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公差与配合技术手册
机械通用技术手册(xxx公司标准)
通用技术条件一、工程机械加工通用技术要求1、工程机械加工通用技术条件.1.1本规定适用于产品的机械加工零、部件1.2凡产品图样或技术文件中无特殊要求时,均应符合本规定2、一般要求2.1经加工的零件表面不允许有锈蚀、磕碰、划伤和裂纹等缺陷2.2经车、铣、刨等加工而成的零件应去除锐边、尖角和毛刺,当图样上未注明要求时,应有小于或等于0.5X45°的倒角,或加工成小于或等于0.5mm的圆角。
2.3尺寸公差应尽可能控制在公差中间值,测量尺寸时应考虑测量工具的误差因素2.4零件上的中心孔应符合GB/T145-2001的规定。
中心孔保留与否,当图样上未注明时应符合工艺规定。
2.5液压精加工的表面,滚压后不得有剥离及脱皮现象。
同一表面的滚压次数不得超过三次。
2.6精加工后的配合面、摩擦面等工作表面,不允许有降低表面质量的印记。
2.7成组配对加工的零件,应有配对标记。
2.8经加工后的零件在搬运、存放时,必须防止受到损伤、腐蚀及变形。
3、未注尺寸公差3.1未注尺寸公差(不包括倒圆角半径及倒角)的极限偏差按表1的规定,孔用H14,轴用h14,长度用JS14(js14),其极限偏差值表一。
表一3.2钻孔深度的极限偏差不得超过下列规定,但不得钻通3.2.1孔深小于或等于50mm时,极限偏差为0+3.0mm3.2.2孔深大于50mm时,极限偏差为0+5.0mm4、未注形象公差4.1图样上未标注的直线度和平面度的公差值按GB/T1184-1996表1中C级取值,具体公差值见表二。
表二注:表中被测量要素尺寸L,对直线公差值系指被测要素的长度尺寸,对平面度公差值系指数被测表面轮廓的较大尺寸4.2圆度公差值应不大于尺寸公差值之半4.3对于标有○E的圆柱表面,其圆柱度应遵守包容原则的规定。
对于不标○E的圆柱表面由圆度、素线的直线未注公差值和要素的尺寸公差分别控制5、未注位置公差5.1图样上未标注的同轴度和对称度的公差值按GB/T1184-1996表2中的C级取值,具体公差值见表三表 三5.2对于标有符号○E 的平行要素,其平行度应遵守包容原则的规定。
二、公差与配合及表面粗糙度
零件合格的条件 公差值=0.008-(-0.008)=0.016
(三)基本尺寸
设计者给定的尺寸。如上例中的50
(四)极限尺寸
允许尺寸变化的两个界限值。 大的一个称为最大极限尺寸,用Dmax(孔)、 dmax(轴)表示; 最大极限尺寸=基本尺寸+上偏差
小的一个称为最小极限尺寸,用Dmin (孔)、
dmin(轴)表示。 最小极限尺寸=基本尺寸+下偏差
• 怎样才能使零件具有互换性? • 若制成的一批零件实际尺寸数值等于理论 值,即这些零件完全相同,这当然能够互 换,但在生产上不可能,且没有必要。因 而实际生产只要求制成零件的实际参数值 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保证零件充分近似即 可。 • 要使零件具有互换性,就应按“公差”制 造。
(二)公差:
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条件下,规定零件实际尺寸允许的变动量。由 设计者给定;是用于协调机器零件的使用要求与制造经济性之间的矛 盾。用公式表示为:
偏差可 正可负
上偏差 = 45.004-45 = +0.004 公差恒为 下偏差 = 44.996-45 = -0.004 正 公 差= 0.004-(-0.004) = 0.008
(六)公差带图
由于公差及偏差的数字比基本尺寸的数字小 得多,不便用同一比例表示。因此如果只为了表 明基本尺寸与其极限偏差及公差之间的关系,可 以不必画出孔、轴的全形,而只将公差数字放大, 采用简单、明了的示意图表示。这种示意图就叫 公差带图。 公差带图由零线和公差带组成。 1、零线:确定偏差的一条基准线,即基本尺寸所 指的线,是偏差的起始线,零线上方为正,下方 为负。 + 0 -
孔径 过盈 轴径
轴公差带
最大过盈
最小过盈
最小过盈为零 轴公差带
配合的选择及常用配合的尺寸公差
d9
一20 一45 一30 一60 一40 一76 一50 一93
e7
一14 一24 一20 一32 一25 一40 一32 一50
e8
一14 一28 一20 一38 一25 一47 一32 一59
e9
一14 一39 一20 一50 一25 一61 一32 一75
f6
一6 一12 一10 一18 一13 一22 一16 一27
[技术参数]
配合选择的基础/尺寸公差及配合
JIS使用方法系列 节选自制图手册(精度篇) 节选自JIS B 0401(1998)
H9 c9 适 用 部 位 功 能 上 的 分 类 功能上需要较大间隙的部位 膨胀。位置误差大。 嵌入长度长。 适 用 例
H6 缓 转 合 可 相 对 移 动 零 件 轻 间 转 隙 合 配 合 转 f6 合 精 转 台 滑 h5 合 压 过 入 渡 配 打 不 合 入 能 相 对 移 动 的 零 件 过 盈 强 压 配 入 合 · 烧 嵌 · 冷 嵌 轻 压 入 压 入 m5 h5 h6 js5 g5
h7
0 一10 0 一12 0 一15 0 一18
h8
0 一14 0 一18 0 一22 0 一27
h9
0 一25 0 一30 0 一36 0 一43
js6
Ú3 Ú4 Ú4.5
js7
Ú5 Ú6 Ú7.5
k5
+4 0 +6 +1 +7 +1 +9 +1
k6
+6 0 +9 +1 +10 +1 +12 +1
节选自JIS B 0401(1999)
常用配合中轴的尺寸容许公差
基准尺寸 的分类 (mm) 大于 至
一 3 6 10 14 18 24 30 40 50 65 3
公差与配合技术手册
公差与配合技术手册一、公差与配合的概念公差呢,就是允许尺寸的变动量啦。
就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个性,零件也有它的尺寸变动范围呢。
配合就是指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和轴公差带之间的关系。
这就像是两个人要一起跳舞,得配合好才能跳出好看的舞步一样。
二、公差的类型1. 尺寸公差尺寸公差是指允许尺寸的变动量,它可是有上下极限的哦。
比如说一个轴的直径,它有一个最大能到多少和最小能到多少的范围。
这就像我们买衣服,衣服也有个尺码范围嘛,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2. 形状公差形状公差是指单一实际要素的形状所允许的变动全量。
像一根轴,要是弯弯曲曲的可不行,它得在一定的形状范围内才合格,就像盖房子的柱子,得直直的才行。
3. 位置公差这个位置公差呢,是关联实际要素的位置对基准所允许的变动全量。
就好比我们组装家具,各个部件的位置得准确,不能放歪了。
三、配合的种类1. 间隙配合间隙配合就是孔的尺寸总是比轴的尺寸大一些,它们之间有间隙。
这就像把小珠子放在大孔里,珠子可以在孔里晃悠。
2. 过盈配合过盈配合可就不一样啦,轴的尺寸比孔的尺寸大,要把轴塞进孔里得费点力气,就像把大脚塞进小鞋里一样(当然这只是个比喻,实际生产可不能这样乱来哦)。
3. 过渡配合过渡配合就是介于间隙配合和过盈配合之间的一种配合啦。
有时候有一点点间隙,有时候又有一点点过盈,有点暧昧的感觉呢。
四、公差与配合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在机械制造中,公差与配合可太重要啦。
如果公差和配合没搞好,零件组装不起来不说,就算组装起来了,机器也运行不好。
比如说汽车发动机里的各个零件,活塞和气缸之间的公差与配合就必须精确,不然汽车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像动力不足啦,油耗高啦之类的。
五、如何确定公差与配合1. 根据使用要求确定要是这个零件要求很精密,像手表里的小零件,那公差范围就得很小很小。
如果是一些比较粗糙的东西,像公园里的长椅,公差范围就可以大一点。
2. 根据制造工艺确定制造工艺的水平也会影响公差与配合的确定。
机械设计规范手册
机械设计规范手册
前言
机械设计规范手册是指对机械设计的一些规范、标准化、技术
等内容进行综合性总结的手册。
机械设计规范手册的编写可以规范化、标准化设计,提高设计效率,保证设计质量。
内容
1. 设计准则
机械设计中需要遵循的准则包括: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经济性等。
2. 零件设计
机械设计中的零件设计应符合相关标准,涉及尺寸、公差、加
工工艺、质量等。
3. 装配设计
装配设计要求遵循装配要求,保证装配质量。
要合理分配装配间隙、确定配合和连接方式等。
4. 选材设计
机械设计中的选材设计应该遵循相关材料评定标准,选择合适的材料,确保机械性能和使用寿命。
5. 标准件设计
采用标准件可以减少设计时间和成本,提高设计效率。
标准件的选用和使用要符合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6. 工艺设计
工艺设计是指对于零部件的生产加工选取合理的工艺,具体包括工艺方案、工艺流程、工时和工具,并对加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考虑和对策。
7. 质量设计
质量设计是指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产品的质量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产品的质量。
8. 维修与保养
维修与保养是机械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需要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维修和保养的便捷性。
结论
机械设计规范手册是机械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工具,可以提高机械设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从而保证设计质量和效率,是机械设计人员必备的参考书籍。
