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用人之道大纲

合集下载

曾国藩的选人育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选人育人用人之道



同时曾国藩认为“治军之道,以能战为第一义”, 假如攻城攻了半年,不小心被敌人突围,无法抵 御或受了小的挫折,自己的名望就会毁于一旦。 第二重要的是能爱民; 第三重要的是让上下官绅都和睦。最说明“能 战”的事件就是1862年的天京之战,当年,曾国 藩调动湘、淮军7万余人分兵十路,包围天京。期 间,曾国藩实施坚壁清野、挖地道、合围、各个 击破等策略,历时一年多,攻克天京,可见其 “执行力”非常强。
严绳
就是严加督责、清慎诚戒。曾氏律己甚严,‚自立准绳,自为守之‛,对 待下属也是严加督责,使下属都能‚循循于规矩之中‛。他常以恒守‚清慎 诚戒‛四字对幕僚言传身教,要求属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对属下的 管教,能区别不同对象,不同对待,或者以勉励为主,或者多加防范;在方 法上则是‚扬善于公庭,而规过于私室‛,体现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
2、才德观 :
正确评价人才,曾氏主要讲的是才德观,曾国藩在日记中曾写道:‚司 马光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 才胜德,谓之小人。‛‚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德若水之源,才即 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德而无才以辅之,则近于愚人,才而无 德以主之,则近于小人。‛当才与德不可兼得时,他认为:‚与其无德而近 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曾国藩认为当才德不能兼得时,宁可取愚者,而不可取小人;关于才, 就是一个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慎用
就是分辨良莠、知人善任。曾国藩说:‚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 人‛,而且收之越广,用之越慎。曾氏用人十分谨慎,恪守‚不轻进人‛、 ‚不妄亲人‛。为此,他高度重视人才的考察,提倡选人‚必取遇事体察, 身到、心到、手到、口到、眼到者‛,观人的方法主要是‚以有操守无官气, 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对于招揽到的人才,一方面用其所长,尽其所能, 另一方面量才录用,使人才大多能各尽其职。正是因为曾氏能‚冷眼看英 雄‛,他的幕府中人才之盛,一时无二。

曾国藩浅谈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浅谈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观其所由以辨依似;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观其情机以辨恕惑;观其所 短以知所长;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2、五视: 居而视其所亲;富而视其所为;达而视其所举;窘而视其所不 为;贫而视其所不取。 ★曾国藩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用人先识人
2、识人与相人旳不同 ★“冰鉴”相术口诀: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 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 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适于时事旳人才干发挥巨大作用
【原文】
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 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 材亦奏神奇之效。不然鉏铻而终无所成。故世 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合用也。魏无 知论陈平曰:“今有后生考己之行,而无益胜 败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当战争之世,苟 无益胜败之数,虽盛德亦无所用之。余生平好 用忠实者流,今老矣,始知药之多不当于病也。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逆境使人成长,学习使人进步
1、曾国藩一生在逆境中走来 ★科考败北 ★出师不利 ★朝廷猜疑 ★功名尽毁,后人骂名 ▲一味忍耐,徐图自强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
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作战人才:水上有彭玉麟、杨载福等;陆上有李元度、唐训方、李榕、 吴迪修、黄润昌、塔齐布、刘铭传等。
军需人才:李瀚章、甘晋、郭嵩焘、李兴锐等。 文书人才:许振祎、罗萱、程鸿沼、柯椒、向师埭、孙衣言、黎庶昌等。 吏治人才:李宗羡、洪汝奎、赵烈文、何豫、倪文蔚、方宗诚、萧世本等。 文教人才:吴敏树、莫友芝、陈鼐、俞樾、戴望、吴汝纶、张裕钊、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作为晚清半圣,曾国藩带出了一批猛人,李鸿章(曾国藩家书即出自他兄弟之手)、左宗棠(虽然左宗棠恃才放旷而且后来关系搞的很僵,但左一开始的确是被曾极端推崇保举上来的)、胡林翼、曾国荃、罗泽南、彭玉麟、李续宾、鲍超等国家栋梁、知名将领。

他是如何选人用人的?曾有一本《冰鉴》,专门讲如何识人。

中国人只对家人说心里话,家书中,他有哪些御人术传给家人呢?论人才的重要性:“带勇之法,以体察人才为第一,整顿营规、讲求战守次之。

”他的人才选拔标准:“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

”“凡说话不中事理,不担斤两者,其下必不服。

故《说文》君字、后字从口,言在下位者,出口号令,足以服众也。

”要多有人才备选方案:“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用人需谨慎:“其物议沸腾,被人参劾者,每在于用人之不当。

沅弟爱博而面软,向来用人失之于率,失之于冗。

以后宜慎选贤员,以救率字之弊;少用数员,以救冗字之弊。

位高而资浅,貌贵温恭,心贵谦下。

天下之事理人才,为吾辈所不深知不及料者多矣,切勿存一自是之见。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二者本末俱到,必可免于咎戾,不坠令名,至嘱至嘱,幸勿以为泛常之语而忽视之。

”当头儿的,一定不要怕烦手下:“凡善将兵者,日日申诫将领,训练士卒。

遇有战阵小挫,则于其将领责之戒之,甚者或杀之,或且泣且教,终日絮聒不休,正所以爱其部曲,保其本营之门面声名也。

不善将兵者,不责本营之将弁,而妒他军之胜己,不求部下之自强,而但恭维上司,应酬朋辈,以要求名誉,则计更左矣。

余对两弟絮聒不休,亦犹对将领且责且戒、且泣且教也。

”既要宏观,也要注意细节:“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给弟弟的信中常提到各种担忧。

