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教育
什么是大语文
什么是大语文什么是大语文?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大语文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全面的语文素养为基础,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的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素养。
在大语文的教学中,语言文字只是表面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情感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
在今天,大语文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语文学习模式,成为了中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受广大教师和家长的欢迎和认同。
大语文的核心理念是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中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重点是对语言文字进行教授和讲解,而大语文则将学科的认识范围扩大到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通过历史故事、文学名著、科学实验、音乐欣赏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
大语文的教学方式也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很大区别。
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核,以课本为中心,老师为主导。
而大语文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重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在课堂上,老师充当的是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尽可能全面的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意义,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
此外,大语文也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它强调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将语文与科学、艺术、数学等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他学科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综合素养。
大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了这种教学方式的有效性,许多学生在大语文学习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而且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许多教师也认为大语文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总之,大语文是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方式,它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的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品质,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世界观,是中国教育体系中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教育新理念。
践行大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语文教学理念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大语文教学强调语文教育的全面性、实践性和人文性,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大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以下是我践行大语文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大语文教学理念在大语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我努力转变教学观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强化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人文精神的传承。
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1. 教材内容的选择与处理。
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经典与现代的结合,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关注现实生活。
在处理教材内容时,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游戏、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注重教学评价,关注学生发展1.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在教学评价中,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2.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评价中,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身心健康、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语文”教育
浅谈“大语文”教育从参加工作至今十几年的时间里,我与小学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热爱这门学科,也乐意把我的所学传授给我的学生,回顾这十几年的时间,酸甜苦辣、风风雨雨,但一直走不出一个误区——过于侧重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的另一方面——“人文性”,其结果我的教学是非常失败的。
我在迷茫之中摸索着……,直到有一天我从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大语文教育》,顿时犹如醍醐灌顶,原来这么多年我一直在走弯路,还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徘徊。
所谓“大语文”就是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地统一起来,不能单纯地偏重于其中一个方面,而忽略它的另一方面。
这些年我和我的同事们,多数都是将传授语文知识(工具性)放在首位,而弃其人文性(思想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于不顾。
看了这篇文章后,我的心情特别激动,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语文的“人文性”是隐性的、抽象的,不像其“工具性”那么直观和具体,要想抓住它就必须要像春雨滋润万物那样一点点地渗透,不能简单地口头说教,浅尝辄止,这样根本达不到预期目的。
语文的“人文性”在小学阶段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行为的养成教育。
这两方面的难点就在“渗透”与“养成”这两个关键词上。
