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精英与乡村治理
乡贤文化与农村基层治理问题若干思考
乡贤文化与农村基层治理问题若干思考1. 引言1.1 乡贤文化的重要性乡贤文化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
乡贤是指在乡村中具有一定声望和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他们通常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行政能力,能够在乡村中发挥重要作用。
乡贤文化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乡土文化:乡贤作为乡村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传承和弘扬着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着乡村的传统历史和优秀文化,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
2. 维护社会稳定:乡贤通常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认同感,能够在乡村社会中发挥调解和疏导社会矛盾的作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农村基层治理的良性发展。
3. 促进乡村振兴:乡贤文化可以激发乡村居民的爱乡情怀和责任感,促进乡村振兴和发展。
乡贤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力和作用能够带动乡村的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进步。
1.2 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的挑战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的挑战包括:一是基层组织建设不足。
由于人口流动、村庄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导致部分地区基层组织建设薄弱,乡村治理体系不够健全,影响了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二是农村治理主体参与度不高。
农村基层治理主体中,乡贤参与率较低,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了治理体系运行不畅、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
三是农村社会矛盾较为突出。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导致农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治理压力不断增大。
四是农村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治理需求的矛盾。
传统的乡贤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基层治理的稳定和发展,但在现代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也暴露出了无法满足治理需要的不足之处。
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需要寻求有效的改革和创新途径,推动乡贤文化与农村基层治理相互促进,实现乡村振兴和社会稳定的目标。
2. 正文2.1 乡贤文化与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关系乡贤文化与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深刻影响的话题。
新时期我国“农村精英”治理的问题的思考
社会
《 实事求是 》2 0 1 3 年第 6 期
市 的 良好发展 机遇和安逸 生活条件对农村精英产 生 了巨大 吸引力 , 一些精英开始在城市创业发展 、
买房 定居 , 出 现 了农 村 精 英 逐 渐 向城 市 流 动 的现
学合理 的法律和制度规 范 , 真正做到用法律和制度 管人 、 管事 , 促 进农村 工作制度化 、 程序化 和规范
会资源 、 获得更多权威性价值分配 , 如安全 、 尊重 、 影响力的人 , 可 以称为精英 。 ” 嘲 笔者认为 , “ 农村精 英” 是指那些产生 于农村基层 , 具有强烈责任意识 和较强的个人 能力 , 掌握更多的经济 、 技术资源或
者 政 治性 、 权 威性 资 源 , 从 而在 农村 的政 治 、 经济 和 社 会生 活 中享 有 较 高影 响力 、 号召 力 和凝 聚力 的权
对于本村经济发展 的领导和贡献 。随着这些经济 精英影响力的扩大 , 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资本与 政治资本 的结合 , 形成农村 的精英权贵 。少数精英 人物直接掌握村里的公共权力 , 农村经济社会 的发 展主要依靠精英个人 的能力和品质 , 突出精英的个 人意 志 和权 威 , 精英 人 物 以“ 土 皇帝 ” 、 “ 庄主” 自居 ,
化。
象 。二是农村村 民选举带来 的政策非延续性 。在 村 民选举 中 , 由于存在着严重 的派系和宗族色彩 , 选 举 结 果 往 往 具 有 很 大 的差 异性 。 原 先 一 些 优 秀
的精英 人 物 由于宗 族 关 系 在选 举 中失利 , 而新 当选
民主化是农村精英治理的方 向, 也是新农村建 设 的目的和要求。2 0 世纪 8 O 年代以来 , 我国农村基 层民主 自 治制度的实施 , 极大地推动 了农村社会的 发展 , 众 多农 村 精 英 也 是 这 种 基 层 民 主 选 举 的 产 物。但是 , 法制规范不足 、 血缘和家族观念 根深蒂 固、 程序混乱以及村 民参 与积极性不高是 当前村民 自治 中普遍存 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着农 村民 主的发展 , 同时也为农 村精英的个人专制提供 了条 件, 导致 了农村精英治理的畸形 。所以 , 必须切实 规 范基 层 民主 , 明确村 委 会 和村 委 领 导 的职 责 和权
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
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治理是指国家对乡村社会进行管理和指导的一种体系。
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体现了以农村为基础的政治治理思想和实践,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的基本单位是乡村,乡村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相结合的社会组织单位。
在中国古代,乡村的治理是由地方政府、地方官员以及农民自身共同参与的。
地方政府在乡村中一般设立有乡、里、保等行政单位,由地方官员负责管理乡村事务。
地方官员是乡村治理的主要执行者,他们的任务是维护社会秩序、解决矛盾、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体现了以“德治”为核心的治理理念。
在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中,注重德政,强调德行。
地方官员要以身作则,以廉洁、公正、勤政为行政原则,深受乡民的尊重和爱戴。
地方政府也重视德才并重,注重选拔有德有能的官员来管理乡村事务。
这种“德治”思想在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还体现了以“兼容”为基本原则的治理特色。
在古代中国的乡村治理中,地方政府注重兼容并包,尊重乡村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保障农民的权益和利益。
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和法规时,要兼顾乡村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乡村社会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还重视“自治”的原则。
在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中,地方政府尊重农民的自治权,鼓励农民自主组织,管理乡村事务。
地方政府也注重培养乡村领导干部,推动乡村自治的发展。
