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教学历史
人教版高中英语中国英语大事年表
人教版高中英语中国英语大事年表
以下是中国英语大事年表,记录了中国英语教育和研究领域的重要事件和里程碑。
1978年
- 开始恢复高等教育英语专业,标志着中国英语教育的重新发展。
1980年代
- 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外语开始广泛教授,成为高中和大学的必修课程。
1990年代
- 英语考试体制逐渐完善,各类英语考试如CET-4和CET-6得到广泛推广。
2001年
- 中国国务院批准了《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这是中国英语课程发展的里程碑。
2005年
- 中国教育部成立了国家外语教学改革研究中心,致力于提升中国英语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2014年
- 中国启动了“双语教育”项目,旨在提高英语教育的效果和普及程度。
2018年
- 中国教育部发布了《外语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文件,明确了中国英语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2020年
- 受全球化趋势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中国英语教育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加强了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以上是中国英语大事年表的简要内容。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强,中国英语教育将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并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注:本文档的内容经过了查证,确保了准确性。
我国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
我国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
我国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英语作为外语开始应用和推广。
1950年教育部、外交部共同颁布《外国语培训规定》,要
求在国家机关、企业团体、学校和其他有关单位举办外语学习班,从
而逐步推动英语教育的发展。
二、英语课程实施阶段:50年代,外语教育进入到社会服务阶段。
教
育部颁布《中学外语教学暂行纲要》,推出以英语为主要外语的教学
规划。
60年代中期,《中学外语教学大纲》正式发布,英语在中学的
正式教学正式开始。
三、改革开放以来:1980年代以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英语教育也
迎来了发展的空间。
教育部颁布了《学校外语教学暂行纲要》,针对
小学开设了英语课程,专门设立外国语文教育科学研究会,开展了外
国语教育研究。
四、英语课程改革:20世纪90年代至今,英语课程不断作出改革。
2002年,教育部颁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明确规定小学应
该设置英语课程。
后来,教育部不断出台新课程,规范英语教学管理,并明确了英语课程的实施原则和教学内容。
中国外语发展历史
中国外语教学历史外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出现在我国的官方学校教育体系里,始于我国近代,已经有较长的历史。
明代初叶,随着明朝政府对外经贸活动的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外语作为不同国家之间交流必不可少的语言载体,其需求越来越强烈。
1.明朝政府于是在1407年(明永乐五年)设立了“四夷馆”。
这是我国正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所外文学校。
据《明史》记载,“提督四夷馆,少卿一人,掌译书之事。
”入学考试“止考汉文数字或七言绝句,人馆后再学番文。
”开始学生只学“翻译杂事”一门普通课程,后来又增加了“译写来文”和“回答敕谕”两门新课程。
馆里的老师“多征自外国”。
从这些记载来看,这实际上是一所由官方掌管、外教执教、为明帝国对外交往培养外语翻译人才的官办学校。
2.到了清代,国家对外交往的需求日益紧迫。
清朝政府于1644年(顺治元年)在翰林院设置了“四译馆”,遴选一些翰林学士学习外语。
1727年,增加了“俄罗斯文馆”;1748年(乾隆十三年),“四译馆”改名为“会同四译馆”。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割地求和,国力衰微,外侮加剧。
晚清重臣奕诉在办理外交事务的过程中,深感学习外语与圈运兴衰紧密相关,便上奏折说,“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中国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
”1862年(同治元年),清朝政府以俄罗斯文馆为基础,设立了“经师同文馆”,下设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等,托开了外语教学在我国扩大、发展的序幕。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中学堂章程》,将外语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列为中学堂的主要教学课程。
3.1912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划》,次年颁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规定把英语为主的外语作为中学必修课程。
1922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在全国统一规定,以英语作为中学外语教学的必修课程。
中国高中英语教学30年历史概述
2009年1月第1期英语教师中国高中英语教学30年历史概述*介为一*(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安·710062)【摘要】改革开放至今已30年,在近30年里,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不论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已今非昔比。
目前,在经济日趋全球化、教育发展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已成为举国关注的教育问题。
中学英语教学正面临着改革和发展这两大课题。
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更新,要更新观念,就必须审视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走出历史误区。
