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

合集下载

《世界经济概论》 教学大纲 及 教案

《世界经济概论》   教学大纲 及 教案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及教案全套第一章:世界经济绪论1.1 课程介绍理解世界经济的基本概念与意义掌握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1.2 教学目标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理解国际经济组织与世界经济治理1.3 教学内容世界经济的定义与构成世界经济的历史演进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1.4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案例分析与实际数据解读1.5 作业与评估课后阅读材料小组讨论报告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2.1 课程介绍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框架理解国际贸易政策的特点与类型2.2 教学目标学会运用国际贸易理论分析现实问题了解国际贸易政策的选择与制定2.3 教学内容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比较优势、绝对优势等国际贸易政策: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国际贸易协定与组织:WTO等2.4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2.5 作业与评估课后练习题案例分析报告第三章:国际金融市场3.1 课程介绍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功能与结构掌握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与运作机制3.2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国际金融市场的动态与趋势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与机遇3.3 教学内容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与类型国际金融机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外汇市场、资本市场等3.4 教学方法理论讲解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小组讨论与模拟操作3.5 作业与评估课后阅读材料模拟操作报告第四章:国际直接投资4.1 课程介绍掌握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概念与特点理解国际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与影响4.2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战略与风险了解国际直接投资的政策与管理4.3 教学内容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市场规模、资源寻求等国际直接投资的政策与管理:跨国公司的角色4.4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4.5 作业与评估课后练习题案例分析报告第五章:世界经济一体化5.1 课程介绍理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概念与历程掌握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与挑战5.2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利弊了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未来发展5.3 教学内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历程: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贸易、投资、政策等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与应对:政策协调、竞争力等5.4 教学方法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模拟操作5.5 作业与评估课后阅读材料模拟操作报告第六章:国际政治经济与贸易关系6.1 课程介绍理解国际政治经济与贸易关系的相互作用掌握国际政治经济与贸易关系的主要理论与实践6.2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国际政治经济与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了解国际政治经济与贸易关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6.3 教学内容国际政治经济与贸易关系的基本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等国际政治经济与贸易关系的实践: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国际组织与贸易政策:G7、G20等6.4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6.5 作业与评估课后练习题案例分析报告第七章:区域经济一体化7.1 课程介绍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概念与类型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与挑战7.2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弊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未来发展7.3 教学内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类型: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贸易、投资、政策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与应对:政策协调、竞争力等7.4 教学方法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模拟操作7.5 作业与评估课后阅读材料模拟操作报告第八章:国际劳动力流动与移民政策8.1 课程介绍理解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掌握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与政策8.2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利弊了解国际劳动力流动的政策与管理8.3 教学内容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基本概念与类型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决定因素:人口流动、就业机会等国际劳动力流动的政策与管理:移民政策、国际合作等8.4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8.5 作业与评估课后练习题案例分析报告第九章:国际能源市场与环境政策9.1 课程介绍理解国际能源市场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掌握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与挑战9.2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国际能源市场的动态与趋势了解国际能源市场的风险与机遇9.3 教学内容国际能源市场的基本概念与类型国际能源机构:IEA、OPEC等国际能源市场的运作机制:供需关系、价格变动等9.4 教学方法理论讲解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小组讨论与模拟操作9.5 作业与评估课后阅读材料模拟操作报告第十章:世界经济展望10.1 课程介绍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掌握世界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10.2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10.3 教学内容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全球化、数字化等世界经济发展的挑战:贸易保护主义、气候变化等世界经济发展的机遇:创新、可持续发展等10.4 教学方法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模拟操作10.5 作业与评估课后阅读材料模拟操作报告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世界经济绪论难点解析:理解世界经济的基本概念与意义,掌握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

