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育与个体社会化
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三、社会化的主要教育机构
社会学家科恩发现,不同社会阶级的父母教给 孩子的价值观念也大不相同。 研究发现,家庭对人的社会化功能具有两重性: <1>.家庭与社会相一致的教化,对儿童的社会 化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2>.家庭中出现的与社会主文化相背离的亚文 化,对儿童的社会化产生消极的作用。
三、社会化的主要教育机构
三、社会化的主要教育机构
学校里的社会化不仅通过它的正规课程进行,还通过学 校活动中的“隐性课程”来进行。 隐性课程由各种规则构成,它是潜藏在课内外、校内外 教育活动中的教育因素,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发 生作用,对学生的社会化发生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学校 的组织方式、人际关系等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 理学的因素对于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有 力的持续影响。
二、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的关系
(二)“教育大于个体社会化” 基本观点: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功能在于传递社会文化, 维系现存的社会秩序。而理想的教育不仅要使个体认 同现有社会文化和社会秩序,而且还要培养人的批判 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促 进社会变革,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即教育大于个 体社会化。 评价:认识到了教育更为丰富的内涵——促进社会的 进步与变革,弥补了“等同论”理论认识上的缺陷; 但是在看到教育内涵丰富的同时却没有发现社会化的 内涵同样丰富。
三、社会化的主要教育机构
同辈群体社会话与家庭、学校社会化的不同之处: <1>同辈群体中的社会化大部分是在未经事先安排的 情况下,在无意之中进行的。 <2>在同辈群体中,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他们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各种活动是建立在这种平等的基 础之上的。 <3>在同辈群体中,儿童有自己的亚文化和价值标准。 这些亚文化和同伴交往可表现为良性或劣性的。良性交 往能促使儿童或青少年积极向上,加速实现社会化;不 良交往则会互相传播恶习,甚至结成犯罪团伙,从事违 法犯罪活动。
第四章 社会化
教师的作用
布洛菲和古德(BROPHY,J,E & GOOD,S;1974) 对此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认为,对每个学生的成绩, 教师分别抱有不同的期望。基于期望,教师以不同的方 法和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则以不同的方法对教师做出回 应。同时,学生表现出补充或加强教师对自己期望的行 为。其结果就使学生的成绩沿着教师的期望而改变。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5.自我奖赏 自我奖赏是指当个体在某项活动中达 到自定的标准而给自己以报酬。
精神分析理论
• 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 三个概念。并指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超我 形成的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而来,它在 幼儿时期便开始形成。幼儿以父母为榜样,学习 他们的行为,建立理想中的自我。 •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到了父母的各种道 德观念和行为模式,而父母的各种道德观念和行 为模式一般反映了社会上认可的行为与公认的价 值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的超我逐渐稳定地 形成。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2.认知加工 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加 工,把现实世界内化的过程,并从中建立 自身的认知体系。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3.角色扮演 扮演真实角色;扮演假想的角色;暂充 当某一角色。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4.主观认同
它是个体主观上把自己属于某一个体 或群体,并在行为模式上向其看齐的过程。
教师期望的作用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社会行为 规范的体现者。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ROSEHTHAL,R&TACOBSON,L,1968) 以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为对象,随机抽取20%的儿童告诉 各任课教师说,通过智力测验发现,这些儿童具有潜在的 发展可能性。学年末测试,发现其智商明显提高。这一 现象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
社会学概论第4章
第四章个体社会化本章学习目标“社会化”是社会学对人类社会生活及社会行为本质的深刻说明,是社会学的重要概念,通过本章学习,应使学生对社会化的本质和特点有系统的了解,同时明确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途径、社会化的基本类型与主要过程,对不同社会和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社会化的现实特点有所领悟。
本章重点难点:1.社会化的内容2.社会化的途径第一节社会化的涵义一、社会化的定义在社会化研究的初期,人们认为社会化就是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即使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
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化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
社会化不再局限于人的未成年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
由此形成了社会化的广义研究。
广义上,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认识社会,从而达到改造社会,不断完善自己人格的过程。
适应社会,包括适应社会已有文化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两个方面。
广义社会化表明社会学对社会化这一过程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即:社会结构的角度:认为社会化的本质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守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从而达到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的功能。
文化的角度:是把社会化看成文化延续与传递的过程,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
个性发展的角度:是从心理学的意义上对社会化的理解,认为社会化是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必要性社会化是每一个个体都必须经历的过程。
这一过程之所以必须发生,是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需要。
社会要发展、延续,就要不断地生产人口,同时社会还必须对新的人口实行社会化,使其具备知识、才能,从而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继承与发展。
2、个体需要。
人没有与生俱来的生存能力,或者说没有明显的遗传获得的生存能力和行为模式,因此个体出生后必须接受社会化;人类生存方式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也决定了个体必须不断适应变化的社会生活,不断接受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过程,就是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的双向作用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名词解释教育学
