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

合集下载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鉴赏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鉴赏

一、概述北京,一座充满着诗意与历史厚重的城市。

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与诗作,他们的作品为这座城市增添了诗意与韵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鉴赏,探寻这些诗作背后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

二、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特色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一方面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融合了现代文化与时代精神。

在这些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热爱与独特理解,同时也体味到诗人对生活、人情与自然的感悟与表达。

三、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的题材与形式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涵盖了丰富多彩的题材与形式。

有的诗人以京城的胡同、古迹、名胜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这座城市的风貌与韵味;有的诗人则以都市的现代生活为切入点,以充满现代感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对北京的情感与思考。

这些丰富的题材与形式,丰富了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的内涵与魅力。

四、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作品推荐1. 钟南山的《北平之秋》北平之秋,天高云淡,层林尽染。

这首诗以钟南山独特的意境描绘了北京秋天的美丽景色,展现出了诗人对北京秋天的深厚感情。

2. 海子的《夜泊牛渚怀古》夜泊牛渚怀古,江枫渔火对愁眠。

海子以怀古之情,写尽了牛渚江边夜晚的幽静与哀愁,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

3. 宋美龄的《长安秋夜》长安秋夜,梧桐落尽,银汉横空。

宋美龄以长安为题材,以婉转的语言描绘了秋夜的宁静与婉约之美,展现了诗人对故都的眷恋与向往。

五、结语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是一座城市的心灵之声,是一段历史的延续和传承。

通过对这些诗作的鉴赏,我们更深刻地领略了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与魅力。

愿我们能够继续珍惜与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永远绽放光芒。

六、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表达形式,更是一种对北京城市文化的诠释和传承。

这些诗人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悟,通过诗歌来描绘、赞美和抒发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热爱和情感。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1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1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
此诗作于1968年,作者食指为上个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诗歌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本首诗所用语言朴实,亲切自然。

如:“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淳朴的语句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诗人还运用拟人、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如:“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最后的北京”。

这些都增强了本首诗歌的感染力。

诗人把北京比作妈妈,抒发了对北京的依恋之情,让“她”永远记着自己。

第1节直接点明诗人要告别北京。

第2节从“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可见火车已经开动。

渲染烘托出诗人对故乡,对家人的眷恋和不舍;对未知的前途的迷惘与恐慌。

第3节“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写出离家的诗人,感觉自己的前途就像风筝一样飘摇不定,同时又希望风筝的线绳在母亲手中,自己不至于迷失方向。

第5节传达出诗人的心声:自己要被北京、被故乡抛弃,此后将到异地漂泊谋生(无依无靠)。

表达出诗人的失落伤感。

第6节“这是我最后的北京”中的“最后”表明诗人不再回来。

这首诗通过对火车开动这一特定场景的描绘,把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鉴赏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鉴赏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鉴赏食指的诗质朴明了,在十分经济的篇幅里,包容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往往能给人以较多的想象空间,因此,特别受到同时代青年人的喜爱。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体现了这一特色。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首诗写的就是离别。

全诗共七节,第一、二、五节主写所见所闻,其余几节主写即时的感受;七个诗节之间依次交错,相互迭现,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即将离别亲人的知识青年们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心理活动,生动地表现了发生在本世纪60年代末北京火车站那稍纵即逝的一瞬,令人回味无穷。

诗歌一开始,诗人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样富有力度的排比句式,诗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鉴赏。

重重地推出了“四点零八分”这一列车启动的特殊的时刻,给人以深深的印象。

这些十七八岁的“学生娃”,昨天还在校园里,在父母的怀抱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今天却要告别亲友,远离家乡,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独立生活。

这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他们在想些什么?这正是诗人极力想要表现的东西。

但诗人并没有用更多的语言来作细琐的描述,而只是以“手的海浪翻动”六个字轻轻点到,渲染站台上送别的人之多;又以“汽笛长鸣”暗示列车即将开始启动。

但人们却可以从寥寥数语所给予的形象意蕴中想见,在这个亲人即将分离的时候,车站一定有许多人,亲友的叮咛嘱托,干情百态。

第二节紧承头一节,表现列车开动时“我”的感觉。

车轮转动了,可“我’真件没有觉得车在动,而是“高大的建筑”在“剧烈地抖动”。

乍一看,似乎只是一种相对运动的结果,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细细地品味一下“吃惊”的眼神和“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惘然,就不难看出,“我”此时此地的所思所感。

