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德格尔_存在_概念的四重解读
解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解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解读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通过对海德格尔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我们将探讨海德格尔对人类存在的理解以及他对存在主义的独特贡献。
本报告将从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本质的思考开始,接着探讨他对时间、语言和技术的看法,并最终总结他对人类存在的理解。
一、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类最基本的特征和本质。
他认为,存在不仅仅是存在于世界中的存在,而是一种主动的参与和投入。
存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人类不断地与世界互动和交流。
海德格尔将这种互动和交流称为“存在的开放性”。
二、时间的存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时间被视为存在的核心要素。
他认为,时间不仅仅是一个线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
海德格尔强调,人类存在的本质是在时间中存在,而不是简单地在时间中存在。
他将这种存在的方式称为“存在的时刻”。
三、语言的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是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
他认为,语言是人类与世界交流和理解的媒介。
然而,海德格尔也指出,语言的使用可能会导致人们对现实的误解和偏见。
他主张通过反思和重新审视语言的使用,来更好地理解存在的本质。
四、技术的存在海德格尔对技术的看法与传统的观点不同。
他认为,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而是一种方式,一种存在的方式。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的存在方式会改变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并对人类的存在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警告说,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人类与自然和其他人之间的断裂。
五、人类存在的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人类存在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他认为,人类存在是一个不断追问和寻找意义的过程。
通过面对存在的困境和挑战,人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海德格尔主张通过自我反省和对存在的思考来实现个体的自由和真正的存在。
结论:通过对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海德格尔语言之思的复调性
第35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月 Vol.35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13──────────基金项目:北京语言大学青年自主科研支持计划资助项目(BYQK2012001) 收稿日期:2012-11-19作者简介:郑丹青(1973-),男,湖南岳阳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
-35-海德格尔语言之思的复调性郑丹青(北京语言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83)摘 要: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特征“此在在世界之中”,将世界问题和人的问题联系起来,又通过此在这一中介把世界现象最终同存在问题勾连起来。
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是存在关系。
海德格尔“言说观”:以词语创建存在。
海德格尔的“言说”观是建立在对传统语言观批判的基础之上。
海德格尔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以“诗意的存在”重建语言与世界的关系。
有声的聚合与无声的聚合两个声部的奏鸣形成其语言之思的复调性。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语言;复调性 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3)01-0035-05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3.01.009The Polyphony in Heidegger’s Thought on LanguageZHENG Dan-qing(School of Humanities,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83, China)Abstract: The character of Heidegger’s ontology – “Dasein is in the world” – connects the idea of worldliness and that of man. Dasein also connects eventually the world of phenomena and Being. The intrinsic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the world is the relation of being. Heidegger’s “speech of language” – Being is constructed with words – is founded on the critique of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language. He posits the concept that “language is the house of Being” and tries to re-construct the 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the world with “poetic dwelling”. The audible whole and the silent whole reinforce each other to construct the polyphony in his thought on language.Key Words: Heidegger; Being; language; polyphony一、复调性与存在复调本是音乐术语,“不同的声音用不同的调子唱同一个题目”[1]。
