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 开题

合集下载

徐渭书画相通性研究

徐渭书画相通性研究

徐渭书画相通性研究徐渭:书画相通性的研究引言在艺术领域中,书画相通性一直是备受的话题。

而作为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徐渭,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这种相通性。

本文将通过文献回顾、实地考察、图像分析等方法,对徐渭书画相通性进行研究,并探讨其表现、原因及意义。

概述徐渭,字文长,号青藤,是明朝晚期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戏曲家。

他的书法以行草见长,绘画则以花鸟画为主,兼山水、人物。

徐渭的书画作品充满了个性与创意,展现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而书画相通性,是指在书法和绘画中,运用相同的笔法、墨法、构图等技巧,使两种艺术形式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回顾、实地考察、图像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徐渭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

其次,通过对徐渭书画作品的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其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最后,运用图像分析软件对徐渭的书画作品进行细致的观察,探究其书画相通性的具体表现。

结果与讨论通过文献回顾和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徐渭的书画作品在笔法、墨法、构图等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例如,在《墨葡萄图》中,徐渭运用草书的笔法描绘葡萄,使画面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

而在《黄甲图》中,他运用淡墨和浓墨的巧妙结合,将荷叶和螃蟹表现得栩栩如生。

这种书画相通性的表现,使得徐渭的作品独具匠心,成为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珍品。

对于徐渭书画相通性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徐渭在艺术创作中强调“心画”,即以心为笔,以笔表意。

这种主张使得他的书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相互借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次,徐渭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真我”,即表现真实的自我和内心的情感。

这种追求使得他的书画作品在表现内容上相互呼应,从而表现出强烈的书画相通性。

结论通过对徐渭书画相通性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徐渭的书画作品充分体现了书画相通性,这种相通性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次,徐渭书画相通性的原因主要在于他强调“心画”和追求“真我”的艺术主张。

浅谈明代花鸟画家徐渭(一)

浅谈明代花鸟画家徐渭(一)

浅谈明代花鸟画家徐渭(一)摘要:明代花鸟画家徐渭,一生坎坷多变,从出生一直到他生老病死,命运都在不停地捉弄他,一生之状如他诗中所言:“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悲剧的一生造就了艺术的奇迹,徐渭开写意花鸟画一代新风,是大写意体派的真正确立者。

徐渭的花鸟绘画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思想性与艺术性并存,“不拘物象,而重生韵”,笔墨的巧妙运用是徐渭绘画的特点。

徐渭的存在使得明代画坛生出了耀酿的光彩,由于徐渭的存在,中国的水墨花鸟大写意体派得以真正的确立,他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徐渭;花鸟;绘画;艺术;狂中国古代佯狂的艺术家不少,可真正像荷兰艺术大师梵高那样发狂,生时寂寞,死后为后人顶礼膜拜的大家实在不多——徐渭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物。

明代画坛,高手林立,大家数不胜数,但说到最富创意的花鸟画家,非徐渭莫属,他可以说是明代文艺史上的一座巨峰或是奇峰。

徐渭一生境遇坎坷,生活动荡不定,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得这位才能出众的才子成为愤世疾俗的封建礼教的反抗者。

悲剧的一生造就了艺术的奇迹,徐渭不仅在绘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诗文、书法、戏曲同样光彩夺目,他是一代奇才的象征。

1徐渭生平徐渭,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改字文长,自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或署名田水月,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生,徐渭的一生坎坷多变,从出生开始,命运便不停地捉弄他,年幼时的徐渭经常遭到周围人的白眼,因为他为婢女所生,而且父亲亡故的早。

徐渭青少年时代非常的刻苦好学,阅读的范围也非常的广泛,他对儒家经典、兵法、医学、小说、戏剧等都很着迷。

徐渭有很多的良师益友,其中不乏思想家、书画家、学问家、诗人等等。

他从小就对书法有特别的爱好,学过很多历代名人的法帖,对王羲之、米芾、祝允明等大家的宇都下过工夫。

徐渭虽然在花鸟绘画方面的成绩最为突出,但学习绘画却是他30岁以后的事。

徐渭20岁时考取秀才,而后参加乡试考举人,结果屡试不中,“终生不得志于功名,不得志于有司”。

徐渭绘画开题报告

徐渭绘画开题报告

徐渭绘画开题报告徐渭绘画开题报告绘画艺术是人类文明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

在中国绘画史上,徐渭是一位备受推崇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徐渭的绘画艺术进行探讨,分析他的创作特点以及对后世艺术的影响。

徐渭(1521年-1593年),字子昂,号石田,明代画家。

他的画作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风格独特,融合了南北画派的特点。

徐渭的山水画注重表现自然景观的壮丽和气势,他善于运用墨色,以简练的笔墨勾勒出山川河流的轮廓,给人以深远的艺术感受。

他的花鸟画则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表现出自然界的生机和美丽,给人以温馨和愉悦的感觉。