经济史01-世界与中国经济发展史

经济史01-世界与中国经济发展史
☆经济史的功能与任务: 第一,“描述”和“再现”人类社会的经济历史。 第二,对人类社会经济历史做出“分析”和“解释”。
3、经济史课程的开设
☆经济史作为大学的课程最早是法兰西学院(1868年) ◎1872年法国的勒瓦瑟成为法兰西学院经济史教授, 法国近代经济史之父。 ◎1880年代,剑桥、牛津等大学开设经济史课程。 ◎西方经济史作为一门课程或独立学科,是在19世纪70—80年代。
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
经济史作为经济学的实证工具,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1)经济史提供大量的经验或事实 经济史造成了当前的事实,它也包括当前的事实,
凡已经发生的事实,都可以看作历史。 这就大大扩展了经济学的实证范围。 从经济学方法论意义上讲,这种扩大可以为
经济理论的真理性验证提供更多的事实依据。
(2)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事实比经济学家所感知的现实经济世界要 可靠得多 一方面,这是由于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事实,
经济史的任务, 不仅要为经济学理论提供更多的证实性材料, 而且要为经济学理论提供更新更好的假设。 而经济学利用新的假设,重新进行推理性研究。
☆ 例如, 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模型,
主要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变化说明生产率的变化和经济增长。 要素投入变化无法说明的增长,归为技术进步。
美国经济史学家诺思, 通过对16-18世纪国际贸易史的研究考察, 证明在这个期间,航海技术并没有发生变化, 但世界贸易量却大大增长了, 其主要原因在于国际贸易体制更为合理, 运输航线更加安全, 从而降低了海洋运输成本, 最终使得海洋运输生产率大大提高。
派因费弗尔等人于1929年创办《经济与社会史年鉴》杂志得名, 1946年易名为《经济、社会和文明年鉴》。
年鉴学派的主张: 第一,提倡“全面的历史”,主张扩大史学研究范围; 第二,提倡打通史学与社会科学。

《发展经济学》速水佑次郎 第一章 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 (读书汇报PPT)

《发展经济学》速水佑次郎 第一章 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 (读书汇报PPT)
技术进步
土地压力
资源压力
人口贫困化
生态环境破坏
....
制度创新 受政治、文化、历史等影响
政治因素 文化因素 制度因素
经济增长
读书汇报:《发展经济学》
本章读书体会
• 经济发展 ≠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数量方面, • 诱致性制度创新机制并不总是有效,应考虑该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况。
以土地制度为例,应考虑制度变革的过程中各方的利益和历史的路径依赖, 进而使制度变革的产出最大化,带来经济社会发展。 • 制度变迁需要考虑制度成本。越是好的制度,运行成本可能就越大,甚至 大过其带来的收益,那么制度再好也要收场或调整(制度的净收益为正)。 •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巨大差距,同样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技术 创新和制度创新有丰富的经验。 • 研究中国土地经济问题需结合中国文化和土地制度,用发展的眼光、全面、 客观地研究问题。
读书汇报:《发展经济学》
诱致性创新理论
诱致性技术创新:
• 当要素A的禀赋相对于要素B变得 更为丰富时,特定的相对要素价格 会诱导出使用更多的要素A和节省 要素B的技术变迁。
• 成本最小化+预期收益最大
诱致性制度创新:
• 进行技术创新的预期总利润超过了 组织集体行动的总成本,进而引导 集体行动,推动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技术变革→部分群体收益→支持采取行动的政治家→①政治领导人效用增 量>成本→制度创新得以继续;②政治领导人效用增量<成本→制度创新受 阻) • 政治诱致机制的转换效率较低 • 个体的收益、地区的价值体系、各利益集团的冲突等都会影响公共品供给
读书汇报:《发展经济学》
诱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创新理论
历史上的路径依赖

