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写报国的古诗

合集下载

关于征战沙场保卫国家的古诗

关于征战沙场保卫国家的古诗

关于征战沙场保卫国家的古诗以下是关于征战沙场保卫国家的古诗:
1.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些古诗都描绘了征战沙场、保卫国家的英勇形象,充满了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感。

这些诗歌不仅赞美了战士们的勇敢和牺牲精神,也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热爱。

出塞王昌龄的诗有哪些

出塞王昌龄的诗有哪些

出塞王昌龄的诗有哪些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

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出塞王昌龄的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塞王昌龄的诗1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王昌龄的诗2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塞下曲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出塞王昌龄的诗3芙蓉楼送辛渐(其一)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补充:文学成就成就综述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

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

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

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

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

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

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

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

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殡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

爱国主题的古诗词

爱国主题的古诗词

爱国主题的古诗词描写爱国主义的古诗1杜甫《悲青坂》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

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王昌龄《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悲陈陶》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描写爱国主义的古诗21、《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白马篇》曹魏·曹植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从军行其四古诗拼音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古诗拼音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古诗拼音王昌龄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从军行(其四)是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古从军行七首中的一首。

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一起来看看从军行其四古诗拼音,欢迎读者参考!从军行王昌龄qīng hǎi cháng yún àn xuě shān青海长云暗雪山,gū chéng yáo wàng yù mén guān孤成遥望玉门关。

huáng shā bǎi zhàn chuān jīn jiǎ黄沙百战穿金甲,bù pò lǒu lán zhōng bù huán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鉴赏“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三篇《从军行》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教学过程一、解题《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详见《学海导航》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1.青海:指青海湖。

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

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

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

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

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

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

唐时已无楼兰之称。

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

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

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

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一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赏析二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出塞》教学设计《出塞》教材分析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本单元围绕“家国情怀"安排四篇课文,单元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在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

本单元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七单元,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习作时注意抓住人物,写出特点。

本单元承接了第六单元“成长故事",设置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主题。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在上单元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等要素基础上的延伸。

因而本单元在整册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王昌龄的《出塞》有两首,这是第一首。

本诗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本诗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从军行》王昌龄赏析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一起来看一下吧。

从军行作者: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战事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事的态势有关。

唐朝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边塞诗人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赏析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

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

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

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

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词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

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

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

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

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凉州词王昌龄

凉州词王昌龄

凉州词王昌龄
唐·王昌龄《凉州词》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白话释义: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

它是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的。

《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


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

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胡笳更是西北流行乐器。

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

这组七绝正是一组优美的边塞诗。

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

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

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古诗,描写了一个少年远赴边疆从军的壮志豪情,展现了少年当时的报国之情和对未来的向往。

这首诗被收录在《唐诗三百首》之中,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

诗中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描绘了边疆战争中的悲壮景象,表现了出征将士的英雄气概。

诗中的“从军行”一词也表现了作者王昌龄对于青春壮志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也被列为五年级下册的课文,通过朗读这首诗,让孩子们了解古代诗词的韵律和意境,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和梦想追求。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和学生们一起探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引导学生们从中领悟到责任和担当。

《从军行》这首古诗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不再有古代的边疆战争,但是我们同样需要奋勇向前,充满梦想,勇敢拼搏。

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和不断奋斗,我们才能成为有用之才,为祖国的繁荣与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学习《从军行》这首古诗的过程中,学生们也可以了解到古人的爱国情感和报国之志。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只有珍惜眼前的一切,爱护我们的祖国,才能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们明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古诗词、经典故事等,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只有让学生们明白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更加自信和坚定。

通过学习《从军行》这首古诗,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更可以感受到古人的爱国情感和报国之志。

在当代社会,我们同样需要弘扬这种爱国情怀,只有让每一个人都明白爱国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繁荣昌盛。

《从军行》这首古诗深刻地表现了青年的豪情壮志和对未来的向往,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

在今后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应该多多借鉴古代的优秀文化,让学生们对于民族传统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爱国的古诗300首二年级

爱国的古诗300首二年级

爱国的古诗出塞二首·其一【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塞上曲二首·其二【唐】戴叔伦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从军行七首·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扬子江【宋】文天祥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出塞【清】徐锡麟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清】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高蟾《金陵晚望》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佚名《渡易水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从军报国的古诗

从军报国的古诗

从军报国的古诗出塞二首·其一——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意义:该诗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能够过上安定生活。

塞上曲二首·其二——唐代·戴叔伦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译文: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意义:该诗表达了诗人想要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从军行·其二——唐代·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文: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意义:该诗表现了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出塞词——唐代·马戴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泌。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研胡兵缺宝刀。

译文:扎紧战袍,系上红缨大刀,打马前行,雪夜度过泌水河。

旗子高扬,连夜冲入单于帐内,砍杀胡兵,宝刀都残缺破损了。

意义:该诗描绘了战士们为保卫祖国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塞下——唐代·秦韬玉到处人烟断,悲哀秋色中。