徐渭的绘画作品不仅在技法上独具特色,更重要的是他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作品常常带有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出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

徐渭的画作中常常出现孤树、独石、静水等元素,这些元素象征着孤独和宁静,使人产生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思考。

他的作品中也常常出现人物,但这些人物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只是为了衬托自然景观的壮丽和恢弘。

这种超脱尘世的意境,使徐渭的作品在当时的绘画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

徐渭的绘画艺术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作品在明代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来山水画和花鸟画的重要源头。

他的画风简练而富有力量,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他的作品也对后世的文人画和山水画产生了重要影响。

徐渭强调自然景观的表现,注重情感和思想的表达,这与后来文人画追求自然和自由的精神是一致的。

徐渭的作品在后世艺术家的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结起来,徐渭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杰出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他的绘画作品不仅在技法上独具特色,更重要的是他通过作品表达出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

他的作品对后世的艺术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山水画和花鸟画的重要源头。

徐渭水墨大写意花鸟画艺术研究

徐渭水墨大写意花鸟画艺术研究

工笔人物画中的 “ 写意精神"
意精神 ” 。工笔人物画中的 “ 写意精 神”,贯穿于整个巾国绘两的审美理想之中. 如 。
也与整个中华文化的脉络体系密不可分。中国的工笔人物画有史以来就 以中国人 的体现。
“ 古老的东பைடு நூலகம்有一条龙”勤劳、善良、勇敢的炎黄子孙,祖祖
人之初 、 本善 ” 性 的审美艺术思维.表达心中美好的 “ 写意精神 ”。并在绘画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好 辈辈生活在这 片古老 东方 的土地 上.生生不息 。 “
21 0 0年
《 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和 汉文综合版 )
J1 0 0第 2 卷第二期 u. 1 2 9
总第 6 4期
所发挥出的画面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中国绘画中的写意画其突出的 艺术风格,在世界绘画的艺术之林中别具一格独领风骚。但是,作 为中国画家都知道,要画好写意画,一方面要写好毛笔字,要有书 法的修养,也就是要有用笔的功夫:另一方面就是要有绘画的造型 张海生 基础,中国绘画的造型基础从何而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工笔绘 画中的白描勾线中来。古时学画徒弟拜师傅先生教学生,先生必要 ( 甘肃 民族师范学院 甘肃合作 77 0 ) 400 求学生一边学写字,一边勾线条,临摹勾线、 写生勾线、默写勾线, 【 捅 要 J 工笔画和 写意画同届中国 传统绘画艺 术的两 大体系。就中国 反复不断地 白描勾线,通过这样长期磨练,对物象的形体结构熟记 绘画的 “ 写意精神 ”而言,中国绘画从象形的萌芽状态初始,就一直在追求 “ 写 在心。而后,不论作工笔创作,还是即兴写意都能得心应手挥洒自
【 键 工笔人 夫 列J 物画:写 意精神: 趣 意:
的理解和领悟有独特的审美视角,无论是诗词、戏剧、书法,还是 的表达 加以实现 。 在唐 代画苑中,继承 了魏晋 南北朝传统又发扬 光大的工笔人物 绘画,无一不在追求意韵之中得到审美理想的升华。比如:京戏中 的 《 岔 口》整台戏不用任 何的舞 台布景 ,只是 简单 的一张桌,一 画,从初唐至晚唐,经历了由注重状写冠冕才贤到绮罗仕女的题材 三 张凳为道具,通过三个不同角色人物的动作,一招一式将所发生的 转变 ,在 宫廷绘 画中一直处于 中心地位 。唐朝 ,这是 古往今来人们 故事演绎 的淋 漓尽致 , 表现 的微妙微 肖。 里所说的绘画中的 “ ” 称赞不已的封建史上最为强盛的帝国。它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强 这 意 步辇 图》、 《 历代 与写意画 的形式风格是两个不 同的概念 , 写意画以书法用笔的手法, 盛 的国力造就 了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阎立 本的 《 捣练图》 、 《 国夫人游春 图》 ,周畴 的 《 虢 簪 抒写表现对象 ,在抒写表现对象 的过程 中,讲究 “ 写”形,也就是 帝王 图》.张 萱的 《 《 要以书法的用笔,用写字的方法,用笔要有节奏韵律,要有提按、 花仕女图》、 纨扇仕女图》等等,都成为传世的经典名作青史流 顿挫、转折、疾徐,要贯气等等,并利用生宣纸自然渗透晕化的透 芳。这些经典名作所体现出的鲜明的时代风格,一展中华文化艺术 水性,追求 笔墨中的浓 、淡 、干 、湿的变化 。这些特殊 的工 具材料 思维中意象造型的风采。

