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小学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试卷(附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测试卷及答案(含五套题)
(满分:100分 时间:4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分数
一、选择题。(把你认为的正确选项填在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6分)
1.内蒙古大草原很宽广,一望无际,它所处的地形是( )。
A.平原B.高原C.盆地D.丘陵
2.喜马拉雅山是( )形成的。
A.两个板块受拉张B.火山爆发
A.橡皮泥的用量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
B.我们应该从外到里逐层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C.我们可以用红、黄、绿三种颜色的橡皮泥
五,1.(1)B (2)①较少较多②A植物水土植物③示例:滥砍滥伐④B⑤空气⑥示例: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测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4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分数
卷面分:3分。我能做到书写端正,卷面整洁。
一、填空题。(每个词只能用一次,选错或者使用别的词不能得分,每空2分,共20分)
4.冰岛南部亚菲亚德拉冰盖下的________(填“火山喷发"或“地震”)现象,曾形.成一条长达500米的裂缝,并产生了壮观的熔岩喷涌。
5.地球内部最厚的圈层是________,最薄的是_________。如果把鸡蛋比作地球的模型,那么蛋白相当于________。
6.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________地形为主。
10.( )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壤的侵蚀。
A.堆放石头B.砍伐森林C.植树造林D.多开发耕地
11.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 )。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试卷(附答案)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试卷(附答案)学校:班级:姓名:得分: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4分)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3、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4、光的传播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5、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6、光越强温度越(高)。
7、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列)制得了氧气。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8、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对)9、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长;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短。
(错)10、光是向四面八方发射的。
(对)11、人们用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对)12、科学家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计算出了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对)13、奥运会圣火种是用凹面镜取得的。
(对)14、在阳光下,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快。
(错)15、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对)16、为了准确评价各个热水器的效能,我们应该同时放到太阳下,并装同样温度同样多的水,然后作比较。
(对)17、放大镜能会聚太阳光。
(对)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2分)18、下列物体中不是光源的是 (A)。
A、月亮B、萤火虫C、荧光棒D、星星19、在灯光下靠近墙的地方,用手做出各种姿态,在墙上形成手影,当电灯保持静止,手向墙靠拢时,在墙上的手影将会:(A)。
A、变小B、变大20、阳光下,某一物体的影子由长到短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应该发生在:(A)。
A、上午B、中午C、下午2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的规律是(A)。
A、西一东;长一短一长B、西一东:短一长一短C、东一西;长一短一长D、东一西:短一长一短22、排纵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看到前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就表示队伍排整齐了,这主要是因为:(B)。
A、光速极大B、光沿直线传播C、光的反射23、下列叙述中的“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C)。
新教材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新版精品】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达标测试卷教科版(含答案)一、填空题。
(每空2分,共20分)1.组成地壳的岩石按形成原因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变质岩三大类。
2.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地核三个圈层。
3.地壳是由数个_________构成的,它们像拼图一样组合在一起,板块之间会碰撞或摩擦。
4.我国的地形主要有平原、山地、_________、_________和盆地五大类。
