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占领政策与日本历史反思
日本第二次教育改革初探
绪论对我和其他中国人乃至许多东亚国家的人民来说,日本都是一个具有特别观感的国家,这种特别观感,既有地缘的、文化的、历史的,也包含着个人感情。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讲,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东亚局势中,中日关系对于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文化角度来看,日本与中国可以说是同文同种,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天然有着一种亲近感。
但是自日本明治维新以来,“脱亚入欧”成为国策,19世纪后期日本对外发动侵略扩张,其军事侵略与殖民统治对亚洲各国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而战后日本右翼沉渣泛起,不断试图掩盖其侵略行为,推卸战争责任,这使亚洲各国对日本产生了不信任感和防备心。
在我看来,日本的文化历史可以看作是一部“学习赶超史”,从唐代开始学习赶超中国,到近代学习西方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经济全面恢复后,日本又有了新的“政治大国”的赶超目标,“学习——赶超”模式就是日本发展的基本动力。
我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日本教育改革的观察,从比较借鉴的角度思考,去揭示对教育有帮助的某些具有普遍价值的规律。
一、第二次教育改革背景儒家思想在战前日本传统教育理论基础方面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隋唐时期开始,随着中日两国展开交流,儒学传播到日本,并在日本本土化,成为日本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主要工具,自日本有学校以来,教育大多以儒学思想为主要内容。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确立了“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的开放政策以及“和魂洋才”的改革精神,由此开始大量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西方的种种思潮也传入日本。
为了巩固统治,明治天皇颁布总纲性指导文件《教育敕语》,其主要内容仍然是依靠中国儒家思想来实施国民教育。
明治政府仿照西方国家设立“修身”课程,灌输《教育敕语》的内容,强调忠孝义勇、忠君爱国等精神,培养效忠天皇和国家的忠顺臣民。
明治后期,日本统治阶级不断强化所谓的“民族精神”塑造,使教育走向了极端国家主义,甚至将外侵略宣传为建设“东亚共荣圈”,使人们长期受到“武运长久、皇国不灭”等超国家主义思想的控制,教育完全脱离了应有的内容,成为政治家控制人民思想的工具,并伴随着日本侵略战争的脚步愈演愈烈,走向战争狂热。
为什么到现在为止日本对军国主义的反思不够?
为什么到现在为止日本对军国主义的反思不够?1、历史原因。
1长远历史来看,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富有军国主义传统。
二战后,对日本虽进行了广泛的民主改革,清除了封建残余,但军国主义思想观念却没有得到彻底根除。
⑵从近的来说,二战后,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虑,操纵东京审判,违背国际司法公正,免于起诉并大量释放战犯,保留了作为军国主义象征的天皇制,使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没有得到彻底清算。
简单的讲,就是对日本在二战时犯下的错误惩罚力度不够,日本没有怎么尝到苦头。
对比很明显的就是德国,二战后国家分裂,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都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2、思想原因。
长期以来,日本“皇国史观”根深蒂固。
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形成了鼓吹效忠天皇,鼓吹侵略,鼓吹“大和民族优越”等军国主义史观。
二战后,又出现了鼓吹战争是为了维护日本“生命线”的“自存自卫”之战,是为解放亚洲,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正义之战,军国主义精神是“近代日本人的人格支柱”等等谬论,公开为“皇国史观”扬幡招魂。
并且,政府也不用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国民,将“皇国史观”强行灌输给青年一代,从而使他们形成了日本是战争受害者的错误认识,根本无法认清那场战争的本质和是非。
3、经济原因。
二战后,日本推行民主改革和国民经济军事化,经济迅速崛起。
60年代末,日本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随着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日本开始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试图在全球确立“与经济实力相应的国际地位”。
4、政治原因。
一是二战后,大批获释的战犯重新进入了政界、财界,甚至还担任了首相职务,政府一直没有对战争罪行进行过认真反思。
二是随着日本大国意识的膨胀,他们认为日本作为发达国家一员,将为建立国际新秩序发挥领导作用,如果承认侵略历史,将使日本国家和民族名誉受损,使日本只能开展“谢罪外交”,不利于日本谋求国际政治大国的地位。
5、国际原因。
一是二战后,随着美苏冷战局面形成和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破产,美国企图把日本变成侵华反苏的防波堤、桥头堡,对日本采取了扶植政策,包括结束对日占领、释放战犯、提供经济援助等措施,使日本得以迅速崛起。
日本帝国海军的扩张政策与战争
日本帝国海军的扩张政策与战争日本帝国海军在20世纪上半叶的扩张政策与战争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这段历史时期,日本海军不断扩张其势力范围,通过一系列战争和军事行动,试图成为亚洲的霸主。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扩张政策和战争行动等方面,探讨这一主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日本陷入了危机之中。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进行现代化建设,其中海军的发展尤为重要。
日本政府认识到,强大的海军力量不仅可以保护国家安全,还可以为日本争取更多的利益。
因此,日本帝国海军开始了一系列的扩张政策。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日本帝国海军的扩张政策。
日本海军的扩张政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追求地区霸权,第二阶段是追求全球霸权。
在第一阶段,日本海军通过与中国和俄罗斯的战争,夺取了台湾、朝鲜半岛以及南洋群岛等地的控制权。
这些战争不仅巩固了日本在亚洲的地位,还为后来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在第二阶段,日本海军开始向全球范围扩张。
他们通过与德国的合作,引进了现代化的军舰和军事技术,提升了海军的实力。
此外,日本还积极参与一战,通过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进一步巩固了在亚洲的地位。
然而,日本帝国海军的扩张政策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战争。
其中最重要的两场战争是日俄战争和太平洋战争。
日俄战争是日本帝国海军在扩张政策中的重要一环。
这场战争使日本成功地夺取了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势力范围,进一步巩固了日本在亚洲的地位。
然而,太平洋战争则是日本海军扩张政策的巅峰和终结。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海军试图通过攻击美国太平洋舰队,迅速击败美国,成为亚洲的霸主。
然而,他们低估了美国的实力和决心,最终导致了日本的失败和战争的结束。
总结起来,日本帝国海军的扩张政策与战争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
从历史背景、扩张政策到战争行动,这一时期的日本海军在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这段历史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反思。
通过回顾这一时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争的可怕和扩张政策的危险。
中日若开战,美国会不会插手?