这一篇徐渭字画论文,颠覆了很多人的看法

这一篇徐渭字画论文,颠覆了很多人的看法

这一篇徐渭字画论文,颠覆了很多人的看法徐渭生活的年代,正是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和王世贞、李攀龙等“后七子”引领文坛的时代。

前后七子为扫荡明初“台阁体”的萎靡文风,而树起“复古”的旗帜,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

这个复古运动声势浩大,“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

”(《明史·李梦阳传》)但是他们盲目复古,以形式主义的模拟代替对文学遗产的合理继承,给文学带来了更深刻的危机。

徐渭的人生遭遇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空有满身的才华却不能适合当时迂腐刻板的科考制度。

他的志向无法实现,他的才华无处施展。

这就注定了他的人生之路不会平坦。

他敏感又自负的性格,又使他不擅阿谀手段。

他性格上的这些弱点,使他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不能正确面对,往往走向极端,这就导致他一个个的人生悲剧。

徐渭死前写有《畸谱》,记述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

正如徐渭在自己诗中所说:"天下事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

"徐渭(1521年—1593年)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72岁的徐渭在自己破旧的小屋中离开人世,身下是杂乱无章的稻草。

门外,是那副流传千古的对联:“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徐渭只好跟着同父异母的大哥徐淮生活。

徐淮是嫡出,又年长徐渭37岁。

此刻见徐渭无父无母,还要成为自己的拖油瓶,不禁怨声载道,常常联合老二徐潞欺凌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人生起伏,狂狷依旧。

晚年的徐渭,生活贫苦,只能靠鬻字卖画为生。

但他宁愿吃不饱肚子,也不肯卖给权贵。

他不是不懂才华变现,而是再也不屑与之为伍。

相反,左邻右舍,一箪食一豆羹,一把青菜,却能换来一幅字画。

当时有一县令慕名而来,随从前呼后拥。

徐渭通过控制笔墨浓淡、虚实的方式,来抒发强烈的思想情感,体现生命意识的喜怒哀乐,最终开创了我国大写意画的先河,把写意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写意画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他也为文人画的探索方向,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试论徐渭的大写意画风

试论徐渭的大写意画风

摘要徐渭字文清,号天池山人,又有田丹水、天池生、天池渔隐、青藤老人、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

晚年号青藤道士,或署名田水月。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卒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中国明代画家、书法家、戏曲家。

徐渭在诗文、戏曲、书画等方面,均有深厚的造诣,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徐渭艺术活动的范围和成就是广泛而卓著的,无论是中国文学史、中国书法史还是中国绘画史都要将其重重的写上一笔。

但纵观后世对徐渭艺术的评价,最受称道和瞩目的还是他在绘画方面艺术成就和历史影响。

徐渭绘画风格的独特个性背后,潜藏着绘画艺术乃至整个艺术学规律中的诸多重大的命题,很具有典型性。

经典总能吸引后人不断探究的目光,从明代以来,对于徐渭绘画的评论和研究就没有间断过。

但是,相对于对徐渭文学方面的研究和评论,对他绘画方面的研究则仍显不够。

这些都是该项选题的原因所在。

从传世的徐渭绘画作品看,其题材绝大部分集中在花鸟画领域,其风格属于中国画中的大写意一类,这些也多是学术界所普遍认同的。

所以本文将以其花鸟绘画为依托,研究对象设为徐渭花鸟画作品中大写意绘画风格方面,作品范围限定在徐渭的花鸟画,不包括其人物画。

在这里有必要对该论题中的几个概念予以明确:徐渭,历史的事实是,其身份始终是一个传统文化下的文人,故本文将徐渭身份定位为文人,而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将其分割为的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等等名衔下的艺术家。

因此,对他艺术活动及成就的研究,应持一种宽广的文化视野,并将其在文学、绘画、书法等各个方面的研究综合起来考察。

并且,本文重在徐渭后天的文化心理人格的研究,对于其先天的生理气质和一段时期内出现过精神上的疾病暂不涉及。

针对徐渭绘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从风格发展史角度,对影响徐渭画风形成的写意花鸟画传统,明代草书状况以及绘画的师承渊源、美学渊源进行梳理分析。

然后将徐渭画风放在大写意风格流派内部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其绘画风格作出一个总体性描述。

浅谈徐渭花鸟画《墨葡萄》的题画诗

浅谈徐渭花鸟画《墨葡萄》的题画诗

浅谈徐渭花鸟画《墨葡萄》的题画诗作者:张欣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徐渭是明代写意花鸟画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开山鼻祖,写意花鸟画在徐渭时正式形成。