个体社会化名词解释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广泛地研究教育过程与结果的学科,涉及社会规范、文化变迁、心理发展、社会变革等多个领域。
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密切而复杂,如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比较教育学等。
“个体社会化”是教育学中常用的一个名词,它涉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这一概念揭示了教育的复杂性,表明教育过程会受到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影响。
个体社会化学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个体的社会发展如何受到社会不同方面的影响,对其产生何种后果,以及如何通过改善社会环境促进个体的发展。
一般而言,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了解自己、发展友谊、学习共同规范和增强资源。
首先,孩子要掌握自己的特点,理解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其次,孩子要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建立友谊,这对其后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孩子要学习遵守社会规范,掌握社会行为准则。
最后,孩子要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增强自我资源,并学习如何应用它们。
以上只是个体社会化的简要概述,在实践中,许多因素会影响孩子的个体社会化,如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家庭和学校的社会支持和参与;学校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媒体的影响等。
因此,理解个体社会化过程,并采取有效措施,可以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增强自身能力,更好地实现自身潜力。
依据上述分析,家长、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都需要对孩子的个体社会化进行积极跟踪,以准确把握孩子的发展趋势,为他们提供有效的个体社会化支持和指导。
同时,应当注意到,个体社会化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复杂影响,家长、教师和教育者需要加强对孩子发展状况的监督,以便尽早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
综上所述,个体社会化是教育学中重要的概念,它涉及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正确理解和分析个体社会化过程,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支持和指导措施,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并获得更好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理论是以人的社会化进程为其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个体形成社会角 色的过程有关问题的观点。 社会化是人的终身历程,包括两个阶段:预期社会化和发展社会化(正向 和反向社会化) 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个人生物基础条件和外界社会环境条件。 社会化的机制是有人生物特质的个体与社会文化及环境的交互作用。 社会化的机构:个人在其中并通过其实现社会化的过程的唤活设置。主要 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社会化的内容和标准
社会化的内容
从内涵上主要内容:社会生活基本知识技能的获得;社会行为规范的 掌握;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社会角色的选择等。 从社会生活方面有:政治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 德社会化等。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是人的社会性发展,即个体为适 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学生的社会化和影响因素
学生是介于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半”社会成员,其社会化的机构包括: 家庭:作为个体社会化的摇篮:特点是时间先决性和长期性、内容全面性 和综合性、执行者权威性和自觉性、方式灵活性和效果的深远性。 社区和邻里生活:为学生社会化提供了更加广阔和复杂的社会化条件。 大众传媒和游戏活动:学生的社会生活的实际场域和虚拟场域。 学校:作为儿童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站,社会化特点是目标的明确性、 任务的基础性、内容的概括性和过程的科学有效性。 同辈群体:社会化的特点是目标的自主性、内容的兴趣性和隐蔽性、过 程的自然状态和方式的特殊性。
教育与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理论问题 生活世界与学生的社会化 学校组织的性质和文化 教育和社会性发展 教师的角色和社会地位
社会化的理论问题
社会学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三种理解“社会化”的角度:
A、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看做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 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 内化。——社会化研究中的文化学派。 B、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 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 的人。——社会化研究中的心理学派或社会心理学派。 C、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就是使得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 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并学会顺利地 完成角色义务。社会化的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 构。——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及冲突论 以上三种研究视角互相联系、互为补充,成为社会学内部 研究社会化的研究工具。
幼儿期(3-6或7):游戏玩耍(学习社会角色)
学龄初期(6、7-12):重大转折时期,口头语言 向书面语言过度,抽象思维逐步形成 少年期(13-15):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道德观 形成的重要时期
青年初期(15-28):延长趋势,“心理上的断乳 期”,生活范围扩大,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2、继续社会化(二级社会化)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化的问题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1、儿童社会化的问题
城市的儿童社会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娇惯、过分容 忍一些行为,消费重心主要在儿童身上,众星捧 月,儿童肥胖和营养不良,养育方式导致发育缺 陷。 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流动儿童) “小留学生问题”
1、中年危机与自我校正的继续社会化
