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发表时间:2011-05-13T10:35:39.1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李莉

[导读] 对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个十分重要却又常易被忽视的问题。

李莉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二医院 150056)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2-0241-01

对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个十分重要却又常易被忽视的问题。顾名思义,“急诊”一词使人产生紧迫感和危急感。有些人认为,对急诊患者,只需施行先进、有效的救治措施,不需要心理护理,况且在紧急关头,也没有时间、精力搞心理护理。临床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医护人员的人格特征、心理品质、职业素养、救治水平都可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关系到心理护理的成败。

(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急诊时的护患交往不同于平常,患者没有机会充分了解护士以及修正或改变对护士的最初印象。因此,能否使患者建立起对护士的信赖,护士给患者的“第一印象”尤其重要。良好的“第一印象”源于护士良好的职业素质,主要体现在:

1.具有高度的同情心,能体恤和宽待病人。如患者因不堪忍受病痛折磨,拒绝合作时,护士应耐心抚慰患者,直至解除其心理症结。

2.能始终保持沉着、冷静的情绪,善于以静制怒。对患者在应激状态下出现的某些丧失理智的行为,护士应能理解,并采取“冷处理”的方法,耐心诱导、劝解,帮助其恰当地面对现实。

3.讲究文明礼貌,能注重从仪表、举止、神态、语调上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如对老年患者施以尊称和扶助,对丧失生活勇气的青年患者予以特别关注等等。

4.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娴熟,精湛的技术,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捷的动作都是保证护士参加急诊抢救时能紧张而有秩序地工作的必备条件,是消除病人负性情绪的一剂良方。如护士能根据经验,主动针对病人可能出现的心理反应做工作,可以优化患者对护士的“第一印象”。

(二)分析患者心理状态的方法

在急诊情境下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询问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主要依据源于护士的观察。

1.掌握一般情况。如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特点。若掌握某患者血压突然升高是由于职业因素导致高焦虑的结果,便可对症处置。

2.家庭背景调查。包括患者在家中的地位,经济收入,与家庭成员的差系及亲属对患者的态度等等。如某患者情绪波动起伏是受其亲属态度所左右,就应首先做亲属的工作,以便从根本上稳定患者情绪。

3.健康状况分析。了解患者的健康史,有无急诊经历,此次发病的超因,严重程度及预后等。若患者平素体健,此次虽因急性心肌梗塞急诊入院,但因其自觉症状不明显而麻痹大意时,护士应主动帮助患者认识自身疾病的发展和转归,防止病人因疏忽而发生意外。

4.患者情绪的判断。患者的面容、神态、语调、姿势都可反映其情绪。但个体差异使患者的焦虑、紧张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不成正比。护士应既不被因耐受力差而被夸张了的负性情绪所迷惑,也不忽视由于患者自控能力强而遮掩了的心理反应。

5.综合分析,寻找症结。通过以上几点,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整体归纳,综合分析,才能找出心理问题的症结。应防止凭“先入为主”的印象,对患者心理主观臆断。如不能因某个女患者形体娇小而怀疑其主诉的真实性,不能凭衣着打扮判断个体的心理素质;不能歧视自杀生还者等。

(三)实施心理护理的几个原则

急诊患者的心理状态千差万别,复杂多变,有时一个护士要同时面对几个心理状态完全不同的患者,在实施心理护理时,应注意: 1.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首先处理紧急的、严重危害身心的问题。如心绞痛时出现的高焦虑一般要比肾绞痛引起的心理反应严重得多。

2.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解除其心理障碍。如同样得了急腹症,老年患者多担心危及生命,青年患者多担心落下残疾,影响日后的生活。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方可取得良效。

3.主动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过程及效果作出恰当的解释或预告,帮助患者建立必要的心理准备。如告知心绞痛患者用硝酸甘油片后可能出现头痛,待头痛发生后,病人不仅不会生疑,反而会增加对护士的信任,获得安全感。

4.场合允许时,可在对患者实施救护措施的同时予以开导和劝慰。如既往健康者得了急病,有的已感心理压力很大,再接受一系列从未遇到过的检查、治疗,容易产生恐惧和顾虑。护士若能一边行操作准备,一边简明扼要地向患者说明意义,便可得到病人积极、主动的合作。

5.时常与患者“心理换位”,设想并防止患者可能造成的心理创伤。如亲人突然亡故的刺激可使一个健康者晕厥倒地、卧床不起,成为急诊患者。故在通知猝死者亲属时,应注意策略,使其有一个逐步认可事实的心理准备过程,建立起较好的心理应付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