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一节

合集下载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一节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一节

*网络生活的隐蔽性使得人们交往变得恣意和纵情,在现实生活 中被压抑的人性恶的一面可能会在虚拟生活中得到释放。

案例:今年3月11日晚,16岁的少年胡某在合肥市新站开发区“相约”网吧里 玩一种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戏时,由于技术欠佳,胡某每次都被别人“捅”倒。 坐在胡某旁边的一名与胡某同龄的少年也在玩同一种游戏,他忍不住对胡某 冷嘲热讽。在网络上“杀”红了眼的胡某当即火冒三丈,抽出大半尺长的防 身刀具,捅向受害人的胸口,导致受害人当场死亡,而胡某依旧沉浸在暴力 游戏中。直到警方赶到现场,胡某才惊醒:“我是不是杀死了人,会不会坐 牢?”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一节生活、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一、生活
(一)生活的概念
生活是个体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与个体的生存状态相关。
生活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结果。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始终作为生活的主体而存在着。
(二)生活的分类 按时间维度可分为:⒈当下的时间 间 按空间维度可分为:⒈公共空间生活 ⒉私人空间生活 ⒉过去的时间 ⒊将来的时
二、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最早提出的。之后,一些哲学 家先后提出了相应的概念。虽然提法不同,但含有对“ 生活世界 ” 共同的理解: *生活世界不是原始的自然世界,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
*生活世界不是主客体分离的科学世界,而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 世界。 *生活世界不是文本化了的符号世界,而是生动鲜活的意义世界。
两种家教 两样人生
这是关于两个孩子和两个父亲的故事。 第一个孩子是班上的优等生,可每次考试总会有几个同学的成绩排在他之前,他从未拿过头名。“爸爸,为什么我 总也超不过前面那几个同学呢?”孩子一脸愁云。 父亲没有回答,而是拿来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了一条长长的线,说:“你有办法让这条长线变短吗?试试看!”孩 子绞尽脑汁,想了许多长线变短的办法,结果都无济于事。父亲依然没有说话,只是拿起笔在那条长线下面画了一条 更长的直线……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1.案例:溺爱与青少年犯罪有研究者对湖北省某县11—18岁的违法犯罪青少年共167名(男性113名、女性54名)及其家庭进行了调查分析。

调查父母教育方法情况时发现:这167名犯罪青少年的家庭教养方式中,民主型13家,约占总数的3%;放任型49家,占29%;粗暴型34家,占20%;溺爱型74家,占44%。

溺爱型的教养方式所占比重最大。

资料来源:万自新.变调的爱——关于家庭溺爱问题的犯罪学思考[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7(2):43.【分析】家庭的爱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如同甘霖雨露之于鲜花芳草。

但是一旦过度,就会泛滥成灾,破坏了正常的成长环境,导致成长的扭曲和破坏。

真切的数据表现出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和青少年犯罪的高度关联,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2.案例:家庭破裂对孩子的影响李扬在刚刚跨入初中的校门时,父母离异了。

母亲长期外出打工,李扬与父亲一起生活。

由于之前父母长期的互相指责,李扬逐渐开始怨恨父亲,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在进入初一年级以前,李扬曾经一直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但是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李扬让家长觉得束手无策,难以管教,于是家长将教育责任推给了学校。

而李扬在校期间,干扰正常教学秩序,调皮捣蛋。

老师找他谈心,他置若罔闻,上课无法专心听讲,作业很少按时完成,作业质量特别差,学习成绩迅速下滑。

根据调查不同年龄的离婚家庭,儿童的适应和反应是不同的:2岁半—3岁3个月的儿童表现出的是倒退行为;3岁8个月—4岁8个月的儿童表现出易怒、攻击性行为、自我责备和迷惑;5—6岁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攻击性行为;7—8岁儿童表现出悲哀、害怕以及希望和解的幻想;9—10岁的儿童表现出失落感、拒绝、无助、孤独及愤怒与忠诚的矛盾;11岁以上的儿童表现出悲伤、羞耻,对未来和婚姻感到焦虑、烦恼、退缩。