中年人年富力强,具有比较丰富的人生、工作经验,情绪相对稳定。 通常是工作中的骨干,有的还担负领导责任。从全社会来看,中年人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这 背后也隐藏着危机。表现在 (1)家庭和事业的矛盾。丈夫早出晚归,难以顾及配偶和子女关系, 由此引发夫妻情感危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大,由此 对身心的健康带来伤害。英年早逝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2)现代社会要求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更新和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 技能,但中年的成熟和老练又养成固执,对事物的心理定势不易纠正, 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欲望减弱,使中年人更新知识的难度加大。社会 变迁带来的失业、下岗,再就业就非常困难。 (3)因婚姻导致的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扩展,使中年人要处理的 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化。各种关系都要谨慎处理,才不会引起家庭和亲 友之间的矛盾。中年男子面对婆媳矛盾往往两头不是人。人情世故的 处理不当往往是引发家庭冲突的原由。 因此,中年人的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处理协调好夫妻关系、父母 子女关系、职业行为及其关系,不断校正原来的目标,不断学习以跟 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弥合代沟,继续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的含义教育学原理
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规范和社会行为模式,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从婴儿期到老年期,个体都在不断地学习和适应社会。
个体社会化也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的社会化。
在教育学原理中,个体社会化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教育通过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塑造价值观等方式,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教育不仅要帮助个体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
总之,个体社会化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学原理也强调了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个体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教育的个体社会化作用
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首先表现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这种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教育能促进个体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其“基本涵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的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首先表现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这种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个体观念是指个体对于社会事物的看法和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思想。
个体的观念也是其思维活动的结果。
个体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文化前景和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
个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乃是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
而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从某种角度看,正是个体内化社会观念的过程,即是人的观念的社会化过程。
在人的观念社会化的过程中,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若对教育作广义的理解,可以这样认为,人的观念的形成一刻也离不开教育。
即使对于任一具体的个体,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不同的观念,但这种不同的观念也是不同教育的结果。
没有教育的参与,人的观念的形成便不可思议。
我们所期望于教育的,就是在个体观念的社会化过程中,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帮助人们形成社会所需要的观念。
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特别表现为促进个体政治观念的社会化和道德观念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社会化个体智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这一点早已成为教育学的共识。
教育学关于人的智力发展的研究也揭示出教育所具有的社会性、历史性特征。
在人的智力、能力适应社会需要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的功能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教育指导或规范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教育对个体的智力、能力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社会的要求进行的。
作为开发人的智力、能力的教育资源(主要指教育内容)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智慧积累的结果。
个体智力、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要,同时又需要教育的指导与规范。
个体社会化
2.社会化的类型
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社会化分为不同的类型
4.根据实施社会教化的方向不同,可以将社会化分为正向社会化与反向 社会化两种类型 正向社会化:正向社会化是指年长一代人对年轻一代人传递文化和实 施教化的社会化过程。 反向社会化:反向社会化是指年轻一代人向其前辈施加影响,向他们 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是好孩子 的道德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第一个阶段是社 会契约的定向阶 段 第二个阶段是普 遍的道德原则的 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是维护权 威或秩序的道德定 向阶段
二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1.从横向上看,涉及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基本生产、生活知识 和技能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社会文化的认同,社会规范的学习;社会 角色的学习和扮演;生活目标和任胜理想的确定;完善个性的培养等。 2.从纵向上看,包括贯穿个体一生的各个人生阶段的不同角色的学习与扮演。
2.学校
学校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专 门教育机构,是家庭以外最重要的学生社会化主体。
学校具有的特点是:一是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是社会化的专门 职能单位,有严密的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学校是一个有组 织的社会群体,以教育目标为主,学校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使用强制性的方式要求学生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去扮演特定的 学生角色;三是学校的人际交往是社会的预演。
问题
个体社会化中难免收到社会中价值观 念的影响,而这些价值观念并不一定 能够判定是否对个体有益,教师在在 处理这些价值观时应当注意什么?
