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围教案

合集下载

《垓下之围》教学设计

《垓下之围》教学设计
教学
手段
分析
多媒体、板书
教学手段:板书 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标本□ 挂图□ 音频□ 其他□
过程
设计
导入5分钟;授新课内容35分钟;总结5分钟
授课
类型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 学 步 骤 设 计
步骤时间
主要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的意图
第一步
(5分钟)
导入新课
以介绍项羽的京剧脸谱作为导入。
2.赠马
3.赐头(有友帮不得——友情之悲)(有尸保不得——亡情之悲)
四.太史公曰(有因悟不得——败情之悲)
学生在掌握作品内容的同时对人物形象进行把握。
第三步
(5分钟)
总结
口头总结本次课程内容。
复习本节课内容。
掌握本节课重点。
板书
《垓下之围》
一、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有人爱不得——爱情之悲)
二、东城快战
1.阴陵迷道(有时缓不得——民情之悲)
2.东城快战(有谋使不得——军情之辈)
三、乌江自刎
1.拒渡(有路回不得——乡情之悲)
《大学语文》课程授课教案授课ຫໍສະໝຸດ 题目《垓下之围》授 课
时间长度
45分钟
授课
学时
1学时
授课对象
统招大专一年级学生
教学
目标
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项羽的性格特征。
2.概括文中的三个场面描写及其表现作用。
教学
重点
通过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分析人物的悲剧性格
教学
难点
正确认识项羽。
教学
方法
分析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方式:讲授 探究□ 问答□ 讨论 演示□ 练习□ 其他□

垓下之围教案

垓下之围教案

Opportunity has a special affinity for prepared minds.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垓下之围教案垓下之围教案1教学重点:对照注释,读通文意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历史人物的辨证态度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作者字里行间蕴涵的对项羽的态度教学方法:诵读——品味——迁移教学过程:一、导入——设疑激趣,引入课题同学们,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写过唯一的一首慷慨激昂的诗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投影)李清照为什么会对项羽如此崇敬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垓下古战场,一起来感受悲壮的历史故事。

(板书:垓下之战司马迁)二、诵读——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听读课文,认准字音,明确节奏(教师范读,学生标注)2)默读课文——对照注解,领会文意(学生遇到疑难,可以讨论解决)3)朗读课文——归纳情节,揣摩态度(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用简洁词语概括情节大意:悲歌溃围拒渡,揣摩作者对项羽的态度:崇敬而惋惜;板书)三、品味——具体研习,突出重点1)品味语言描写,初识人物形象(可以抓住"可奈何"、"耐若何"得出:穷途末路;抓住"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得出:骁勇善战;抓住"不忍"、"为若德"得出:侠骨柔肠,板书)2)品味细节描写,再识人物形象(正面、侧面的语句,找出来,说说他们的作用)在以上的基础上,概括出:悲剧英雄四、迁移——积累史料,评价人物1)项羽将他的失败归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2)你觉得项羽兵败自刎乌江的做法对吗?(第一题,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积累的史料来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二题,旨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要勇敢地面对挫折)五、结语垓下之战后近一千年,唐朝诗人杜牧游乌江亭,写下了一首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垓下之围 教案

垓下之围 教案

垓下之围教案教案标题:垓下之围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垓下之围的历史背景、战略意义和影响;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怀;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垓下之围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2. 垓下之围的主要人物和事件;3. 垓下之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1. 理解垓下之围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2. 分析垓下之围的主要人物和事件;3. 探讨垓下之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垓下之围的战略意义和影响;2. 探讨垓下之围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图片、视频或相关历史故事引入垓下之围的话题;2.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学生共同研究垓下之围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合作完成任务;3. 情景模拟法: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辩论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垓下之围的紧张氛围和决策过程;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多媒体资料、地图、图表等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 展示一张垓下之围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提问:你们对垓下之围有什么了解?请简单描述一下。

第二步:学习垓下之围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15分钟)1. 通过PPT或讲解,介绍垓下之围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2.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垓下之围的战略意义,然后由每组代表汇报。

第三步:了解垓下之围的主要人物和事件(20分钟)1. 分发相关资料和文献,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做笔记;2. 学生小组合作,研究垓下之围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然后由每组代表介绍。