5.由于河流的_________和_________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6.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的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作_________。
二、选择题。
(每题2分,共40分)1.周围有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的地形属于( )。
A.丘陵B.盆地C.平原2.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 )内。
A.地幔B.地壳C.地核3.中国的地形特点是西部多( ),东部多( )。
A.高山B.平原C.海洋4.地形图上,填充浅蓝和深蓝色的地方,通常表示( )。
A.河流、湖泊和海洋B.草原和平原C.丘陵和山地5.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在( )。
A.玉树B.唐山C.汶川6.人们通常把那些会让人感到大地上下颠簸、猛烈摇动等地动现象叫作( )。
A.泥石流B.火山爆发C.地震7.我们在做“火山喷发”的实验时,首先做的是( )。
A.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B.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C.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后番茄酱的外溢现象8.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就是千万年来由于( )作用而形成的。
A.地震B.雨水C.流水9.古人修栈道时,常用火烧岩石,待岩石温度升得很高时,再浇以冷水,反复几次,岩石便爆裂了。
这是人们利用了( )可使岩石爆裂的原理。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试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综合能力检测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一、填空题。
(每空2分,共20分)1.下雨时,随着雨量增大,地面就有了______________。
2.从中国地形图可知,东部地区地势较______________,多______________;西部地区地势较______________,多______________。
3.如图,黄土高原的切沟是由______________的作用形成的。
第3题图第4题图4.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树木的根可以穿破岩石(如图),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也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变化。
5.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______________。
6.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岩石被称为岩浆岩,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选择题。
(30分)1.如果雨下得一样大,( )的水土流失更严重。
A.华北平原B.黄土高原C.四川盆地D.内蒙古大草原2.沙漠地区的“石蘑菇”主要是( )的作用形成的。
A.雨水B.风C.温度D.地球内部运动3.我国的长江三角洲是( )形成的。
A.地球内部运动B.水流冲击C.泥沙堆积D.风的作用4.从地表到地心,地球内部结构可分为( )。
A.岩石圈、地幔、地核B.地壳、地幔、地核C.地核、地幔、地壳D.地幔、地壳、地核5.下列情形中雨水对土壤侵蚀最厉害的是( )。
A.有植物覆盖,降雨量小B.无植物覆盖,降雨量小C.无植物覆盖,降雨量大D.有植物覆盖,降雨量大6.金华的双龙洞(如图)是我国著名的溶洞,洞内有许多奇形怪状的钟乳石,还有清澈的泉水从洞中流出,双龙洞地区的岩石属于( )。
A.岩浆岩B.沉积岩C.大理岩D.变质岩7.以下属于清洁能源的是( )。
A.石油B.火山地热C.煤炭8.暑假期间小科一家去了新疆吐鲁番,那里的中部是平原,四周是高山,那么吐鲁番属于基本地形中的( )。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卷面分:3分。
我能做到书写端正,卷面整洁。
一、填空题。
(每个词只能用一次,选错或者使用别的词不能得分,每空2分,共20分)1.地球表面有_ —平原、山地、——和丘陵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2.长白山天池的形成是由于,敦煌的雅丹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黄河第一湾一一乾坤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3.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核三个圈层。
而组成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三大类。
4.流水对土地的作用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了改变。
5.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二、判断题。
(每题2分,共20分)1.地形图上不同颜色表示不同海拔高度。
()2.我国地势西低东高,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多平原。
()3.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少、海洋多。
()4.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
()5.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雨水越大,对土地的侵蚀就越严重。
()6.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但不会断裂或错动。
()7.地震发生时,应尽可能迅速地撤离到空旷地带。
()8.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作侵蚀。
()9.地表不是一成不变的,陆地面积因河流不断把泥沙冲向海洋,所以正在迅速变大。
()10.在做“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模拟实验时,砂纸打磨岩石的方向是垂直方向。
()三、选择题。
(每题2分,共20分)1 .( )属于平原的特点。
A.四周高中间低B.低又宽广C.高又宽广2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三大类,其中大理岩属于(A.岩浆岩B.沉积岩C.变质岩3 .( )不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