本文通过回顾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近30年的沿革历程,分析各时期中学英语教学的不同特点,梳理其脉络,探讨其成就的性质及问题的出路,以此作为对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前瞻性回应。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30年;历史回顾(1978~2008)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已30年,在这30年里,中学英语教学经历了一个恢复、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回首中学英语教学近30年的历史,本文参考了刘道义对我国中小学英语课程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将近30年中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1978年至1985年;1986年至2000年;2000年至今。
一、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5年)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高中英语教学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高中英语教学的发展,不但体现在大纲的制订、教材的编写、教学法的改进上,而且体现在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师素质的提高以及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上。
[1] 1978年教育部贯彻邓小平同志“要重视中小学教育”的指示,为更快、更多地培养建设性人才,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对英语课的开设、教学目的和要求、课时和方法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1] 1978年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颁发带来了中学英语教学的新时代。
[2]国家英语教材编写组根据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精神,编写了一套中学英语教材(试用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外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及主要流派
外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及主要流派作者:崔胜男孙琳胡小明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外语教学的简史,简要阐述了从京师同文馆成立至今的14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中外语教育出现六次高潮,分析了曾经影响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四大教学法流派的特点和发展过程。
【关键词】外语教育教学法语言能力一、我国的近代外语教育发展历程简介我国的外语教学历史源远流长,这源于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开创的辉煌文明。
第一次高潮从1862年至19世纪末。
在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官之后,1863 年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广方言馆,1864 年广州设立了广州广方言馆,1893 年在武昌设立自强学堂,这4 所外语学府设立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昌四座中心城市形成一种甚具气势的外语教育格局。
这类学堂大多聘请外籍人员用外语授课,学生入学后均需先学外语;在正式上课时,外语也是重要的课目。
我国大中学普遍开设外语课应以1903 年为起点。
当时正处于清廷濒临崩溃的转折时期。
第二次高潮在1919年前后。
这次高潮的形成和出国留学有密切的关系。
1911 年清华学堂的成立是个重要的标志,清华的方针是“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以便学生熟悉课程,到美入学可无扦格”。
清华学堂成立之前,相当多的教会大学已经是“根在国外、权在教会、西人为主、外国方式”。
俄语学习也由于1920年上海外国语学社的成立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当时留学热是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中国青年通过留学到世界各国去寻求救国图强,报效祖国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次高潮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1948年这时全国大陆即将解放,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将告结束。
甚至到1948年12月,国民党政府还公布了一份《初、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在解放区也是在1948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外事学校,由中央外事组领导。
在东北,1946 年6月,延安外国语学校经中共北满分局书记陈云等同志讨论决定在哈尔滨复校,定名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
浅谈英语在中国发展的历史
毕业综合训练课题名称浅谈英语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学院外语外贸学院专业商务英语班级12级商英(2)班姓名陈春玲学号112107010123指导老师谭红英江西科技学院字体不对,篇幅太短,修改浅谈英语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一.英语在中国早起的发展在早期的中国,因为西方殖民者抵达了我国少部分地区,英语并没有大范围的推广开,只有极个别的人会说真正的英语,所以英语语言的发展是非常有限的。
而唯一和英语发展有联系的是当时的“洋泾浜”英语。
“洋泾浜”英语只有口头形式,没有正规的书面形式,是说汉语和英语的人们在交流中随意形成的,没有统一的形式和规范,变体很多。
1664年,英国人在广州建立了他们第一个通商驿站,由于当时中国人民奉行的是“天朝上国”的理念,没有人会想学习外来语种,所以“洋泾浜”英语在18世纪的广州只形成了一个雏形。
从1843年开始,随着条约通商口岸的建立,“洋泾浜”英语被广泛传播到中国的东南沿海城市和长江流域,尤其是在当时的上海极为盛行。
上海或其他籍的商人为了争取与外商直接交流,纷纷学习英语,同时一些出版商也乘机赶印了一种以中文读音注音的英文速成手册,又因旧上海滩一处靠近租界的地名“洋泾浜”,而最后确立了“洋泾浜”英语这个名字。
但是在十年后的19世纪,由于中国社会的衰落和人们对标准英语的偏爱,“洋泾浜”英语也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
继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继而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做出一项重大决定,向全世界开放国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特别是西方国家。
盛行一时的“洋泾浜”英语在这一阶段已不复存在,代替它的是有助于现代化建设的标准英语。
自1978年以来,中国从国际交流、教育和贸易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外国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也在急剧增加。