【分析】李扬的年龄处于十一二岁,其家庭恰好是无教育和监管能力的单亲家庭,他常常会表现出一种散漫的情绪,无组织、无纪律,缺乏上进心,对集体漠不关心,学习成绩较差。

教育学基础课件-十二所高校版

教育学基础课件-十二所高校版
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的场所或空间标准 与“社会教育”
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 的时间标准
2020/3/13
“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 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 教育”
19
非制度化的教育:
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 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 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 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 9. A.C.奥恩斯坦著,《美国教育学基础》,刘付忱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 10.袁振国著,《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版。
▪ 11.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1~25)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 12.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年。
本课程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相关专业必修的教育类 课程之一。它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 育规律的社会理论学科。主要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师范生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学素养, 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生所必须具备的教育观 念、知识与技能。为以后创造性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 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制度化的教育:
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是指由专门的 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制 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
2020/3/13
20
▪ 家庭教育:
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 学校教育:
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 社会教育:
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2020/3/13
11
教育家解释什么是教育
▪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子思说:“修道之谓教。” ▪ 卢梭认为:“教育应当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

教育学_第八章_学校教育与生活

教育学_第八章_学校教育与生活

三、学校生活与学习压力

(一)学习压力的含义

1、学习压力:

学生在就学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 刺激,以及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可测 定、可评估的异常反应。

保护功能 发展功能
一、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


(三)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 异 ( 四 ) 学生生活环境差异导致各种适应问 题
二、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


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其 他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下,不能很好地 适应差异,产生了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 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生活。 主要表现在人格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 三类。

(二)学校教育失误问题

1、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 2 、个别教师素质差 3、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 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家庭生活中的“四过现象” ( 即家长对子女的 过高期望、过多照顾、过分爱护、过度保护 ) 十分 普遍; 二是家庭中出现了“教育真空现象”。


(一)重要他人的概念



“ 重要他人 ” 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 (C . W . Mills) 提出的概念,专指对个体的 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 互动性重要他人 偶像性重要他人
二、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及 其影响

(二)学生的互动性重要他人



吸毒已成为当前我国青少年违法行为中的突出新现象。 网上违法行为是当前新科技领域下的新倾向。
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 的归因分析

(一)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教育学基础》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ppt课件

《教育学基础》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ppt课件
• 19世纪社会学家孔德(te)提出人类知识发展 的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与科学阶段。我 国学者石中英将知识分为四种类型:原始知识型(神话 知识型)、古代知识型(形而上学知识型)、现代知识 型(科学知识型)和后现代知识型(文化知识型)
• 另一种是“挫折一侵犯说”。
• 他们认为越轨行为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而 挫折的程度是以需要强度或者受阻的程度为基础的,进而推断侵犯的强 度与挫折的强度有关。心理学解释在分析一个具体个人为何会产生越轨 或犯罪行为时富有成效,但它难以解释作为一种群体或社会现象的越轨 或犯罪。
ppt课件
ppt课件
14
(三)日常生活与制度 化生活
1.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在内的周而 复始的生活。它具有一种“自然”的特性。
2.制度化生活
制度化生活是从日常生活中分化出来的一 种规范的生活,对学生而言,则指的是学校 生活。
ppt课件
15
第二节 学生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 范
一、生活环境差异导致各种适应问题 二、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 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各种表现 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五、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
23
(二)社会学解释
“差异交往说” “亚文化群理论” “失范说” “手段一目标说” “控制缺乏说”
ppt课件
24
表8-1 学生的失范行为的特征及其失范理论比 较表
失范行为类型 行为目的
行为特征 行为举例
运用理论
目的型失范 行为
谋取个体或群 体的功利性利 益
理性行为
财产型违法、犯罪,差异交往论
如盗窃、抢劫、诈 亚文化理论
ppt课件
3
(一) 生活的概念

教育学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教育学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的关系是教育学中的经典理 论问题,它集中表现在两个经典的教育哲学命中: Education as the Preparation of Live —— “教育为生活做准备(斯宾塞) Education as Life —— “教育即生活”(杜威) 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