内弯曲的岩层4 .在沙漠地区出现的“石蘑菇”,它的形成主要是(A.水B.风C.火山喷发5 .下面关于火山喷发的说法,正确的是()0 A.火山喷出来的是地底下的岩浆B.火山喷发过一次后就再也不会喷发了C.火山喷发给地球表面带来的改变是缓慢的6 .在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时,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橡皮泥的用量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B.我们应该从外到里逐层制作地球结构模型C.我们可以用红、黄、绿三种颜色的橡皮泥7 .( )给地球表面带来的改变是缓慢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试卷(含答案)
【期中集训营】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堂检测资料2.1 地球的表面一、填空题。
(每空5分,共40分)1.地球表面包括()和()。
2.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高原、()、山地、()、丘陵等。
3、地形地球仪上,()色表示水,()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色表示山地、沙漠,()色表示冰川。
二、选择题。
(每题5分,共20分)1.我国地形多样,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是()。
A.平原B.高原C.山地2.观察世界地形图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项是()。
A.地球上大部分是陆地,海洋面积较B.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C.中国的地形是东高西低3.对平原的特征说法正确的项是()A.海拔较高,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陡坡为界B.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C.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4.在()上,我们更容易看出哪里是高山,哪里是平地。
A.地图B.政区地球仪C.地形地球仪三、判断题(每题5分,共25分)1.海洋、草原是常见的地形之一。
()2.地球仪摸上去都很光滑。
()3.地球仪上相邻两个国家的颜色不同。
()4.高原的地势高,地表起伏很大。
()5.丘陵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答案:一、1.海洋陆地 2.平原盆地 3.蓝绿黄白二、1.C 2.B 3.C 4.C三、1.错 2.错 3.对 4.错 5.对2.2 地球的结构一、填空题。
(每空5分,共40分)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和()三个圈层。
2.地壳在不断运动着,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和()三大类。
3.砾岩、砂岩、页岩都是()。
4.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地球的()有关。
二、选择题。
(每题5分,共15分)1.地球内部有不同圈层,地表薄薄一层称为()。
这是根据地震波在软硬不同岩石中传播速度快慢作出的猜测。
A.地壳B.地幔C.地核2.如果把地球比作鸡蛋,蛋黄相当于地球的()A.地壳B. 地幔C.地核3.由地球板块运动直接引起的自然现象是()A.地震B.潮汐C.海啸三、判断题(每题5分,共25分)1..地球的内部结构像个鸡蛋。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是()A. 地球B. 木星C. 太阳D. 水星答案:B2.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____个行星。
A. 一B. 二C. 三D. 四答案:C3. 行星运行的轨道形状叫什么?A. 圆B. 椭圆C. 方形D. 三角形答案:B4. 下面哪个是地球的伙伴卫星?A. 彗星B. 土星C. 月亮D. 太阳答案:C5. 下面关于水星的说法错误的是()A. 水星是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B. 水星没有大气层,没有空气和水。
C. 水星没有自转和公转。
D. 水星表面有很多大坑。
答案:C二、完成句子1.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____小时。
答案:242. 星体分成地____(亮星)和____(黑星)两大类。
答案:白天,夜晚3. 什么是公转?是指星体_____在______上运动。
答案:行星,椭圆轨道三、简答题1. 什么是星球?答:星球是太阳系中的天体,是太阳系中的行星。
2. 请简要解释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答: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着自己的轴旋转,一个自转周期是24小时;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一个公转周期是一年。
3. 请说明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答:地球和其他行星的共同点是都属于太阳系中的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不同点是每个行星的大小、气候、表面特征等都不同。
参考答案仅供参考,提供简要解答。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试卷 - 答案
*精*第二单元学习达标测试卷总分:100分建议时间:60分钟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42分)1、像电灯这样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和(生物光源)。
2、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传播速度很快,达到每秒( 30 )万千米。
3、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并且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人们运用光反射原理制造了(额镜)、(反光镜)和(潜望镜)等。
4、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凹透镜)能把光线汇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奥运会圣火火种就是用(凹面)镜取得的。
