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育与个体社会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贡献: 第一:强调个性是人类有机体与周围的社会力 量发生相互作用的产物; 第二:非常强调早期社会化经验对儿童个性发 展的影响; 第三:较早地发现了过度社会化的危害:会使 人的个性发展遭到摧残;
(四)艾里克森的终生社会化理论
早期决定论:认为个体童年经验决定其一生;发展自我 的概念扩大成了毕生社会化的理论。 人的社会化的八个心理阶段: 信任对不信任 自主独立对羞怯多疑(童年早期) 主动对愧疚(童年后期) 勤奋对自卑(学龄期) 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青春期) 亲密对孤独(青年期) 代际关怀对自我沉浸(中年期) 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老年期)
五、个体社会化理论
个性的核心是自我,即个人对自己有别于物和他人的独特 个人身份的自觉体验。 关心:自我是如何产生的?在个体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如 何发展变化? 相关的理论: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米德的“角色借用”理论 弗洛伊德的自我无意识 艾里克森的终生社会化理论 皮亚杰的理性自我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自我理论
第四章
教育与个体社会化
学习目标
1、识记社会化的定义、类型和主要内容 2、掌握社会化形成各种理论及机制 3、能够解释教育在个体社会化的作用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米德纳波尔小 城附近,发现了一对由母狼扶育的女孩,大的约 七八岁,取名卡马拉;小的约两岁,取名阿玛拉 。她们被送进了孤儿院。 刚被发现时,她们的行为更像是狼,四肢行 走,昼伏夜出,吃东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咬,不 会说话,叫起来声音如狼,不穿衣服,不让人给 她们洗澡,也不喜欢与人接近。 ……

六、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金盛华认为,从社会角色引导、社会比较、社 会学习和亚社会认同四个方面能够很好地解释社 会化在个体身上发生的心理机制。
(一)社会角色引导
(二)社会比较机制
社会比较,就是将自身状态与他人状态进行对 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 思考并讨论: 人为什么进行社会比较? 人们倾向于把自己和谁进行比较?倾向比较什 么?
(二)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 初级社会化也称预期社会化,是指儿童在进入成 年期前,为承担正式的角色做准备时期的社会化 。主要在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中进行。关键、 基础阶段 次级社会化也称继续社会化,是指个体在初级 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社会化的过程。主要表 现为成年期的个体为适应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的 变化,适应新角色的要求,所做的适应性调整和 学习。


(六)科尔伯格的道德自我理论 道德发展阶段论: 以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来划分 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阶段,强调儿童的道德发 展与其年龄及认知结构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强调道 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强调社会环境对 道德发展有着巨大的刺激作用。

运用道德两难法作为研究人的道德判断发展,三 种水平、六个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惩罚与服从:处罚与权威;天真的自我中心主 义:自己的利益 水平二:习俗水平 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被别人喜爱及有帮助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法律)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看待法律较为灵活;普 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道德准则

地扮演所期望的社会角色而获得社会价值观、 社会行为规范和知识、技能的过程。 发展社会化:继续社会化的一个特殊表现形 式,是一种为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承担新的 角色而主动学习与调适的过程。
(四)正向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 正向社会化是指年长一代人对年轻一代人传
递文化和实施教化的社会化过程 反向社会化是指年轻一代向其前辈施加影响 ,向他们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的社会化过程。 文化反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视频)
第三节
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一、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的关系 (一)教育等同于个体社会化 迪尔凯姆认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 会化。 以社会文化的内化作为中介,将教育与个体社 会化等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教育不仅要传递社会文化,还要创造社 会文化。
(一wenku.baidu.com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最早提出人格是通过社会互动而发展的社会学 家之一。 人是从社会中、从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自我概念的 。 镜中我:一个人的自我形象是别人看他(她) 是什么样子的反映,或者说是这个人认为别人看他 (或她)是什么样子的反映。 三个阶段:观察、领悟、评价

个人的自我只有在与其他个人的关系中才能被 感觉到。 人的社会性的基础是社会自我。社会自我只是 意识对自身产生于交流生活的某种思想或者思想 体系的认识和感觉。 初级群体:也译作首属群体,1909年库利首创 。与镜中我密切相关。 家庭、儿童嬉戏群体等最初的社会化主体称为 初级群体。
一、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二、个体社会化的阶段内容 (一)童年期的社会化内容 主要是学习语言、生活知识和培养认识能力, 掌握行为规范,建立感情联系,发展道德及价值 判断标准等。
(二)青春期的社会化内容 1、其心理的发展很难与身体的发展相适应 2、为各种成人生活角色做准备,许多新东西需 要学习和适应 以预期社会化的形式出现,学校与同辈群体是 其社会化的主要社会机构。

社会化最重要的产物:人有能力预料他人对自 己的期待并据此形成相应的行为。 通过角色借用获得,并发展起从他人的角度看 待自我与社会的能力。 重要他人——概括化他人 客我发展的三个阶段:模仿阶段、嬉戏阶段和 群体游戏阶段
(三)弗洛伊德的自我无意识
人类的行为动机实际有许多是无意识的。 个性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原我,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快乐原 则;生物性; 自我——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 记忆的部分,现实原则;心理性; 超我——大致相当于“客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 理 想的部分,监督、批判、管束自我的行为,道德原则; 社会性;