通过这两个词,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仅仅依赖单纯的口头说教。
想到这里,我的心犹如漆黑夜空中突然亮起的星光,一颗一颗渐渐亮起,照亮了夜空下的条条道路,这也许是我的心路。
我又在网上搜集了很多有关“大语文教育的心得”,一篇篇看着,看着,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我的思路也渐渐清晰了。
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大语文”教育思想,第一,我要很好地创设教学情境,这一点对“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实施非常重要,不能仅仅局限于“三尺讲台”“方寸书本”和“问答式的教学”,而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甚至还要走出教室,这样学生的视界和心境才能开阔,学到的知识才更深入、透彻(我又想起了古曲“高山流水”的创作过程,如果不是大自然的帮助,“高山流水”也不会名垂千古而不朽)。
2024年大语文教育市场研究报告
2024年是大语文教育市场发展的关键一年,各大语文教育机构纷纷加大投入,提升教学质量,以满足社会和家长对语文教育的需求。
本报告将对2024年大语文教育市场进行深入分析,为大家全面了解市场走势和发展趋势提供依据。
一、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大语文教育市场规模达到了数十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
其中,在线语文教育市场增长迅速,成为市场的新增长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在线语文教育,以便更好地满足孩子学习需求。
二、教学内容日趋丰富2024年,各大语文教育机构纷纷推出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从传统的课文朗读、词语拼写到语法基础、写作训练,涵盖了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
同时,一些知名语文教育机构还引入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视野和学习机会。
三、师资队伍不断优化2024年,大语文教育机构在招聘和培训师资方面下了更大的功夫。
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加入到了知名机构,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同时,不少机构还加大了师资培训力度,确保每位教师都能够熟练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提供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涌现2024年,大语文教育市场创新不断,各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
比如,一些机构引入了AI智能教学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还有一些机构开展了线下课堂与线上课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家长需求逐渐多元化2024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化,家长对于语文教育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文科提高和考试备考外,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重培养孩子的语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希望孩子在语文学习中既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能培养综合素质。
六、市场竞争激烈,机构间差异化发展2024年,大语文教育市场竞争激烈,各大机构争相推出优质产品、服务和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家长。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机构开始加大差异化发展力度,打造独特的教学特色和品牌形象,以脱颖而出。
什么是大语文教育观
什么是大语文教育观
张孝纯提出的“大语文教育”,其指导思想是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
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着眼整体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知识、智力、能力是个统一体,不容割裂”,“建立敬爱型的师生关系”;坚持完整结构,就是要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协调地活动,而语文教学本身也应有完整的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就是“强调不能只依靠训练的数量换取了成绩,而应以较少的课内读写量和课外作业量,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水平的目标,力求事半功倍”。
初中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内涵(基本框架)是什么?
内涵:在系统论和大语文观指导下,识字教学为根,阅读教学为源,习作教学为本,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为魂,实现课内外阅读一体化,阅读和作文一体化,从读一篇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一体化,书本学习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体化。
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过程和方法进行全面改革。
大语文是什么意思
大语文是什么意思
"大语文"是“大语文教育"的简称。
"大语文教育"是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
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延伸,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思五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接爱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具有比较全面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也就是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应该是对等的。
大语文教育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大语文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
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
1.减弱教材必要性语文课不可以只是紧紧围绕着教材,它是一个包含了很多知识的课程。
这对老师就明确提出了更高的规定,她们要可以融会贯通、专业知识转移,借此机会给学员们整理语文课的脉络、塑造学习语文的爱好。
2.与真正衣食住行的融合大语文跳出来了教材的拘束,更加重视跟真正的社会发展、实际上衣食住行实际的融合,许多的小孩在真正日常生活触碰到的事儿比较少,假如老师能够把衣食住行之中的场景融进到和小朋友们的互动交流之中去,把语文课内化为衣食住行的一部分,也可以启发小朋友们的思索。
3.大语文并不是阅读题+写作许多小孩在学习语文的那时候会把语文课分拆起来提升,实际上这种行为是不符大语文的核心理念的。
语文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并不是割裂的,大语文期待小朋友们看到一个字、一句话就能想到到其写作背景。
4.怎样累积语文重在累积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但大语文觉得累积不仅是知识结构图和方法的累积,只是一种不断的累积情况。