当头儿的常有忧色是好事,说明在思考和准备未来:“余日内所患者三端”。

1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 曾仕强

1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  曾仕强

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曾仕强一、识实务者为俊杰。

识实务者为俊杰,不是跟着世界潮流走,不是投机取巧,要看适合自己出来不。

不同于俊杰,英雄是不管怎样都硬拼,多半是结果坏的。

为了空洞的“我说了算”,却是担责任。

中国人争气,争“我说了算”,但是,这是空洞的,你说了算你才有责任。

are you ready?不是你准备好了吧吗?而是你心中有数吗。

时候不到宁可归隐,务本务实,顺应时势。

人和人大致相同,不同的过程,不要重视结果。

挫折是好事。

大器晚成。

二、十年锻炼铸良基。

每个人一辈子都是起起伏伏,老天是公平的,我们都要喝2杯酒,宁可先喝苦酒。

十年锻炼铸良基:1、忍辱。

年轻时难以忍辱,后来明白,要看自己心态:侮辱者是菩萨。

变卦,自己的卦自己变。

2、刚强坚忍建德修业,忍等时机。

3、胸襟宽广,适时调整。

和小人适当距离。

听到任何一番话,都可以把它转一转,都变成好的,你看到坏人你把他当成镜子,你和他不一样就是好事情。

你看他好,他就会变好,相反。

成功的原因:1、良师益友。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2、内圣,修养自己。

慎独:小心地走好自己的路,可以和别人不一样。

主敬:看重眼前的人事,别人看不起你的原因往往是你看不起他。

求仁:心诚:3励志:以别人困难为忧,以小人没有被感化为忧。

来不及管自己的得失。

4明强,。

智仁勇(中国三联字者,中间者主要。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担当大事,修养品德,养家教子都要以明强为本。

男儿自立要有倔强之气。

气是看不见的、重要的,形成“实”后就没那么重要了、难改了,如形成习惯,。

5坚忍,等待时机。

做老实人,坏人那一套你学不来。

6刚柔:自立自强为刚,谦让为柔,刚柔并济。

儒:柔。

7. 修养自己。

8廉矩:腐败时人走“近道”,不贤者志满气得。

9勤敬:喜爱的人要知道其短处,相反。

爱民,不是顺民。

察人才能知人,知人才能用人。

知人要会听话。

10、诡道:多变化。

可以脸色暗示,不可脸色威胁。

恩情不如仁义,威严不如礼遇。

我们曾经梦想:大学生多了则社会进步,人们有钱了就安定了。

【国学商道】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国学商道】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国学商道】曾国藩的用人之道□□作为晚清一代的中兴名臣,曾国藩的修身砺志、勤奋治学、处世为官之道颇受现代人推崇。

曾国藩之所以能在举世滔滔之中产生砥柱中流的作用,可能有诸多因素,但他广泛网罗人才,把一大批才俊智囊聚集在自己的周围,把别人的能力化为己用,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十分重视人才问题。

在政治上,他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在军事上,他强调“用兵之道,在人而不在器”。

他把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造就人才作为挽救晚清王朝统治危机的重要措施。

重人、识人、取人、用人是曾国藩的特长。

□□有一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请曾国藩任命差遣,当时曾国藩晚饭后正在散步,他有饭后缓行三千步的习惯,李鸿章不便打扰,就与那三个人在一旁恭候。

散步之后,李鸿章请他接见那三个人,曾国藩却说不必了,李鸿章很是惊讶。

曾国藩解释道:“在散步时,那三个人我都看过了。

第一个人低着头不敢仰视,是一个忠厚善良之人,可以给他保守的工作。

第二个人喜欢弄虚作假,我眼光扫过他时他毕恭毕敬,等我一转身,他便左顾右盼,将来必定阳奉阴违,不能任用。

第三个人气宇轩昂,双目平视,始终挺立不动,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将来他的功名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

”后来三个人的发展,果然不出曾氏所料。

而那第三个人便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他为收回台湾、治理台湾立下了汗马功劳。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观人于微”,并且准确率极高,全赖其“积久而有经验”。

对于发现、造就人才的方法,曾国藩概括为八个字:“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广收,就是广泛访求、网罗人才。

曾氏求贤若渴,他提出“凡有一长一技者,断不敢轻视”。

每到一地,每与人通信、交谈,都恳求对方推荐人才。

他常写人才闻见日记,将所见所闻,分为“闻可”、“闻否”、“见可”三类。

他的《无慢室日记》中,专设“记人”一项,记录了一大批被推荐的人名,并附有自己考察之所得。

曾氏提出,“衡才不拘一格”,“求才不遗余力”,反对以出身、资历衡量人。

曾国藩用人之道(二)

曾国藩用人之道(二)

曾国藩用人之道(二)曾国藩是中国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也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深谙治国、用人之道,在治理地方、抗击太平军的过程中,曾国藩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用人之道。

本文将从曾国藩的用人哲学、用人要求、用人实践等方面,深入剖析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一、曾国藩的用人哲学曾国藩认为,用人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就是希望用人能够达到自己的要求。

在这个目标的基础上,才能制定相应的用人策略。

他认为,用人要善于挖掘人才,要在人才的特长、个性与适应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将人才的优点充分发挥。

同时,曾国藩强调,用人还要有长远眼光,不仅要看重当前的能力和业绩,更要注重发掘和培养人才潜力,培养未来的发展和成长潜力。

二、曾国藩的用人要求1、忠诚为上曾国藩认为,一个人必须首先具备忠诚的品质,才能胜任工作。

他认为,一个人能不能有所成就,取决于他是否忠诚于自己的职责、忠诚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曾国藩从不唯亲唯故,见贤思齐,任用的人才必须不仅忠于他,更要忠于国家和民族。