除此之外,中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英语的教授与学习,规定参加全国考试的学生必须通过英语考试才能开始进入下一步的高等教育。
中国高中英语教学30年历史概述
中国高中英语教学30年历史概述中国高中英语教学30年历史概述
中国高中英语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
当时,中国政府开始重视英语教育,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英语教学。
在这30年的时间里,中国高中英语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中国高中英语教学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最初的基础英语教学发展到现在的综合英语教学,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现在的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讲授语法和词汇,还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多种技能的训练。
其次,中国高中英语教学的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最初的传统教学方法发展到现在的活动教学,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现在的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讲授知识,还包括情景教学、游戏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活动教学方法。
最后,中国高中英语教学的教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最初的教材发展到现在的多媒体教材,教材更加丰富多彩。
现在的英语教材不仅仅是书本,还包括网络教材、多媒体教材、虚拟实验教材等多种教材。
总之,中国高中英语教学在过去的30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英语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灵活多样。
中国人经历的英语教学
中国人经历的英语教学
中国人经历的英语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复杂的发展过程。
以下是一个简要的概述:
1.传统英语教学: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中国的英语教学开始发展。
当时的英语教学主要侧重于语法和阅读,强调对英语语言结构的掌握。
教学方法主要是翻译和死记硬背,缺乏实际交流的机会。
2.改革后的英语教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英语教学进行了多次改革。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英语教学开始重视口语和听力,教材也更加贴近实际生活。
60年代,中国引进了视听教学法,强调通过影像和声音来学习英语。
70年代,交际法被引入中国,强调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3.现代英语教学: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英语教学不断改进和完善。
目前,中国的英语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教材内容也更加多样化,包括文化、科技、商务等多个领域。
总的来说,中国的英语教学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不断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现在的英语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简谈中国外语教学的发展历程与进步-精选教育文档
简谈中国外语教学的发展历程与进步一、前言我国的外语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取得了巨大进展,在我们庆贺这些成就的同时,仍应谦虚谨慎并寻找差距,发现所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争取在更高的起点上前进。
外语的教学对一个国家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这种重要性在如今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外语的教与学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升学问题、工作问题,更主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所在,愿意学习外语。
如今会讲一门外语,不管是英语还是法语抑或是日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2008年中国举办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更是刮起了一股学习外语的热潮。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中国的英语教学已经由被动教变为了主动教,学生也是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这在中国英语教学的发展历程上是一个很大的飞跃与进步。
二、发展历程就我们国家而言,外语教育经历了大起大落。
一开始解放后小学不再开设外语课,中学要不要开设外语课时有争论,大学的外语系有不少下马,所开设的外语语种以俄语为主,大批英语老师改行教俄语。
中苏关系恶化后,又改以教英语为主,大批俄语老师又改行教英语,等等。
这些现象都说明建国初期外语教学在我国还处于一个萌芽且不稳定的阶段。
到了六七十年代,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文化大革命更是将外语教学这棵小芽扼杀在摇篮里。
我们的父辈在那个年代学习的都是政治性很强的所谓的“政治外语”。
可以说是被动地教与被动地学。
在这十年当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这个国家的一举一动,因此科、教、文、卫等方面都没有取得什么大的进步,更不要说英语教学了。
70年代末,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给迷茫中的中国送来了一丝光明,中国的未来有了一线希望。
此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同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与此同时外语教学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80年代的中国不能再教政治英语,应该多吸取外国的优秀教学经验来充实我们自己,中国的外语教学开始重新起步。
到了80年代,我们可以幸喜地看到在中国的大中城市的中学与大学里都讲授系统的外语知识,不过此时由于教学水平有限,在硬件及软件上都有很大的不足。
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变化