接下来的几节对此作了生动的描述。

|诗人化用“慈母手中线”的意境,把特定时代的离别之情用“心的骤然疼痛”来形容,并解释为:“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进而巧妙地把自己的心比喻为风筝,把风筝的线绳交给母亲,使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在“两点一线”的联系中物象化了。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2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2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2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
九年七班陈朱涵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四点零八分,诗人离开北京到山西插队,“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成为诗人和众多知青的命运的记号。

本诗写出了诗人告别北京时的悲痛场景,抒发了自己瞬
间的内心的感受。

本诗的第一节描写了火车即将出发,车站人山人海的特点。

从本节中的“一片手的海浪
翻动”中的“海洋”形象的体现了这一特点。

第二节中的“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一句可以看出火车开动
时,诗人离开北京的茫然和对未来的恐慌。

第三节中,诗人把自己比喻成风筝,而风筝的线就在母亲的手中,表达了诗人对故乡
和亲人的依恋之情,本节“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运用了暗喻的手法。

第四节的“不得不”写出了诗人不由自主地探出车窗与亲人告别。

体现出诗人已经从茫然
中醒来,面对现实的情景。

从第五节写出了诗人的无比失落,“卷”字写出了诗人的漂泊不定和无依无靠,“缓缓”一
词写出了诗人的不舍之情。

第六节中的“永远记得我,妈妈啊母亲!”是倒装句,体现了诗人离开北京是沉痛的心
情。

第七节中的“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是诗人的自我安慰,体现了诗人的不情愿。

“最后”体现诗人对自己以后人生道路的茫然。

全诗体现对这个时代的极大不满。

历史的瞬间 撕心的伤痛——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

历史的瞬间 撕心的伤痛——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

历史的瞬间撕心的伤痛——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浪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物,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

我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食指的名字对许多人是陌生的,但他的确是一位有特殊重要地位的诗人。

他的诗在六十年代末就以手抄的形式在青年中辗转,滋润了一颗颗失血的心。

而且他的诗还启发了后来《今天》的那些诗人。

这里选的作品,就是他早年写的。

虽算不上准确意义上的“朦胧诗”,但它们却是启发朦胧诗的先导,是功不可没的。

这首诗是诗人写在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日的。

当时的祖国阴云密布,邪恶的力量砅崖转石。

整整一代青年被迫离开生养他们的北京,就要到遥远的边疆抛洒那盲目的热血了。

诗人是清醒的,他将痛苦的别情发而为诗,紧紧围绕在“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一特定的时空,抒发了当时许多人共有而不能表达的彻骨之痛。

诗中用了一些细节,是异常生动传神的。

如火车开动的一刹,“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物,/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这既是视觉的印象,又是心理的感受。

还有“我”的心感到了难忍的绞痛,是对亲人的爱和留恋使然。

但如果这样说,就不能更细微更深入地传达痛苦的体验。

诗人说“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接着由“线”联想开去,“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真是言辞剀切,热血灼人。

诗歌中的描写,一定要具体细微,这样不仅是为了逼真,而是只有准确的细微的事物才容易被读者领悟,激发他一道进入诗的情感系统中去。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VS
激发情感共鸣
通过对北京这一城市的细腻描绘,诗歌激 发了读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产生强烈 的情感共鸣。
诗歌的传世价值与文化意义
记录历史瞬间
诗歌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特定历史时刻下的北京,为后世留下了 宝贵的历史见证。
传承文化基因
诗歌通过对北京文化的挖掘与表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这是四点零八分 的北京》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诗歌背景介绍 • 诗歌的文学特点 • 诗歌中的主题解读 • 诗歌的影响与价值
01
诗歌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诗人身份
食指是中国当代重要的诗人之一 ,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敏锐的 社会触觉享有盛誉。
创作特点
食指的诗歌常常以朴实的语言抒 发深沉的情感,对时代变迁和社 会现象有着深刻的洞见。
诗歌中透露出对时代变迁的无奈与 感慨,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一种 不安与期待。
人生的思考
通过对北京的描绘,诗歌引发了读 者对人生、时代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传递出一种沉郁而又充满希望的 情感。
02
诗歌的文学特点
独特的意象பைடு நூலகம்现
意象新颖
诗歌中运用了许多新颖的意象,如“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烟囱”、“渔船”等,这些意象给读者带来了新鲜的视觉 和感官体验。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该诗创作于一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时 代,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 。
个人经历
据说食指在创作这首诗时正身处北京 ,亲身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喧嚣与变迁 ,从而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诗歌主题与情感
告别与眷恋
诗歌通过描绘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告别以及
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2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2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本诗写作者离开北京,车站离别的情景。