中日若开战,美国会不会插手?日本自民党安倍上台执政后,中日关系一路恶化,升级至今,令很多人开始担忧中日两国间战争的可能性问题。
但中日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双边关系问题,而是牵涉到中、美、日三大国之间的关系。
美国之所以成为一个主导因素的主要原因,就是存在着美日同盟。
因此,无论是中国、日本这两个当事国都在积极考量美国因素,其他所有国家也在考量美国因素。
这是具有很大理性的,因为美国的立场和行为,会对中日关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一、美国的“日本困境”对中国来说,尽管美日同盟并不是说美、日两国是一体的,但如果不能对美日同盟有正确的理解,就会犯重大的战略错误。
实际上,现在人们对中日关系的很多方面都看不清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从美日关系的角度来看中日关系,就会看得比较清楚一些。
在美日关系中,美国面临着一种困局,我们暂且把此称为美国的“日本困境”。
从“日本困境”中,人们至少可以了解美国在中日关系上的矛盾态度,及其各种可能的战略和限度。
美国的“日本困境”来自美日同盟。
美日同盟是冷战的产物,同时也使得东亚的冷战局面,并没有因为冷战的终结而结束。
在世界范围内的后冷战时代,东亚冷战局面仍然在延伸。
1.美国没有清算日本的战争债和历史观二战后,美国占领日本。
但和美国(及其盟国)对德国的政策全然不同,美国并没有清算日本的战争债,清理日本的战争遗产。
当时的美国面临着道德和意识形态之间的选择。
从道德上说,美国应当清算日本的侵略战争,就像清算纳粹德国一样。
不过,在道德和意识形态之间,美国选择了后者,那就是要通过保护日本的方式,来遏制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阵营的扩张。
等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政,美国更是把日美同盟视为遏制中国的有效手段。
(这种情况只有等到中国和苏联分裂之后、美国面临与苏联的竞争的时候,才得到改变。
)除了人们所看到的审判战犯以外,美国几乎没有动摇日本战前的权力和社会架构。
美国保留了日本最重要的天皇制度。
日本和韩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发展比较研究
日本和韩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发展比较研究日本和韩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个重要的亚洲国家,它们在战后的历史发展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比较日本和韩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发展,以展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首先,从政治角度来看,战后的日本和韩国都经历了政治体制的转变。
战后,日本在战败后经历了美国占领和文官主义时期,最终成为一个议会制民主国家。
与此相比,战后的韩国则经历了军事政权的统治,直到1987年才实现民主化。
虽然两国最终都成为民主国家,但韩国的民主转型经历了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政治动荡。
其次,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日本和韩国都是亚洲经济奇迹的代表。
战后,日本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而韩国则在1960年代开始实施经济发展政策,并通过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取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
尽管两国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经济策略,但它们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功。
然而,尽管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有相似之处,日本和韩国在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战后,日本社会迅速实现了现代化,强调家庭价值观念和集体主义。
相比之下,韩国在社会发展和文化变革方面相对较慢,更多地保持着传统社会结构和家族价值观念。
此外,日本和韩国在对战争历史的认知和处理上也存在差异。
作为战败国,日本在战后面临了对侵略和战争罪行的审查和反思,经历了战后教育改革和历史教育的重建。
相比之下,韩国在战后也经历了对殖民历史和战争罪行的审查,但由于历史争议和国内政治问题的复杂性,韩国社会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一直较为复杂和敏感。
综上所述,日本和韩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发展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包括政治体制的转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认知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通过比较日本和韩国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亚洲国家在战后的发展轨迹,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含反思)
第四课《日本明治维新》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影响、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理解和概述能力;通过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上的图片与材料,让学生感受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通过对比,让学生自然产生思考: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贫穷与落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民族的振兴,成为亚洲的强国,从而教育学生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要坚持改革与开放。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明治维新的背景和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世纪中期,许多遭到欧美列强侵略的亚非拉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
东亚的日本脱颖而出,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避免了与其他亚非拉国家相同的命运。
明治维新是怎样发生的?日本为什么会成功?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历史条件)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了解幕府时代政治状况。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倒幕派的主要力量有哪些?(2)武装倒幕的经过如何?(3)倒幕的结果怎样?提示:幕府统治推翻后,建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
(这是明治维新的前提条件)3.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日本“内忧外患”的时局特点。
提示:内忧:幕府统治腐朽,闭关锁国,陷入统治危机。
外患:美国两次进入日本港口,日本被迫通商,民族危机严重。
倒幕:倒幕派武装推翻幕府统治,为明治维新扫除了障碍。
目标导学二:明治维新的内容1.阅读材料,认识明治维新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材料展示:有关明治维新时期的图片图一:推行地税改革,允许土地买卖。
地税成了日本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或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金,促进了经济发展) 图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建铁路。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轨迹和历史评价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轨迹和历史评价一、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轨迹(一)中日关系隔绝时期(1949—1952)二战结束以后,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单独占领日本,日本的外交深受美国的影响。
这一时期,由于冷战政策,美国加紧对日本的控制。
美国通过停止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改造、操纵签署《旧金山和约》、《日美安保条约》和《日台和约》使得日本不能和中国正常邦交,两国几乎没有交往。
停止对军国主义势力的打击使得日本右翼日后重返政坛,给中日关系添加阴影:《旧金山和约》使得中日和谈迟迟不能进行:《日美安保条约》使得日本不迫切恢复与华邦交;《日台和约》使得中日建交多了一个障碍。
这些因素最终使日本和中国没有邦交往来。
尽管如此,中日双方内部出现渴求交往的声音。
1949年日本民间建立了“中日贸易促进会”、“促进中日贸易议员联盟”、“中日贸易会”,之后在1950年10月1日成“立日中友好协会”。
这四个组织合称“中日关系四团体”。
而中国政府和人民不计前嫌,积极回应。
这一切为将来的友好交往打下基础。
(二)民间交往时期(50年代)这一时期中日交往只局限于民间交往,而官方的活动仅仅是表示肯定,并没有介入民间交往。
上述的活动尽管是民间行为,却引起很大反响。
