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第【1】篇〗设计意图《古诗词三首》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讲读课文,教学内容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范文。
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储备,随着年级的增长,古诗词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加大,本节课着眼于通过精读引领教学为学生创设语言构建的学习情境,重点进行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文化自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单元要素,教者制定了本课阅读教学主要策略:1.重视学习内容的一课一得。
初步感知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课外古诗,拓展能力。
2.构建系统性的学习梯度,渗透“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等学习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3.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说话、写话,初步掌握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实现“认知——实践——迁移”的整合教学。
学习目标1.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背诵《山居秋暝》。
学习重点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紧扣主题,巧妙导入1.点明主题,复习古诗师:同学们,“四时景物皆成趣”,不同的景物都能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你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21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请齐读课题。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优秀备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优秀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中国古诗词,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对古诗词的语言和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和深层次的意境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也需要进一步激发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词。
2.能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意思和深层次的意境。
3.能够运用古诗词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创作。
4.能够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阅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古诗词意境的领悟和表达。
3.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对古诗词的意境进行讲解。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来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意境。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创作来运用所学的古诗词知识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古诗词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资料。
2.准备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的音频资料。
3.准备相关的创作素材和示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词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古诗词的文本,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词的语言和意境。
3.操练(10分钟):对古诗词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来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意境。
4.巩固(10分钟):通过相关的练习题或小游戏来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运用。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通过创作来运用所学的古诗词知识和技巧,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词的重要性和学习的重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拓展学习。
《山居秋暝》教案
课
程
分
析
《古诗词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以读写为主的课。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山居秋暝》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教
学
目
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指出“暝”的读音,
释诗题:“山居”:山中的居所。拓展“旅居,隐居”的意思。
“秋暝”:秋天的傍晚。
3.作者介绍: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北宋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作品:《送元二使安西》《相思》《鸟鸣涧》《使至塞上》等。
(一)雨后秋山图
(1)首联写出了什么景物?(空山、新雨)
(2)你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3)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呢?(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4)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的淡雅。
(二)明月清泉图
完成课课通第一、二题。
一研改进
板书设计
雨后秋山图清新
山居秋暝 明月清泉图幽静以动衬静
浣女渔舟图热闹
教学反思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意: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然可以久留。
4.主题概括。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柔和美好的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榆、畔、聒”,读准多音字“更”,会写“愁、寺”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词是传承古今的绝唱,是民族血脉的力量,更是语言文字的华章。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21.古诗词三首。
二、解题: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读题达意,透过题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地点、时间……)三、回顾前置性学习任务:“我是朗读者”——诵读三首诗词“我是插画师”——选择一首诗词配画“我是书法家”——抄写《枫桥夜泊》“我是采集员”——搜集并整理三首诗词的资料课前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预习任务,一定收获颇丰,给大家展示一下。
四、交流展示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诗词领读”——读准字音,读好诗句《山居秋暝》读准字音“暝”“浣”、读好停顿、语调语速。
《枫桥夜泊》看来练了很多遍,熟悉得能背下来了。
《长相思》讲“榆、畔、聒、更”。
理解了字义,读得更从容。
过渡:我们先来看前两首唐诗,昨天选择“插画”的同学好多都描绘了这两首诗的景色。
学习任务二:“插画解读”——文画关联,图解诗意(一)《山居秋暝》1.图解诗意:参照诗句,解说配画,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板书:月、松、泉、石、竹、女、莲、舟小结:清泉流动,浣女嬉戏,更衬托了山林的幽静。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