再社会化,是一种特殊的继续社会化,是指一
些特殊人群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基本上已不适用 ,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 程。基本特点是改变社会化对象原有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主动的 社会化;强制的再社会化; 区别:方向和内容不同;方式不同;
(三)预期社会化和发展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由默顿提出,指个体为了成功


二、人能够被社会化的原因
第一,遗传素质 第二,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 第三,人类童年的长期依赖性的生活阶段,为 社会发挥对儿童长期而系统的影响提供了可能性 。
三、社会化的特征
(一)社会化是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人的社会化贯穿生命的全过程。人出生以后,要
经过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 成年期、老年期,最后终结自己的生命历程。在人 生不同的发展阶段,无不时时刻刻地有意无意地接 受环境的影响、社会的教化和文化的熏陶,不断地 实现社会化。
四、社会化的类型

(一)从内容分类
政治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政治互动中接受社会政
治文化教化,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 政治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完善政治人格的辩证过 程,是社会政治体系的自我延续机制和功能运行机 制。 道德社会化是指个体以过一系列与他人和社会的 互动,接受社会伦理文化的基本准则,遵循特定文 化背景下的首先规范以获得社会认可和参与资格的 过程。
第一节
一、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是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即社
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步学习社会 知识、技能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的价 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 个体角度:个体将文化规范内化并形成独特 个性的过程; 社会角度:将自然人教化培养为一个有文化 的社会人,从而使某一社会及其文化得以延续 的重要手段。
(三)成人期的社会化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布里姆认为成年期的社会化与青 年期的社会化区别在;青年期偏重于确定个人的 价值标准和动机,而成年期的社会化则侧重于使 价值标准见诸与行动。 成人社会化动机明确,且当角色内容发生变迁 时候,成人可以“制造角色”。
(四)老年期的社会化内容 个人必须学会调整自己,以求得与社会声望的 降低,身体机能的下降、面临死亡,以及一个人 的生活失败等相适应。 死亡是人在老年期必须面对的社会化内容之一 。有研究者发现,大多数人接受死亡经历了五个 阶段:拒绝并与他人隔绝——愤怒——讨价还价— —沮丧——接受。
(二)米德的“角色借用”理论
自我有一种不同于生理学有机体本身的特征,它并非与生 俱来,而是在社会经验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即作为个体 与整个过程的关系及与该过程中其他个体的关系的结果发展 起来。 米德 将自我区分为“主我”和“客我”。 主我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主动性、生物性)(动 作、冲动、 创造原则) 客我指自我的关于他人对自我的形象的心理表象,或在原始 水平上指自 我对他人的期望的内在化。(自我的被动性和社会性的一面)
(三)社会学习机制

班杜拉,认为人的社会化不仅取决于行为事件,观 察学习经验以及相关的心理机制对人的社会化过程也 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充气娃娃实验) “当学生上课没举手就随便插嘴讲话,你该怎么 办?” 班杜拉认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及自我强化都 能对人的社会化起到定向的作用。

四、亚社会认同 亚社会,是指相对于宏观大社会的直接社


法律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掌握法律知识形成法律
意识的过程。
职业社会化是指个体按社会需要选择职业、掌
握从事某种职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从事某种职 业后进行知识、技能更新的再训练的过程。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指个体根据社会对不同性别 的不同角色期待,把性别角色的标准内化,形成 与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相符的行为的过 程。
会环境,有时也指对应于较大的社会背景的较 小社会背景。比如自己居住的社区,学校或工 作单位等。 在一个亚社会环境中,既存在于大社会相一 致的社会化机制,也可能具有与大社会不同, 甚至相悖的要求、规范、价值取向和强化手段 ,这常是青少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冲突和 矛盾的根源。
第二节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二) 社会化是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个人的社会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
景下进行的。由于个人生活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文 化背景不同,其社会化的内容、方式和目标也就不同 。
(三) 社会化的文化差异 不同的民族或国度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从文
化的视角看,社会化是文化延续和传递的过程。通过 社会化使生物人成为社会人。
(四)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意识和自我意识调节和控 制着社会学习行为,发挥着能动作用。主要表现 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主动地适应环境。 其二,有选择地接受影响。 其三,对社会的反作用。
(五)社会化是个性形成的过程 人的个性是指各种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在社会文化条件相同的环境中,造就出一个阶 级、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集团中个人之间基本相 似的个性,这就是社会性格或民族性格。 每个人的个性中,必然包含着他本阶级、本民 族的共有的个性特征,同时,在他的个性结构中 还有他个人独有的个性特征。
(五)皮亚杰的理性自我理论
只关心人格发展的一个局部:即认识的发展 儿童是根据他们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能去地安排 世界的独立行动者。 模仿不是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儿童创造自己的 行为的程度超过对他人行为的模仿。
以智力操作类型作为思维发展的标志将儿童的 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器官与外界的接触; 2、前操作阶段: 表象的心理活动,不能理解抽 象概念;高度的自我中心主义; 3、具体操作阶段:和具体事物联系的逻辑操作, 具有可逆性和守恒,可采取与重量速度数量或质量有 关的多种行动;可理解他人的角色并开始发展从他人 的角度来想象自己的能力; 4、形式操作阶段:能进行高度形式的抽象的思维 ,能进行思维的逆向性和互反性的变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