通过自治,农民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事务,参与乡村建设,推动乡村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中,地方政府还注重公平正义,保障农民的权益和利益。
地方官员要求均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地方政府还注重解决矛盾,化解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乡村精英变迁视角下的村社治理
承包 制度进 行必要 的调整 和创新 , 以使 土地 资源得 到 有效 、 理和充 分 的利用 。二 是“ 民 自治 ” 合 村 制度 面 l 临
新 的问题 。不少乡村精英基 于经济利益驱 动而进入城 市 , 一流动 客观上造 成 了乡村社 区的空壳 化和原子 这
[ 关键 词] 乡村精 英 ; 治理 ; 互 动 能量
[ 中图分类号- 426 1 2. 1 1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03 40 (060 -0 7-0 1 0 - 3720)6 08 4 1
当代 中 国正在 经 历一 个现 代 化 和制度 转 型 的过 程, 在这一转型过程 中, 乡村社 区 的治理 变革 集 中反 映 了当代 中国政治和社 会生活领域 的两大主题 : 一是“ 国 家一社会 ” 系的调整 , 是“ 关 二 民主一 自治” 的社会治理
具有重要 的示范意义 。
一
人 更有能力 , 他们在各 个方面都 出类拔 萃 , 而享有较 从
高的社会 地位 , 这些人便是社会 的精英 o[(6 之所 以  ̄ ]Z) 4P7 有精 英与大众之分 , 在达尔看来 , 这主要是 由四个方面
、
乡村精英及其变迁
乡村 , 主要是一个社 区概念 , 强调的是一定社 区的
维普资讯
No , 0 6 v 20 NO. n r l 7 6 Ge e a 1 8
甘
肃 理
论
学
刊
20 0 6年 l 1月
Ga s h o y R s a c n u T e r e e rh
第 6期
总第 18期 7
乡村 精 英 变 迁 视 角 下 的村 社 治 理
建构精英主导下的参与式乡村治理模式
改革开放 以来 ,我国政 治、经济 、文化 各领域都 发生深刻 变化 , 逐步进 入 “ 有限多元 的后全 能主义历史 阶段 ”。” ’ 经济结 构和经 农村 济利 益不 断分化 ,农 民的 民主价值 诉 求和有序 参与 政治 的渴望 不断 上涨 ,村 民 自治 由此应 运而 生。然 而我 国广 大农村 长期 处于 “ 乡村 精英治 理 ”场域 中 ,乡村治理 长 期依赖 自上 而下 的行政指 令 ,高度 集 中的权 力腐败 、 “ 会资 本” 的失落 、 民间社会 的孱 弱、平 面沟 社 通与参 与的缺 失、社 区 自我管理 能力 的不足等 问题大量 存在 。 加之 我国 建国后 采取赶 超式 经济 发展 战略 ,客观上 决定 了我 国必然 要采 取压 力 型行 政 管理体 制。 这些 内 、外 因素 与村 民 自治 的 “ 自主性 ” 价值诉 求严 重背 离 ,村 民们 难以真 正投 身 乡村 公共 事务 的治理 ,村 民 自治 的制 度效 能被严 重削 弱 ,以村 民 自主参 与为 主的 乡村治理模 式在 我国步 履维艰 。 后 全能 主义 时期 “ 治控 制 的范 围逐 渐减小 ” ,广大 民众基于 政 沟通 、参与 的渴 望而 日益增长 的种 种制度 外 的、 内源性 的民主 自治 需求 急剧扩 大 , “ 非政 治领域 的 自主社 会空 间”开始逐 步 从政治 与 行政 的强控制模 式下外溢 而 出。 政府逐 步还权于 社会 ,社会 力量 日 渐得 以发展 ,创新 政府 治理模 式成 为, 然 的现 实选择 ,这 为我 国乡 必 村治理模 式 的创新 提供 了 良好 契机 。本 文引入 参与式 发展理 论 ,主 张构建精 英 主导下 的参 与式 乡村 治理 模式 。
村 治理模 式。
关键 词 : 乡村 治理模 式 ;参与 式发展 ;乡村 精英
乡村精英流失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乡村精英流失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近年来,随着城乡发展差距的扩大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人口流失现象不断加剧,乡村精英流失更是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乡村精英指的是具有较高素质和技能的村干部、乡土人才、青年企业家等,他们在乡村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由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政策扶持不力以及人才缺乏发展机会等原因,乡村精英流失现象日益突出,给乡村治理带来了巨大影响。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乡村精英流失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为乡村治理提出建设性建议。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究:1.乡村精英流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本部分将调研乡村精英流失的现状,重点探究流失原因,如政策扶持不足、发展机会匮乏、薪资待遇低等。
2.乡村精英流失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本部分将阐述乡村精英流失给乡村治理带来的影响,如人才流失影响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政策制定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3.应对乡村精英流失的措施。
本部分将提出针对乡村精英流失问题的解决措施,如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对乡村企业家和乡土人才的培养等。
四、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和梳理现有乡村精英流失的研究成果,对当前乡村精英流失的现状及影响进行分析。
2.问卷调查法。
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了解乡村精英及其家庭、亲友的流动情况和流动原因,以及他们对乡村发展和建设的看法和建议等。
3.实地调研法。
通过实地走访和深入采访,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了解乡村精英对乡村治理的影响及强弱点,探讨应对策略。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为深入解决乡村精英流失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为加强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问题与对策作者:李宜聪来源:《发展》2023年第10期作为与乡村社会存在着血缘、地缘、亲缘、婚缘、业缘等关系的群体,新乡贤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发挥着助力经济发展、加强村民自治、完善乡村法治、促进乡村德治、供给公共物品等功能,助力实现乡村善治。
但是因为保障政策不足、追求利益、乡贤文化匮乏、农村教育落后等因素,导致新乡贤嵌入农村社会不深、组织治理功能异化、参与内生动力不足、群体自身条件局限等问题。
新形势下,需要采取完善保障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弘揚乡贤文化、营造尚贤氛围,规制乡贤组织、建立运行机制等纾解策略,构建起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长效机制,使其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参与力量。
乡村社会处于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国家政权如何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是从古至今颇受关注的问题。
古代乡绅因国家在经济上优免其徭役、在政治上赋予其自由见官权而在乡村具有特权地位;因共同生活经历产生的心理认同而在治理乡村时具有正当性;因识文断字、知书达理而被乡民所尊敬;因在教化村民、矛盾化解、诉讼请愿、资源供给等方面起作用而在乡村社会具有权威。
