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化学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无机化学英文名称:Inorganic Chemistry课程编号:x2030471学时数:56其中实践学时数:0 课外学时数:0学分数:3.5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讲授了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元素、单质及无机化合物的基本知识;是后续化学课程及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之具有自学无机化学书刊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之具有解决一般无机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三、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一)气体及热化学基础1.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气体分压定律及其应用、盖斯定律及其应用;了解分压、体系、环境、状态、功、热及热力学能等概念;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理解焓、焓变的概念,掌握状态函数和标准摩尔生成焓的概念。
2.重点:状态函数的概念及特点,标准生成焓的概念,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和分压定律的应用,运用盖斯定律和标准生成焓计算反应热。
3.难点:状态函数、焓及标准生成焓的理解。
(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1.要求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和反应级数的概念,理解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熟练掌握质量作用定律,了解速率理论,并能用活化能和活化分子的概念说明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要求学生理解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标准平衡常数ΘK 及其应用,掌握化学平衡的移动的规律,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及热力学第三定律,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组成的计算。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标准摩尔反应焓变、标准摩尔反应熵变和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变的关系,熟练掌握ΘK 与Θ∆m r G 的关系,熟练掌握Θ∆mr G 和m r G ∆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转变温度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吉布斯函数判据,熟练掌握通过计算判断反应方向和反应程度的方法。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5
2
第二章化学平衡
2.1 化学平衡常数: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定律;经验平衡常数与热力学平衡常数;转化率。
2.2 化学平衡常数和自由能变:等温方程;
化学平衡常数和标准自由能变。
2.3 化学平衡移动:压力、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9.3制备:单质制备、氧化物的制备、各类钡盐制备
9.4离子的配位性;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
9.5专题:对角线规则;R-OH规则;离子性盐类溶解度的判断标准;盐类的热稳定性
4
3
第十章硼族元素、碳族元素
10.1硼族元素、碳族元素的通性:价层电子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10.2硼族缺电子性及成键特征:AlCl3的二聚与缺电子性;BX3的成键特点与路易斯酸性;硼烷的成键特点及反应性;缺电子化合物的加和性
二、教学基本要求
较系统、全面地学习各族元素重要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存在、制备、结构特点、性质及其规律性变化和重要应用。并在原理的指导下,了解化学变化中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初步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理解化学变化基本特征,掌握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溶解性、热稳定性、配位能力等特性及典型反应。要求同学们,学会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接受初步科学研究素养的熏陶,培养良好的科研态度,培养自学、探究的能力,锻炼批判性思维,会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2.4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
12.5钠硫蓄电池;锂硫电池
12.6专题:S2-、SO32-、S2O32-、SO42-的分析鉴定;酸性变化的一般规律(氢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含氧酸的热稳定性及氧化还原性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本科课程大纲课程名称英文名称课程编号课程类型先修课程080027 开课学期学科类通修课程无无机化学〔一〕Inorganic ChemistryⅠ第一学期学分/周学时3/4选用教材 1.《无机化学》〔上册〕〔第 2 版〕宋天佑,程鹏,王杏乔等,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编,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2 年9 月第2 版。
2.《General Chemistry Principles and Modern Application》第 8版, Ralph H. Petrucci,William S. Harwood,F.Geoffrey Herring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影印。
主要参考书 1.《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其次版〕史启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现代根底化学》〔上〕〔其次版〕朱欲贞、顾达、黑恩成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3.《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其次版〕,徐家宁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无机化学是化学系主干根底课之一。
通过无机化学学习,使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大学化学的学习方法,培育自主学习力量、抽象思维和创性思维的力量,并为后续课程供给必要的理论根底。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讲授、自学与争辩,理解和把握原子构造和元素周期律、化学键与分子构型、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响速率、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复原反响的特点和根本规律。
二、教学根本要求1.初步了解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响速率的根底学问和根本原理。