2、勤奋尽责对于曾国藩来说,勤奋尽责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珍惜自己的职位。

同时,要求用人要有责任感,对工作尽职尽责。

曾国藩强调,“假使听力和一切器官都敏捷,而没有勤奋努力的精神,是不可能成就伟业的”。

3、理性思维曾国藩注重用人的智力素质,重视用人的智慧和理性思维。

他认为,用人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想,不能盲从、依赖于他人。

曾国藩注重培养用人的分析思维、判断能力和预见性,同时也鼓励用人勇于创新和实践。

4、心理素质曾国藩注重用人的心理素质。

他认为,用人的心理素质对工作的发挥很大影响。

曾国藩尤为注重用人的心态和情绪的调节,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和心态,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曾国藩的用人实践曾国藩在治理地方、抗击太平军的过程中,成功地运用了自己的用人之道,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1简论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1简论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简论曾国藩的用人之道●周益锋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就其本人而言,他早年精通学问,学作圣贤,后从戎理政,位居高官。

在学问方面,他对于历史、古文、书法、理学、典章制度方面都有造诣。

曾国藩一生中令人可圈可点的还有他的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看重人才,重视人才的提拔和培养。

曾国藩对其弟曾国荃说:“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守之要,在,“带勇之法,以体察人才为第一义,整顿营规,讲求战守次之”。

可见,曾国藩对人才十分重视。

如果一时找不到最合适的人才,曾国藩认为可以通过培养、雕琢,造就有用之才。

他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使得曾国藩的幕府成了一所培养人才的学校,他幕府中的许多人后来都官至一品,这些人都是由曾国藩一手提拔和培养的。

二是知人善用,待人宽厚。

曾国藩能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在任用人才的问题上,他敢于突破个人恩怨,唯才是用。

知人善用是曾国藩用人的最大特点。

他经常说,什么样的人,只能干什么样的事,千万强求不得。

所以曾国藩任用的人才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展示才能。

这一点,连太平军首领之一的石达开也不得不佩服。

石达开曾说:“曾国藩不明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

曾国藩认为,用人之道,“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因此,在用人时,曾国藩总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破格提拔一些讲求经世致用以及敢于提意见的“直臣风骨”的人才充任各级官员。

在给曾国荃介绍如何用绅士的信中,曾国藩写道“用绅士不比用官,彼本无任事之责,又有避嫌之念,谁肯挺身出力以急公者?贵在奖以好言,优之以廪给,见一善者则痛誉之,见一不善者则深藏而不露一字。

久久善劝者,而不善者亦潜移而默转矣。

”这种以礼待人,仁义为先的用人方法,使曾国藩有着很好的用人环境。

三是宽严皆备,恩威并用。

曾国藩深知,用人之道仅有宽、恩是不够的。

要将人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必须宽严皆备,恩威并用。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所欲常常告诫诸弟与子侄者,惟星冈公之八字,三不信及余之八本三致祥而已。

八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也。

三不信曰:药医也,地仙也,增巫也。

八本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的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居家以不宴起为本,做官以不爱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三致祥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摘自《曾国潘家书》咸丰十一年(公元1851年)三月初四曾国潘在军情紧急之时,他还不忘写信叮嘱诸弟:家中无论老少男妇,总以习勤劳为第一义,谦谨为第二义。

劳则不佚,谦则不傲,万善皆从此生矣。

曾国潘修身治家的思想,应该说是基于其祖父。

曾家是中国传统社会耕读家庭的典型。

曾国潘继承了祖父、父母倔强刚毅的性格,又将他们拙诚、仁孝、勤劳的品格发扬光大。

曾国潘认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之人。

就是说,用人慎重须以知人至深为前提,具备查人本质的眼力有人用八句话总结曾国藩的用人精髓,第一句是“邪正看眼鼻”。

忠、奸是中国人看人当中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如果连好人和坏人都不能识别,那何谈用人。

所以曾国藩把识人口诀中的第一句话定为“邪正看眼鼻”,第二句是“真假看嘴唇”。

口为出纳官,不嫌大。

第三句是“功名看气概”。

一个人有没有功名,曾国藩说要看人的气概。

第四句是“富贵看精神”。

这里的“精神”是精气神的意思。

曾国藩说有的人才即便你着意培养,但因为他不能长享富贵,可能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五句是“主意看指爪”。

人有没有主意,他说主要看指爪。

第六句是“风波看脚筋”。

人衰老的时候也是从足开始,所以他说“风波看脚筋”。

最后两句是“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这两句不是相人,而是观察人。

曾国藩特别重视有条理,并把它作为用人最重要的四个方面之一。

他经常讲,古人说的听言非常适用,即两个人谈话,能不能切中要害,条理清晰,把对方抓住,就能显示出有没有条理。

曾国藩辨识人才的法门,被许多人视为“相面术”。

曾国藩的用人四法: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曾国藩的用人四法: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曾国藩的用人四法:广收,慎用,勤教,严绳鼎实导读曾国藩一生最重要的功绩就是组建了湘军,平息了太平天国的叛乱,让大清国可以得以继续残喘。

这事靠他一人之力肯定做不到。

那么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他是如何给自己找帮手的,他的识人、用人之道又是怎么样的?文|郦波,来源|《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专著,特此感谢!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往往决定了他的人生,以及他做事的成败,所以曾国藩看重这些方面的观察,也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符合人才的选拔条件。

究其本质,曾国藩还是着眼于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而这些其实是就是曾国藩识人时的重心所在,曾国藩识人的本质就是选拔人才。

倘若我们如果能够综合曾国藩在家训中,包括他在给朋友的书信中,所提出的用人理论,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出,曾国藩所谓的人才论相比较于“唯才是举”这种说法,还是相当独特的,也就是说,确实和一般人不太一样。

事实上,所有成功的人基本上都很会发现并使用人才,这基本上也是作为一个成功领导者的首要条件。

像刘邦,相比较于项羽,可以说是一无是处。

要知识没知识,要文化没文化,要长相没长相,要力气没力气,甚至出身也远不如项羽,人家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代,刘邦呢,最早不过是个无业游民。