所以古代中国乡村治理主体是乡绅,乡绅治理减少了国家行政管理支出费用,唤醒了基层群众参与乡村事务的活力,实现了乡村社会良序善治。
但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乡绅失去了合法性身份的制度基础。
随着“乡绅”一词成为充满革命色彩“土劣化”的历史话语,乡绅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废除,乡绅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随着“政党下乡”和人民公社建立,乡绅彻底退出了农村社会。
然而,随着我国农村发展出现社会“空巢化”、人口“老龄化”、文化“衰退化”等问题,近些年来学界和政界开始呼唤新乡贤的出现,并且有关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和新建立的新乡贤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实践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亟需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研究。
一、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背景及其功能(一)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背景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能在中国政治体制下重新焕发生机具有深厚的政策背景和社会基础。
村级治理中的精英分析
村级治理中的精英分析题目:村级治理中的精英力量:挑战与机遇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村级治理一直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村级治理中的精英分析逐渐受到广泛。
本文将探讨村级治理中精英的存在形式和特点,分析精英在村级治理中的作用和影响,并提出如何培养精英和发挥其在村级治理中的作用的建议。
一、村级治理中精英的存在形式和特点在村级治理中,精英主要指那些具有较高文化水平、较强组织能力、丰富社会资源并能够积极引领村民致富的优秀人才。
这些精英通常包括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农村企业家等。
他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拥有良好的个人素质:村级治理中的精英普遍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优秀的个人品质,他们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市场需求,带领村民共同发展。
2、强大的组织能力:这些精英通常具有出色的组织能力,能够有效地动员和组织村民参与集体活动,提高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丰富的社会资源:精英们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信息等,这些资源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村级治理中的精英对市场动态和趋势有敏锐的洞察力,他们能够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
二、精英在村级治理中的作用和影响1、引领村民致富:村级治理中的精英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导村民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促进村民增收。
2、维护社会稳定:精英们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帮助村民解决内部矛盾和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3、推动民主决策:村级治理中的精英在民主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能够充分听取村民意见,保证决策的公正性和科学性,提高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提高农村形象:村级治理中的精英通过参与各种文化、科技、卫生等活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的形象和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的。
三、如何培养精英和发挥其在村级治理中的作用1、加强教育培训: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村级治理中精英的培养力度,提供各类教育培训机会,包括学历教育、职业培训、领导力培训等,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政治社会学论文乡村精英的崛起与政治认同的获得国家政权与乡村关系新形态的探讨
政治社会学论文乡村精英的崛起与政治认同的获得国家政权与乡村关系新形态的探讨政治社会学论文乡村精英的崛起与政治认同的获得国家政权与乡村关系新形态的探讨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乡村地区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乡村精英的崛起以及他们对政治的认同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本论文将探讨乡村精英的崛起如何影响政治认同,并进一步探讨国家政权与乡村关系的新形态。
一、乡村精英的崛起乡村精英是指在乡村地区具备一定社会地位和财富的人群。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地区出现了一批乡村精英。
他们通常是当地的企业家、农业专家或者是具备一定教育背景的人士。
这些乡村精英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权力,并在乡村地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乡村精英的崛起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首先,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乡村精英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乡村精英通过投资农业、兴办企业等方式积累了财富。
其次,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使得乡村地区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得到了重视。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为了乡村精英的新生力量。
此外,政府也在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政策支持,为乡村精英崛起提供了支持和机会。
二、政治认同的获得乡村精英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地位的提升,对政治的认同也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
政治认同是指个体对特定政治体系、价值观或政党的认同和归属感。
乡村精英通过积极参与政治决策和社会事务,表达自己对国家政权的认同。
乡村精英获得政治认同的路径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政府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政策和资源投入,提升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
乡村精英看到政府领导层关心农村地区的努力,对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决策制定能力表示认同。
其次,乡村精英通过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和社区建设,实际参与到政治决策和公共事务中,从而加深了对政府的认同。
三、国家政权与乡村关系的新形态随着乡村精英的崛起和政治认同的获得,国家政权与乡村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和形态。