后世很多画家无论从构图、笔墨、题跋、落款等各方面均受到徐渭的影响。

徐渭的《墨葡萄》在其作品中多次出现,是徐渭题画诗中的代表作品。

关键词:徐渭;写意花鸟;墨葡萄;题画诗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171-01一、浅析徐渭与《墨葡萄诗》1.徐渭,浙江山阴人,初字文清,取渭水清之意。

后改字文长。

号青藤,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等。

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

徐渭是一个诗书画全才,他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是他的绘画,本文我主要论述的也是他的题画诗。

但他对自己一生的成就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他认为他自己:“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本文论述的墨葡萄图诗,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他诗、书、画、文的结晶。

这首诗多次出现在徐渭的绘画之中;单列出来是一副非常优秀的书法作品;无论是从诗词格律还是文学表现形式来看,它又是一首优秀的诗文。

另外,徐渭的这首墨葡萄诗把他的人生遭遇、价值理念柔和在诗作当中,以诗来感悟自己,阐明自己绘画的内容或绘画动机。

2.半生落魄已成翁。

徐渭完成这一系列题有墨葡萄诗的画作的时间所以,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必须以一个老人的视角来解读徐渭,他对自己的一生是一个回顾的状态,也是一个品味的过程,无论酸甜苦辣。

3.独立书斋啸晚风。

如果我们不相信前面说徐渭是作为一个老人在对自己进行回顾,那么我们在读到第二句“独立书斋啸晚风”的时候就能明确的感受到了前面的信息了。

徐渭半生落魄,现在已近暮年,他可以有各种生活状态,他选择的生活状态是“独立书斋啸晚风”,尝试按照中国古人的习惯来理解,“独立”是一种品质,“书斋”象征学养,“啸晚风”是一种超脱。

这也是大部分中国古人面对困难时一种不俯就的态度。

谈徐渭的大写意画(一)

谈徐渭的大写意画(一)

谈徐渭的大写意画(一)徐渭(1512—1593),字文长,号青藤,是我国十六世纪杰出的文学艺术家,他在文学、诗歌、戏曲和绘画史上都占有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重要地位。

尤其在绘画方面,对后世四百多年的大写意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郑板桥说:“徐文长、高且园两先生不甚画兰竹,而燮时时学之弗辍,盖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

文长、且园才横而笔豪,而燮亦有倔强不驯之艺,所以不谋而合。

”又有诗曰:“尚有一灯传郑燮,甘心走狗列门墙。

”还刻了一颗“青藤门下走狗”的印章,可见其对徐文长的崇拜。

现代写意画大家齐白石亦曾说:“青藤、雪个(朱耷)、大涤子(石涛)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服之。

恨不生三百年前,为诸君磨墨理纸。

诸君不纳,余于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还有诗曰:“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吴昌硕)衷肠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可见,齐白石对徐文长亦深情怀敬意。

自然徐文长所以那样地受到后人的崇敬和纪念,恐怕是由于他不仅有杰出的成就,而且有高尚的品格——傲骨铮铮,敢于反抗封建礼教,敢于同邪恶作斗争和反抗外寇侵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徐文长从小跟陈鹤学画,奠定了他绘画风格的基础。

陈鹤字鸣野,号九皋,别号海樵山人,出身于绍兴世袭百户的军官家庭,因少年病弱,辞去世袭军职,在绍兴怪山修建飞来山房和息柯亭,广交宾客,他擅长写意花鸟画,善制散曲,为绍兴文坛的盟主。

徐文长自幼爱好绘画、戏曲,可以说是深受了他的影响的。

陈鹤的墨迹已难看到,据与他同时代一些人的记载,说他作画走笔如飞,泼墨淋漓。

如姜二酉撰的《陈鹤传》中说:“慕山人者,每候山人饮宴兴酣,载笔素以进。

山人则振髯握管,须臾为一掷,累幅或数十丈,各惬其所,乞而后止。

”(姜二酉《无声诗史》,另见《徐文长全集》卷二十七《陈山人墓表》)徐文长关于他的记载则更多,如他在《书陈山人九皋三卉后》说:“予见山人卉多矣,曩在日,遗予者不下十数纸,皆不及此三品之佳。

滃然而云,莹然而雨,泫泫然而露也。

明代“青藤画派”之鼻祖徐渭,不求形似求神似,简约却不简单

明代“青藤画派”之鼻祖徐渭,不求形似求神似,简约却不简单

明代“青藤画派”之鼻祖徐渭,不求形似求神似,简约却不简

徐渭,浙江绍兴人,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等,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

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影响极大。

徐渭《墨花九段图卷》鉴赏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

此图绘水墨写意四季花卉。

每段均有自题七绝一首。

泼墨、焦墨、破墨、双勾并用,寥寥数笔勾画出各种花卉的特征,简约却不简单。

墨花九段图卷(局部)
墨花九段图卷(局部)
墨花九段图卷(局部)
墨花九段图卷(局部)
墨花九段图卷(局部)
墨花九段图卷(局部)
墨花九段图卷(局部)
墨花九段图卷(局部)
墨花九段图卷(局部)。

