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五十味药证-三字经

合集下载

医学三字经卷之四

医学三字经卷之四

医学三字经卷之四眩晕方一味大黄散鹿茸酒二方见上“三字经”注。

加味左归饮治肾虚头痛如神,并治眩晕目痛。

熟地(七八钱) 山茱萸怀山药茯苓枸杞(各三钱) 细辛炙草(各一钱) 川芎(二钱) 肉苁蓉(酒洗,切片三四钱)水三杯,煎八分,温服。

正元丹(《秘旨》)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吐利厥冷。

有时阴火上冲,则头面赤热,眩晕恶心。

浊气逆满,则胸胁刺痛,脐肚胀急。

人参(三两,用附子一两煮汁收入,去附子) 黄(一两五钱,用川芎一两酒煮汁收入,去川芎) 山药(一两,用干姜二钱煮汁收入,去干姜) 白术(三两,用陈皮五钱煮汁收入,去陈皮)茯苓(二两,用肉桂六钱酒煮汁收入,晒干勿见火,去桂) 甘草(一两五钱,用乌药一两煮汁收入,去乌药)上六味,除茯苓,文武火缓缓焙干,勿炒伤药性,杵为散。

每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红枣一枚,同煎数沸,入盐一捻,和滓调服。

服后,饮热酒一杯,以助药力。

呕哕吐方二陈汤半夏(二钱) 陈皮(一钱) 茯苓(三钱) 炙草(八分)加生姜三片,水二杯,煎八分服。

加减法详“三字经“注。

小柴胡汤方见《伤寒》。

吴茱萸汤方见《隔食反胃》。

大黄甘草汤(《金匮》) 治食已即吐。

大黄(五钱) 甘草(一钱五分)水二杯,煎八分服。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仲景) 凡呕家夹热,不利于香砂橘半者,服此如神。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一钱五分)水一杯半,煎七分服。

进退黄连汤黄连(姜汁炒) 干姜(炮) 人参(人乳拌蒸,一钱五分) 桂枝(一钱) 半夏(姜制,一钱五分) 大枣(二枚)进法:用本方七味俱不制,水三茶杯,煎一杯温服。

退法:不宜用桂枝,黄连减半,或加肉桂五分。

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

但空腹服崔氏八味丸三钱,半饥服煎剂耳。

癫狂痫方滚痰丸(王隐君) 治一切实痰异症。

孕妇忌服。

青礞石(三两,研如米大,同焰硝三两,用新磁罐内封固,以铁线扎之,外以盐泥封固,过研末。

水飞,二两实) 沉香五分,另研) 川大黄(酒蒸) 黄芩(炒,各八两)共为末,水泛为丸,绿豆大。

张仲景50味药证

张仲景50味药证

张仲景50味药证桂枝主治气上冲。

2-5两芍药主治挛急,尤以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为多。

4-6两。

甘草主治羸瘦,兼治咽痛、口舌糜烂、心悸以及燥、急、痛、逆诸症。

大枣配甘草主治动悸、脏躁;配生姜主治呕吐、呃逆;配泻下药可保护胃气。

麻黄主治黄肿,兼治咳喘及恶寒无汗而身痛着。

2-6两。

附子主治脉沉微及痛证。

5-15克,每10克先煎的时间增加15分钟。

乌头主治腹中剧痛、或关节疼痛而手足逆冷、脉沉紧着者。

干姜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

生姜主治恶心呕吐。

细辛主治恶寒不渴,兼治咳、厥冷、疼痛者。

吴茱萸主治腹痛、头痛而干呕、手足厥冷、脉细者。

柴胡主治往来寒热而胸胁苦满者。

半夏主治呕而不渴者,兼治咽痛、失音、咽喉异物感、咳喘、心下悸等。

15-60克。

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肌无力者。

1-5两。

白术主治渴而下利者,兼治冒眩、四肢沉重疼痛、短气、心下悸满、小便不利、水肿。

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猪苓主治小便不利者。

泽泻主治冒眩而口渴、小便不利者。

滑石主治小便不利而赤者。

防己主治下肢水肿。

葛根主治项背强痛、下利而渴者。

栝楼根主治渴者。

黄连主治心中烦,兼治心下痞、下利。

黄芩主治烦热而出血者,兼治热痢、热痞、热痹。

黄柏主治身黄、发热小便不利且赤者,兼治热利。

栀子主治烦热而胸中窒者,兼治黄疸、腹痛、咽喉疼痛、衄血、血淋、目赤。

大黄主治痛而闭、烦而热、脉滑实者,兼治心下痞、吐血衄血、经水不利、黄疸、呕吐、痈疽疔疮等。

芒硝主治便秘、舌面干燥而谵语者。

厚朴主治腹满、胸满,兼治咳喘、便秘。

枳实主治胸腹痞满而大便不通者。

栝蒌实主治胸中至心下闷痛而大便不通者。

薤白主治胸腹痛,兼治咳唾喘息、里急后重。

石膏主治身热汗出而烦渴、脉滑数或浮大、洪大着。

15-20克知母主治汗出而烦。

龙骨主治惊悸而脉芤动者。

牡蛎主治惊悸、口渴而胸胁痞硬着。

人参主治气液不足。

麦冬主治羸瘦而气逆、咽喉不利者。

阿胶主治血证。

地黄:干地黄主治血证。

当归主治妇人腹痛。

川芎主治腹痛。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读后感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读后感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读后感
(最新版)
目录
1.张仲景其人及其对中医学的贡献
2.五十味药证的概念及意义
3.读《张仲景五十味药证》的感悟
4.对中医学的思考和启示
正文
张仲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被尊奉为“医圣”,他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其中详细记录了他的医术和药方。

而《张仲景五十味药证》则是对张仲景医药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总结,为我们今天理解和应用中医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五十味药证,即五十种药物的应用证候,是张仲景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功效,结合疾病的症状和病机,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

这种理论强调药物与疾病的对应关系,体现了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原则。

通过深入研究五十味药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用药之道,提高临床疗效。

阅读《张仲景五十味药证》,让我对中医学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

张仲景的医药理论,不仅注重药物的功效,更强调药物与疾病的对应关系,这种思想对现代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同时,五十味药证的研究,也让我更加明白,中医学的治疗,并非简单地对症下药,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辨证,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此外,五十味药证的研究,也让我对中医学的现代化有了新的思考。

中医学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理论和方法上,更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医学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验证,从而推动中医学的现代化进程。

总的来说,《张仲景五十味药证》是一本深入研究张仲景医药理论的重要著作,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药《三字经》(20200704175356)

中药《三字经》(20200704175356)