《世界经济概论》 教学大纲 及 教案

《世界经济概论》   教学大纲 及 教案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及教案全套第一章:世界经济概述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让学生掌握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和主要经济组织1.2 教学内容世界经济的概念与特征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世界经济组织及其作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世界经济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发展历程案例分析法:分析世界经济组织的作用和案例1.4 教学资源教材:《世界经济概论》课件: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世界经济组织等1.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世界经济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第二章:国际分工与贸易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国际分工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政策2.2 教学内容国际分工的概念和特点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市场理论等国际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国际分工的概念、特点和国际贸易基本理论案例分析法:分析国际贸易政策的实例和影响2.4 教学资源教材:《世界经济概论》课件: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国际贸易政策等2.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国际分工和贸易的理解和认识第三章:国际金融体系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国际金融体系的基本构成和功能让学生掌握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3.2 教学内容国际金融体系的基本构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等国际金融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国际金融体系的基本构成、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案例分析法:分析国际金融市场的实例和影响3.4 教学资源教材:《世界经济概论》课件:国际金融体系的基本构成、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等3.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国际金融体系的理解和认识第四章:国际经济合作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形式和领域让学生掌握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机构和机制4.2 教学内容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形式:区域经济一体化、双边经济合作、多边经济合作等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领域:贸易、投资、金融、技术等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机构和机制: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开发银行、欧洲联盟等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形式、主要领域和机构和机制案例分析法:分析国际经济合作的实例和影响4.4 教学资源教材:《世界经济概论》课件: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形式、主要领域和机构和机制等4.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国际经济合作的理解和认识第五章:世界经济政策5.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各国世界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让学生掌握世界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目标5.2 教学内容各国世界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贸易政策等世界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稳定经济增长、实现就业、控制通货膨胀等世界经济政策的目标:国家利益、国际协调、全球稳定等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各国世界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世界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案例分析法:分析世界经济政策的实例和影响5.4 教学资源教材:《世界经济概论》课件:各国世界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世界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目标等5.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世界经济政策的理解和认识第六章: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发展6.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点和发展困境让学生掌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6.2 教学内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点:资源贫乏、人口负担、产业结构失衡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出口导向型、内向型、外向型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改革、社会保障等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点、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案例分析法: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例和影响6.4 教学资源教材:《世界经济概论》课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等6.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发展中国家的理解和认识第七章:全球经济治理与可持续发展7.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全球经济治理的基本框架和机制让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路径7.2 教学内容全球经济治理的基本框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路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等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低碳经济、绿色发展战略等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全球经济治理的基本框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路径案例分析法:分析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实例和影响7.4 教学资源教材:《世界经济概论》课件:全球经济治理的基本框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路径等7.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全球经济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认识第八章:国际金融市场与投资8.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构成和功能让学生掌握国际投资的基本形式和特点8.2 教学内容国际金融市场的构成: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国际投资的基本形式: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国际金融投资等国际投资的特点:风险与收益、跨国公司角色、国际金融市场联系等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国际金融市场的构成、国际投资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国际金融市场和投资的实例和影响8.4 教学资源教材:《世界经济概论》课件:国际金融市场的构成、国际投资的基本形式和特点等8.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国际金融市场和投资的理解和认识第九章:国际政治经济与贸易关系9.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国际政治经济与贸易关系的相互影响让学生掌握国际经济争端的解决机制9.2 教学内容国际政治经济与贸易关系的相互影响:地缘政治、国际关系、贸易政策等国际经济争端的解决机制:世界贸易组织、国际法院、仲裁机构等当前国际政治经济与贸易关系的热点问题:中美贸易战、欧洲难民危机等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国际政治经济与贸易关系的相互影响、国际经济争端的解决机制案例分析法:分析国际经济争端和热点问题的实例和影响9.4 教学资源教材:《世界经济概论》课件:国际政治经济与贸易关系的相互影响、国际经济争端的解决机制等9.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国际政治经济与贸易关系的理解和认识第十章:未来世界经济趋势10.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让学生掌握影响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10.2 教学内容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全球化、数字化、绿色化等影响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技术创新、国际贸易政策、国际政治关系等我国应对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策略:扩大开放、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等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影响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应对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实例和影响10.4 教学资源教材重点解析本文档详细编写了一个名为《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大纲及教案全套,共分为十个章节。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历年各章节试题及答案汇总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历年各章节试题及答案汇总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历年各章节试题第一篇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第一章稀缺性与选择一、单项选择题1)1.关于“需要”,正确的说法是( C )P3 2003年07A.人们的需要是无限的,但人们的需求却是有限的。

B.人们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要可以无限增长,因而需要是无限的。

C.在不同的经济水平下,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是相同的。

D.人们对生活必需品的需要是有限的。

2)3.在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关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正确说法是( D )P10 2003年07A.生产可能性曲线上靠近横轴的点比靠近纵轴的点资源配置效率高B.生产可能性曲线上靠近纵轴的点比靠近横轴的点资源配置效率高C.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点比以外的点资源配置效率高D.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点比以内的点资源配置效率高3)1.关于生产要素的说法,正确的是(B)P14 2004年1月A.最终消费者的需求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没有影响B.水是一种经济资源,进入生产过程后也是一种生产要素C.职业经理人年薪中按企业效益分配的奖金是其企业家才能的报酬D.资本要素就是指厂商用于投资的货币资本金4) 1.关于资源稀缺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B )P4 2005年1月A.在当前发展水平下,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供给是有限的B.无论任何时代,相对于人们无限的需要来说,供给都是有限的C.在经济危机时,厂商将卖不出去的牛奶倒掉是供给有限性的例外D.大量失业的存在是因为劳动力要素的供给是无限的5) 1.厂房属于以下生产要素中的( B )00937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试题第1 页共23 页P4 2006年1月A.土地B.资本C.劳动力D.企业家才能二、简答题21.为何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P4 2004年1月)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可也”这句话的经济学含义。