但刘邦只有一点比项羽强,就凭这仅有的一点优势,他最终战胜了项羽,赢得了天下。

刘邦唯一的一点优势,就是他肯用人,他会用人,他能真正做到唯才是举,甚至连陈平这种据说是生活作风有问题的人,他也不管,也照样重用,这才叫真正的唯才是举!总的来说,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认为用人要分为四部来进行,我们可以称之为“用人四部曲”。

广收曾国藩也主张首先要尽可能地网罗人才,选人、用人的标准不要太严苛。

这是说大家都要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但到哪儿去找那么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啊!人都是有私心、有私欲的,有德或者有才,有一样就不简单了,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要那么求全责备。

他在家书里曾经批评他弟弟曾国荃说:“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

曾国藩识人用人八字诀: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曾国藩识人用人八字诀: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曾国藩识人用人八字诀:广收、慎用、勤教、严绳!关于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有学者从其所著《家书》和《冰鉴》中,将其概括为八字诀: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广收,就是广泛招揽人才;慎用,就是视情委任,用其所长,务求慎重;勤教,就是经常进行督导和教诲;严绳,就是立法度,定规矩,加以管束。

人才经“广收”而济济,又因“慎用”而得所,辅以“勤教”和“严绳”,自然得以善用,此为“开疆拓土”加足了马力。

曾国藩“用人必先识人”曾国藩认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

也就是说,用人需具备识人本质的眼力,用人慎重须以知人至深为前提。

那么曾国藩的眼力如何呢?有一次,李鸿章带着三个人去见曾国藩,碰巧曾国藩出去散步,李鸿章便让此三人在门口等候。

当曾国藩回来的时候,看到门口有三个人,他左边看一眼,右边看一眼,中间看一眼,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进去。

李鸿章问老师对此三人的评价,曾国藩回答道:“左侧之人可用,但只可小用:右侧之人万万不可用;中间之人可用,且可大用。

”李鸿章对老师“一眼识英雄”非常敬佩,问其原因,曾国藩说:“左侧这个人,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再看他一眼,他就把眼皮顺了下来,不敢再与我对眼神了。

这说明他心地比较善良,但是气魄不够展开,所以可用,但只可小用。

右侧这个人,在我看他的时候,他不敢看我,当我不看他的时候,他又偷偷地看我,很明显这个人心术不正,所以万万不可用。

然而,中间这个人,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上上下下扫他一眼,他又堂堂正正地打量了我一番。

说明此人心胸坦荡,气魄宽广,可用,而且可以大用。

”此时,李鸿章幡然领悟,并遵照老师的指点派用此三人。

事实证明,曾国藩看得很准,那个人就是后来在台湾保卫战中闻名于世的淮军将领刘铭传,后任台湾首任巡抚。

这个识人的故事在当时被广为传颂。

曾国藩用人德为先曾国藩认为,错一个人,横则影响一片,纵则贻误长远,造成难以补救的后遗症。

那么到底如何在广收的基础上做到慎用,如何处理好广收与慎用两者间的关系?此为企业管理人才中的一个难题。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作者:谷园来源:《领导文萃》2021年第13期关于用人,早在曾国藩当吏部侍郎时,便有过深入的思考,并且给刚即位的咸丰皇帝上过一道奏折,讲:今日所当讲求,唯在用人一端耳。

——道光三十年三月初二日应诏陈言疏用人这是最重要的头等大事。

他指出,现在国家不论是京官还是外官,真正可当大用之才是很少的,将来国家遇上什么事,很可能会有乏才之患。

他的这个判断很准确,随后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原有的官僚体系中确实很少有能办事儿的官员。

所以,才要靠曾国藩新培养起来的这帮人。

他跟兄弟和很多手下都强调过一个用人标准,就是: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

——咸丰十年七月初三日复郭意城得用“多条理”的人,有思路,有见解,思维缜密,同时还得“少大言”,不说空话大话,大言不惭的那种人不要,话太多也不行。

他曾给朋友写信讲:楚军历不喜用善说话之将。

——同治元年二月初三日复姚狄浦楚军就是湘军,他们历来不喜欢用爱说话的将领,爱说的、能说的,不好,不要。

曾国藩认为,这种爱说的人会比较浮滑,一旦遇到危险之际,“其神情之飞动,足以摇惑军心;其言语之圆滑,足以淆乱是非”。

相反,在危难之际,那些不动声色的朴拙之人,都是好的将领人选,应当提拔重用。

比如,湘军名将萧孚泗,就是“口拙讷”,不善言,曾国藩就比较欣赏。

对于底层的士兵,他对这一层更加强调。

他在给手下爱将李元度的信中讲:军营宜多用朴实少心窍之人,则风气易于淳正。

——咸丰十年六月十九日复李次青普通士兵,不能用心眼多的,那样会把军营的风气给带坏。

所以,湘军招兵,主要是从山里招,要农民,城里人不要。

他在创立湘军之初,对于选拔将领立了一个标准: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

——咸丰三年九月十七曰与彭筱房曾香海当然,这中间也需要领导者下功夫,引导和帮助人才成长。

曾国藩在这方面最著名的一个说法是: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同治元年四月十三日记这是他52岁日记里写的,这则日记中同时写了“治事不外四端,曰经分、纶合、详思、约守”。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兰台世界2012·6月上旬□张骞沈丽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在长期的宦途生涯中,曾国藩形成了一套与众不同的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和利用人才的用人之道,谋略超脱,影响深远。