第四步:探讨垓下之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0分钟)1. 分组辩论:将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辩论垓下之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 辩论结束后,进行全班讨论,总结垓下之围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第五步:课堂小结和延伸(10分钟)1. 教师对本堂课进行小结,强调垓下之围的重要性和学习收获;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垓下之围的读后感或思考题。

《垓下之围》教学设计

《垓下之围》教学设计
《大学语文》课程授课教案
授课
题目
《垓下之围》
授 课
时间长度
45分钟
授课
学时
1学时
授课对象
统招大专一年级学生
教学
目标
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项羽的性格特征。
2.概括文中的三个场面描写及其表现作用。
教学
重点
通过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分析人物的悲剧性格
教学
难点
正确认识项羽。
教学
方法
分析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方式:讲授 探究□ 问答□ 讨论 演示□ 练习□ 其他□
学生在掌握作品内容的同时对人物形象进行把握。
第三步
(5分钟)
总结
口头总结本次课程内容。
复习本节课内容。
掌握本节课重点。
板书
《垓下之围》
一、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有人爱不得——爱情之悲)
二、东城快战
1.阴陵迷道(有时缓不得——民情之悲)
2.东城快战(有谋使不得——军情之辈)
三、乌江自刎
1.拒渡(有路回不得——乡情之悲)
教学
手段
分析
多媒体、板书
教学手段:板书 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标本□ 挂图□ 音频□ 其他□
过程
设计
导入5分钟;授新课内容35分钟;总结5分钟
授课
类型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的意图
第一步
(5分钟)
导入新课
以介绍项羽的京剧脸谱作为导入。
观看PPT的脸谱,体会项羽的悲剧色彩。
让学生对项羽有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
(35分钟)
讲授课程内容:介绍《史记·项羽本纪》;通过《垓下之围》分析项羽的悲剧性。

《垓下之战》教案

《垓下之战》教案

《垓下之战》教案和练习学习目标1. 熟读文本,把握文意。

2. 了解项羽的性格特点,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 鉴赏精彩的场面、细节描写。

4. 进一步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引、壁、举、诣、期、顾”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等虚词的用法。

5. 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2.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3. 对项羽性格的把握4. 精彩的场面描写学习难点1. 较难翻译的语句2. 项羽悲剧结局的启示文本解读一. 《项羽本纪》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

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

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

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

《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

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垓下之围教案

垓下之围教案

垓下之围教案教案标题:垓下之围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垓下之围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掌握垓下之围的战略和战术。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垓下之围的历史背景介绍。

2. 垓下之围的战略和战术分析。

3. 垓下之围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视频或相关资料引入垓下之围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讲授:2. 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垓下之围的历史背景,包括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参战方等。

3. 分析垓下之围的战略和战术,包括围困战略、兵力部署、指挥策略等。

4. 探讨垓下之围的影响和意义,包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军事战略的演变等。

讨论活动:5.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对垓下之围的理解和观点。

6. 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出发,讨论垓下之围的胜败原因,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证据支持。

实践活动:7. 模拟垓下之围的战斗情景,让学生分成两个阵营,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战略规划和实战演练。

8. 学生可以选择使用棋盘、模型或虚拟游戏等方式进行模拟战斗,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决策能力。

总结评价:9. 结合教学内容,对垓下之围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战术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0. 提供学生写作或口头报告的机会,让他们展示对垓下之围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资源:- 垓下之围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视频或动画片段- 棋盘、模型或虚拟游戏评估方式:- 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表现- 学生写作或口头报告的内容和表达能力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历史战役,比较不同战役的战略和战术。

- 组织参观或实地考察与垓下之围相关的历史遗址或博物馆。

注意事项:- 根据教育阶段的要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

-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情感投入和思考。

司马迁《史记》垓下之围教案

司马迁《史记》垓下之围教案

垓下之围一、重点难点1.重点:选取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叙事详略得当,疏密有致。

2.难点:场面描写气氛悲壮,感人肺腑。

二、背景材料1.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幼年好学,二十岁以后曾屡次出外游历,观察民情风俗,足迹遍及南北各地。

三十岁为郎中,常随汉帝到各地巡游。

元封三年(前108),继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有机会读到大量政府藏书。

他继承其父想编写一部史书的遗志,于太初元年(前104)开始着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前99),由于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得罪下狱,被处宫刑。