3.同辈群体生活 同辈群体:是指因年龄、地域、观念、兴趣、活动类 型、发展水平等相近或相同,而较自发 地形成的群体。 学生同辈群体主要指学生的非正式群体。 主要特征:相同的心理需要、明显的情感色彩、灵敏 的信息传递渠道 及其自然形成的权威人物。 功能:保护功能;发展功能 保护功能,是指同辈群体可以使学生 个体少受或免 受成人世界的伤害,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平等互助的社 会环境。 发展功能,是指同辈群体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具有 促进作用。 影响:积极;消极
第四节 书本识与生活经验



一、什么是知识 1.孔德: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科学阶 段 2.石中英:原始知识型(神话知识型);古 代知识型(形而上学知识型);现代知识型 (科学知识型);后现代知识型(文化知识 型) 3.尼勒:天启的知识;直觉的知识;理性的 知识;经验的知识;权威的知识



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一)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问题—社会 1.社会规范失控 2.文化的商品化 整个文化娱乐市场呈现出 低俗化倾向 3.城市化的影响 社会控制力削弱,个人空 间结构与社会心理变化 4.价值观多元观 5.人口流动影响


(二)学校教育失误问题 1. 学校教育与生活脱节 2. 学校指导思想的偏差 3. 个别教师素质差 导致师生之间人际关系 紧张 4. 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

现代教育学 第八章 教学理论

现代教育学 第八章 教学理论

第八章教学理论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早就把教学看作是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或途径,重视教学的作用;同时对教学的实质进行了探究,获得了不少深刻的见解。

王夫之提出,学是学教师所教的东西,教是教人学习;教者要就学者原有基础不断扩大他的知识领域,学者要根据教者的引导积极思考,独立探索事物的由来①。

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后,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进入学校成为教学内容,并要求提高培养人才的速度和效果,因而人们就特别重视教学,重视对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技巧的过程和方法的研究。

至今已形成了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教学概念的看法:“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或技能”;“教学即成功”;“教学是有意进行的活动”;“教学是规范性行为”②。

目前在我国,人们对教学概念的看法由于角度不同,突出点不同,有比较大的差异,从而存在多种定义,有代表性的为:(1)“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③(2)“‘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④(3)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⑤教学与教育两个概念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教育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

广义的教学所指与教育一词的含义没有什么区别,但在狭义上,教学专指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已经从教育概念中分化了出来。

人们往往把教学和智育两个概念混同起来,其实教学与智育是两个既有联系但又不同的概念。

智育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专门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活动。

教学是智育的一条主要途径,但并不等同于智育。

讲教学,突出的是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而讲智育,突出的是它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8第八章 学校生活与心理健康PPT课件