绍兴书法史论文——徐渭

绍兴书法史论文——徐渭

题目:徐渭书法浅析课程名称:绍兴书法史姓名:陈丹学号: 11135101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院:工学院2013 年11 月15 日作为绍兴人,对徐渭即便是说不上熟知,至少也是略知一二,跟民间流传的大量徐渭的传说故事相比,徐渭在书法上的造诣也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尤其是其狂放不羁的草书,更得到后人的追捧。

而且在选修课《绍兴书法史》课堂上所学的绍兴书法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徐渭,虽然我并没有对徐渭相关的景区进行实地考察,但是我还是选择徐渭来写期末小论文。

关键词:徐渭个人简介书法艺术代表作影响1.前言徐渭多才多艺,在书画、诗文、戏曲等领域均有很深造诣。

关于徐渭的一生遭际,戏剧学者王长安作了一首“十字歌”来概括:“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实为四次),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冤狱,八试不售,九番自杀,十(实)堪嗟叹!”徐渭对自己书法极为自负,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徐渭一生不如意,人生的不幸固是痛楚而悲怆,但也正是如此,才造就了徐渭在艺术方面的卓绝表现及杰出成就。

艺术作为徐渭情感宣泄及升华的载体,其不羁的性格、狂狷的才情及散漫而无所顾忌的人生道路,给了徐渭的最大的自由空间,故其诗、文、书、画皆匠心独运,直抒胸臆、追求性灵、表现真情。

2.个人简介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

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

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

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3.书法艺术3.1. 书法和书法观的产生徐渭书法和书法观的产生,与明中、晚期整个思想、文化、审美观念巨大变迁相吻合的。

徐渭的书法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思想来源是王阳明左派一脉,徐渭书法也是对吴门书派主张唐法的反叛中出发,继而吸取北宋苏、黄、米追求艺术个性化的积极因素中走来。

徐渭 开题

徐渭 开题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徐渭(公元1521—1593年),字文清,后更字文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自号青膝道士,别署“田水月”。

徐渭以恣意的笔墨开创了中国花鸟的大写意,继林良、陈淳的写意花鸟之后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将文人画的以画托意、以画自娱的真性情发挥到了极致。

给当时转相抄袭的摹古画风带来一缕新意。

使他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他的画从笔墨、章法到意境,都弥漫喷薄出一股自由不羁、狂做不逊的豪情,宣泄着画家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悲哀,痛诉着画家对现实社会的强烈愤慨和不平,点点墨痕,都是画家的滴滴血泪。

《墨葡萄图》是徐渭最擅长画的花卉题材之一。

画中葡萄似以倾倒的墨汁随意点染而成,不仅传达出物象的神韵,也真正达到了逸品文人画所标榜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最高境界。

《墨葡萄》作为其代表作品,此画水墨淋漓、狂怪奇乱、不求形似、意趣横生。

徐渭在明清画坛上是一位难得的全才和奇才,他那狂肆奔放、纵横千里的水墨大写意花卉至今令人赞叹不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对于徐渭的研究,自明代以来就连绵不绝。

据李德仁所著《徐渭》一书中编录的历代《诸家评论徐渭语辑要》来看,从晚明至近代就有30位人物对徐渭的艺术作出过点评。

其中,对于徐渭的绘画进行过评价的有:明代的袁宏道、张国泰、今释,清代的石涛、朱彝尊、周亮工、徐沁、姜绍书、陶元藻、郑燮、翁方纲、吴修,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以及清代官方编写的《明史·徐渭传》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徐文长集》提要,都对徐渭的绘画予以了评价。

但由于这些散见于诗文中的评点,多囿于古法寥寥数语,往往流于印象和直觉式的把握,还谈不上是对徐渭绘画真正意义上的分析研究。

在后近代陈师曾与中村不折合著的《中国绘画史》中,徐渭也只是作为受写意画风影响的画家而一笔带过,由此可见世人对徐渭画作的关注是不够的,尤其是其绘画的大写意画风和融生命于艺术创作的精神并没有得到历史性的高扬和重视。

直到当代,关于徐渭绘画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深入研究才算开始。

徐渭艺术观念及创作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

徐渭艺术观念及创作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

徐渭艺术观念及创作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徐渭(1472-1529),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

他的绘画艺术风格多样,涵盖山水、花鸟、人物、史传等多个领域,极具个人风格,影响深远。

此外,徐渭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诗人,创作活跃,作品流传至今。

因此,对于徐渭的艺术观念及创作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对于文艺复兴时期中国艺术的了解和认识,还能对现代美术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于徐渭的艺术观念及创作实践进行系统性研究,深入分析徐渭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探讨其艺术成就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其对于文艺复兴时期中国艺术的贡献。