这必须教师对学员们的语文教学现况开展深层次的分析,随后在让她们把握学习的方法以后有目的性的制订提高整体规划。
5.学习的目的大语文学习培训的目的不仅是提升语文课考试成绩,更多的是扩宽小朋友们的知识层面、塑造学习语文的爱好、提高史学素质。
而童心圆恰巧就能做到这点。
童心圆作文的初心也是目前的作文口号:让语文、作文成为爱好,让爱好帮助成长,而且不厌其烦的在教学中融贯观察、创新、修改、阅读、思维等作文习惯的养成,。
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大语文教育是一种全面、系统、高效的语文教育方式,它涵盖了语文的各个方面,包括阅读、写作、口语、听力和文化素养等。
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基础和优秀的语文素养,让学生掌握高效、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卓越表达的精英人才。
大语文教育的第一步是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它不仅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
大语文教育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各种类型的文本,包括课本、教材、报纸、杂志、小说、诗歌等,不断提高阅读的速度和准确性,锻炼阅读理解能力和素材获取能力。
大语文教育的第二步是提高写作水平。
写作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它要求学生具备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思维逻辑能力。
大语文教育要求学生参与各种写作活动,包括课堂作文、家庭作业、主题写作、应用文写作等,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大语文教育的第三步是提高口语和听力水平。
口语和听力是语文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要求学生具备流利、准确、自然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敏锐、灵活、准确的听力能力。
大语文教育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口语和听力活动,包括听力测试、口语演讲、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口语竞赛等,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语和听力水平。
大语文教育的第四步是提高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它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学科知识,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大语文教育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包括文化讲座、文化考察、文艺演出、博物馆参观等,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学科知识。
总之,大语文教育是一种全面、系统、高效的语文教育方式,它要求学生在阅读、写作、口语、听力和文化素养等方面全面提高自己,培养优秀的语文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大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有助于他们在语文学科中取得好成绩,而且有助于他们在学习和人生的各个方面取得更为出色的表现。
(完整版)“大语文教育”刍议张孝纯
“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根据36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特别是1980年以来进行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的实践,我以为:应当施行“大语文教育”。
因为只有这样,中学语文课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方面充分发挥它的应有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们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大规模培养的各级各类的合格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显然,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的、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意志、能力和智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的语文课,对上述任务的完成肩负着重大责任。
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只让学生读几本语文课本、每年在作文课里写十几篇短文的旧式语文教学,能担当这样的重任吗?绝对不能!为了培养出大量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学校中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必须改变,中学语文教育也不例外。
而要做到这一点,对中学语文课的改革就不应当总是仅仅从微观着眼,而应当更多地从宏观着眼,使微观方面的问题接受宏观的合理控制。
这样,中学语文课就必然要冲破当前的“狭的笼”,而走入“大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
而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旧的语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真正破除,新的语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死守着当前的“狭的笼”,只求在局部或细部修修补补,那么,改变旧的思想、内容和方法,便会大半流于空谈。
“大语文教育”是什么样子的呢?从当前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出发,着眼于可以预见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以为,我们目前应当大力提倡的“大语文教育”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1联系社会生活;2着眼整体教育;3坚持完整结构;4重视训练效率。
多年来,我国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是封闭式的,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一味地读文、作文。
作文培训之“大语文教育”与传统教育区别
作文培训之“大语文教育”与传统教育区别优秀传统的继承“大语文教育”从我国传统教育中继承了许多精华,甚至可以说,它的根是深深扎在我国传统教育的沃土之中的,下面分述之。
1 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我国传统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一部《论语》,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最多,其核心是“仁”。
《学记》中的“建国君民”、“化民成俗”,《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的“舍生取义”,墨子的“遵道利民”,荀子的“德操”,董仲舒的“必仁且智”,张履祥的“学者第一要看德器”,都是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体现。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后代的启蒙教材,如《三字经》、《名贤集》、《弟子规》、《神童诗》、《小儿语》、《增广贤文》等都有相当多的内容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