8第八章 学校生活与心理健康PPT课件
的。健全的心理与健康的身体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四)对国外心理学家标准的整合
• (1)幸福感,这是最有价值的特质; • (2)和谐,包括内在和谐及与环境的和谐; • (3)自尊感和健康自尊; • (4)个人的成长,即潜能的发挥; • (5)个人的成熟; • (6)人格的统整; • (7)与环境保持良好接触; • (8)在环境中保持有效的适应; • (9)在环境中保持相对独立 。
念的冲击。这使我们承担着前所未有的责任与痛苦。我们把一生
的爱都给了孩子,而孩子们却在这爱中并没有体味到快乐,更不
理解父母的艰辛,反倒觉着是一种压力。他们想冲出爱的包围去
自立,可是他们在享受爱的时候没有学会自立,更没有建立责任
心,甚至不敢承担痛苦。
从没有一种事业像教育事业这样:承载沉重。因为一切的文
化遗产,社会文明都是由教育来承载的。也许是承载太重,孩子
(五)国内心理学家的标准
• (1)智力健康。智力水平在正常范围以内, 并能正 确反映事物;
• (2)自我健康。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 • (3)情绪健康。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
要标志;
• (4)意志健康。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 重要标志;
• (5)行为健康。反应适度,不过敏,不迟钝,与刺激 情景相应;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教师要学会关注,教师要学会赏识,教师要重新认识 学生的成功。我们认为的成功,不是依托在多数学生 失败与被淘汰的前提下的成功。基础教育的成功,是 面向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均能够得到发展的成功。 要取得这种成功,教师必须学会关注与赏识。关注学 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 验与感悟,关注学生的思维火花,赏识学生的主动学 习、自主学习的态度,赏识学生的探究精神、赏识学 生的点点滴滴的进步。总之,关注学生的成人教育。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PPT课件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PPT课件
1. 原因: 三重社会生活环境各有一套价值、规范,存在如何
协调、适应的问题; 社会生活中常与学校生活中经历的发生矛盾,学生
面临各种适应性的困难。 2. 两种认识 把学校生活理想化; 只看到现代学校制度化生活的负面,总相信外面生
活很精彩。
二、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
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 活的矛盾冲突下,不能很好地适应差异,产生了心 理异常和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生活, 主要表现在人格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三类。
生活世界: 不是原始的自然世界,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
不是主客体分离的科学世界,而是主客体和谐 统一的世界;
不是文本化的符号世界,而是生动鲜活的意义 世界
人的价值、人的意义
三、学生生活 学生生活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不仅包括学生的生活环境,也包含学生身在 其中的交往与理解。
(一)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同辈群体生活及社 会文化生活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的关系是教育学中的经 典理论问题,它集中表现在两个经典的教育 哲学命题中:
—— “教育为生活做准备(斯宾塞) ——“教育即生活”(杜威)
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
第一节 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一、生活的概述 (一)生活的概念 生活是个体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与个体
的生存状态相关。
(二)生活的分类 1.时间维度:过去的生活;当下的生活;将来的生活
There is a saying: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it is called the “present”
昨天已是历史,明天还是未知,只有今天是天赐的礼 物

教育学 第八章 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

教育学 第八章   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

三、学校生活与学习压力
(一)学习压力的含义: 1、学习压力(综合概念):学生在就学过 程中所承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刺激,以 及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可测定、 可评估的异常反应。 2、学习压力状态包括三个层面的因素: (1)来自环境的紧张刺激(即压力源) (2)个体的内部紧张状态(即压力体验) (3)个体的反应(即压力反应)
教育社会学者主要着眼于了解与分析学生对 于学校的真实态度以及与此相关的行为方式,通 过测量学生对学校的态度来了解真实情形。
(一)学生自身特征对学校态度的影响 学生的自身特征主要包括年龄和年级水平、性 别、家庭背景、认知能力和学习成绩等。 年龄和年级水平是一种制约因素:学生对学校 的积极态度会随年龄和年级水平而下降,而且这种 下降是持续性的。 性别差异对学校态度的性质以及内容均有明显 影响。 通常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与学生对于学校的积极 态度成正相关,同时家长的保守态度也与学生的学 校态度关系密切。 学生认知能力、学习成绩与学校态度关系密切。
(三)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1、差异:社会文化活动具有广泛性、灵活性、 多元性,活动形式方面有丰富、感官、煽情 等特点; 学校生活则偏于古板、严肃、抽象与理 性,特别是当学校生活更多地强调学习活动时, 这种对比尤为明显。 2、社会文化生活具有两面性 3、对学校生活的要求: 正视社会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引导学 生健康成长。
(二)学习压力的现状
通过对小学生所承受的各种压力的调查及分析,可 以探明学生的压力来源和构成,及压力所产生的 影响和后果,进而为寻找改善学生学校生活的途 径,构建一种“良性压力状态”的学校生活提供 一些依据。 学生的这种学习压力感受主要来自对考试(或说是 对考试成绩)的紧张焦虑。除了学习压力外,调查 表明学生在实践中还体验到组织、社交等方面的 压力,如违反纪律,被老师批评,被同学欺负,没有 朋友等(表8-2),这些感受在不同年龄段上有一定 差异。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课件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课件