一、江山代有才人出:充分尊重人才曾国藩对人才非常重视,强调“成大事者,以多找助手为第一要义。

”按照他对人才概念的理解,如果一个人要干成能够影响时代格局、能够让后世铭记在心的大事,就必须拥有一些可以对其提供帮助和衷心辅佐的人。

曾国藩认为,在相对短暂的人生道路上,一个人无论拥有多么强的能力和拥有多么大的权力,也不可能独打天下、包罗万象,总是需要其他人的协助和支持的,只有将能力超群、技艺出众的人才团结起来,才能干成顶天立地的大事。

曾国藩熟读经史典籍,深谙儒家孔孟学说的用人观念,尊奉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诸人”以及孟子的“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核心思想,通过自己的深刻领悟与实践总结,树立了“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用人之道[1]61。

根据曾国藩遗留的奏折和信函记载,当提到收复安庆之事时,他总是将此功劳归于胡林翼的精心筹谋和多隆阿的卓越战斗;当谈到攻下金陵之事时,他总是将功劳归于各位统帅将领,却只字不提个人以及其弟曾国荃的任何功劳;当谈到击退捻军之事时,他总是将功劳归于僧格林沁的谋划进攻和吃苦耐劳,认为自己只及他的十分之一二;当谈到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时,他总是称对方为“一代名流”,比之“自愧不如”或“谋略莫及”,足见其对人才是多么的尊重和爱惜。

比如当年李鸿章饱学诗书但却科举未中,可谓是适逢气势豪迈、激情四射之时却遇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冰冷现实,无奈之下,垂头丧气的李鸿章经人介绍拜倒曾国藩门下,成了曾国藩的学生。

在与李鸿章交谈几次之后,曾国藩认为他才堪大用,对他非常器重,便有意安排李鸿章参与编撰《经史百家杂钞》,以使他磨砺心胆,为将来成就一番事业做好准备。

但是,受到曾国藩认可的李鸿章却置若罔闻,一意孤行,缺乏耐心,在关键时刻反出师门,欲与曾国藩对着干。

曾国藩的选人之道

曾国藩的选人之道

曾国藩的选人之道曾国藩有其独到的选人用人标准, 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则一:选人切勿眼光过高如果对人才一味求全责备,“眼光过高”,难免会让你感觉“无人可用”。

一个人只要有一个特长,就可以用之了;用人者最应避免的是,由于有一点小毛病而将有用之才弃而不用,曾氏幕府人才众多,几乎全国人才之精华,都汇集到这里,再加上曾国藩知人善任,懂得激发他们的才干能力,因此,湘军和曾国藩集团想不成功都难。

原则二:首选忠义血性之人有血性够忠义是曾国藩选人的最核心的标准。

尽管曾国藩的“忠义血性”有其特定的内涵,但它揭示了政治信仰对于人的极其重要性,因而对于人才的选拔来说,也具有普遍的启发意义:只有立场坚定、不为暂时的利益所动、不被任何困难吓倒,你才能成就一番大事。

这些平日里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们,在战场上居然能表现得如此之凶悍,完全是因为他们内心里都有一股所谓的“忠义血性”,作为他们为清政府卖命的终极理由。

原则三:德才兼备,以德为本曾国藩识人以德识为主,以才学为辅。

对于德与才关系论述是“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

德而无才,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则近于小人,二者不可兼时,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也就是说,如果德才不可兼得,他宁要有德无才的人,也不要有才无德的人。

简言之,用人应该看重才干,但更应看重的则是心术,即道德操守。

他如此重视人才的道德水准,是因为当时士风败坏,人欲横流,从上到下都孜孜求利,惟利是图,所以他才突出道德的重要性,惟德是举。

原则之四:发挥人才的一技之长曾国藩认为用人要发挥人才特长,对推荐或自荐者, 他都要认真考察,做到人尽其才。

洋人傅兰雅推荐聂仲芳,曾国藩问他为什么在广州做洋务而不继续读书,考功名。

他答“今日中国不缺官,当官的人多得很,候补官员也数不清,不愿意去凑热闹,所以出来学技术、管理。

”聂仲芳在当时的年代能有这样的见识,是要具备一定的胆识和头脑的。

他还向曾国藩提出了“江南机器总局不善经营将会倒闭,并提出了解决办法等”。

评析曾国藩的用人之术

评析曾国藩的用人之术

评析曾国藩的用人之术在曾国藩帐下有各种各样的能人,有文人、武将、谋士,也有兴办洋务的科技人才;有李鸿章这样通过正规科举出身的人才,也有放排工杨载福、愤青鲍超、师爷左宗棠这样的在野人才,还有塔齐布这样“根正苗红”的八旗子弟。

然而他是怎样去挖掘并正确的使用他们呢?这其中曾国藩自有其独到的识人用人之道,今天我就从他的识人用人之道进行评析。

在《曾国藩家书》中,我们可以将曾氏的用人之道概括为以下八个字: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最能说明曾国藩用人之道的是,道光三十年(1850)他在文宗登极所上的奏折。

他说:“今昔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育而激扬之,则赖皇上之妙用。

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缺一不可。

见无才者,以痛惩模棱疲软之习;见有才者,以化其刚愎刻薄之偏。

十年以后,人才必有起色,此转移之道也。

所谓培养有数端:曰教诲,曰甑别,曰保养,曰超擢。

”由此我们可以从曾国藩对于人才的选拔、培养、用人三个方面进行评析。

一、选拔人才方面曾国藩在人才选拔方面主张“德才兼备”“、不拘一格”和“广收人才”。

他曾说“:司马温公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

因此曾国藩选人喜欢在交谈中察言观色,对朋友推荐的文人他都亲自交谈。

在交谈中,还观察此人面相。

他喜欢把人的长相和相书套,既相信又不全信,同时,再结合这人的精神、气色、谈吐举止,尤其看重对方的为人行事,几方面结合起来,去判断人的吉凶、前途。

然而对于武将,则不问品德,不管此人是海盗、罪犯,只要武艺高强,能打仗,心地踏实,为人忠勇,曾国藩不怕得罪地方官,排除压力,为其所用。

兵痞鲍超,酒醉卖妻,醒后又翻脸不认账。

提刑按察使司的差役押着去府中,不料,路上被曾国藩拦下,鲍超大叫:“曾大人,你老不是在搞团练吗?我愿投在你的帐下,我好比当年落难的薛仁贵,日后我会辅助你老征东扫北。