传统上,国家政权在乡村地区的控制力较弱,政策的执行和资源的分配存在一定问题。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摘要:在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全面决胜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工作在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措施之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家和政府出台的相关针对新乡贤返乡参与乡村治理的政策力度更大,这无疑为乡村治理打开了一条新出路。
新乡贤是一支庞大的新力量队列,在激活乡村的内在活力以及资源整合利用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对于解决乡村出现的空心化等发展问题,新乡贤可以起到良好的应对作用。
本研究基于对宁波市海曙区深溪村等地调查,采用嵌入性理论,对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进行分析、寻找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的原因所在,最终提出改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建议,助力提高新乡贤治理参与率及村民对新乡贤认可度。
关键词:新乡贤;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困境;措施一、绪论(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新乡贤”与“旧乡贤”有所不同,是在依托“旧乡贤”的社会内涵和社会功能上发展而来的。
依赖地方贤才存在与民间权威认定是“新乡贤”的属性,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复合型精英群体是他们的标志。
他们往往是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和充满思乡、感乡、回馈家乡的乡愁情结和情怀从而激发新乡贤回乡的内生动力。
现如今,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在国家大力支持和推进下速度不断加快,城市与乡村之间进行了全方位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更加紧密。
但是在此情形之下乡村精英大多选择外出就业,造成了乡村精英人才的大量流失等困境。
本文从嵌入式理论入手,探讨和研究新乡贤参与农村治理的机制。
从各个方面、不同层面、多个维度对新乡贤参与到乡村治理的困境和以及原因进行深入研究,最终通过关系、制度和文化的嵌入方面,观察新乡贤参与农村治理的效果。
将农村治理的目标追求与社会结构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对乡村经济的发展有一定促进性作用。
新乡贤若是可以将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切实发挥积极作用,必将成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善治的强劲力量,对于解决乡村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致力于深化研究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功能,解决乡村治理的现实性困境,并提出解决措施和治理方法是重中之重。
乡村振兴中新乡贤的作用困境与对策
乡村振兴中新乡贤的作用困境与对策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而乡贤作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忽视。
乡贤在乡村振兴中也面临诸多困境,并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乡村振兴中乡贤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乡贤作为本地的优秀人才,具有丰富的乡土知识和人脉资源,可以发挥其地域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第二,乡贤作为本地的精英群体,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本地人才回乡投资兴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乡贤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发挥其社会资源和人脉优势,为乡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在实际操作中,乡贤在乡村振兴中也面临一些困境。
由于乡贤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居住环境较好,他们可能面临回乡后的适应困难和生活压力,缺乏对乡村实际情况的了解和感知。
乡贤在乡村振兴中可能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比如缺乏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
由于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乡贤在乡村振兴中可能遇到政策和制度方面的阻碍,需要耐心和智慧来克服。
为了解决乡村振兴中乡贤面临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对策建议。
要加强对乡贤的培养和引导,提高其对乡村振兴的认识和理解,加强乡村发展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要加强对乡贤的政策和制度支持,为其提供更多的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鼓励乡贤回乡投资兴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要加强对乡贤的激励和保障,建立完善的制度机制,给予乡贤在乡村振兴中更多的荣誉和奖励,在保障其工作和生活的基础上,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乡贤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也面临一些困境。
通过加强乡贤的培养和引导、强化政策和制度支持、激励和保障乡贤等对策,可以充分发挥乡贤的作用,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更好的成效。
乡村治理:精英分类与逻辑选择-最新资料
乡村治理:精英分类与逻辑选择一、引言帕累托曾明确指出,纵览整个人类历史:“除了偶尔的间断外,各民族始终是被精英统治着。
” [1] 在乡村社会治理中,乡村精英同样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中国乡村治理的历代变迁中,乡村社会主要由各种精英治理的。
[2] 对乡村精英的研究也一直是国内学界关注的一个重心。
在关于乡村精英结构的现有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分类主要包括:王汉生的“党政精英、经济精英和社会精英”之分;[3] 贺雪峰的“治理精英”和“非治理精英”之分;[4] 金太军的“体制内精英”和“体制外精英”之分。
① [5] 在这些代表性观点中,主要存在着两方面的改进之处:一是乡村精英的分类学说自身存有争议;二是各乡村精英分类学说并未根据乡村精英的差异区分出相应的治理方式。
随着我国乡村社会的发展,原有的乡村精英结构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国家控制和乡村自治的相互博弈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结构性紧张。
[6] 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治理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逻辑,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