5、(红)、(绿)、(蓝)三色光被称为光的三原色,其它颜色的光都是由它组成的。
6、同一时间,不同物体的影子(方向)相同,(形状)不同。
7、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太阳光是由( B )组成的。
A、白光B、七色光C、多色光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是( C )。
A、长-短-短B、短-长-短C、长-短-长3、太阳能热水器( C )吸收热量的效果最好。
A、水平放置B、竖直放置C、倾斜角度与太阳光垂直4、潜望镜中的两块镜片都是( A )。
A、平面镜B、凹面镜C、凸面镜5、在阳光下,同一种黑色纸袋按哪种方式摆放,升温比较快:( C )。
A、和地面垂直B、和地面水平C、和太阳光垂直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太阳光的多少、强弱与温度的高低,没有关系。
(×)2、太阳是白天的光源,月亮是晚上的光源。
(×)3、阳光斜射时物体的温度升得快;直射时,物体的温度升的慢。
(×)4、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5、汽车的反光镜是凸面镜,这样比较美观。
( ×)6、有时为了需要,我们可以用放大镜和望远镜直接去看太阳。
( × )7、人们发现了凹面镜和凸透镜能将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 √)8、在阳光下,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快。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测试卷(含答案)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一、选择题1.小明走过地势平坦的平原,也领略过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风光,在参考祖国地形图时,他发现我国整体地形特点是()A.东高西低B.西高东低C.东西部海拔一样高2.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当发生地震时,下列行为中不正确的是()。
A.如果来不及离开房间就躲藏在牢固的床、桌子等坚固的家具下B.地震发生时快速跑到窗边,打开窗户大声呼救C.如果在一楼,就迅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3.由于流水对土地有()作用,地表形成了许多溪流和沟壑。
A.风化B.沉积C.侵蚀4.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三个圈层。
A.地壳、地幔、地核B.地壳、地核、地幔C.地幔、地壳、地核5.以下图片中的地形属于山地的是()。
A.泰山B.黄河入海口的沙洲C.黄土高原6.喜马拉雅山是两个板块()形成的雄伟的高山。
A.拉张B.碰撞C.平移7.地震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的()A.地壳B.地幔C.地核8.下列选项中,()不是风的作用造就的结果。
A.雅丹地貌B.东北平原C.撒哈拉沙漠9.上游河床中布满了大石头,中游河床堆积了很多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沙。
一条河流的不同地段出现这些不同的景观的原因是()A.冷热作用B.水流作用C.植物作用10.以下选项中,()是火山喷发会对环境产生的有利影响。
A.烧毁森林、房屋B.污染空气C.火山地热可作为清洁能源11.下列关于地球内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壳在地幔上层B.地球内部是静止的C.地震和火山喷发说明地球内部是运动的12.小明突然感受到房屋在晃动,桌上的杯子滑落在地,于是他迅速作出判断,这是发生了()。
A.地震B.火山喷发C.台风13.下列关于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表达正确的是()。
A.陡坡处容易形成土壤沉积B.缓坡处水流速度较大C.水流速度大的地方容易把土壤侵蚀14.下面受到雨水侵蚀最严重的地区是()。
A.黄土高原B.华北平原C.热带雨林1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光》试题(含答案)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试题附参考答案第二单元:光一、填空:1.来自太阳的光线以每秒千米的速度传播,没有任何东西比光线传播的更快了。
2.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
3.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向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也叫、,也是直线传播的。
4.太阳光没有碰到物体之前是沿着传播的。
5.阳光穿过透明的棱镜时,光的路线会发生改变,被分解为、、、、、、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太阳光谱。
6.当阳光照射到一个透明物体上时,光会被物体或,我们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就是,而其它颜色的光被物体了。
7.阳光照射的地方是面,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是面。
8.太阳光是一种光源,它在发光的同时也。
9.地球上的能量绝大部分来源于。
在一天当中,地球所接受到的是够全世界的人们用上40年。
二、选择:1.太阳本身白天发光发热,夜间不释放能量,这种说法是-----------------------()A.正确的B.错误的C.有点道理D.判断不准2.太阳光在没有碰到物体前是沿直线传播,这种说法是-------------------------()A.正确B.不正确C. 有点道理D.判断不准3.起到分解太阳光的作用是三棱镜。
-------------------------------------------------()A.正确B.不正确C. 有道理D.判断不准4.人们夏天穿白色衣服是为了少吸收太阳光的热量。
------------------------------------()A.正确B.不正确C. 有道理D.判断不准三.判断:1.太阳能是最洁净的能源,对环境不会造成任何污染。
---------------------------()2.太阳遇到障碍物也能沿直线传播。
-----------------------------------------------()3.汽车反光镜能使驾驶员看到车后面的情况,是利用光的反射解决难题。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测试卷附参考答案(基础题)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测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地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的运动B.人类的活动C.陨石的撞击2.地震是一种会带来巨大灾害的自然现象。