一:多次强调时间,地点,与题目呼应,说明这是一个作者永远铭记,作为人生转折点的时刻。

使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告别场面的宏大壮观。

二:作者麻木地坐在即将离开的火车上,迷惘,失落,恐惧等情感一起涌上心头。

他为事情的突然发生改变了他的命运,却又不知等待自己的是什么而感到不知所措。

三:作者想到了劳苦的母亲。

自己即将远远地甚至可能是永远地离开母亲,作者为此感到对母亲的深切的思念和离开母亲的痛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亲一针一线密密缝制的衣服,成了游子身上的网,将游子紧紧地缚着,并深深刺痛游子的心,勾起了作者对离别的心痛。

作者一连使用两个暗喻,表明自己无论走到那里,飞得多远,心都挂念着母亲,有着这样的精神力量来鼓励他面对今后多舛的命运,作者更是对母爱眷恋不舍。

四:离别伤怀之情无法遏制,令人窒息,作者终于从迷茫中清醒,回归现实,最后一句与上文呼应。

五:“卷”字写出了送别的声势浩大,而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此产生了强烈对比。

列车缓缓地开动,作者感到不情愿的心情越来越强烈,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听任现实。

六:作者就要离开了,却又不愿离开,难舍难分,内心的情感全在这最后的一刻迸发,作者的呼喊感情真挚,而又失落悲凉,突出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最后一节,作者离别的悲凉和无奈更到了极致,惶恐不安,未来的迷茫迎面扑来,“最后“二字写尽了作者内心的迷惘和恐惧。

另外,诗中在写火车发动,开出车站时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角度。

以自己和火车为静,通过相对,外界便成了动。

虽没有正面写,但是仍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写出了作者坐在火车上的麻木和茫然。

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直接强烈。

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阅读理解

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阅读理解

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阅读理解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1968年12月20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洋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我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我的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视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是我的最后的北京注:(1)食指,本名郭路生,当代诗人。

(2)上山下乡:20世纪60-70年代末,知识青年到祖国的农村去改造和学习。

1.朦胧诗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2.根据诗歌的阅读,可知错误的一项是()A.韵:诗人受到了现代诗的影响。

很注意诗的韵脚变化,几乎一韵到底,显得非常流畅。

B.情:全诗出奇地冷静、客观,与当时的号召截然相反,至今读来,仍令人耳目震惊。

C.理:以一个个体所具有的内在心灵轨迹,与那个时代一起,被人永远记忆。

D.志:“我”最终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北京,毫不留恋,毫不柔情,因为祖国在召唤。

3.结合时代背景,赏析诗题“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的妙处。

【答案】1.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

2.D3.(1).题目以具体的时间、地点组成,看似简洁明了,但实则唤起了经历过的人的强烈共鸣,又使不明所以的我们产生了阅读兴趣。

(2).“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点明了分别的地点是“北京”,表达了青年们对家的不舍之情。

(3).“四点零八分”,一是凸显时间之早,更能凸显分别时内心的不舍与伤感;二是凸显时间之具体,诗人捕捉住火车开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把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和恐慌,都集中到“四点零八分”这一瞬间,使这一瞬间浓缩了一个特定的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诗题《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取自诗的头一句。

它除了表示时间和地点这两个基本事实外,还隐含着第三个事实: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刻。

这首诗写的是一次离别,但通篇没有点明究竟是怎样的离别。

不过,有历史感的细心的读者从诗的写作时间“1968年12月20日”,可以觉察出这次特殊离别的端倪。

因为就是在1968年底,从北京掀起了一场波及全国、影响到千家万户的上百万青年上山下乡的狂潮。

本诗反映的就是这次不同寻常的离别。

第一段中“一片手的海浪翻动”,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种不寻常的气氛。

全诗写得简明平易,字面并不难理解。

诗的第二段写道:“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我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火车已经开动,“我”知道自己就要告别至爱亲朋,告别家乡北京,前往“广阔天地”中的某一地点。

然而,为什么“我”又“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实际上表达了当时青年的一种迷惘心态。

在当时那样一个特定环境里,对作者、对全国所有的人来说,命运和前程都成了捉摸不定的东西。

诗接着写道:“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唐朝的孟郊曾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诗句,自古以来,母子之间就有一种天然的、永远割舍不断的感情。