学校教育在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 应该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还是采用 创生式的方法?
4.老年期的 社会化内容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
2、政治社会化 主要是指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现有政治 制度、政治信念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公民教育(品质+意愿+能力)
相关链接
他们是怎样学会仇恨的?
据英国媒体报道, 据英国媒体报道,伊朗正在利用教科 书和儿童读物对年轻一代灌输仇恨和极 端主义思想, 端主义思想,书中还配有许多照片和图 宣扬血腥暴力, 画,宣扬血腥暴力,而目标直指英美等 西方国家和以色列。 西方国家和以色列。 一本名为“让我们读”的7岁儿童读 一本名为“让我们读” 物中写道: 物中写道:又丑又胖的犹太人被人们赶出 了城镇。 了城镇。 这些书中鼓励自杀式爆炸等袭击手 并称这是所有人应尽的责任。 段,并称这是所有人应尽的责任。在一 岁儿童的教科书当中, 本8岁儿童的教科书当中,有男孩发射火 箭弹以及一群孩子拿着AK47 AK47冲锋枪的照 箭弹以及一群孩子拿着AK47冲锋枪的照 其中有些是戴着面纱的女孩。 片,其中有些是戴着面纱的女孩。 这些书被以色列智库机构——和平影 这些书被以色列智库机构 和平影 响监测中心(CMIP)翻译并公布于众。 (CMIP)翻译并公布于众 响监测中心(CMIP)翻译并公布于众。该 机构负责人格罗斯表示, 机构负责人格罗斯表示,“这种教育体 系是在为战争作准备,宣扬仇恨思想, 系是在为战争作准备,宣扬仇恨思想, 进行思想控制” 进行思想控制”。
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主要是 指儿童时期的社会化。 主要任务是: ---向儿童传授语言 其他认知 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 传授语言 其他认知本领; ---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 价值标准 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 社会文化规范 价值标准, 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 角色的期 望和要求。 望和要求
当前, 当前,我们大力提倡在幼儿 小学增加男性老师的比例, 园、小学增加男性老师的比例, 为什么? 为什么?
第四章 社会化
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
所谓社会规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用以调整、控制人们行为的文化手段的总和。社会规范 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它向人们昭示了处在一定社会 位置上的人,或者说扮演某种社会角色的人,在特定条 件下应该如何行动。
具体的社会规范难以历数,大的类别主要有习俗、 道德、宗教、法律、纪律、政治等。个体在社会化的过 程中,对这些方面的规范几乎都需要接受和适应,其中 最重要的是道德规范社会化、法律规范社会化、政治规 范社会化。
西;她感情麻木,表情呆滞,对人毫无兴趣。
——20世纪 70-80年代,我国江苏省南京铁路局工人马超由 于个人生活受过挫折,精神受过刺激,患有典型的强迫症。 他担心自己的 3 个孩子受人欺负,将他们一直关在家中。 1989年人们发现这一情况时,大女儿已19岁,二女儿15岁, 最小的儿子已有11岁,但他们的智力年龄经测试分别只有5岁、 3岁和1岁。
精品课件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2、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即学习、 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 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 方面的自我料理能力。
这与个体生物机能和智力发展同
步发展。这些技能本质上是包含意义
的文化。
精品课件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3、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 4、逐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角色并形成独立人格的整个一生。
社会化就是将一个生物人逐步转变为 社会人的过程,是人的生物本能被消减,社 会性增强的过程。
精品课件
二、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社会化的必要性 从个体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从未成年到 成年,个人离不开社会化的过程。
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社会有自我 维持和发展的倾向,社会的延续和传承需要 对成员的社会教化。
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教育作文
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教育作文哎呀,这题目可真是让我头疼啊!不过,既然是要求我们写一篇关于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教育的作文,那我就得好好想想怎么写了。
我们得明确什么是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教育。
简单来说,个体社会化就是让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与他人相处、遵守社会规则的过程;而个体个性化教育则是指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教育方案,让每个人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
那么,如何实现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教育呢?我们得让孩子们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比如说学校的社团、课外班等等。
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在这些活动中学会与他人相处,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和爱好。
这些活动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我们还得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所在,只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比如说,如果一个孩子对音乐很感兴趣,那么我们就可以让他去学钢琴或者吉他,这样一来,他就能在音乐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当然啦,个体个性化教育也很重要。
我们不能让每个孩子都按照同样的标准来学习。