(五)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 1、心理学解释 “心理缺陷说”:正常人知道限制他们的 越轨冲动,而“心理缺陷者”不知道限制 他们的越轨冲动。“心理缺陷”主要是因 童年的社会文化失调所造成的。 “挫折—侵犯说”:认为越轨行动是一种 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 侵犯的强度与挫折强度有关。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一、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 二、学校生活与学生生活 三、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四、把传授知识的学校转变为培养丰富人性的 学校
第一节 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
(一)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 (二)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 (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各种表现 (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五)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
(三)学校生活与学习压力
1、学习压力的含义 (1)含义:学习压力是指学生在就学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环 境的各种紧张刺激,以及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 可测、可评估的异常反映。 (2)因素:来自环境的紧张刺激(压力源);个体的内部紧 张状态(压力体验);个体的反应(压力反应) 2、学习压力的现状——主要来自考试、作业量 3、学习压力的影响 “恐学症”——中小学生流失大量——影响我国劳动者素 质、民族素质的提高。 心理疾患:适应环境不良,人际关系不好;情绪轻度抑郁; 人格障碍 4、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 导致学习压力的原因: 环境因素(分流教育制度;家庭) 个体身心素质因素
一学校教育实践的重心应该转变一学校教育实践的重心应该转变让学生从受到管制的生活转向自主的创让学生从受到管制的生活转向自主的创造性的生活造性的生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发展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发展充分给予每个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社会充分给予每个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社会要变革学校生活还设计学校文化环境的建要变革学校生活还设计学校文化环境的建设问题设问题随着竞争日益激烈酒店嘴中的肥肉被大肆抢夺各大酒店在这场竞争中几乎溃不成军

小学教育学 第八章 教学 适用于黄济主编《小学教育学》

小学教育学 第八章 教学 适用于黄济主编《小学教育学》

(一)教学认识是学生的认识
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学认识主要指小 学生的认识,这是教学认识最具决定 性的特征(单选)。 “教什么”以及“怎么教”是教学论 永恒的主题。 教学活动必须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 认识方式 。
(二)教学认识是间接的认识
首先,认识的对象是间接的; 其次,认识的方式是间接的。
(三)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
A、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将观察引进了教学活动; B、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四个阶 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经他的学生发 展为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称为“五 段教学法”; C、乌申斯基:教学的起点不限于直接观察,可以 将已知的东西作为起点。
苏联教学论提出了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 书本知识模式的比较完备的结构:
二、教学的任务
(三)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 观(情感目标) 1.积极的自我概念、自我意识 2.对他人的健康态度 3.责任感
小结:
教学的概念(和相关概念的关 系); 教学的任务:知识目标、能力 目标、情感目标
第二节 教学活动的本质与模式
一、教学活动的本质 二、教学模式
回顾对教学定义的理解: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含义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 践结合起来。
贯彻要求
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 力。 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 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八)因材施教原则★
含义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 的个别差异。 问:学生可能有哪些方面的个体差 异? 孔子:“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 朱熹:“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贯彻要求 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习教育与学生生活(共8张PPT)

学习教育与学生生活(共8张PPT)


释 “亚文化群体”
“标签论”
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造成
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社会内外部的控制削弱、受到破坏 控制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越来越松弛 社会为每个人规定了合法的目标,却没有 给人提供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 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相背离、相抵触
探讨了越轨-犯罪的过程,而非它的原因
攻一击、、 重退要缩他、人焦(虑美、国恐社怖会学家 米尔斯)P255
5.人口流动,社会混乱 (教1师):互个动别性教重师要素他质人不:高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
家正庭确生 理活解、创学新校和生“守活旧、”的社关会系文化生活、同辈群体生活。 第一二、节 学生学的生心的理生障活碍环的境表与现心p理24行1 为失范 攻家击庭、 生退活缩、、学焦校虑生、活恐、怖社会文化生活、同辈群体生活。
第6页,共8页。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学校生活
▪ 一、重要他人(美国社会学家 米尔斯)P255
▪ 1.重要他人:专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 体人物。
▪ 2.重要他人的两个层次 ▪ (1)互动性重要他人: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
重要他人。家长-教师-同伴 ▪ (2)偶像性重要他人: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尊
第一节 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常见的心理障碍p241 探讨了越轨-犯罪的过程,而非它的原因 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 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文化生活、同辈群体生活。 部分家庭不管孩子 “教育真空现象” 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文化生活、同辈群体生活。
3.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可忽视
▪ 2.常见的心理障碍p241 ▪ 攻击、退缩、焦虑、恐怖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一、教育术语解释1.学校生活: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的一种专门化的社会生活。