可以这样说,每一个游子的身后都有一双慈祥的目光在注视,都有一颗慈爱的心在惦念。

以上两句诗中,我们可以体味出作者告别母亲时的那种穿透心胸似的疼痛!“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这两句和第二段有着一种内在联系。

风筝在以往诗人的笔下,象征着漂泊不定、前途未卜的命运,而在本诗中这一意象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那时,不是作者一个知青的心,而是所有知青的心变成了风筝,不是一个母亲而是所有的母亲都在拉着风筝的线绳!事实上,拉着线绳的母亲们也并不能真正掌握线绳!请看——“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在那个年代里,是没有人能够充当自己命运的主人的。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鉴赏现代诗歌,品味本诗深刻主题。

(2)、过程与方法:放在时代大背景来理解诗歌深刻内涵,强调思想性;反复朗读,突出诗歌的音乐美,品味富有弹性与张力的诗歌语言,强调人文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深刻的人性关怀。

【教学重点】:(1)、品味本诗“时代悲剧性”的主题(2)、感受诗人深刻的人性关怀,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诗的本质。

【教学难点】:本诗幻觉意象的组合,本诗的作者食指是一个异常敏感的诗人,在他的诗中有很多的幻觉意象,这和以前的意象是不同了,解析幻觉意象的组合,体会诗歌对生活的概括力性和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968年12月20日下午四点零八分,一列火车缓缓驶离了北京站,后来被称为知青诗人第一人的郭路生(食指)就坐在这列从北京开往山西汾阳的火车上。

当时只有20岁的他面对火车将启,亲人泪洒而别的场面,情绪一下低落下来,“送别的场面并不浪漫,更多的是一种前途未卜的心情。

”火车开动后,朋友们就对食指说,“我们给你腾地方,你安心写诗吧。

”食指没有辜负大家的好意,一首让无数知青落泪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是在颠簸的车厢里写成的。

两天后,当食指在杏花村的宿舍朗诵刚刚修改完毕的这首诗时,两个女知青夺门而出,失声痛哭。

我们不禁要问:1968年在中国大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食指读完这首诗,两位女知青会失声痛哭?我们首先请出历史科代表,让她来告诉我们1968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听完了简单的背景介绍,我们了解到,食指1968年到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但“牧童遥指”的乡村并没有诗意的美好,繁重的体力劳动反而打击着诗人敏感的神经和脆弱的身体。

一些曾经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人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作家,如史铁生,叶辛,梁晓声,张承志,张抗抗等,他们都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知青文学。

然而,更多的知青则永远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他们在九十年代的下岗潮中更是首当其冲,经常被工作单位裁减而失业。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鉴赏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鉴赏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鉴赏食指的诗质朴明了,在十分经济的篇幅里,包容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往往能给人以较多的想象空间,因此,特别受到同时代青年人的喜爱。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体现了这一特色。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首诗写的就是离别。

全诗共七节,第一、二、五节主写所见所闻,其余几节主写即时的感受;七个诗节之间依次交错,相互迭现,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即将离别亲人的知识青年们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心理活动,生动地表现了发生在本世纪60年代末北京火车站那稍纵即逝的一瞬,令人回味无穷。

诗歌一开始,诗人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 这样富有力度的排比句式,诗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鉴赏。

重重地推出了“四点零八分”这一列车启动的特殊的时刻,给人以深深的印象。

这些十七八岁的“学生娃”,昨天还在校园里,在父母的怀抱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今天却要告别亲友,远离家乡,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独立生活。

这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他们在想些什么?这正是诗人极力想要表现的东西。

但诗人并没有用更多的语言来作细琐的描述,而只是以“手的海浪翻动”六个字轻轻点到,渲染站台上送别的人之多;又以“汽笛长鸣”暗示列车即将开始启动。

但人们却可以从寥寥数语所给予的形象意蕴中想见,在这个亲人即将分离的时候,车站一定有许多人,亲友的叮咛嘱托,干情百态。

第二节紧承头一节,表现列车开动时“我”的感觉。

车轮转动了,可“我’真件没有觉得车在动,而是“高大的建筑”在“剧烈地抖动”。

乍一看,似乎只是一种相对运动的结果,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细细地品味一下“吃惊”的眼神和“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惘然,就不难看出,“我”此时此地的所思所感。

