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义和团运动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义和团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义和团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义和团运动说课稿人教版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和团运动》,它选自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第八节,是该节的第一节课内容。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从内容上,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课内容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民运动的终结。

它上承本章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它的失败又开启了下章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它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了解和掌握反洋教斗争的发展;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高潮、失败的全过程;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

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培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图片、史料,培养“论出史出”的能力;通过合作探讨方案,初步培养小组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取自学—设问—引导—探究—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的教学,培养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的学习,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的思想;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让学生再次认识“农民阶级无力救中国”的道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确定依据:“扶清灭洋”口号是义和团运动的基本主张,也是农民阶级在民族危机情况下的救国主张,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也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它贯穿本节课内容的始终。

教学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

确定依据: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思维能力还不强,对清政府由“剿”到“抚”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掌握,是学生较难分析和掌握的问题。

二、说教法1、教法选择: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依据: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分析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高三历史教案-第八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最新

高三历史教案-第八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最新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义和团运动义和团原称义和拳,是民间秘密反清组织。

以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主要活动地区是鲁、直、豫。

1.兴起(1)兴起于山东的原因:甲午战争中,山东受害最深;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首先从山东开始,德国强占、强租胶州湾;外国教会势力在山东非常猖獗;(2)概况:序幕:1898年赵三多领导冠县义和拳攻打当地教堂。

1899年朱红灯在平原县开展反洋教斗争,取得平原大捷,后义和拳改称为义和团。

2.发展:1900年义和团进入京津地区,提出“扶清灭洋”口号,清政府承认义和团为合法民团。

◆“扶清灭洋”:(1)积极性:A、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选择。

义和团这时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从而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把“灭洋”放在第一位,这正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反映,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抗击。

B、关于口号中的“扶清”,我们也不能简单理解为扶助清政府,应含有扶中国、保中国的内容,否则就很难说这场运动的性质是反帝爱国运动。

(2)局限性:A、“灭洋”带有笼通排外主义性质,义和团不能正确区分外国人与外国侵略者、外来侵略与外来文明。

B、“扶清”也不是一个科学的口号,它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人们对清政府施展种种阴谋手段的警觉,导致最后上当受骗,被清政府所出卖,成为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一个沉重的教训。

原因:这是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地位和狭隘眼界限制了他们,使他们不可能对帝国主义从阶级本质上进行分析和认识,从而提出科学的反帝纲领和策略。

◆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义和团运动经历了一个兴起、发展、高潮到失败的过程,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也有一个剿灭、招抚、再剿灭的变化。

但无论是“招抚”还是“剿灭”,其根本目的都在于维护自身的利益和统治秩序,控制、利用、最终加以消灭是其根本出发点。

3.抗击八国联军战斗:在廊坊、杨村、天津抗击八国联军;北京义和团攻打外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2024年历史义和团运动教案

2024年历史义和团运动教案

2024年历史义和团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掌握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口号、斗争对象、斗争结果;理解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培养学生对历史事物发展原因的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引言,掌握导致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通过阅读课文,分析归纳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原因,并掌握其发展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了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提高爱国热情,明确中国人民必须把侵略者赶出中国,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着想,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努力进取。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斗争对象、口号。

难点:对义和团运动性质的正确理解。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请学生回答歌名及曲作者。

由此引出乐曲诞生的历史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由此导入本课内容。

讲授新课: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原因:1.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 直接原因:教会欺压,导致民间仇视教会的情绪日益高涨。

经过:山东首先爆发,迅速扩展到直隶一带。

斗争对象由外国教士,发展到围攻在华的传教士及其家眷,提出“拆铁路,拔电杆,掀教士,灭洋人”的口号。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斗争对象:由京津地区向外延伸,波及全国。

斗争对象由教士扩大到洋货;由山东向北京转移过程中发展到围攻使馆。

斗争口号由“反清复明”改为“扶清灭洋”。

实质上这是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所采取的被迫反击。

三、义和团运动失败1. 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根本原因)导致失败。

缺乏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组织松散,缺乏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组织领导核心;无法正确对待西方的侵略;对清政府存有幻想;只凭血肉之躯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斗争;无法正确对待资本主义文明。

2. 启示:中国人民具有反侵略爱国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必须把侵略者赶出中国;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着想;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努力进取;明确反帝爱国不是无原则的排外主义。

义和团运动 教案

义和团运动 教案

义和团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义和团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内涵。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义和团运动的过程和主要事件。

3.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和评价。

三、教学难点1.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和特点。

2.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介绍义和团运动的背景,让学生对义和团运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学习义和团运动的背景(1)分析近代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引导学生理解义和团运动产生的必然性。