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生态维度
2018年1月社科纵横Jan ,2018总第33卷第1期SOCIAL SCIENCES REVIEW VOL.33NO.1·哲学研究·我们通常称海德格尔哲学为基础存在论,因为它开启了根本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关于人、物、自然的全新思考,继尼采之后对两千多年的哲学传统进行了一次凌厉地解构。
这种对人、自然以及二者关系的新阐释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思想,由此带来的是一种根本不同于环境伦理学的新视野以及对其立场、观点与方法的建基、丰富与矫正,从而对克服人类中心论与科技万能论,转换人与自然的交互方式,解决环境伦理学与人类生态建设所面临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海德格尔在反对胡塞尔先验自我这一近代主体哲学的过程中,以希腊式哲人的姿态力图消解传统形而上学的主客二元论与人类中心论,无论是前期对此在(Dasein)之在世方式、对物之上手性、对周围世界的分析,还是后期对无、本有(Ereignis )等一些重要概念的分析都充分显示了海德格尔解构传统形而上学的决心和力量。
在他存在论思想的哲学运思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这种生态思想的重要特点在于:它是以存在论的方式来守护自然而非环境伦理学所说的价值论方式;正如作为此在之本质的生存不是一个伦理学问题,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伦理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存在问题;正如存在关系先于和高于认知关系,存在论的生态学也同样先于和高于生态伦理学。
这种存在论中所包含的生态思想贯穿于海德格尔哲学的始终。
《存在与时间》以现象学方法建立了此在之生存论样式,构筑了人与世界全新的存在方式,即此在的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世界作为周围世界而存在,从而以现象学方式实现了人与世界的原初统一。
海德格尔直面人类的生存处境,重新审视人、物、自然、大地、世界以及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反思现代技术主义泛滥的形而上学根基,矫正人类现存的生存方式,重新处理人在世界中安居的位置,实现天、地、神、人的四重游戏与守护,使人类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迷失的“路标”--海德格尔《论φuσ■的本质和概念》评析
sichselbst)”,以便暗示,如此形成的存在者并非 明确“自为”意识到地拥有 ɑ,ρχη',因为一般说它 不是把自身作为一个自身来“自己拥有”。④
他举的例子是植物和动物。为什么举这些有生
命之物?因为这些事物虽然也是“被推动存在(Be wegtsein)”,但“对于运动状态而言的起始,ɑ,ρχη',亦
内容提要 海德 格 尔 力 图 从 亚 里 士 多 德 的 《物 理 学 》中 为 形 而 上 学 寻 求 其 原 始 根 据,以便由这一根据出发来“克服”传统形而上学,并开辟一条另类的存在论之路。为此 他分析了亚里士多德的 一词在希腊文中的原始含义以及与其他一系列关键词汇的 关系,排除了历来对亚里士多德自然观的目的论解释,而通过重新翻译强行引入了他自 己的有关存在的遮蔽和解蔽的真理观。这些翻译和解释立足于他的先入之见,在文本上 具有很大的牵强附会和六经注我的特点,同时也暴露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内在的不可摆 脱的困境,即如果不走向虚无主义,就只能停留于传统形而上学。
林,才把“自然”看作早于诸神和一切存在者的更为本
源的“存在”,而不仅仅是指“存在者整体”。② 这就回
到了古希腊 的本来意思。而西方传统的形而上
学恰恰就只是涉及“关于存在者整体的知识的方式”,
以至于“形而上学就是那种知识,在其中,历史性的西
方人保存了与存在者整体的各种关联的真理和关于
存在者整体的真理。在一种十分根本性的意义上,形
始和开端的东西;另一方面则是指那种东西,它作为
这种起始和开端同时超出由之而来的他者而攫取了
这个他者,这样扣留并借此统治(beherrscht)了这个 他者。”③ 这里显然利用了 ɑ,ρχη'这个希腊词的双重
含义,即一方面 意 味 着 “本 原 ”(或 “始 基 ”),但 另 一
对海德格尔_存在_概念的四重解读
收稿日期!2007-12-02作者简介!王策,男,1978年生,陕西西安人,助教,哲学硕士。
第6卷第2期2008年5月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L iaon i ng M ed i ca lU n i versity (Soc ial Science Ed i tion)V o l 6N o 2M ay ,2008对海德格尔∀存在#概念的四重解读王 策(西安邮电学院,陕西西安710121)摘 要!∀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海德格尔终其一生致力于对∀存在#意义的追问。
从时间、真理、虚无、语言四个角度对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进行阐释,以便更深刻地领悟这位哲学大师的思想精髓。
关键词!时间;真理;虚无;语言中图分类号!B516 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16(2008)02-0062-04∀存在#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持续地关注、思考、探究、追问∀存在#问题,是这位哲人的一贯主题。
海德格尔对西方传统存在论提出质疑,并使之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存在本身的不可言说,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难题;理解海德格尔运思的立场与视角,须经由其∀存在#来打开通道。
海德格尔并非将存在当作一个可以把握的对象,重归在认识论层面界定其涵义的旧路,而是要在源始境域领悟存在的无尽深意。
∀我们不可能直接地真正把捉在者的在,既不可能在在者身上,也不可能在在者之中,还根本不可能在其他什么地方。
#[1]存在的∀本质#无可把捉,所能探求和理解的只能是存在的意义。
就∀存在的意义#言之,海德格尔从时间、真理、虚无、语言等多种视角,对理解、探究∀存在#问题付以了反复追问。
这些关于存在的诸多论述中最重要的线索,就是存在与此在∃∃∃人本身的存在∃∃∃息息相关:人需要存在,存在也需要人,人与存在相互依属。
一、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把他的此在分析称作基础存在论。
基础存在论并不试图制定包罗万象的存在概念,而是要分析∀此在#这一提问者的存在方式,即海德格尔称之为生存状态(D ie Ex istenziale)的基本结构。