2.初步把握原子核外电子构型排布规律、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理论、共价小分子构型推断、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3.运用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和氧化复原平衡的一些根本概念、原理进展相关计算。
三、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章或节主要内容学时安排绪论第一章化学热力学初步1.1热力学根本概念:状态与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热力学第肯定律。
1.2热化学:化学反响的热效应;恒容反响热Q和恒压反响热ρ1Q ;焓与反响焓变ΔH;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几种反响焓5ν的计算方法:盖斯定律、由标准生成焓计算反响焓、由燃烧热计算反响焓、由键能估算反响焓。
中国药科大学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中国药科大学《无机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无机化学》是中国药科大学是四年制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律、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基础、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反应速度基础和初级电化学及配位化学基础,对于重要主族元素和常见副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一般性质、重要反应、基本结构和主要用途可以通过自学了解。
同时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一般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运算的能力,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自学能力上得到训练和培养。
二、课程基本要求1、理解和初步掌握元素周期律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度基础。
2、初步了解和掌握近代物质结构理论。
了解并会使用化学热力学的几个基本函数,了解基础电化学。
3、熟练掌握重要主族元素和常见副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础性质、重要反应、基本结构和主要用途。
4、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数理运算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大学化学基础》,曹凤歧,中国药科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参考书:《无机化学》,许善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无机化学》,第四版,北师大等校编,北京:高教出版社《无机化学》,第三版,武汉大学等校编,北京:高教出版社五、大纲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论的讲解,使学生明确无机化学课的目的,了解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和前景,明确无机化学课的任务和学习无机化学的方法。
第二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要求理解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及电子运动状态特点。
2、懂得近似能级图的意义,能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的三个原理写出除锻系锕系以外常见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方式。
3、学会利用电离势、原子半径等数据、讨论各类元素的某些性质与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4、重点掌握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讲授内容]1、氢光谱与玻尔理论。
2、微观粒子运动的特点:波粒二象性、德布罗依预言、电子衍射实验。
专业基础课-《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对象:药学专业(学分:2 学时:36)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开课单位:华侨大学生物医学学院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无机化学是药学专业基础课之一,它是本科生在一年级的必修课程,与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分析化学、药剂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它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物质结构概念、元素周期律、溶液理论、酸碱理论、化学平衡以及配位化合物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学习重要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并使学生逐步养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的工作方法,逐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和科研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含每章教学目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无机化学是药学类本科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先讲述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沉淀溶解平衡、酸碱解离平衡、氧化还原和配位解离平衡等基础理论。
并在此基础上讲述元素周期表中各主族、副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存在、性质、制备及用途等有关知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原子结构 (6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和它们的取值限制,量子数组合和原子轨道的关系;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屏蔽效应;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族、区的划分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熟悉原子轨道与波函数,概率、概率密度与电子云;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与径向分布函数的意义与特征。
了解氢原子的Bohr模型的假设、贡献与不足之处,基态、激发态和跃迁等概念,电子的波粒二象性,不确定原理,波动方程的意义,电子云的径向分布。