2.学生失范行为: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与违法行为两类。

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即违规、违纪行为,具体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违纪行为等。

学生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法律以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3.心理缺陷说:一些心理学家力图把越轨、犯罪解释为“心理缺陷”的结果,认为正常人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而“心理缺陷者”不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

而“心理缺陷”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所造成。

4.挫折--侵犯说:他们认为越轨行为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

而挫折的程度是以需要强度或者受阻的程度为基础的,进而推断侵犯的强度与挫折的强度有关。

5.差异交往说:美国犯罪学家萨塞兰德在其《犯罪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其基本假设:所有的人都要经历社会化过程,但他们如何社会化取决于他们与谁交往。

一个孩子通过与越轨群体的交往学到了对越轨行为的理解、态度和技能,他与越轨群体的交往越密切,学到的犯罪手段就越高明,犯罪的动机越高,犯罪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6.失范说:“失范”一词,源于希腊文。

在16世纪的神学中是指不守法、尤其指亵渎神的现象。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以此说明“与道德规范不一致的社会现象”。

在他看来,道德规范是维持人与人、以及社会团结的基础。

由于社会巨变,尤其是法国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时期,使得控制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越来越松弛,个人之间的道德制约丧失了,这就是失范现象。

7.控制缺乏说:这一理论是由雷克里斯提出的。

他认为,群体的成员资格和社会生活环境决定个人的行为,但他特别强调社会环境的社会控制对个人的效用,并认为越轨和犯罪是由于社会内外部的控制削弱和受到破坏引起的。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ppt课件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ppt课件
13
2.两种认识的差异 (1)一种认识是把学校生活理想化 (2)另一种认识则是看到了现代学校制度化生
活的负面,认为学校生活单调演绎、封闭刻板, 妨碍了学生的发展,总相信外面的生活很精彩, 却不知不觉中放任学生自我发展,使儿童迷失在 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中。有一首歌曲提到“外面 的世界很精彩”
20
日本的校园暴力尤以年长学生欺负年幼学生最 为严重,1995年11月27日,东京附近一名叫伊 藤久志的中学生因不堪忍受同学欺负,在家中 上吊自杀;12月6日,千叶市一名13岁的女中 学生也因相同原因自杀于家中。这是两星期内 连续两起因遭受欺凌而发生的学生自杀事件。
21
2004年云南大学“马家爵事件”,如何理解这件事 情?
24
(2)家庭教育 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
有的家庭不合,父母离异,在得不到父爱、母爱基本温 暖的情况下,幼小的心灵被人为地扭曲,报复社会,而 走上犯罪道路;有的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还过分 溺爱,平日里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形成孩子任性、霸 道的坏性格,一旦受挫折或受批评就难以接受;有的家 长以打骂代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孩子犯一点小错, 或学习成绩不好,就不敢回家,在外流浪,甚至离家出 走,碰上坏人教唆,极易走上犯罪道路;一些个体工商 户,从早到晚一心赚钱,忙于商场,没有时间教育孩子, 关心孩子的学习,放任自流,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孩 子在外结交狐朋狗友,小偷小摸,滋事斗殴,沾上恶习, 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 太高,平时成绩不是前三名不能过关,升学非上重点不 可,逼得太紧,压力过大,负担过重,当孩子力不从心, “达标”无望时,极易走向反面,做出丧失理智或意外 的犯罪行为。
8
2.学校生活突出了“理性与理智”、“强制与 限制”、“社会性与一致性”等方面。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期末重点+真题)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考研真题)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深入地认识这三个要素,一个方面对“教育”概念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形态的认识提供了概念基础。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期末重点)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业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期末重点+考研真题)是指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纪律、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等一系列行为,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适应一定社会或阶段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实验教育学(考研真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