时间?抑或空间?——对海德格尔的“四重整体”的阐释
时间?抑或空间?——对海德格尔的“四重整体”的阐释董志刚【摘要】“天地神人四重整体”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它意味着“存在”与日常生活世界的交融.诸多学者将其阐释为一个“空间”概念,但这种阐释切断了这个概念与其前期存在论之间的联系,因而不利于对其进行完整的理解.“四重整体”与海德格尔的前期思想有着深层渊源,作为对生存论存在论的矫正,它撤销了“此在”的主导地位,但人的一方仍在沟通存在与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此在的时间性在此仍是有效的.海德格尔在对荷尔德林的诗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人在存在之运作中的意义.同时,对应于“四重整体”,海德格尔也提出了“四维时间”,这说明“四重整体”在本质上仍包含时间内涵.【期刊名称】《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36)003【总页数】5页(P55-59)【关键词】四重整体;时间;诗人;四维时间【作者】董志刚【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16.54“天地神人四重整体”是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它不仅标明了海氏哲学转向后对存在的运思方向,也标志着这个运思的基本“完成”,因此查明这个概念的真实含义对理解海氏后期思想来说意义重大。
学者们多半认为,与前期基础存在论侧重于时间性不同,这个概念更多地凸显了空间意义,如张祥龙认为“四重整体”是一种“境域”,虽然不是物理空间,却依然是空间性的;[1]164 王庆节则直接说这个概念是“主要从空间性境域来道说存在的尝试”。
[2]185 这种理解不完全错误,但不够准确,也切断了与基础存在论的联系。
本文试从《存在与时间》中的基础存在论开始,经由20 世纪30 年代的“转向”,逐步理清这个概念的形成轨迹,最终我们会发现,这个概念并未完全脱离早期基于此在生存论的存在论;从本质上说,这个概念更具有时间性内涵。
据此我们才能够完整地理解“四重整体”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海氏前后思想之间的隐秘关系。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基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基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赵佳燕国贸102班 2111004035 摘要:本文基于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时代背景,阐释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理论和技术的本质理论,旨在表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对我们今天寻求人与自然之关系和谐有着深刻的启示。
海德格尔关于人、自然、技术三者间的关系可总结为:人是自然存在的看护者;技术是存在的“促逼着的解蔽方式”;拯救技术危险的方法是“诗意地栖居”。
结合我们正面临的诸多全球性问题,文章最后指出:海德格尔哲学思想具有现实意义,人及一切存在者应该诗意地存在,诗意地安居。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技术的本质现实意义马克思在100多年前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技术能力不断增强。
一种征服、控制和改造自然的人类欲望便不断膨胀。
如今,当人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辉煌成就时,却不幸地发现自己也置于钢筋混凝土所构筑成的冰冷世界里。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绿地面积迅速减少,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洪水泛滥,能源短缺、资源匮乏,使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受到挑战,人们不禁要问“技术是福是祸?”,“长此以往,人类的‘栖居之地’究竟何在?”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海德格尔在20世纪上叶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出发,海德格尔展开了对技术之本质的追问,并指出拯救技术危险的最后归宿: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对于今天我们寻求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着深刻意义。
一、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理论马丁﹒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海德格尔指出西方哲学自从柏拉图便误解“存在”的意思,去研究个别“存在”的问题而不去研究“存在”本身的问题。
海德格尔相信哲学的探求应该新方式来进行,重踏哲学历史足迹,一步一步出发。
20世纪30年代中期起,海德格尔开始了对西方哲学史的系统性的阐释。
他从现象学的、解释学的、存在论的角度研究了一些重要哲学家的著作,并且试图将这些著作未被思考过的前提和偏见展示出来。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之思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之思作者:杨璐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2期摘要: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揭示了物性、世界与大地、敞开与遮蔽等,这种艺术观牢牢立足于存在之上,没有存在,便没有了作为器具的物和物性,这样也就没有了真理。
海德格尔在这里旨在说明存在在其艺术观中的核心位置,同时也说明了存在与真理的密切关系。
在他看来,昭示存在,让存在处于“无遮蔽状态”,这即是真理。
本文通过从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出发,找到通往艺术本性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艺术作品;物;器具;真中图分类号:J0-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067-01一、本源之思讨论艺术作品的本质问题并不是海德格尔的最终目的,对艺术作品之源的讨论,最终还是为了解答什么是艺术这一问题。
在对艺术的思考过程中,海德格尔从未提及“艺术本质”,而是多用“本源”,本源在这里不是时间意义上的,而是将其用作本质的根源问题,追问艺术作品的本源也就是追问艺术作品的本质所从之处的根源。