笔者将乡村精英区分为内生型乡村治理精英和外生型乡村治理精英,在此基础之上明确主张乡村治理应当遵循权变思想,针对不同的乡村治理精英类型,遵循不同的乡村治理逻辑。
二、乡村治理精英的类型分析帕累托认为:“精英是指最强有力、最生气勃勃和最精明能干的人,而无论好人还是坏人。
”[1] 在笔者的叙述语境中,对于乡村精英的探讨主要局限于自身承担一定正式职务的各类乡村治理精英,并不包括未承担正式职务的其他各类乡村精英,故笔者将这种精英称之为乡村治理精英。
和贺雪峰的治理精英概念相比,这里的乡村治理精英,不但包括了村干部群体,还包含了基层政府选派的各类驻村干部,其中也包括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等。
并依据乡村治理精英的产生方式,将其进一步分为:内生型乡村治理精英和外生型乡村治理精英。
(一)内生型乡村治理精英所谓内生型乡村治理精英,主要是指由乡村共同体内成员通过自主选择的方式产生出来的共同体领导者。
乡村精英的回归与培育路径探讨
乡村精英的回归与培育路径探讨1. 引言1.1 乡村精英的定义乡村精英是指在农村地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他们不仅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还具备对乡村发展的热情和使命感。
乡村精英通常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领导能力,在农村社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乡村精英不仅仅是有文化的农民,更是具有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村民代表。
他们关注乡村民生,致力于解决农村发展中的难题,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
乡村精英既是知识分子,又是实践者,他们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乡村精英是农村社会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推动农村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力量。
他们的回归和培育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义。
1.2 乡村精英的重要性乡村精英是指在乡村地区涌现出的具有才华、智慧和责任心的领军人物。
他们在农村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性:乡村精英是农村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
他们拥有优秀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带领乡村居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他们的行动和决策能够影响整个乡村社区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乡村精英是农村社会的精神领袖和文化传承者。
他们为乡村社区提供思想引领、道德榜样和文化传统的传承者,促进乡村社区内部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的增强。
乡村精英还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他们可以参与乡村事务的决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为乡村社区提供专业化的治理方案和建议,促进乡村治理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乡村精英的重要性在于他们是促进乡村发展、传承乡村文化、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关键力量,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和建设美丽乡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2. 正文2.1 乡村精英的现状分析乡村精英是指具有高素质、开拓进取、乡土情怀的优秀人才。
在当前社会情况下,乡村精英的数量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乡村人才流失严重。
乡村精英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五老会”参与乡村建设案例研究
个方面 , 即农 民对 社 会 生活 的 自主 参 与 , 资 本对 乡村 生 活 的强 力 渗 透 以及 国 家权 力 对 农 村 社 会 及其 权 力组织 的规 范性 重构 和制度 性安 排 。究其
他们 的探 索 . 特别 是 乡村 建设 的实践 活 动 不仅 是
“ 五老会 ” 参与 乡村建设案例研 究
孔令刚 孙 自铎
2 3 0 0 5 1 )
( 安 徽 省 社 会科 学 院 , 合肥
摘 要 :乡村 建 设 应 该 关 注 村 民 自治 所 依 托 的村 庄 基 础 。村 民 自治 作 为 中 国 乡村 治 理 模 式 的发 展 取 向. 有赖于乡村精英作用的发挥。东姜村“ 五老 会 ” 在 乡村 文 化 建 设 和 民主 建 设 方 面 的 实 践 , 代 表 了一 种 乡 村 建 设 思 路 和 角 度 的转 换 , 即从 单 纯 增加 收 入 之 外 的角 度 , 考 虑 乡 村建 设 的 方 向 , 提 高 农 民精 神 层 面 的收益 。 从 乡 村 社 会人 文和 文 化 方 面 增 加农 民 的整 体 福 利 , 推 动 乡村 民主 建设 和社 会 事 业 发 展 。 关键 词 : 乡 村 精英 ; 村庄治理 ; 东 姜 村
的分 析框 架 。村庄 治理 不仅关 系 到农村 社会 的经 济 发展 和 政治 进 步 , 而且 关 系到 整个 中 国经济 现 代化 和政 治 民主化 的进程 。 本文 是在 2 0 0 6 -2 0 1 2 年对 安 徽 省东 至 县胜 利镇 东 姜村 持续 调 查 、 观 察
系 的政策性 探 索 l 2 ] 。在与 基层 村 民的实 际交流 中
以看 着村 委那 几个 人别 做坏 事 。“ 五老” 中 以老 教 师最 有 号 召力 , 所 做 的工 作 也最 多 。 “ 五老” 们 不 仅 见 多识 广 有 威望 ,具 有管 理 经验 和 专业 知识 ,
精英话语与村民诉求——对乡村精英治理现象的双向透视
[ 关键词 ] 英话语 ; 精 村民诉 求; 乡村精英 ; 英治理 精 [ 中图分类号] D 2 42 [ 文献标识码 ] A
当代 美 国 政 治 学 家 塞 缪 尔 ・ 廷 顿 在 谈 及 发 展 中 国 家 亨 的政 治 稳 定 时 曾说 :得 农 村 者 得 天 下 。 ”】 农 村 问 题 的 重 “ l l 要 性 可 见 一 斑 。 史 上 , 国是 一 个 以农 立 国 的大 国 , 历 中 国家 的 稳 定 和发 展 , 农 村 和农 民有 着极 大 的关 系 。农 村 社 会 的稳 与 定 与发 展 又 同村 级 治 理密 切 相 关 。 级 治 理 的 状 况 既直 接 关 村 系 着广 大村 民 的生 活 与 命 运 ,又 关 系 着 国家 的 治 理 与 发 展 , 所 以村 级 治 理 一 直 受 到 执 政 者 的 关 注 ,也 是 学 界 研 究 的热 点 。 人 民公 社 时期 国家 行 政 权 力全 面渗 入 的 “ 社 合 一 ” 从 政 模 式 . 改 革 开 放 后 乡 政 村 治 格 局 下 的村 民 自治 模 式 , 国 的 到 我 “ 级 治 理 正 沿 着 国家 主 导 一 社 区 精 英 主 导 一 大 众 主 导 的 轨 村 迹 运 行 ” - 今 中 国村 级 治 理 的法 定 模 式 是 村 民 自治 , 。 ) 当 从 法 理 上 说 . 一 模 式 可 以 充 分 满 足 村 民诉 求 , 管 我 国 的 村 这 尽 民 自治 活 动 自开 展 以来 取 得 了很 大 的成 就 , 是 离 真 正 意 义 但 上 的村 民 自治 尚 有 一 定距 离 , 分 地 区的 村 级 治 理 是 由 乡 村 部 精 英 主 导 的 。广 大 普 通村 民 的诉 求 并 没 有 得 到很 好 的 回应 。 精 英 话 语 主 导 下 的 村 级 治 理 既 是 对 传 统 村 治 模 式 的 历 史 继 承 . 是 法 定 模 式 经 实 践 形 塑 的 现 实 选 择 , 其 存 在 的 历 史 又 有 合 理性 和 现 实 客 观 性 ,但 基 于 其 自身 难 以 克 服 的若 干 局 限 性 . 英 治理 具 有 向村 民 自治 过渡 的必 然 性 。 精 分 歧 : 英 话 语 与 村 民诉 求 的现 实 悖 论 精 法定 模 式 下 的村 民 自治 模 式 是 一 种 民 主 化 、 织 化 、 组 法 治 化 的治 理 模 式 。在 这 种 模 式 下 , 庄 的公 共 权 力 应 由村 民 村 自治 委 员会 及 其 它 自治 性 团体 而 非 极 少 数 人 掌 握 , 村 民广 在 泛 参 与 的情 况 下 依 规 范 制 度 而 非 个 人 意 志 进 行 。然 而 , 于 由 农 村 的 物质 生 产 、 会 结 构 、 化 传 统 等 因素 影 响 , 社 文 乡村 精 英