中药《三字经》解表类麻黄温汗喘行能利水表证平嫩桂枝温通经调营卫解肌成紫苏叶散风寒紫苏梗安胎全全生姜止呕良生姜皮利水尝夏季凉香薷防治暑病此首当感风寒用荆防芥穗炭止血良川羌活祛风寒止痹痛善上肢白芷辛阳明痛厥阴痛用藁本苍耳子通鼻窍疗鼻渊辛夷花薄荷凉利咽目能透疹肝气疏牛蒡子消咽肿能滑肠能透疹蝉脱衣止痉风透风疹翳能明风热证桑叶行清肝目菊花通曼荆子散风热利头目不口」缺升阳药柴升葛柴退热升清解均透疹葛生津葛根花脾酒醒木贼草合香附水煎洗疣能除清热类生石膏四大症与知母并滋阴天花粉能生津能消肿能排脓淡竹叶除烦渴配伍用除热淋山梔子三隹经-八、、心肺胃多功能生泻火炭止血合豆豉除烦热夏枯草清肝火降血压散郁结密蒙花青箱子谷精草皆退翳苓连柏除湿热归三焦各有说炭黄苓于止血炒制品安胎多川黄连清心火盐黄柏下焦执1 八、、龙胆草泻肝火利湿热且下泻犀角粉血热行热昏迷能清心生地黄血热凉生津液亦润肠苦玄参解热毒水泡服咽痛除赤芍药牡丹皮凉血热散血淤解热毒双花翘消痈结连翘高蒲公英紫地丁解热毒一并行大青叶板二根青黛末凉血肿牛黄药属寒凉开窍时此首当鱼腥草疗肺痈解热毒排恶脓利咽喉山豆根痢要药白头翁鸦胆子治鸡眼敷患处疣可痊败酱草治肠痈捣烂敷疮疥平蛇舌草利湿热治肝炎抗癌多白藓皮蛇床子除湿热止痒奇漏芦片治乳痈合山甲乳汁通胡黄连银柴胡地骨皮虚热除退虚热有青蒿配鳖甲效更咼泻下类川大黄味苦寒生泻下宜短煎酒川军淤血症炭锦纹止血用元明粉咸软坚合蒜敷阑尾痊番泻叶水泡服治便秘功能殊火麻仁润燥肠津血枯本品尝郁李仁润肠强利水肿效相当峻下药遂戟芫俱有毒醋制减逐水饮力猛然不宜水入丸散牵牛子黑白丑去积虫蓄水流祛风湿类独活辛寒痹痛为要药下肢灵威灵仙性善走止痛强骨鲠喉汉防己消水肿木防己止痹痛大秦艽寒热痹清虚热常用之酸木瓜能化阴治痹痛治转筋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品五加皮分南北南多补北利水白花蛇强通络搜骨风恃要药芳香化湿类茅苍术辛苦温燥湿脾显奇功川厚朴除胀满能燥湿能平喘广藿香辛微温解暑湿止呕灵佩兰叶藿香似口中甜习用之广砂仁悦脾胃温中州安胎配石菖蒲开心窍祛痰湿和胃妙利水渗湿类云茯苓甘淡平利水湿健脾神猪苓药甘淡平利水湿效如神建泽泻甘淡寒利水湿泻热联慧苡仁除痹痛利水湿能排脓车前子目涩赤小便通大便实滑石粉膀胱经解暑热溺淋通木通草治热淋能通孚L孕慎用金钱草治热淋除结石为将军海金沙布包煎淋病宜石淋先石韦叶血石淋管型尿必须用薢粉萆治尿浊膏淋症不口」缺茵陈蒿退黄疸辨证用效无边地肤子膀胱热皮肤痒效甚捷冬瓜皮利水肿冬瓜子排痈脓赤小豆甘酸平消水肿排脓行萹蓄苦能通淋煎汤洗止痒用瞿麦寒治淋症破淤血且通经灯心草利小便治热淋除心烦温里类黑附子宜先煎亡阳症散诸寒走不守四肢冷除痹痛也有功干姜辛温肺饮暖中州回阳功官肉桂散寒痛补阳火温通经吴茱萸调疝气脐腹痛酸水治北细辛祛风寒善止痛性走窜化痰饮通窍关除风寒疗鼻渊川花椒逐邪寒杀蛔虫温而暖公丁香温脾肾降逆气呕呃用高良姜温中州脘腹痛也止呕小茴香温肾胃除疝气睾丸坠理气类广陈皮理气滞宽胸膈化痰湿青皮药疏肝气疝气痛消积滞枳实苦能破气能消积除痰痞佛手片辛苦温疏肝气调理中广木香辛苦温既行气又调中香附子解肝郁妇科病无可比台乌药行气痛温肾寒寒疝症沉水香纳肾气调中焦降气逆川楝子能泻肝气滞痛疗虫癣荔枝核甘涩温疗寒疝气能通薙白辛胸痹通宽胸膈为正品白檀香胸腹痛气芳香冠心病柿子蒂降胃气灵活用止呃逆九香虫肝脾肾助肾阳行止痛消食类焦三仙神麦楂消食积和胃夸莱菔子化食积降消痰回乳矣鸡内金消石食固涩精止尿遗驱虫类使君子小儿药消疳积蛔虫宝苦楝子杀诸虫疗疥癣此首冲槟榔片寄生虫消食积气水行南瓜子能杀虫合槟榔效力宏生贯众解热毒炭止血虫症除止血类大小蓟凉止血消毒痈出血夺生地榆凉收敛下焦血烫伤显白茅根治尿血热淋证溺痛涩槐树花苦微寒治痔血功独擅侧柏叶止血凉吐崩衄此可尝仙鹤草止血广收敛补出血良白及品咯叶血疮痈毒肌复活棕榈炭涩收敛无瘀滞止血贤田三七止血佳不留瘀效堪夸茜草根凉止血化血瘀需斟酌生蒲黄长止血不留瘀炭收涩艾叶温散寒痛止出血虚寒性灶心土脾虚寒不统血吐泻痊藕节平止血行兼化瘀效显明补血类当归温长补血又止痛妇科灵熟地黄补血良精髓虚必须尝生首乌润大肠填精血制后良杭白芍缓肝急养阴血疼痛止阿胶甘止血良善补血烊化尝龙眼肉益心脾神可安血可止活血类川芎辛血气行下血海上巅顶制乳没化血瘀止疼痛又生肌延胡索止痛良行气血醋制强郁金片凉清心利肝胆治胁痛片姜黄破血气通经络