什么是艺术?什么是作品?在这些提问中我们必须安于绕圈子。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后记中海德格尔阐述了问题的来源,“由考察美学开始,艺术作品被当做一个感性知觉的对象。
把这种知觉称为体验,无论对艺术享受还是对艺术创作来说,体验都是决定性的源泉。
但也许体验也是艺术终结于其中的因素。
人们谈论着不朽的艺术作品和作为一种永恒价值的艺术,但此类谈论用的是那种语言,这种语言并不认真对待一切本质性的东西,因为它担心‘认真对待’最终意味着:思(denken)。
”黑格尔的《美学》是西方历史上关于艺术之本质的最全面的沉思,他所谓的艺术“终结”和“成为过去”指的是艺术作为真理获得自我存在的最高样式,作为精神实现自身的最高需要,作为人历史性生存的“绝对需要”已成了“过去的事”。
在黑格尔看来,艺术已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历史地位已让位给了宗教和哲学。
海德格尔对艺术问题的思考直接起因可以说就是在回答黑格尔所激发的艺术难题。
天、地、神、人的四元合一-文档资料
天、地、神、人的四元合内容提要:海德格尔天、地、神、人四元合一的哲学思辨是当代深层生态学的思想基础,生态整体观将代表自然的“天地”、代表精神信仰的“神”和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终有一死的人”紧密联系起来,指导失去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的无家可归者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
莱斯利?西尔科在《仪式》中分析了20世纪后半叶美国社会生活中土著人的艰辛和持续的生命力,而更大的目的则是通过塔尤的故事发掘出“老兵复原与重归族群” 背后所蕴含的印第安文化的生发力,而这种生发力就来源于印第安民族一直拥有的传统生态整体思想。
美国土著传统文学源远流长,虽然从1 8世纪下半叶起就有土著人从事创作活动,但直至20世纪30年代,才出现了第一代真正意义上从本民族的文化视角用英语进行创作的土著作家。
从60 年代末开始,随着美国国内民权运动的深刻影响和人们对印第安文化的关注,斯科特?莫马迪( Scott Momada)y 的《黎明之屋》(House Madeof Dawn 1968)和詹姆斯?韦尔奇(James Welch)的《浴血隆冬》( Winter in the Blood ,1974)等作品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关注。
以莫马迪荣获普利策文学奖为起点,美国文学史上出现了被著名学者肯尼思?林肯( Kenneth Lincoln )称作美国土著文学复兴”( Native American Renaissance )的新阶段。
在土著作家的文学创作中,读者明显感知到了印第安民族的宗教观和灵学思想与基督教等西方传统宗教理念的不同、土著人的群体意识与白人的个人主义的差异等。
在所有当代美国土著作家的作品中,“莱斯利?马蒙?西尔科( Leslie MarmonSilko ) 的《仪式》(Ceremony 1977)在评论界获得最多赞扬”,迄今已被译作日文、德文等在多国出版,出售逾50 万册。
《美国印第安文学研究》的前主编罗伯特?纳尔逊( RobeaNelson )认为:莱斯利?西尔科可能是最广为人知,当前被最频繁地收录进文学选集的美国印第安作家。
论海德格尔的“天地人神”四方游戏说
论海德格尔的“天地⼈神”四⽅游戏说海德格尔的“天地⼈神”四⽅游戏说的提出源于他对整个时代状况的分析和对于⼈类当前存在状况的重新审视, 并得益于他对科技本质的精辟阐释。
“天地⼈神”四⽅游戏说是为了拯救现代技术世界所造成的⼈与世界的割裂、上帝的隐匿、诸神的逃遁以及⼈类⽆家可归的现状。
他在对技术本质的批判过程中, 逐渐孕育出了世界的四重结构这⼀思想, ⽤以揭⽰技术时代对存在的遮蔽, 克服技术本性对⼈的束缚和⽀配, 使⼈从技术世界中逃避存在、背离存在的主体, 蜕变为存在的守护者, 栖居于由天地神⼈构成四重世界之中。
引⾔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和主要代表之⼀。
⼤约以1930年为界,海德格尔的思想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代表作当然是《存在与时间》(1927年);也正是这本书的问题促使他转向后期思想。
我们知道,此书是⼀件未完成的作品,并且在这以后海德格尔仍未正式补全其余的部分;反⽽在1930年、特别1935年之后,海德格尔的作品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艺术的本质、诗和语⾔的存在论含义、技术、乃⾄“道”;写作的风格也有改变,新词⼤量出现,除了讲课稿之外,越来越以短篇⽂章为主,等等。
所以,不少海德格尔的弟⼦和研究者认为他在三⼗年代经历了⼀个剧烈的思想“转向”(Kehre)。
海德格尔本⼈并不否认有这个转向,但不同意流⾏的关于此转向的解释。
转向意味着他对《存在与时间》这本书的思想、⾸先是关于“缘-在”的思想的决定性的补充或实现,即从“存在与时间”的审视⾓度反转为“时间与存在”的⾓度。
⽽且,这样⼀种反转在《存在与时间》⼀书就已经开始了。
海德格尔在“论⼈道主义的信”中谈到,他的“论真理的本性”可被视为“转向”的标志。
海德格尔在思想转折时提出的“天地神⼈”四⽅游戏说,得益于他对整个时代状况的分析和对⼈类存在的重新审视, 得益于他对科技本质的精辟阐释。
“道”与“存在”——宗白华与海德格尔审美空间理论之比较
‚道‛与‚存在‛——宗白华与海德格尔审美空间理论之比较宗白华的审美空间理论主要集中在其《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1949)和《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1943)等数篇论文中。
他的审美空间理论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意境‛中蕴含的审美经验理论,所作的全面系统的阐释和发挥。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 )关于审美空间的论述,主要见于《诗歌〃语言〃思想》及其他一些直接涉及文艺的著述。
而追随其思想的一些现象学批评流派(如日内瓦批评),则大多依据《存在与时间》中的理论,来研究文艺作品中的时间与空间。
故此,我们在此也将《存在与时间》中有关时间空间的论述作为他的审美空间理论收入视野。
据我们考察,至少有以下三个共同点可以说明宗白华与海德格尔理论之间的可比性:其一,意境理论研究的是‚意与境浑、情景交融‛的意识状态;现象学是反对笛卡尔将思想与世界割裂为二的二元论,主张意识就是‚自我‛与‚世界‛相互溶浸,这说明二者都主张主客体相互包容的认识论。
其二,宗白华认为中国艺术中的空间中,流荡运行的是创化万物的本体‚道‛;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的空间昭示‚存在‛,‚存在‛又被指名为上帝,这样二者都将审美空间看作是某种超验本体的现显。
其三,宗白华将意境中的审美经验归纳成几种潜在经验模式,这与现象学批评描述意识的意向活动的方法类似,都是将意识内容剥离后考察意识形式的研究方法。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显现于审美空间的超验本体、自我获得空间的经验模式、时间性与空间性之关系,对二人的空间理论进行比较,将这里作为切入口,以期能剖析出东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交流与融合的一些脉络。