(2)讲解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为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提供背景。

3.学习义和团运动的过程(1)介绍义和团运动的兴起,讲解义和团的组织、口号和斗争目标。

(2)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发展,讲述义和团在各地的斗争情况。

(3)讲解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让学生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

4.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影响(1)讲述义和团运动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打击,引导学生理解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2)分析义和团运动对民族觉醒的促进作用,让学生了解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5.评价义和团运动(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义和团运动进行评价,如爱国精神、盲目排外等。

6.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义和团运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强调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7.作业布置(2)要求学生结合所学,谈谈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

五、板书设计1.义和团运动的背景2.义和团运动的过程3.义和团运动的影响4.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义和团运动的理解是否深入?3.是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4.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要全面评价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

平原大捷。

“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

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

《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

“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

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

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

《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

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

高一历史上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2旧人教版

高一历史上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2旧人教版

第八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学习目标导引目标一:“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请把握义和团兴起的背景及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目标二:义和团运动是如何反封建反侵略的?——请把握义和团运动发展的表现、意义;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教训。

目标三: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请把握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过程、《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材内容详解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原因:①根本原因:19世纪末,德国强占胶州湾,其他列强效仿,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在山东兴起的具体原因:山东农民有组织基础(义和拳流行);山东是帝国主义侵略特别严重的地区:甲午中日战争中作为战场,山东人民深受其害;战后,日本占领威海卫长达3年,后来又被英国强租;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把山东作为其势力范围并在此修铁路、占夺田地,致使农民无以为生,使南北大运河的运输业迅速衰落,大批人失业;外国教会势力猖獗。

2.兴起:1898年秋,鲁西北义和拳首领赵三多在冠县蒋家庄竖起“扶清灭洋〞大旗,率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到第二年秋,义和拳势力已蔓延到山东、直隶的许多州县。

3.“扶清灭洋〞的口号评价与认识:首先,“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的性质。

这个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尖锐矛盾。

其次,“扶清〞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朝统治者的警惕。

“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如:义和团“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同步典型例题讲解一以下对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选项是(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B带有笼统排外性质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考查点:对义和团口号的评价。

解题思路点拨:此题迷惑性较大,四个选项似乎都正确,没有符合题意的,其实不然。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2.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是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伟大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通过评价义和团运动,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权的灭亡,促进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发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时,也说明旧式的农民战争抵挡不住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境况中沉沦下去;通过学习《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3.通过学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农民阶级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挫败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重点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

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

义和团这时提出来“扶清灭洋”口号,这是当时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勇猛的冲击。

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使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

高中高一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高中高一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节义和团运动和⼋国联军侵华战争重点:“扶清灭洋”⼝号的提出,《⾟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教学⼿段:教学⽅法:教师引导、学⽣讨论的综合法;教学⽤具:历史图⽚、视频资料、动画等。

教学过程:⼀、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重点是讲原因和”扶清灭洋”的⼝号。

原因可从以下⼆个⽅⾯讲。

(1)历史根源:义和团前⾝是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反清活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活跃在⼭东、直⾪⼀带,后来形成以农民为主的受压迫民众抗暴⾃卫的民间秘密组织。

鸦⽚战争后,义和拳即⾃发地投⼊反洋教⽃争。

⾃甲午中⽇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过程中,⼭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东各地的义和拳,便⾃然地成为⼴⼤民众反帝⽃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

(2)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盾激化。

外国教会依仗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侵略特权,或勾结地⽅官员,或胁迫地⽅官府,横⾏不法,欺压乡⾥。

清朝地⽅官员⼜袒护教会。

这在⼭东⼜表现得尤为突出。

⼭东除有英、⽇、德三国在这⾥激烈争夺外,洋教势⼒也遍布⼭东,有教堂1000多处,恣意横⾏,民怨沸腾。

这⾥⾸先发⽣⼤规模的⽃争运动势在必⾏。

关于“扶清灭洋”⼝号问题。

⾯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灭洋”成为中国⼈民的共同要求。

这⼀⼝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盾。

因此这个⼝号具有爱国性质和进步意义。

“扶清”的含义还需从义和团的⽂告中加以分析、认认。

《义和团告⽩》中说:“保护中原,驱逐洋寇”、《马兰村坎字团告⽰》中说:“扶清灭洋,替天⾏道,出⼒于国家⽽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护村访”可见,“扶清”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扶清”成为“灭洋”的⽃争策略。