2.想象声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这画中有没有声音呢?(水流声、嬉笑声、鸟鸣声、风声……)读出这山林的自然之美——读出这雨后的清新之美——3.配乐朗读如果为这首诗配乐,应该是什么风格的?(惬意闲适)4.借助资料,感悟诗情:“自古逢秋悲寂寥”,而王维为何如此惬意留恋?小结:山林、秋雨、明月、清泉、浣女、渔舟,在王维笔下多了一份远离喧嚣、洗去尘埃的意境,王维寄情山水、心志高洁的写照。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师: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首诗就像是一卷充满意境的山水画,今天就让我们起走进这诗画的世界吧!(P课件出示课题:《山居秋暝》《枫桥夜泊》)(B板书课题)师:谁来读一读课题(生读)(P课件标红:暝)“暝”是什么意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P课件标红:泊)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停泊)所以,“泊”这个多音字在该诗题中应该读——(bó),它还有一个读音——(pō)。
师:一起再来读一遍题目(齐读)现在,谁能用自己话说说诗题的意思?(生答,师随评,师引导:1.秋天的黄昏时终南山上的景色;2.夜晚时,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明诗题,再读一遍,感受不一样(齐读)师:比较两首诗的诗题:你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相同之处:都是写秋天的景色。
P分歧之处:工夫分歧(“暝”——半晚;“夜”——晚上)地点不同(“山居”;“夜泊”)。
师:通过诗题的比较,我们发现同样是写秋天的古诗,两位诗人却选择了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那么描写的景物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先不急着回答,先让我们走进第一首诗:《山居秋瞑》。
师:本诗的作者是XXX。
关于XXX,你了解过多少?(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了解《山居秋暝》的诗人:XXX,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号“摩诘居土”。
XXX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师:XXX称他为“诗中有画”,在这首诗中,诗人将展示一幅如何的秋天暮色下的美丽画卷呢?(课件出示)P山居秋暝XXX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XXX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先自己读一读本诗,当然是有任务哟!(课件出示)(生默读,生圈画,师巡视)P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边读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本节课将学习《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含深刻的哲理。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古诗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深层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传达的哲理,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所传达的深刻哲理,感受古诗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音乐、动画等元素的课件,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古诗鉴赏资料,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查阅。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三首诗的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朗读三首古诗,学生跟读。
朗读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节奏、韵律。
朗读结束后,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三首古诗,注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激发他们对古诗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掌握一些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3.教材:准备相关的古诗鉴赏教材和参考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三首古诗的文本,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同时,解释一些生僻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包含《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们分别描绘了山水田园的宁静、江南水乡的夜景和离别之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亲人的思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诗歌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方面仍有难度,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诗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了解诗文的背景,把握诗文的结构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析、想象等方法,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感悟诗文中所表达的细腻情感,运用品析、想象等方法深入领会诗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进入诗人的心境。
2.情感教学法:教师以富有激情的语言、表情、动作,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文、图片、音乐、动画等元素的课件。
2.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3.黑板:板书重点词语和诗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引导学生跟读、朗读、背诵诗文,注意把握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点评,纠正发音和朗读错误。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诗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三课时)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三课时)-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以读写为主的课。
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相同点,那就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目标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2.作者介绍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
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
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一)题解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部编版五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
部编版五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
一、课文内容分析本课由两首诗歌和一首词组成,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为唐诗,王维在《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空灵清幽的风光和山居村民自在悠闲的生活场景,张继在《枫桥夜泊》一诗中则借助枫桥特有的景物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客船夜泊时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
《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词中既描写跋涉行军的过程与场景,又抒发词人思乡的愁苦之情。
它们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且都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