(P4 2003年7月)答: 这句话揭示了经济学的两个基本事实和面对这两个事实,如何做出选择的问题 1.经济学中的两个基本事实:a人们的物质需要是无限的,b生产商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无限的需要的生产要素是有限的2.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都建立在这两个基本事实上:a 经济学的研究就是要帮助人们如何用有限的资源使人们的需要得到最大的满足,即资源配置最优化:b”舍鱼而取熊掌”正是经济学中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于1890年出版。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框架,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我对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的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一章:经济学的范围和方法本章主要介绍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

马歇尔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经济行为和资源配置的科学。

他将经济学分为正统经济学和非正统经济学两个部分,强调了经济学研究的客观性和实证性。

第二章: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本章介绍了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需求、供给、价格、成本等。

马歇尔认为,需求和供给是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价格的变动会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变化。

他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即消费者每次额外消费一单位商品时,其边际效用会递减。

第三章:价格和价值本章探讨了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马歇尔认为,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的结果,而价值是商品的内在属性。

他提出了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概念,并通过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来确定市场均衡价格。

第四章:生产成本本章主要讨论了生产成本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马歇尔将生产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是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可变成本是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他提出了边际成本递增原理,即随着产量增加,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会递增。

第五章:经济增长和分配本章讨论了经济增长和资源分配的问题。

马歇尔认为,经济增长是通过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实现的。

他强调了正义和效率之间的平衡,认为资源应该按照贡献原则进行分配。

第六章:货币和银行本章介绍了货币的作用和银行的功能。

马歇尔认为,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方便了商品交换和贸易活动。

他提出了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上涨。

第七章:国际贸易本章主要讨论了国际贸易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马歇尔认为,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通过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他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即各国应该专业化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然后通过贸易获取其他产品。

第一章发展经济学

第一章发展经济学
公开失业率高 ➢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劳动力中公开失业者约占10-15%,15-24岁青少年失业率高达
30%左右 严重就业不足 ➢ 就业不足(Under-employment),指劳动者的实际工作时间少于他们能够工作的时间,
或劳动者形式上在工作,但实际效率极低,减少劳动时间对总产出没有影响 ➢ 这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很普遍
(3)发展中国家的共有特征
发展中国家各自有其相异之处,有时差异甚至很大(历史传统、国土大小、人口多少、 收入水平、产业结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禀赋、公营和私营部门比重、对外依赖程度、 经济体制等 )
但有很多共同的特点,所以“可以在颇为相似的框架内去观察它们”(否则失去意义)
共有特征 (贫困、失业、公平)
教育水平低下
各级学校的入学率发展中国家均低于发达国家 1998年,低收入国家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男性为30%,女性为49%,而发达国家的
文盲率体制的约束(资本、人力资本、土地占有、市场发育等)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③人口负担严重
人口基数大 人口增长率高 人口赡养负担(Dependency Burden)重 童工现象非常严重
NICs是指工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 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和地区
世界银行的分 类
世界银行则按地理位置将发展中国家分 类 分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北非、中东、除日本之外的亚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东欧的
转型国家。
世界银行按人均收入划分
①低收入国家,②中低收入国家,③中高收入国家,④高收入国家(世界银行的标准):
第一阶段(1940s末至1960s初) 第二阶段(1960s中期至1970s末) 第三阶段(1980s至今)

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发展理论

目录分析
该理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这一部分主要研究的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源泉和驱动力,包括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技术进步、制度等因素。
经济周期与波动:这一部分主要研究的是经济周期和波动的原理和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政策调节 和经济手段来减缓经济波动,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这一部分主要研究的是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产 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
精彩摘录
在第五章结论与展望中,作者总结了本书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并指出了未来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 方向和意义。他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未来,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创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这为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经济发展理论》是一本引人深思的著作,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经济发展, 而且就经济学的整体视角而言,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本书围绕着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运用熊彼 特的创新理论,为我们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 在书中,作者详细阐述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他将创新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认为创新能 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点对于理解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创新并非简单的技术进步, 而是一种系统性的改变,包括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管理模式、新的市场拓展等。 同时,作者也强调了创新在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在发展中国家,往往面临着技术落后、资源匮 乏等问题,而创新则成为他们实现经济追赶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经济发展理论具有 重要启示,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创新的角色和作用可能会存在差异。 书中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创新的不确定性。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2019-2020年人教统编1第一章发展经济学(郭熙保)课件