接下来的几节对此作了生动的描述。

|诗人化用“慈母手中线”的意境,把特定时代的离别之情用“心的骤然疼痛”来形容,并解释为:“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进而巧妙地把自己的心比喻为风筝,把风筝的线绳交给母亲,使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在“两点一线”的联系中物象化了。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1_教案教学设计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1_教案教学设计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1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赏析】该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国家早日统一的愿望。

前两句写黄河的绵长、泰山的高耸,赞美了中原沦陷区山河的雄伟,对其长期沦于敌手深感痛心。

后两句写人民在沦陷区眼泪流尽,年年盼望宋朝的军队能够救民于水火之中,可年年盼不到。

表达诗人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置故土百姓于不顾的南宋统治者表示了强烈的谴责。

诗人终生未见河、岳,遗民世代盼望王师,南北两地要求恢复统一的心情是一脉相通的。

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骤(zhòu):1.(马)快走。

如:驰骤。

2.急速。

如:暴风骤雨。

3.突然;忽然。

如:天气骤变。

本文取此义。

缀(zhuì):1.用针线缝合。

如:缝缀。

2.组合字句篇章。

如:缀辑。

3.装饰。

如:点缀。

棂(líng):旧式房屋的窗格。

如:窗棂。

二、词语识记骤然:突然。

吃惊:受惊。

三、预习效果反馈1.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连在一起有何蕴意?2.“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是何意思?3.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4.诗人表现的是一种什么心情?ⅲ.课堂跟进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1.本文选自,作者,原名,被称为第一人。

2.本诗写于年,诗中描述的是诗人告别到插队的情形。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一)板书设计迷惘,失落离开北京——抒写依恋之情清楚,明白(二)段落层次1.第1节:开门见山,写时的情景。

2.第2~5节:表达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和离开时的感受。

3.第6、7节:直抒自己对北京的之情。

(三)写作特点词语运用:语言朴实,亲切自然。

如“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淳朴的语句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中心表达:文章通过对火车开动这一特定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

表达方式:诗人通过对火车在四点零八分开动这一历史瞬间的放大,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通过对个人遭际的速写式的记录,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一代人的情感之殇——解读《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代人的情感之殇——解读《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2018.04一代人的情感之殇——解读《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学校王惠食指在写《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之前,写过一首《送北大荒的战友》,“不是带走思恋和痴情的白帆渐渐远逝/也不是普通列车满载旅客奔送关东/是时代的列车向着光辉的未来前进/是党的血液沿着钢铁的动脉奔腾所以不该也不能用眼泪为你们送行/而应该鼓起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因为这是鼓励一个初步的儿童/迈开步伐走向光辉壮丽的前程”。

这首诗基调昂扬,催人奋进。

命运弄人,食指也成为上山下乡的一名知青,在他离开家乡北京去往插队的山西杏花村的列车上,他写出了打动人心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首诗没被时代所裹挟,而是在时代洪流中发出了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这是一代人的情感之殇。

读之至今让人感动,为之动容。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在车站离别时的场面描写,这不是“死别”,但是甚于“死别”的“生离”。

知青连户口都要迁到下放地,谁又能把握明天?诗歌一共7节,总共描写了6个生离的场面。

第1节:刺耳惊心的生离;第2节:突兀不知的生离;第3节:刺心疼痛的生离;第4节:突然醒悟的生离;第5节:卷走车站的生离;第6、7节:唯恐失去的生离。

诗歌第1节“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洋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突出强调“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写道:“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二、合作探究
1.赏析余秀华诗歌《我爱你》
《我爱你》
分 析 人
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 皮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特 点 、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 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诗歌。这人间情事
食指
食指
余秀华
一、自主学习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尖利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我的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表露自己的心声,写出美和 生命体验、思想情感都是诗!
3.讨论:结合食指、余 秀华生活的年代,分析 其诗表现他们什么情怀?
食指诗歌——体现一代人的思想情怀:关注国 家未来、民族命运
洪钟大吕式
余秀华诗歌——表现自己的情感愿望和独特的 生命体验
余秀华说:一个人应该如何爱国,我始终认为是 提高个人修养,做好本职工作,不然你拿什么爱 国?雷锋是爱国的,他也只是做好了本职工作; 张海迪是爱国的,因为她鼓励了许多人;我想我 也是爱国的,除了我不会花言巧语。我的爱国是 好好生活。我想,一个国家看到人民都安居乐业, 这就是最大的欣慰了。
四、作业布置
1.查阅国家强盛的视频、新闻、资 料,享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2.修改诗歌,充分展示我们的家国 情怀。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三、学以致用