机械设计手册_之_详细目录讲解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第1卷第1篇一般设计资料第1章常用基础资料和公式1-31常用资料和数据1-3字母1-3国内标准代号及各国国家标准代号1-4机械传动效率1-5常用材料的密度1-6松散物料的密度和安息角1-6材料弹性模量及泊松比1-7摩擦因数1-8金属材料熔点、热导率及比热容1-10材料线胀系数αl1-10液体材料的物理性能1-11气体材料的物理性能1-112法定计量单位和常用单位换算1-122.1法定计量单位1-12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单位和分数单位的SI词头(摘自GB 3100—1993)1-12常用物理量的法定计量单位(摘自GB 3102.1~3102.7—1993)1-122.2常用单位换算1-30长度单位换算1-30面积单位换算1-30体积、容积单位换算1-31质量单位换算1-31密度单位换算1-31速度单位换算1-32角速度单位换算1-32质量流量单位换算1-32体积流量单位换算1-33压力单位换算1-33力单位换算1-34力矩、转矩单位换算1-34功、能、热量单位换算1-34功率单位换算1-35比能单位换算1-36比热容与比熵单位换算1-36传热系数单位换算1-36热导率单位换算1-36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值之一(摘自GB/T 1172—1999)1-37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值之二(摘自GB/T 1172—1999)1-383优先数和优先数系1-383.1优先数系(摘自GB/T 321—2005、GB/T 19763—2005)1-383.2优先数的应用示例1-414数表与数学公式1-444.1数表1-44二项式系数np1-44正多边形的圆内切、外接时,其几何尺寸1-45弓形几何尺寸1-454.2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摘自GB 3102.11—1993)1-464.3数学公式1-51代数1-51平面三角1-55复数1-59坐标系及坐标变换1-60常用曲线1-61几种曲面1-65微积分1-66不定积分法则和公式1-67定积分及公式1-69微积分的应用1-70常微分方程1-74拉氏变换1-75应用拉氏变换解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1-77传递函数1-78矩阵1-78常用几何体的面积、体积及重心位置1-875常用力学公式1-895.1运动学、动力学基本公式1-89运动学基本公式1-89动力学基本公式1-90转动惯量1-92一般物体旋转时的转动惯量1-93常用旋转体的转动惯量1-1005.2材料力学基本公式1-101主应力及强度理论公式1-101许用应力与安全系数1-107截面力学特性的计算公式1-110各种截面的力学特性1-111杆件计算的基本公式1-119受静载荷梁的内力及变位计算公式1-123单跨刚架计算公式1-1445.3接触应力1-1475.4动荷应力1-151惯性力引起的动应力1-151冲击载荷计算公式1-153振动应力1-1545.5厚壁圆筒、等厚圆盘及薄壳中的应力1-155厚壁圆筒计算公式1-155等厚旋转圆盘计算公式1-157薄壳中应力与位移计算公式1-1575.6平板中的应力1-1605.7压杆、梁与壳的稳定性1-168等断面立柱受压稳定性计算1-168变断面立柱受压稳定性计算1-175梁的稳定性1-175线弹性范围壳的临界载荷1-180第二章铸件设计的工艺性和铸件结构要素1-18111铸造技术发展趋势及新一代精确铸造技术1-1812常用铸造金属的铸造性和结构特点1-190铸铁和铸钢的特性与结构特点1-190用灰铸铁、蠕墨铸铁、球墨铸铁制造汽车零件和钢锭模的技术经济比较1-192常用铸造有色合金的特性与结构特点1-1943铸件的结构要素1-195最小壁厚1-195外壁、内壁与筋的厚度1-196壁的连接1-196壁厚的过渡1-197最小铸孔1-197铸造内圆角及过渡尺寸(JB/ZQ 4255—1997)1-198铸造外圆角(JB/ZQ 4256—1997)1-198铸造斜度1-199法兰铸造过渡斜度(JB/ZQ 4254—1997)1-199凸出部分最小尺寸(JB/ZQ 4169—1997)1-199加强筋1-199孔边凸台1-200内腔1-200凸座1-2004铸造公差(摘自GB/T 6414—1999)1-2005铸件设计的一般注意事项(摘自JB/ZQ 4169—1997)1-2016铸铁件(摘自JB/T 5000.4—1998)、铸钢件(摘自JB/T 5000.6—1998)、有色金属铸件(摘自JB/T 5000.5—1998)等铸件通用技术条件1-209第3章锻造和冲压设计的工艺性及结构要素1-2101锻造1-2101.1金属材料的可锻性1-2101.2锻造零件的结构要素(摘自GB/T 12361—2003、JB/T 9177—1999)1-211模锻斜度(摘自GB/T 12361—2003)1-211圆角半径(摘自GB/T 12361—2003、JB/T 9177—1999)1-211截面形状变化部位外圆角半径值(a)和内圆角半径值(b)(摘自GB/T 12361—2003)1-212收缩截面、多台阶截面、齿轮轮辐、曲轴的凹槽圆角半径(摘自JB/T 9177—1999)1-212最小底厚(摘自JB/T 9177—1999)1-213最小壁厚、筋宽及筋端圆角半径(摘自JB/T 9177—1999)1-214腹板最小厚度(摘自JB/T 9177—1999)1-215最小冲孔直径、盲孔和连皮厚度(摘自JB/T 9177—1999)1-215 扁钢辗成圆柱形端尺寸1-216圆钢锤扁尺寸1-2161.3锻件设计注意事项1-2162冲压1-2182.1冷冲压零件推荐用钢1-2182.2冷冲压件的结构要素1-219冲裁件的结构要素(摘自JB/T 4378.1—1999)1-219弯曲件的结构要素(摘自JB/T 4378.1—1999)1-219拉深件和翻孔件的结构要素1-220铁皮咬口类型、用途和余量1-221卷边直径1-221通风罩冲孔(摘自JB/ZQ 4262—1997)1-222零件弯角处必须容纳另一个直角零件的做法1-222最小可冲孔眼的尺寸(为板厚的倍数)1-222翻孔尺寸及其距离边缘的最小距离1-222加固筋的形状、尺寸及间距1-223弯曲件尾部弯出长度1-223冲出凸部的高度1-223箱形零件的圆角半径、法兰边宽度和工件高度1-223冲裁件最小许可宽度与材料的关系1-223箍压时直径缩小的合理比例1-2232.3冲压件的尺寸和角度公差、形状和位置未注公差(摘自GB/T 13914、13915、13916—2002)、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摘自GB/T 15055—1994)1-224平冲压件和成形冲压件尺寸公差1-224冲压件形状和位置未注公差(摘自GB/T 13916—2002)1-229 2.4冷挤压件结构要素1-230冷挤压件的分类1-231确定结构要素的一般原则1-231冷挤压件结构要素1-2322.5冷冲压、冷挤压零件的设计注意事项1-2323锻件通用技术条件(碳素钢和合金结构钢)(摘自JB/T 5000.8—1998)1-235第4章焊接和铆接设计工艺性1-2361焊接1-2361.1金属常用焊接方法分类、特点及应用1-2361.2金属的可焊性1-240钢的可焊性1-240铸铁的可焊性1-241有色金属的可焊性1-242常用异种金属间的可焊性1-2431.3焊接材料及其选择1-246不同焊接方法采用的焊接材料及其作用1-246焊条、焊丝及焊剂的分类、特点和应用1-249对焊条、焊丝及焊剂工艺性能的要求1-256不同药皮类型焊条工艺性等比较1-258选择焊条的基本原则1-260几种常用钢材的焊条选择举例1-261几种常用钢材埋弧焊焊剂与焊丝的选配举例1-266焊条的型号和牌号1-271不锈钢焊条型号表示1-273焊条、焊丝和焊剂1-2801.4焊缝1-304焊接及相关工艺方法代号及注法(摘自GB/T 5185—2005)1-304焊缝符号表示方法(摘自GB/T 324—1988、GB/T 12212—1990)1-305碳钢、低合金钢焊缝坡口的基本型式与尺寸(摘自GB/T 985—1988)1-318不同厚度钢板的对接焊接1-322有色金属焊接坡口型式及尺寸1-322焊缝强度计算1-323焊缝许用应力1-3271.5焊接结构的一般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摘自GB/T 19804—2005)1-329角度尺寸公差1-3291.6钎焊1-331各种钎焊方法的比较及应用范围1-331钎料和钎剂的选择原则1-332钎料的选择1-333典型钎焊的接头型式1-334钎焊接头的间隙1-335钎料1-336钎剂1-3401.7塑料焊接1-343热塑性塑料的可焊性1-343塑料焊接温度1-343硬聚氯乙烯塑料焊接接头型式及尺寸1-3431.8焊接结构设计注意事项1-3442铆接1-3502.1铆接设计注意事项1-3502.2型钢焊接接头尺寸、螺栓和铆钉连接规线、最小弯曲半径及截切1-351等边角钢1-351不等边角钢1-353热轧普通槽钢1-355热轧普通工字钢1-356板材最小弯曲半径1-357管材最小弯曲半径1-358扁钢、圆钢弯曲的推荐尺寸1-359角钢坡口弯曲c值1-360角钢截切角推荐值1-3603焊接件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 5000.3—1998)1-360第5章零部件冷加工设计工艺性与结构要素1-3621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性1-3622一般标准1-365 标准尺寸(摘自GB/T 2822—2005)1-365标准角度(参考)1-366锥度与锥角系列(摘自GB/T 157—2001)1-366棱体的角度与斜度(摘自GB/T 4096—2001)1-367莫氏和公制锥度 (附斜度对照)1-36860°中心孔(摘自GB/T 145—2001)1-36875°、90°中心孔1-369零件倒圆与倒角(摘自GB/T 6403.4—1986)1-369球面半径(摘自 GB/T 6403.1—1986)1-370圆形零件自由表面过渡圆角半径和静配合连接轴用倒角1-370燕尾槽(摘自JB/ZQ 4241—1997)1-370T形槽(摘自GB/T 158—1996)1-371砂轮越程槽(摘自GB/T 6403.5—1986)1-372刨切、插、珩磨越程槽1-373退刀槽(摘自 JB/ZQ 4238—1997)1-373滚人字齿轮退刀槽(摘自JB/ZQ 4238—1997)1-374弧形槽端部半径(摘自GB 1127—1997)1-374分度盘和标尺刻度(摘自JB/ZQ 4260—1997)1-375滚花(摘自GB/T 6403.3—1986)1-375锯缝尺寸(摘自JB/ZQ 4246—1997)1-3753冷加工设计注意事项1-3764切削加工件通用技术条件(重型机械)(摘自JB/T 