2019-2020年人教统编1第一章发展经济学(郭熙保)课件
发展中国家是指原先的殖民地、半殖民 地和附属国,二战后在政治上取得独立并 谋求经济发展的新兴民族国家。
3、“发展中国家”的名称
与发达国家,OECD成员国或工业化国家相对 应,发展中国家有以下一些称呼:
• 落后国家、不发达国家(Underdeveloped Countries)、欠发达国家(Less developed Countries,简写为LDCs) 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 “第三世界”国家、 “南方” 国家
1、生产率水平低
• 劳均农业产值。按“国际美元”(1979—1981年价)计算, 世界平均水平1080美元,日本4547美元,荷兰44339美元, 美国51561美元,中国422美元(1991)。
• 劳均谷物产量。1994年,中国1194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 的70%,日本的1/3、法国的1/39、美国的1/84、加拿 大的1/111。
新古典主义复兴时期重新确定发展目标对发展有了更宽泛的认识范围扩大提倡外向型发展战略强调对外开放的作用强调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对发展有了更宽泛的认识贫富差距的缩小纠正对农业的偏见农业不仅仅是工业扩张的工具农业本身的发展农业现代化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只要采取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及合适的政策农民利用土地劳动和技术的能力是明显的巨与计划机制相比市场机制是一种更为可取的经济发展工具重视市场不等于取消计划和政府干预政府干预应与利用市场机制相结合强调对外开放的作用东南亚和东亚一些国家马来西亚泰国等的经济成就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三第三阶段
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 地区(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简写为NICs) 以及石油输出国
•世界银行则按地理位置将发展中国家分 类

政府政策经济学

政府政策经济学

政府政策经济学(复习材料)第一篇.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第一章.稀缺性与选择一.经济领域的两个基本事实是什么?1.社会居民和组织的物质需要是无限的或永不满足的;2.经济资源,即生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要素是有限的或稀缺的。

经济学中所有问题都是建立在这两个基本事实基础之上。

人们的物质需要的无限性,人们的欲望产生需要,一种欲望被得到满足后会生产新的欲望,欲望无穷性决定了需要的无限性,需要与需求的不同之处在于:需求是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二.马斯洛按照需要种类不同将需要划分为哪5个层次?1.生理需要——食物、空气、水、衣服、住房、交通;2.安全需要——身体、财产、就业等各方面安全;3.社会需要——人际交往、精神健康、归属感;4.尊敬需要——自尊、受人尊敬;5.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个人的各种合理欲望与事业目标。

物质需要——消费者为了获得快感与满足而拥有或使用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欲望。

三.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需要的差别?P辅导2-3页四.简述需要无限性的原因?答:1、从需要的整体看是无限的;2、需要相对于供给能力是无限的;3、从心理上看,人的欲望是很难因简单的满足而消失的。

五.资源的类别——A 自由取用资源;B 经济资源(有限性、稀缺性)。

六.简述生产要素的种类有哪些?以及他们的所得到的报酬?包括那些形式?答:生产要素——是用来生产产品的必要元素,他们的作用就是投入生产过程中生产各种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包括:1.土地——地租;包括耕地,森林,矿产,石油,水等2.资本——利息;如:工具,机器,设备,仓库,运输与分销设施等3.劳动力——工资、奖金、佣金;包括体力和脑力劳动,包括包装工,店员,机械师,还包括教师,职业运动员或核物理学家4.企业家才能(经营才能):组织其他要素进行生产、制定商业决策、决定采用新产品和新技术以及新组织形式、承担风险——利润。

包括股东的投资,自己和合作伙伴,七.简述供给的有限性(资源的稀缺性)?答:1、所有的经济资源或生产所需的各个要素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性,稀缺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思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思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思路第一章: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思路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形势和人民群众需要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路的历史和发展,以及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应用与创新。

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路的历史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农业、手工业和国有大中型工业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和公有制为基础的分配制度。

在此基础上,中国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建设思路。

这种思路的主要特点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思路。

同时,还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即“一市一策”发展,注重发展区域经济,加强对农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等。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应用与创新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开始了新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路的应用和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路得到了深入应用和创新。

一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路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思想指导,加强党对经济建设的领导和全面发展。