行肢臂广莪术京三棱猛消积症瘕痛紫丹参顶四物养心神冠心除紫金龙即虎杖解热毒治肝炎益母草女要药祛血瘀水肿消泽兰叶消水肿祛瘀结不伤正鸡血藤舒筋络肢麻痛兼补血桃仁泥祛瘀强血瘀证润燥肠红花温瘀热清少养血多通经五灵脂血滞痛炒止血化瘀生怀牛膝善下行补肝肾强骨筋川牛膝善通经下肢痹小便淋穿山甲善走窜消痈肿乳涌泉地鳖虫有小毒逐瘀血续筋骨降真香辟恶秽行血瘀胀痛退自然铜伤科药散瘀痛骨折疗王不留性善走通经脉乳长流刘寄奴化食丹通经脉瘀血散苏木平行积血产后瘀医仆跌化痰止咳平喘类制半夏嗽呕宁治湿痰为上品天南星治风痰破伤风搐自安白附子止痉风散壅结治面病白芥子化胁痰阴疽证服之安旋覆花降逆气消痰水包煎宜白前平归肺经痰嗽喘效能应前胡凉能祛痰风热嗽效果显瓜蒌仁润肺肠瓜蒌皮清肺良川贝母长润肺软消坚为浙贝天竺黄急慢惊清心热化痰功竹茹甘性微寒止呕啰除热痰海浮石除顽痰镇肝惊治惊痫海藻咸能软坚治瘿瘤瘰疬痊黄药子散瘿肿解热毒血热清胖大海疗咽痛音嘶哑能出声苦杏仁润燥肠平咳喘功效良生百部灭虱虫炙百部润肺灵炙紫菀消痰咳款冬花嗽要药炒苏子降肺气止咳喘通便宜桑白皮泻肺热利水肿平喘咳葶苈子泻肺痰胸积液胸膜炎枇杷叶化痰咳清胃热止呕啰马兜铃喘咳平降血压痔疮痛银杏果有小毒敛涩肺带下除女神类朱砂寒镇心神清热毒定魄魂生磁石重镇潜聪耳目纳气喘生龙骨平肝阳镇心神煅收藏琥珀末定惊神要冲服善血淋酸枣仁养心神益肝血汗证宁柏子仁心神养润肠道安五脏远志苦宁心神开心窍消痈肿合欢皮和心志令欢乐肿痛止平肝息风类羚羊角息肝风疗壮热目能明石决明平肝阳清肝目先煎尝生牡蛎平肝阳软散结煅收藏珍珠寒镇惊痫敛生肌除热肝珍珠母平清肝目赤涩头晕眩代赭石功降逆平肝阳止血宜双钩藤忌久煎惊痫抽清平肝明天麻疗眩晕肝风证皆能统决明子祛肝热润大便止鼻血全虫蝎止痉良散毒结定痛强白僵蚕口眼偏祛风痛瘰疬痰土地龙息风长善平喘利膀胱罗布麻降血压水泡服效果佳开窍类麝香辛回苏灵开神窍催产行冰片寒醒神窍治口疮咽喉药苏合香开寒窍辟污浊冷痛消石菖蒲开心孔利九窍出音声补气类人参甘补元气生津液安神智西洋参苦甘寒益气阴两效全党参平补益气生津血功无比太子参清补品既补气又生津黄芪温固表汗生疮肌利小便焦白术脾湿燥安胎圣大便调怀山药补气阴入三脏肺脾肾白扁豆化脾湿善止泻炒用之甘草平补脾肺能缓急和药性补阳类鹿茸片补肾阳益精血筋骨强巴戟天 补虚损 祛风湿 能固本 肉苁蓉 能润肠 益冃血 补肾阳 仙茅辛 温肾阳 祛寒湿 浸酒良 炒杜仲 胎能安 筋骨强 疗目眩 川续断 行血脉 接筋骨 胎兀载 毛狗脊风湿痹 腰背痛 强腰膝 骨碎补疗折伤 止化血 效相当 补骨脂壮肾阳 五更泄 缩膀胱 益智仁暖脾肾 摄唾涎 缩尿精 冬虫草治虚劳 补肺肾 有奇效 紫河车即胎盘 疗诸虚 治癫痫 菟丝子辛甘平 补阴阳 目眩明 沙苑子r | 、曲\上丰 止遗川冃 补肝肾 疗目昏 锁阳温兴肾阳 润肠道 筋骨强 韭菜子补肝肾 暖腰膝 固肾冃 阳起石兴阳事 子宫冷 暖腰膝 补阴类沙参甘养肺阴 清肺热 益胃津 麦门冬肺胃心 生津液 烦可清 天门冬清肺火 滋肾阴 润燥咳 石斛甘养胃阴 生津液 目能明 玉竹甘性属平 滋肺胃 津液生制黄精补诸虚填精髓燥咳止百合甘心神安润肺咳补中气枸杞子补肝肾明两目肺能润桑椹子补阴血润大肠解燥渴墨旱莲滋肾阴凉止血尿便崩女贞子补肝肾清虚热目能明炙龟版潜肝阳虚热风筋骨强鳖甲咸归入肝虚风动能软坚黑脂麻乌白发润滑肠眼昏花收涩类五味子酸收敛汗精泻酶可转乌梅酸肺肠敛能生津蛔虫安五倍子酸涩寒可外用主收敛浮小麦敛虚汗熟小麦脏躁安麻黄根归肺经收敛汗表邪禁石榴皮酸涩温止泻痢杀蛔虫诃子苦涩肠道开肺音功奇妙肉豆蔻暖脾肾止久泄煨熟用赤石脂主泻痢又止血敛疮肌禹余粮固大肠主崩中催生良罂粟壳敛肺肠善止痛勿久尝莲子平固精气厚肠胃能补虚鸡头实名芡实山茱萸酸微温祛脾湿止泻遗肝肾补固涩行金樱子缩膀胱固精气涩大肠桑螵蛸助肾阳缩精尿尤为常覆盆子益肾脏缩小便肾精藏海螵蛸制胃酸疗出血疮能敛其它类炉甘石退目翳眼科药能生肌硼砂凉疗喉痛口生疮噙立中蛇床子壮肾阳燥湿虫疗阴痒瓦楞子制胃酸消痞块软散坚附录中医药纯天然草木虫石谷铨论效能讲地道法炮制效果高本草经始神农三六五最早成说性能有不同五药味四药性升和降浮与沉有无毒归经并药七情杀恶行须畏使相反明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传播全药禁忌禁和慎有无殒放胆用尤妊娠须斟情心细小防祸生煎药法文武火补宜文武散泻。