76872 教育理论论文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变化回顾我国外语教学发展历史,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发展历程,对我国英语教育持续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各时期外语教学发展及英语课程教学特点1.1 我国建国前的外语教学我国建国前的外语教学主要分为清末明初和国民党统治期这两个时期。
1.1.1清末明初的外语教学1902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了《钦定中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规定了外语占全部课程的四分之一;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又于第二年颁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规定中学学制为四年,外语为中学必修课程。
此后,教育界人士在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对中学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这一时期,我国外语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仍然重视语言知识,但比以前有所扩展;教学方法以翻译法为主。
但后期语法翻译法与直接法并重。
教学中阅读、翻译、会话等全面进行,增加了语音、会话、作文,甚至文学要略,注意到了语音的学习、会话和作文。
1.1.2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外语教学1922年,南京政府实行“新学制”,中学从学制、学科、教材到教法,由仿效日本为主改为效法英美为主,学制实行三三制。
外语作为必修课,由初中起开始设置。
1923年南京政府颁布《新学制课程纲要初、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外国语课程纲要》,结束了辛亥革命以后外语教育的混乱局面。
从这一时期到解放前夕的二十多年,国民教育部又对英语课程不断的进行改革,但每一次改革外语课程的目标并没有重大改变。
1.2 我国建国后的外语教学我国建国后的外语教学又可分为四个阶段:1.2.1迅速发展俄语教学阶段这一时期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向苏联学习,各行各业都急需俄语人才。
当时中学的英语课几乎全部由俄语课代替,导致大批英语教师改行。
由于俄语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1954年秋季起,教育部又决定初中外语课停开,致使中学外语教学受到严重损失。
这是一个极大的失误,也是一个极为深刻的教训。
中国外语发展历史
中国外语发展历史外语是中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外语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进步。
本文将回顾中国外语发展的历史,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古代,中国就已经有了外语教育的需求。
在秦汉时期,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外语教育逐渐兴起。
当时的官方语言是汉语,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需要使用其他语言。
因此,官方开始设立外语教育机构,教授汉语和其他外语,以促进对外交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外语教育也在不断变革。
在近代,外语成为外交和商业领域的重要工具。
清朝时期,西方列强开始入侵中国,为了与西方国家进行交流,外语教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在民国时期,外语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各种外语课程被引入到学校教育中。
新中国成立后,外语教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开始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的交流,外语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这个时期,各种外语课程被引入到中小学教育中,同时各种外语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外语教育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中国的外语教育将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普及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外语教育也将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
各种在线课程和学习平台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让学习更加便捷和高效。
中国外语发展历史是一部不断变革和进步的历史。
在未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不断增多,外语教育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让我们期待未来的外语教育将更加完善和普及,为中国的国际化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共青团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成立。
在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青年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青团积极推动青年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青团积极推动青年开展经济改革,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中国共青团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青年创业大赛、青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旨在培养青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国英语教育史
中国英语教育史
中国英语教育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这时西方
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中国人意识到必须学习外语以与西方列
强竞争。
英语作为最主要的国际语言之一,开始被引入中国的教育
领域。
1901年,清朝政府成立了“北洋大学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所设立英语教育的高等学府。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英语在中国
教育中的地位一直相对较低。