在此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路逐步被内嵌到中国的宏观经济理论框架当中。

二是推进市场化改革,着重加强市场对经济的配置功能,使企业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市场竞争中的主体作用。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路已经开始到了市场化改革的新篇章,逐步从“扩大市场”转向“构建市场”,加快推进市场化的商品和服务生产。

三是加强对国有经济的管理和改革。

国有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路已经开始从大国有转向大民营、大混合和大外资的方向,对国有资本加快推进结构性去杠杆、减轻企业负担,加强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管理。

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2、存货控制
传统管理会计采用“经济订货量”对存货进行控制。管理人员通 过平衡订货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等来追求最优存货,竭力 寻求一个理想的经济存货量的数学模型。实际上,企业追求的目 标应是企业的整体效益,而非存货的局部效益。不断追求经济批 量,会使管理人员错误地认为:只要按经济批量采购、生产,企 业就可以取得效益。这一模型本身只考虑了成本因素,没有考虑 时间因素,忽略了企业可以通过控制存货购入、发出的时间减少 存货。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下,资源可以自由流动,此时存货对企 业来说就形成一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是对决策错误及无效率的 默许。
第三节 以重视环境适应性为基本特征的战略管理会计阶段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1、竞争要求企业进行“顾客化生产”。 2、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顾客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二、经济理论
企业的战略管理行为被称为战略计划(Strategy Planning),着眼于 企业内部,强调企业现状,只是把预算中的数字往前多推几年, 缺乏战略调整空间。 战略管理是管理者确立企业长期目标,在综合分析所有内外部相 关因素的基础上,制定达到目标的战略,并执行和控制整个战略 的实施过程。
内容。在持高差异战略的企业中,战略管理会计注重市场营销部
门的成本效益分析,认为市场营销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而预 算控制和标准成本则放在次要位置。
(二)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
1、成本计算 传统管理会计以成本性态作为研究的起点,推崇变动成本法,
在使用传统的生产技术进行生产,以追求“规模经济”为目 标的大批量生产方式下,这种成本计算方法可使利润的实现 建立在产品销售实现的基础上,具有较大的现实性。
(二)科学管理学派
科学管理学派由泰勒(F.Taylor)创立,他所倡导的组织形式与 官僚学派一样,也是正式的和机械性的,但其重点在于对工作任 务的适当说明。他认为,对于完成每项工作来说,总存在着一个 “最佳途径”,管理的职责在于为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选拔最 适合于该项工作的工人来完成该项工作,并用最有效的方法对这 些工人进行培训。同时,工人们被假设只受经济奖励的激励,即 如果工人生产的产品产量达到最大化、最有效率的话,那他就会 得到最大的报酬,而且工人们也只满足于报酬的最大化。

第一章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一章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也存在一全国总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二是各地片面强调 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
第二节 主要内容
2、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由过去的平 衡发展向不平衡发展转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由向内地倾斜转向优先发 展东部沿海地区,并以东部地区的发展来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5、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不平衡问题的关键 是要树立新发 展理念,强调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发展、策划发展,更加注重城 乡协调、区域协调、社会群体间的协调以及经济与社会其他方面之间的协调 。解决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 一切制约生产力发 展的障碍,释放一切社会活力与创造力,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发展能力与发 展绩效。
要实施“两个大局”发展构想所提出的第二个大局,扭转中国区域 经济发展失衡的局面,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则必须要调整区域经济 发展战略。为此,提出了以西部大开发、振 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 中部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为主要内容的 “四大板块”战略;十八大 以后,又提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形 成了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下我国制定了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 战略;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下又提出了以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沿 海地区适时扶持内陆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基本内涵的 “两个大局 ”的发展构想。两个大局的发展构想,既强调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 展, 又强调了区域经济非均衡中的均衡。
3、区域经济协调与协同发展理论

高中 经济与社会 框架

高中 经济与社会 框架

经济与社会是一个涉及人类生产、分配、消费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学科。

在高中阶段,这门学科通常包括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个方面。

宏观经济主要关注整体经济现象,如国民经济总量、宏观经济政策等;而微观经济则更侧重于个体经济单位、市场供求关系等微观层面的经济行为研究。

在学习经济与社会的框架时,常见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 经济学基本原理:包括需求、供给、价格等基本概念;
2. 宏观经济学:国民经济总量、国民收入计算方法、经济增长理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国际贸易等;
3. 微观经济学:市场供求关系、市场结构、竞争与垄断、成本与效益分析、价格弹性等;
4.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系: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经济、混合经济等不同的经济组织形式;
5. 社会学基本概念: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问题等。