5000.9—1998)1-387第6章热处理1-3901钢铁热处理1-3901.1铁-碳合金平衡图及钢的结构组织1-3901.2热处理方法分类、特点和应用1-392整体热处理方法、特点和应用1-392表面热处理、化学热处理方法、特点和应用1-397形变热处理方法、特点和应用1-4031.3常用材料的热处理1-412材料在热处理中的特性1-412淬透性曲线图及其应用1-414合金元素对钢组织性能和热处理工艺的影响1-417常用材料的工作条件和热处理1-4201.4如何正确地提出零件的热处理要求1-431工作图上应注明的热处理要求1-431金属热处理工艺分类及代号的表示方法(摘自GB/T 12603—1990)1-432热处理技术要求在零件图上的表示方法(摘自JB/T 8555—1997)1-434常见的热处理技术要求的标注错例1-438制定热处理要求的要点1-439几类典型零件的热处理实例1-4461.5热处理对零件结构设计的要求1-454一般要求1-454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特殊要求1-4622有色金属热处理1-4642.1有色金属材料热处理方法及选用1-4642.2铝及铝合金热处理1-465变形铝合金的热处理方法和应用1-465铸造铝合金的热处理方法和应用1-4672.3铜及铜合金热处理1-4682.4钛及钛合金热处理1-4692.5镁合金的热处理1-470第7章表面技术1-4731表面技术的分类和功能1-4731.1表面技术的含义和分类1-4731.2表面技术的功能1-4742不同表面技术的特点1-4772.1表面技术的特点与应用1-4772.2各种薄膜气相沉积技术的特点对比1-4853电镀1-486电镀层的分类1-487金属镀层的特点及应用1-488镀层选择1-4894复合电镀1-492复合电镀的优缺点1-492复合电镀的类型和应用1-4925(电)刷镀1-494不同工况下镀层的选择1-494在不同金属材料上的电刷镀1-495单一镀层安全厚度和夹心镀层1-4966纳米复合电刷镀1-496纳米复合电刷镀技术原理、特点和应用1-496纳米复合电刷镀层的性能1-4977热喷涂1-499不同热喷涂方法的技术特性比较1-500喷涂基体表面基本设计要求1-501热喷涂材料的选择原则1-501涂层类别、特性及其喷涂材料选择1-502热喷涂应用实例1-5078塑料粉末热喷涂1-510塑料粉末热喷涂的特点、涂料类别、涂层性能和应用1-511 塑料粉末喷涂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1-512塑料涂层的应用实例1-513塑料喷涂对被涂件结构的一般要求1-5149粉末渗镀锌(摘自JB/T 5067—1999)1-514镀层厚度等级及厚度值1-51410化学镀、热浸镀、真空镀膜1-515化学镀、热浸镀、真空镀膜的特点及应用1-515离子镀TiN、TiC化合物镀膜1-51611化学转化膜法(金属的氧化、磷化和钝化处理)和金属着色处理1-516金属的氧化、磷化和钝化处理的特点与应用1-516金属着色处理1-51712喷丸、滚压和表面纳米化1-518喷丸原理与应用1-518滚压原理与参数1-518滚珠滚压加工对碳钢零件表面性质的改善程度1-519表面强化使疲劳强度增加的百分数1-519各种表面强化方法的特点1-520表面纳米化1-52013高能束表面强化技术1-521高能束表面强化技术的含义、特点及比较1-521激光束、电子束表面强化和离子束注入技术的分类、特点及应用1-52114涂装1-528涂装技术的涂层体系和涂料的设计选用1-528按不同因素选择涂料1-529耐热涂层1-532三防(防湿热、防盐雾、防霉菌)涂层系统1-533各种涂装类别所用油漆的通用技术要求(摘自JB/T 5000.12—1998)1-535涂装通用技术条件(摘自 JB/T 5000.12—1998)1-53715复合表面技术1-53915.1以增强耐磨性为主的复合涂层1-539电镀、化学镀复合材料及其复合涂层1-539多层涂层1-542功能梯度涂层1-545含表面热处理的复合强化层1-546含激光处理的复合强化层及其他表面技术的复合1-55015.2以增强耐蚀性为主的复合涂层1-554耐蚀复合镀层和多层镍-铬镀层1-554镍镉扩散镀层和金属-非金属复合涂层1-555有机复合膜层1-557自蔓延技术制备钢基陶瓷复合材料和耐高温热腐蚀复合涂层1-55815.3以增强固体润滑性为主的复合涂层1-561复合镀固体润滑材料和气相沉积复合膜和多层膜1-561含扩渗改性的表面膜层1-565金属塑料复合材料1-567黏结固体润滑膜1-56815.4以提高疲劳强度等综合性能的表面复合涂层1-57116陶瓷涂层1-57217表面技术的设计选择1-57517.1表面(复合表面)技术设计选择的一般原则1-57517.2涂覆层界面结合的类型、原理和特点1-57817.3镀层和不同材料相互接触时的接触腐蚀等级1-58017.4镀层厚度系列及应用范围1-58117.5不同金属及合金基体材料的镀覆层的选择1-58717.6表面处理的表示方法1-588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1-588表面涂料涂覆(摘自GB/T 4054—1983)1-59018有色金属表面处理1-591铝及铝合金的氧化与着色1-591镁合金的表面处理1-594第8章装配工艺性1-5971装配类型和方法1-5972装配工艺设计注意事项1-5973转动件的平衡1-6063.1基本概念1-6063.2静平衡和动平衡的选择1-6073.3平衡品质的确定(摘自GB/T 9239—1988)1-6073.4转子许用不平衡量向校正平面的分配(摘自GB/T 9239—1988)1-6093.5转子平衡品质等级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参考)1-6114装配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 5000.10—1998)1-6124.1一般要求1-6124.2装配连接方式1-6124.3典型部件的装配1-6134.3.1滚动轴承1-6134.3.2滑动轴承1-6144.3.3齿轮与齿轮箱装配1-6164.3.4带和链传动装配1-6164.3.5联轴器装配1-6174.3.6制动器、离合器装配1-6174.4平衡试验及其他1-6174.5总装及试车1-6185配管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 5000.11—1998)1-618第9章工程用塑料和粉末冶金零件设计要素1-6221工程用塑料零件设计要素1-6221.1塑料分类、成形方法及应用1-6221.2工程常用塑料的选用1-6231.3工程用塑料零件的结构要素1-6241.4塑料零件的尺寸公差和塑料轴承的配合间隙1-6251.5工程用塑料零件的设计注意事项1-6262粉末冶金零件设计要素1-6292.1粉末冶金的特点及主要用途1-6292.2粉末冶金零件最小厚度、尺寸范围及其精度1-6292.3粉末冶金零件设计注意事项1-629第10章人机工程学有关功能参数1-6321人体尺寸百分位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1-6321.1人体尺寸百分位数的选择(摘自GB/T 12985—1991)1-632 1.2以主要百分位和年龄范围的中国成人人体尺寸数据(摘自GB/T 10000—1988)1-6341.3工作空间人体尺寸(摘自GB/T 13547—1992)1-640人体立姿尺寸1-640人体坐姿、跪姿、俯卧姿及爬姿尺寸1-6411.4工作岗位尺寸设计的原则及其数值(摘自GB/T 14776—1993)1-6431.4.1工作岗位尺寸设计1-6451.4.2工作岗位尺寸设计举例1-6472人体必需和可能的活动空间1-6492.1人体必需的空间1-649 2.2人手运动的范围1-6492.3上肢操作时的最佳运动区域1-6492.4腿和脚运动的范围1-6493操作者有关尺寸1-6503.1坐着工作时手工操作的最佳尺寸1-6503.2工作坐位的推荐尺寸1-6513.3运输工具的坐位及驾驶室尺寸1-6523.4站着工作时手工操作的有关尺寸1-6524手工操作的主要数据1-6534.1操作种类和人力关系1-6534.2操纵机构的功能参数及其选择1-6555工业企业噪声有关数据1-6576照明1-6587综合环境条件的不同舒适度区域和振动引起疲劳的极限时间1-6588安全隔栅及其他1-6598.1安全隔栅1-6598.2梯子(摘自GB 4053.1,4053.2—1993)及防护栏杆(摘自GB 4053.3—1993)1-6608.3倾斜通道1-662第11章符合造型、载荷、材料等因素要求的零部件结构设计准则1-6631符合造型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6632符合载荷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6643符合公差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6694符合材料及其相关因素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671铸钢、铸铁件等及材料相关因素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671 镁合金件合理的结构设计1-674第12章装运要求及设备基础1-6781装运要求1-6781.1包装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 5000.13—1998)1-678 1.2有关运输要求1-6792设备基础设计的一般要求1-6812.1混凝土基础的类型1-6812.2地脚螺栓1-682地脚螺栓的种类和选用1-683地脚螺栓的外露长度1-6832.3设备和基础的连接方法及适应范围1-6833垫铁种类、型式、规格及应用1-685参考文献1-687第二篇: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第1章机械制图2-31图纸幅面及格式(摘自GB/T 14689—1993)2-32标题栏和明细栏(摘自GB/T 10609.1~2—1989)2-43比例(摘自GB/T 14690—1993)2-44图线(摘自GB/T 4457.4—2002)2-55剖面符号(摘自GB/T 4457.5—1984)2-76图样画法2-96.1视图(摘自GB/T 17451—1998、GB/T 4458.1—2002)2-96.2剖视图和断面图(摘自GB/T 17452—1998、GB/T 4458.6—2002)2-156.3图样画法的简化表示法(摘自GB/T 16675.1—1996)2-22 7装配图中零、部件序号及其编排方法(摘自GB/T 4458.2—2003)2-398尺寸注法2-398.1尺寸注法(摘自GB/T 4458.4—2003)2-398.2尺寸注法的简化表示法(摘自GB/T 16675.2—1996)2-45 