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徐渭的艺术观念和思想内涵。

通过对于徐渭相关著作和文献的分析,深入探讨其艺术观念,包括他对于艺术的认识、对于艺术表现形式的选择和探究、以及艺术与社会、文化、心理、哲学等方面关系的思考。

同时,挖掘徐渭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内涵,探寻其背后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念。

2. 徐渭的艺术创作实践。

通过系统性分析徐渭的绘画、书法和诗歌作品,研究他的艺术造诣和艺术语言的特点。

针对不同领域的作品,深入掌握其风格、技法和创作境界,探讨其艺术创新的成果以及对于当时艺术的影响。

3. 徐渭的艺术成就和地位。

在对于徐渭艺术观念和创作实践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的基础上,探寻徐渭在当时以及后世艺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其成就和贡献,以及其对于艺术创新和传承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文献法、资料法、比较法、分析法等。

具体研究步骤如下:1. 收集徐渭相关著作和文献。

通过国内外图书馆、博物馆、专门机构等途径收集徐渭相关的著作和文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2. 分析徐渭的艺术创作实践。

通过收集徐渭作品的图片、文字介绍和评析,对于其绘画、书法和诗歌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

包括技法、风格、创意、传统和革新等多个方面,探究徐渭的艺术表现和思想内涵。

论徐渭的题画诗创作

论徐渭的题画诗创作

论徐渭的题画诗创作“题画诗”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文人绘画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人画作品包含“诗、书、画、印”等四个基本要素,“题画诗”一般为五言或七言的格律诗,其诗文内容往往与画家的创作情感和创作意图紧密相关;同时,“题画诗”又多以书法的形式出现,并与绘画内容、画面整体构图及作品意境等相映成趣。

因此,一首“诗文佳、书法善”的“题画诗”不仅能为画面增色不少,而且也成为欣赏者和研究者了解画家精神旨趣的一种重要载体。

正所谓“诗言志”,文人画家们通过题画诗将自己创作绘画作品的真实情感、现实处境记录下来,以达到托物言志、观物生情的目的。

当然,这些题画诗也在补充图像主题意义的同时为后人准确解读作品提供了合理的切入点。

徐渭(1521—1593)的传世绘画作品中大多题有自作自书的“题画诗”,且同一首“题画诗”在相似题材的其他作品中重复出现,即本文中所讨论的“复题”现象。

下文尝试通过“绘画题材”“人生境遇”“身份认同”等三个方面对徐渭“题画诗”“复题”现象加以分析和讨论。

一、“复题”与徐渭绘画的题材问题徐渭题画诗的“复题”现象,首先体现在题画诗内容与绘画题材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徐渭的绘画作品中不难看到,相同或相似题材的画卷中经常出现同一首题画诗。

在文人画的艺术传统中,每一种植物均有其一种独特的属性或象征性比喻,如“清雅”之于“兰竹”,“明珠”之于“葡萄”等。

由于题画诗在画面中主要起到补充图像意义和调整整体构图的作用,而诗文是否曾被重复使用过并无限定性要求,因此对于画家的徐渭而言,如果在创作某一类特征题材的绘画作品时采用熟悉的题材与题画诗来进行创作的话,便能够使其更专注于作品本身的笔墨、布局和情感表达,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如果进一步讨论这些题画诗的内容,不难发现连接题画诗与绘画图像的恰恰是这些诗句当中的若干关键词及其背后的思想、文化、典故等。

如“兰亭旧种越王兰”一句,便将画面中的“兰花”由个别的“一株兰花”引向更带有象征意味的“兰亭”和“越王兰”。

徐渭画作鉴赏

徐渭画作鉴赏

徐渭画作鉴赏第一篇:徐渭画作鉴赏徐渭(1512—1593),字文长,号青藤,是我国十六世纪杰出的文学艺术家,他在文学、诗歌、戏曲和绘画史上都占有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重要地位。

尤其在绘画方面,对后世四百多年的大写意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郑板桥说:“徐文长、高且园两先生不甚画兰竹,而燮时时学之弗辍,盖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

文长、且园才横而笔豪,而燮亦有倔强不驯之艺,所以不谋而合。

”又有诗曰:“尚有一灯传郑燮,甘心走狗列门墙。

”还刻了一颗“青藤门下走狗”的印章,可见其对徐文长的崇拜。

现代写意画大家齐白石亦曾说:“青藤、雪个(朱耷)、大涤子(石涛)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服之。

恨不生三百年前,为诸君磨墨理纸。

诸君不纳,余于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还有诗曰:“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吴昌硕)衷肠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可见,齐白石对徐文长亦深情怀敬意。