当然,那时的思想道德教育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但是重德的原则古今是一致的,有人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按照这一传统,我们在“大语文教育”实验中从始至终是把德育放在第一位的,而且在这方面还有自己的优势。
因为除了像一般语文老师那样根据文道统一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感染渗透外,还按照“大语文教育”的“三个课堂”的总体模式,把德育延伸到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去。
2 重视情志作用“情志作用”类似于今天所说的非智力因素,传统教育对此是非常重视的。
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讲的都是情志作用。
他自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赞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其实都是说明情志作用是推动学习的巨大动力。
先秦至今世,教育家在这方面的论述多得不可胜数:《尚书》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曾子主张“士不可以不弘毅”,《学记》中有“善教继志”,孟子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朱熹、王夫之等也各有论述,《三字经》中列举了那么多苦读的例子,也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继承这一传统,我们千方百计地在教学中进行非智力因素培养,具体做法是:(1)结合阅读教学激发学生树立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而奋发学习的远大志向;(2)利用相关内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攀登科学高峰的志趣和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3)借助课文的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感情,引起三者共鸣;(4)采用各种新颖有趣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5)通过鼓励、激励、训练、强制等手段培养良好习惯;(6)用教师的言行影响示范。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及其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教改前沿JIAO GAI QIAN YAN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及其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张语航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 (吉林省延边朝鲜自治州 133002)摘 要: 张孝纯先生作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奋斗在语文教育的一线,为语文教育事业做出极大贡献。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面对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张孝纯提出了“大语文教育”观,并在邢台八中进行了实验。
其带有突破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拓宽了当时语文教学路径,虽然不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仍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借鉴意义。
关键词: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生活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张孝纯老师在河北省邢台八中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大语文教育”的实验,从“一体两翼”的教学结构入手,针对当时的学情,让语文更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从语文学习的整体上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1 “大语文教育”观基本内涵张孝纯先生所提倡的“大语文教育”即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2 大语文教育”观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对于当下语文教学而言,张孝纯先生的“大语文教育”观在语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培养目标三个方面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2.1 语文教学生活化张孝纯先生“大语文教育”观的思想核心即语文教学需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他看来,学生的语文学习应该和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语文学习本就来自于生活,同时也应该借助语文学习将更加新鲜、生动的认识反哺给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语文学习,在语文学习中品味生活。
加强语文教学生活化,不是单纯否定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而是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社会生活外延,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为有利便捷的条件,设置更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联系生活。
语文教师的“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师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教师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大语文教育观”,即“扬大、抑小、引广、正直”,下面将详细阐述我的教育观。
一、扬大“扬大”即弘扬优秀的文化精神,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爱上语文。
我们要将语文教育视为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教育的过程,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的美丽和价值。
要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名言警句等,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他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领悟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爱读书、识才识趣、童心未泯的良好习惯。
二、抑小“抑小”即扼制不良的言行和思想,屏蔽谣言和迷信。
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格。
要抑制学生中不良的言行和思想,引导他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正确看待文化传承和创新。