考虑到美国的冷战政策和日本右翼内阁的阻挠,两国邦交正常化还不能一下子完成,所以周恩来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外交路线,即先通过民间交往过渡到半官半民交往,最后通过官方谈判建立政府间的外交关系。
日后中日邦交恢复的发展就是按这一外交思路进行的。
1952年5月,日本参议院议员高良富、前参议院议员帆足计和众议院议员宫腰喜助访问中国。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参加促进中日贸易的谈判。
同年6月双方签订第一个民间《中日贸易协定》。
该协议打破了中日之间的坚冰,开始了中日交往。
三位议员回到日本后,通过做访华报告的形式传达渴望中日友好交往的愿望,这事件开始了中日民间交往。
之后官方也表示肯定,1959年石桥湛山首相访华这一事件可以说明官方对中日友好交往表示肯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纳粹德国与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与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纳粹德国与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与崩溃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具破坏力和杀伤力的战争之一。
在这场战争中,纳粹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崛起并最终崩溃,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教训。
20世纪初,纳粹党在德国崛起,希特勒成为党的领导人。
纳粹党借助民众对战后不公正条约的不满情绪,以及对德国经济的复苏,成功地在德国建立了独裁统治。
希特勒利用高效的宣传机器,通过大规模的集会和演讲,成功地将德国民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国家主义和种族主义上。
他们以德国民族的优越性为基础,宣扬反犹太主义和对其他少数群体的歧视。
纳粹德国的军事力量也得到了迅速的扩张,重新武装了德国军队,并开始了对邻国的侵略行动。
与此同时,日本也在20世纪初迅速崛起。
日本军国主义的核心是军队和大企业的结合,以及对外扩张的野心。
日本政府通过实行军事化教育和强制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成功地将国家主义和军事精神灌输给了年轻一代。
日本军国主义者认为,通过对邻国的侵略和殖民,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领土,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强大。
日本军队在20世纪30年代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侵略,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扩大了他们的领土。
然而,纳粹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崩溃。
在战争的初期,纳粹德国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随着战争的进行,他们开始遭受重大的挫折。
纳粹德国在东线战场与苏联的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而在西线,盟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最终在1944年登陆了诺曼底。
此外,纳粹德国的种族灭绝政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和抵制。
最终,纳粹德国在1945年投降,希特勒自杀。
与此同时,日本也在战争的后期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美国发动了一系列的空袭和海上封锁,削弱了日本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基础。
1945年,美国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分别在广岛和长崎爆炸,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破坏。
日本在这一打击下最终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了二战。
纳粹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崩溃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反思历史 抗战胜利给我们的三个启示
反思历史抗战胜利给我们的三个启示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在这一天,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结束。
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60年。
黄河边上的硝烟已随风飘散,历史仿佛已经远去。
但是,从卢沟桥头卷起的那场战争留下的教训却是刻骨铭心。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是永远的国殇,永远的奋争,也是永远的追思。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
”正如一位青年评论家所指出的:“将那段历史仅仅理解为灾难与愤怒,而不从中寻找其内在逻辑,理解其复杂性,则同样辜负了那些身经灾难的一代人的付出。
”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悲痛欲绝的哀伤、洗刷不尽的血泪、永志追思的英烈和伟岸壮阔的史诗,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战的期盼、强国富民的决心和睦邻友邦的祝愿。
启示之一:落后就要挨打血色黄昏:偶然背后的必然68年前,一个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日子———1937年7月7日,枪炮声震惊了卢沟桥。
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强行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枪炮相加,全面发动侵华战争。
不屈的中华民族也开始了长达8年的全民抗战。
“七七事变”仅仅是近代日本侵华野心的总爆发。
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对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觊觎已久。
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就制定了以鲸吞中国为核心的所谓“大陆政策”,在之后的7 0多年里,日本曾发动了14次侵略战争,其中多次是对华战争。
1894年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迫使战败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与澎湖列岛;10年后又在我国东北土地上发动日俄战争,强迫满清政府承认日本在东北的势力范围。
“进入大陆”的迷梦、畸形膨胀的野心,使得这个受中国传统文化恩惠最重的国家成为近代以来祸害中国最深的国家。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抛出了对华侵略总战略: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战时外交二战中各国的外交政策
战时外交二战中各国的外交政策在二战期间,各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受到了战争的特殊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制约和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主要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历史背景二战爆发前,世界正处于经济大萧条的余波中,国际局势紧张,尤其是欧洲和亚洲的矛盾日益凸显。
纳粹德国的崛起和侵略行径,以及日本的扩张主义政策,导致各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战争爆发后,各国面临的外交挑战和政策选择更加复杂。
二、各国的外交政策1. 德国:纳粹政权在战争初期采取了军事侵略和外交威胁的策略,试图通过迅速占领邻国,建立一个以德国为核心的新秩序。
然而,随着德军在东线战场和西线战场的连续战败,德国转向更为保守和孤立的外交政策,试图争取外交解决战争的可能性。
2. 英国:英国是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之一。
英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帝国的利益和保护本国的安全。
在战争初期,英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平息德国的侵略行为,但随着战局的恶化,英国最终转向与苏联和美国建立紧密的军事同盟。
3. 美国:美国在二战爆发初期采取了中立政策,但随着德国和日本的进一步侵略,美国逐渐被卷入战争。
罗斯福政府积极推进“美国优先”政策,通过向盟国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以及最终参战来保护美国的利益。
4. 苏联:苏联在战前试图与西方国家建立反纳粹的军事同盟,但未能获得回应,导致苏联在战争初期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然而,德国的入侵行动迫使苏联转向同盟国,与英美建立了反法西斯的军事同盟。
三、影响1. 各国间的外交政策调整对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
尤其是苏联的转向,使德国不得不同时与西线盟军和东线苏军作战,分散了德国的兵力,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2. 战争期间,各国之间的外交努力为战后世界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通过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各国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迈出了建立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一步。