自然徐文长所以那样地受到后人的崇敬和纪念,恐怕是由于他不仅有杰出的成就,而且有高尚的品格——傲骨铮铮,敢于反抗封建礼教,敢于同邪恶作斗争和反抗外寇侵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徐文长从小跟陈鹤学画,奠定了他绘画风格的基础。

陈鹤字鸣野,号九皋,别号海樵山人,出身于绍兴世袭百户的军官家庭,因少年病弱,辞去世袭军职,在绍兴怪山修建飞来山房和息柯亭,广交宾客,他擅长写意花鸟画,善制散曲,为绍兴文坛的盟主。

徐文长自幼爱好绘画、戏曲,可以说是深受了他的影响的。

陈鹤的墨迹已难看到,据与他同时代一些人的记载,说他作画走笔如飞,泼墨淋漓。

如姜二酉撰的《陈鹤传》中说:“慕山人者,每候山人饮宴兴酣,载笔素以进。

山人则振髯握管,须臾为一掷,累幅或数十丈,各惬其所,乞而后止。

”(姜二酉《无声诗史》,另见《徐文长全集》卷二十七《陈山人墓表》)徐文长关于他的记载则更多,如他在《书陈山人九皋三卉后》说:“予见山人卉多矣,曩在日,遗予者不下十数纸,皆不及此三品之佳。

滃然而云,莹然而雨,泫泫然而露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徐渭(公元1521—1593年),字文清,后更字文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自号青膝道士,别署“田水月”。

徐渭以恣意的笔墨开创了中国花鸟的大写意,继林良、陈淳的写意花鸟之后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将文人画的以画托意、以画自娱的真性情发挥到了极致。

给当时转相抄袭的摹古画风带来一缕新意。

使他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他的画从笔墨、章法到意境,都弥漫喷薄出一股自由不羁、狂做不逊的豪情,宣泄着画家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悲哀,痛诉着画家对现实社会的强烈愤慨和不平,点点墨痕,都是画家的滴滴血泪。

《墨葡萄图》是徐渭最擅长画的花卉题材之一。

画中葡萄似以倾倒的墨汁随意点染而成,不仅传达出物象的神韵,也真正达到了逸品文人画所标榜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最高境界。

《墨葡萄》作为其代表作品,此画水墨淋漓、狂怪奇乱、不求形似、意趣横生。

徐渭在明清画坛上是一位难得的全才和奇才,他那狂肆奔放、纵横千里的水墨大写意花卉至今令人赞叹不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对于徐渭的研究,自明代以来就连绵不绝。

据李德仁所著《徐渭》一书中编录的历代《诸家评论徐渭语辑要》来看,从晚明至近代就有30位人物对徐渭的艺术作出过点评。

其中,对于徐渭的绘画进行过评价的有:明代的袁宏道、张国泰、今释,清代的石涛、朱彝尊、周亮工、徐沁、姜绍书、陶元藻、郑燮、翁方纲、吴修,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以及清代官方编写的《明史·徐渭传》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徐文长集》提要,都对徐渭的绘画予以了评价。

但由于这些散见于诗文中的评点,多囿于古法寥寥数语,往往流于印象和直觉式的把握,还谈不上是对徐渭绘画真正意义上的分析研究。

在后近代陈师曾与中村不折合著的《中国绘画史》中,徐渭也只是作为受写意画风影响的画家而一笔带过,由此可见世人对徐渭画作的关注是不够的,尤其是其绘画的大写意画风和融生命于艺术创作的精神并没有得到历史性的高扬和重视。

直到当代,关于徐渭绘画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深入研究才算开始。

台湾学者梁一成《徐渭的文学与艺术》(1978年),虽偏重徐渭文学成就方面的研究,却也专列出一章考察了徐渭书画方面的成就。

台湾张裕孝的《徐渭研究》(1978年),也是侧重徐渭生平、文学成就方向的探讨,只在篇末用较短的篇幅讨论了徐渭的书画艺术。

苏东天《徐渭的书画艺术》(1991年),经过考证后推断徐渭习画的时间应在其青少年时代,而不是通常认为的中晚年。

李德仁《徐渭》(1993年)一书,可谓是国内徐渭绘画研究的专题性力作。

作者对徐渭绘画从题材与寓意、形式与技巧多进行了详实的论述,尤其是在徐渭的美学思想一章,间接的讨论到了徐渭画风与其哲学、文艺思想间的深层关系,并在书的附录里编制了徐渭的年谱、书画目录、题画录、书画文论辑要,以及历史诸家评徐渭的语录辑要,为徐渭的学术研究进行了深度探索的同时,做了极有价值的基础性工作。