用三字经的方法记中药

用三字经的方法记中药

用三字经的方法记中药麻黄温,味辛酸。

可发汗,疗外感。

宣肺气,止咳喘。

通膀胱,利小便。

生发汗,炙平喘。

桂枝温,味辛甘。

能解肌,散风寒。

通筋脉,诸痹痊。

运脾阳,配术甘。

紫苏温,味辛散。

行气滞,散风寒。

鱼蟹毒,配姜蒜。

安胎儿,不久煎。

煨生姜,味辛散。

止呕吐,散风寒。

温肺经,止咳痰。

半夏毒,亦可痊。

香薷辛,散风寒。

性微温,可发汗。

祛脾湿,利小便。

夏感冒,香薷散。

荆芥辛,性微温。

肺肝经,可透疹。

可解表,可利咽,疮初起,败毒散。

止血炭,不久煎。

防风温,味辛甘。

能祛风,可发汗。

可风热,可风寒,破伤风,其当先。

羌活温,味苦辛。

祛风湿,止痛神。

寒湿痹,上半身,散风寒,配防辛。

白芷温,散风寒。

通鼻窍,治鼻渊。

湿热带,配柏前,除风湿,诸痹痊。

疮痈肿,皆消散。

藁本温,味辛散。

祛风湿,散风寒。

血虚症,切莫煎。

苍耳子,温苦辛。

通鼻窍,止痛神。

祛风湿,风湿疹。

辛夷温,味辛散。

通鼻窍,散风寒。

入汤剂,宜包煎。

薄荷凉,清头目。

散风热,利咽喉。

疏肝郁,透疹毒。

牛蒡子,辛苦寒。

散风热,可利咽。

透疹毒,痈肿散。

蝉蜕甘,性乃寒。

退翳障,蝉花散。

止痒疹,风热散。

破伤风,加僵蚕。

儿夜啼,钩藤煎。

豆鼓寒,苦辛甘。

能解表,能除烦。

桑叶寒,味苦干。

润肺燥,风热散。

能平肝,止目眩。

菊花茶,味辛苦。

散风热,解热毒。

平肝阳,可明目。

蔓荆子,味辛苦。

散风热,利头目。

风湿痹,肢体拘。

干葛根,甘辛凉。

治表症,兼项强。

疹未发,葛根汤。

脾虚泻,生脾阳。

疗消渴,因甘凉。

柴胡苦,性微寒。

少阳证,其当先。

疏肝郁,逍遥散。

疗气虚,治下陷。

绿升麻,辛甘寒。

透疹毒,风热散。

清热毒,功效专。

升清阳,疗下陷。

浮萍辛,性寒药。

可透疹,散风热。

利水肿,功效卓。

清热药生石膏,性大寒。

清泻火,除渴烦。

泻肺热,用麻甘。

清胃热,玉女煎。

煅之用,疮疡殓。

知母寒,味苦甘。

清肺胃,火之烦。

肺热咳,贝蒌联。

肺阴虚,二母散。

芦根甘,性乃寒。

清肺胃,火之烦。

除烦渴,津液添,肺热咳,呕吐痊。

若利尿,用车前。

《医学三字经》(伤寒太阳方)

《医学三字经》(伤寒太阳方)

《医学三字经》(伤寒太阳方)《医学三字经》为清代医学家陈修园(1753~1823,名念祖,福建长乐人)所著,以《内经》、仲景之书为宗旨,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

以下为《医学三字经》的伤寒太阳方:1.桂枝汤桂枝、白芍(各三钱)、甘草(二钱,炙)、生姜(三钱,切片)、大枣(四枚),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服后少顷,啜粥一杯,以助药力,温覆微似汗。

若一服病止,不必再服;若病重者,一日夜作二服。

2.麻黄汤麻黄(三钱,去根节)、桂枝(二钱)、杏仁(去皮尖,二十三枚)、甘草(一钱),水三杯,先煮麻黄至二杯,吹去上沫,纳诸药,煎八分,温服。

不须啜粥,余将息如前法。

3.大青龙汤麻黄(六钱,去根节)、桂枝(二钱)、甘草(二钱,炙)、杏仁(去皮尖,十二枚)、生姜(三钱,切片)大枣(四枚)、石膏(碎以绵裹,四钱五分),水四杯,先煮麻黄至二杯半。

去上沫,纳诸药,再煎八分,温服。

温覆取微似汗,汗出多者,以温粉扑之(白术、牡蛎龙骨研末)。

若汗多亡阳者,以真武汤救之。

4.小青龙汤麻黄(去根节)、白芍、干姜(不炒)、甘草、桂枝(各二钱)、半夏(三钱)、五味子(一钱)、细辛(八分),水三杯半,先煮麻黄至二杯半,去沫,纳诸药,煎八分,温服。

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二钱。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钱五分。

小便不利,小腹痛满,去麻黄,加茯苓四钱。

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二十一枚。

按论云∶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芫花。

今芫花不常用,时法用茯苓四钱代之,即猪苓、泽泻亦可代也,但行道人当于方后注明。

5.桂枝加葛根汤即桂枝汤加葛根四钱,水三杯半,先煮葛根至二杯半,吹去沫,入诸药,煎至八分,温服。

不须啜粥。

6.葛根汤葛根(四钱)、麻黄(三钱)、生姜(三钱)、甘草(二钱)、桂枝(二钱)、大枣(四枚)、白芍(二钱),水三钟半,先煎麻黄、葛根至一杯,去沫,入诸药,煎至八分,温服。

微似汗,不须啜粥。

《张仲景50味药证》笔记(二)

《张仲景50味药证》笔记(二)

《张仲景50味药证》笔记(二)白术一、应用1.白术茯苓配伍可治小便不利及口渴。

小便不利指小便量少及排泄不畅。

2.白术、黄芪均能利水。

但黄芪主治在表之水,故浮肿、汗出比较明显,而白术主治在里之水,故以口渴、眩晕、身重、大便性状改变为明显。

3.使用白术不论体形胖瘦,但患者多呈黄肿貌,肌肉松软,容易浮肿,特别是尤为明显,如眼睑浮肿。

另外,必见舌体胖大而淡,或有齿痕,或舌面白苔,或舌面水滑。

4.白术18g,茯苓18g,猪苓18g,泽泻30g,桂枝12g。

五苓散的客观应用征,是患者大多舌体胖大而有明显的齿痕。

茯苓一、应用:1.悸、小便不利是使用茯苓主要指征。

2.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3.茯苓主治口渴及小便不利。

其渴感并不严重,惟口内少津而思饮,虽饮而不多。

4.茯苓舌:舌体多胖大,边有齿痕,舌面较湿润。

胖人舌体大,固然多茯苓证,瘦人见舌体胖大者,茯苓证更多见。

5.舌体胖大而有齿痕,多为五苓散证、苓桂术甘汤证;舌体瘦小而有齿痕,多为半夏厚朴汤证。

6.茯苓证与白术颇多相似之处,故仲景使用茯苓多与白术同用。

所不同之处,白术重在治渴,而茯苓重在治悸。

故前人称白术能健脾生津,而茯苓则能安神利水。

猪苓一、应用:1.猪苓与茯苓均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其区别在于:茯苓治眩性,猪苓治热淋。

2.仲景猪苓方仅三方,三方均有猪苓、茯苓,主治小便不利。

泽泻一、应用1.泽泻主治“冒眩而口渴、小便不利者。

”2.仲景用泽泻,多与白术、茯苓、猪苓合用,主治小便不利。

四药的区别在于:泽泻主冒眩,白术主渴,茯苓主悸,猪苓主淋。

滑石主治小便不利而赤者。

防己一、应用防己与泽泻都可治疗浮肿、小便不利,但泽泻治眩冒,防己治关节疼痛,主治有上下之别。

葛根一、应用1.仲景使用葛根必配甘草,主治头项腰背强痛拘挛。

2.葛根主治“项背强痛、下利而渴者。

”3.项背强痛一证,非葛根证所独有。

然而下利而项背强痛者,为葛根证所独有。

下利的程度越严重,葛根的用量越大,所以葛根证识别必须看下利的有无。

张仲景50味药证 (配图)

张仲景50味药证 (配图)

张仲景50味药证(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陈修园说他读仲景书“常读常新”。

桂枝舌、大黄舌、附子脉、黄芪腹、柴胡体质。

黄芪用于自汗,汗出的程度越重用量越大;葛根用于下利,下利的程度越重,其用量也越大。

凡大剂量柴胡与黄芩同用,其指征都有往来寒热,并有呕而胸胁苦满。

桂枝证的舌象,张仲景未提及,根据本人的临床经验,桂枝证多见舌质淡红或黯红,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著者称之为“桂枝舌”。