从诗人食指先生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论现代诗

从诗人食指先生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论现代诗

从诗人食指先生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论现代诗从诗人食指先生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论现代诗诗歌必须从实际出发,从现实着手,从原始和直白的朴实开始,远远要比那些外表漂亮,语言华丽的长篇“史诗”要好得多,有人总在撒发一些现代诗歌要走向消亡,走向低谷,走向没落的言论,我觉得,诗歌文化滋生的土壤本就已含有抵抗一些外来侵蚀的能力,况且,热爱诗歌的人,将诗歌当成生命的人,很多很多!红袖存在的审核问题,一直都在束缚和困扰着筒子们,有很多人在质疑为什么,自己觉得写得很出彩的诗歌,不仅仅没有被飘红,反而被枪毙,或者干脆就是退稿呢!我觉得这反映的有几个方面:首先,我们要从自身找缺点,是不是我们偏离了诗歌的主题,游离了母体,或者功底真的是略为单薄呢。

其次,也许,审核的编辑们各有对诗歌的理解和诠释吧。

现代诗歌的发展,不仅没有停滞,我反而觉得有了质上的飞跃,最近,忙里偷闲翻阅了诸多前辈的诗歌,也看了不少我们这一代人所崇尚的“新现代诗歌”。

我发现,无论是在诗歌的意象上,形态上,语言的表达和心理变化的综述上,前辈们诗歌里那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自然朴实的话语,美妙婉转的手法,都是我们比较欠缺的,这里我要举例说明一下,诗人食指先生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洋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历史的瞬间 撕心的伤痛--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

历史的瞬间 撕心的伤痛--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

历史的瞬间撕心的伤痛--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

姚国建
【期刊名称】《阅读与写作》
【年(卷),期】2003(000)006
【摘要】食指,原名郭路生,原籍山东。

1948年生于北京一个干部家庭。

6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并参与多个地下文艺沙龙的活动。

他的早期作品曾广泛流传于插队知
青和都市青年中,因而被称为“文革中新诗歌第一人”。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所写的情境、时间和地点都是十分明确的。

1968年12月20
日下午4点零8分。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姚国建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5
【相关文献】
1.艺术再现历史的瞬间--陈坚油画《攻克娘子关》赏析 [J], 滕媛媛
2.定格历史瞬间——陈坚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赏析[J], 滕媛媛
3.柏林犹太博物馆:震撼人心的历史瞬间 [J], 郑珊珊;
4.食指“地下诗歌”的价值--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相信未来》为例[J], 丁燕燕
5.以自己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感知——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读 [J], 李晓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学习目标:1.进一步有感情朗读课文。

2.体会诗人在离开北京一瞬间独特的内心感受。

3.学习现代派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理解离开北京那一瞬间的感受。

学习难点:体会深刻而含蓄的诗歌主题。

课前准备:小黑板学习过程:第一课时1.请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精彩片段赏析(1)第一诗节:作者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开头是有深刻用意的,它隐含了三个事实,是哪三个呢?(朗读时应注意突出这个特殊的历史瞬间)(2)第二、三诗节:蒙太奇式的幻觉。

A.在汽笛声中,为什么作者感觉“北京车站剧烈地抖动”?作者又为什么“吃惊”“不知道发生什么”?通过分析,你能找到诗中有哪些“幻觉意象”?幻觉”意象的组合你认为有什么作用?B.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句诗化用了那位诗人的名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有什么作用?(3)作者为什么将自己比喻成“风筝”?(4)第五诗节:物我颠倒的错觉。

“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是作者真实的感受吗?这一感受对诗人意味着什么呢?(5)结尾:最后的诀别。

“这是我的北京”作者为什么说了两遍?为什么要强调“最后”这个词?3.拓展延伸听《相信未来》鲁迅与食指的点评:20世纪,在整个世界都在快速发展的时候,我们却整整浪费了80年,在为我们主义的正确与否,政党的合法地位而无休止的上演尔虞我诈的勾当,几代人为虚无的政治牺牲了他们宝贵的青春。

政治家在大谈主义的时候,却忽略了最普通的人性,当政治权力者们制造的所有神话都褪去了绚烂的光彩,显而隐藏在其背后的黑暗、悲哀与人性永恒的咏叹就赤裸裸地表露出来。

好在,他们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相信新生的生命力量一定能战胜腐朽的黑暗力量;坚信人类良知的伟大力量;他们是民族的精魂,也在努力保住人类最后的良知,就像他们的诗文所说的一样,请救救孩子吧,请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1.小组展示朗读,请大家从朗读的表现力方面互相评价。