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历史的真相,正视社会的复杂性,防范谣言和迷信的侵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爱国、进步和团结的优良传统。
三、引广“引广”即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增广阅读广度,开拓视野。
一个人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面,才能够有更明确清晰的思维,并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大的成果。
我们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各种阅读资料,让他们对文学、历史、地理、生态等各个领域有所了解,促进整个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提升,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双眼变得更为明亮。
四、正直“正直”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重视学生的文化素养外,更要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实践正直的人生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教育的价值并付诸实践。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坚持“扬大、抑小、引广、正直”的教育观,以此引领学生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大语文教育之我见
即语文 教育 立足于课堂 ,更要 冲
破 课 堂 ,扩 大 学 习 空 间 ; “ 教 大
台、黑板报 、墙 报 、画廊 ,让这 学 内容是基础 ,课 内外 活动及校 内外社 会实践 是重 要 的两大块 。 “ 大语文 ”教 育 内容之 大还体 现
在 语 文 学 习 环 境 之 大 , “ 语 大 文 ” 教 育 应 利 用 多 方 面 、多形 态 的教育资源。
1 大 语 文 ” 教 育 范 围之 .“
“ ” 大
“ 向全体 ” “ 面提 高 ” 面 全 是 “ 语 文 ”教 学 的 根 本 。 “ 大 大 语 文 ” 面 向全 体 学 生 ,发扬 个
性 , 完 善 人 格 。 “ 语 文 ” 教 大
1拓展视野 ,开 动脑筋 ,创 . 造性地 实施 “ 大语文 ”教育 ,使 课 内外语文学习有机结合 。比如
励 、总 结 ; 要 善 于 建 设 校 园 环 境 , 让校 园 ( 其 是 班 级 ) 书 院 尤 化 、乐 园化 、家 园化 、花 园化 。 三 .“ 语 文 ” 教 育 可 实 施 大 的一些做法
而学好语文 ,那 是靠 不住的 。作 为一位新课程理 念下的老师 ,应 该懂得生 活即语 文。我们要 冲破 狭 隘 的语 文 教 育 观 ,树 立 “ 语 大
我 们带 学 生 游 西 山 ,下 淮 河 ,进 农 家。学游归来 ,很 多同学 都写 了 近 万 字 的 感 想 。这 不 就 是 语 文 学 习 吗 ? 生 活 丰 富 多 彩 ,生 活 中 每 天都 有新 东西 ,要让他们有 一 双 语 文 化 了 的 眼 睛 ,有 一 颗 语 文 化 了 的 心 ,这 样 就 会 发 现 生 活 处
育 艺 术 应 包 含 激 励 艺 术 、应 变 艺 术 、语 言艺 术 、形 态 艺 术 、调 控
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大语文教育正是迎合这一时代需求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大语文教育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目标,秉持着培养综合能力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大语文教育的定义、发展背景、核心价值以及教育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推广大语文教育。
首先,我们来定义一下什么是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育,而是一种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的全方位教育模式。
其中,“大”意味着广阔和多元,涵盖了语文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
“语文”则指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表达,是人类交流和思考的重要工具。
因此,大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那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大语文教育呢?这一问题的答案可以从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中找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让人们更加注重表达的速度和直观性,往往更关注内容的形式和表面,而忽略了思维的深度和逻辑性。
这就导致了大量肤浅的信息泛滥,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而大语文教育正是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而生,它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创造内容。
大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类最重要的智力活动之一,而大语文教育通过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思维模式。
其次,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信息时代,创造力是一种重要的综合能力,大语文教育通过阅读、写作和思辨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最后,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是一种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式,大语文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语感和语言修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语文教师的“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师的“大语文教育观”作为语文教师,拥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和教育观是非常重要的。
大语文教育观是指,在语文教育中,注重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和正确的语文思维,发掘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最终实现语文实用化的一种教育观。
一、重视语文实用性语文是学生与社会沟通交流的必备工具。
因此,大语文教育观的核心理念是注重语文的实用性。
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规范性知识,而应该注重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达到语言实用化的目的。
二、注重语文思维教育语文思维是指通过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语文思维与学习成绩、能力、综合素质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语文教育即是让学生具备正确的语文思维。
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语文思维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领悟等能力。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掌握知识,更能学以致用。