3. 战时外交政策对于各国领导人的声誉和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历史认识问题探析
力的嚣张气焰 , 使他们在推卸战争责任 、 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道路上越 走越远 , 至2 0 0 1 — 2 0 0 6 年小泉纯一 郎担任首相期间六次参拜靖国神社 . 将日 本与 中国等领过关系降到数 十年来最低点
三、 日本历史认识 问题 的影响
、
日本 历史认识 问题 的概念界定
对于 日本历史认识 问题 的概念 , 目前 比较 流行的是“ 自2 0世纪 8 O 年代初 期 以来 日本对待侵 略战争历 史及其责任 的认 识逐渐 恶化 的现 象” 2 。 但笔者认为 , E t 本历史认识问题并非 自8 0年代初期起 , 而是 自二
反省 、 不谢罪 的消极态度 , 致使 这一问题成为 困扰 中 1 3两 国关系 的“ 死 结” 。本文从 二战后 日本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的嬗变、 日本历史认识 问题
的消极影响 、日本历史认识 问题的根源等几个方面对 日本 历史认识 问 题进行研 究分析 关键词 : 日本 ; 历史认识 问题 ; 有倾化 ; 中 日关系
战结束伊始就业已存 在 . 只不过到 2 0 世纪 8 0 年代 以后 , 这个问题 日益 表面化和公开化。 所 以日本历史认识问题 的概念应界定为 : 自二战结束
以来 E t 本政府及社会 对待其侵 略战争历史和责任的认识整体右倾 化的 现象 。 二、 二战后 日本在历史 认识 的嬗变
战后 日本短暂 的民主化改革刚昙花一现便遭 遇天折 。 从 1 9 4 5 年 日本投降到 1 9 7 0 年代末 日本社会的右翼势力和军 国
主义分子虽然蠢蠢欲动 , 在教科 书问题 、 靖 国神社 问题 、 修 改和平宪法
其反馈 到相关部 门。 在重点客源开 发地 区的电视 、 报纸等媒体 中进行推 介宣传。 ( 4 ) 客户—— 提供服务 与客户满意 。 为客户提供 全方位 的服务 , 包括衣食住行游购娱 , 可 以利用新疆特 色的饮食 、 着装 文化、 冬季风光在服务 中吸 引游 客。新 疆景点多 , 线路 长, 应该据此推进支线机场之间的环飞 , 增加各支线机场到国内主要客 源地和周边 目的地的航线。 建设好安全及应急 系统 , 对突发事件能够快
美国对产业政策的反思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20年9月,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发布报告《从产业政策到创新战略:日本、欧洲和美国的历史经验》(下称《报告》)。
《报告》回顾了日本、西欧、美国实施产业政策的做法,并提出了未来美国产业创新应坚持的原则,以重振美国在前沿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十四五”期间如何更好地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对加快构建“双循环”格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报告》中各国产业政策的得失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西欧及美国产业政策回顾日本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产业政策。
从总体看,不同于美国的加大国防应用投入,日本主要聚焦于商业技术,综合运用税收优惠、补贴、优惠融资和贸易保护等“硬性”措施支持国内战略性产业发展。
日本的成功得益于自身的劳动力素质,以及积极引进外国技术、培育出口导向型企业等政策举措。
比如,为了发展半导体产业,日本成立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技术研究协会;为支持该协会的研究,日本经济产业省不仅建立了合作实验室,而且还投入1.16亿美元作为补贴,并采取日美共建合资企业等举措来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西欧国家战后的产业政策。
战后西欧国家并未采取过多的以价格控制、行政指导和贸易保护为主的“硬”的工业政策干预市场,而主要是通过采取包括补贴研发投资、降低竞争规则等在内的措施,保护特定技术免受竞争规则限制并刺激新的需求,比较注重市场发展的软环境建设。
西欧成功的产业政策大都建立在现有制造业基础之上。
在某些情况下,单靠财政补贴并非一定能见效,同时还需要有市场需求和稳定的政治基础。
比如,西欧在支持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发展、制定丹麦“绿色产业政策”等方面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在抗衡G o o g l e、打造自己搜索引擎(“Quaero”与“Theseus”)方面却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产业政策的前期论证不足、盲目性较大,且研发资金投入的持续性和强度较Google有很大差距。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把他们消灭,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这是一首曾经让无数国人传唱的激昂的歌曲,在今天听来依然能让我们感到满腔的热血在沸腾,仿佛又让我们见到了无数中华儿女用血肉筑起的钢铁长城,这是一段怎样的可歌可泣的历史啊,八年时间,东方睡狮再次向世界发出了怒吼。
思考与判断:为什么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知识归纳】一、全民族抗战(1)日本“东方会议”后制造了一系列侵略中国事变(2)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全国抗日战争开始(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4)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正面战场:国民政府四次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敌后战场:中共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百团大战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二.日军的滔天罪行(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30万中国军民惨遭杀害(2)潘家峪惨案:1941年中国河北(3)七三一部队:中国东北细菌战三.抗战的胜利(1)时间:1945年8月15日(2)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知识运用】1.结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史实,说明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主要区别和相互联系?主要区别:(1)抗战路线不同。
前者推行片面抗战路线;后者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
(2)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
前者是国民党正规军;后者是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
(3)战场范围不同。
前者在国民政府统治区域内阻止敌人进攻;后者主要是在日本占领区创建抗日根据地,把敌人后方变为抗日前线。
(4)作战规模和方式不同。
前者多是大兵团会战,打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后者多为小规模的伏击战,打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阵地战。
(5)战略地位不同。
前者在抗战初期起主导作用;后者在抗战后期逐步占据主导作用。
相互关系: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缺一不可。
谈日本军国主义
谈日本军国主义日本是个很复杂的民族,他们的“忠君”、“爱国”思想很强烈,比起中国儒道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能死后成为靖国神社众多精魂中的一员,战场上的每一个士兵都疯狂得令人恐惧!他们竟敢于发动战争向国际次序发起挑战,竟能够杀人放火奸淫掳掠什么恶事都干得出,这样得禽兽居也能够为国家“抛头颅撒热血”奋勇作战,他们“誓死如归”,只要天皇及首相一句话,他们立即可以组成万千赶死部队杀向任何一个国度,做任何违背人性的事情!二战,当意大利和德国法西斯相继覆灭了,可怕的日本竟然坚持战争不放弃,甚至全国上下都决心战至一兵一卒一寸土,直到两颗原子弹落在他们的土地上,全国经济崩溃,再也无力战下去,他们称霸世界的帝国梦想才彻底覆灭!战后尽管有几十年了,军国主义思想仍再摧残着日本国民,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始终不肯正视他们的问题,不顾国内外的强烈反对,作出越来越大胆的举动:先是历代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再是一步步的修该和平宪法,在经济覆苏后他们反过来利用美国帮助他们扩充军备,发展国防军事科技,近些年开始不断向西太平洋扩张,本来一个战后被国际社会剥夺了包括发展国防军事在内的各种权利的国家,在沉沦的才几十年而已,他竟又在国际社会的眼皮底下复活了!他们近几年国家战略的改变充分表露了这个民族的可怕野心——由单纯的经济复兴转向谋求政治军事大国地位,他们的军力扩张和势力渗透,他们挑起的与东北亚各国的领土及能源争端(包括跟中国的钓鱼群岛及东海争端,跟韩国的独岛争端,跟俄罗斯北方四岛的争端等等),他们在历史问题上开倒车(修改历史课本,歪曲历史,美化侵略),他们对亚太国家频频发出的狂言妄语更充分的表明了:日本军国主义——这个让全人类都恐惧的恶魔——它又复活了!不,应该说是,变得嚣张了.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场追赶西方列强的行动,当富国强兵的目标初步实现后,在一个帝国主义横行全球的时代,几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日本领导人效仿西方强国。