太始元年(前96)被赦出狱,任中书令。

当时的中书令大都由宦官充任,因此他感到这是一种耻辱。

但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他含垢忍辱,发愤著书,终于在征和初年(前92)左右基本写成。

不久即去世。

司马迁写作《史记》,不但取材于前代的历史文献,还从亲身游历中积累了大量现实生活的资料。

书中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和统治阶级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丑恶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社会下层被压迫者和反抗者则寄予一定的同情。

由于他在记叙历史人物时注入了自己的深厚感情,再加上语言精炼生动,书中的人物往往写得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2.《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

其中“本纪”12篇,按帝王世序和年代记载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帝王本人的事迹;“表”10篇,用表格将错综复杂的史实简明的谱列出来;“书”8篇,分别记述礼乐、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的情况;“世家”30篇,记述诸侯、王的事迹;“列传”70篇,为官吏、名人乃至一部分下层社会的人物立传。

它“统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所使用的纪传体形式对后代史书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作品,被后世奉为典范。

垓下之围电子教案

垓下之围电子教案
教 案 用 纸 NO.________
总体要求:
1、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2、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认知文章的记叙方式
4、识别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
5、理解文中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的作用
6、理解文中所运用的对比、铺垫、烘托、象征等表现方法,说明其表现作用
7、辨识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修辞方法
三、有谋使不得——军情之悲
赏析场面三:东城快战
教 案 用 纸 NO.________
徐州会战时,项羽3万人马,对抗刘邦56万大军。结果还是项羽大胜,刘邦大败。刘邦在那次败逃时,连父母妻子都被项羽俘获。可见项羽军事谋略之胜。兵围垓下时,项羽平生第一次陷入了真正的重重包围之中。兵无粮,马无草,外无援军。垓下乃弹丸之地,且为平原,无险可守,不能打持久的坚守战。项羽长于野战,不善固守,也无法在此长时间地固守待变。兵围东城时,项羽虽分兵四处沉心应战,也早已回天无力。从十万之众到八百余人,到百余人、28骑,再到26骑,岂非军情之悲乎?
秦亡之次年,二月,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大封诸侯18,而不及伯子。伯子颇怏怏。
汉王反于汉中,楚汉连战。汉王用陈平谋,行反间于楚。项羽疑诸将,诛杀无度。是时,楚营人人自危。伯子恐项羽之诛,怨项羽之不己侯。背羽,归汉。
六、有尸保不得——亡情之悲
垓下之战,项羽不仅败得惨,自刎之后的情况更惨。项羽好歹说也曾是群雄的领袖,为推翻暴秦立下汗马战功。再说尊重对手,善待对手遗体的例子也很多。可项羽死后的情况呢?“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项羽的遗体成为敌人封侯得赏的台阶,故谓之“亡情之悲”。

垓下之战教案

垓下之战教案

垓下之战【学习目标】1.通过梳理检测的方式,辨清熟记“属”“乃”的常用意义及用法。

2.通过分析项羽形象,进一步了解掌握《史记》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通过评价项羽性格与命运,初步感知悲剧美。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课本、学案、积累本【活动一】学习成果汇报(课前小测)通过课前小测展示学习成果。

一个实词、一个虚词(学生做小卷,同桌交换批改,抽背)我们刚才“通过梳理检测的方式,辨清熟记“属”“乃”的常用意义及用法。

”完成了本节课的第一个学习目标(投影1)齐读本节课另外两个学习目标。

(投影1)导入:在色彩斑斓、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可谓是最为悲壮的英雄。

两千多年来人们在他身上倾注了太多复杂的情感。

他的豪气、侠气、义气、骨气俨然化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学符号审美符号镌刻在中华文化的丰碑之上。

今天就让我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次走进《垓下之战》,去看一看太史公笔下那个有血有肉、鲜活饱满的项羽是怎样炼成的。

【活动二】走进文本,初识悲剧美。

(3、4、5段)鲁迅先生赞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说它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史学价值求“真”,文学价值求“美”。

