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对全民教育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对全民教育的启示
【摘要】本文在分析孔子“有教无类”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目前“无类”教育存在的新问题,论述了“有教无类”思想对全民教育的启示,认为应积极关注弱势群体受教育现状,保障女童及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缩小地区差异和城乡差距,真正实现教育的全民化和大众化。
【关键词】孔子;有教无类;全民教育;启示
孔子在从事教育事业期间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教育理念。他的“有教无类”思想,主张不论学生的贵贱、贫富、愚智,都能受到教育,扩大学生的范围,在春秋末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今天重新认识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对当代全民教育仍有启示意义。
一、孔子“有教无类”主张的提出以及其思想内涵
1、“有教无类”提出的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社会到了春秋时代后期,经济的变革,直接引起政治的大动荡。周王室日渐衰落、地主阶级的诸侯、士大夫势力迅猛崛起。各诸侯集团招纳人才,集思广益,维护自己的地位,直接导致思想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孔子的思想就在这时孕育而生。
孔子生活在西周末期三位一体(土地国有、宗法制度和学在官府)系统势力强大的时代。由于教师身份的特殊性,以及学校只让贵族入学的制度,就剥夺了平民百姓受教育的权利。孔子希望统治者能放下屠刀,以“仁”治国,奔走各国之间。但“仁政”思想终被
当时的社会所遗弃。春秋晚期“有教无类”的教育口号逐渐得到推行。
2、“有教无类”的思想内涵
两千年前,孔子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顺应历史潮流,首创私学,扩大人才的来源,开辟中国全民教育“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民主和平等。他招收学生没有贵贱、贫富、老幼甚至国籍等条件的限制。因此孔子才能培养出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七十二贤人。孔子能够在古代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提出几乎与现代社会追求一致的教育理念,实为难能可贵,不愧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内涵学术界已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记录,孔子弟子分别来自分布广泛的鲁、齐、魏、晋、宋、秦、陈、楚等有名姓可考者7 7人。[1]孔子在创办私学的实践中,广收弟子,其三千弟子中,有百里负米以养母的子路,有贱人之子仲弓,有被称为“鄙家”的子张,也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颜回。[2]孔子的“来者不拒”冲破“学术官守”的局面、顺应学术下移的潮流,对于教育对象的扩大化发挥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二、现代全民教育背景下“无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现代全民教育和孔子的“有教无类”的基本追求是教育对象扩大化使得更多的人接受教育、获得学习的机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
育主张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其“无类”没有包括奴隶和古代女子,也不可能包括。同样,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基本相同的受教育机会还不可能,甚至不能保证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虽然高扬“有教无类”的旗帜,但着实令人忧的是“有教有类”的现象很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曾提出:“人人享有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仍然是20世纪来的重大挑战之一。”[3]现在的挑战有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有教有类”问题,其原因有如下:1、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城乡学生受教育质量差别悬殊
如学校自然条件差,师资严重不足。农村学校交通不方便,老师待遇低,有些老师难以安心工作。有些老师年纪大,职业培训时间少,师专业发展受限。
2、传统智力理论催生了众多的“差生”,往往使教育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
我们往往用同一种眼光和同一把尺子去看待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去衡量具有不同发展意向的学生。这样就会使学生身上的特殊潜能被埋没。这就是全民教育面临的“无类”教育的一个新问题。目前,我们要积极努力争取为困难学生创造发展机会。
3、“后进生”被轻视
如老师缺乏公平的原则,学生好坏的标准是学习成绩,继而轻视学习差的学生,不给予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当今的教师应该以仁厚之心去关怀和帮助自身缺点比较多、
家庭条件比较特殊的学生,使他们变差为优,变坏为好。
三、“有教无类”教育主张对现代的全民教育的启示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对于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素质有积极推动作用。因此,在教育发展史,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上具有重要的意义。[4]
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弱势群体受教育现状,保障女童及残疾人受教育权利。随着女权运动的发起,男女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使得人们的男尊女卑的思想还没有
完全消失。这是教育不公平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基本不会为女儿缴纳学杂费,即便我国目前已经免除学杂费,但仍有很多家长让男孩上学,让女孩外出打工挣钱来补贴家用和供男孩上学。提到弱势群体,我们都知道,他们也有思想、理想、尊严和人格。我们应该制定一些政策,去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为全民教育添砖加瓦。
另一方面,缩小地区差异和城乡差距。在西部经济落后的地方,辍学儿童比例让人触目惊心。一组组儿童辍学的数据让我们反思、拷问社会。一排排贫民窟让我们为在垃圾堆里学习的孩子们感到难过和伤心。在扶贫扶农的同时,作为政府机构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资助。近些年,农村志愿者服务队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去,然而,在现实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面对。尤其是看到孩子们纯朴的脸庞和清澈的眼睛,为此我们下定决心,奉献自己的
一点微薄之力。每个人的一点帮助,一切都是美好的。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思想使得平民都能上学的愿望,开平民教育之先河。[5]在教育供求关系不太紧张的古代社会,“有教无类”实行比较容易,而当今,教育供求关系相对尖锐,实施“有教无类”却举步维艰。近几年来,尽管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教育的投入,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设施等条件不能基本满足其教育需求,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高等教育还不能普及,城乡教育还有很大差距,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风激烈。因此“有教无类”思想可以指导我们的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真正实现教育的全民化和大众化。
【注释】
[1]杨柏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251-264.
[2]王玉生.中国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含其
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社,1996.9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