这在客观上确实减少了义和团运动发展的阻⼒,易于为⼈们所接受。

但是也同时应看到“扶清”⽆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会使⼈们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尤其是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员成分复杂,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由“剿灭”改为“招扶”时,义和团逐渐落⼊被利⽤、被控制的圈套,以⾄于被中外反动势⼒联合绞杀。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II)旧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II)旧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II)旧人教版Ⅰ教学设计课题信息课题名称:《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授课类型:新课授课时间:两课时教学指导性文本分析: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分析: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大纲,xx版)分析:两句话中,四个重要的概念——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义和团运动强调的是它的性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同其后的《辛丑条约》,侧重其影响。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制作表格,分类整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有关内容,填入表格,了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线索。

(初中新课标相关内容)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高中新课标相关内容)分析:初中新课标几乎删去了义和团运动的所有内容;相对大纲来说,高中新课标又过简。

三者需要结合起来,毕竟大纲表述需要向课标表述迈进。

课标在当下可以以“拆分大纲关键词”的形式改造大纲表述。

初步的改写: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口号,理解它的意义与局限性,知道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掌握它的影响。

但思虑再三,不论是大纲的四个概念,还是初步改写后的构架,总觉得缺少些什么。

究竟缺什么——清政府。

清政府在“庚子国难”中的所作所为究竟该如何评价?显而易见的,教科书回避戊戌变法后清政府对外政策向顽固复归的源头,在于大纲对清政府于“庚子国变”中的地位之不够重视——本系三足之势,削一足之实,这个图示不易清晰。

二次改写:体验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对外态度变化的背景,分析它在“庚子国变”中的表现;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口号,理解它的意义与局限性,知道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掌握它的影响。

人教新课标历史高中年级《义和团运动和侵华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历史高中年级《义和团运动和侵华战争》教学设计

2.8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目标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概况;八国联军侵华时间、国家,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2.能力要求:(1)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比较中国近代史上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异同,评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是甲午战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瓜分斗争的高峰。

义和团同帝国主义进行了顽强战斗,粉碎了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迷梦。

这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人民不仅是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

由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节重点之一。

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

义和团这时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正是当时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勇猛的冲击。

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排外性质,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2)《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这是本节教材的另一重点内容。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帝国主义勒索到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外国侵略军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变了外交机构的地位,使之更适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摧毁中国人民要求独立自由的民族民主运动,以达到永远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

表现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新特点和掠夺本质。

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2.难点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这是学生较难完整掌握的一个问题。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及原因。

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过程。

3.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1.义和团运动的复杂性及其历史评价。

2.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吗?2.学生回答: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了解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间秘密宗教组织的发展。

2.教师讲解义和团运动的发展过程:从山东兴起,逐渐发展到直隶、京津地区;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3.教师讲解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促进了民族觉醒,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义和团运动有哪些局限性?2.学生回答:盲目排外,不能正确对待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不能形成统一的领导核心;与农民阶级的利益密切相关,但未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义和团运动,谁能概括一下义和团运动的特点?2.学生回答:反帝反封建、群众基础广泛、英勇斗争等。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不能正确对待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盲目排外;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不能形成统一的领导核心;与农民阶级的利益密切相关,但未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2.教师讲解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促进了民族觉醒,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高中高一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高中高一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高中高一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概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基本情况,包括背景、原因、经过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两个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发起和经过;2.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原因和结果;3.掌握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点:1.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发起;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原因;3.这两个事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分析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发起;2.如何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和结果;3.如何正确评价这两个事件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和相关教学材料;2.学生准备笔记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1.通过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相关的场景或人物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思考这两个事件的背景和原因。

讲授:2.向学生介绍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发起,包括农民起义的背景、官府对义和团的支持、义和团的主要活动等,通过案例和实例具体说明。

3.向学生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原因,包括外国侵略的原因、中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八国联军的主要成员等,通过案例和实例具体说明。

讨论:4.通过开展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析和比较这两个事件。

鼓励学生就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方面展开讨论,以加深对两个事件的理解。

梳理:5.向学生介绍这两个事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包括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等。

总结:6.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重点强调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

课后作业:7.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探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深入讲解和讨论,使学生对这两个历史事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高中高一历史义和团运动说课稿

高中高一历史义和团运动说课稿

高中高一历史义和团运动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节高中高一历史课的说课稿,主题是《义和团运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义和团运动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义和团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多方面因素。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和对民族英雄的崇敬。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和目标;分析义和团运动的经过和结果。

2. 教学难点:探究义和团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5分钟)向学生提问:“你们了解过义和团运动吗?知道它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吗?”鼓励学生通过谈论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2. 学习活动(30分钟)通过PPT呈现义和团运动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学生根据PPT进行阅读和笔记,并在PPT后进行讨论。