教学内容:介绍了微观粒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和Bohr的氢原子结构理论,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核外电子运动的各种状态和排布规律;介绍了Schrodinger方程和波函数及其物理意义;四个量子数;概率、概率密度、电子云以及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介绍了屏蔽常数以及原子轨道能量的计算;还着重讨论了周期表中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和原子核外电子结构的关系。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PHAR1129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程新大类基础课程授课对象:中药学、药学(普通方向)、生物制药等专业开课学期:第一学期总学时:54学时学分:3学分讲课学时:54学时主讲教师:刘玮指定教材:周为群、朱琴玉主编,《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6年参考书目1、南京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编写组,《无机及分析化学》(第4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张天蓝、姜凤超主编,《无机化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3、刘君,张爱平主编,《无机化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4、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第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5、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编宋天佑等修订,《无机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6、张祖德主编,《无机化学》(第2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7、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8、Petrucci R.H.,Harwood W. S.,and Herring F.G.,General Chemistry Principles and ModernApplications,8th Edition9、Housecroft C. E. & A. G. Sharpe, Inorganic Chemistry, 2nd Edition10、Cox P. A.,Inorganic Chemistry, 2nd Edition教学目的:无机化学是药学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
与药剂学、药理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药物化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主要介绍基础化学和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溶液与胶体、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等基本化学原理,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等物质结构基础,以及电解质溶液和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位化合物和配位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平衡。
使学生在掌握基础化学理论基础上,逐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科研、工作等奠定必要的基础。
天津大学《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天津大学《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无机化学是化学的一个分支,是高等学校化学、化工、药学、轻工、材料、纺织、环境、冶金地质等类有关专业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提供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础知识。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解决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自学无机化学书刊的能力。
因此它是培养上述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后继化学及其它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思维方法阐明问题,结合科技和学科发展的实际,适当反映现代无机化学的新知识、新领域,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基本要求大体划分三个层次:“了解”(或“学习” )、“理解”(或“熟悉” )、“掌握”(或“学会”、“能” ),这三个层次的要求依次提高。
三.教学内容1. 理论部分(1)化学反应速率了解化学反应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级数的概念。
能用活化能和活化分子概念说明浓度、分压、温度、催化剂对均相反应速率的影响。
了解影响多相反应速率的因素。
(2)化学平衡掌握化学平衡概念及平衡移动规律,理解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实际应用中需综合考虑的必要性。
掌握弱电解质的解离度、稀释定律、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解离平衡(含分级解离平衡)、盐的水解、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溶解-沉淀平衡、溶度积规则、氧化还原平衡和电极电势、配位平衡等内容,并能分析多重平衡系统中的成分及其相互影响。
能用平衡常数(Kθ)进行有关计算。
能计算一元弱酸、一元弱碱的解离平衡组成以及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的pH值。
能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产生、溶解。
能用氧化数法、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能通过能斯特方程式计算说明浓度(含酸度)、分压对电极电势的影响;会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会应用元素标准电极电势图讨论元素的有关性质。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研究无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反应。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无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进行无机化学实验的能力,包括实验设计、仪器操作和数据分析。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应用无机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和项目任务。
三、教学内容1. 无机化学基础知识1.1 原子结构与周期表1.2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3 离子反应与配位化学2. 无机化合物的分类与性质2.1 酸碱与盐2.2 氧化还原反应2.3 主要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3. 无机化学实验3.1 基本实验操作技术3.2 常用无机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3.3 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4. 应用无机化学4.1 无机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2 无机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4.3 无机化学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互动:通过教师讲解基本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实时互动答疑。
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3. 讨论与案例分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问题解决思路。
4. 课外习题:布置课外习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占比: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质量等。