直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新文化运
动的兴起,西方文化和思想开始流行起来,英语的地位才逐渐提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推行了大规模的英语
教育改革。
英语被列为中国教育体系的必修课程,从小学到大学都
开始普及英语教育。
然而,由于知识和资源的不足,英语教育质量
还有待提高。
在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与外界的交流日益增加,对英语需求也不断增加。
为了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中国开
始引进外国的英语教材和教学方法。
同时,中国也致力于培养高质
量的英语教师,重视学生的英语口语和听力能力培养。
随着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国英语教育进入了一个新
的阶段。
越来越多的在线学习平台和英语培训机构涌现出来,提供
不同层次和形式的英语教育。
同时,中国政府也积极鼓励英语学习,推动英语教育改革。
总的来说,中国英语教育史经历了从初期接触到西方英语教育的引进,到英语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以及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的英语教育改革的发展。
英语教育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增强,促进了中国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我国英语教育简史我国的英语教育始于清朝,至今已有近140年的历史。随
我国英语教育简史我国的英语教育始于清朝,至今已有近140年的历史。
随着历史的进步和世界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英语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学和大学制定了英语教学大纲,有了较稳定的英语教材,师资培训和英语教学研究都有所加强。
但从总体上讲,我国的英语教育还相当落后。
本文从早期、清末、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个时期对英语教学的历史进行初步探讨,并对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予以浅析,希望能对广大的英语教育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1.中国的早期英语教育19世纪60年代京师同文馆开办之前,中国没有正规的英语学校,英语教学只限于外国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学校,而教会学校也只集中于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等5个沿海通商口岸。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禁止洋人在中国传教,不许非经商洋人在广州久留。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尽管早在19世纪初就有美国传教士来到中国秘密传教,开办教会学校,但中国的教会学校在鸦片战争前没有得到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软弱无能的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废除了禁止外国人在中国传教的规定,允许他们在通商口岸建造礼拜堂,并在中国国内解除“教禁”。
自此,西方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竭力扩展在中国的传教活动。
随着传教活动的发展,大批教会学校也先后建立起来。
教会学校的教员多由英美人士担任,课程设置与当时社会上的私塾、义学相似,只是增加了读《圣经》及简单的算学,英语教学的课时及深浅程度各校不一。
由于教会学校的教学规模极小,教学效果甚微,一般不被视为中国正规英语教育的开端。
京师同文馆是满清政府于1862年创办的第一所外语学校。
该校的创办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政治背景。
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迫与帝国主义列强发生政治、经济、文化匕的联系,外交事务骤然增加。
当时,中国没有自己的翻译人才,一与洋人会商,都要请洋人作翻译其中难免会有偏袒欺蒙之弊。
中国英语教学发展之历程
中国英语教学发展之历程作者:孙晓梅来源:《北极光》2016年第06期摘要:1862年,中国的第一所新式学校一京师同文馆开办,此后中国的教育开始向西方学习,解开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序幕。
而英语则是同文馆开设的第一个专业。
本文试图通过了解与论述中国英语教学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总结其历史经验,不仅有助于中国近代教育的研究,而且促进和繁荣我们现今的外语教学。
关键词:英语;发展变化;外语教学一、绪论中国学习英语始于沿海城市,这些英语教学多由英美等国家的基督教传教士零星的进行,范围很窄,规模极小,并没有形成一种正规的、系统的教育。
第一个来中国传教的基督教传教士是英国的罗伯特·马礼逊。
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设立一所英华学院,这是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南洋开办的第一所教会学校。
1862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历史是第一所正式的英语教学组织,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声。
京师同文馆是是在清廷内部洋务派与顽固派激烈的斗争中创办和发展的,具有鲜明的封建性和半殖民性,正因如此,后人对它的评价不尽相同,但京师同文馆的建立开启了中国英语学习的先锋。
此后,新式洋务学校纷纷开办,新学之风吹进了长期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的中国,在中国的封建教育制度上终于打开了一个缺口。
在此大背景下,清政府就定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这是中国近代教育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二、不同历史阶段英语教育的发展(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语教学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封建社会已是垂死挣扎,支离破碎的满清王朝已病入膏肓,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开始解体,新的教育制度随之萌发,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的学制。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伟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并开始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进行改革。
规定外语学习宜授以发音拼字,渐及简易文章之读法、书法、释解、默写,进授普通文章,及文法要略、会话、作文。