诗的大意是: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
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
此诗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山村图景,在这一幅幅画面中诗人采用工笔细描、以静写动、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现一个理想的迷人世界。
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大意是: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
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诗人看着这些景象,心中充满愁绪,久久不能入睡。
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客船。
前两句中,“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用乌鸦的啼叫衬托月夜的静谧;后两句写诗人所听,用动景衬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新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教案设计
新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山居秋暝》,并背诵全诗。
- 理解诗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如“暝”、“喧”、“歇”等。
- 理解并欣赏诗中描绘的山林秋景,感受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 通过想象画面、朗读感悟等方法,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王维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高洁情怀。
-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中描绘的山林秋景。
难点:体会王维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高洁情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山林秋景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和宁静。
-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绘秋天山林景色的诗,题目是《山居秋暝》。
2. 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山居秋暝》,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 指名读,纠正读音和节奏。
- 集体朗读,感受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理解诗意。
- 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意的理解。
- 教师巡视指导,点拨难点。
4. 品味意境-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空山新雨后的秋意微凉、松林间皓月斑驳的光影、石上清泉潺潺以及竹林中浣女归来侃侃的声响、渔船掠过荷田的摇曳……-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画面,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中的意境美。
5. 感悟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王维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首诗?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结合诗意和背景资料,感悟王维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高洁情怀。
- 教师点拨: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深受禅宗思想影响,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这首诗正是他这种情怀的写照。
6. 拓展延伸-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王维的其他山水诗作品,如《《鹿柴》、《鸟鸣涧》等,感受王维山水诗的艺术魅力。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案
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山居秋暝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理解诗作主旨,品味诗作意境。
3、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4、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教学重点】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理解诗作主旨。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教参及其相关资料、课件制作、录音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会运用联想、想象分析诗的意境,领会诗人在意境中表达思想感情。
2.感情朗读、背诵本诗。
教学准备《月光曲》录音带、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导语设计:请同学们看黑板上“亦诗亦佛,佛性为诗,诗入佛境;半隐半仕,仕不碍隐,隐在仕林。
”这副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诗佛王维)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佛王维,感受一下他的《山居秋暝》的独特魅力!二、了解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 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二、自学质疑,明晰诗意(一)反复朗读,教给方法1.这首诗没有什么生字,请同学们自由反复朗读,要求读通、读顺。
(学生读几遍后抽查朗读情况。
)2.(根据朗读古诗的要求进行吟诵指导,并注意教给朗读方法――注意三字尾的停顿。
)因为古人作诗多为即兴吟哦,三字尾是一个主要的音步,之前的是每两字为一音步,三字尾中按意群可划分为1、2或2、1型。
故本诗的朗读音节为“○○//○○/○。
3.教师示范朗读后,指导学生读好。
4.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所以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三课时)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以读写为主的课。
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相同点,那就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目标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2.作者介绍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
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
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一)题解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学设计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关注课文:本课有两首古诗和一首词,它们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有山雨过后的山居秋景,有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有行军营帐的边塞雪景,这些景都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
《枫桥夜泊》用动景衬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长相思》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
关注写作背景:三位诗人因为经历不同,写作背景不同,传达出的情感也不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相关资料以及三首诗词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句和体会情感。
注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三首诗词中都抓住了主要景物或静或动写出了画面感,表达出了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体会诗句的动静之美,体会诗人不同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四、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五、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相关图片。
