能“不识庐山真面目”。因此,教学时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手段,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解决学生“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问题,形象地演示过程,突破难点,变不可视为可视,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素质教育全体性的要求,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板书】一、昼夜交替
【提出问题】在动画演示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昼夜半球之间始终存在着分界线,请同学们来思考这两条分界线有什么不同之处?如何判断这两条分界线?
【演示】地球自转的极投影,指导学生观察经过昼夜半球分界线的变化过程。
【小结】经过观察和讨论我们发现:按地球自转方向一条分界线是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另一条分界线是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因此,按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分界线就被称为“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分界线就被称这“昏线”。这就是晨昏线的判断依据。
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
完善板书
总结要点,突出重点
课堂反馈
布置练习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当堂完成作业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