〖2021年整理〗《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重点解析

〖2021年整理〗《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重点解析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重点解析1、作者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开头是有深刻用意的,它隐含了三个事实?①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间:当时每天有三列运送知青的专列,从北京开往全国各地,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三年。

②这一时刻知青们将要远离亲人和故乡:据说当时在北京火车站要设立急救站,由于过度悲痛,很多人都昏死过去了,哭喊声震天动地,场面异常壮观,很多人离开北京和亲人之后就再也没回来,客死他乡,谁也不知道这场运动要什么时候结束。

③这一时刻将影响一代人的命运北京:上山下乡前,无数中国城市青年对农村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文字和政府的宣传。

一些曾经积极参与过文革运动的城市年轻人经过在农村的艰苦生活后,意识到自己被人所欺骗利用,至此彻底放弃了曾经坚信不疑的革命理想以至于一切理想,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后的道德失序可以在此找到部分根源。

这场运动改写了一代人的命运。

2、在汽笛声中,为什么作者感觉“北京车站剧烈地抖动”?产生这种感觉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外界的火车开动给作者造成的错觉,实际并不是北京站的建筑剧烈的抖动,而是火车启动时的抖动;另一种是作者内心的抖动,此刻的火车启动,提醒他马上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北京了,马上就开始漂泊无着的生活了,这对于一个2021知青内心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撞击和震撼。

3、作者又为什么“吃惊”“不知道发生什么”?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迷惘、无助和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每个人都对未来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但没有哪一个人的恐惧像当时的知青,恐惧来得如此强烈。

这就好比我们算命算卦一样,只不过是对未来不可知所产生的恐惧的一种安慰吧。

在尖锐的汽笛声,就好像在宣读死亡判决书一样,他们已经隐约认识到了,现实好像不像他们了解的那样美好,但还有很多人没有察觉,诗人是敏感的。

4、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句诗化用了那位诗人的名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有什么作用?唐代诗人孟郊:表达告别母亲时的眷恋和痛楚:记得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有一个非常震撼人心的画面,盟军抢滩登陆奥马哈海滩,遇到了德军疯狂的抵抗,重机枪的子弹不停的扫射,很多士兵还没有登岸就死在了海滩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资料
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诞生的文学作品中,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都出现过一股不小“知青文学”热。

知青,是指“文化大革命”中从城镇参加上山下乡的初中或高中学生。

知青文学,反映的都是当年知识青年独特的经历和感受。

1968年底,上山下乡的高潮兴起,20岁的诗人也加入到这个大潮中。

在《写作点滴》一文中,食指回顾了构思这首诗的过程:“在去山西插队的火车上(火车四点零八分开),我开始写这首诗。

当时去山西的人和送行的人都很多。

随着火车开动前的那“咣当”一下,我的心也跟着一颤,然后就看到车窗外的手臂一片。

一切都明白了,“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因为户口也跟着落在山西)。


主旨提炼
这首诗捕捉住火车开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表达了诗人即将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和恐慌,也见证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重点解析
第1、2节
1、诗歌第一节,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探究】在第一节诗中,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连续出现了两次,这种修辞手法叫反复,反复常常为了突出强调某一种意思或某一种感情,统观全诗,诗人把对北京的记忆定格在“四点零八分”这一特定的时刻,说明了这一时刻对其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2、诗中第二节“剧烈的抖动”“吃惊地”等词语表达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境?
【探究】试想我们见到的“参军”或者“退伍”场面:歌声如潮、锣鼓喧天。

但这里有的只是离乡背井的茫然和恐慌。

挥手送别的景象,反衬了离乡人的依恋,车站晃动的幻觉以及自己对眼前景象的不解,则分明表达了诗人以及当时青年人所共有的迷惘与失落。

第3节
1、品读第三节,你知道诗人化用了哪首诗吗?
【探究】诗人由离别的痛,联想到母亲和为自已缝扣子的针线,化用了孟郊那首有名的《游
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已,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人曾回忆说:“我有一个极深刻的印象,妈妈给我缀口子时,我们总是穿着衣服,一针一针地缝好扣子,妈妈就把头俯在我的胸前,把线咬断。