9尺寸公差与配合的标注(摘自GB/T 4458.5—2003)2-5510圆锥的尺寸和公差注法(摘自GB/T 15754—1995)2-5611螺纹及螺纹紧固件表示法(摘自GB/T 4459.1—1995)2-58 11.1螺纹的表示方法2-5811.2螺纹的标记方法2-5912齿轮、花键表示法(摘自GB/T 4459.2—2003、GB/T 4459.3—2000)2-6213弹簧表示法(摘自GB/T 4459.4—2003)2-6614中心孔表示法(摘自GB/T 4459.5—1999)2-6815动密封圈表示法(摘自GB/T 4459.6—1996)2-6916滚动轴承表示法(摘自GB/T 4459.7—1998)2-7417齿轮、弹簧的图样格式2-8017.1齿轮的图样格式(摘自GB/T 4459.2—2003)2-8017.2弹簧的图样格式(摘自GB/T 4459.4—2003)2-8118技术要求的一般内容与给出方式(摘自JB/T 5054.2—2000)2-8219常用几何画法2-8420展开图画法2-88第2章极限与配合2-911极限与配合基础2-911.1术语、定义及标法(摘自GB/T 1800.1—1997、GB/T 1800.2—1998)2-911.2标准公差数值表(摘自GB/T 1800.3—1998)2-942公差与配合的选择2-952.1基准制的选择2-952.2标准公差等级和公差带的选择2-952.2.1标准公差等级的选择2-952.2.2公差带的选择(摘自GB/T 1801—1999)2-1012.3配合的选择2-1032.4配合特性及基本偏差的应用2-1032.5应用示例2-1102.6孔与轴的极限偏差数值(摘自GB/T 1800.4—1999)2-111 3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摘自GB/T 1804—2000)2-1533.1线性和角度尺寸的一般公差的概念2-1533.2一般公差的公差等级和极限偏差数值2-1533.3一般公差的标注2-1544在高温或低温工作条件下装配间隙的计算2-1545圆锥公差与配合2-155 5.1圆锥公差(摘自GB/T 11334—2005)2-1555.1.1适用范围2-1555.1.2术语、定义及图例2-1555.1.3圆锥公差的项目和给定方法2-1565.1.4圆锥公差的数值2-1575.2圆锥配合(摘自GB/T 12360—2005)2-1595.2.1适用范围2-1595.2.2术语及定义2-1595.2.3圆锥配合的一般规定2-1615.2.4内、外圆锥轴向极限偏差的计算2-162第3章形状和位置公差2-1671术语与定义(摘自GB/T 1182—1996、GB/T 4249—1996、GB/T 16671—1996)2-1672形位公差带的定义、标注和解释(摘自GB/T 1182—1996)2-171 3形位公差的符号及其标注(摘自GB/T 1182—1996)2-1824形状和位置公差的选择2-1895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公差值或数系表及应用举例2-204直线度、平面度公差值(摘自GB/T 1184—1996)2-204圆度、圆柱度公差值(摘自GB/T 1184—1996)2-206同轴度、对称度、圆跳动和全跳动公差值(摘自GB/T 1184—1996)2-208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公差值(摘自GB/T 1184—1996)2-210 形位公差未注公差值(摘自GB/T 1184—1996)2-212第4章表面结构2-2141概述2-2141.1表面结构的概念2-2141.2表面结构标准体系2-2142表面结构参数及其数值2-2152.1表面结构参数2-2152.1.1评定表面结构的轮廓参数(摘自GB/T 3505—2000)2-215 2.1.2基本术语和表面结构参数的新旧标准对照2-2212.1.3表面粗糙度参数数值及取样长度l与评定长度ln数值(摘自GB/T 1031—1995)2-2212.2轮廓法评定表面结构的规则和方法(摘自GB/T 10610—1998)2-2232.2.1参数测定2-2232.2.2测得值与公差极限值相比较的规则2-2232.2.3参数评定2-2242.2.4用触针式仪器检验的规则和方法2-2243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技术产品文件中表面结构的表示法(摘自GB/T 131—2006)2-2263.1标注表面结构的方法2-2263.2表面结构要求图形标注的新旧标准对照2-2333.3表面结构代号的含义及表面结构要求的标注示例2-2344表面结构参数的选择2-2364.1表面粗糙度对零件功能的影响2-2364.2表面粗糙度参数的选择2-2374.3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选择2-2374.3.1选用原则2-2384.3.2表面粗糙度参数值选用实例2-238第5章孔间距偏差2-2501孔间距偏差的计算公式2-2502按直接排列孔间距允许偏差2-2512.1连接型式及特性2-2512.2一般精度用孔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522.3精确用孔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523按圆周分布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533.1用两个以上的螺栓及螺钉连接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533.2用两个螺栓或螺钉及任意数量螺栓连接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553.3用任意数量螺钉连接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57参考文献2-258第三篇: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第1章黑色金属材料3-31黑色金属材料的表示方法3-3钢铁产品牌号中化学元素的符号(摘自GB/T 221—2000)3-3 钢铁产品牌号中表示名称、用途、特性和工艺方法的符号(摘自GB/T 221—2000)3-3钢铁产品牌号表示方法举例(摘自GB/T 221—2000、GB/T 700—2006)3-4金属材料力学性能代号及其含义3-82钢铁材料的分类及技术条件3-112.1一般用钢3-11碳素结构钢(摘自GB/T 700—2006)3-11优质碳素结构钢(摘自GB/T 699—1999)和锻件用碳素结构钢(摘自GB/T 17107—1997)3-13低合金结构钢(摘自GB/T 1591—1994)3-19合金结构钢(摘自GB/T 3077—1999)和锻件用合金结构钢(摘自GB/T 17107—1997)3-22弹簧钢及轴承钢(摘自GB/T 1222—1984、GB/T 18254—2002)3-38不锈钢、耐热钢(摘自GB/T 1220—1992、GB/T 1221—1992)3-41大型不锈、耐酸、耐热钢锻件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摘自JB/T 6398—1992)3-55工具钢(摘自GB/T 1298—1986、GB/T 1299—2000)3-57耐候钢(摘自GB/T 4172—2000、GB/T 4171—2000)3-63大型轧辊件用钢(摘自JB/T 6401—1992)3-652.2铸钢3-67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摘自GB/T 11352—1989)3-67大型低合金钢铸件(摘自JB/T 6402—1992)3-68焊接结构用碳素钢铸件(摘自GB/T 7659—1987)3-69 一般用途耐热钢和合金铸件(摘自GB/T 8492—2002)3-70高锰钢铸件(摘自GB/T 5680—1998)3-72一般用途耐蚀钢铸件(摘自GB/T 2100—2002)3-722.3铸铁3-75灰铸铁件(摘自GB/T 9439—1988)3-75球墨铸铁件(摘自GB/T 1348—1988)3-77可锻铸铁件(摘自GB/T 9440—1988)3-78蠕墨铸铁件(摘自JB/T 4403—1999)3-79耐磨铸铁与白口铸铁3-79耐热铸铁件(摘自GB/T 9437—1988)3-81高硅耐蚀铸铁件(摘自GB/T 8491—1987)3-823钢材3-833.1钢板3-83常用钢板、钢带的标准摘要3-83热轧钢板和钢带(摘自GB/T 709—2006)3-85冷轧钢板和钢带(摘自GB/T 708—2006)3-86钢板每平方米面积理论质量3-87锅炉用钢板(摘自GB 713—1997)3-88压力容器用钢板(摘自GB 6654—1996)3-89镀锡板、镀铅板(摘自GB/T 2520—2000、YB/T 5130—1993)3-90连续热镀锌钢板及钢带(摘自GB/T 2518—2004)3-91不锈钢冷、热轧钢板(摘自GB/T 3280—1992、GB/T 4237—1992)3-93耐热钢板(摘自GB/T 4238—1992)3-97花纹钢板(摘自GB/T 3277—1991)3-993.2型钢3-100热轧扁钢(摘自GB/T 704—1988)3-100弹簧扁钢尺寸(摘自GB/T 1222—1984)3-102热轧圆、方钢和六角钢(摘自GB/T 702—2004、GB/T 705—1989)3-103优质结构钢冷拉钢材交货状态的力学性能(摘自GB/T 3078—1994)3-104热轧等边角钢(摘自GB/T 9787—1988)3-105热轧不等边角钢(摘自GB/T 9788—1988)3-110热轧槽钢(摘自GB/T 707—1988)3-114热轧工字钢(摘自GB/T 706—1988)3-116热轧H型钢和部分T型钢(摘自GB/T 11263—2005)3-119通用冷弯开口型钢(摘自GB/T 6723—1986)3-124结构用冷弯空心型钢(摘自GB/T 6728—2002)3-131客运汽车用冷弯方形空心型钢(摘自GB/T 6727—1986)3-139 客运汽车用冷弯矩形空心型钢(摘自GB/T 6727—1986)3-140 起重机钢轨(摘自YB/T 5055—2005)3-141重轨(摘自GB 2585—2007)3-142轻轨(摘自GB/T 11264—1989)3-143轻轨接头夹板(摘自GB/T 11265—1989)3-144重轨用鱼尾板(摘自GB/T 185—1963、GB/T 184—1963)3-1453.3钢管3-146低压流体输送焊接管(摘自GB/T 3091—2001)3-146直缝电焊钢管(摘自GB/T 