如舌红而坚老者,或舌苔厚腻而焦黄者,或舌质红绛而无苔者,则桂枝一般不宜使用。

仲景使用桂枝有三个剂量阶段,大剂量(5两)治疗心悸动、奔豚气等;中等剂量(3~4两)治疗腹痛或身体痛;小剂量(2两)多配伍麻黄治疗身体痛、无汗而喘等。

所以桂枝用于心脏病必须量大,可用12~15克,甚至达30克。

《朱氏集验方》称芍药甘草汤为去杖汤,用以治疗脚弱无力,行走困难。

芍药兼治便秘,腹急痛伴有大便秘结如栗状者,最适宜。

本人经验,芍药量至30克以上,就有通大便的作用。

另外,芍药也能“利小便”(《神农本草经》)芍药证多见于一种痉挛性体质,日本古方家益吉东洞提出了“腹皮挛急,按之不弛”的腹证,可以参考。

近代江苏常熟名医陶君仁先生有柔肝饮一方,即芍药甘草汤加生麦芽,用于治疗胃痛、肝病等。

更有报道用芍药甘草汤加蜈蚣,可治疗阳痿。

枳实芍药散《金匮要略》芍药10~30克,枳实10~30克。

本方是解痉止痛剂,可用于腹中满痛,大便干秘者。

以下为白芍的图片以下为赤芍的图片资料甘草主治羸瘦,兼治咽痛、口舌糜碎、咳嗽、心悸以及躁、急、痛、逆诸症。

甘草用于瘦人,古时候就有这个经验。

《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能“长肌肉”。

咽痛,张仲景多用甘草。

《小儿药证直诀》用甘草、桔梗、阿胶治喉痛。

岳美中先生曾治一患者咽喉痛如刀刺,用西药无效,局部不红不肿,与服生、熟甘草,服二日其痛即失。

甘草可治口腔黏膜糜烂。

赵锡武先生用甘草泻心汤加生地黄治疗口腔与外阴溃疡,甘草生用,量达30克。

《赵锡武医疗经验》对于尿道刺激征,如尿痛、尿急等,本人经验用甘草配合滑石等药物可缓解症状。

医学三字经(方剂之一)

医学三字经(方剂之一)

医学三字经(方剂之一)录自古籍奔八学子2016-05-22 09:39医学三字经卷三中风方小续命汤千金中风总方麻黄去根节人参黄芩川芎白芍炙草杏仁防己桂枝防风各一钱附子五分炮加生姜三片,水二杯半,先煎麻黄至二杯入诸药煎八分服。

古今錄验续命汤治中风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言,昏冒不知痛处,或拘急不能转侧。

方出《金匮》附方。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钱川芎一钱五分杏仁十五粒又一粒取三分之一水三杯取一杯温服,当小汗薄覆脊凭几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欬逆上气,面目浮肿。

三化汤治热风中脏,大便不通。

大黄羌活枳壳各二钱水二杯,煎八分服。

稀涎散治中风口噤,并治单蛾双蛾。

巴豆六枚每枚分两片牙皂三钱切明礬一两先将礬化开却入二味搅匀,待礬枯为末,每用三分吹喉中,痰盛者灯心汤下五分在喉即吐,在膈即下。

参附汤元气暴脱,以此方急回其阳,可救十中一二。

人参一两附子五钱水二杯半煎八分服。

此汤治肾气脱。

以人参换白术,名术附汤,治脾气脱。

换黄耆,名耆附汤,治卫气脱。

换当归,名归附汤,治荣气脱。

三生饮治寒风中脏,四肢厥冷,痰涎上涌。

生乌头二钱生南星三钱生附子三钱木香五分生姜五片水二杯煎七分。

薛氏用人参一两煎汤半杯调服。

防风通圣散治热风卒中,外而经络手足瘈瘲,内而脏腑二便闭塞,用此两解之,较之三化汤较妥,亦为类中风实火治法所用,表“药火鬰发之”之义也。

所用下药釜下抽薪之义也。

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山栀大黄芒硝各五分黄芩石膏桔梗各一钱甘草二钱滑石三钱水二杯加生姜三片煎八分服。

自利去硝黄。

自汗去麻黄加桂枝。

涎嗽加半夏五味。

地黄饮子治类中风,肾虚火不归源,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行。

熟地山茱肉远志巴戟天石斛石菖蒲五味子肉苁蓉洗肉桂麦冬附子茯苓各一钱加薄荷叶七叶,水二杯煎八分服。

此方法在轻煎,不令诸药之味尽出,其性厚重,以镇诸逆,其气味轻清,速走诸竅也。

补中益气汤治劳役饥饱过度,致伤元气,气虚而风中之。

人生应用

人生应用

多饮水,蔬果好,慎油腻,少糖盐。衣适体,随季调,频晒被,枕勿高;
常洁齿,勤洗澡,护双目,热泡脚。五禽戏,无极桩,八段锦,善引导。
琴棋乐,书画妙,游山水,乐陶陶。善调养,病难扰,勤学业,敬师老。
名医篇
忆先贤,多仁孝,济世心,永称道。扁鹊游,民夸好,内妇儿,皆通晓;
汉华佗,手术早,传古今,技艺高;张仲景,医圣号,著伤寒,为师表;
[转] 中医启蒙三字经 2011-11-16 23:44阅读(2)转载自阳光阿梅下一篇:中医诊断歌决 |返回日志列表 赞赞赞赞转载(12)分享评论复制地址编辑
序言
中医学,自岐黄,五千年,益华邦。理法备,方药详,体系好,特色良。
杏林暖,橘井香,要传承,要弘扬。学中医,保健康,持仁术,济四方。
春多风,防感冒,食要清,缓去帽;夏蕃秀,百花笑,主养心,莫懊恼;
夏季热,避暑扰,食须净,勤换洗;秋容平,景物萧,主养肺,少寂寥;
秋风劲,常润躁,食喜津,慢加袄;冬闭藏,草木凋,主养肾,勿过劳;
冬天寒,应日照,食当温,衣棉袍。起居事,有规律,四体勤,养莫娇。
逸有度,量力劳,忌熬夜,宜起早。餐应时,不过饱,五谷养,零食抛;
医道篇
医之道,重阴阳, 阳为君,阴扶阳;天地道,万物纲,和为贵,身心康。
明五行,知五味,消五毒,和五音;配五色,应五方,观五气,察五脏。
脏封官,保家邦,肝拜将,心称王;肺为相,脾管仓,肾作强,最需藏。
腑有六,主通降,胆胃肠,焦与膀。气为元,功能强,化六气,养五脏。
神调摄,脏安康,怒气升,肝失畅;喜气旺,心受伤,悲气升,肺被殃。
药百味,神农尝,通性味,明升降;用兵法,组成方,辨治清,配伍当。
君臣主,佐使良,司补泻,疗效彰;十四经,穴位详,针与灸,施治良。

《医学三字经》(伤寒少阴方)