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如果在一楼,迅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B.如果来不及离开房间,就躲藏在坚固的家具下C.地震发生时,应该走楼梯逃生,不应该坐电梯D.地震发生时,快速跑到窗边,打开窗户大声呼救3.火山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有()。
A.火热的岩浆B.惊天动地的声音C.产生许多珍贵的矿产4.我国的地形特点是()。
A.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高原,西部多平原B.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面,西部多高原C.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多高原,西部多平原5.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通常表示()。
A.盆地B.高原C.海洋二.填空题(共5题,共18分)1.运动后,鹏鹏边看电视边吃早餐。
科普频道正在介绍地球内部结构,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2.从中国地形图可知,东部地区地势较(),多();西部地区地势较(),多()。
3.地壳的岩层相互挤压,发生褶皱、断裂,使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能量,这种自然现象叫()。
4.中国地势特点是(),所以我国大多数河流的流向是()。
5.植物对雨水的侵蚀具有()(填“加剧”或“减缓”)作用。
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火山活动能够形成新的陆地。
()2.地震、火山和风对地形的作用都是迅速的。
()3.地势宽广平坦的地方就是平原。
()4.砍伐森林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壤的侵蚀。
()5.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不会带来好处。
()四.连线题(共1题,共10分)1.根据地形的海拔连线。
高原丘陵山地平原盆地五.简答题(共5题,共35分)1.为了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可以采取哪些措施?2.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请写出五种常见地形)。
3.火山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又会带来哪些益处?4.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请写一写你的看法。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保密★启用前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小明用了两把喷水量不一样的水壶做“影响土壤侵蚀因素”的实验,他研究的是()。
A.土地坡度大小与侵蚀的关系B.降雨量与侵蚀的关系C.有无植被与侵蚀的关系2.关于地形地貌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敦煌的雅丹地貌的形成与水的作用有关B.黄河第一湾——乾坤湾的形成与风的作用有关C.长白山天池的形成与火山的作用有关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大多是南北走向B.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C.观察世界地形图后我们知道,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4.2022年1月3日,17时46分,我国台湾省的花莲县发生6.4级地震。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是岩浆活动引起的B.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C.发生地震时应迅速到房屋内躲避5.关于火山喷发认识正确的是()。
A.火山喷发是火山长时间受太阳照射而喷出岩浆的现象B.火山喷发是地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向上隆起的现象C.火山喷发是由于岩浆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从地壳薄弱地带喷涌出来的现象6.科科终于到达雁荡山,雁荡山怪石林立,因为()。
A.没有植被侵蚀严重B.有植被侵蚀严重C.跟植被没有关系7.黄河第一湾—乾坤湾是由于()的作用形成的。
A.流水B.沉积C.风吹8.地形地貌的形成不止受内力的影响,也受外力的影响,雁荡山受的外力是()。
A.水力B.风力C.海浪9.雁荡山形成于白垩纪,由于地球的内力形成的,主要是因为()。
A.太平洋板块和亚洲板块张裂B.太平洋板块向美洲板块俯冲C.太平洋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10.我国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风力侵蚀B.地震的作用C.流水侵蚀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1.地壳运动除了会引起火山还会引起,都是比较重大的地质灾害。
12.科科和爸爸妈妈商量来年暑假想去新疆罗布泊游玩,据说这里是典型的雅丹地貌,是受形成的。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班级学号姓名成绩―一、选择题。