13793—1992)3-147流体输送用不锈钢焊接钢管(摘自GB/T 12771—2000)3-150传动轴用电焊钢管(摘自YB/T 5209—2000)3-153结构用和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摘自GB/T 8162—1999、GB/T 8163—1999)3-153无缝钢管尺寸、质量(摘自GB/T 17395—1998)3-157不锈钢无缝钢管尺寸系列(摘自GB/T 17395—1998)3-162结构用和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摘自GB/T 14975—2002、GB/T 14976—2002)3-164冷拔或冷轧精密无缝钢管(摘自GB/T 3639—2000)3-167冷拔异型方形钢管(摘自GB/T 3094—2000)3-169冷拔异型矩形钢管(摘自GB/T 3094—2000)3-1713.4钢丝3-173一般用途低碳钢丝(摘自YB/T 5294—2006)3-173冷拉圆钢丝、方钢丝尺寸、质量(摘自GB/T 342—1997)3-175 重要用途低碳钢丝(摘自YB/T 5032—1993)3-176优质碳素结构钢丝(摘自YB/T 5303—2006)3-176合金结构钢丝(摘自YB/T 5301—2006)3-177碳素弹簧钢丝(摘自GB/T 4357—1989)3-177重要用途碳素弹簧钢丝力学性能(摘自YB/T 5311—2006)3-178 油淬火-回火弹簧钢丝(摘自GB/T 18983—2003)3-179不锈钢丝(摘自GB/T 4240—1993)3-181高电阻电热合金(摘自GB/T 1234—1995)3-1824各国(地区)黑色金属材料牌号近似对照3-1844.1各国(地区)结构用钢钢号对照3-1844.2各国(地区)不锈钢和耐热钢钢号对照3-1924.3各国(地区)工具钢钢号对照3-1994.4各国硬质合金牌号对照3-2024.5各国(地区)铸钢钢号对照3-2064.6各国(地区)铸铁牌号对照3-2104.7各国(地区)钢铁焊接材料型号与牌号对照3-212第2章有色金属材料3-2171有色金属材料的表示方法3-217常用有色金属和合金元素名称及其代号(摘自GB/T 340—1976)3-217专用合金名称及其代号(摘自GB/T 340—1976)3-217有色金属和合金加工产品的状态名称和代号(摘自GB/T 340—1976)3-217有色合金铸造方法和热处理状态名称及其代号3-217有色金属和合金产品牌号表示方法举例(摘自GB/T 340—1976)3-218变形铝及铝合金产品基础状态、T细分状态代号及新旧代号对照(摘自GB/T 16475—1996)3-2192铸造有色合金3-220铸造铜合金(摘自GB/T 1176—1987)3-220压铸铜合金(摘自GB/T 15116—1994)3-226铸造铝合金(摘自GB/T 1173—1995)3-227 压铸铝合金(摘自GB/T 15115—1994)3-230铸造锌合金(摘自GB/T 1175—1997)3-231压铸锌合金(摘自GB/T 13818—1992)3-231铸造轴承合金(摘自GB/T 1174—1992)3-232铸造镁合金(摘自GB 1177—1991)3-2353有色金属加工产品3-2363.1铜及铜合金加工产品3-236常用铜及铜合金板(带)、管、棒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3-236 铜及铜合金板材牌号、状态及规格(摘自GB/T 2040—2002)3-239 铜及铜合金带材牌号、状态和规格(摘自GB/T 2059—2000)3-240 铜及黄铜板的理论质量3-241常用铜及铜合金管规格(摘自GB/T 1527—2006、GB/T 1528—1997)3-242常用铜及铜合金棒规格(摘自GB/T4423—1992、GB/T 13808—1992)3-244常用铜及铜合金线材的力学性能和规格3-245加工铜材牌号的特性与用途3-2463.2铅及铅合金加工产品3-250常用铅及铅锑合金板、管的化学成分(摘自GB/T 1470—2005、GB/T 1472—2005)3-250铅及铅锑合金板规格(摘自GB/T 1470—2005)3-250铅及铅锑合金管规格(摘自GB/T 1472—2005)3-2513.3铝及铝合金加工产品3-253变形铝及铝合金的化学成分(摘自GB/T 3190—1996)3-253铝及铝合金加工产品的力学性能3-254工业用铝及铝合金热挤压型材的室温纵向力学性能(摘自GB/T 6892—2006)3-256铝合金板材理论质量(摘自GB/T 3194—1998)3-258铝及铝合金花纹板(摘自GB/T 3618—2006)3-259常用冷拉铝及铝合金管规格(摘自GB/T 4436—1995)3-260常用热挤压铝及铝合金管规格(摘自GB/T 4436—1995)3-261 铝及铝合金冷拉正方形、矩形管规格(摘自GB/T 4436—1995)3-261等边角铝型材3-262不等边角铝型材3-265槽铝型材3-269加工铝材牌号的特性及用途3-2713.4钛及钛合金加工产品3-274钛及钛合金板材规格(摘自GB/T 3621—1994)3-274钛及钛合金管规格(摘自GB/T 3624—1995)3-274钛材的室温力学性能(摘自GB/T 3621—1994、GB/T 3624—1995)3-275加工钛材的特性与用途3-2763.5变形镁及镁合金3-277变形镁及镁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摘自GB/T 5153—2003)3-277 变形镁及镁合金牌号的命名规则(摘自GB/T 5153—2003)3-278 4各国有色金属材料牌号近似对照3-278第3章非金属材料3-2911橡胶及其制品3-291。
机械制造基础第三版电子课件模块六尺寸公差与配合
(四)标准公差系列 标准公差是指在国家标准中用表格列出的用以确定公差带大小的任一公差。
标准公差大小与标准公 差等级和公称尺寸段两个 因素有关。
确定尺寸精确程度的等 级为公差等级。
标准规定:同一公差等 级对所有公称尺寸的公差 被认为具有同等精确程度。
国家标准共设立了20 个公差等级,即IT01、IT0、IT1 ~ IT18,其中IT01 精 度最高,IT18 精度最低。公称尺寸相同时,公差等级高,零件的精度高,则公差 值小,加工难度大,生产成本高;反之,公差等级低,零件精度低,则公差值大, 加工难度小,生产成本低。
孔的上极限偏差是+0.025 mm,下极限偏差是0;而轴φ(56±0.009)mm 的上极限偏差是+0.009 mm,下极限偏差是-0.009 mm。
3.求极限尺寸 极限尺寸是指一个孔或轴允许的尺寸的两个极端,它包括上极限尺寸和下极限 尺寸。 4.求公差 尺寸公差(简称公差)是指允许尺寸的变动量。公差的数值等于上极限尺寸与 下极限尺寸之差,也等于上极限偏差与下极限偏差之差。 5.零件尺寸是否合格的判别
(二)分析及解决问题 1.判断配合性质 (3)过渡配合 可能具有间隙或过盈的配合称为过渡配合。此时孔的尺寸可能大于轴的尺寸, 也可能小于或等于轴的尺寸。其公差带关系为:孔的公差带与轴的公差带相互交 叠,如图6-6 所示为组成过渡配合的孔、轴公差带图。
2.极限间隙和极限过盈的计算 (1)间隙配合 1)最大间隙Xmax。最大间隙等于孔的上极限尺寸与轴的下极限尺寸之差,也 等于孔的上极限偏差减去轴的下极限偏差,它一定大于零。
标准公差数值的大小还与公称尺寸分段有关,即精度等级相同时,公称尺寸段 的尺寸大,则标准公差的数值也大。
(五)一般公差
机械设计手册形状和位置公差
定 垂直 ⊥ 度
位
差 第一格——形位公差符号 框 第二格——形位公差值和有关符号
平面度
倾斜 ∠
度
延伸公差带 格 第三格及以后——基准代号字母和有关符号
同轴
◎
圆度 ○
度
定 对称
圆柱度
度 位
位置
度
(h为图样中采用字体的高度) 包容原则(单
一要素) 基
理论正确尺寸 准
线轮廓
圆跳
度 ⌒跳动
面轮廓 度
动 全跳 动
一个方向
b、 在给定方向上的公差带定义:当给定一个方向时,公关 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当给定互相垂 直的两个方向时,公差带是正截面尺寸为公差值t1×t2R的四 棱柱内的区域
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
说明 棱线必须位于箭头所示方向,距离为公差值 0.02的平行平面内
说明 棱线必须位于水平方向,距离为公差值0.2, 垂直方向距离为公差值0.1的四棱柱内
被测要素的标注方法(GB/T 1182——1996)
页码,2/2
说明:当被测要素为圆锥体的轴线时,指引线的箭头应与圆锥体的直径尺寸线(大端或小端)对齐
继续往下查看
file://\\jf05\Back\技术资料\嘉丰技术资料\通用技术资料\机械设计手册\... 2006-6-27
公差数值和有关符号的标注方法
磨床的纵向导轨, 5
Ra 0.2
0.2
0.8
1.6
垂直导轨。
3 4 5 6 8 10 12 15 20 25 30 40 50 1 级 平 板,普 通 车 床 床 身 导
6
Ra 0.2
0.4
1.6
3.2
轨、龙门刨床导轨。
机械制造工艺-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公差
例题: 某轴直径φ50mm,其尺寸精度为IT5,表
面粗糙度为Ra0.04μm,并要求高频淬火,毛 坯为锻件。其工艺路线为:粗车-半精车 -高频淬火-粗磨-精磨-研磨,计算轴 的各工序尺寸及公差 解:
加工余量:由工艺手册确定。 工序尺寸:研磨工序尺寸即零件的设计 尺寸50-0.011 、Ra0.04μm
n1
T0 Ti i1
注: 公差的值大小——应按国标规定各公
差等级标准选取。 当T0一定时,各环公差Ti随n增加而减小。
3、封闭环的上偏差ES0
m
n1
ES0 ESp EIq
p1
qm1
ESP——增环上偏差 EIq——减环下偏差 m——增环环数
4、封闭环的下偏差EI0
m
n1
EI0 EIp ESq
1)基准不重合(待加工表面为工序基准) 2)待加工表面留有余量Z
解:画工艺尺寸链图(图1-45) (方法:从一个尺寸出发,到尺寸的基准后转
入相接的下一个尺寸链,通过所有相关联尺寸, 最终返回出发点。)P53 其中,键槽深为由本工序和终工序而间接获得, 为封闭环。 解得:L2=53.7(本工序工序尺寸及公差)
例:图4-22轴线弯曲造成的余量不均匀误差。 各项位置误差造成的影响参看表4-11
4)本工序的装夹误差εb 包括定位误差、夹紧误差。
5)余量计算公式 由于空间位置误差和装夹误差的
方向性,所以用矢量相加表示。 单边余量
Zmin Ta Ry Ha ea b
双边余量
Zmin Ta / 2 Ry Ha ea b
求:本工序工序尺寸L2(渗碳深度) 分析:渗碳层保留深度L0 —单边值(图面尺寸)