从日本的历史说起,早在1880年代后期,日本领导人已充分认识到扩张带来的多重利益,海外市场、原材料、国家威望和战略优势。
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史不同态度的原因
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史不同态度的原因二战结束后,西方盟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并以美、苏为核心成立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政府。
考虑到德国曾在一战后短短20 年便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国在系统总结了经验教训后,认为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德国,完全消除纳粹对德国社会、政治、军事等的影响,使其成为一个和平倡导者,永不再战。
这次清除纳粹思想的运动改变了德国的军事、政治、司法等体系,重新树立了德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为其反省历史、彻底认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日本而言,由于是美国单独占领,同时后者又需要其作为远东地区的反共前沿,因此,日本从美国那里取得了不少政治经济上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驻日美军提供的安全保障。
可以说,美国并未尝试甚至未想过将日本的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分子完全铲除,反而需要具有一定侵略性的日本作为盟友,帮助其维护在远东地区的利益。
除了美国的态度外,造成德、日之间对历史态度差别的原因还有很多,涉及国内外政治、盟军政策、文化和宗教、民族性格、国家实力等多重因素。
一、西方盟国的政策因素战胜国政策是影响两国历史观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左右着两国在改造后的方向。
战后,盟军对德、日的占领政策不同,导致两国国内政治气氛、政党结构、人民政治诉求以及民主化改革力度不同,这使两国形成的二战史观大相径庭。
(一)区别政策的基础:“分区占领”与“单独占领”占领方式是盟国对德、日两国制定占领政策的基础。
一个有效占领政策的出台,必须综合各方面意见,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而实现这一点的基础,就是能否选择一个正确的占领方式。
在这一点上,对德国的占领和政策制定是成功的,其“分区占领——分别管理——最终统一”的模式,既保证了德国的完整性,又将其按照正确的轨道改造。
反观日本,由于二战期间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几乎以一己之力击败日本,因此美国对日实施了单独占领,成为了战后对日惩治和改造的主导力量,掌握了制定相关政策的主导权。
因此,名义上的所谓盟国对日政策,实际上是由美国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制定的。
通过《菊与刀》看异国文化研究[论文]
通过《菊与刀》看异国文化研究摘要:《菊与刀》被称作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史上最早的日本文化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本文化论代表作,至今为止还没有第二本日本文化论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超过《菊与刀》。
这本书的很多论述非常贴切,甚至连日本人自己都会感到惊讶。
这本六十多年前写成的作品现在看来有很多不足之处,其中的一些结论遭到了质疑,但是其仍然是外国人了解日本人的首选之作。
这本书也是研究异国文化的典范。
关键词:日本文化方法论民族性格价值观《菊与刀》是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以美国人的视角来审视日本国民性的一部著名作品。
本尼迪克特从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入手,对形成日本人国民性的因素进行研究。
一、《菊与刀》的创作契机《菊与刀》是美国的著名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情报局的委托,为了更好的接管战败后的日本,方便制定出对日本的占领政策而作的研究日本文化和社会的分析研究报告。
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政策也确实是按照《菊与刀》所作的分析和建议而制定的,维持了日本的天皇制。
在书中,作者将看似奇怪的日本人的行为和思维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刨析。
作者能够从复杂的材料中抽象出日本民族的共有特征,并以菊花和刀代表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实属不易。
二、《菊与刀》的局限性本尼迪克特在很多内容上都进行了美国、日本和亚洲人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同一现象的对比。
可是她对中国和日本的了解仅限于手头现有的资料,对于中国和日本都不甚了解的她在做三国间的比较的时候,难免有不足之处。
(一)从社会阶层多样化的视角来说本尼迪克特在分析日本社会时用超阶层方法论,完全忽视了日本社会中的分化现象。
将日本整个民族作为一个抽象的存在进行描述。
本尼迪克特在特殊的战争环境下,只能以身边能够搜集到的材料和在美国的战争俘虏与美籍日本人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并不能够关照到所有的日本阶层和群体,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以偏概全的弊病,正如书名菊与刀那样,简单的认为日本人有两种矛盾性格特征,拥有菊一样的性格和刀一样的性格。
浅论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及其反思
㊃108㊀㊃Business浅论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及其反思孙圣音作者简介:孙圣音,女,汉族,浙江杭州人,在读研究生,武汉工程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㊂摘㊀要:自明治维新开始,日本近代先后经历了三次崛起,而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正是促使日本自逆境崛起的无形而又强大的推力㊂危机意识因日本人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与地缘政治而产生,而其在促进日本不断发展的同时,却又使日本民族孤傲而富有侵略性㊂如今,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正确认识危机意识并使其为我们所用是我们需要正视的一个崭新课题㊂关键词:日本;危机意识;反思一㊁日本近代三次崛起的历史演进在1863年面对强大的美国选择不战开国之后,日本于1868年开始了明治维新,不到50年就成为世界五强之一,第一次向全世界展示出日本的力量㊂而二战中的日本却在对外征战的同时也对内进行残酷剥削,战争结束之后的经济一度面临崩溃㊂但日本却马上出台了‘和平宪法“,在美国扶持开始了经济的复苏㊂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再次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㊂好景不长,20世纪90年代,日本因泡沫经济的破裂再次导致经济的长期衰退㊂但日本人在一片废墟中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反危机政策以及体制改革,终于在21世纪初重新迎来了发展的机遇,直至今日㊂纵观日本近代三次崛起,我们可以看出日本民族拥有的独特而又深刻的危机意识是促使他们一次又一次在逆境中崛起的巨大推动力量㊂二㊁日本民族危机意识的由来所谓危机意识,是指人类在主观上有注视或警惕不利于自己或危及自己生存事态发生的自觉,以便及早采取相应的措施或做出反应,以此来避免这种事态的发生;即便是无力阻止事态的发生,也要尽量避免或减轻由此给自己造成的损失与伤害的精神活动㊂ ①由古至今,拥有危机意识的民族并不止日本一个,但却并没有哪一个像日本的那样深刻而长久;即便日本如今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也不能消除已经根植于其民族深处的危机意识㊂而日本民族之所以拥有那么强烈的危机意识,其实与他们的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周边的地缘政治是分不开的㊂(一)地理环境的恶劣日本人危机意识的产生,与其所处的恶劣的岛国自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㊂首先,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日本长期封闭㊂国土狭长而窄小的国土使得日本任何一块陆地离海洋的直线距离都不超过60公里,缺乏相应的战略纵深㊂而其身为岛国四面环海,在工业未发达之前对外也几乎处于封闭状态㊂岛国带来的支离破碎的地形与日本本身少平原的地势又使得人们长期分散地生活在相对狭小的空间②㊂而这样的地形导致日本割据势力林立,国内长期得不到团结,在对外封闭的同时内部也长期处于相对封闭分离的状态,直接影响了国力的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㊂其次,狭小的国土,破碎的地形导致了日本自然资源的乏善可陈㊂除了少数几种资源,如林木㊁水电等能够自给自足外,日本其他大多数资源都不得不从外部调入,甚至包括生活所必须的粮食,而这种情况也随着日本近代化的发展与人口的不断膨胀而愈发严重㊂再次,特殊的地理位置带还使日本频发天灾㊂日本处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的同时又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一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这样的巧合使得日本成为世界上遭受地震次数最多的国家㊂而除了地震之外,台风㊁火山以及暴雨(雪)等自然灾害也在无时无刻侵害着日本㊂(二)地缘政治的压力日本人危机意识的产生,与其自古以来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也大有关联㊂首先,在文化形成早期,日本与其周围发达文明的交往和比较使其倍感压力㊂当时日本周围分布着中国㊁印度和俄罗斯这三个强大的古文明国度,而日本本身的文明又因本国所处的不利地形发展缓慢,完全无法与这些强国相比,由此也带给日本人强烈的危机感,也使其在交往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㊂其次,与他国的直接战争也加剧了日本人的危机意识㊂大和时代,日本与中国在朝鲜半岛的矛盾和冲突,最终导致了两国间的第一次正式交锋㊂这次战役被称为白村江战役,而日本的惨败迫使其退守本土,900余年间未敢再大规模入侵朝鲜半岛㊂③之后,忽必烈率领元军于13世纪后期对日本进行了两次大规模进攻,虽均因遭遇飓风损失惨重而以失败收场,但野蛮而残忍的蒙古人仍给日本人带来了深刻的心理阴影㊂而在日本1853年在欧美列强的强迫下被迫打开国门后,更是先后签订了涉及将近20个国家包括通商㊁关税㊁领事裁判权等内容的不平等条约㊂恶劣的生存环境与周边国家所带来的生存压力,注定使得日本民族具有与众不同的方面 