一、显现于审美空间的超验本体宗白华认识到,中国人同西方人的空间态度有着根本的不同。
西方人是用数学、几何、物理的科学眼光看待空间,因而他们发明了‚透视法‛,站在空间外面来营构他们的审美空间。
而中国人则是用一种形而上的、哲学的态度来审视空间。
中国诗人、画家追求的是‚跃入大自然的节奏里去‘游心太玄’‛,拿心灵去‚领悟宇宙‛,将自我全身心地融入到审美空间中去。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解读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解读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解读强调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对于自身存在的思考和意义的追求。
本文将对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解读进行探讨。
一、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存在主义哲学家关注人的存在和存在的意义,认为人的存在是先于本质的,人通过自由选择和行动来塑造自己的本质。
存在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和责任,认为人应该面对生活的困境和无意义,并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赋予生活以意义。
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观点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观点与其他存在主义哲学家有所不同,他强调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对于自身存在的思考。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是与世界相互关联的,人通过与世界的接触和体验来认识自己的存在。
他提出了“存在-世界”(Dasein)的概念,认为人的存在是在世界中的存在,人通过与世界的交互来理解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存在于世界中的存在”,而不是简单地存在于世界之中。
他强调人的存在是一种开放性的存在,人通过与世界的接触和体验来不断地塑造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存在于世界中的存在”,而不是简单地存在于世界之中。
他强调人的存在是一种开放性的存在,人通过与世界的接触和体验来不断地塑造自己的存在。
三、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的意义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对于现代哲学和人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对于自身存在的思考和意义的追求,对于人类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和责任,认为人应该面对生活的困境和无意义,并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赋予生活以意义。
他的思想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存在和追求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还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问题提出了重要的思考。
2021海德格尔前后期技术思想的关系考察范文3
2021海德格尔前后期技术思想的关系考察范文 海德格尔是最着名的欧洲大陆哲学家之一,他开创性地把技术问题引入了哲学所应关注的核心,是当代技术哲学的奠基者.他以存在论为基础追问和反思技术。
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前后期技术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
本文将在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基本观点、思想取向和根本立场等方面考察海德格尔前后期技术思想的内在关系。
一、海德格尔的前后期技术思想 海德格尔前期的技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存在与时间》中。
此时,技术虽然还没有成为他的一项研究主题,但是他已经从此在的生存出发,思考技术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他对用具的思考上。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在世总要与世界内的用具打交道,用具从属于用具整体。
海德格尔分析说:“属于用具的存在的一向总是一个用具整体。
只有在这个用具整体中那件用具才能够是它所是的东西。
” 在本质上,用具是“为了作……的东西”.在这种“为了作”的结构中有着从某种东西指向其他东西的指引。
用具能指引出整个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主体世界).用具具有上手性。
上手性是用具在人的操劳中称手的存在状态。
关于上手性或上手状态,海德格尔有一个着名的例子--锤子。
人们用锤子钉东西。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锤子的关注越来越少,用的越来越起劲,锤子表现出特有的称手。
锤子的这种存在状态就是上手状态,即上手性。
只对用具做理论上的观察,无论这种目光多么敏锐,都不能揭示用具的上手性。
用具还有另一个基本性质,即合用性。
用具对于做某事是合用的,它通过合用性,让自身的“何所用”展现出来。
海德格尔在后期从技术的流行观念出发,追问技术,揭示了技术的本质与危机,并指出了技术的拯救之路。
流行于世的技术观念有两种:一种是工具论的,一种是人类学的。
工具论的技术规定认为,技术是合目的的手段;人类学的技术规定认为,技术是人的行为。
海德格尔认为,设定目的,创造和利用合目的的手段,就是人的行为,因此这两种流行的技术观念是一体的.技术工具论规定的根据是四因说。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解读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解读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存在主义是一种关注人类存在本身的哲学思潮,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