《医学三字经》(伤寒少阴方)

《医学三字经》(伤寒少阴方)
《医学三字经》为清代医学家陈修园(1753~1823,名念祖,福建长乐人)所著,以《内经》、仲景之书为宗旨,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

以下为《医学三字经》的伤寒少阴方:
1.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去根节)、细辛(各三钱)、附子(一钱五分),水三钟,先煮麻黄至二钟,去沫,入诸药煎七分,温服。

2.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去根)、甘草(各三钱)、附子(一钱五分),煎法同上。

3.通脉四逆汤
干姜(六钱)、炙草(四钱)、附子(二钱,生用),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4.白通汤
干姜(三钱)、附子(三钱,生用)、葱白(二根),水三杯,煎八分,温服。

5.吴茱萸汤
吴茱萸(三钱,汤泡)、人参(一钱五分)、大枣(四枚、生姜六钱),水煎服。

6.猪苓汤
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各三钱),水一杯,先煮四味至一杯,去滓,入胶煎化服。

7.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黄连(四钱)、黄芩(一钱)、芍药(二钱)、阿胶(三钱)、鸡子黄(一枚),水二杯半,煎一杯半,去滓,入胶烊尽,小冷,入鸡子黄搅令相得。

温服,一日三服。

8.大承气汤
方见《阳明》。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

清·陈念祖(修园)目录时方歌括小引经方尚矣。

唐宋以后。

始有通行之时方。

约其法于十剂。

所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是也。

昔贤加入寒热。

共成十有二剂。

虽曰平浅。

而亦本之经方。

轻可散实。

仿于麻黄葛根诸汤。

宣可决壅。

仿于栀豉瓜蒂二方。

通可行滞。

仿于五苓十枣之属。

泻可去闭。

仿于陷胸承气抵当之属。

胆导蜜煎。

滑可去着之剂也。

赤石脂桃花汤。

涩可固脱之剂也。

附子汤理中丸。

补可扶轺赤小豆汤。

燥可去湿之剂也。

白虎黄连泻心等汤。

寒可胜热之剂也。

白通四逆诸汤。

热可制寒之剂也。

余向者汇集经方而韵注之。

名为真方歌括。

限于赀而未梓。

缮本虽多。

而刀圭家每秘而弗传。

大为恨事。

辛酉岁。

到直供职。

适夏间大雨。

捧檄勘灾。

以劳构疾。

脉脱而厥。

诸医无一得病情者。

迨夜半阳气稍回。

神识稍清。

自定方剂而愈。

时温虐流行。

因余之病。

而知误于药者。

堪悯焉。

盖医者。

生人之术也。

一有所误。

即为杀人。

余滥竽人后。

诸多有志而未逮经。

即仲景。

其切当精纯。

集罗东逸柯韵伯诸论。

及余二十年读书临症独得之妙。

一一详于歌后。

颜曰时方歌括。

为中人以下立法。

徐可引以语上之道也。

至于张景岳新方八阵。

汇药治病。

不足言方。

缘一时盛行。

余友林雨苍俯以从时。

韵既成帙。

共商注解。

业经梓行。

亦不遽弃。

别其名曰俗方歌括。

此三种者。

浅深嘉庆辛酉孟秋修园陈念祖题于保阳差次时方歌括凡例一是书前曾托名叶天士。

今特收回。

一是书论证治法。

悉遵古训。

绝无臆说浮谈。

以时法列于前。

仲师法列于后。

由浅入深之意也。

一坊刻万病回春嵩尊生古今医统东医宝鉴等书。

所列病症。

不可谓不详。

而临时查对。

绝少符合。

即有合处。

亦不应验。

盖以逐末而忘其本也。

试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每症只寥寥数语。

何所不包。

可知立言贵得其要也。

此书如怔忡头痛历节诸症。

非遗之也。

怔忡求之虚痨。

头痛有邪求之伤寒。

无邪求之眩晕。

虚痨历节。

寻其属风属湿属虚而治之。

所以寓活法也。

学医始基。

在于入门。

入门正。

则始终皆正。

入门错。

则始终皆错。

此书阐明圣法。

《医学三字经》咳嗽诸方

《医学三字经》咳嗽诸方

《医学三字经》咳嗽诸方
咳嗽诸方
六安煎(景岳) 治外感咳嗽。

半夏(二钱)陈皮(一钱五分)茯苓(二钱)甘草(一钱)杏仁(二钱,去皮尖) 白芥子(一钱,炒研)
加生姜七片,水煎服。

寒甚,加细辛七分;愚每用,必去白芥子加五味子、干姜、细辛。

小青龙汤治一切咳嗽。

方见《伤寒》。

方中随寒热虚实加减。

唯细辛、干姜、五味三药不去,读《金匮》者自知。

加减小柴胡汤治发热咳嗽。

柴胡(四钱)半夏(二钱)黄芩炙草(各一钱五分)干姜(一钱)五味子(八分)
水二杯半,煎一杯半,去滓,再煎八分,温服,一日二服。

五味子汤(《千金》) 治伤燥咳唾中有血,牵引胸胁痛,皮肤干枯。

五味子(五分,研)
桔梗甘草紫菀茸续断竹茹桑根皮(各一钱)生地黄(二钱)赤小豆(一撮即赤豆之细者)
上九味,水煎空心服。

《秘旨》加白蜜一匙。

愚按∶赤豆易生扁豆五钱,囫囵不研,最能退热补肺,但有寒热往来忌之。

去续断、赤豆、地黄,加葳蕤、门冬、干姜、细辛亦妙。

麦门冬汤(《千金》) 治大病后火热乘肺,咳唾有血,胸膈胀满,上气羸瘦,五心烦热,渴而便秘。

麦门冬(二钱,去心) 桔梗桑根皮半夏生地黄紫菀茸竹茹(各一钱)麻黄(七分)甘草(五分,炙) 五味子(十粒,研) 生姜(一片)上十一味,水煎,空心服。

50味药证三字经.

50味药证三字经.

麻黄:麻黄证,主黄肿,兼咳喘,恶寒风,无汗出,身痛疼,肤黄暗,乏光明。

体粗壮,肉酸疼,易着凉,易水肿,鼻易塞,身沉重,舌体胖,苔厚应,脉浮紧,有力征,小便少,“湿家”情,若体瘦、唇咽红、虽无汗,亦禁用。

配黄芪,治肿疼,伍桂枝,减烈性,汗多少,石膏行。

大量用,消水肿。

配附辛,脉当沉,欲安全,久煎用。

附子:脉沉微,附子证,精神萎,畏寒冷,便溏泄,腹满疼,或腹水,或水肿,属阳虚,少阴病,脉紧弦,胁偏痛,或有汗,脉兼硬,风湿搏,身烦疼,开痹结,胸腹疼。

面苍白、烦不宁,全身疼,痛无定,胁腹痛,不满硬,苔不腻,舌不红,口不渴,虚寒情。

面晦暗,目无神,语无力,身困重,无上证,用需慎!共细辛,能止疼,同干姜,止泻灵,苓术芍,利水雄,麻桂草,疗身疼,和大黄,痛不通,泻脉微,配人参,参姜草,多同用,减其毒,增其功,欲救逆,须用生,炮附子,能温经,小剂量,四肢冷,用量大,关节疼。