渗碳深度L2—单边值。 按尺寸链图,代入公式求解得:L2=0.7+0.025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电子教案1全文
作业:1-1;1-2;1-3;1-6
1.1.2 互换性分类:
(1)完全互换性
特点:不限定互换范围,以零部件装配或更换时不需要挑选 或修配为条件。如日常生活中所用电灯泡。
(2)不完全互换性
特点:零件在装配或更换时,需要经过适当的选择、调整或辅 助加工(修配),才能具有相互替换的性能。即:指零件在一 定范围内互换。
当零件的装配精度要求较高时,采用完全互换将使零件的 公差很小,加工困难,加工成本很高,甚至无法加工。这时可 根据精度要求、结构特点、生产批量等具体条件,各种不同形 式的不完全互换法进行加工。
轴
轴的实际偏差
ea = da – d
图2-2
(2)极限偏差 极限尺寸减去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其 中最大极限尺寸与基本尺寸之差称为上偏差(ES,es), 最小极限尺寸与基本尺寸之差称为下偏差(EI,ei),
孔的上偏差 ES=Dmax-D 轴的上偏差 es = dmax – d 孔的下偏差 EI=Dmin-D 轴的下偏差 ei = dmin -d 极限偏差用于控制实际偏差。完工后零件尺寸的合格条件 常用偏差的关系式表示如下:
2.1.1 孔和轴
(1)孔 主要指工件圆柱形的内表面,也包括其它由单一尺寸 确定的非圆柱形的内表面部分(由二平行平面或切面形成的 包容面)。
(2)轴 主要指工件的圆柱形外表面,也包括其它由单一尺寸 确定的非圆柱外表面部分(由二平行平面或切面形成的被包容 面)
机械零件的质量检验标准
《机械零件品质检测》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该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与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将实现互换性生产的标准化领域与计量学领域的有关知识结合在一起,涉及机械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质量控制和生产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从事机械工程的技术人员应具备这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它包括:“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两大部分。
“公差配合”属标准化范畴;“测量技术”属计量学范畴。
本课程是将公差配合和计量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互换性角度出发,围绕误差与公差这两个概念来研究如何解决使用要求与制造要求的矛盾,而这一矛盾的解决是合理确定公差配合和采用适当的技术测量手段。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讲课、作业、检测等教学环节,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应会用有关的公差配合标准,具有选用公差配合的初步能力,能正确选用量具量仪,会进行一般的技术测量工作,会设计常用量规,为正确地理解和绘制设计图样及正确地表达设计思想打下基础,并为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清楚关于互换性、公差、精密测量及其误差处理等方面的术语及定义;2.了解相关公差标准的内容及特点、标注代号;3.熟悉典型几何量的精密测量方法及量器具使用;二.课程培养目标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从互换性角度出发,通过系统简练地介绍几何量公差的有关标准、选用方法和误差检测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学到有关精度设计和几何量检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研究和处理机械工程技术问题打下基础。
(1)方法能力培养目标1. 系统、简练地宣传贯彻国家颁布的几何量公差的有关标准和选用方法。
2. 从保证机械零件的互换性和几何精度出发,介绍测量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 掌握有关互换性、公差、检测及标准化的概念。
4. 掌握公差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标准的规定并能正确选用及标注。
5. 基本掌握常用件的互换性规定及常用检测方法。
6. 理解计量器具的分类、常用度量指标、测量方法并能正确应用。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目录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机械工业出版社第1卷常用设计资料第1篇常用资料、常用数学公式和常用力学公式第1章常用符号和数据第2章计量单位和单位换算第3章常用数学公式第4章常用力学公式第2篇机械工程材料第1章钢铁材料第2章有色金属材料第3章非金属材料第4章复合材料第3篇零部件设计常用基础标准第1章技术制图及图形符号第2章公差与配合第3章几何公差——形状、方向、位置和跳动公差第4章表面结构第5章螺纹第4篇零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第1章概述第2章铸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第3章锻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第4章冲压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第5章粉末冶金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第6章工程塑料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第7章热处理零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第8章橡胶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第9章焊接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第10章金属切削加工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第11章零部件的装配和维修工艺性第2卷机械零部件设计(连接、紧固与传动)第5篇连接与紧固第1章连接总论第2章螺纹连接第3章键、花键和销连接第4章过盈连接第5章焊、粘、铆连接第6篇带传动和链传动第1章带传动第2章链传动第7篇摩擦轮传动与螺旋传动第1章摩擦轮传动第2章螺旋传动第8篇齿轮传动第1章概述第2章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第3章圆弧齿轮传动第4章锥齿轮和准双曲面齿轮传动第5章蜗杆传动第9篇轮系第1章轮系概论第2章渐开线齿轮行星传动第3章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第4章谐波齿轮传动第5章多点啮合柔性传动装置第10篇减速器和变速器第1章一般减速器设计资料第2章标准减速器第3章机械无级变速器第11篇机构第1章机构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第2章机构选型第3章连杆机构设计第4章共扼曲线机械设计第5章凸轮机械设计第6章棘轮机构、糟轮机构和不完全齿轮机构第7章组合机构第8章并联机构的设计与应用第9章机构系统方案第3卷机械零部件设计(轴系、支承与其他) 第12篇轴第1章概述第2章轴的结构设计第3章轴的强度计算第4章轴的刚度校核第5章轴的临界转速第6章钢丝软轴第7章低速曲轴第13篇滑动轴承第1章滑动轴承的应用第2章无润滑滑动轴承第3章固体润滑滑动轴承第4章含油轴承第5章脂、滴油、油绳或油垫润滑滑动轴承第6章液体动压径向滑动轴承第7章可倾瓦块滑动轴承第8章液体动压止推轴承第9章液体静压轴承第10章气体轴承第11章其他轴承第12章滑动轴承座第14篇滚动轴承第1章滚动轴承的分类、结构与代号第2章滚动轴承的特性与选用第3章滚动轴承计算第4章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第5章滚动轴承支承设计实例第6章常用滚动轴承的基本尺寸与数据第15篇联轴器、离合器与制动器第1章联轴器第2章离合器第3章制动器第16篇弹簧第17篇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和操作件第18篇机架与箱体第19篇管道与管道附件第20篇润滑第21篇密封第4卷流体传动与控制第22篇液压传动与控制第1章常用液压基础标准第2章液压流体力学基础第3章液压基本回路第4章液压传动系统设计计算第5章液压泵第6章液压执行元件第7章液压控制阀第8章液压辅件第9章液压泵站、油箱、管路及管件第10章液压介质第11章液压伺服控制第12章电液比例控制第13章液压系统的安装、调试与故障诊断第23篇气压传动与控制第1章常用气动基础标准第2章气压传动的特点和气体力学基础第3章气源装置及气动辅助元件第4章气动执行元件第5章气动控制阀第6章气动控制系统第7章气动真空元件第8章气动系统的设计计算第9章气动系统的维护与故障处理第24篇液力传动第1章概述第2章液力偶合器第3章液力变矩器第4章液力机械变矩器第5卷机电一体化与控制技术第25篇机电一体化技术及设计第1章机电一体系概述第2章基于工业控制机的控制器及其设计第3章可编程序控制器第4章基于单片机的控制器及其设计第5章传感器及其接口设计第6章常用的传动部件与执行机构第7章常用控制用电动机及其驱动第8章机电一体化设计实例第26篇机电系统控制第1章概述第2章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第3章控制系统分析方法第4章控制系统设计方法第5章先进控制理论基础第6章机械运动控制系统第27篇工业机器人技术第1章概述第2章工业机器人本体第3章工业机器人驱动系统第4章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