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独特的存在主义观点,对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本文将对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解读,探讨其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启示。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类最基本的特征,人类存在的本质是在世界中存在。
他反对传统哲学将人类视为客观存在的观点,主张将人类置于存在的中心,强调人类的主体性和自由选择。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存在是一种“呈现”(Ereignis),是一种主体与世界的相互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客观存在。
他强调个体的存在是通过与世界的互动和体验来实现的,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来定义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了人类对自身存在的责任和选择。
他认为,人类存在是一种“抉择”(Entscheidung),是一种对自身生存状态的选择和决定。
人类需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选择和挑战,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决定来定义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感,认为人类应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勇敢地选择自己的道路。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还强调了人类对世界的关注和理解。
他认为,人类存在是通过对世界的体验和理解来实现的,个体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认识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主张人类应该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意义,通过对世界的思考和体验来实现自我认知和成长。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对当代社会和个体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选择和挑战,需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提醒人们要珍视自己的存在,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来定义自己的生存状态。
总之,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感,提倡人们对世界的关注和理解。
何以为家?——论海德格尔与虚无主义问题
何以为家?———论海德格尔与虚无主义问题陈 勇【摘要】海德格尔的前后期思想中都包含了对于人的生存的考察,而虚无主义是理解他的生存论分析的关键线索:在《存在与时间》中日常性的生存被规定为非本真性,而本真性则被规定为了面向虚无而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这种理论本身意味着一种虚无主义。
而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一大任务在于克服虚无主义,让物成为可依靠的,让世界成为“家”①。
照料、做诗、思索等生存方式被刻画为“诗意的”,并且世界被规定为“天地神人四方域”。
这种克服虚无主义的方案或许是浪漫的,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居留;本真性;虚无主义;家中图分类号:B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3)04-0101-08作者简介:陈 勇,江苏张家港人,哲学博士,(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纵观海德格尔一生思想,存在问题毫无疑问是其核心,这也包括了对于人的存在或者说居留(Aufenthalt)的考察。
他在《人文主义书信》②中指出,古希腊语意味着“居留,居住的场所”,如果将伦理学理解为对于人的居留的思考,那么思考存在真理的基础存在论就构成“原初伦理学”(dieursprünglicheEthik)。
③实际上,他在《存在与时间》中就已经将“在……中存在”(In-Sein)规定为“居住”(Wohnen)④,在世界中存在就意味着在世界中居留。
可见,即便他早期的生存论分析也是具有伦理学色彩的,虽然他没有发展出系统性的伦理学,他的思想仅仅具有“伦理学之维”⑤,所谓的原初伦理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非系统性的伦理思想。
斯特劳斯(LeoStrauss)曾指出,海德格尔思想对于伦理学与政治学而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他对虚无主义的关切。
⑥通过对于尼采强力意志哲学的解读,海德格尔将其所处时代的基本精神诊断为虚无主义,其后期思想的一大关切是对于虚无主义及其根源———西方形而上学———的克服。
本文将分别考察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中对于人的存在或者说居留的分析,虽然它们都具有伦理学之维,但其内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虚无主义问题是促成这个转变的关键因素。
简评海德格尔关于居住的生存伦理思想
简评海德格尔关于居住的生存伦理思想【摘要】剖析海德格尔生存伦理思想,探讨居住的本性以及诗意的栖居的含义,同时结合诗意的栖居的典范,本文着重探讨和寻找居住对于人而言的身体和精神层面双重的意义,以期建构我们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思想。
【关键词】诗意的栖居居住思想建筑【正文】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通过对18至19世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晚期的诗歌——“诗意的栖居”的引用与阐释,并在其撰写的著名论文《人·诗意的栖居》中引用并加以哲学的阐述,从而集中表达了他的建筑伦理思想。
通过解读海德格尔建筑哲学的基本思想,对于建构我们以人文本、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思想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海德格尔的生存伦理思想海德格尔认为建筑的本质乃是人之栖居,是对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的眷顾和聚集,并由此提出了“诗意栖居”的伦理学命题。