3. 深化理解(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他们对义和团运动的理解和对其影响的认识。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并与全班进行讨论。

4. 总结归纳(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义和团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

将学生的回答整理在黑板上,进行总结和归纳。

5.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义和团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的小论文。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独立研究和思考。

四、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展示PPT、小组讨论、班级讨论、黑板记录。

教学资源:PPT、黑板、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评价方式1.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

2. 学生对于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课堂笔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 学生课后小论文的深度和思考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谢谢!。

义和团运动优秀教案

义和团运动优秀教案

义和团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斗争目标。

2.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

3.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教学重难点】重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和《辛丑条约》的内容。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过程】一、直接引入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义和团运动》。

它的主要内容有:(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二)抗击八国联军(三)《辛丑条约》的签订二、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义和团运动》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1.首先,我们先来学习《义和团运动》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

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大家一起来学习。

(1)兴起: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是在义和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发展过程: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进步性:“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

局限性: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

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3)结果:在廊坊阻击战的同时,集结在大沽口外的各国舰队夺取了大沽炮台,天津门户洞开,八国联军源源登陆。

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天津失陷;慈禧太后急忙派人向列强求和,八国联军不予理睬,沿运河向北京进犯,8月中旬,攻占北京。

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途中,下令剿杀义和团。

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镇压下失败了。

(4)意义: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5)签订协议: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1)旧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1)旧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1)旧人教版教学安排对知识点的认识:义和团兴起的背景,斗争口号的分析,清政府内外政策的变化,条约内容与危害的理解是学习难点和重点。

知识纲要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背景:洋教势力的发展/中外冲突的发展2、义和团的兴起3、“扶清灭洋”的口号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1、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2、清政府政策转变:由剿变抚3、京津义和团的壮大4、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打击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1、八国联军的组成2、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廊坊、杨村狙击战/天津保卫战3、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及其暴行4、和团运动的失败及教训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1、内容2、危害及影响过程设计:1、首先指出义和团运动是近代反洋教斗争的总爆发,提示学生回忆外国教会势力在中国扩大权势的史实(望厦条约、黄埔条约、马神甫事件、天津条约)2、结合山东的地理、甲午战争的影响分析义和团在山东的兴起。

3、分析扶清灭洋的口号,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唯物主义的条件论和辨证法的两点论。

4、指导学生阅读,归纳清廷在义和团运动全过程中政策的几经变化及其原因。

5、联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史实,帮助学生认识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理解义和团和爱国清军官兵英勇抵抗侵略的意义。

6、对比条约内容,理解列强意图,认识条约危害和影响。

高考链接高考试卷第12题:下列对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D)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B带有笼统排外性质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高考试卷第10题: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十为下策。

”这表明列强(C)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A①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高考试卷(全国):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救亡主张不尽相同。

高二年级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

高二年级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

高二年级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
【摘要】在授课前做好每一课的教学计划,将能帮助老师们更加高效的传授知识,下面是高二年级历史教案欢迎大家进入的高中频道,参考下面的教学计划,希望大家喜欢!
高二年级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
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思想:
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

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高一历史教案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高一历史教案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高一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2.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是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伟大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通过评价义和团运动,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权的灭亡,促进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发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时,也说明旧式的农民战争抵挡不住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境况中沉沦下去;通过学习《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3.通过学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1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重点是讲原因和”扶清灭洋”的口号。

原因可从以下二个方面讲。

(1)历史根源:义和团前身是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行反清活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后来形成以农民为主的受压迫民众抗暴自卫的民间秘密组织。

鸦片战争后,义和拳即自发地投入反洋教斗争。

自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过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大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2)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矛盾激化。

外国教会依仗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侵略特权,或勾结地方官员,或胁迫地方官府,横行不法,欺压乡里。

清朝地方官员又袒护教会。

这在山东又表现得尤为突出。

山东除有英、日、德三国在这里激烈争夺外,洋教势力也遍布山东,有教堂1000多处,恣意横行,民怨沸腾。

这里首先发生大规模的斗争运动势在必行。

关于“扶清灭洋”口号问题。

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灭洋”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这一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因此这个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和进步意义。

“扶清”的含义还需从义和团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认认。

《义和团告白》中说:“保护中原,驱逐洋寇”、《马兰村坎字团告示》中说:“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访”可见,“扶清”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扶清”成为“灭洋”的斗争策略。

这在客观上确实减少了义和团运动发展的阻力,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但是也同时应看到“扶清”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又会使人们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尤其是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大发展,人员成分复杂,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由“剿灭”改为“招扶”时,义和团逐渐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结局。