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参与社会文化生活可以拓宽知识面,扩大交往的空间和活动 范围,锻炼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社会文化生活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电影院、书店、图书馆 等能带来较大的积极影响,而游戏厅、卡拉 OK 厅、歌舞厅、网吧 等则容易带来较大的消极影响。


(二)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

现实生活是每天面对真实的人和具体的事
虚拟生活是以网络为中介的生活
网络生活的虚拟圣罗有其独特的魅力:
*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二具有随时随地的便捷性;
*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为青少年获取信息、了解世界提供了便 捷的条件; *网络的互动性满足了青少年交流的需要。

网络的消极影响:
*整天沉溺于网络,面对冰冷的屏幕,人们的思维和情感都会受 到限制;
*只有输出而没有反馈的单向交流,使得人变得僵化和冷漠; *网络里的虚拟的情感生活永远代替不了现实生活中亲情、友情 和爱情;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一节生活、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一、生活
(一)生活的概念
生活是个体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与个体的生存状态相关。
生活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结果。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始终作为生活的主体而存在着。
(二)生活的分类 按时间维度可分为:⒈当下的时间 间 按空间维度可分为:⒈公共空间生活 ⒉私人空间生活 ⒉过去的时间 ⒊将来的时

分析:很明显这个案件说明虚拟网络符号化的危害,胡某杀人后才惊醒,说 明他把人当成了电脑中虚拟的图形或者符号,已经习惯或者沉溺于杀人网络 游戏中,于现实中的人等同,以致于杀人不眨眼。网络应杜绝暴力游戏。
(三)日常生活与制度化生活 ⒈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是生活的一个基础领域。
* “ 重复性 ” 的特征:对日常生活而言,人们的态度仅仅是接 受生活就是如此的事实,而不去探究“为什么” * “ 整体性 ” 的特征:由于日常生活涉及人们的方方面面,各 种因素纠缠在一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角色天然地融为一体, 没有被人为地分割成碎片,人是一个完整的人。 学生的日常生活既包括现实生活,也包括网络生活。
两种家教 两样人生
这是关于两个孩子和两个父亲的故事。 第一个孩子是班上的优等生,可每次考试总会有几个同学的成绩排在他之前,他从未拿过头名。“爸爸,为什么我 总也超不过前面那几个同学呢?”孩子一脸愁云。 父亲没有回答,而是拿来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了一条长长的线,说:“你有办法让这条长线变短吗?试试看!”孩 子绞尽脑汁,想了许多长线变短的办法,结果都无济于事。父亲依然没有说话,只是拿起笔在那条长线下面画了一条 更长的直线……
*网络生活的隐蔽性使得人们交往变得恣意和纵情,在现实生活 中被压抑的人性恶的一面可能会在虚拟生活中得到释放。

案例:今年3月11日晚,16岁的少年胡某在合肥市新站开发区“相约”网吧里 玩一种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戏时,由于技术欠佳,胡某每次都被别人“捅”倒。 坐在胡某旁边的一名与胡某同龄的少年也在玩同一种游戏,他忍不住对胡某 冷嘲热讽。在网络上“杀”红了眼的胡某当即火冒三丈,抽出大半尺长的防 身刀具,捅向受害人的胸口,导致受害人当场死亡,而胡某依旧沉浸在暴力 游戏中。直到警方赶到现场,胡某才惊醒:“我是不是杀死了人,会不会坐 牢?”