”曾国藩脱口赞“好神力”,当即把鲍超留下,委以大官。

4浅谈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4浅谈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第4卷 第2期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4 №.22002年6月JOU RNAL O F HUA I NANI N ST ITU T E O F T ECHNOLO GY JU N .2002浅谈曾国藩的用人之道赵 丕(金寨县委党校,安徽 金寨 237300)摘 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涉猎广泛、思想复杂而又很有影响的历史人物。

他以封建政治家的独具慧眼,网罗了一批动机不同,各具才干的人才。

在维护封建统治实践中,知人善任,量才录用的做法,有可资借鉴之处。

关键词:曾国藩;人才思想;知人善任;量才录用中图分类号:K 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533(2002)022*******收稿日期:2001—09—19作者简介:赵丕(1964—),安徽金寨人,本科,讲师,金寨县委党校教员。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涉猎广泛、思想复杂而又很有影响的人物。

他以封建政治家的独具慧眼,网罗了一大批各种各样的人才,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为满清政府解除了心腹之患。

但他在维护封建统治实践中,知人善任,量才录用的做法,却不无可资借鉴之处。

一、曾国藩人才思想的内容曾国藩十分重视人才问题,认为人才问题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大问题,力主和推行人才政治。

一是认为只有任贤选能才能更新吏治,将腐败吏治、颓废黑暗的官场风气与人才问题联系起来。

批评“京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预……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

”因此,“今日当讲者,唯在用人一端”,主张任贤选能,更新吏治。

二是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之强。

人才问题是治政、治军的前提,“人存而政举”。

曾国藩入仕之时,清政府昏庸腐败,农民革命风起云涌,面对时局,他感慨万千:“无兵不足深虑,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国家之强,以得人之强”。

认为:兵强在将,“选将之道,诚为重要”,因此,主张和推行人才政治,选拔强将,“为政之道,得人、政事二者并重”,然以得人为前提。

简论曾国藩的用人观

简论曾国藩的用人观

简论曾国藩的用人观曾国藩:道光十八年进士,二十三年,以检讨典式四川,再转侍读,曾国藩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部。

纵观曾国藩的仕途历程,可谓位高权重,善始善终。

这在专制制度,兼有“外族”把持朝政的情况下,实属不易。

那么曾国藩是怎样做到这种功德圆满呢?这里只从曾国藩“用人”这一方面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曾国藩的用人是以忠诚于大清王朝,恪守封建纲常礼教的人才为前提的。

1、重视人才,礼遇人才是曾国藩用人的基础曾藩对于人才的重视几乎达到了爱才如命的地步。

为了吸引和聘请更多更好的幕僚,曾国藩尽了很大的努力,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早在他“率军”东征之际,即号召封建知识分子奋起捍卫孔孟之道,反对太平天国,盛情邀请“抱道君子”参加他的幕府。

其后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必广为察访,凡具一技之长者必设法延至,收为已用。

遂有爱才之名闻于全国,也使山野才智之士感其诚,莫不前往。

因为曾国藩急求人才,还发生了一件令人“喷饭”的笑话: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有一人前来拜访,席间,高谈阔论大有不可一世之慨。

曾国藩礼贤下士,对投幕之人都倾心相接。

中间谈及用人须杜绝欺骗时,其人正色到:“受欺不受欺全在于自己是何种人。

我纵观当世,略有所见,像中堂大人至诚盛德,别人不忍欺;像左公(中堂)严气正性,别人不敢欺。

别人不敢尚怀疑,别人欺骗他,或已被欺骗而不知的人也大有人在。

”曾国藩素重条理,见此人讲了“四欺法”很有道理,不禁大喜。

待为上宾,暂时让他督造炮船。

多日后,有人向曾报告此人挟金逃跑,请求发兵追捕。

曾国藩不准。

事后重提,幕僚问为什么不追捕,曾国藩回答“现今发捻交织,此人又以计骗钱,若追之过急,恐入敌营,为害实大。

区区千金,与本人受欺之名皆不足道也。

”从这件常人所不能忍而曾国藩忍之的事实上,我们也可见曾国藩用人的一斑,不能成为朋友也不要成为敌人。

曾国藩用人在于他的明辩英才以予取舍有着直接的关系,他明白,要做到才尽其用,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才是最终目标。

因此1861年,曾国藩竭力保奏李鸿章,左中堂等人。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得人才得天下——曾国藩的用人之道课程背景: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

企业如何广开渠道发现人才?如何慧眼识珠,辨别人才?如何春风化雨,培育人才?又如何巧妙布置,使用人才?用文化,理念,锁定人才?提前布局接班人,放心无忧遥控您的事业?本课程以天下英才半数出自曾府(曾国藩)为例,用大量案例及哲理结合现代企业管理,为企业主,高级管理者提供理论清晰,方法可行,效果显著的用人智慧之道。

课程收益:为解决企业在人事过程中,出现招不到人才,无将可用。

公司有骐骥,却没有放在合适的岗位,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苦心培养,却留不住人才,导致企业用人青黄不接,老板,高管处处救火的现状。

提高公司招揽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提升公司经营水平、加速公司发展,以期达到公司营收,利润双丰收的目的。