徐建融《元
明清绘画研究十论》(2004年)中《徐渭与中国画史的隆、万之变》一章,站在宏大的文化史背景之上,讨论了徐渭画风与明代自隆庆、万历开始的由尚中贵和到反中和转变的文化间的关系,他认为“以隆、万为转折点,中国整个的文化思想史上发生的奇正之变也明显地反映在画学思想上,而作为开风气之先的代表人物便是徐渭。


另外,邱春林《凡·高、徐渭比较研究》(2004年)的博士论文,是国内有关凡高徐渭比较研究中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成果。

冯其庸《徐渭的书画艺术》(1987年),作者将徐渭的绘画与宋代的梁楷比较时,指出徐渭“用笔与奔放处见含蓄,既有梁楷的简笔之妙,又不像梁楷那样外露。

”李敬仕《个性人格的凸现—论徐渭绘画特色》(2000年),从中国古代艺术家的人格类型作为切入点,讨论了徐渭个性人格的形成、特点以及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最后认为徐渭的绘画特色在于,他的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人格突破了传统的人格类型并在其绘画中得以张扬和表现。

三、研究的内容及可行性分析
徐渭(1521-1593)艺术活动的范围和成就是广泛而卓著的,无论是中国文学史、中国书法史还是中国绘画史都要将其重重的写上一笔。

但纵观后世对徐渭艺术的评价,最受称道和瞩目的还是他在绘画方面艺术成就和历史影响。

徐渭绘画风格的独特个性背后,潜藏着绘画艺术乃至整个艺术学规律中的诸多重大的命题,具有其作为个别艺术现象的典型性。

而经典总能吸引住后人不断回眸凝视的目光,从明代以来对于徐渭绘画的评论和研究就从未停歇过。

从传世的徐渭绘画作品看,其题材绝大部分集中在花鸟画领域,其风格属于中国画中的大写意一类,这些也多是学术界所普遍认同的。

所以本文将以其花鸟绘画作品为依托,研究对象设定为徐渭花鸟画代表作品——《墨葡萄图》——中大写意绘画风格方面。

大写意,指中国画中写意一类画法之一种。

写意又称为“粗笔”,往往与“工笔”对举。

根据笔墨的放纵程度,又有小写意、大写意之分。

其中包括两层含义:1、指用笔技巧,与“工笔”相对而言。

要求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表现物象的意态神韵,不以工细形似见长;2、指精神内涵。

是通过绘画抒发创作主体的个性情感,表现出作者的人品学养,才情思想。

附:论文提纲
前言
一、《墨葡萄图》——徐渭大写意画风的建构
(一)观物
(二)用墨和运笔
(三)酒兴
二、徐渭的画学思想
(一)生动传神
(二)逸性遄飞
(三)悦性弄情
三、徐渭花卉创作的审美解读
(一)生命的律动
(二)美的呈现
四、结语
四、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难点
本文试图从徐渭的《墨葡萄图》画面本身切入分析,在形式层面与作品展开“对话”,来把握作品的视觉图像诉诸知觉的内涵,进而从作者的生活背景及思想渊源两个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入,旨在通过一种多维的关照视角,走进《墨葡萄图》中向我们敞开的“徐渭的世界”,并通向那作品中所蕴涵的深沉“意味”,试图达到对徐渭大写意画风进行解构的目的。

五、研究方法
从研究方法来看,本选题是一个思想性与专业性较强的课题,要对这一问题作出严谨、科学的研究,必须采用多种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主要对徐渭的研究资料进行细致与深刻解读,力求在这些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等科学方法,将《墨葡萄图》艺术特色以及影响纳入理论分析和探讨的视野。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运用的具体研究手段主要有,一是艺术史和美学分析相结合的理论方法,试图从艺术方面方面展现徐渭绘画的特点,在分析其鉴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理论创新;二是文献资料法,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尽可能全面的相关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和整理,借鉴其理论精华,为论文的撰写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

六、论文的进度安排
1 完成资料的收集:10.20—10.31
2 完成初稿:11.1—12.31
3修改、提交导师后与之交流后再修改:1.1—4.20
4基本定稿:4.21—5.19
5 最后定稿和论文答辩:5.20—6.5
七、主要参考文献
[l]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
[2]梁一成.徐渭的文学与艺术[M].艺文印书馆印行,1977.
[3]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4]苏东天.徐渭书画艺术[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5]王长安.徐渭三辩[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
[6]李德仁.徐渭[M].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
[7]鲁齐.天地一枝——明代奇杰徐渭[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8]张廷玉.明史[M].岳麓书社出版发行,1996.
[9]夏咸淳.徐渭[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10]何乐之.中国历代画家大观[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11]周积寅,史金城.近现代中国画大师谈艺录[M].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
[12]宋耀良.艺术家生命向力[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13] 王林主.现代美术历程[M].四川:美术出版社,2000.
[14] Herschel chipp.三个人的天空[M].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15] 丁家桐.东方畸人·徐文长传[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