三、倡导创新教育语文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需要教师具备创新思维和教育方法。
因此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新教育,通过兴趣小组、课堂游戏、情境教学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上传业务,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使自己具备创新教育的能力。
四、培养综合素质除了语文知识外,语文教育也应该注重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完整性。
五、以学生为主体大语文教育观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是引导和辅助。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不断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六、培养中国文化自信心语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也是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大语文教育内涵及提出背景
一、大语文教育概念的提出及其背景大语文教育这一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所提出,这是一种有别于我们的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教育思想,就是打破原有的“三中心”的教学模式,拓展语文学科的外延性,形成以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为一体的语文教育体系,以语文课堂和课本为依托,但又不是单纯的依赖课堂教学和课本来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这就形成了一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多位一体的语文教学新模式即大语文教学体系,或者说是大语文观念。
那么,我们看,大语文教育观念的提出是有它的时代背景的,首先,在我们现行的语文教学模式或是所谓的体系中,被加入了越来越多的程序化、格式化的东西,我们可以列举一个最为直观的例子:我们的学生,包括学生时代的我们,在学习一篇课文时通常都会被老师要求或是要求自己的学生去阅读文章,然后概括文章大意,写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文章的主旨或是中心思想之类的,而我们会发现,所有的学生都已经了有了一套所谓的公式来应对老师的上述要求,似乎还是屡试不爽的,这样恰恰违背了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的初衷,学生没有去体会文章之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感情,而是出于一种为了完成任务而敷衍了事的活动,这显然不是我们这些从事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或是准教师希望看到的,毕竟,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或是理化一类的自然科学课程,可以用公式或是有一套固定的方式方法,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不仅仅是要教会人们如何同其他人进行交流,还要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这是我们的语文课程所肩负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所以,用一种程式化的方法来教授语文课程,在我看来是极不可取的。
其次,迫于考试升学率等因素的压力,语文教学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极大地背离了其初衷,或许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孩子在今后的学习中实现很好的对接,但是,对于其身心长远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可以说,大语文教育观念的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语文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的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极大地忧虑。
“大语文教育”视野下的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改革
196“大语文教育”视野下的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王晓波 河北金融学院摘要:“大语文教育”将教语文与教做人相结合,提出了语文教育的实质。
本文从“大语文教育”角度出发,结合文化传承和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从完善课程体系、强化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探讨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大语文教育;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文化传承“大语文教育”概念初见于张孝纯1993年发表的《“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我的语文教育观》一文。
他首次从教学实践角度出发,正式提出这一概念。
其核心思想是将语文课堂辐射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把教语文和教做人相结合,把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和发展语文能力、拓展人文素质相结合。
这一概念可追溯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观点。
“大语文教育”思想在近十年全国中小学“新课标”课改计划推动下,得到了积极响应,内涵拓展到了“全民语文”、“语文与美育”等。
随着国家政策引导传统文化日渐复兴,“大语文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对接也迫在眉睫。
“大语文教育”注重工具性、人文性和美育性的和谐统一。
以此反观当前高校语文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目标定位多元性与教学模式单一性相矛盾;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职业语言应用能力薄弱,缺乏民族文化的情感认同;课程处于边缘位置,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有待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有待进一步多元化、科学化。
基于社会环境、学生学习现状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语文教育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突出文化精神培养、实践应用教学特点,建立知识、能力、素质和谐统一的“大语文教育”教学模式。
一、构建系统完善的语文课程体系以率先在国内进行通识教育改革的复旦大学为例,其目前实施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方案包括六大模块,即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课程由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以及知名教授等担任主讲教师和课程负责人。
“大语文”教学理念的内涵、实践及应注意的问题