有些人可能天生就比较聪明,学东西特别快;而有些人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掌握新知识。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
比如说,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我们可以给他们更难的任务;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则需要给予更多的帮助和鼓励。
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教育是我们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这两种方式的教育,才能让每个孩子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所以呢,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都要时刻关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为他们提供最合适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只有这样,我们的下一代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茁壮成长。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任何个体都具有两面性,都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1、自然性:人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有机整体;2、社会性:在现实性上,体现了不同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身心两方面的构成:“身”,是指人的自然的、有机体的构成,包括身体各部分的结构、功能以及整体的结构与功能。
“心”,指人的心理的全部构成。
含人的认识能力、情感因素、意志品质、需要与动机以及个性结构等。
个体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什么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变化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机体的自然性与动物不同:强项:神经系统、语言、会劳动的双手弱项:不象一些动物的器官那样高度特化化,如猫的眼睛、狗的鼻子生长期长:人在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生理基础和巨大的潜在的可能性。
2、人的发展具有社会性,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基本一致由此,可加强学校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3、人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能动性。
自我设计,自我选择。
“人能够具有‘自我’的观念,这使人无限地提升到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存在物之上,因此,他是一个人”。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内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
孟子,万物毕备于心,人的心中自有浩然之气:柏拉图,认为“观念”是老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的。
18世纪以来,内发论者更强调人的发展及其顺序是由人的某些方面的内在因素推动和决定的,如奥地利的弗洛伊德的性本能(libido)。
内发论者强调人的内在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忽略外在因素对人的影响,忽略了环境,人的能力性、教育等的作用,其贡献在于引导人们在认识人的内在力量,研究人的内部需要和内在的发展机制。
2、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
中国的荀子性恶论,另外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华生都特有同样的观点,看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物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外铄论者的片面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第四章 社会化
青春期的社会化
青春期的社会化
• • 小学生的理想“当土豪” 没什么不可以 近日,人民路小学六年级二班学生们的作文,让语文老师高华云犯了愁,不知如何评判。作文题为 “我的理想”,可大家的理想不再“高大上”,变成了“美食家”“吃货”,有的甚至想当“土豪”。 (4月8日《楚天都市报》) 现在的小学生早熟得很,他们的理想更加现实了,在作文中除了想当“美食家”“吃货”外,有些 甚至写出了想“当富豪”“当大官”的愿望。在我看来,小学生们在作文中表露出的这些理想,没有违 背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而且说的都是真话,并没有错。因此,学校、老师和社会不应该吹毛求疵,而 是应该鼓励小学生们在作文中说真话。须知,说真话不一定是好作文,而说假话注定不会是好作文。大 家说,是这个理吧? 小学生命题作文几十年竟然没有太大的变化。导致了小学生作文中根本就不说真话,而是谎话连篇, 并且八股习气特别浓厚。一言以蔽之,学校给出的很多不切实际的作文题目无疑就是在引导小学生们在 作文中说谎。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改变这种错误的理念。也就是说,在小学生作文中不能比“有意思”, 而要比“有意义”。简而言之,学校和老师要保护小学生们的童真、童趣,释放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 让小学生们在作文中大胆地说真话,尽量不去说假话。 让小学生们写作文的目的是什么?就是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但是,现在小学生作文不鼓励创造,不提倡个性,逼迫小学生们按照套路去写,只有这样才能拿高分; 而那些有创意的作文,就会被老师视为另类、打入冷宫,注定就会得低分。老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作文 的思想性和意义性,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小学生们的写作空间,自然就会导致作文的千篇一律和“八股 化”,致使小学生们写作文如同受罪,味同嚼蜡,只好敬而远之。 老师和家长要教育小学生“文以载道”这样做人的道理,教育小学生从小就不说假话,这是做人的 基本原则,当然,即便是在作文中也必须说真话而不能说假话。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情。小学生靠 “编瞎话”写出来的作文,根本就不能打动人,感染人,鼓舞人和激励人。让小学生从小把作文写得真 实些,对他们的成长非常有利。想象是科学的翅膀,真实是作文的根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同 样是小学生作文必须遵循的准则。
第四章 教育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二、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三)现代教育的改造社会功能观