也就是说,在《史记》中存在两种叙事方式:为了求真的历史叙事和为了求美的审美叙事。

(投影2)首先让我们看看在3、4、5段中有哪些历史叙事,老师做了一个整理,一起来读一读。

(投影3)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于是项王直夜溃围南出。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

至阴陵,迷失道,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围之数重,项王无所惧,力战,所当无敌。

汉军欲得封赏,不退,项王持短兵接战,杀汉军数百人,身亦被十余创,自度必死,以头赠故人,乃自刎而死。

同学们看我这个缩减版和原文版相比,原文版多了什么?(投影4、5、6)D3中多了霸王别姬情节,多了一首《垓下歌》D4中多了一场突围之战(快战)D5中多了与乌江亭长的对话和那条小船这些多出的情节文字就是审美叙事的文字。

鲁人版史记选读第五单元第9课垓下之围教案..doc

鲁人版史记选读第五单元第9课垓下之围教案..doc

垓下之围一、教学设计说明:近儿年高考对鉴赏类题目的要求越越高,有必要使学生对此早日有所准备。

选择垓下之围是因为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深入人心,学生对此人有较深的了解,较易于展开评论。

同时通过这一悲剧形象,结合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从而使学生能够引磨难为奋斗,化逆境为动力。

找准目标,勇敢前行。

二、教学目标:依托《垓下之围》通过对项羽的人物形象的鉴赏,学习人物鉴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概括人物鉴赏的方法四、教学重点如何进行人物形象的鉴赏五、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放《十面埋伏》音乐)刚才的这首乐曲同学们都很熟悉吧。

(琵琶曲《十面埋伏》)这是根据历史上哪个事件改编的?(幻灯片)《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表现的是处汉战争最后一-战一一垓下之战的情景,着重渲染了刘邦军队得胜之姿态,渲染了西楚霸王英雄之末路。

大屏幕显示: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

徐而察Z,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Z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

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怒,终而涕泪之无从—《四照堂文集》(幻灯片)这是明代学者王猷定在听了《十面埋伏》后在他的《四照堂文集》留下的一段文字。

(陈丽舟读一下。

)在这段文字浓缩了整个《垓下之围》的故事,一共有哪几个场景?(霸王别姬、垓下突围、乌江自刎)(幻灯片)上节课我们进行了文字的疏通工作,这节课通过对项羽人物形象地分析,学习并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幻灯片)(二)、深入阅读课文带问题阅读课文:你最欣赏哪个场景的项羽?在这个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1、霸王别姬我喜欢霸王别姬的项羽,因为……展现了霸王多情的一面:面对虞姬唱《垓下歌》慷慨悲凉,既展示了霸王多情的一面,同时也将霸王有心保护爱人却乂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泣”逝去的霸业、江山、美人、乌雄马……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最爱、江山、美人、霸业、英名等,崛起于城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四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复杂的,文的一个“泣”字极其传神地表现了这种难言的情感。

垓下之围教案

垓下之围教案

《垓下之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史记》、项羽。

2、分析课文内容。

3、课文层次与人物分析。

4、对项羽的评价二、教学重点1、了解司马迁、《史记》、项羽。

2、分析课文内容。

3、课文层次与人物分析。

三、教学难点对项羽的评价四、教学时数2课时五、教学媒体多媒体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问:“关于司马迁、关于史记、关于项羽,你了解多少?”学生答:“司马迁,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著有《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述历史);项羽重武轻文,有始无终。

(二)授课1、关于司马迁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生卒年代,史无明文。

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一说生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大约卒于公元前86年(汉昭帝始元元年),一说卒于公元前87年(汉武帝后元二年),又一说卒于公元前90年(汉武帝征和三年)。

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

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少年受业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

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10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

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壮年游历司马迁大约22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些农业劳动。

大学语文教案12垓下之围

大学语文教案12垓下之围

大学语文教案12垓下之围第一篇:大学语文教案12垓下之围学校名称:南鄂专修学院大学语文教案任课教师:夏简保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2、掌握有关司马迁、《史记》及《二十四史》等文常知识;3、理解司马迁人物形象刻画的精彩;4、体会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

教学设想:[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倒装句、省略句等文言词法;2、体会人物形象的各种刻画方式[难点]1、加强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翻译能力;2、了解司马迁对项羽这一人物设定的深层含义。