@your name
二、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最早提出的。之后,一些哲学 家先后提出了相应的概念。虽然提法不同,但含有对“ 生活世界 ” 共同的理解: *生活世界不是原始的自然世界,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
*生活世界不是主客体分离的科学世界,而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 世界。 *生活世界不是文本化了的符号世界,而是生动鲜活的意义世界。
三、学生生活
学生生活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不仅包括学生与社会、与他人、 与自然的关系,还应包括学生主体对人生的理解和解释的意义世界、 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世界。 学生生活按照生活环境可划分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同辈群体 生活、社会文化生活 学生生活按照生活的场景可划分为:现实生活、虚拟生活
学生生活按照生活的规范性可划分为:制度化生活、日常生活
⒉学校生活
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主要部分,是一种规范的生活。
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的最大差别就是强制性:
*强制与同龄学生共同生活;
*强制遵守家庭中所没有的行为规则;
*强制把学习活动与游戏及娱乐活动截然区分; *学生不断地受到教师和学校的各种评价。
⒊同辈体生活

同辈群体是指因年龄、地域、观念、兴趣、活动类型、发展水平 等相近或相同,而自发地形成的群体。 学生同辈群体生活的主要特征是有相同的心理需要、明显的情感 色彩、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及其自然形成的权威人物。
(一)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同辈群体生活及社会文化生活 ⒈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是以婚姻为基础的,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社会 生活。
家庭生活是孩子的第一生活世界。家庭教育的优势和家长的教育力量是其他 任何教育形式都难以具备的。 家庭生活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父母对孩子的过分重视,使孩子承受着期望的重压心理负荷极其沉重;父母 对孩子的溺爱,又容易造成孩子的任性,不利于他们个性的正常发展;父母紧 张关系往往会给孩子以感情上的打击,使他们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中断,导致他 们个性的畸形发展;家长缺乏教育子女的能力、父母教育子女的时间精力有限、 家庭生活气氛不好、家庭环境比较复杂、家长的不当言行等,都可能导致对孩 子成长的不利影响。


同辈群体对其成员具有“保护功能” 与 “ 发展功能 ” ,同辈群体 对于学生往往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其影响甚至会超过家庭与学校。 同辈群体对儿童生活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正向的、积极的影响; 反向的、消极的影响。

⒋社会文化生活

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属于间接的生活环境。
社会文化生活具有丰富、感官、煽情等特点,表现出广泛、灵活、 多元的特征。学校生活则偏于古板、严肃、抽象与理性。
“哦,爸爸,我懂了!要胜别人一筹,要超过别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努力使自己做得比别人更出色,更优秀。”孩 子恍然大悟。
第二个孩子是班上的小队长,他总想着怎样尽快熬到中队长的位子,却每每事与愿违。孩子忧心重重地问父亲该怎 么办。父亲没有回答,而是兴致勃勃地和孩子下起跳棋来。孩子的棋技绝不比父亲差,可最后还是败下阵来。“这里 有个诀窍,要在下棋中获胜,只想着在自己前行中搭桥还不行,还必须在关键的时刻拆别人的桥,让他举步维艰……” “哦,爸爸,我懂了,要超过别人最有效的办法不在于如何为自己搭桥尽快前行,最根本的是善于阻止别人超过自 己。”孩子茅塞顿开。 多年后,两个孩子已长大成人,走上各自的岗位。第一个孩子以父亲的“长线”理论指导自己,所到之处,单位垂 青,事业有成。第二个孩子以父亲的“拆桥”理论做航标,结果不仅没有功成名就,而且根本就没有单位接纳这种小 人。 两种家教,给孩子换来的是两样人生。


(四)学生生活方式与健康生活教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活方式是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 范等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态度、行为方式。 生活方式与人的健康水平密切相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青 少年体质下降的关键原因。因此,加强对学生生活技能的指导, 倡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当前教育的主题。 学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能一个人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 需要和挑战的能力;和保持良好心态,并且在与他人、社会和环 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相适应的积极行为的能力。
⒉制度化生活

制度化生活是从日常生活中分化出来的一种规范的生活,对学生 而言,指的是学校生活。 学校是按照成人的生活方式建立起来的,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在 学校里,儿童学会了功利地做事,学会了服从权威,学会了言行 不一,也学会了世故和圆滑。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这种制度化生活有可能使儿童丧失其天性,但 同时儿童也逐步完成着个体的社会化,为进入成人社会做好各种 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