思量无产业,豁达有烟鸿。

译文:到处是断壁残垣,萧条冷落,只有秋色相伴。

想到家园全被敌人摧毁,不禁悲从中来。

仔细盘算一下自己的家业,却发现自己一无所有。

如果能像鸿雁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该多好啊!意义:该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战士们的同情,同时也揭示了战争对人类带来的灾难。

从军行 王昌龄 拼音

从军行 王昌龄 拼音

从军行王昌龄拼音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韩愈在艺术上有独创之处。

他的风格多样,但是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诗,他都能赋予诗真挚的感情。

所以他的诗歌深受人们喜爱。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文学网的小编和大家分享的王昌龄的这首诗-《从军行》,欢迎阅读。

从军行qīng hǎi cháng yún àn xuě shān青海长云暗雪山,gū chéng yáo wàng yù mén guān孤成遥望玉门关。

huáng shā bǎi zhàn chuān jīn jiǎ黄沙百战穿金甲,bù pò lǒu lán zhōng bù huán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词释义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

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玉门关:在今甘肃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

破:击败。

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

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

古诗今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名句赏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

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着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场拼杀的凶险。

守卫边疆的将士挺立在孤城上,警惕地遥望着四周。

一个“孤”字衬托出形势的严峻和将士的英勇。

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宝,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

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并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达到了十分动人的艺术境界。

有关爱国的古诗文

有关爱国的古诗文

有关爱国的古诗文:1、唐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唐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4、唐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7、唐岑参《送人赴安西》: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8、唐王涯《塞下曲二首》其二:年少辞家从冠军,金鞍宝剑去邀勋。

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

9、唐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10、唐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1、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2、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3、宋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4、宋岳飞《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借龙城飞将抒报国之志的诗句

借龙城飞将抒报国之志的诗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思是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
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出自王昌龄的《出塞》。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古诗原文
出塞二首·其一
【作者】王昌龄【朝代】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人,后
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
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爱国主题的古诗四句

爱国主题的古诗四句

爱国主题的古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唐·王昌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宋·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宋·陆游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二首》唐·王昌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十三首》唐·李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唐·杜牧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宋·陆游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宋·陆游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魏晋·曹植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塞上曲二首》唐·戴叔伦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唐·杜甫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五首·其一》宋·陆游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过零丁洋》宋·文天祥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老将行》唐·王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扬子江》宋·文天祥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二砺》宋·郑思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先秦·屈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唐·杜甫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送郄昂谪巴中》唐·李白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明·于谦天厌虏,臣离德《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宋·史达祖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咏田家/ 伤田家》唐·聂夷中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凉州词二首》唐·王之涣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元夕二首》明·王守仁家国兴亡身独存,玉容还受楚王恩《息国》唐·汪遵但将千岁叶,常奉万年杯《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唐·赵彦昭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唐·岑参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宋·辛弃疾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水调歌头·登多景楼》宋·杨炎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宋·林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唐·李绅所赖今天子,汉道日休明《效古诗》南北朝·范云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漫感》清·龚自珍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马上作》明·戚继光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宋·吴潜奏恺乐,归皇都,班爵献俘邦国娱《战城南》南北朝·何承天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金陵晚望》唐·高蟾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水调歌头·登多景楼》宋·杨炎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写报国的古诗
王昌龄写报国的古诗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写报国的古诗,分别是古诗《从军行》以及古诗《出塞》,欢迎大家阅读。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
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清沉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此诗以“秦”、“汉”渲染兴起,切入题旨,然后用“飞将”、“胡马”和“阴山”,完成叙事的巧妙替代。

在语气转换时,由“但使”到“不教”,做得天衣无缝,浑然天成,流畅纵情。

诗人的情感内敛得只显示一个山脚,却给人无限的猜想。

而其中最耐人寻味便是首句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关是边塞诗中最常出现的物象,明月代表幽思,关代表战
事,这二者间所能发出的感慨几乎以被古往今来的诗人写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然而没有一首能像《出塞》这样,凝练,平实而又悠长;而这所有的风味都在这“秦”与“汉”之中。

中国古代诗人擅长发亘古之幽思,这“秦时明月汉时关”也不外如是,但妙就妙在它起得突兀却耐人寻味;在无兴处生发出无限的思虑;明月在秦关在汉,而眼前的诗人在当世,言内言外的物象因时空的不同在一瞬间成为永恒。

这就使其后的“万里长征人未还”,从一个征人,一队征人变成了古往今来千千万万的征人;一个不还,一队不还,变成了千千万万的不还。

这不由让人想起王昌龄的另一首《塞下曲》“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诗人对这样的兵士的悲剧怀著一种悲凉的感伤,而在感伤之外,又一激昂的声音高呼“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著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

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

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闻一多曾指出,王昌龄诗给人的印象是"点"的写法,而且"使人读起来产生颤动的感觉",这"可说是王昌龄的独创风格,功绩不可磨灭"。

《出塞》中“秦”,“汉”这两“点”可谓将诗人的炼字之功尽现无余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