第5章机器人传感器第6章机器人视觉第7章机器人人工智能第8章工业机器人的典型应用第28篇数控技术第1章概述第2章数控系统的点位和轨迹控制原理第3章数控程序编制第4章数控伺服系统第5章数控检测装置第6章计算机数控装置第29篇微机电系统及设计第1章微机电系统概述第2章微机电系统制造第3章微机电系统设计第4章微机电系统实例第30篇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第1章概述第2章信号采集系统的组成第3章机械故障诊断中的信号处理第4章旋转机械运行状态的振动监测技术第5章机械故障诊断中的模式识别方法第6章旋转机械和典型零件的故障诊断方法第31篇激光及其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第1章激光加工概论第2章激光打孔第3章激光切割第4章激光焊接第5章激光淬火第6章激光熔覆与合金化第7章激光冲击强化第8章激光在其他机械工程领域的应用第9章激光加工的安全防护第32篇电动机、电器与常用传感器第1章常用交直流电动机第2章控制电动机第3章电器与常用传感器第6卷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第33篇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综述第1章现代机械及制造技术发展趋向第2章产品研究与开发的一般过程及几个关键问题第3章现代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简介及分类第4章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的发展及其特点第34篇普适设计与功能设计第1章概论第2章普适设计理论与方法第3章功能设计理论与方法第35篇创新设计第1章创新的基本理论第2章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第3章创新设计的分析与描述第4章创新设计中的技术系统进化理论分析第5章创新设计中的技术冲突及其解决原理第6章创新设计中的技术系统物-场模型分析方法第36篇绿色设计与和谐设计第37篇机械系统概念设计第38篇机械系统的振动设计及噪声控制第39篇机械结构的有限元设计第40篇疲劳强度设计第41篇机械可靠性设计第42篇造型设计和人机工程第43篇摩擦学设计第44篇优化设计第45篇虚拟设计第46篇智能设计第47篇并行设计与协同设计第48篇反求设计与快速成形制造技术第49篇快速响应变型设计第50篇计算机辅助设计第51篇公理设计与质量功能展开(QFD)设计第52篇产品综合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公差 最通俗的书 -回复
公差最通俗的书-回复
"公差"作为一个专业术语,主要应用于工程、制造和数学等领域。
在书籍方面,如果要寻找最通俗易懂的介绍公差的书籍,以下几本可能会有所帮助:
1. "机械工程图识读与公差配合实用手册":这本书以实用为主,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公差的基本概念、公差等级、配合种类等内容,适合初学者阅读。
2. "公差与配合基础教程":这本书语言简洁明了,通过大量的实例讲解了公差与配合的相关知识,对初学者理解和掌握公差有较大帮助。
3. "工程技术中的公差与测量":虽然这本书的专业性稍强一些,但是它的内容全面,涵盖了公差的基础理论、计算方法、测量技术等方面,并且配有大量的图表和实例,有助于读者直观理解公差的概念。
以上书籍都可以作为了解和学习公差的入门读物,选择哪一本具体取决于你的具体需求和背景知识。
公差技术手册
公差技术手册:技术说明尺寸公差、极限与配合参考:GB/T 1800.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极限与配合第1部分:公差、偏差和配合的基础》GB/T 1800.2-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极限与配合第2部分:标准公差等级和极限偏差表》GB/T 180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极限与配合公差带和配合的选择》几何精度设计参考:GB/T 1182-2008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形状、方向、位置和跳动公差标注》GB/T 4299-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公差原则》GB/T 16671-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最大实体要求最小实体要求和可逆要求》表面粗糙度设计参考:GB/T 3505-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表面结构轮廓法表面结构的术语、定义及参数》GB/T 131-2006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技术产品文件中表面结构的表示法》键连接、螺纹配合、齿轮设计等不在此技术手册详细讨论的范围,故在此忽略其设计参考。
统一陈述:未注线性尺寸公差按GB/T 1804-m下面对零件图及装配图进行分析,仅对重要因素进行关键说明:CB-03 齿轮传动轴尺寸公差设计:因传动齿轮轴主要是径向作用与孔产生配合机制,故轴向尺寸除了齿轮给出了详细的公差要求和键槽给出了间接定位与公差要求外,其余各尺寸均未注公差。
且该轴作为配合要素来讲为基准轴,轴上键槽采用基轴制配合,轴上齿轮配合齿轮为非基准件。
并且因尺寸标注的很详细,所以涵盖了许多的定位。
粗糙度设计:所有标注粗糙度数值为Ra0.8的表面均为重要的工作表面。
其余Ra6.3表面采用去料加工,允许任何工艺得到。
齿轮设计采用正变位齿轮,提高传动质量,避免根切的产生。
个人对于此传动轴的观点:整体设计没有问题,但是未考虑加工的经济性和加工的效率。
如三个退刀槽如非必要可以选择相同的宽度,减少切槽刀的更换。
机械制图(公差配合)教案3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零件图的绘制
难点:零件图表达方案的选择
教学方法及手段:
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模型讲解、实物讲解、挂图讲解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组织教学:考勤、学习准备等。
二、复习旧课,引入课题:举例引入新的课程。
三、讲授新课:
3.1零件合理的工艺结构
零件的结构除了满足设计要求以外,考虑到制造、检验、装配、使用等问题,零件的局部构型也必须合理。
3)严格检查尺寸是否有遗漏和重复,特别是与相关零件配合的尺寸是否协调一致,以保证加工和装配的正确性。
4)对零件要妥善保管,避免损坏和丢失。
四、课堂知识小结
作业布置
无
教学后记
整体效果可以
授课时间
第3周第1、2次课
授课时数
4节(含两节实训)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8零件图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零件图表达方案的选择、零件图的尺寸标注、零件的合理工艺结构;
熟悉零件图的内容、零件图的技术要求,会读零件图;
零件常用工艺结构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3.2零件测绘
测绘方法步骤
1.分析零件,确定视图表达方案
2.画零件草件工作图
测绘时应注意的事项
1)对零件存在的缺陷,如铸造、加工时的疵病和使用磨损等缺陷不能照原样画,应修正画出。
2)对零件上的工艺结构应查有关标准手册确定后画出。
机械制图手册目录
目录第一章技术制图与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基本规定1.1 图纸幅面和格式1.2 比例1.3 字体1.4 图线1.5 剖面符号附录第二章图样画法2.1 视图2.2 剖视图2.3 剖面图2.4 规定画法及简化画法2.5 装配图中的一些画法2.6 第三角投影法简介第三章尺寸注法3.1 尺寸标注的基本规定3.2 常见零件结构要素的尺寸注法3.3 合理标注零件尺寸的要点第四章零件图及常见零件结构4.1 零件表达的要点4.2 几种典型零件的表达举例4.3 常见的零件合理结构第五章表面粗糙度5.1 术语介绍5.2 表面粗糙度的符号5.3 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的标注5.4 新国际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Ra、Rz的数值与旧国际表面光洁度等级的对照5.5 确定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Ra的参考因素第六章公差与配合6.1 术语介绍6.2 公差与配合在图样中的标注6.3 基准制、公差及配合的选择附表第七章形状和位置公差7.1 有关术语简介7.2 形位公差的符号7.3 形位公差符号的标注7.4 形位公差等级的选用7.5 图样上未注之形位公差值及其表示法附表第八章装配图及常见装配结构8.1 装配图的表示方法8.2 装配图上的尺寸8.3 装配图上零、部件序号及其编排方法8.4 装配工艺结构8.5 密封结构8.6 润滑结构8.7 螺纹连接的防松结构8.8 锁紧结构8.9 定位和限位结构8.10 轴上零件的连接和固定第九章螺纹及螺纹紧固件9.1 螺纹的规定画法9.2 螺纹的规定标注9.3 螺纹紧固件及其连接的比例画法9.4 螺纹紧固件连接的简化画法9.5 常用螺纹紧固件的简化规定标记附表第十章键、花键、销、挡圈、弹簧10.1 键10.2 花键10.3 销10.4 挡圈10.5 弹簧第十一章传动轮11.1 圆柱齿轮11.2 锥齿轮11.3 圆柱蜗杆、蜗轮11.4 V带轮11.5 链轮11.6 齿轮的轮体结构11.7 传动轮的工作图内容第十二章轴承12.1 滚动轴承12.2 滑动轴承12.3 油杯第十三章焊缝的标注13.1 焊缝符号13.2 标注焊缝符号的指引线13.3 焊缝符号标注方法示例13.4 焊缝尺寸符号及其标注13.5 焊接方法代号及其标注13.6 焊缝的简化标注13.7 焊接结构图图例第十四章几何作图14.1 几何图形的作图14.2 几何曲线的作图第十五章空间曲线与曲面15.1 空间曲线概述15.2 等导程圆柱螺旋线15.3 变导程圆柱螺旋线15.4 圆锥螺旋线15.5 球面螺旋线15.6 弧面螺旋线15.7 空间三次抛物线段15.8 