其二,明确提出学校教育是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 手段。“社会通过学校机构把自己所成就的一切交给它的未来成 员去安排,社会所实现的关于它自身的一切美好的想法,就这样 希望通过各种新的可能途径开辟给自己的未来”。正因为这样, 杜威将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界定于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响的结果。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三)个体发展是主客观统一作用的结果
个体并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先天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作用, 而是其内在因素(如遗传、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 用的结果,是个体参与其中的能动实践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 主体,人具有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 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在内在与外部条件大致相 似的条件下,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 性的意义。根据这样的认识,教育活动中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师 生之间的关系,怎样提高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就体 应该受到特别重视。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个体发展的涵义与特征
3.个体发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表现在身体(生理)、智力、人格等方面。 个体的人格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个体发展的涵义与特征
4.个体发展的现实性与潜在性。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二、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三)现代教育的改造社会功能观
其三,从着眼于社会出发,杜威把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从未来 引向现实,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沟通起来,并提出了一系列与 传统教育截然不同的改造学校教育的目标与方案。他试图通过这 样的变革以使学校教育真正发挥其改造社会、变革社会的功能和 作用。
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教育作文
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教育作文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教育,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是独特的。
那么,什么是个体社会化呢?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各种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而个体个性化教育,就是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的教育计划。
在我看来,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比如说,在学校里,老师会教给我们很多知识和技能,这些都是我们在社会中生存所必需的。
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机械地学习这些知识,而没有真正理解它们的含义和应用场景,那么我们就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发挥出它们的价值。
因此,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它们可以让我们更加自信和独立。
如果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很多错误的观念和价值观,那么我们就会变得非常依赖别人的意见和看法。
这样一来,我们就很难做出自己的决策,并且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教育计划,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新事物,那么我们就会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
它们可以让我们更加快乐和满足。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某个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之后,会感到非常开心和满足。
这就是因为我们在那个领域得到了认可和赞赏。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项目,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那么我们就会感到非常快乐和满足。
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这两种方式,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了解自己、发挥自己的潜力,并且在社会中获得成功。
希望大家都能够认真对待自己的教育问题,并且在未来的日子里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四章_教育与个体社会化
相关链接:
一位核物理学家的道德境界
1960年11月12日,美国《星期六晚邮报》刊登一段故事。L. 斯洛汀是一位核物理学家,曾在美国墨西哥州北部洛斯阿拉莫 斯原子弹实验室工作。1946年的一天,他和同事们一起在实验 室里小心翼翼地把些核金属凑集在一起,为进行一次连锁反应 做准备。忽然,仪表显示连锁反应已经开始,这说明中子大量 产生,放射现象已经出现,对室内的工作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威 胁。这时,斯洛汀不顾一切,立即用赤裸着的双手将核金属分 开,这实际上等于自杀,因为他接受了大量的射线。然后,他 镇静地嘱咐他的七位同事准确地记住事故发生时他们的位置, 以便确定每个人接受放射的程度。接着,在向有关部门报告以 后,他向同事们表示歉意,并告诉他们将会发生的事:他将死 去,而他的同事们将恢复健康…… 道德社会化
Mark Zanna & Susan Pack (1975) Dean Morier & Cara Seroy (1994) 1.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性别角色 (gender role vary with culture) 女孩子总是被鼓励担任表达性角色 (expressive role) 男孩们总是被鼓励担任工具性角色 (instrumental role)