对英语学习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要求,并对英语课程的课时有了规定。
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发展
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发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体系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小学英语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与变革。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小学英语教学历史的回顾,分析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特点,以及现实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还将探讨当前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包括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展望。
通过对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发展的深入研究,以期为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历史演变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历史演变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教育背景和社会需求,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还处在起步阶段。
当时,由于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对外交流的需求逐渐增加,英语教学开始受到重视。
然而,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限制,英语教学主要集中在初中阶段,小学阶段的教学相对较少。
此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缺乏实践和交流的机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交流的增多,我国小学英语教学逐渐进入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小学英语教学开始逐步普及,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得到了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些学校开始尝试引入外籍教师,提高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
英语教学逐渐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小学英语教学进入规范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育部制定了小学英语教学的标准和要求,推动了小学英语教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开始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途径和方式。
英语教学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
近年来,我国小学英语教学进入了创新阶段。
在这一阶段,英语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英语教学的历史轨迹——章兼中教授访谈录
热点访谈中国英语教学的历史轨迹———章兼中教授访谈录包天仁(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81)包天仁(以下简称“包”):章老您好!咱俩从30年前就认识,我们在一起谈了无数次,都是关于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今天在国家外研中心年会期间再次探讨。
首先我想问,您是从哪一年开始从事英语教育的?章兼中(以下简称“章”):包老师您好!我从初中阶段开始学习英语,刚进入江苏省立无锡高中一年级的时候,除英语作为外语课程外,物理课本使用的是原版英语教材,对我来说难度很大。
我读的是师范大学。
英语作为外语教育是我的科班本行。
1951年,我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就读英语专业。
后因抗美援朝全国停开英语专业,包括停开中小学英语作为外语教学课程。
因此大家包括我又学了俄语。
1953年我开始学习外语教学法课程,内容涵盖英、俄语教学方法。
1954年我开始到中学进行外语教学见习,1955年开始到中学进行外语教学实习。
这时我开始进入外语教育这一行业了。
1956年,我在华东师大毕业后留校从事外语教学工作,并分配进外语教学法教研室,从事外语(英、俄语)教学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至今已有60多年了。
包:您研究的是英语教学法吗?我的一位英国朋友说,搞应用语言学和教学法研究,不学习两门以上外语不够。
您学过两门外语,做教学法研究60余年,体会很深,并且颇有建树,一定有许多真知灼见。
章:我开始研究的是外语教学法,既研究西欧的英语教学法,也探索前苏联的英、俄语教学法。
前苏联基本上位于欧洲,中小学开设的外语学科主要是英语学科。
我除了研究苏联的英语教学法和俄语作为母语的俄语教学法之外,大多研究、讨论的是西欧英语教学法。
虽然苏联出版了一些英、俄语教学法的杂志和书籍,但数量较少,而上海和我校有较多的英语教学法的杂志和专著,而且研究的历史也比较悠久。
因此,即使是研究苏联的英、俄语教学法,也是在研究西欧的英语教学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不久,中小学逐步恢复英语学科,我的全部精力都转移到教学与研究英语教学法上去了。
中国英语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
中国英语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前言随着国际社会间交流的融合与发展,语言也越来越趋于全球化。
英语作为世界广泛接受与使用的一种语言,其全球化趋势及区域特征表现也愈加明显。
英语在过去的50年里逐渐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语言,在国际会议,跨国公司和互联网上都得到了广泛地发展和应用。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参与力度逐渐加强,国际地位也得到巨大的提高,中国人逐步在世界的舞台出现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适应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也为更好的在世界的舞台上发挥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参与到英语的学习中去,这就为中国英语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并推动了英语的发展及其区域化。
本文将就中国英语的发展历史展开分析,寻找中国英语的产生及发展原因,预测中国英语的发展趋势。