中国新农村选举政治中的精英分化与制度回归
中国新农村选举政治中的精英分化与制度回归根据当前学界对乡村精英理论的研究,乡村精英可以分为体制内精英和体制外精英。
体制内精英主要是指掌握正式权力资源的精英,而体制外精英则掌握传统资源等其他资源。
金太军等人的研究表明,体制内精英处于干部系统和民众系统的边际地位,处于乡镇干部、民众两个系统利益一致的结合点和触发点上,并在国家与农民的紧张夹缝中工作。
①由于其“双重角色”的无法调适,使其往往徘徊于“保护型经纪”与“赢利型经纪”的角色冲突的阴影当中。
②在体制内精英中,处于中枢地位的是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
这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形成了广受关注的“两委”关系。
而体制外精英则主要包括宗族精英、宗教精英、宗派势力、经济乡绅等。
③在传统乡村社会.这些精英构成了乡村自治的主体力量。
在人民公社时期,伴随着国家对乡村社会的高度统合,这些精英被纳入新的公社体制中。
因此,在这段时期除了体制内精英外,基本不存在体制外精英。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行政控制的弱化以及农村社会的分化和重组,村庄精英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并深刻影响着乡村治理的格局。
一、乡村精英的流失目前,中国正处于新农村建设的开局阶段,精英对于乡村的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一定程度上,他们是未来新农村建设的希望。
所以,新农村建设对于“乡村精英”的需求是迫切的。
乡村精英即在乡村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基于智力、经历、分工和心理等方面的优势,对乡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管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他们握有一定的社会话语资源,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或传统的社会资源。
④他们在乡村社区中具有非正式的权威,起着重要的社会整合功能,对乡村社会中意见的表达、政策的执行、政策的评估以及各种信息的反馈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扮演着乡村社区中的“守门员”角色。
后发国家持续不断的现代化,使农村不得不依赖于城市,并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这种体制导致农村人力资源不断地流失,众多农民子女把脱离“农门”当作毕生的追求。
转型社会中乡村精英的变迁与乡村社区治理
发挥创造了环境和条件
2市场经济的驱使。上世纪 8 年代以来我固f . f 1 场经济的 催牛 奠定 J , 基础。 在经济上, 年代以求, 8 O 基于农民的自 主创 “ f “ ;商品经济是社会 新, 国家在农村确立 J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将士地包 I 1 : , 发展经历 r 计划经济为主, 场调 为辅”“ 到厂 使家庭成为主要的牛产组织单位。这一火 于农村堆本土地制度 经济 发展不可 逾越的阶段, 我幽社会经济是公有制堆 础上的有 的变革使乡村}A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 r币人变化 : t : 改革使农 计划的商品经济”“ ; 肯定市场调节、 市场机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 民从以前高 度集中 控制的 政治经济体制下解放 r 出来。与 的基 改革 础性地位” “ 到 经济体制改革的} } 标足建立社会主义I “ 场经 前相比, 广大农民有了较多的 自由和 自主活动的空 , 使农民成 济体制” 的过程。市场经济的发展, 其深刻影响不仅仅在城市,
一
、
济、 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管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 他们握有一定 替代了长期以 来高度行政化了的乡村社区组织, 这促使政府和 的 社会话语资源, 包折政治的、 经济的、 义化的或传统的社会资 公众对村级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甫新定位以破朔乡村社区的 源。他们在乡村社区中具有非正式的权威, 起着重要的社会整 治理结构。 政治制度层面上的“ 村民自 开发和凋动 1 治” 广 农民的 合功能, 村社会c意见的表达、 对乡 } I 政策的执行、 政策的评估以 积极性、 主性和创造精神, 自 使一部分热心乡村礼区 公共事务 和 及各种信息的反馈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 扮演着乡村社区中的 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人脱颖 出并对乡村社区的治殚发挥起 “ 守门员” 角色。 0 2 世纪8 年代以米, O 伴随整个社会的 转型, 我
宋代东南乡村经济的变迁与乡村治理研究
宋代东南乡村经济的变迁与乡村治理研究一、本文概述《宋代东南乡村经济的变迁与乡村治理研究》一文深入探讨了宋代时期中国东南地区乡村经济体系发生的重大转变及其对乡村治理模式的影响。
文章开篇指出,宋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尤其是在东南地区,随着土地制度的革新,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及租佃制的大规模兴起,乡村经济呈现出商品化、市场化的新趋势。
这一变迁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即租佃制逐渐取代传统的自耕农经济模式,而且反映在乡村社会结构的重组与农民身份地位的变化之中。
在乡村治理层面,本文着重分析了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动,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如何相应调整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宋代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赋税制度改革、户籍管理创新、地方行政机制优化等,促进了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
同时,民间力量,特别是士绅阶层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形成了官府与民间力量互动互补的新型治理格局。
文中还将细致梳理东南乡村地区在经济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社会组织形态、习俗礼仪的演变以及家族结构的强化等现象,从而揭示理学思想在乡村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渗透及其对基层秩序维护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宋代东南乡村经济变迁与治理实践的系统性研究,本文旨在提炼出历史经验,为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面临的乡村治理现代化问题提供历史借鉴与启示。
二、宋代东南地区社会经济概况土地制度与农业生产结构的革新是宋代东南乡村经济变迁的基础。
随着宋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土地买卖趋于频繁,封建领主所有向庶民所有转变的趋势明显增强。
与此同时,租佃制逐渐取代传统的自耕农经济,成为东南乡村农业经营的主要模式。
佃农群体规模扩大,地主与佃户之间的契约关系更加规范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与市场化。
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显著提升。