社会化最重要的产物:人有能力预料他人对自 己的期待并据此形成相应的行为。 通过角色借用获得,并发展起从他人的角度看 待自我与社会的能力。 重要他人——概括化他人 客我发展的三个阶段:模仿阶段、嬉戏阶段和 群体游戏阶段
(三)弗洛伊德的自我无意识
人类的行为动机实际有许多是无意识的。 个性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原我,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快乐原 则;生物性; 自我——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 记忆的部分,现实原则;心理性; 超我——大致相当于“客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 理 想的部分,监督、批判、管束自我的行为,道德原则; 社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个体社会化理论
个性的核心是自我,即个人对自己有别于物和他人的独特 个人身份的自觉体验。 关心:自我是如何产生的?在个体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如 何发展变化? 相关的理论: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米德的“角色借用”理论 弗洛伊德的自我无意识 艾里克森的终生社会化理论 皮亚杰的理性自我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自我理论
第一节
一、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是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即社
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步学习社会 知识、技能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的价 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 个体角度:个体将文化规范内化并形成独特 个性的过程; 社会角度:将自然人教化培养为一个有文化 的社会人,从而使某一社会及其文化得以延续 的重要手段。
地扮演所期望的社会角色而获得社会价值观、 社会行为规范和知识、技能的过程。 发展社会化:继续社会化的一个特殊表现形 式,是一种为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承担新的 角色而主动学习与调适的过程。
(四)正向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 正向社会化是指年长一代人对年轻一代人传
递文化和实施教化的社会化过程 反向社会化是指年轻一代向其前辈施加影响 ,向他们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的社会化过程。 文化反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视频)
(三)社会学习机制
班杜拉,认为人的社会化不仅取决于行为事件,观 察学习经验以及相关的心理机制对人的社会化过程也 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充气娃娃实验) “当学生上课没举手就随便插嘴讲话,你该怎么 办?” 班杜拉认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及自我强化都 能对人的社会化起到定向的作用。
四、亚社会认同 亚社会,是指相对于宏观大社会的直接社
六、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金盛华认为,从社会角色引导、社会比较、社 会学习和亚社会认同四个方面能够很好地解释社 会化在个体身上发生的心理机制。
(一)社会角色引导
(二)社会比较机制
社会比较,就是将自身状态与他人状态进行对 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 思考并讨论: 人为什么进行社会比较? 人们倾向于把自己和谁进行比较?倾向比较什 么?
(六)科尔伯格的道德自我理论 道德发展阶段论: 以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来划分 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阶段,强调儿童的道德发 展与其年龄及认知结构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强调道 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强调社会环境对 道德发展有着巨大的刺激作用。
运用道德两难法作为研究人的道德判断发展,三 种水平、六个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惩罚与服从:处罚与权威;天真的自我中心主 义:自己的利益 水平二:习俗水平 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被别人喜爱及有帮助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法律)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看待法律较为灵活;普 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道德准则
(二)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 初级社会化也称预期社会化,是指儿童在进入成 年期前,为承担正式的角色做准备时期的社会化 。主要在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中进行。关键、 基础阶段 次级社会化也称继续社会化,是指个体在初级 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社会化的过程。主要表 现为成年期的个体为适应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的 变化,适应新角色的要求,所做的适应性调整和 学习。
社会化最重要的产物:人有能力预料他人对自 己的期待并据此形成相应的行为。 通过角色借用获得,并发展起从他人的角度看 待自我与社会的能力。 重要他人——概括化他人 客我发展的三个阶段:模仿阶段、嬉戏阶段和 群体游戏阶段
(三)弗洛伊德的自我无意识
人类的行为动机实际有许多是无意识的。 个性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原我,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快乐原 则;生物性; 自我——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 记忆的部分,现实原则;心理性; 超我——大致相当于“客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 理 想的部分,监督、批判、管束自我的行为,道德原则; 社会性;
二、人能够被社会化的原因
第一,遗传素质 第二,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 第三,人类童年的长期依赖性的生活阶段,为 社会发挥对儿童长期而系统的影响提供了可能性 。
三、社会化的特征
(一)社会化是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人的社会化贯穿生命的全过程。人出生以后,要