从历史及文化、社会的角度对中国英语的发展进行分析,寻找中国英语的发展之路,进而促进世界英语的发展。
1 什么是中国英语?英语的全球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是以牺牲英国英语或美国英语的标准为代价的。
同时,英语在加速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广泛的本土化,虽然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仍是全球英语的主流,但人们发现一批带有地域特征的英语,如澳大利亚英语、南非英语、尼日利亚英语、新加坡英语等也纷纷崛起,使作为全球英语标准的英美英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半个世纪以来,具有地域色彩的英语已成了语言学家讨论的话题,而具有地域色彩的英语在各自国家的对外交往中也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使得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国际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因此,具有中国地域色彩的英语——“中国英语”的研究也就日显重要。
1.1中国英语的定义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进行思维和感知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语言习得的完成,是某种思维方式形成的标志。
一个人一旦首先习得了汉语,形成了中国式的思维方式,他将不可避免地在其英语使用中夹带中国特点。
中学英语教学简史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简史我国中学外语教学近代历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新中国成立前时期(1902—1949)我国学生学习外语,始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的京师同文馆.同文馆内设英文馆、俄文馆、法文馆、东文馆等,聘请外国人教习外语,培养外语人才;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并于京师大学堂。
外语(主要是英语)正式列为中学必修课程,始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当年,清政府仿效日本,废科举、兴学堂,制定并颁布《钦定中学堂章程》,正式规定中学堂均开设外语课。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废除了封建帝制,于1912年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随之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又于1913年颁发了《中学校课程标准》,规定中学学制为四年,外语为中学必修课程。
此后一直延续到192 2年。
在这整整二十年间,就外语教学来说,大致有以下一些特点:1.课时比较多。
《钦定中学堂章程》规定,中学五年间外语课总学时为1,444课时,每周课时为8—8—8—6—6,《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学四年间外语课总学时为1,056课时,周学时为7—8—8—8。
2.教学目的比较侧重培养阅读和翻译的能力,不重视培养口语能力。
3.教学方法以语法翻译法为主,比较重视语法教学,多采用传统的由词类而句法,注重定义解说的教学方式。
语音方面主要教字母和拼音,绝少涉及语音语调。
4.教材最初采用外国课本或教会人士所编的书籍。
后来才逐渐出现一些中国人自编的课本。
一般地说,这些课本程度较深,古典文学片断占较大比重,词汇量大,学生很难学习。
1922年,南京政府实行“新学制”,中学从学制、学科、教材到教法,由仿效日本为主改变为效法英美为主。
学制实行三三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外语作为必修课,由初中起开始设置。
此后,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始终没有重大改变。
这一时期,中学外语教学的主要特点有:1.课时趋向减少。
1933年规定外语课每周5学时,六年间共1,080学时; 1936年规定初中每周4学时,高中每周5学时,六年间共972学时,1948年减为3—3—4—5—5—5,六年间约800多学时。
20世纪英语教学历史一览表
1904年,《奏定中学堂章程》把“外国语”列为中学堂科目。
1912年,教育部公布了《小学校令》,在《教科及编制》一章中提及可加设英语或别种外国语。
外国语安排在高小第三学年,每周3小时,教学“读法、书法、作法、语法”。
同年,教育部公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外国语以英语为主。
1916年,教育部公布《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在高小开设两个学年的外语,每周2小时,要旨“在使儿童略识外国语文以供实用”。
1923年,制订了《新学制课程纲要初级中学外国语课程纲要(暂以英文为例)》。
同年,颁布《新学制课程纲要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外国语课程纲要》。
1929年,制订了《初级中学英语暂行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普通科英语暂行课程标准》。
1932年,教育部推出了正式的《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此次的课程标准与1929年的基本相同,只是有所简化。
1941,年教育部根据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作出的“设六年制中学,不分初高中”的决议,于9月公布了《六年制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
1941年12月,公布了《修正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和《修正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新中国建立后,于1951年公布了《普通中学英语科课程标准草案》,它包括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和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
1954年,教育部为减轻学生负担,决定初中停开外语,并下发了《关于初中不设外国语科的说明的通知》。
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
195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在中学加强和开设外国语的通知》,其中指出中学设置各种外国语的比例,“大体上可以规定约有三分之一的学校教俄语,三分之二的学校教英语及其他外国语”。
1962年,教育部就小学开设外国语课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同意在试验新学制的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四、五年级开设外国语课,个别基础较好的六年制小学如有外国语教师,也可以在五、六年级开设外国语课,但未颁发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英语教学历史
1·英语何时出现在中国?