总的来说,经济与社会的框架应该能够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微观经济的基本分析方法以及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经济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课程习题及解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课程习题及解答

第一章:市场经济概述一、名词解释市场经济二、分析题1、比较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异同。

2、分析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答案:1、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对于市场经济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

第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第二,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第三,在特定意义上,市场经济也可以被理解为经济体制。

2、比较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异同。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存在着区别的经济范畴。

二者的联系表现为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逻辑上看,商品经济都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起点,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表现为二者的侧重点与对应物不同。

首先,商品经济的侧重点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它强调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相对应。

市场经济侧重资源配置问题,它强调资源配置由市场进行,和计划经济相对应。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是一种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社会化,市场化的商品经济。

3、分析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由自主的企业制度、完善的市场体系、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备的法律制度构成。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就是一个企业行为自主化、市场体系完备化、宏观调控间接化、法律制度规范化的过程。

(1)自由的企业制度。

自由企业制度,就是确保企业能够拥有在产权受法律保护的基础上所享有的自由创业权、自由经营权、自由交易权以及自由支配或处置财产权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在自由企业制度下,企业完全拥有自由的创业权、自由的经营权、自由的交易权以及自由支配财富权。

(2)完善的市场体系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首先要包括各种各样的市场,其次,完善的市场体系必须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教材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教材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教材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它探讨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路径,为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本文将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重要概念和发展实践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特点和优势。

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了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构建思路。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这一要求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

最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强调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结合、市场机制和政府调节相结合、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需要我们了解和学习。

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经济增长等概念是我们必须熟悉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

它既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保证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使经济发展既能够激发市场活力,又能够避免市场失灵。

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两个部分,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等各种形式,它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经济增长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马工程2018版区域经济学第1章 第1节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马工程2018版区域经济学第1章 第1节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从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均衡 的分布是消灭城市和农村分离的 条件这方面来说,消灭城市和乡 村的分离也不是什么空想”
不是绝对的均衡布局,而是因地 制宜、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各类 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 的思想
• 马克思《资本论》 • 商品生产者尽可能接
近原材料产地或市场, 因为可以节省运输成 本,降低生产成本;
二、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
• 《资本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城乡
分离以及城乡对立是生产力发 展的必然结果 • 经济上,城乡差距主要反映在 劳动生产率的巨大差距上 • 政治上,随着资产阶级取得支 配和统治地位,城市逐渐成了 国家的政治中心,占据了支配 和统治地位,而代表着封建生 成关系的农村不得不接受城市 的统治。
第一章 中国特色的 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本章结构
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形成 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领 域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
生产力布 局
城乡统筹
区际分工 与协作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 的思想
恩格斯《反杜林论》
“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 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 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 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 的保持或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区际分工与协作的思想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一是产业部门间的分工与协作,
二是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 • 社会生产的分工与协作是社会
生产力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 也是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升的 前提条件 • 尽管区际分工是因着自然资源 分布不均而产生,但它又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而得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 的思想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绪论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 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包括经济区域、行政区域、自然区域等不同类型。

区域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区域,即具有相对完整性和特定功能的经济活动空间。

2.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区域经济学起源于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1826年提出的农业区位论。

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形成。

20世纪6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扩展以及各国政府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方面。

3.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并没有区域经济学科的研究,主要是经济地理专业。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产业布局学的发展,中国的区域经济学逐渐形成。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区域经济学在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开发行动和地域整治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理论体系。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区域发展与区际关系协调,着重于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关系。

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要素配置、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区域竞争与合作、国民收入区际分配与政府调控、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

3.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宏观和微观分析、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等。

此外,区域经济学还借鉴了地理学、规划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性研究方法体系。

三、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1. 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背景,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2. 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包括:空间差异性、集聚性、开放性、动态性、综合性等。