2.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验评估:考察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参考教材1. 《无机化学》,作者:李傲然,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无机化学实验教程》,作者:张强,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化学教育专业(三年制专科)课程类别:必修一、本课程的地位、性质、任务无机化学是化学教育(专科)专业必修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
它既与中学化学内容相衔接,又要为后继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对学生学习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1.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律、近代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以及氧化还原、配合离解和沉淀溶解等基本理论;2.培养学生运用上述原理去理解和掌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变化规律和用途等基本知识。
并且具有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的能力;3.帮助学生树立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注意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上得到训练和培养;培养学生自学和利用参考资料等方面的能力。
4.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5.适当介绍现代化学的新发展、特点及研究新方法,拓宽学生视野。
二、主要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及相当学习网站1、教材:北师大等院校编《无机化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2、主要参考书:①《无机化学》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②《无机化学》庞锡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③《无机化学学习指导书》庞锡涛主编④《现代化学基础》华东师大编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⑤《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徐家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⑥《无机化学答疑》黄孟键高等教育出版社⑦《无机化学——要点·例题·习题》张祖德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⑧《大学化学》杂志3、相关学习网站①.②.③.④.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理论解释难点:原子结构、化学键理论四、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为主本课程的成绩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成绩构成。
平时考核内容有平时测验、习作讨论、课外作业等方面。
期末考核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依据。
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五、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分为理论部分和元素部分,分两学期进行。
理论部分的深度和广度应以能够阐明无机化学的基本知识材料为准则,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元素部分以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和典型反应为最基本知识,充分重视典型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
课时计划:132学时,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如下:大纲内容绪论(2学时)一.化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二.化学的分支、发展和前景三.无机化学课程的任务四、怎样学习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8学时)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简史1.道尔顿的原子论2.氢原子光谱3.波尔理论二.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1.波粒二象性2.德布罗依关系式3.海森堡不确定原理4.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三.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1.波函数、原子轨道2.几率密度、电子云3.波函数、电子云图形(径向分布函数、角度分布函数、空间图形)4.四个量子数四.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2.屏蔽效应、钻穿效应3.核外电子排布原则及周期表中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五.元素周期系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2.元素周期表六.元素性质的周期性1.原子半径2.电离势3.电子亲合能4.电负性5.氧化态第2章分子结构(8学时)一.路易斯结构式二.价键理论1.共价键的形成2.共价键的特征3.共价键的类型三.价层电子互斥理论四.杂化轨道理论1.杂化轨道理论要点2.杂化类型五.共轭大 键六.等电子体原理七.分子轨道理论八.键参数和分子性质1.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键的极性)2.分子的性质(分子的极性、磁性)九.分子间力1.范德华力2.氢键第3章晶体结构(4学时)一.晶体1.晶体的宏观特征2.晶体的微观特征3.晶胞的基本特征4.布拉维系二.金属晶体1.金属键2.金属晶体的堆积模型三.离子晶体1.离子结构特征2.离子键3.晶格能4.离子晶体结构模型四.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1.分子晶体2.原子晶体3.过渡型晶体五.离子极化学说1.离子的极化作用2.离子的变形性3.离子极化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第4章化学热力学初步(6学时)一.化学热力学的研究对象二.基本概念三.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化学1.热力学第一定律2.热化学(焓和焓变、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及应用、几种热效应及计算) 四.化学反应的方向1.反应的自发性2.熵的初步概念3.吉布斯自由能4.化学反应等温式五.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第5章化学平衡(4学时)一.化学平衡1.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2.平衡常数、化学平衡定律3.平衡常数与反应标准自由能变的关系4.有关平衡的计算二.化学平衡的移动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2.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4.催化剂与化学平衡5.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吕·查德理原理第6章化学动力学基础(4学时)一.化学反应速率1.反应速率的定义及表示法2.