乌头:乌头证,腹剧疼,关节痛,手足冷,脉沉紧,舌淡红,苔白滑,用多灵。

苔光薄、舌绛红、肤白瘦,当忌用。

伍生姜,减毒性,久煎煮,忌用生。

仲师传,蜜煎行,求安全,好医生!干姜干姜证,口不渴,涎唾稀,多泡沫,或虽渴,饮不多,苔白厚,滑腻诀。

下利后,用之多,呕泻证,喘嗽疴,腰冷痛,出血择,善配伍,用更多:配附草,四逆悦,伍参术,理中得,率苓术,愈肾着,配半夏,呕吐绝,同栀子,烦躁握,伍石脂,下脓血,配辛味,止咳药,伍芩连,医寒格,协蜀椒,除满痛,伍桂枝,腹痛挫。

生姜论生姜,主呕恶,多涎唾,口不渴。

吐清水,腹雷鸣,心下痞,或腹疼,药力微,少单行,伍桂枝,止胃痛,羸瘦悸,胸腹痛,配半夏,吐水用,伍橘皮,嗳胀行,配厚朴,除满灵,伍吴萸,头腹痛,吐涎沫,浊上冲,配大枣,增食功,理胃虚,复体能,胃津亏,吐伤阴,夏麦伍,姜不行。

桂枝桂枝证,气上冲,汗自出,恶寒风,烦不安,关节疼,受惊恐,心悸动,入寐难,夜多梦,体白瘦,腹薄硬,虚缓脉,用多中。

舌体柔,色暗红,苔薄白,舌面润。

中药三字经(收藏版)

中药三字经(收藏版)

中药三字经(收藏版)1、解表药辛温解表药鲜生姜,辛微温,能发汗,解表灵,温中寒,止呕酸,温肺寒,止咳喘。

香薷草,味辛温,和胃气,利水肿。

苍耳子,辛苦温,通鼻窍,能祛风,利湿邪,疼痛灵。

辛夷花,味辛温,散风热,上焦循,鼻渊症,当可寻。

鲜葱白,味性温,能发汗,表解清,散风寒,通阳功,又解毒,散结灵。

西河柳,效单纯,能解表,透麻疹。

辛凉解表药薄荷叶,味辛凉,散风热,效最良。

牛蒡子,辛苦寒,散风热,肺气宣,透麻疹,咽痛痊。

蝉蜕药,体质轻,甘咸寒,肺肝经,散风热,能解痉。

淡豆豉,味苦寒,解肌表,除热烦。

霜桑叶,散风先,清肺热,治咳喘。

杭菊花,甘苦寒,散风热,清头眩,目赤疾,效尤堪。

蔓荆子,苦辛寒,治头痛,疗拘挛。

葛根粉,味甘平,解肌热,升胃津,泄痢症,亦堪用。

柴胡药,入少阳,和表里,寒热往,中气陷,能升阳。

有升麻,入阳明,散风毒,治头痛,中气陷,清阳升。

浮萍草,入肺经,能发汗,麻疹灵,能利水,消浮肿。

木贼草,甘苦平,退目翳,止泪风,能凉血,又疏风。

2、清热药清热泻火药鲜芦根,性甘寒,清泻热,止呕酸,生津液,治渴烦。

天花粉,苦甘寒,归肺胃,生津源,消肿疡,排脓堪。

淡竹叶,甘淡寒,既清热,又除烦,生津液,利尿关。

寒水石,咸大寒,清泻火,力无边。

鸭跖草,甘苦寒,清热火,解毒堪,小便淋,用之痊。

谷精草,能疏散,祛热邪,明目眼。

以上药,风热专,辨证准,用之痊,但苦寒,伤胃弱,须注意,配伍药。

清热燥湿药枯黄芩,性苦寒,归肺胃,与大肠,疗湿热,清胃肠,泻肺热,安胎良,清解毒,安肺良。

川黄连,味苦寒,清心火,泻痢痊。

用黄柏,泻相火,治痿躄,除痰浊。

龙胆草,止惊痫,清湿热,泻肝胆。

苦参药,性苦寒,清泄热,燥湿专,祛风痒,杀虫光,尿黄赤,利尿良。

清热凉血药广犀角,苦咸寒,凉血热,泄火源,清血毒,归心肝,能安神,治惊痫,温病用,毒斑痊。

水牛角,效一般,苦清热,效次前。

生地黄,功效专,清凉血,养阴先,能生津,性甘寒,阴虚证,用之痊。

《医学三字经》(血症方)

《医学三字经》(血症方)

《医学三字经》(血症方)《医学三字经》为清代医学家陈修园(1753~1823,名念祖,福建长乐人) 所著,以《内经》、仲景之书为宗旨,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

以下为《医学三字经》血症方:1.麻黄人参芍药汤(东垣)治吐血外感寒邪,内虚蕴热。

桂枝(五分,补表虚) 麻黄(去外寒) 黄芪(实表益卫) 炙甘草(补脾) 白芍(安太阴)人参(益元气而实表) 麦冬(补肺气,各三分)五味子(五粒安肺气) 当归(五分,和血养血)水煎,热服。

按此方以解表为止血,是东垣之巧思幸中,非有定识也。

观其每味自注药性,俱悖圣经,便知其陋。

2.甘草干姜汤(《金匮》)炙甘草(四钱)干姜(二钱,炮)水二杯,煎八分服。

3.柏叶汤(《金匮》)治吐血不止。

柏叶(生用,三钱,无生者用干者二钱)干姜(一钱)艾叶(生用,二钱,如无生者,用干者一钱)水四杯,取马通二杯,煎一杯服。

如无马通,以童便二杯,煎八分服。

4.黄土汤(《金匮》)治先便后血为远血。

亦治衄血、吐血不止。

灶心黄土(八钱,原方四钱) 生地黄芩甘草阿胶白术附子(炮,各一钱五分)水三杯,煎八分服。

5.赤小豆散(《金匮》)治先血后便为近血。

赤小豆(浸令出芽晒干,一两)当归(四钱)共研末。

每服三钱,浆水下。

即洗米水,三日后有酸味是也。

按凡止血标药可随宜作引,血余灰可用一二两同煎,诸血皆验。

栀子、茜草、干侧柏治上血,槐花、生地黄、乌梅、续断治血崩。

凡下血及血痢,口渴,后重,脉洪有力者为火盛。

可用苦参子去壳,仁勿破,外以龙眼肉包之,空腹以仓米汤送下九粒,一日二三服,渐加至十四粒,二日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三字经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三字经
一:麻黄:
麻黄证,主黄肿,兼咳喘,恶寒风,
无汗出,身痛疼,肤黄暗,乏光明。