作为政治性口号,既要有号召力,更要有正确的导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如果用一个词表达你读完这首词的感受,你想到了哪个词?
(艰难、悲壮、思乡、危险、豪迈、思念)
2.指名学生朗读(读出自己体会)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3.理解诗句。
(1)从哪一句词中读出了这种感受?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①作者此时身处何地?
②想象:这边是故园,那边是榆关,中间隔着“山一程,水一程”,你想到了哪个词?
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这首词中,词人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学生较难感受,因为这高于五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那就让这风雪带去故园的人对将士们的牵挂和思念吧。此时,身在榆关外的将士们,他们也让这风这雪带去自己对故园人的思念和怀念。
⑥如果将这首词定格成一幅幅画面,当你的耳畔响起这样的声音,你的眼前会出现哪些画面让你印象深刻。
配乐朗读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4.提到“思乡”,在古诗词中,表达对家乡思念的诗句也有很多,有一些特定的“景”或者“物”都可以和思乡联系起来,比如:
全班配乐朗读。
④“故园无此声”
想象:身在征途的将士们此时会想些什么?故园的亲人又会想些什么?难道故园真的无此声吗?故园的人看到风雪也会想念远在塞外的亲人。将士们思念故园的宁静,山水分隔的只是距离,但却隔不开牵挂思念的心。
⑤指导朗读:读出风雪的肆虐、读出将士难以入睡、读出对家人的思念。
“Hale Waihona Puke 一程,水一程”隔不断思念的心,“风一更,雪一更”吹不散思乡的情。难怪作者长相思。齐读。
(指名回答)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么多古诗词当中,有明月寓相思,有书信寓相思,还有佳节寓相思。在纳兰性德这首《长相思》当中,他的相思又寓托在哪里呢?
纳兰性德,他生在关内,长在关内,在这个初春的季节,他去塞外,冰雪未消,一切在他的眼中都是那么的荒凉,寂寞。难怪他会思念。寒冷的帐外,帐内的点点灯光应该是最温暖的,这一暖一寒,更让纳兰性德和无数将士们心里想着故园。带着这份思念,带着这份想念,一起走进《长相思》。
①“更”在古代分为五更,每更大约2小时,风一更,雪一更,更更交替,体会边关环境的恶劣。
②借助注释理解“聒碎”, 体会“聒碎乡心梦不成”实为“聒碎乡心梦难成”,就是因为那份思念。
③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上阕“一程一程”、下阕“一更一更”对仗应和,“一”虽为数字之首,却有连绵不绝之意,实为“一程一程又一程”,“ 一更一更又一更”。
义和团的主要参加者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贫困和愚昧使他们的反抗斗争只能沿袭过去农民起义利用秘密结社的办法,采取设立神坛的方式发展组织,操练拳术,吸引群众。义和团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用画符念咒、请神附身等“术法”动员群众,广泛宣传“持符念咒、神灵附体”来鼓舞斗志。他们散发各种传单、揭帖,以朴素的语言和歌谣形式,进行驱逐侵略者、保卫国家的宣传。同时这些传单、揭帖中也带有迷信落后意识和盲目排外的情绪。
教师姓名
黄啸风
单位名称
玉林市福绵区福绵镇第四初级中学
填写时间
2020.6.13
学科
高中
年级/册
历史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评价义和团运动
难点名称
评价义和团运动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填写示例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填写示例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在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的情况下,很难进行即借位又退位的计算。
难点教学方法
填写示例
1.通过XX直观演示算理XX
2.XX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义和团运动是清末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斗争的发展,又是长期以来遍及全国各地的反教会斗争的总爆发。
(跋山涉水)故园的人思念亲人,榆关的人走过了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将士们走过“山一程,水一程”,越走越远,思念越走越长。
身在故园的人“遥望这山一程,水一程”,牵挂前方的亲人。
③由晚上的“千帐灯”想到了什么?
故园人的牵挂,榆关人的思念
跋山涉水的艰难
身向榆关的豪迈,壮观。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
小结
以下为语文学科《长相思》教学设计案样例。
教师姓名
××
单位名称
××
填写时间
×年×月×日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五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七单元21《长相思》
难点名称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在纳兰性德的笔下,他将思乡之情寓于风雪之中,将这份不得不离,不得不别的牵挂写在这首长相思中。
配乐朗读。
小结
当一个人的身和他的内心相统一的时候,我们叫做“身心合一”,而此时的纳兰性德,一生跟康熙皇帝出巡无数次,他早已厌倦了这样的征途,所以这种离别是不得不忍的离别,这种跋山涉水是不得不进行了山一程,水一程,这种听风沐雪也是他不得不的。那当他的身和心分开的时候,此时,纳兰性德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