3.布置学生提前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阅读导读页,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咱们将进入第七单元的学习,咱们先来读一读单元导读页上的这句话,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预设:从“四时景物皆成趣”这句话我了解到这个单元的课文描写的是不同的景物。
师小结过渡:是的,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一起去领略世间万物的美好。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习作要点。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有单元导读页入手导入新课,让学生对单元整体编排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一等奖创新教案_1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一等奖创新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枫桥夜泊》教学实录教学目标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1.品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先走进第一首诗《山居秋暝》,请大家打开课本92页,先放声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两次。
(学生放声朗读诗歌)(指名读,学生读后,教师适时正音)师:大家要注意“暝”的读音,它是后鼻音。
请大家齐读诗题。
师:你可以结合注释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吗?生:“山居”的意思是是居住在山中;“暝”的意思是傍晚时分,那么“秋暝”的意思就是秋天的傍晚时分。
师:由此我们发现“山居”点明了写作的地点,“秋暝”点明了写作的时间。
师:大家都知道古诗很讲究韵律,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感受这首诗歌的韵律美。
师:怎样才能把诗读得更有韵味呢?我们合作,老师读前一句,大家读后一句。
(师生读)师:我们再交换一下,大家读前一句,老师读后一句。
(师生读)师:读着读着,诗歌的韵味就出来了,让我们再来齐读这首诗。
(齐读)师:人常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里也藏着两幅画,你读出来了吗?生:我看到的第一幅画面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第二幅画面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师:如果此时此刻,你就身处其中,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这两幅图景描绘出来。
生:我看到皎洁的月光洒落在松林,我看到渔舟顺流而下时莲叶晃动。
师:谁再来说一说,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图景。
生:我仿佛听到泉水潺潺的流淌声、浣女的欢笑声。
师:(出示古诗描绘的画面的课件),是这样的吗?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画面中的“明月松间照”是静止不动的,“清泉石上流”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的。
师:是的,你观察得真仔细。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20《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他们对于古诗这种文学形式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于古诗的深层含义和创作背景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古诗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3.古典文学的欣赏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2.准备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材料。
3.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展示《山居秋暝》的山水画面,播放相关的音乐,让学生感受秋日的宁静和美丽。
2.呈现(10分钟)呈现古诗的内容,引导学生朗读和理解。
在呈现过程中,注意对重难点词语的解释和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帮助学生熟悉古诗的内容和节奏。
4.巩固(10分钟)通过课堂讨论和小测验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山居秋暝 枫桥夜泊 长相思
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板书:江枫、渔火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出示课件21)(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出示课件22)(2)是的。
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
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第一句。
板书:月落----失落感、孤独感乌啼---凄凉霜满天-----寒冷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出示课件23)(1)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以读写为主的课。
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相同点,那就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作者介绍】王维(701-761,一说699—761),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
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753年)的进士。
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21古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和反思(3课时)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或写山间傍晚的景色,或写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或写长途羁旅风光;《鸟的天堂》描写了大榕树在早晨和傍晚时的不同情景;《月迹》描写了不同地点的月亮。
几篇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景致的情趣。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教学要点字词识写◎认识11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6个字,会写10个词语。
语言积累◎背诵《古诗词三首》《渔歌子》,默写《枫桥夜泊》。
◎积累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
阅读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品味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语句,初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书面表达◎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并把题目补充完整。
◎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仿照例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
实践活动◎能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
21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榆、畔”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2.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收集整理关于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
【教学课时】 3课时第1课时《山居秋暝》【课时目标】1.会写“孙”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山居秋暝》,背诵古诗。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2.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一-定都去过不少风景优美的地方吧?古代很多文人墨客也爱大自然的美景,留下了很多诗句。