体粗壮,肉酸疼,易着凉,易水肿,
鼻易塞,身沉重,舌体胖,苔厚应,
脉浮紧,有力征,小便少,“湿家”情,
若体瘦、唇咽红、虽无汗,亦禁用。

配黄芪,治肿疼,伍桂枝,减烈性,
汗多少,石膏行。

大量用,消水肿。

配附辛,脉当沉,欲安全,久煎用。

二:附子
脉沉微,附子证,精神萎,畏寒冷,便溏泄,腹满疼,或腹水,或水肿,属阳虚,少阴病,脉紧弦,胁偏痛,或有汗,脉兼硬,风湿搏,身烦疼,开痹结,胸腹疼。

面苍白、烦不宁,全身疼,痛无定,胁腹痛,不满硬,苔不腻,舌不红,口不渴,虚寒情。

面晦暗,目无神,语无力,身困重,无上证,用需慎~共细辛,能止疼,同干姜,止泻灵,苓术芍,利水雄,麻桂草,疗身疼,和大黄,痛不通,泻脉微,配人参,参、姜、草,多同用,减其毒,增其功,欲救逆,须用生,炮附子,能温经,小剂量,四肢冷,用量大,关节疼。

三,乌头
乌头证,腹剧疼,关节痛,手足冷,脉沉紧,舌淡红,苔白滑,用多灵。

苔光薄、舌绛红、肤白瘦,当忌用。

伍生姜,减毒性,久煎煮,忌用生。

仲师传,蜜煎行,求安全,好医生~
四,干姜
干姜证,口不渴,涎唾稀,多泡沫,或虽渴,饮不多,苔白厚,滑腻诀。

下利后,用之多,呕泻证,喘嗽疴,腰冷痛,出血择,善配伍,用更多: 配附草,四逆悦,伍参术,理中得,率苓术,愈肾着,配半夏,呕吐绝,同栀子,烦躁握,伍石脂,下脓血,配辛味,止咳药,伍芩连,医寒格,协蜀椒,除满痛,伍桂枝,腹痛挫。

五,生姜
论生姜,主呕恶,多涎唾,口不渴。

吐清水,腹雷鸣,心下痞,或腹疼,
药力微,少单行,伍桂枝,止胃痛,
羸瘦悸,胸腹痛,配半夏,吐水用,
伍橘皮,嗳胀行,配厚朴,除满灵,
伍吴萸,头腹痛,吐涎沫,浊上冲,
配大枣,增食功,理胃虚,复体能,
胃津亏,吐伤阴,夏麦伍,姜不行。

六,桂枝
桂枝证,气上冲,汗自出,恶寒风,烦不安,关节疼,受惊恐,心悸动,入寐难,夜多梦,体白瘦,腹薄硬,虚缓脉,用多中。

舌体柔,色暗红,苔薄白,舌面润。

若苔腻、舌绛红、质坚老,另别情(不当用)。

心动悸,桂草苓,协龙牡,惊悸平,如虚悸,人参同,咳逆悸,五味灵。

加附子,医身疼,配黄芪,主身肿,伍饴糖,里急情,从麻黄,监制功,协柴胡,透汗行,配桃黄,可通经,
参麦胶,理虚功。

大剂量,心悸动,伍麻黄,小量轻,体腹痛,剂量中,用桂枝,小轻症,大重病,肉桂功~~~七,芍药
芍药证,主挛急,行走难,足无力,下肢挛,伸不利,抓药证,疗效提。

阵发性,痉挛急,位不定,皆可与,腰肢痛,难步履,腹急痛,大便秘,如栗下,最相宜,消水肿,通利机。

腹肌紧,腹皮急,兼余症,皆可与,肉松软、大便稀、无腹痛,不可与。

配甘草,缓痛基,伍枳实,胃动力,同黄芩,热利息,若加桂,腹痛急,脉弱悸,中焦虚,加附子,脉沉微,伴身痛,属阳虚。

配苓术,利水剂,经不调,伍芎归,全身肿,姜附齐。

大剂量,腹痛急,二三两,非主剂。

八,甘草
甘草证,羸瘦形,气液馁,肤枯情,口舌糜,咽中疼,
刺激咳,心悸动,
逆上冲,躁急痛,和诸药,解毒雄。

审经方,非泛用,
欲高效,合理用,
九,大枣
用大枣,主安中,通九窍,医大惊,
补气津,胃气平,和百药,四肢重,
同草麦,脏躁宁,伍生姜,咳呕平,
食欲差,均可用,入泻剂,养正功。

十,细辛
细辛证,恶寒冷,口不渴,小便清,
脉迟缓,厥冷疼,苔白滑,舌淡红,
饮咳逆,姜味同,四肢冷,归桂行,
合乌附,痛剧重,入汤剂,可重用,
丸散法,量必轻。

若热渴,苔少红、
咳无痰、咽干痛,虽肢冷,当慎用~
十一,吴茱萸
吴萸证,头腹痛,呕涎沫,手足冷,
脉多细,久寒情,呕胸满,痛巅顶,
疼较重,伴恶心,或腹泻,液多清。

十二,柴胡
柴胡证,胸胁满,不欲食,默默然,
呕发热,或心烦,怕风冷,往热寒,
情郁闷,柴胡眼,柴胡带,身侧偏,
体偏瘦,面黄黯,
肌坚紧,舌偏干,对气温,多敏感,
肢常冷,主诉繁,女性多,经色黯,
有血块,腰痛酸,双乳房,胀经前,
查诸脉,多细弦,“劫肝阴”,偏概全~重药证,用安全。

十三,半夏
半夏主,呕不渴,咳喘悸,咽异格,
兼咽痛,失音疴,营养好,肤腻色,
或黄黯,乏常泽,易恶心,“呕家”诀,体不羸,肥胖多,症怪异,疑虑多,
舌偏厚,齿痕舌,有白线,著舌侧,
常恐高,晕船车,咽喉证,伴见多。

黄师提,大家学,品药证,细琢磨。

学中用,用中学,反复求,义自得~
十四,黄芪
黄芪证,汗出肿,肌无力,关节痛,
身觉沉,动不灵,尊荣人,肌肉松,
面黄白,隐黄红,或黄黯,乏光荣,
水肿貌,目无神,腹无力,水囊形,
舌淡胖,苔多润,易过敏,且畏风,
大便稀,不成形,肢麻木,血运停,
大剂量,黄汗肿,身不仁,量用中,
补不足,小量行,因王道,无近功,
慢调体,缓收功。

十五,白术
白术证,下利渴,心下满,小便约,伴水肿,短气疴,兼冒眩,泽泻合,四肢沉,疼痛诀,头昏花,坐舟车,动易汗,懒工作,饮水后,食不多,胃内胀,如壅塞,苔薄白,胖大舌,大便稀,用之合。

十六,茯苓
茯苓证,主眩悸,口中渴,溲不利,口少津,思饮意,饮忌多,致短气,饮后吐,名水逆,溲不畅,尿痛急,伴水肿,或便秘。

用茯苓,重察舌,舌胖大,齿痕多,舌多润,用之得。

入汤剂,量大乐,配散剂,小量合。

十七,猪苓猪苓证,主溲约,尿量少,次数多,或次少,不定色,伴涩痛,或灼热,不适感,淋病诀,伴水肿,甚带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