[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课开始,向同学们介绍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导语:李清照这首有名的绝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育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

而这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则是由著名的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塑造的。

下面,我就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司马迁以及《史记》的相关内容。

二、司马迁及《史记》的简介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父亲司马谈是学问渊博的历史学家,原本打算写一部全面系统的史书,但在写作中不幸病逝了。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为《史记》倾注毕业心血。

在《史记》的写作过程中,司马迁因李陵一案惨遭宫刑。

但他强忍悲痛,努力写作,最终守成了这部史学巨著——《史记》。

他自言,写《史记》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纪传体是指以人物为中心的叙史方式,通史则相对于断代史而言。

《史记》全面记叙了自黄帝到汉武帝近三千年的历史,规模宏大,贯通古今。

全书共130篇,由本纪(12篇),列传(70篇),世家(30篇),表(10篇),书(8篇)五部分组成。

“本纪:是帝王的传记,“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种代表性人物的传记,“世家”是开国元勋以及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表”是大事年表,“书”则记载礼制、官司制等各种制度。

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史记》一书,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 垓下之围教案

6  垓下之围教案

《垓下之围》教案【教学目的】1、识记常见的重点文言词语2、理解本文选材的特点3、认识悲剧英雄的形象【教学重点】项羽的浩然之气【教学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项羽2、选材结构特色课时安排:2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安徽省灵璧县有一千年古墓,墓穴中躺着一绝代佳人,其墓碑上刻着一幅对联,大家猜猜这位绝代佳人是谁?“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公元前202年,项羽率兵突围,败在垓下(今灵璧县沱河北岸),被刘邦率领的汉军团团围住。

刘邦采用“四面楚歌”置疑兵阵,瓦解楚兵军心,致使项羽中计,导致全军覆灭,演出了令人肝肠寸断的“霸王别姬”悲剧。

相传,虞姬自刎后,项羽带着她的尸体,向南驰走,不料汉兵追至,项羽无可奈何地丢下了虞姬的尸体。

后来这里出现的村庄就叫“霸离铺”意指霸王别姬之处。

项羽突围后,虞姬的尸体被来不及突围的楚兵移葬于“霸离铺”东2.5公里处,后来这里出现的村庄就叫“虞姬村”,两处自得名以来,至今沿袭不变。

二、关于《史记》和司马迁1、《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及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及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学语文垓下之围教案

大学语文垓下之围教案

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垓下之围》,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英雄形象的塑造,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辨证态度。

2. 培养学生品味语言和细节描写,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垓下之围》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英雄与命运的关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对项羽悲剧英雄形象的理解。

2. 品味语言和细节描写,感受作者对项羽的态度。

教学难点:1. 品味语言和细节描写,理解作者对项羽的态度。

2. 迁移积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深入感受文本。

2. 品味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和细节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3. 迁移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垓下之围》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

2. 提出问题:为什么司马迁会将项羽塑造成悲剧英雄?二、整体把握1. 学生听读课文,认准字音,明确节奏。

2. 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解,领会文意。

3. 学生朗读课文,归纳情节,揣摩作者对项羽的态度。

三、品味具体研习1. 品味语言描写,初识人物形象。

- 抓住“可奈何”、“耐若何”等词语,得出项羽穷途末路的形象。

- 抓住“所当者破,所击者服”等词语,得出项羽骁勇善战的形象。

- 抓住“不忍”、“为若德”等词语,得出项羽侠骨柔肠的形象。

2. 品味细节描写,再识人物形象。

- 分析正面、侧面的语句,找出其作用。

- 概括出项羽悲剧英雄的形象。

四、迁移积累1. 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项羽悲剧英雄形象的理解。

2. 学生谈谈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对项羽悲剧英雄形象的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诵读、品味、迁移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垓下之围》的内容,感受作者对项羽悲剧英雄形象的塑造。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品味语言,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同时,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完整word版)大学语文教案12垓下之围

(完整word版)大学语文教案12垓下之围

《垓下之围》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2、掌握有关司马迁、《史记》及《二十四史》等文常知识;3、理解司马迁人物形象刻画的精彩;4、体会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

教学设想:[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倒装句、省略句等文言词法;2、体会人物形象的各种刻画方式[难点]1、加强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翻译能力;2、了解司马迁对项羽这一人物设定的深层含义。