《区域经济学》(绪论,第1、2章)马工程

《区域经济学》(绪论,第1、2章)马工程

第二节 主要内容
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活动区位、区域的自组织能力、区际分工与 联 系、地域结构演进、政府调控等。
1.经济活动空间布局 经济活动区位分析是区域经济学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主要的理论是新古典的区位理论以及空间经济学的区位理论。经济活动 区位研究,不仅研究厂商区位、居住区位、公共设 施区位选择问题,而 且还把这些研究进一步延伸为空间均衡分析和空间动态分析。 2.区域的自组织能力 经济活动自组织能力和交易的自组织能力构成了区域自组织能力。组 织区域的经济活动,就是回答区域的经济增长是如何发生或如何决定的, 应选择何种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和趋势如何,区域根据其资源要 素状况应选择何种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如何演进以及优化等问题。交易的 分层结构以及不同规模的城镇体系,就构成了交易活动的空间组织体系。 区域自组织能力研究,是区域经济学最主要的研究内容 之一
第三节 主要内容
2.内生力量促使形成区际差距
如果形成循环累积过程,则外生力量消失以后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过程 仍在继续,这意味着产业空间分布的非均衡现象是通过内生过程而不是外生 过程所形成的。
区域经济政策发挥重要作用第一章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第一章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主要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区际分工与协作的思想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形成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协调与协同发展理论城乡统筹理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第一章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主要内容二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未来社会主义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为均衡布局生产力因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活动是单个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有计划的行为而整个社会的生产又是无计划无政府状态资本总向资本收益率高的地区转移因此资本流入地区获得快速发展而资本流出地区处于停滞和衰退区际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格机制为何不起作用?
制度安排如何介入?(制度理论)
出让合同如何设计? 开放环境:工业用地如何流动?
批后监管如何执行?
增减挂钩、指标跨区交易?
制度安排起作用了吗?
稀缺工业用地效率如何度量?如何评价?
用这种理论框架观察发展中经济
当今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问题
资源禀赋变化的速度过慢 技术变化的速度过慢 人口增长速度极快
用这种理论框架观察发展中经济
工业用地合理配置问题
为何关注工业用地的配置效率?(并非简单因为其效率低)
工业用地是稀缺的吗?(地区之间的相对稀缺性存在差异吗?)
要素的相对稀缺性?(稀缺要素的边际产出水平更高?)
市场化的业技术进步?
生产函数
技术是利用特定的生产要素组合(称为生产函数)生产产品价值的决 定因素;
经济增长
若以人均产品(或收入)来度量; 依靠人均资源禀赋的增加或被定义为能使特定资源投入的产品增加的
技术进步实现的;
社会体制的发展
文化与制度
价值体系
文化、道德、偏好……
社会规则
正式制定的法律和非正式的习俗等;
解决方案
理论上:引进技术、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 实际上:导致劳动力剩余、失业加重
有效的制度
文化与制度不可分割; 规则的制定需要符合社会的价值体系;
社会体制的发展
文化制度系统与经济系统(例)
资源:土地、劳动力、资本 技术:作物种植、C-D生产函数
生产者面临种植水稻还是小麦的权衡取舍;
文化:北方喜面、南方喜米 制度:市场开拓、运输成本 交易达成:生产者vs消费者(yes&no)
诱致性创新理论
诱致性制度创新
如何改进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
方法1:技术创新; 方法2:制度创新;
举例说明
何为适度规模经营? 目标导向:土地产出率(亩均产出)、劳动生产率(劳均产出)? 方法1:生物技术+机械技术→相对丰富资源的低效配置; 方法2:要素流动的制度安排(土地流转、农业人口转移)。
生产者面临出售水稻还是小麦的权衡取舍(成本-收益); 消费者面临购买水稻还是小麦的权衡取舍(成本-收益); 制度环境影响了生产者供给成本、影响了消费者购买价格; 文化环境影响了消费者需求偏好、影响了生产者生产决策。
诱致性创新理论
诱致性技术创新
生产成本倒逼生产函数的变化过程
经济学关注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 要素相对稀缺性决定相对价格(成本); 生产者选择特定生产要素组合(生产函数);
读书汇报
第一章 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
主要内容
社会体制的发展 诱致性创新理论 用这种理论框架观察发展中经济
社会体制的发展
社会制度中互相联系的发展
文化 (价值系统)
制度 (规则)
文化—制度 子系统
资源 (生产要素)
技术 (生产函数)
经济子系统
社会体制的发展
资源与技术
资源增长
技术进步是资源增长的基础;
举例说明
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使得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上升; 大规模播种、插秧、收割等机器需求增加; 诱致农业机械生产技术创新。
诱致性创新理论
诱致性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下的效率改进
(土地稀缺)无弹性的土地供给→生物技术进步→土地产出率提高; (劳力稀缺)无弹性的劳动供给→机械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