所谓栖居,他认为是人存在于世上最本质的需求。
是将“筑造”活动置于广阔的视野中去理解,置于系统的生态环境之中去认识的,认为其代表保养生长的筑造或者是建立建筑物的筑造。
建筑与栖居之间的关联上,建筑不是作为栖居的手段,栖居也不是建筑的目的,这是因为作为手段的建筑,总是游离于栖居这种目的之外的。
从伦理学上解读,他认为筑造和栖居的关系在于以下三点:(1)筑造是真正的栖居;(2)栖居乃是终有一死的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3)作为栖居的筑造展开是为那种保养生长的筑造与建立建造物的建造。
这种对建筑、栖居等问题作了独到的伦理学考察,对于消除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技术化生存和工具化生存的现象,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居住的本性海德格尔认为建筑的本性的贯彻是通过地方空间的构成而建立。
在此,建筑的本性是“让居住”,或者说是居住规定着建筑的本性。
从根本上来说,居住不仅规定了建筑,而且也规定了思想,因为居住是作为存在给予人去思考的。
在此意义上,海德格尔认为思想和建筑有着同样意义,并归属于居住,它只是采取了与居住不同的隐型方式而已。
海德格尔晚期“神”的真义
海德格尔晚期“神”的真义作者:李红霞来源:《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第03期摘要:海德格尔晚期的“神”界定为语言所召唤的存在之神。
“神性”即是存在自身,是存在者生成的奥秘;但此神并非诸神或上帝,因此它并不创造一切或不可追问;恰恰相反,它可追问并被语言所召唤出来。
追问意味着它能够被思考,被召唤意味着它需要语言的指引。
去除掉崇高和中心地位的神在此与天、地、人的地位是平等的。
但语言的召唤和指引并不意味着语言在此成为了另一个“神”或者“上帝”,因为语言是通过沉默的道说去指引,却并不设立或创造。
因此,人只需要放弃自己的强烈意愿,而去倾听语言,就会洞悉存在的奥秘。
关键词:海德格尔;神;四元;存在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6.03.01对海德格尔与希腊神话、基督教的神学渊源的讨论以及“神”的规定一直是海德格尔学界颇多争议的主题。
主要有如下观点:(1)强调海德格尔的神学背景,将其“神”或“神性”归结为基督教意义上的创造万物的神或荷尔德林的“神”。
这种观念看到了海德格尔“神”来源于基督教以及与荷尔德林的渊源,但没有指出二者之间的区别。
(2)认为海德格尔的神不同于古希腊的众神和基督教的上帝,指出海德格尔的神是存在自身的“神性”。
但这种观念无法解释这种“神性”与荷尔德林的神乃至基督教的上帝有何区别。
因为在这种观念的描述中,无非是“神性”取代了以往神的地位,仍有着人格神的嫌疑。
(3)突出海德格尔晚期对语言的重视,因而将海德格尔的神归结为语言召唤出的“神性”。
这种观念比较切近海德格尔的原意,但问题是如此解释“神性”并没有对其做任何规定,在此“神”陷入了某种语焉不详的“神秘”之中。
本人将结合第二、三种观点,将海德格尔晚期的“神”界定为语言所召唤的存在之“神”。
一、海德格尔与神学的渊源海德格尔早期从出生背景到学习环境,与神学的密切渊源是毋庸置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7-12-02作者简介!王策,男,1978年生,陕西西安人,助教,哲学硕士。
第6卷第2期2008年5月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L iaon i ng M ed i ca lU n i versity (Soc ial Science Ed i tion)V o l 6N o 2M ay ,2008对海德格尔∀存在#概念的四重解读王 策(西安邮电学院,陕西西安710121)摘 要!∀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海德格尔终其一生致力于对∀存在#意义的追问。
从时间、真理、虚无、语言四个角度对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进行阐释,以便更深刻地领悟这位哲学大师的思想精髓。
关键词!时间;真理;虚无;语言中图分类号!B516 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16(2008)02-0062-04∀存在#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持续地关注、思考、探究、追问∀存在#问题,是这位哲人的一贯主题。
海德格尔对西方传统存在论提出质疑,并使之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存在本身的不可言说,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难题;理解海德格尔运思的立场与视角,须经由其∀存在#来打开通道。
海德格尔并非将存在当作一个可以把握的对象,重归在认识论层面界定其涵义的旧路,而是要在源始境域领悟存在的无尽深意。
∀我们不可能直接地真正把捉在者的在,既不可能在在者身上,也不可能在在者之中,还根本不可能在其他什么地方。
#[1]存在的∀本质#无可把捉,所能探求和理解的只能是存在的意义。
就∀存在的意义#言之,海德格尔从时间、真理、虚无、语言等多种视角,对理解、探究∀存在#问题付以了反复追问。
这些关于存在的诸多论述中最重要的线索,就是存在与此在∃∃∃人本身的存在∃∃∃息息相关:人需要存在,存在也需要人,人与存在相互依属。
一、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把他的此在分析称作基础存在论。
基础存在论并不试图制定包罗万象的存在概念,而是要分析∀此在#这一提问者的存在方式,即海德格尔称之为生存状态(D ie Ex istenziale)的基本结构。
海德格尔对此在的详尽分析只是为其时间论所做的准备性工作。
这是因为,虽然存在是由此在的开展即此在对存在的领会来敞开的,但是∀在隐而不彰地领会着存在这样的东西之际,此在由之出发的视野就是时间。
#[2]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才是一切存在领会的地平线,他把此在的时间结构称作∀时间性#(Zeitlichkeit),指出作为此在的生存结构的操心(Sorge),其构成自身的三个环节∀先行于自身的#、∀已经在%中的#和∀作为寓于%的存在#,就分别与时间的三维,即将来、曾在和当前相呼应。
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性可以满足作为生存结构基础的需要。
这是因为,每一时间化过程都包含了将来、曾在和当前三种绽出样式的共同作用,只不过在领会中是未来占优先地位,在情绪中是曾在占优先地位,而在沉沦或言谈中则是当前占优先地位。
所以,正是∀时间性#使此在的∀生存论建构、实际性与沉沦能够统一,并以这种源始的方式组建操心之结构的整体性。
#[3]这样,存在通过此在展开,而本真的此在从其本己的未来中把自己时间化,为时间所规定,海德格尔由此演绎了一条∀从源始时间到存在的意义#的探究存在之路。
在海德格尔看来,一方面,此在是时间性的存在,唯有此在有∀显现∃∃∃生成#。
这一∀生成#不是其固有本质的自我展现,而是指向未来的、向可能性开放的生成。