强烈的危机意识㊂三㊁危机意识对日本的影响在危机意识的作用下,自然会产生自我保护意识,进而采取自我保护行动,这是作为生命体的一种本能反映㊂ ④纵观日本历史尤其是近代史,我们可看出日本的崛起之路充满了坎坷起伏,而深植于日本国民意识中的危机意识,无疑刺激了日本民族为自身强大而做出的一系列反应和抉择,进而对日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㊂(一)危机意识化为了日本民族发展的动力强烈的危机意识使日本人富有改革创新㊁精益求精的精神㊂在危机意识的影响下,日本善于意识到危机并把它化为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动力㊂日本历史上先后有三次重大改革,即圣德太子改革㊁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而这些改革无一不是在吸收其他国家先进文化制度的基础上完成的㊂前两次改革都是以中国隋唐两朝的律令为蓝本,使日本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向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的转变㊂而近代的明治维新则是日本政府派遣岩仓使节团遍访欧美12国,求知识于世界,终使日本从一个面临沦为殖民地危险的封建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与西方列强并驾齐驱的资本主义强国㊂所有的这些改革都为日本国力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㊂(二)危机意识加深了日本孤傲的民族性格日本地域的狭小㊁资源的匮乏以及与邻国充满恩怨的关系,使日本民族在拥有强烈民族感的同时又深刻意识到其民族的脆弱性㊂这种矛盾不仅形成了日本民族个人对集体极端负责的民族心理,加强了民族凝聚力,反过来也促使了日本人产生了一种过分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即把人类分为 我们 和 他们 两类,除了日本人就是非日本人㊂⑤虽然这种内外有别的观念有利于催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可发挥到极致却也养成日本人孤傲㊁冷漠和自私的民族性格㊂因此,日本的经济成就虽然被世界所羡慕,但日本民族却很难获得其他民族的爱戴和尊敬,获得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政治影响力㊂(三)危机意识催化了日本民族的侵略性恶劣的岛国地理环境,频发的天灾与匮乏的资源使日本人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㊂他们在积极向外国学习的同时却又对邻国广阔的大陆㊁丰富的资源与财富充满渴望,在借鉴了同为岛国的英国的经验后,日本人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㊂但出于强烈的危机意识,日本人更害怕被人入侵本国领土㊂不管是德川幕府时代,还是近代,日本人对外侵略总有 自卫 的理由,声称 进入 邻国是保卫日本的安全⑥㊂今天日本右翼为战争史翻案提出 自卫战争史观 也是如此㊂这不得不说是日本人在强烈危机意识下的一种应激表现,但也凸显出日本民族在危机意识刺激下滋生的侵略属性㊂甚至这样的危机意识还使得今天的日本对邻国中国的快速发展忧心忡忡,在渲染 中国威胁 的同时还构筑 对华包围圈 ,影响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友好发展㊂四㊁反思古语有云: 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㊂ 日本可谓是真正生于忧患并长于忧患之中,居安思危几乎成为日本民族的本能㊂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在推动日本崛起的同时,却又对其产生了不可否认的负面影响㊂而与日本一衣带水的中国在面对危机意识时,却有着不同的表现㊂与日本人的 神经质 相比,中国人可以说是一个缺少忧患意识Business㊃109㊀㊃的民族㊂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乏关于危机的思想理念,比如老子‘道德经“关于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的辩证思想以及唐代‘贞观政要“指出的: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等等,都表达了古人超前的危机防范意识㊂⑦但从总体上看,中国人还是缺乏忧患意识㊂反观历史,传统的危机意识并没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流,也未在中国的思维习惯扎根㊂历经诸多战争与灾难的中国人对于种种危机几乎已经熟视无睹,近乎麻木,因此才有近代以来诸多深感忧患的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机而奔走呼号,力图唤醒民众㊂究其缘由,还是因为我国 自秦以来就一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被高山峻岭和大漠海洋阻隔在欧亚大陆的东端,因地理条件限制和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影响,意识不到世界多种异质变化与中原文明并存的客观现实,因此缺乏历史紧迫感;同时由于内陆农业文明所具有的高度稳定性与凝聚性,故缺乏向外发展的内在动力㊂ ⑧当前,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我们也要居安思危,看到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㊂比如加强宏观调控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㊁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㊁完善社会保障以及伸张社会正义等等㊂当然仅仅正视矛盾还不够,适时制定出应对的策略,才能保证我国国民经济长期㊁稳定发展㊂以史为鉴,我们应当加强自身的危机意识,在新时代下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学习新知识,适应新改变,并以此为动力不断创新,才能以全新的姿态屹立于国际社会之中㊂(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注释:①㊀高富.危机意识与日本的文化特性[J].日本学论坛,2003.②㊀贾志明.略论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J].沈阳大学学报,2010(10).③㊀梦回大唐:战败的日本缘何频派 遣唐使 .宋丞策[EB/OL]http:///s/blog_4a9cb902010106bq.html2012.6.27④㊀高富.危机意识与日本的文化特性[J].日本学论坛,2003.⑤㊀周兴旺.日本人凭什么[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⑥㊀百度文库.浅谈近代日本对外侵略的原因[EB /OL], /view /a55316f19e3143323968932c.html 2012.8.7⑦㊀陈桂蓉.传统危机意识的现代价值及其反思[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6).⑧㊀陈奉林.近代日中民族危机意识的比较与思索[J].外国问题研究,1993(3).参考文献:[1]㊀贾志明.略论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J].沈阳大学学报,2010(10).[2]㊀陈桂蓉.传统危机意识的现代价值及其反思[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6).[3]贾志明.略论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J].沈阳大学学报,2010(10).[4]㊀孟晓旭.日本崛起的文化因素[J].当代世界,2012(6).[5]㊀应俊.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及其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6]㊀周兴旺.日本人凭什么[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7]㊀[日]森岛通夫.透视日本:兴与衰的怪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19-20.[8]㊀百度文库.浅谈近代日本对外侵略的原因[EB/OL],http://wenku./view/a55316f19e3143323968932c.html 2012.8.7[9]㊀梦回大唐:战败的日本缘何频派 遣唐使 .