(60分)1“滚滚长江东逝水”,反映出我国地形的特点是 ..... ()A.东高西低B.西高东低C.南高北低2.小明同学想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结构模型,代表地壳的这一层应该制作得……()A.薄一些B.厚一些C.和其他层一样厚3.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原因是 ........................................... ()A.人类破坏了环境B.地表的变化C.地球内部剧烈运动4.在火山喷发过程中流淌出来的熔岩冷却后形成的岩石是 ................. ()A.沉积岩B.岩浆岩C.变质岩5.典型的雅丹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火山喷发6.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的侵蚀作用B.流水的沉积作用C.风的侵蚀作用7.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 ()Λ.高原 B.盆地 C.戈壁8.同一条河流,上游的岩石一般比下游的岩石表面更 ..................... ()A.光滑B.粗糙C.没差别9.某位同学的家乡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具有这种特点的地形是 ....... ()A.高原B.山地C.盆地10.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三大类,其中大理岩属于....................... ()A.变质岩B.岩浆岩C.沉积岩I1下列现象中,不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是 .............................. ()A.地震B.岩石的风化C.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地隆起12.可以使地球表面的局部地表在瞬间发生较大变化的是................... ()A.风力侵蚀B.河流的沉积C.火山和地震13.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时,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的现象是................... ()A.土豆泥纹丝不动B.土豆泥出现裂缝、冒气C.番茄酱涌出土豆泥14.在沙漠地区出现的“石蘑菇”,它的形成主要是....................... ()A.风的作用B.水的作用C.火山喷发的作用15.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球内部运动B.水流冲击C.泥沙堆积16.“治水必须先治山”,必须在山坡和沙地植树、种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A.净化空气B.减弱噪音C.减缓雨水对土地的侵蚀防止水土流失17.下列地形中,由土壤沉积形成的是.................................. ()A.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B.世界著名的青藏高原C.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盆地18.在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时,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橡皮泥的用量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B.我们应该从外到里逐层制作地球结构模型C.我们可以用红、黄、绿三种颜色的橡皮泥19.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激起了人们去地心旅游的想象。
教科版(新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教科版(新)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一、填空题1.地球的表面被坚硬的包裹着,不仅包括我们看到的陆地,还包括海洋的底部。
2.地球内部结构模型的三个圈层,从外到内依次是、、。
3.雨水降落时的力量会打散并带起土壤的微粒,一部分土壤被带走,这就是。
4.地球表面的主要陆地地形有、、、高原、丘陵等。
5.地震给地表带来的改变是的。
(填“缓慢"或“剧烈")二、判断题6.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厚度从5千米到70千米不等,海洋部分厚,陆地部分薄。
()7.火山喷发对人类有坏处也有益处。
()8.我们在做模拟风沙对岩石的影响时,打磨岩石的方向是竖直的。
()9.发生地震时,应尽可能撤离到空旷的地带。
()10.远望归航船队时,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是因为桅杆高。
()11.我国是世界上缺水比较严重的国家,目前农业灌溉中常用的滴灌技术是最为节水的灌溉技术之一。
()12.火山喷发是一种壮观的自然现象,它是地球内力作用的产物。
()13.敦煌的雅丹地貌是由流水的作用形成的。
14.携带沙尘颗粒的风能磨圆岩石,形成戈壁滩、沙漠。
15.从地壳到地核,压力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低。
()三、单选题16.小明生活的地方地势低,起伏较小,地面平坦,具有这种特点的地形是()。
A.山地B.平原C.盆地17.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时,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的现象是()A.土豆泥纹丝不动B.土豆泥出现裂缝、冒气C.番茄酱涌出土豆泥18.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激起了人们去地心旅游的想象。
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你将依次穿过的是()。
A.地核-地幔-地壳B.地幔-地核-地壳C.地壳-地幔-地核D.地壳-地核-地幔19.关于地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的地震是人为造成的B.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核圈层C.目前人们已可精确预测地震的发生D.地球内部运动都有可能导致地震20.地形图上的不同颜色主要表示()。
A.地势的高低B.气温的高低C.植被的多少D.雨水的多少21.小明在西藏旅游时,导游告诉他们:当地山体中有很多不同种类的贝壳化石,这说明()。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测试卷及参考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山地、()和盆地等。
2.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3.()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4.()是火山喷发的原因。
5.风的力量会()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起着重要作。
6.地球上的水在陆地、( )及大气之间不断地循环。
7.地球内部力量如( )产生的力,与外部因素如()等都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