[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课开始,向同学们介绍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导语:李清照这首有名的绝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育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

而这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则是由著名的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塑造的。

下面,我就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司马迁以及《史记》的相关内容。

二、司马迁及《史记》的简介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父亲司马谈是学问渊博的历史学家,原本打算写一部全面系统的史书,但在写作中不幸病逝了。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为《史记》倾注毕业心血。

在《史记》的写作过程中,司马迁因李陵一案惨遭宫刑。

但他强忍悲痛,努力写作,最终守成了这部史学巨著——《史记》。

他自言,写《史记》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纪传体是指以人物为中心的叙史方式,通史则相对于断代史而言。

《史记》全面记叙了自黄帝到汉武帝近三千年的历史,规模宏大,贯通古今。

全书共130篇,由本纪(12篇),列传(70篇),世家(30篇),表(10篇),书(8篇)五部分组成。

“本纪:是帝王的传记,“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种代表性人物的传记,“世家”是开国元勋以及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表”是大事年表,“书”则记载礼制、官司制等各种制度。

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史记》一书,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出了《史记》独特的行文神韵。

三、文章翻译那么我们接下来就看一看,司马迁是如何刻画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

垓下之围备课教学设计

垓下之围备课教学设计

垓下之围备课教学设计引言:垓下之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02年的中国战国时期。

这场战役以秦国与赵国之间的对峙为背景,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以垓下之围为主题,设计一堂备课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垓下之围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同时培养他们的分析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垓下之围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掌握垓下之围的主要战略和战术;- 理解垓下之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和思考垓下之围的原因和结果;-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整理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 通过展示垓下之围的图片或战场模型,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对垓下之围有什么了解?步骤二:背景介绍(10分钟)- 概述战国时期的背景,介绍秦国和赵国的地位和关系;- 解释垓下之围的起因和目的。

步骤三:战略分析(15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角色(如秦军将领、赵军将领、智囊等),分析他们在垓下之围中所采取的战略;- 学生展示和讨论各自组的分析结果,收集不同意见。

步骤四:战术实施(20分钟)- 分析选定一组将领和军队的战术思路和实施过程;- 学生模拟演练战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垓下之围的战斗过程。

步骤五:结果评价(10分钟)- 通过问答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垓下之围的结果,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激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展开讨论。

步骤六:展示与总结(15分钟)- 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以海报或PPT形式展示给全班;- 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研究兴趣。

2. 合作学习法:设计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垓下之围教案最新

垓下之围教案最新

《垓下之围》【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2、掌握有关司马迁、《史记》及《二十四史》等文学常识;3、理解司马迁人物形象刻画的精彩;4、体会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倒装句、省略句等文言词法;2、体会人物形象的各种刻画方式【教学难点】了解司马迁对项羽这一人物设定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安排】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导语:李清照这首有名的绝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

而这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则是由著名的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塑造的。

下面,我就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司马迁以及《史记》的相关内容。

一、司马迁及《史记》简介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父亲司马谈是学问渊博的历史学家,原本打算写一部全面系统的史书,但在写作中不幸病逝了。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为《史记》倾注毕业心血。

在《史记》的写作过程中,司马迁因李陵一案惨遭宫刑。

但他强忍悲痛,努力写作,最终守成了这部史学巨著——《史记》。

他自言,写《史记》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纪传体是指以人物为中心的叙史方式,通史则相对于断代史而言。

《史记》全面记叙了自黄帝到汉武帝近三千年的历史,规模宏大,贯通古今。

全书共130篇,由本纪(12篇),列传(70篇),世家(30篇),表(10篇),书(8篇)五部分组成。

“本纪:是帝王的传记,“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种代表性人物的传记,“世家”是开国元勋以及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表”是大事年表,“书”则记载礼制、官司制等各种制度。

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史记》一书,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项羽简介:项羽(前232—前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

出身楚国贵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垓下之围
三十垓下之围
《史记》
[教学目标]
1.掌握“壁、逝、莫、骑、绐、东、卒、独、面”等
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熟悉“何……之”、“奈……何”、“无以”等句式。