经过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 成年期、老年期,最后终结自己的生命历程。在人 生不同的发展阶段,无不时时刻刻地有意无意地接 受环境的影响、社会的教化和文化的熏陶,不断地 实现社会化。
第四章
教育与个体社会化
学习目标
1、识记社会化的定义、类型和主要内容 2、掌握社会化形成各种理论及机制 3、能够解释教育在个体社会化的作用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米德纳波尔小 城附近,发现了一对由母狼扶育的女孩,大的约 七八岁,取名卡马拉;小的约两岁,取名阿玛拉 。她们被送进了孤儿院。 刚被发现时,她们的行为更像是狼,四肢行 走,昼伏夜出,吃东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咬,不 会说话,叫起来声音如狼,不穿衣服,不让人给 她们洗澡,也不喜欢与人接近。 ……
再社会化,是一种特殊的继续社会化,是指一
些特殊人群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基本上已不适用 ,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 程。基本特点是改变社会化对象原有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主动的 社会化;强制的再社会化; 区别:方向和内容不同;方式不同;
(三)预期社会化和发展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由默顿提出,指个体为了成功
(三)成人期的社会化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布里姆认为成年期的社会化与青 年期的社会化区别在;青年期偏重于确定个人的 价值标准和动机,而成年期的社会化则侧重于使 价值标准见诸与行动。 成人社会化动机明确,且当角色内容发生变迁 时候,成人可以“制造角色”。
(四)老年期的社会化内容 个人必须学会调整自己,以求得与社会声望的 降低,身体机能的下降、面临死亡,以及一个人 的生活失败等相适应。 死亡是人在老年期必须面对的社会化内容之一 。有研究者发现,大多数人接受死亡经历了五个 阶段:拒绝并与他人隔绝——愤怒——讨价还价— —沮丧——接受。
法律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掌握法律知识形成法律
意识的过程。
职业社会化是指个体按社会需要选择职业、掌
握从事某种职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从事某种职 业后进行知识、技能更新的再训练的过程。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指个体根据社会对不同性别 的不同角色期待,把性别角色的标准内化,形成 与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相符的行为的过 程。
第三节
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一、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的关系 (一)教育等同于个体社会化 迪尔凯姆认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 会化。 以社会文化的内化作为中介,将教育与个体社 会化等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教育不仅要传递社会文化,还要创造社 会文化。
(四)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意识和自我意识调节和控 制着社会学习行为,发挥着能动作用。主要表现 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主动地适应环境。 其二,有选择地接受影响。 其三,对社会的反作用。
(五)社会化是个性形成的过程 人的个性是指各种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在社会文化条件相同的环境中,造就出一个阶 级、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集团中个人之间基本相 似的个性,这就是社会性格或民族性格。 每个人的个性中,必然包含着他本阶级、本民 族的共有的个性特征,同时,在他的个性结构中 还有他个人独有的个性特征。
(二) 社会化是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个人的社会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
景下进行的。由于个人生活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文 化背景不同,其社会化的内容、方式和目标也就不同 。
(三) 社会化的文化差异 不同的民族或国度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从文
化的视角看,社会化是文化延续和传递的过程。通过 社会化使生物人成为社会人。
会环境,有时也指对应于较大的社会背景的较 小社会背景。比如自己居住的社区,学校或工 作单位等。 在一个亚社会环境中,既存在于大社会相一 致的社会化机制,也可能具有与大社会不同, 甚至相悖的要求、规范、价值取向和强化手段 ,这常是青少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冲突和 矛盾的根源。
第二节
略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一、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二、个体社会化的阶段内容 (一)童年期的社会化内容 主要是学习语言、生活知识和培养认识能力, 掌握行为规范,建立感情联系,发展道德及价值 判断标准等。
(二)青春期的社会化内容 1、其心理的发展很难与身体的发展相适应 2、为各种成人生活角色做准备,许多新东西需 要学习和适应 以预期社会化的形式出现,学校与同辈群体是 其社会化的主要社会机构。
(二)米德的“角色借用”理论
自我有一种不同于生理学有机体本身的特征,它并非与生 俱来,而是在社会经验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即作为个体 与整个过程的关系及与该过程中其他个体的关系的结果发展 起来。 米德 将自我区分为“主我”和“客我”。 主我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主动性、生物性)(动 作、冲动、 创造原则) 客我指自我的关于他人对自我的形象的心理表象,或在原始 水平上指自 我对他人的期望的内在化。(自我的被动性和社会性的一面)
贡献: 第一:强调个性是人类有机体与周围的社会力 量发生相互作用的产物; 第二:非常强调早期社会化经验对儿童个性发 展的影响; 第三:较早地发现了过度社会化的危害:会使 人的个性发展遭到摧残;
(四)艾里克森的终生社会化理论
早期决定论:认为个体童年经验决定其一生;发展自我 的概念扩大成了毕生社会化的理论。 人的社会化的八个心理阶段: 信任对不信任 自主独立对羞怯多疑(童年早期) 主动对愧疚(童年后期) 勤奋对自卑(学龄期) 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青春期) 亲密对孤独(青年期) 代际关怀对自我沉浸(中年期) 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老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