二、选择题。
(把你认为的正确选项填在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1.由岩浆冷却形成的岩石是( )。
A沉积岩 B.岩浆岩 C.变质岩2.由于雨水的冲刷,土壤或土壤中的部分物质随着水流而流失,就是( )。
A.侵蚀 B风化 C.沉积3.我国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我国的河流流向是(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由南向北4.每年喜马拉雅山的抬升是( )。
A.猛烈的 B不存在的 C.缓慢的5.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关系是( )。
A.同在中国B.黄河携带的黄土沉积到华北平原C.长江携带的黄土沉积形成华北平原6.小宇同学的家乡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具有这种特点的地形是( )。
A.高原B.山地C.盆地7.下列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方法是( )。
A开山修路 B.植树造林 C.开河造桥8.河水流出沟谷后,随着坡度的变缓,河水的流速( )。
A.不变B.加快 C减慢9.许多科学家认为,大陆板块之间的( )会形成断裂谷。
A.相互碰撞 B相互拉张 C相互制约10.下列关于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的表达,正确的是( )。
A.陡坡处容易形成土壤沉积B缓坡处水流速度快C.水流速度快的地方容易产生土壤被侵蚀现象11.下列地形中,由土壤沉积形成的是( )。
A.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B.世界著名的青藏高原C.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盆地12.钱塘江岸边的堤坝下部的岩石比上部的岩石要光滑,这是由于( )对岩石的作用引起的。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第一部分:知识检测站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地势高低不平。
2.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叫火山岩。
3.长白山天池是由火山爆发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形成的原因是山体滑坡。
4.河流会改变地形地貌:侵蚀作用会带走河流两岸的泥土,沉积作用会填平低洼的地形。
5.做实验研究植物对雨水侵蚀的影响时,我们改变的条件是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变的条件是雨水的强度和时间。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在地形图上,绿色表示草原。
(错误)2.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沙、土壤运到远方,只留下砾石,就形成了戈壁。
(正确)3.岩石在高温和高压下发生变化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
(正确)4.水的作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错误)5.在地球的内部,越往下去,压力越大,温度越高。
(错误)6.地震对地表的改变是剧烈的。
(正确)7.黄河第一湾乾坤湾是由地震形成的。
(错误)8.我们一般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地震和火山的成因。
(错误)9.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但也有可能带来好处。
(正确)10.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河口往往是平原。
(错误)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内蒙古大草原很宽广,一望无际,它所处的地形属于()。
A.平原B.盆地C.高原答案:C2.中国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我国河流流向大多是()。
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C.自南向北答案:C3.如果把地球比作鸡蛋,鸡蛋的蛋壳相当于地球的()。
A.地壳B.地幔C.地核答案:A4.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下列现象中()不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A.地震B.岩石的风化C.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答案:B5.下列岩石中属于岩浆岩的是()。
A.浮石B.页岩C.大理岩答案:A6.地震带来的灾害不包括()。
A.地面出现裂缝、塌陷B.山体滑坡C.烧毁森林答案:C7.以下使地球表面的局部地表在瞬间发生较大变化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五年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测试答案学校: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4分)
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3、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4、光的传播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5、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6、光越强温度越(高)。
7、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列)制得了氧气。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8、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对)
9、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长;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短。
(错)
10、光是向四面八方发射的。
(对)
11、人们用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对)