曲面概述15.9 曲面的分类15.10 二次曲面的表达式15.11 可展曲面(单曲面)15.12 不可展直纹曲面(扭曲面)15.13 定母线曲纹面15.14 变母线曲纹面15.15 圆柱螺旋面15.16 用母面形成曲面15.17 用几何变换形成曲面(在曲面设计中的应用)15.18 曲面中的作图问题15.19 曲面零件的图示举例第十六章交线、过渡线16.1 常见曲面交线的投影性质16.2 交线投影作图的基本方法16.3 交线的其他作图方法16.4 交线的简化画法16.5 过渡线画法第十七章展开图画法17.1 可展表面展开的一些实例17.2 不可展曲面近似展开的一些实例第十八章零件上倾斜表面和倾斜零件的画法18.1 零件上单斜平面(投影面垂直面)的画法18.2 零件上双斜平面(一般位置平面)的画法18.3 双斜平面的视图标注及尺寸注法18.4 单向倾斜回转体的画法18.5 单向倾斜零件的作图实例18.6 双向倾斜回转体的画法18.7 零件上双向倾斜部分的作图实例第十九章轴测投影图19.1 轴测投景常用术语及正轴测投影的基本公式19.2 三种标准轴测图的一般规定19.3 平行于坐标面的圆的轴测投影19.4 不平行于坐标面的圆的正轴测投影19.5 画机件轴测图的基本方法19.6 轴测剖视图的画法19.7 轴测图中交线的画法19.8 轴测图中过渡线的画法19.9 螺纹的轴测图画法19.10 齿轮的轴测图画法19.11 圆柱螺旋弹簧的轴测图画法19.12 部件的轴测图画法19.13 对轴测图的选择19.14 轴测图中的尺寸标注19.15 轴测图的黑白润饰19.16 机构运动简图的轴测图画法19.17 管路系统轴测图的画法19.18 用图解法建立非标准轴测系的方法第二十章简图图形符号20.1 机构运动图形符号20.2 液压气动图形示例20.3 管路系统简图第二十一章厂房建筑图及工艺设备平面布置图21.1 房屋建筑图的图示形式21.2 房屋建筑图的有关规定21.3 建筑总平面图21.4 建筑施工图21.5 区划布置图21.6 工艺设备平面布置图第二十二章机械制图国外标准简介22.1 图纸幅面及格式22.2 比例22.3 图线22.4 剖面符号22.5 图样画法22.6 尺寸注法22.7 表面粗糙度的标注22.8 螺纹的画法22.9 齿轮的画法22.10 外国标准代号及名称第二十三章机械设计图样管理23.1 产品及其组成部分的名词、术语23.2 图样分类23.3 产品工作图样的基本要求23.4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的格式23.5 设计图样的审签制度23.6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的编号方法23.7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的更改办法23.8 图样复制技术简介23.9 设计文件的保管附录附录一优先数和优先数系附录二常用单位的换算附录三几何图形的计算公式附录四几何体的计算公式附录五常用材料参考文献相关书籍: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操作件和小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带传动和链传动机械设计手册:连接与紧固(单行本)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失效分析和故障诊断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密封件、密封与润滑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零件结构设计工艺性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滑动轴承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减速器和变速器机械设计手册:滚动轴承(单行本)机械设计手册:齿轮传动(单行本)机械设计手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单行本)机械设计手册——液力传动(单行本)机械工程师手册(第3版)机械加工工艺手册(第2版)第二卷加工技术卷机械设计手册:电子版(附光盘)最新轴承手册。
公差配合教学大纲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二、先修课程机械基础三、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它包括:“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两大部分。
“公差配合”属标准化范畴;“技术测量”属计量学范畴。
本课程是将公差配合和计量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互换性角度出发,围绕误差与公差这两个概念来研究如何解决使用要求与制造要求的矛盾,而这一矛盾的解决是合理确定公差配合和采用适当的技术测量手段。
本课程的任务是: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应会用有关的公差配合标准,具有选用公差配合的初步能力,能正确选用量具量仪,会进行一般的技术测量工作,会设计常用量规,并为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第一单元绪论(一)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互换性的概念、种类、好处、实现互换性生产的条件。
了解技术标准的作用及本课程的性质、任务与要求。
(二)教学重点互换性在机械行业中的重要性以及贯彻执行技术标准的重要性(三)教学内容1、介绍互换性概念及其作用2、讲解技术标准制订过程及其种类、作用3、补充机械常用长度单位毫米、微米的有关知识(四)本章小结本章介绍了互换性,技术标准的有关概念及其重要作用。
对强制性技术标准必须严格执行。
(五)思考题1、实现互换性生产的基本条件是什么?2、技术标准有什么作用?第二单元尺寸公差与配合(一)教学目的让学生发解尺寸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熟悉尺寸公差配合标注的意义,掌握有关公差表格的查找方法,学生应知道设计要按标准规范。
检测要按图纸要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标准公差系列、基本偏差系列、常用对孔、轴公差带与配合难点:公差带位置,极限尺寸状态下最大间隙最小间隙及最大最小过盈量,本章术语较多。
(三)教学内容1、尺寸公差、配合的基本术语、标准公差系列,基本偏差系列2、常用尺寸孔、轴公差带与配合3、尺寸到18孔、轴公差带与配合4、配制配合的概念、末注公差有关知识。
(四)本章小结本章介绍了尺寸公差配合的基本术语,标准公差系列,基本偏差系列、常用尺寸孔,轴公差带与配合,对小于18及大于500尺寸公差也作了相应介绍,学生应掌握表格查找方法,熟悉标注方法。
公差与配合速查手册
公差与配合速查手册
公差与配合是指机械零件之间的尺寸偏差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关系。
公差是指零件的实际尺寸与设计尺寸之间的差异,分为上限公差和下限公差。
配合是指零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配合的要求分为间隙配合、过盈配合和紧配合。
公差和配合速查手册是一本包含各种零件公差和配合要求的参考手册,它提供了各种常用零件的公差范围、配合要求以及允许的尺寸偏差等信息,方便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公差和配合方式。
公差与配合速查手册一般按照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进行编制,常见的有ISO、GB、JIS等标准。
手册中通常包含了各种类型
的配合表、公差等级表、尺寸偏差表以及配合示意图等内容,可以根据设计要求和实际情况快速查找需要的公差和配合要求。
使用公差与配合速查手册可以提高设计和制造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避免零件之间的不匹配或无法装配的问题。
同时,它也是培养和提高技术人员对公差和配合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的重要参考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主讲教师简介
理工部中央电大工学院齐宏 2009年03月18日文章浏览次数:25
责任教师联系方式:夏海云:xiahy@
资料来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崔虹雯,女,1958年 6出生。
副教授,毕业于东北大学(东北工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同时获得工学学士、法学学士、本课程教龄20年。
工作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讲授课程 1、机械制图 2、工程材料,3、理论力学,4、机械零件,5、金属工艺学, 6、液压传动,7、专业英语,8、机电设备评估, 9、计算机绘图等,并带学生毕业设计。
参加专业及课程的建设工作包括:《机械设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编委第二篇主编《公差与配合技术手册》北京出版社副主编《工程材料手册》北京出版社副主编《机械工程材料实用手册》东北大学出版社参编《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材)远距离教育出版社参编《机床夹具设计》(教材)远距离教育出版社参编《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学苑出版社参编《机械制造工艺学及夹具设计》中国展望出版社参编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通讯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十四纬路七号邮编:110003 电话:(024) 81120855 E-mail:cuih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