宋丞策[EB /OL] /s /blog _4a9cb902010106bq.ht-ml2012.6.27┈┈┈┈┈┈┈┈┈┈┈┈┈┈┈┈┈┈┈┈┈┈┈┈┈┈┈┈┈┈┈┈┈┈┈┈┈┈┈┈┈┈┈┈┈┈┈┈┈┈(下接第116页)四㊁西安商业综合体的设置标准西安商业综合体的设置与西安市商业体系发展密切相关㊂商业综合体是商业形态的一种高端复合化的类型,依据‘西安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04 2020)“,西安市商业体系分为三级商业服务网:表1㊀西安市商业网级别级别内容一级商业服务网中心商业区二级商业服务网区域商业中心㊁二环商业带㊁三环商业带㊁卫星城商业圈三级商业服务网市区商业中心㊁城镇商业区㊀㊀同时,根据商业分级设置的标准,在市级商业中心㊁区域商业中心㊁新城商业中心可以设置商业综合体㊂并将商业综合体的类型划分:城市级㊁片区级㊂(一)城市级商业综合体:建筑面积在50万平方米以上㊂项目一般选址于城市级别的中心区地带,城市及周边区域的消费群体,服务半径不宜超过8KM㊂是西安城市形象的集中展示,服务人口宜为50-100万人,核心服务人口为内城区与中距离郊区(半小时车程内)居民与办公工作人员㊁旅游者㊂(二)片区级综合体:建筑面积在10-50万平方米㊂项目一般选址于片区级别的中心区地带,主要利用交通枢纽带来的客流,吸引区域消费群体,服务半径不宜超过4KM㊂五㊁商业综合体的布局规划(一)规划原则1㊁合理性原则 基于合理的商区结构,考虑到周围市民的使用;合理的服务半径,明确的服务对象㊂2㊁市场化原则 基于商业主要为市场行为,通过合理的规划,引导商业服务设施符合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实现多方共赢㊂3㊁国际化原则 满足本地居民的使用,体现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提供便利旅游服务设施㊂4㊁特色化原则 引导其差异化发展,避免形成恶性竞争,突出城市的个性与特色㊂(二)选址的标准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在保证一定的利润率前提下,商业综合体要达到高效运营,必须满足:商区服务人口ˑ人均消费需求ȡ营业额的门槛规律,这就需要其所在区域提供:1㊁足够的服务人群;2㊁服务人口具有强大的消费能力㊂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考虑,第一,区位中心性原则,选址应位于城市中心㊁副中心㊁组团中心及特色中心;第二,商业原则 服务商区原则,选址应位于未来人口集中的合理商区中心;第三,交通原则,考虑其便捷性,优先考虑新建交通枢纽型综合站场(铁路站㊁主要轨道交通站㊁长途客运中心㊁旅游集散中心㊁公交换乘枢纽),以保障大量人流往来的方便㊂第四,功能原则 集聚性,都市产业功能集聚区,如科研㊁办公㊁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区㊂这类区域服务业发展高度集聚,对功能复合要求高㊂(三)布局规划在西安市商业综合体未来发展规模预测的基础上,参考国内诸多商业综合体的规模及布局,在西安板块经济㊁城市交通发展㊁商业发展的分析基础上,预测2020年,规划共布局47个商业综合体㊂其中近期布局26个商业综合体,远期布局21个商业综合体㊂(作者单位: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考文献:[1]㊀李晓刚城市综合体布局规划研究 以厦门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0年第12期[2]㊀王宁杭州城市综合体发展建设策略研究[J]现代城市,2009年第2期[3]㊀李蕾开放下的聚合_城市综合体的规划布局设计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第6期[4]㊀孙蔚蔚城市商业综合体与周边城市环境关联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
论美国对战后日本历史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 日本 ;战后历史
中图分类号 :K712.54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987(2018)03—0045—08
美 国在 战后 日本 历史 中留下 了深 深 的烙 印 。二 曾经风靡一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日本人似乎也以
战之后美 国对 日本 的影响,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 “成功者”自居 ,有些飘飘然不知其 3期
·历史学研 究·
鉴 于关 于战 后 日本 历史 的研究 也 已经 比较 深 入 ,还 果是 ,一方面 ,战后 日本安全保障(这是一个 国家最
鉴于历史发展 已经有了足够的沉淀 ,本文拟在结合 重要 的利益 )仰 赖 于 美 国 ,所 以对 美 国没 有底 气 ;另
族主义的立 场来攻击 日本对美国的从属关系 ,例如山 口顺 :《永久属 国输 :意法 ·廿 、 /7 二/ 灭j平和条约 ·日米安保 本雷》, <岛舍 2017 年 ;佐伯兽思 :《徒属国家输:日米戟後史 欺 瞒》,PHP研究所 2015年 ;副岛隆彦 :《属国 ·日本输》,五月害店 1997年 ,等等 。
如果剔除美国因素的话 ,战后 日本历史的轨迹
能够对 日本政治 、经济等施加较大的影响力 ,使之发 会 完全 不 同 。应 该说 ,美 国对 战后 日本 历史 的影 响 ,
生符合美 国期望的一些变化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 ,有 既有正面的 ,也有负面的 ,而且 ,二者还是相互转化
的学 者甚 至 将 日本 称 为美 国 的“附属 国”①。
本在经济上的成功引人注 目。其作为国际社会学习 有助于较好地判断 日本未来的发展趋势。鉴于国际、
西方 的“优等生”而被大力宣传 ,所谓 的“日本模式” 国内学界关于 日美关系的研究涌现 了大量的成果 ,
“美国化”与日本文化借鉴的历史考察
“美国化”与日本文化借鉴的历史考察【内容提要】从20世纪20年代起,在美国大众文化的影响下,日本社会出现了“美国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在二战之后更为显而易见。
美国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在日本向现代消费社会转变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给日本传统文化的延存与发展带来严重的考验。
具有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传统的日本,并没有被“美国化”,相反在保留本国文化传统的同时,从美国大众文化传播中吸取了很多有利于本国发展的成分或观念以及形成现代消费社会的动力资源。
日本是个善于向其他国家学习的民族。
纵观日本的历史,文化借鉴在日本发展进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随着20世纪美国在国际社会的崛起,其外向型的文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很大影响。
日本像很多国家一样,感到了美国大众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波,“美国化”遂成为日本维护传统的民族认同所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这种状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显得更为突出。
不过,日本具有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传统,美国文化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影响战后日本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日本并没有被“美国化”,相反在保留本国文化传统的同时,从美国大众文化传播中吸取了很多适应当地环境的成分或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讲汲取了形成现代消费社会的动力资源。
一二战前日本“美国化”的表现美国与日本中间隔着一望无际的太平洋。
在海上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两国之间很少有往来,19世纪中叶之前基本上相互都不甚了解。
日本向世界打开国门,与美国有很大的关系。
1853年和1854年,美国海军少将佩里两度率舰队到达日本海岸,最终迫使日本签署了《日美亲善条约》。
从此以后,日本放弃了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走上了一条向世界开放的道路,成功地从西方国家借鉴到本国发展所需要的东西。
美国着名学者小约瑟夫·奈谈到这一点时指出:“日本是19世纪向全球化开放自身的第一个亚洲社会,成功地借鉴了世界其他地区的经验。
”(注:Joseph S. Nye Jr.,“Asia’s First Globalizer,”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3, ,Autumn 2000, )美国迫使日本打开了国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的占领政策与日本历史反思孟庆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日本政府从未对其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有过正确、深刻的认识。
日本一些人一直不承认战败“投降”,只提“终战”,极力回避侵略事实,千方百计掩盖、甚至歪曲二战历史,在战争根源问题上一直没有进行认真彻底的反省。
近年来虽然开始承认其侵略和殖民统治周边国家的事实,但依然缺少谢罪和反省的诚意。
作为战后单独占领日本的美国,对日本具有主宰性的影响。
对于战后日本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稳定,美国政府和美国占领当局的积极作用固然不可否认;但对于日本政府和国民至今未能对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和责任进行深刻的反思,美国自然也难辞其咎。
独占政策的双重作用美国早就谋划独自占领日本。
杜鲁门总统在日本投降前夕就已做好独占日本、防止苏联势力进入日本的准备。
1945年8月底,麦克阿瑟率40多万美军进驻日本,控制所有的主要城市和战略中心,将日本完全置于美国的控制之下。
战后初期美国的对日占领政策服务于其远东政策的大战略,主要有防范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和阻止共产主义在远东的扩散两大目标。
美国出于上述战略利益考虑,对日本采取了既打击又利用的政策方针。
美国人大权独揽的盟军司令部在日本实行“间接统治”,麦克阿瑟成为日本的“太上皇”。
无论是军事、政治、经济,还是以外交、思想、文化而言,美国都是决定战后日本政体乃至全部命运的主宰者。
纵观美国远东政策的变化及其随之进行的对日占领政策的调整,美国独占日本具有明显的两重作用。