熟记有关《史记》的文学、文化常识。

2.了解本文选材、组材方面的特色。

3.熟悉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形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
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重点、难点]
1.本文是从那些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悲剧英雄个性的。

2.本文虽是历史传记,其中却多有细节描写,试分析
这样描写的作用。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一、作者、背景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86?),宇子长,阳夏龙门(今陕西韩城县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作太史令。

司马迁10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古文,曾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
学习。

青年时代曾两次漫游祖国,走遍大江南北、黄河
上下,足迹几遍全国。

他饱览名山大川,收集传说史迹,考察风土人情,接触下层人民,积累了珍贵的史料。


死后,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史记》的.写作。

五年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遭受腐刑。

三年后被赦,担任中书令,他发愤著书,经十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完
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著作。

《史记》记述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有12
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绩),30世家(是先秦
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70列传(为历代有
影响人物的传记,另外还有少数列传为国史和少数民族史),10表(是多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8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计52
万多字,不论在文学还是史学方面,司马迁都给我们留
下了巨大的财富。

宋人郑樵评曰:“使百代而下,史官
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六经之后,唯有此作。

”鲁迅评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美的一篇。

全文主要描写了三大战役,巨鹿之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注目的
英雄;鸿门宴上,坐失良机,埋了悲剧的种子;垓下之围,慷慨悲歌,留下末路英雄之悲怆。

课本节选了第三
战役的部分文字。

二、请学生根据注释正音、朗读课文。

三、以学生互问方式解释加点字,并翻译句子。

项王军壁(于)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壁:营垒,名词活用为动词,扎营、驻扎
兵:军队
及:以及
之:代词,指代项王军
句子翻译:项王军队在垓下驻扎。

军队很少,粮食也完了,汉军以及诸侯的兵马把他们包围了好几层。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夜:在夜晚,名作状
楚:用楚地方言,名作状
惊:惊异
在夜晚听到汉军营的四面八方都用楚地方言唱歌,项王于是非常惊异地说道:“难道汉军已经全部占有了楚国吗?(不然)这汉营中楚人怎么这么多呀!
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则:于是
夜:在夜间,名作状
项王于是夜中起床,在营帐中饮酒。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项王)常骑之。

有美女名叫虞,常受宠幸而跟随在项羽身边;有匹骏马,名叫骓,(项王)经常骑着它(行军作战)。

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
于是:在这时
忼慨:同“慷慨”,情绪激昂(忼,慷的古字)
就在此时,项王情绪激昂悲愤地唱起歌来,自己作诗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兮: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啊,呀
盖:超过
时:时运
逝:奔驰
“力气能拔起大山呀,英雄之(豪)气超过全世,时运不利啊,乌骓马也不奔驰。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奈何:怎么办
若:第二人称代词,你
奈……何:固定句式,对……怎么办
乌骓马不奔驰啊,我可对你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对你怎么办呀!”
(项王)歌数阕,美人和之。

唱了好几遍,美女虞姬也应和着唱了一首诗。

*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刘邦在彻底击败项羽,做了几年皇帝后回家乡沛县时,在欢乐的宴会上哼唱的一首诗。

这是一首豪情满怀的歌。

《垓下歌》和《大风歌》说不上有多少艺术性,但十分确切地表明了“诗言志”的道理。

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泣:眼泪;哭
莫:没有谁
项王流下了几行眼泪,左右的将士都哭起来,没有人能仰视。

四、小结
开篇就把人物置身于特殊的典型环境之中:“军壁垓下”点出大战发生的地点,“兵少食尽”、“围之数重”、再加上四面楚歌,可见楚军局势之危。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项王并不顾惜自身的生命,而是割舍不下常伴左右的虞姬和乌骓马,作者为我们展现了英雄的另一个侧面:此时的英雄身处末路,纵然他非常多情,但有的也只能是无奈的悲愤。

所以作者在这一段中重点是抒情,写英雄的柔情,节奏纡徐,感情深沉,表现英雄身
处末路,多情而又无奈的心境。

本文虽是历史传记,其中却多有细节描写,如“夜闻
楚歌”、“项王悲歌”、“虞姬和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等,并且在这些细节多有对历史事实合理
的艺术加工,如“”慷慨悲歌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悲剧英雄形象。

垓下之围由教案频道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