2、如何理解诗人将自己比喻成“一只风筝”
【探究】
离家的诗人,感觉自己的前途就像风筝一样飘摇不定,同时又希望风筝的线牵在母亲的手中。

这里既写出了诗人失落和迷惘的心绪,又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

第5——7节
1、第5节诗集中笔力写人的错觉,意在表现什么?
【探究】原本是火车离开车站,但在诗人看来却是“告别的声浪”“卷走车站”,是“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这是一种物我颠倒的错觉。

正是通过着个错觉传达出诗人这样的心声:脚下的大地已经被抽空,我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抛弃了,从此之后,我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了!它写出了诗人自己“四点零八分”时的强烈的感受:无比的失落。

2、第6节诗“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一句表达了诗人感情?
【探究】理解诗句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这句前,诗人写到:“向北京挥动手臂”、“想抓住她的衣领”,从人称的使用上来看,诗人其实已经把北京当作自己的母亲了,“挥动”、“抓住”两词传达出诗人对北京的依恋不舍。

而“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一句则通过“妈妈”和“北京”两种意象的叠加,把这种感情进一步深化。

3、此诗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色?
本首诗所用语言朴实,亲切自然。

如:“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风筝的线绳
就在母亲的手中”淳朴的语句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诗人还运用拟人、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如:“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最后的北京”。

这些都增强了本首诗歌的感染力。

诗人把北京比作妈妈,抒发了对北京的依恋之情,让“她”永远记着自己。

亮点赏析
一、强烈的反叛色彩。

这首诗将作者即将离开北京时的瞬间的强烈感受,通过几个极为动人的意象传达了出
来。

由于这首诗在“文革”时期属于“地下文学”,与当时的写作风格很不一样,被直接剪辑进1980年代的启蒙话语中。

人们在为新时期文学中“人性”的回归与精神的觉醒寻找源头时,也把这首诗作为潜在的萌芽。

在启蒙话语的解释框架里,这首诗被看作是“年轻一代的觉醒”的声音。

诗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回归到个体的真实体验。

二、
蒙太奇式的幻觉
本诗在表达诗人主观感受时就巧妙地运用了现代派诗歌表现手法。

比如第二、三节的“蒙太奇式的幻觉”诗人敏锐地抓住了个体的“我”心灵中的几个幻觉意象,并把它们自然而集中地组合起来。

幻觉中“剧烈地抖动”的“北京车站”作为“我”的心灵的外化,强烈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震动之巨。

另一个“幻觉蒙太奇”也很精彩,“我的心聚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表现了文学中源远流
长的对母爱的眷念,对“幻觉”的出色表现,在文革中年轻一代的艺术探索中成了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表现出他们对政治权力话语的轻蔑与反叛。

又比如第五节的“物我颠倒的错觉”:原本是火车离开车站,但在诗人看来却是“告别的声浪”“卷走车站”,是“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缓缓地移动”。

这种物我颠倒的错觉传达出了诗人被抛弃后的失落、漂泊无依。

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背景:
1968年,全国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开始拉开序幕,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全部前往农村。

诗人就是众多知青中的一位,1968年12月20日四点零八分,诗人离开北京到山西插队,“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

内容:
描写离别场面,以及离别时的痛苦和迷惘;离别时撕心裂肺的场面;抒写诗人对北京的依恋之情。

主题:
反映“文革”时期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情景,具体描写知青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命运的忧虑和恐慌。

通过对诗人个人遭遇的速写式记录,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而诗人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历史瞬间的放大,通过再现强烈的主观感受,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形式上的特点:
用清新的风格来传达质朴的情感,诗歌体现了个性,即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感应历史的巨大变动,以一己的悲欢映衬了时代的庞然身影。

诗歌选取了一个日常化的场面:车站里熙熙攘攘的告别。

这一场面在那个时代的普遍性,形成了这首诗能够引起共鸣的重要基础。

诗歌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语句的单纯与匀称,并特别注重音韵在传达情感方面的调谐作用,适于传达情真意切的内心感受。

食指作为“文革”时期的年轻一代,《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创作于“文革”初期。

青年人正处于斗志激昂的时期,再加上当时政策的号召,因此他的作品里体现了年轻人的激情,同时也有青年人对未来的不安和迷惘。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则体现了当时20岁的诗人,对未来的迷惘,对北京的依恋,对亲人道别的不舍,踏上了没有目标的路的矛盾和迷惘的心情。

食指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朦胧诗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诗人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