换言之,此在没有先在的本质,∀能在#,即向本己的可能性的存在,才是此在存在的本性,所以此在自己塑造自己,它的活动、它的存在是有时间性的。
另一方面,∀源始地从现象上看,时间性是在此在的本真整体存在那里、在先行着的决心那里被经验到的。
#[4]即时间是否到时而绽出自身为时间,总是以此在在场的方式开展的。
所以,时间同样需要人,它同样是此在展开其存在的生存结构,∀时间#已生存论化、存在论化。
海德格尔用关于人的存在的∀基础存在论#来作为真正哲学和形而上学的基础,他通过集中研究时间性现象来完成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解释。
但是,对时间性的分析的重要性绝不仅限于对∀人的存在#的解释,而是要为∀一般存在#提供一种可能,这恰是因为∀绽出的时间性本身的一种源始到时方式使对一般存在的绽出的筹划成为可能。
#[5]梳理时间与存在的关系,构成了海德格尔思想的重要内容,对此在生存结构的时间性分析终究是要∀崭露用以解释一般存在意义的视野#。
无论如何,海德格尔这一通过时间追问存在的方式确使∀存在本身#得以显示。
相比较而言,通过概念体系构建起的形而上学却只能是∀主体#与∀对象#相互外在于对方,只能意味着可以进入和持驻于存在之中的人的缺场,也就只能是∀存在#的不断被遮蔽。
二、存在与真理海德格尔反对∀真理是认识同它的对象的符合#的真理论,强调命题是否为真归根到底要回溯到对存在者的揭示上。
海德格尔认为,希腊人表示∀真理#的是一个具有剥夺性质的词a let h e i a。
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考察,他认为只有把ale theia译为∀无蔽状态#而非∀真理#,才与希腊的真理观相一致。
如果认识确能与事情符合,事情本身就必须如其本然地显现出来;要显现出来,就必须脱其遮蔽。
在海德格尔看来,这一让认识去符合事实所必需的去蔽过程只能是一种独立于认识的、不同于认识的、先于认识的事物现象过程;它不是为了符合才发生,更不是发生在我们之外的存在者那里从而我们可以让自己的认识去与其符合。
它毋宁是一种源始的演历,后来成为认识对象、认识者、认识活动的诸因素都整体地活动在这一去蔽活动中。
去蔽过程作为∀揭示着的存在#,同样离不开此在的参与,∀真理#等同于此在本身的展开。
∀唯当此在存在,才&有∋真理。
唯当此在存在,存在者才是被揭示被展开的。
%%此在根本不在之前,任何真理都不曾在,此在根本不在之后,任何真理都将不在。
#[6]所以,只有通过此在的展开状态才能达到最源始的真理现象;而此在只要存在着,它就这样那样地展开了。
但是,说∀存在&在真理中∋#,并不是说此在拥有一切真理,而是说,此在由于自身的展开状态而能够进行∀揭示活动#。
同样,由于此在在自身筹划时既可以从其最本己的可能性中领会自身而存在于真理中,也可以从世界方面领悟自身而沉沦在世界之中,此在也就这样存在于非真理中。
海德格尔明言存在不是不带任何隐蔽而给予的东西,它反而有一种隐蔽和撤退的倾向,所以,此在存在于真理中与存在于非真理中一样源始。
在这一前提下,真理(揭示状态)总是要从存在者那里争而后得,∀存在者从晦蔽状态上被揪出来。
实际的揭示状态总仿佛是一种劫夺#,[7]aletheia一词中的∀a#就被海德格尔称作∀剥夺者#。
换言之,存在的敞开性是一块林间空地,却是有着许多难以走出的林中路的森林中间的空地。
这更加显示出此在的参与对于真理(∀作为揭示着的存在#)的意义:存在只有∀通过此在#使某一存在者从遮蔽状态中呈现出来,如此出于遮蔽而入乎无蔽,才能达乎∀真理#。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海德格尔说:∀真理不是存在的附加物,真理属于存在的本质。
#[8]三、存在与虚无存在本身如此难以把捉,致使它长期为存在者所取代。
既然存在不同于存在者,那么,还有什么东西与存在者不同?海德格尔说,这就是∀无#。
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思考了存在者及其存在,但却遗忘了存在自身,同时被遗忘的即是虚无。
海德格尔指出,对∀无#的寻求,∀只有通过一种关于无的基本经验才能证明其合法性。
#[9]为了获得关于无的经验,海氏区分了两种∀存在者之全体#,一是∀自在的存在者整体#;一是∀自己处身于存在者整体中间#的存在者整体。
从前一种存在者整体中∀原则上是不可能#获得关于无的基本经验的,海德格尔于是描述了后一种∀存在者整体#以及对它的把握。
他以日常生活中∀真正的无聊#为例,说明存在者常常出其不意地∀在整体中#向我们袭来,∀这种深刻的无聊犹如寂静无声的雾弥漫在此在的深渊中,把万物、人以及与之共在的某人本身共同移入一种奇特的冷漠状态中。
这种无聊启示出存在者整体。
#[10]这是以一种∀某人于其中如此这般&存在∋#的∀情绪状态#触发的对于∀存在者整体#的把握。
这种把握必须借助于对∀无#的情绪感受:∀深刻的无聊#,∀真正的无聊#,将一切虚无化的无聊。
这种对存在者整体作彻底否定的彻底虚无降临的瞬息,使我们豁然生出君临万象之感,使我们有可能触及∀整体性的存在#。
正是由于在∀无#中∀才产生了存在者之为这样一个存在者的源始的敞开状态#,正是由于∀无#∀先行使一般存在者的可敞开状态成为可能#,∀人之此在才能走向存在者并且深入到存在者那里#,从而使∀存在者存在#成为可能。
[11]海德格尔自己对这个∀无#给予了阐释:∀无既不是一个对象,也根本不是一个存在者。
无既不自为地出现,也不出现在它仿佛与之亦步亦趋的那个存在者之旁。
无乃是一种可能性,它使存在者作为这样一个存在者得以为人的此在敞开出来。
无并不首先提供出与存在者相对的概念,而是源始的属于本质(存在之本质)本身。
#[12]或许可以说,∀无#正是因其对现成存在者的否定而为∀存在#提供了可能,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海德格尔也把∀无#称作∀从存在者方面被经验的存在。
#[13]在形而上学的终端处,黑格尔指出,∀纯粹的存在与纯粹的无是一回事#。
海德格尔同样持此观点,只不过他强调这是∀因为存在本身在本质上是有限的,并且只有在那个嵌入无之中的此在的超越中才自行启示出来。
#[14]其区别是,在黑格尔那里,所谓的存在和无都与产生现实的∀绝对精神#同义,目的在于强调人对世界的主体性。
在海德格尔这里,∀无#则是∀使存在者能够作为存在者本身向人的此在公开的力量#,是存在的∀本质可能性#。
存在者只有与∀无#相形相随才能作为存在者而显现和存在;人的此在也正是通过∀嵌入无#∃∃∃既入乎存在者之中又超乎存在者之外∃∃∃才能使得作为∀存在者整体#的∀存在#得以彰显。
四、存在与语言海德格尔提出,语言直接与存在相关,追问存在问题,就是要把存在带入言词。
他考察到,l o gos 的原始含义是∀拢集#,在言词中被拢集的就是存在者的存在本身。
此在以言词就存在者之存在为存在者命名,而本真的言说也必先领受存在者的存在才能真正的言说。
∀在没有语言的地方,%%便没有存在者的任何敞开性,因而也没有不存在者和虚空的任何敞开性。
由于语言首度命名存在者,这种命名才把存在者带向词语而显现出来。
这一命名指派存在者,使之源于其存在而达于其存在。
#[15]于是,言词、语言与存在直接联系起来,语言即是入乎言词的存在,∀存在在思想中达乎语言。
语言是存在的家。
#[16]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自行澄明着达乎语言,存在总是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17]所以,语言从根本上并不是人自身的产物,并不是人自己产生的一种能力,而是来自存在,产生于存在,存在是源,语言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