进占日本之初,美国占领当局还能认真执行中、美、英《波茨坦公告》的规定,推行以使日本非军事化和民主化两大原则为指导思想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为了根除日本的战争潜力,“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美国在日本推行了民主化改革,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两个领域,基本上割除、改造了日本最富侵略性的机制和势力。
麦克阿瑟直接干预制定了《日本国宪法》。
在美国占领军主持下,日本军国主义势力遭到沉重打击,约4200名战犯嫌疑人中,约2500人被判刑,700余人被处死。
这些措施对于摧毁日本战前军事封建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从而为战后日本资本主义的平稳发展扫清道路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在客观上有利于日本民主力量的发展。
西方学术界普遍认为,美国的日本战后重建政策和措施是成功的,特别是在日本这样一个社会,其文化传统、民众心理和思维方式与西方截然不同,但在战后很快实现了政治和社会稳定,基本上实现了民主化改造的目标,并形成了稳定的民主制度。
二战后,在日本周边没有能够真正影响美国对日重建政策的国家和力量。
日本在国际社会没有同情者,“整个亚洲都对日本充满了憎恶;他们在世界上唯一可能的朋友是美国”。
毫无疑问,美国有足够的力量对日本施加影响。
但在改造日本的过程中,美国并没有利用自己在日本的主宰地位,使日本对历史进行应有的、有利于地区和平的反思,对因侵略战争给亚洲周边和其他国家造成的伤害进行深刻的反思。
可以说,日本反省不力,军国史观复活,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日本的袒护和怂恿难辞其咎。
总的来说,美国对日占领实行的是一套实用主义政策。
在进行民主化改造的同时,为了服务于反共目的,美国又在政治上强化日本的保守势力。
结果是天皇制得以保留,旧制度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未被彻底摧毁;从1950年7月到1951年8月,先后有9万多名军国主义分子被解除“整肃”,恢复了公民权,为其得以重返政坛铺平了道路,因而军国主义的流毒远没有肃清。
在美国占领日本后期,由于美国对日政策变为扶植,使得对整个日本民族来说,战争责任问题被掩饰起来了。
日本战后一直否认犯有战争罪的首要原因,应归咎于包括独占日本在内的战后美国远东政策。
东京审判留后患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虽然由多国法官组成,但审判始终在美国的控制之下。
不仅如此,驻日盟军司令麦克阿瑟被授予重权,享有“对法庭判决有核准、减轻和改变但不予加重之全权”。
美国出于自己的战略需要,战后不久即转而对日本实行特殊的扶植政策,没有坚持认真执行关于严惩战犯的决议,也没有彻底清算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
首先,由于美国的宽容和默许,东京国际法庭没有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
早在二战结束前夕,中、英等许多国家都要求将裕仁天皇列入甲级战犯,美国却不表态。
联合国把天皇与希特勒、墨索里尼同列为战争的最高责任者。
许多事实证明天皇也是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罪魁祸首,就连东条英机的供词都几乎使天皇受到起诉。
此外,就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的1945年11月,天皇还竟冒天下之大不韪,驱车到靖国神社参加“招魂祭”,为在侵略战争中亡命的军人招魂。
尽管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多数法官,包括印度法官巴尔、庭长韦伯等都认为天皇有罪,但麦克阿瑟却决定对裕仁不予起诉(而这实际上是总统杜鲁门的决定),更谈不上被审判和判刑了,天皇因此就成了漏网的“大鲨鱼”。
其次,一大批重要战犯没能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还受到包庇,经济寡头更是逍遥法外。
看看出庭受审的被告便可一目了然:受到审判的只有政治家、军人和思想家,而支持和推动侵略战争的垄断组织的财阀们却逍遥法外。
军人中,被确定为甲级战犯的70人中只有28人受审,其余的皆被麦克阿瑟释放;至于经济财阀,麦克阿瑟更是在1947年8月30日下令释放了日本主要战犯中的垄断大亨,让其重操旧业,继续把持日本的经济命脉。
这些人日后重返政坛,成为日本顽固坚持其战争史观,不认错、不反省的重要力量。
再次,美国还包庇日本战犯。
为了独占731部队在中国进行细菌战的有关资料,美国当局把部队长石井四郎中将及其部下一律豁免,不予起诉,致使与此有关的战犯无一受到清算和惩罚。
一些资料显示,731部队曾对太平洋战争中的英美战俘进行细菌实验。
根据1986年9月美国举行的国会听证会的证词,二战时的美国战俘曾做过731部队的试验品。
关于这件事,“日本对此长期不予承认,美国政府则隐瞒不说”。
被当作试验品的美国战俘在战争结束后被送回家时被告知,“要对其经历过的实验守口如瓶”。
听证会后,美国陆军一名发言人称,美国没有“文件证据能确凿证明”美军战俘曾做过731部队试验品的说法,因为所有有关731部队的记录都在20世纪50年代末交还给了日本政府,美国没有保留副本。
1950年3月,驻日美军当局决定:在刑期期满之前,释放所有日本国内的在押战犯,从而破坏了国际法庭审判所应达到的效果。
无数事实证明,由于美国的控制和干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存在缺陷,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和处理异常宽容,对战犯及其罪行的清查很不彻底,明显存有诸多历史遗憾和缺失,因而给日本的历史反思问题留下了极大后患,主要体现在:在数以千计曾被起诉和从未被起诉的日本战犯中,有许多人日后重返日本政界、军界、财界并担任要职,这不仅使日本政府战前和战后具有很大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而且还培植了一股很大的势力,为日本政要不承认侵略战争创造了重要条件,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放弃赔偿失反省机会让日本进行战争赔偿绝非单纯的物质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物质赔偿起到教育和惩戒的目的,使日本反省战争,达到痛改前非、不再重蹈覆辙的目的。
占领之初,美国对日本赔偿问题持比较严厉的态度,曾有过通过战争赔偿最大限度地削弱日本军事潜力、彻底根除日本战争能力的想法,具体措施是利用赔偿使日本周边各国复兴起来,以制约日本不再发动侵略战争,使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不受威胁。
但随着美国远东政策的调整,加上独占日本的有利条件,美国的赔偿政策经历了从最初积极、坚决的拆迁赔偿,到逐步减少并宣布停止拆迁赔偿、甚至放弃赔偿的过程。
1945年7月美英中联合发表的《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只是提出了日本战争赔偿的指导原则,并没有规定具体的赔偿数额、赔偿方式以及由谁来决定,这就为战后美国主导和操纵日本的战争赔偿埋下了伏笔。
美国政府1945年9月发表的《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方针》,即包括使日本以实物支付赔偿等基本原则。
但随着美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美国的远东政策和对日政策发生了变化,由削弱打击转而扶持日本,于是大大放宽了对日本的战争赔偿政策,具体体现为多次削减日本的赔偿。
1945年12月,美国政府发表的比较严厉的《日本赔偿即时实施计划》,明确规定禁止日本的生活水平超过它侵略过的亚洲国家,建议其生产规模维持在1926—1930年的水平。
1948年2月,美国把日本赔偿计划的规模降至1945年12月赔偿计划的67%。
1948年4月,美国又计划把日本的赔偿范围和赔偿数目大幅度削减至1945年计划的26%。
1949年5月初,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13/3号文件,取消先前的赔偿分配原则,停止实施拆迁赔偿方案。
1951年9月,美国操纵的对日媾和旧金山会议签订《对日和约》,对日本实行彻底的松绑,把日本的战争赔偿,从最初的惩罚性“拆迁赔偿”变为日本和索赔国之间平等协商的“劳务赔偿”。
如此,战争赔偿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索赔国与赔偿国的权利和义务成了平等协商关系,使战胜国失去了迫使日本赔偿的强制手段。
此后,在美国的干预下,日本同菲律宾、台湾当局、韩国等解决了赔偿问题。
至1976年,日本对亚洲各国的战争赔偿问题终以特殊方式解决,日本政府宣称:除了北朝鲜外,“国家赔偿责任已结束”。
日本的战争赔偿问题依照美国的意志以特殊方式解决,维护了美国的远东利益乃至全球利益,但对日本的反省却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没有让日本进行认真的战争赔偿,不但客观上使日本政府及民众混淆了正义与非正义、侵略与反侵略之区别,更使日本政府失去了以侵略战争为教训,进行真正、深刻反省的机会。
不闻不问终无益对于日本历史问题,美国曾一度起过较为积极的作用。
但很快,美国就为了自己的战略利益,对日本歪曲、篡改历史的错误言行开始采取沉默、不介入、不闻不问、以至听之任之的态度。
对于日本政府和民众的历史反思、特别是对二战的反思,美国几乎没有施加任何影响,实际上助长了日本否定侵略历史的歪风。
本来,凭借独占日本的绝对主宰地位和对日本政治、经济、外交等诸方面独一无二的巨大影响,对于日本的历史反思以及与亚洲受害国的双边和多边关系,美国本可更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但实际上并无多少作为。
在教科书问题上,占领期间,美国为日本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允许民间编写教科书。
1946年9月至1947年1月,日本按照占领军总司令部指令制定的中小学和师范学校用历史教科书,是战后第一次对战前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提出了批判,但此种正确的历史观并不代表日本政府,只是执笔的学者们的历史观。
此后,日本文部省一直企图通过教科书检查制度,淡化教科书中有关日本侵略战争的论述。
美国对德国的教科书进行过干预,对日本则不然。
1982年,美国与德国通过协商,提出了“有关教科书指南”的劝告,在学校教育中努力致力于重视批判纳粹时代的教学。
在靖国神社问题上,在美军占领下,靖国神社这个“军国主义思想支柱”曾被降为一个普通的宗教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