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与长期的人力开发,稻米种植技术进步显著,尤其在太湖流域及其周边区域,形成了以苏州、湖州为核心的著名水稻产区。
外来作物如小麦、棉花等在南方的大面积推广种植,丰富了农产品种类,增强了粮食安全保障,并催生了多样化的种植结构。
乡村精英治理研究综述
91
々*航. H 1 市垂竞板学 报2 o 1 3 年第2 期
社会 中那 些在 政治 、 经济 、 资 源和社 会 网络结 构 等方 经 济精英 进 入 乡村权 力层 之后 的行 为 有 了较 强 的 约 束, 可有 效避 免村 级事 务 的暗箱 操 作 、 违规 决 策 和权
力 滥用 。类 似 的 协 议 加 上 配 套 的 过 错 行 为 赔 偿 机
面具有突出能力 , 并能利用 自身所具有 的优势资 源 对 乡村治 理发 挥 重 要 作 用 、 促 进 乡 村 社会 良性 发 展 的乡村权 威 。 与之对应的是在中国乡村社会形成 了独特 的精
英 治理 现象 。研 究 者 指 出 , 乡 村 精 英 治 理 主 要 指 个
别 或少 数精 英在 乡村 公共 权力 结构 中居 于支 配性 地 位, 依 其个 人 权 威 和 意 志 主导 、 控 制 乡 村 治 理 的 运
越等方面, 形成 了比较 完整 的理论 体 系, 丰 富 了精 英政 治 和政 治参 与 的研 究 内容 , 并 深化 了对 乡村精 英 治理研 究的理论 深 度 。然 而 , 在研 究视 角、 研 究 内容 、 研 究 范式 与研 究方 法等 方面 皆 存在 一些 不足 。尤其 是缺 乏 可操 作性 的指 标体 系与政 策体 系建 构 方 面 的 实证 分析 , 无疑也 留 下 了进 一 步研 究和提 升 的 空间。
发展具有较大影响或推 动作用的村 民。 王中标则 认 为所谓 乡 村精 英 是 指 “ 乡 村社 会 中 , 某些在经济 、 个人 能力 、 社 会 资源 等方 面拥 有优 势 , 并 利用 这些 资
源取 得 了一 定 的成就 , 为 社会 做 出突 出贡 献 , 同时被 赋予 了一 定 权威 , 能 够 对社 会 本 身 乃 至其 成 员 产 生
乡村精英俘获对精准扶贫政策资料的俘获与治理
精准扶贫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乡村精英对政策资源的俘获现象,阻碍了政策目标的实现。
乡村精英通过与体制精英联盟,误传政策信息,抬高政资源使用门槛,将扶贫资源和贫困户资质转化为可运作资本等路径,俘获精准扶贫政策资源。
对乡村精英的政策资源俘获,不能片面否定,要意识到精准扶贫政策实施需要乡村精英的参与。
要从反思贫困现象和贫困问题着手,优化扶贫政策设计和工作措施,以压缩乡村精英俘获政策资源空间。
完善对乡村精英激励与约束机制,使乡村精英既能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又不敢侵占政策资源。
强化贫困群体参与意识、权利意识,使其更积极主动对接、使用扶贫资源,并监督乡村精英行为。
借助大数据等新工具,优化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机制,提高乡村精英俘获政策资源的成本和风险。
一、问题的提出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辉煌成就。
但是截止2017年底,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农村贫困人口仍有3046万人。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级政府推出了许多措施。
但是,这些政策资源在与农村发展项目结合,向基层落实的过程中,却无法避免被乡村精英———在本土生长起来且未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社会精英———俘获。
这一现象在精准扶贫开展之前就受到了关注。
如温铁军(2009)对新农村建设中被乡村精英获益多。
刑成举和李小云(2013)等,也关注到农村精英在扶贫资金和项目利益上的精英俘获,导致扶贫项目目标偏离。
针对精准扶贫开展后出现的精英俘获现象,刘升(2015)关注到农村精英通过掌控扶贫资源使用权,将扶贫资源作为资本进行经营进而获利。
朱战辉(2017)通过研究揭示了乡村精英通过组织动员,整合农村贫困户群体以规模化方式承接扶贫资源,但事实上通过扶贫资源巩固自身优势,进而使扶贫项目目标偏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精英与乡村治理【内容摘要】政治从来离不开精英,乡村政治尤其如此,这种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更是政治文化的选择,政治从来不可能超越当地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
文化是乡村精英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也是规制乡村精英政治行动的软环境,如何规范乡村政治文化来规制乡村精英促进乡村治理的发展,是目前我国政治发展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关键词】乡村精英;治理;政治文化。
【作者简介】张芳山,政治学博士,南昌大学廉政中心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乡村治理研究。
熊节春,哲学博士,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外政治哲学研究。
涂宪华,南昌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与当代经济发展。
乡村精英是乡村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它的存在影响着乡村的治理和建设,因而引发了很多的研究与思考。
中国历时二十年的乡村基层民主实践一直在探寻实现村民自治的终极目标,但客观上却在走着一条精英治理的道路。
这种精英治理模式的弊端已逐渐凸显。
这也许是中国这样一个缺少民主传统和民主训练的国度的政治文化惯性延续的必然结果,也可能是当前中国乡村政治生态的客观要求。
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在今天的中国乡村,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执掌着乡村治理权力的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乡村的各类能人。
可以预见,乡村精英治理模式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在中国农村是有生命力的,这种治理模式注定会成为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
精英政治是中国的国情,尤其是在乡村一级,精英的角色非常重要,会直接影响到乡村的治理。
但与此同时,乡村精英往往会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角色摇摆,会垄断乡村本已稀缺的资源,会破坏乡村的民主化治理;如果没有规制或规制不完善,精英治理就会成为百姓所不愿意看到但又不得不接受的结局。
一、乡村精英政治:偶然与必然关于何谓精英,我们一般援引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v.pareto)的定义,他曾经将精英分为“治理精英”(governingelite)与“非治理精英”(n on-governingelite)两类。
显然,政治精英只是治理精英中的一个部分,后者还包括军事上的领导者、有影响力的经济集团的领导者等。
政治精英是政治体系中的精英分子,具体到中国,所谓乡村精英就是在村级组织中拥有领导地位的人,或者说是在村级组织决策中有影响力的人,这里指的乡村精英是一种狭义的精英概念,主要是指乡村政治精英。
“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1]。
为什么乡村选择了这种精英体制?文化上的原因是最深刻的根源。
首先,传统制度文化型塑了“臣民”文化。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长期处于一种压力体制,民间缺乏自由、民主的生发空间,长期的压制型塑了中国的国民性格:“臣民”性格。
对政治不关心,认为自己的言论于政治无关紧要,与其浪费唇舌去谈论政治不如退避三舍饮酒吟诗,如果自身权利受到非法伤害,也只能忍气吞声,对待权力唯唯诺诺敬若神明,不敢说半个不字。
这是长期压抑塑造的人格,在这种“君臣父子纲常伦理”文化的压制下,每个人都成了权力的奴隶,且奴性十足。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巴林顿·摩尔在分析中国社会时就曾指出:“中国农民很难发展出一种政治民主的平等理论,因为中国不存在自己的民主传统。