12、科学家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计算出了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对)
13、奥运会圣火种是用凹面镜取得的。
(对)
14、在阳光下,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快。
(错)
15、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对)
16、为了准确评价各个热水器的效能,我们应该同时放到太阳下,并装同样温度同样多的水,然后作比较。
(对)
17、放大镜能会聚太阳光。
(对)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2分)
18、下列物体中不是光源的是 (A)。
A、月亮
B、萤火虫
C、荧光棒
D、星星
19、在灯光下靠近墙的地方,用手做出各种姿态,在墙上形成手影,当电灯保持静止,手向墙靠拢时,在墙上的手影将会:(A)。
A、变小
B、变大
20、阳光下,某一物体的影子由长到短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应该发生在:(A)。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2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的规律是(A)。
A、西一东;长一短一长
B、西一东:短一长一短
C、东一西;长一短一长
D、东一西:短一长一短
22、排纵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看到前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就表示队伍排整齐了,这主要是因为:(B)。
A、光速极大
B、光沿直线传播
C、光的反射
23、下列叙述中的“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C)。
A、立竿见“影”
B、毕业合“影”
C、湖光倒“影”
D、形影不“离”
24、在我国,人们很早就知道使用哪种工具来判断时间:(C)。
A、地动仪
B、铜镜
C、日晷
25、强光和弱光携带的热量相比较:(B)。
A、两者一样多
B、强光携带的热量多
C、弱光携带的热量多
26、哪个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能源:(B)。
A、石油
B、太阳能
C、煤
27、在阳光下,同一种黑色纸袋按哪种方式摆放,升温比较快:( B )
A、和地面垂直
B、和地面水平
C、和太阳光垂直
34、为了避免光线刺伤我们的眼睛,在光线太强时,眼睛的瞳孔会:( B )
A、放大
B、缩小
C、不变
四、作图题(共4分)
射入镜筒的光线的传播路线。
教科版小学五年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学校: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4分)
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
2、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
3、光是以()的形式传播的。
4、光的传播速度很快,每秒约()千米。
5、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
6、光越强温度越()。
7、18世纪英国科学家()制得了氧气。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8、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
9、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长;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短。
( )
10、光是向四面八方发射的。
( )
11、人们用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
12、科学家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计算出了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 )
13、奥运会圣火种是用凹面镜取得的。
( )
14、在阳光下,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快。
( )
15、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 )
16、为了准确评价各个热水器的效能,我们应该同时放到太阳下,并装同样温度同样多的水,然后作比较。
( )
17、放大镜能会聚太阳光。
()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2分)
18、下列物体中不是光源的是 ( )。
A、月亮
B、萤火虫
C、荧光棒
D、星星
19、在灯光下靠近墙的地方,用手做出各种姿态,在墙上形成手影,当电灯保持静止,手向墙靠拢时,在墙上的手影将会:( )。
A、变小
B、变大
20、阳光下,某一物体的影子由长到短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应该发生在:( )。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2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的规律是()。
A、西一东;长一短一长
B、西一东:短一长一短
C、东一西;长一短一长
D、东一西:短一长一短
22、排纵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看到前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就表示队伍排整齐了,这主要是因为:( )。
A、光速极大
B、光沿直线传播
C、光的反射
23、下列叙述中的“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立竿见“影”
B、毕业合“影”
C、湖光倒“影”
D、形影不“离”
24、在我国,人们很早就知道使用哪种工具来判断时间:()。
A、地动仪
B、铜镜
C、日晷
25、强光和弱光携带的热量相比较:()。
A、两者一样多
B、强光携带的热量多
C、弱光携带的热量多
26、哪个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能源:()。
A、石油
B、太阳能
C、煤
27、在阳光下,同一种黑色纸袋按哪种方式摆放,升温比较快:()
A、和地面垂直
B、和地面水平
C、和太阳光垂直
34、为了避免光线刺伤我们的眼睛,在光线太强时,眼睛的瞳孔会:()
A、放大
B、缩小
C、不变
四、作图题(共4分)
射入镜筒的光线的传播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