课程特色:●了解如何开阔思路,广纳人才,做到天下皆可用之人●掌握春秋八观法,曾氏辨人法鉴别人才●了解对岗位分类标准,用人全局考量,合理安排人才●掌握如何用文化,理念而不仅仅是利益来吸引人才●了解用人核心原则,用道来稳定人才●掌握选择下属成为接班人的基本条件,技巧及忌讳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课程对象:企业主,总裁班,中高层领导课程大纲第一讲:不拘降人才引言:了解曾国藩及天平天国的历史基本信息,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如何广开渠道,招募人才的实际案例及启示。

1. 圣人笨人天国恶国2. 鲍超国荃季高容闳第二讲:慧眼辩人才引言:掌握八观之法与询事考言法。

如何在良莠不齐,信息真假难辨的情况下准确识别人才。

1. 八观之法2. 询事考言第三讲:匠心育人才引言:掌握培养人才的实操方法与步骤,如何在岗位大胆锻炼人才,而又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的技巧。

1. 教化甄别保举超擢2. 用人三步法第四讲:巧妙用人才引言:了解使用人才的全局观,如何设立岗位标准,因地制宜,因才而便保证大才大用,小才小用。

1. 用人局观2. 冲繁疲难3. 军吏文饷第五讲:文化引人才引言:了解如何用企业文化,制度仪式来引导,规范人才,做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曾国藩

曾国藩

曾国藩用人之道一、知人曾国藩说“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

知人之道,总须多见几次,亲加察看,方能得其大概。

”曾国藩用人观识人观,包括四个基本原则:一要才堪治民,二要不怕死,三不计名利,四是要耐受辛苦。

最重要的是要有忠义血性,这是第一标准。

这个忠义血性论不是和平时期提出来的,是乱世中提出来的。

曾国藩做湖南团练大臣,想把团练绿营一起合练,导致绿营兵变,差点要了老命,他狼狈跑到衡阳去了。

通过这件事他想明白了,要想有所作为,得有自己的队伍。

而建立队伍人才最重要,于是曾国藩遍招学生故旧,到处访求人才。

彭玉麟是典型的儒家传统知识分子,最符合他的识人标准,在寻访彭玉麟过程中逐渐总结出用人标准。

像刘备请诸葛亮一样,曾国藩通过三顾茅庐终于请出了彭玉麟。

彭玉麟对水军作战有一套,就让他负责水师。

洋务运动起点就是从海军开始,正是彭玉麟帮他组建起最早意义的海军,这是公认中国近代史上中国海军的缔造者。

二、用人四部曲曾国藩用人智慧自成体系,分四步来做,叫用人四部曲:一是广收。

人才都有特长,人才多得是,关键看是你有没有看人才的胸襟与眼光,“凡有一长一技者,断不肯轻视”,“为德为才,得一已难,两者兼全,更不数觐。

”人都有私欲,有特长让他发挥出来就行了。

二是慎用。

有人才意识就容易发现人才,还要慎用。

“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吾辈所慎之又慎者,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无可着力之处。

”平生智慧都在怎么用人上,最大本事是用得准与对。

三是勤教。

发现用对之后,还要勤教,对他们进行培养。

不能任意他自己的发展,得不断引导他们,按你的方向发展前进。

平时,他们师生相称,事实上,手下将领都认可这种关系。

因为曾国藩确实像老师一样循循善诱,平时练兵时,他都要先训话,时间都在半到一个时辰。

四是严绝。

要成事,得靠一个队伍,组成人才环境,得有序得稳定,人才团队才能良性循环。

要做到保证人才环境的稳定,两种人不用,一是表现欲极强的人,二是虽有大才但是性格极其激烈的人。

曾国藩:什么是将才?用人之道,尽在其中!

曾国藩:什么是将才?用人之道,尽在其中!

曾国藩:什么是将才?用人之道,尽在其中!
带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

治兵之才,不外公、明、勤。

不公不明,则兵不悦服;不勤,则营务巨细,皆废弛不治,故第一要务在此。

不怕死,则临阵当先,士卒乃可效命,故次之。

为名利而出者,保举稍迟则怨,稍不如意则怨,与同辈争薪水,与士卒争毫厘,故又次之。

身体羸弱者,过劳则病,精神短乏者,久用则散,故又次之。

四者似过于求备,而苟阙其一,则万不可以带兵,故吾谓带兵之人,须智深勇沉之士,文经武纬之才。

数月以来,梦想以求之,焚香以祷之,盖无须臾或忘诸怀。

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

带兵之道,勤、恕、廉、明,缺一不可。

古来名将,得士卒之心,盖有在于钱财之外者。

后世将弁,专恃粮重饷优,为牢笼兵心之具,其本为已浅矣。

是以金多则奋勇蚁附,利尽则冷落兽散。

军中须得好统领营官。

统领营官须得真心实肠,是第一义。

算路程之远近,算粮仗之缺乏,算彼己之强弱,是第二义。

二者微有把握。

此外良法虽多,调度虽善,有效有不效,尽人事以听天而已。

璞山之志,久不乐为吾用,且观其过自矜许,亦似宜于剿土匪而不宜于当大敌。

拣选将材,必求智略深远之人,又须号令严明,能耐劳苦。

三者兼全,乃为上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课程大纲)
讲师简介:缪文卿,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山东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济南大学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专家。

先后在青岛市政府和高校工作20多年,曾担任处级领导干部十几年。

国学功底深厚,领导力实践经验丰富。

擅长讲授中国传统领导力、曾国藩领导力等课程。

一、曾国藩其人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他创办湘军,挽救了清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开创了“同治中兴”之局,是清王朝文臣封武侯第一人。