”臣民性格的反面是公民性格。
具有公民性格的人对政治比较感兴趣,而且敢于与权力抗争,当个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他会进行合法的抗争,而社会也保护他的这种权利。
一般来说,公民性格的民众是民主生发的良好土壤,而臣民性格的民众就滋养了精英体制的生长。
詹姆斯·汤森、布兰特·沃马克在《中国政治》一书中说:“帝国政治制度的政治权威构架基本上是精英主义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官员与平民之间的区别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泾渭分明……少数握有权柄的精英与无权无势的民众之间的这种截然分明的界限,是传统中国政治的一个明显特征。
”[2]其次,当前的组织文化很不发育。
就目前而言,农村的利益表达机制不发达,民间组织也非常缺乏,兄弟之间都基本上是各顾各,村民与村民之问的关系就更加松散,传统的宗族联系解体了,血缘联系弱化了,地缘联系被破坏了,利益联系尚未建立且缺乏建立起来的社会基础,村民因此在村庄内部变成了马克思所说的“一袋马铃薯”,村民已经原子化了[3]。
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组织文化之中,才更加凸显出政治精英的重要性。
anton steen曾经说过,在一个制度缺乏或制度化程度低的社会里,精英之间所形成的非正式的权力网络对于民主化来说就特别重要[4]。
当然,传统的乡绅政治文化根深蒂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在传统的村庄治理模式下,乡村社会在时间和空间上缺乏开放性,权力结构比较固化,作为乡土社会权力场域的精英角色也比较固定。
在封建社会,乡村社会精英主要由乡绅阶层来扮演;在近代社会,乡村精英主要是有财富、声誉的人甚至是地痞流氓、土豪劣绅也跻身入内。
本文探讨的乡村社会的精英是帕雷托所言的两类精英的结合体,他们往往先是在各自领域(主要是经济领域)有一定的成就,积累了一定的经济资源,然后在基层选举中通过正当或不正当的政治博弈,最终成为了直接掌握权力的统治精英。
传统精英理论一直认为精英政治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铁的事实。
正如米歇尔斯所宣称的那样:“像物质财富一样,政治权力完全不可能、也没必要为社会成员平等地占有,凡是有组织、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权力精英。
在平民政治和精英政治之间的抉择是虚构的,任何政治都是精英政治。
”[5]熊彼特也认为:“浪漫的大众民主是不现实的,民主政治不是由人民在掌权,而是由选举产生的精英在掌权。
”[6]实际上,依靠法律制度来治理的法理型治理模式也并不排除精英的作用,因为民主与精英并非完全排斥、背离、矛盾、冲突,尤其是在当下中国农村社会的转型时期。
早在19世纪布赖斯就曾说过:“大概没有什么统治会比民主更需要伟大领袖了。
”[7]对此,马克斯·韦伯也有过相似论述:即便是法理型统治,统治的稳定和有力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理型统治是否拥有一个克里斯玛的政治人物作为统治者的[8]。
民主也需要英明的领袖,或者说也需要一批精英,对中国乡村社会的民主化而言,亦是如此。
另外,如果规制得好引导得好,精英政治也是通往民主的捷径之一,如徐勇教授所说:目前的村民自治是一个由形式到实体,由通过形式化民主训练民众、培养民主习惯,到民众运用形式化民主实现民主权利、充实实体性民主的互动过程。
可以说,发挥乡村精英的带动作用正是由形式化民主转为实体性民主的关键一步[9]。
william.a.welsh依然表达出同样的意思:对于社会中人口占大多数的民众来说,尽管政治参与的机会已经扩大了很多,但是,在绝大数社会中政治权力仍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10]。
joseph fewsmith指出,在中国,群众被看作是由政治活动分子动员与组织起来的一个社会阶层,而不是拥有法律与公民权利的个体[11]。
二、乡村精英政治:利与弊乡村精英本身并不是一个政治组织,并不是一个团结互助、目标明确、行动一致的群体,而是利益不同、层次不同、组织状况不同、目标不同、道德水准参差不齐、影响力大小有别的个体和群体。
从扮演角色来看,在中国乡村政治(治理)精英的功能或作用,可将他们的作用描述为:决策者、组织者、推动者、平衡者、操纵者[12]。
因为乡村精英具有公共身份和私人身份,在村里是决策者或影响者,在家里是家长,是父亲是丈夫是其他村民的亲戚……不一而足,所以在处理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有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纠缠,这是一个利益的旋涡,所以乡村精英政治也经常会出现以下的一些问题:第一,以金钱换地位,以地位促金钱。
一般而论,精英最为倚重的砝码就是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这种经济资源是他们获取政治资源的敲门砖和垫脚石。
他们一方面可以用金钱优势购买村民手中的选票(尤其是在宗族、家族势力比较严重的地方)。
在很多乡村,选举前几天村民全部抽上了名牌烟,类似情况不胜枚举;另一方面,他们通过经济影响或权钱交易直接影响村干部或更上一级领导,获取上层的支持。
当然,在这种经济购买政治的过程中,也屡次发生竞选中的“承诺捐赠”不予兑现的现象。
如连江县坑园镇×村前任村主任谢某,他在竞选村主任时,不但花钱包车拉回外出民工投票并给每人每天五十元的误工补贴费,还收买了一些乡镇政府官员前往村民家中说服村民投其一票,而且许诺如果当上了村主任,他会捐资十万元用于改造村中基础设施建设。
然而,当谢某被选为村主任后他却说当初承诺的是十万元给村庄,然后在其任期三年内连本带利从村级集体收入中取回此款项,村民不服,却是无计可施。
毫无疑问,类似于此的失范行为均极不利于农村基层民主的良性发展[13]。
第二,或促进民主进程或阻碍民主道路。
精英主义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它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局限性,它认为社会都是由极少数卓越分子及其组合掌握着方向,承担起了领导社会前进的责任,并因此实际享有和运用广泛的国家权力,在消极意义上则是指这些少数人,实际控制甚至垄断了国家权力,因而广大国民的实际政治权利受到限制、侵害甚至被剥夺。
精英理论的核心是论证社会精英特别是统治精英对社会的关键或决定作用。
意大利的莫斯卡·帕累托和德国的米切尔斯是早期精英主义政治理论的主要代表,他们都指出了社会进步与发展是因为政治精英在引导社会政治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与功能,政治精英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领导者和推动者。
但事实上,乡村精英在控制权力之后,大都私欲有了膨胀,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的可持续发展,他们就想方设法去限制民众的参与,而“政治参与是提升国民民主素养的最好途径”[14]。
他们限制民众参与政治,限制民众的利益表达。
“农民教育要进行维权意识教育农民的贫困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贫困,农民维权意识的淡漠才是更大的贫困。
农民维权意识增强了增收才有保障”[15]。
因此,这种限制不但带来了政治合法性的下降,也直接影响了当地gdp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三,固化了体制模式与思维,助长了臣民文化与奴性思维。
由于长期都是这种精英治理模式,加上臣民文化对权力的服从与膜拜,所以传统的体制和文化得到强化。
广大村民认为村委会、党支部是农村基层的正式权力,有了这样的认识,所以他们认为对村委会、党支部应该给以支持,这种支持不是认同性的支持,而是一种由于长期被统治所导致的被支配性的习惯性服从。
也就是说,村民对自身的角色还没有觉醒,没有清晰的认识,传统的臣民意识与特有的子民习惯地影响到他们对政治的态度,他们有意无意或多或少都存有做“好臣民”的理想远远高于做“好公民”的认识,而这种思维定势又最终影响和消解了每个村民在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过程中作用的发挥。
由于对自己角色定位的错误,所以即使有些村民对村干部和村政存在着不满和牢骚,他们不满的也不是对“自己做不了主”的不满,而是对“领导没有替他们做好主”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