“大语文”教学理念的内涵、实践及应注意的问题素质教育的要求提了一年又一年,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还是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施行,语文教育毫无例外地受到了影响。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突破传统观念,走大语文教学之路。
即使在一直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科举取士时代,我国传统教育也非常重视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
作为科举取士的经典著作《论语》,其中的很多章节都体现了教育教学活动要渗透在其他各种活动中。
这或许就是大语文教学理念所说的“渗透性”“隐含性”。
一、大语文教学理念的内涵2022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语文素养不单是过去的“听说读写”,而应是包括知识、能力、情感等多种内涵的综合素质。
如此,只有运用大语文教学理念,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多样活动,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
大语文教学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扩大化、广泛化,语文课堂结构的生活化、社会化。
教学内容的扩大化、广泛化就是以教材为范文,引导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阅读其他文字材料,包括报刊、杂志、影视作品,可以是古典名著,可以是中外佳作,可以是名不见经传的精品美文,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课堂结构的生活化、社会化就是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跳出课堂教语文”,将校园、家庭、社会生活作为语文课堂的延伸,同时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把阅读、提问、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还原阅读材料所创设的独特的社会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用语文中学语文。
作为基础学科,语文的学习和运用是无处不在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语文知识去学习其他各个学科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说过:“所有的知识都是彼此相关的。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上在一节数学课之后,可以帮助学生寻找数学中的语文美——一幅几何图、一道应用题,甚至解题过程的逻辑关系。
运用语文知识学好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其他学科的知识就会反过来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
大语文教育观的解释
大语文教育观的解释嘿,你知道啥是大语文教育观不?这可不是啥简单的概念哟!就好比盖房子,语文知识就是那一块块砖头,而大语文教育观呢,就是要把这些砖头建成一座超级酷炫的大厦!(这不就像我们盖房子,得有个整体规划嘛。
)大语文教育观可不只是让你会读会写几个字那么简单。
它是要让你真正理解文字背后的力量,就像挖掘宝藏一样,一层一层地深入下去。
(想想看,读一首诗,你要是只知道字面意思,那多没意思呀,得去感受诗人的情感,那才带劲呢!)它强调的是全面发展呀!不仅仅是课堂上那点知识,还包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比如说,你看个电影,这也是语文呀,里面的剧情、台词,不都是语文的体现嘛。
(就像你平时和朋友聊天,那也是在锻炼语文能力呀。
)大语文教育观还鼓励我们多去体验,多去感受。
去大自然里走一走,看看那些美丽的风景,听听鸟儿的叫声,这不也是语文嘛。
(这不就跟我们去旅游,欣赏不同的风土人情一个道理嘛。
)你再想想,平时我们读的那些名著,里面的人物、故事,多有意思呀。
这也是大语文教育观的一部分呀。
(这就好比是一场盛大的宴会,各种美味佳肴等你来品尝。
)而且呀,大语文教育观让我们知道,语文不是孤立的,它和其他学科也都有关系呢。
像历史、地理,不都和语文紧密相连嘛。
(这不就像好朋友一样,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我觉得大语文教育观真的超级重要!它能让我们真正爱上语文,从语文中发现更多的乐趣和奥秘。
让我们不再觉得语文只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我们应该积极地去拥抱大语文教育观,让自己在语文的海洋里畅游,不断地提升自己,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就是我的观点,你难道不这么认为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语文教育
语文大语文教育
王全茂
“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
时,在教材编审会议上,叶圣陶先生和一些语言学家商议后提出“语文”这个词,并将它解
释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国家开始出版统编教材,才将先前小
学的“国语”和中学的“国文”正式定名为“语文”,并沿用至今。
叶圣陶先生在 1964年 2月 1目的一封通信上说:“彼时(指1949年教材编审会议上——笔者)同人之意,以为口
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亦见此学科
‘听’‘说’‘读’
‘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因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
之成效亦将减损.原意如是,兹承询及,特以奉告”。
1977年,叶圣陶先生针对一些专家学
者对“语文”含义的争议((1)指语言和文字;(2)指语言和文学;(3)指语言和文章;(4)指语法和文学)再次指出:学语文要在“听”、“说”、“读”、“写”上全面下功夫。
“大语文教育”,是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1926-1992)创立的一种整体性、开放型的语文教育新体系。
该体系的基本特征是通过“一体两翼”(亦称“三
个课堂”)教学结构,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
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
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方面
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
练。
“一体两翼”教学结构,“一体”是指课堂教学(第一课堂);“两翼”是指课外活动(第
二课堂)和语文环境(第三课堂,即社会生活和社会语言实践中的语文学习)。
张孝纯和他
的学生张国生合作,从1983年开始进行“大语文教育”实验。
张孝纯先生逝世后,张国生
老师不断丰富充实“大语文教育”实验,并使之具体化和有操作性,提出了“非语文科语文
学习”、“各科语文学习”、“影视语文学习”等新主张。
刘国正、张锐等先生曾发表文章赞扬
他的教学。
刘国正先生还曾为他题“雅韵”二字并释之日:“不趋时髦,不赶浪头,立意高
远,涉足艰辛,苦心孤诣,实事求是,纯以有益于斯文,有益于学子为指归。
”
“大语文教育”打破了千百年来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一味读文、写文的传统语文教学的封
闭式格局,把学生从旧式语文教学的“狭的笼”中彻底解放出来。
目前,各地共有一百多位
老师参加这项实验。
“大语文教育”也有暂时不好解决的问题,教师素质要求高,与现行考
试方法和追求升学率的行政措施相抵触,为急功近利者所不取。
但是,它适应现代社会需求
而产生,是符合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规律的,它在不远的将来定会大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