他倡办洋务,践行学习西方之先,有意无意地挣破束缚自身的社会罗网,成为同时代人中敢于直面西方文化的先行者。

虽然近代以来,曾国藩备受争论,但他的事功,仍然得到了诸多军政文化名人的推崇。

从一个偏僻的农村走出来,并封侯拜相,建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事业,殊为不易。

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

位极人臣,谤满天下,也誉满天下。

如果从现代企业视角来看,曾国藩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卓越的职业经理人。

置身于一个经营每况日下、内部管理山头林立,内耗严重,官僚主义横行的公司,而他能够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成功冲破各种藩篱障碍,成为公司最重要的中流砥柱,不得不佩服曾国藩的韧性和个性。

而与职业经理人可以跳槽不同的是,曾国藩没有选择,读破万卷书,只能“货与帝王家”,别无二处。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曾国藩的奋斗史,限制条件更多,更苛刻,偶然性的因素更少,而来自于他自身修炼的必然性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二、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第一,善于学习。

第二,意志坚定。

第三,修身养性。

第四,任用纳才。

第五,知道进退
三、曾国藩的用人理念
曾国藩成大事,用人方面就有一句至理名言,就是成大事就是“多得助手为第一要义”,一个好汉就要三个帮,其实更多的人才聚拢在你的身边,就能够延长你的智慧,弥补你的不足,这也是帮助你打天下最重要的一点,第一等人才不能得到,在第二等人才和第三等人才当中慢慢的训练,使他们达到第一等的样子,所以属于以多的人才,以多得助手成大事第一要事。

曾国藩把人才划分为三类:第一等的人才和第二等的人才,以及第三等的人才,经常讲,第一等人才就是可遇而不可求,花多少的重金就很难找到第一等人才。

天下人才更多是属于第二等人才第三等人才,但是第二等人才和第三等人才通过后天的培养和教育能够达到第一等人才的。

依据的标准是深沉厚重,魅力十足这是第一等人才。

不拘细节,磊落豪雄,实力行超乎众人、这是第二等人才。

聪明绝顶,辩才无碍,就是第三等人才。

首先是“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里面讲过曾国藩自己能够立得住,自己发达也让别人发达,这是曾国藩主要得成功之处,也是用人基本理念。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

只有
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给雄鹰以蓝天,给猛虎以深山,才能让人才尽心尽力,忠心报国,建立功业。

一个是英雄人物,无论再多么伟大,没有一个团队就无法做大的事情。

四、曾国藩的识人之道
曾国藩最擅识人。

李鸿章称曾:“知人之鉴,并世无伦”。

左宗棠自愧“知人之明”不如曾。

识别人的方法有很多,但就识人者的态度而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仰观式,一种是俯近式。

仰观式就是等人上门,居高临下,不注重亲自接触、观察,听从下属、亲朋介绍,以好恶、私情、关系论人,其结果是任人唯亲。

俯近式是一种务实的识人法,领导者主动和下属接触,了解情况,掌握其特点,以公心论人,以原则衡人,以客观待人,其结果是任人唯贤。

曾国藩识人,采取的是俯近式。

曾国藩可以说是古今俯近式识人的典范,他一生身体力行,孜孜以求人才,切实做到“四到”:身到、眼到、口到、心到。

身到,就是经常接见下属和前来投效他的各类人员,或者走到他们中间去,听其言观其行。

眼到,就是对凡要使用的人才,一定亲自目测。

口到,就是与要认识、了解的对象谈话;心到,就是用心思考、仔细甄别,对所见之人作出判断。

五、曾国藩如何驾驭强势人才
一是扬人之善。

积极颂扬强势人才的优点,容忍与谅解他们的缺点。

二是容人之量。

容许强势下属自立门户,而不是将他们牢牢拴在自己的脚边。

三是严格要求。

也就是严绳。

帮助强势人才规范自身的行为,让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六、曾国藩如何培养接班人
接班人培养问题。

接班人不单单是政治家所要考虑的事情,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也要把班接好,中国这种条件大家很清楚,看人有没有连续性有没有保障就看接班人。

许多民营企业家为此事犯愁。

宗馥莉、王思聪和刘畅的案例。

曾国藩在事业最鼎盛的时候把接班人培养好,这是最大的期许,当你的事业走到穷途末路或者自己要即将告别人世的时候,再想培养接班人很难的,所以曾国藩是在最盛的时候培养接班人,而且把接班人培养和他的位置大体差不多的时候,曾国藩在这些方面确实做的好,他的使命是把太平天国平定下去,湘军就要解散,湘军不解散,所有人都可能成为清朝整治对象,自己的脑袋都可能不保。

七、曾国藩的分权艺术
分权是高超的领导艺术。

善分权者,举重若轻;不善分权者,不堪重负。

诸葛亮“罚二十以上皆亲览”,大事小事亲力亲为,最后累死在五丈原。

诸葛亮的这种领导方式是集权。

分权则相反,它将权力分散开去,让分到权力的领导者各司其职,共同承担。

曾国藩善于分权,通过权力的纵向分解,调动各级将吏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事业的成功。

曾国藩分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建设,二是任用人才。

前者使分权得到制度保证,后者使战略目标的实现得到保障。

八、曾国藩商量式领导艺术
曾国藩敢于任事,善于任事。

敢于任事是胆识,善于任事则体现了高超的领导艺术。

他极其称赞湘军创始人之一王鑫战前召集诸将商议军事决策的做法,并将他的做法推荐给年轻的将领。

作为一名统帅,他喜欢“多问多思,思之于己,问之于人”。

每当决策时,都和别人反复商量,讨论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筹谋应对之策。

他的这种做法,就是商量式领导艺术。

一个优秀的、卓越的领导者,总是善于发掘追随者的智慧,以取得决策的最佳效果。

曾国藩商量式领导艺术体现的正是这一特点。

九、案例分析和案例支持
一是任正非案例。

二是洪秀全案例。

三是李鸿章案例。

四是蒋介石案例。

五是胡林翼案例。

六是刘铭传案例。

七是彭玉麟案例。

八是鲍超案例。

九是江忠源案例。

十是李元度案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