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二.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1.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机理、反应级数、质量作用定律、速率方程2.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阿仑尼乌斯公式、活化能3.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三.反应速率理论的简介1.分子碰撞理论2.过渡状态理论第7章酸碱平衡(8学时)一.酸碱理论1.酸碱的电离理论2.酸碱的质子理论3.酸碱的电子理论二.溶液的酸碱性1.水的电离和离子积常数2.溶液的酸度3.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三.水溶液中电离平衡的计算1.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稀释定律、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同离子效应、盐效应2.多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四.缓冲溶液1.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2.缓冲溶液的配制及应用第8章沉淀平衡(4学时)一.溶度积原理1.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2.溶度积原理3.溶度积与溶解度二.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1.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2.酸效应3.分步沉淀三.沉淀与溶解1.生成弱电解质2.氧化还原反应3.配位反应4.沉淀转化四.沉淀反应的应用第9章电化学基础(8学时)一.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1.氧化数、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1.氧化数法2.离子—电子法三.原电池、电极电势1.原电池2.电极电势3.标准电极电势4.标准电极电势与电极反应的标准自由能变的关系5.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四.电极电势的应用1.计算电池的电动势2.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3.求反应的平衡常数五.化学电源六.电解1.电解池2.分解电压与超电压七.元素电势图与电势—图1.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2.电势—图的应用第10章氢、稀有气体(2学时)一.氢1.氢的存在和物理性质2.氢的化学性质和氢化物3.氢能源二.稀有气体1.稀有气体的发现简史2.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3.稀有气体的存在和分离4.稀有气体的化合物第11章卤素(6学时)一.卤素通性二.卤素单质1.单质的制备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氟的特殊性4.用途三.卤化氢1.卤化氢的制备2.卤化氢、氢卤酸的性质和用途四.卤化物、卤素互化物、多卤化物1.卤化物2.卤素互化物3.多卤化物五.卤素的含氧化合物1.卤素氧化物2.卤素的含氧酸及其盐六.拟卤素拟卤素概念、氰和氰化物、硫氰和硫氰酸盐第12章氧族元素(6学时)一.氧族元素的通性二.氧和臭氧1.氧的结构、性质、用途2.臭氧的结构、性质、用途及制法3.氧化物三.过氧化氢1.过氧化氢的结构、性质、用途2.过氧化氢的制备四.硫及其化合物1.硫的同素异形体2.硫化物和多硫化物3.硫的重要氧化物4.硫的重要含氧酸及其盐亚硫酸、硫酸、硫代硫酸、过硫酸、连硫酸、焦硫酸及它们的盐类5.硫的其它化合物五.硒和碲第13章氮磷(4学时)一.氮磷元素的基本性质二.氮及其化合物1.氮的结构和性质2.氮的氢化物3.氮的氧化物4.氮的含氧酸及其盐三.磷及其化合物1.单质磷2.磷的氢化物、卤化物3.磷的氧化物4.磷的含氧酸及其盐第14章碳、硼、硅(4学时)一.通性1.自然界存在和丰度2.元素的基本性质3.电子构型和成键特征二.碳1.碳的同素异形体2.碳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3.碳的硫化物和卤化物三.硅1.单质硅的性质、用途和制备2.硅烷3.硅的卤化物和氟硅酸盐4.硅的含氧化合物四.硼1.单质硼的结构和性质2.硼烷3.硼的卤化物和氟硼酸4.硼酸和硼酸盐5.硼、硅相似性比较五.碳化物、硼化物、硅化物1.离子型2.金属型3.共价型第15章非金属元素小结(4学时)一.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性质二.分子型氢化物1.热稳定性2.还原性3.水溶液的酸碱性和无氧酸的强度三.含氧酸1.含氧酸及其酸根的结构2.含氧酸强度四.非金属含氧酸盐的某些性质1.溶解性2.水解性3.热稳定性4.含氧酸及其盐的氧化还原性五.p区元素在周期性变化上的某些特殊性1.第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特殊性2.第四周期元素的不规则性第16章金属通论(2学时)一.概述二.金属的物理性质三.金属的化学性质四.金属的提炼1.金属的提炼2.金属还原过程的热力学3.金属的精炼第17章s区金属(4学时)一.碱金属、碱土金属的通性二.碱金属、碱土金属的单质1.存在和制备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三.碱金属、碱土金属的化合物1.氧化物(普通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臭氧化物) 2.氢氧化物3.氢化物4.盐类四.对角线规则第18章p区金属(4学时)一.p区金属概述二.铝族元素1.概述2.氧化铝和氢氧化铝3.铝盐和铝酸盐4.铝的卤化物和硫酸盐5.铝和铍的相似性三.锗分族1.概述2.氧化物和氢氧化物3.卤化物和硫化物四.砷分族1.砷、锑、铋的单质2.砷、锑、铋的氢化物3.砷、锑、铋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4.砷、锑、铋的硫化物及硫代酸盐五.惰性电子对效应第19章配位化合物(8学时)一.配合物的基本概念1.配合物的定义2.复盐与配合物3.配合物的命名二.配合物的异构现象与立体结构1.结构异构2.几何异构3.对映异构三.配合物的价键理论1.价键理论的要点2.价键理论的应用四.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简介五.配合物的稳定常数1.配合物的离解平衡和稳定常数2.配合物的逐级稳定常数六.影响配合物的稳定性因素1.中心原子的结构和性质的影响2.配体性质的影响七.配位平衡1.配位平衡与酸碱平衡2.配位平衡与沉淀平衡3.配位平衡与氧化还原平衡八.配合物的应用第20章区金属(4学时)一.铜族元素1.铜族元素通性2.单质的性质和用途3.铜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4.铜(Ⅰ)和铜(Ⅱ)的相互转化5.铜族元素与碱金属元素的对比二.锌族元素1.锌族元素的通性2.单质的性质和用途3.锌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4.汞(Ⅰ)和汞(Ⅱ)的相互转化5.锌族元素与碱土金属元素的对比第21章过渡元素(6学时)一.过渡元素的通性1.过渡元素的电子构型、氧化态2.过渡元素的原子半径、离子半径3.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4.过渡元素氧化物的酸碱性5.过渡元素的配合性6.过渡元素水合离子的颜色二.钛1.钛的存在、冶炼、特性和用途2.钛的重要化合物(Ⅲ、Ⅳ)三.钒1.钒的性质2.钒的重要化合物四.铬、钼、钨1.概述2.铬的化合物(Ⅲ、Ⅵ)3.钼、钨的化合物4.同多酸和杂多酸及其盐五.锰1.锰的性质和用途2.锰的重要化合物(Ⅱ、Ⅳ、Ⅵ、Ⅶ)六.铁、钴、镍1.概述2.铁系元素重要化合物(Ⅱ、Ⅲ)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类、配合物七.铂系元素简介第22章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2学时)一.镧系元素1.镧系元素的通性电子层结构、氧化态变化、镧系收缩、离子颜色2.镧系元素的存在、制备、性质和用途3.重要的镧系元素化合物二.锕系元素1.概述2.钍和铀三.超铀元素1.新化学元素的发现2.周期系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