有人说,英语是明朝时随着传教士传入中国的,但我认为应当是清朝传入中国的。
众说周知,现代英语是1500年以后形成的,在那之前是古英语且在欧洲并不流行(英语流行是大英帝国形成以后的事),所以那些传教士不大可能会说英语,像中国很有名的利玛窦就会拉丁文和希腊语,而且也会使用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但是并不会英语,另外,明末一些比较开明的士大夫主要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感兴趣,而当时的科学著作都是用拉丁文写的,所以他们学习的应该是拉丁文,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人会英语应该是在清朝以后,比较有名的马葛尔尼访华没有查到当时中国官员会不会讲英语,不过可能出于需要或者好奇应该会学一点。
2·中国何时开始大规模学习英语的?
中国最早感知应当通过学习英语进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人,是被中国称作“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中国清朝著名大臣林则徐。
他被皇帝派到广东查禁鸦片,从中外商人处了解到西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于是组织澳门等地会英语的中国人,翻译外国书报,并将之编译成册。
中国人开始学习英语则是在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在坚船利炮面前,发现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出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学习英语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术的必要条件,并
提出了一系列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主张,林则徐的这些建议没有被清政府所接纳,但却在清醒的、爱国的士大夫阶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的共识正在形成。
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再次惨败,清政府才有了较大的震动。
因而,当深受林则徐思想主张影响的中国清朝另一有名的大臣左宗棠将林则徐曾提出的这些建议进一步具体化上奏时,同治皇帝很快予以批准,并把它称之为“实系当今应办急务”。
于是,中国人开始学习英语。
林则徐是中国第一个提出要造“坚船利炮”的中国人。
早在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从在广东主持禁烟和抗英斗争中,清楚地意识到,必须学习西方国家的长处以抗击外来武装侵略,形成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认为没有先进功能的大炮和舰船,就无法与西方强敌在海上抗衡。
3·英语何时进入中国学校?
英语最先进入的是由包括英国在内的外国传教士的教会学校、书院。
在鸦片战争之后,由教会创办的学校层出不穷。
以我的家乡——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为例: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在仓山中洲建立第一座教堂,次年又在中洲开办第一所教会学校。
到1911年教会已创办8所学校、书院。
4·中国第一所外语学校创办于何时?
1862年创办的同文学堂,专门培养外语人才。
5·中国何时开始出现纯外语教学学校?
1866年创办的船政学堂,航海专业各科全用纯英语教学,造船专业各科全用法语教学。
6·英语成为中国高中必修课起于何时?
起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因为当时报考大学必须考英语。
因此不少高中将英语作为必修课。
7·英语何是成为中国初中、高中、大学必修课?
英语成为初中、高中必修课,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中国政府规定初中升入高中、高中升入高中、大学升入研究生必考英语。
后来,中国政府又规定,大学阶段必须通过英语四级才能拿到大学学位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