你们能用一些古诗词来说-说这些景象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去欣赏诗中的美景吧。
2.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3.简介《山居秋暝》的作者及近体诗的相关知识。
全诗一共几句?(八句)每句几个字?(五个)《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分为八句,每两句称为一联,所以全诗可以分为几联?(四联)四联各有一个名字,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1.板书诗题《山居秋暝》,理解诗题。
山居:隐居在山间。
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读准字音:暝míng、浣huàn、畔pàn3.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古诗的节奏和停顿。
4.学生练习有节奏朗读《山居秋暝》。
5.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借助注释和插图,说说诗中哪幅画面最让你印象深刻。
三、分析画面,感悟诗境1.画面一:秋山图(1)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幅画面?(“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吗?(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3)这幅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空旷、清新)“新”字,既点出了新近下雨之意,又表现出下雨后清新如洗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师: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首诗就像是一卷充满意境的山水画,今天就让我们起走进这诗画的世界吧!(P课件出示课题:《山居秋暝》《枫桥夜泊》)(B板书课题)师:谁来读一读课题(生读)(P课件标红:暝)“暝”是什么意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P课件标红:泊)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停泊)所以,“泊”这个多音字在该诗题中应该读——(bó),它还有一个读音——(pō)。
师:一起再来读一遍题目(齐读)现在,谁能用自己话说说诗题的意思?(生答,师随评,师引导:1.秋天的黄昏时终南山上的景色;2.夜晚时,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明诗题,再读一遍,感受不一样(齐读)师:比较两首诗的诗题:你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相同之处:都是写秋天的景色。
P不同之处:时间不同(“暝”——半晚;“夜”——晚上)地点不同(“山居”;“夜泊”)。
师:通过诗题的比较,我们发现同样是写秋天的古诗,两位诗人却选择了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那么描写的景物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先不急着回答,先让我们走进第一首诗:《山居秋瞑》。
师:本诗的作者是王维。
关于王维,你了解过多少?(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了解《山居秋暝》的诗人:王维,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号“摩诘居土”。
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师:苏轼称他为“诗中有画”,在这首诗中,诗人将展现一幅怎样的秋天暮色下的美丽画卷呢?(课件出示)P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先自己读一读本诗,当然是有任务哟!(课件出示)(生默读,生圈画,师巡视)P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边读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师:谁先来读一读?(生读,师随评)(课件出示)读诗,要留意停顿,这样诗读起来才有韵味。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我们可以按“2-3”格式来停顿(课件出示)(生读)(齐读)P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读着读着,你看到了哪些秋天暮色下的景物?(生答)(师随机出示课件)(生圈画)(齐读)P明月、松树、清泉溪石、竹林、浣女、莲叶、渔舟师:这一个个景物就是幅幅美丽的画卷。
在这些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选择其中的一到两个景物,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这幅画面吧!(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师:你们所描绘的画面,差不多就是这首诗的大致意思。
本诗共有四句,如果要为每一句诗取一个题,可以怎么取呢?(生答,师随评)(课件随机出示)P明月青松图、清泉山石图、竹林浣女图、莲叶渔舟图师:四句诗就是四幅画,让人意犹未尽。
一起再来读一读吧!(齐读)这些景物交融在起形成的幅幅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宁静、恬静、寂静)师(引导读):在这秋天暮色之下,一切都是那么宁静——(P课件标红第二句)(课件出示)(女生齐读)P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在这份宁静之中,也藏着一份热闹(P课件标红第三句)(课件出示)(女生齐读)P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读到这里,你发现这些景物有什么不同之处吗?(生答,师随评,师引导:关于动景和静景)师:刚才我们通过聚焦景物,发现景物的不同之处(课件出示)P静态的景物:明月、松树、清泉、溪石P动态的景物:竹林、浣女、莲叶、渔舟师:请同学们在诗中标注出来。
(生标注)老师有个疑问:本诗明明展现的是宁静的山林景色,为什么还要写林间浣女喧闹之声、渔舟摇动莲叶的态呢?这不是打破了这份寂静、幽雅之美吗?如果把这份热闹的景象删去,是不是能让这幅画面显得更宁静呢?(课件出示)(生默读)P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同桌之间可以交流阅读感受?(生默读,生讨论)谁来说说?(生答,师随评,师引导: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师:是的!缺少了这些动态的景物,山林虽然显得宁静,但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没有一点生机。
有了浣女、渔舟的热闹,不仅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还让我们感受到画面中有动有静、有景有人,给这份恬静蕴含着一种勃勃的生机。
(B板书: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师:我们一起来读本诗,这次,老师来读静的景物,你们来读动的景物(师生互读)反过来,再读一读(师生互读)一起来读一读吧!(齐读)师:(课件出示)(P课件标红:王孙)P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王孙”在诗句中是什么意思?(诗人自己)这个词出自哪里知道吗?(生沉默)(课件出示)P“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楚辞·招隐士》P王孙啊,回来吧,山中险恶不可久留居!师:《楚辞》中说“山中不可久留”,但王维却想要留在这“空山中,这是什么原因呢?(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
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
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
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写下《山居秋暝》。
P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
可是,安史之乱后不久,长安被叛军攻陷,王维被下狱,按理投效叛军当斩,但因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官终尚书右丞。
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将自己远离喧嚣、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高洁情怀,寄托在诗句之中,寄托在这泉水、青松、翠竹、青莲之中。
(B板书:归隐田园)师:了解了诗人的生平、了解了本诗的创作背景,我想再读此诗,你们的感受会有不同,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一起再来读一读(男女读,分组读,齐读,熟读成诵)师:刚才我们通过(课件出示)这样的方法学习《山居秋暝》这首诗。
同学们和老师配合的很棒!P读诗句,读出韵律;抓景物,理解诗意;想画面,动静交融;悟诗情,诵读积累。
师:接下来,你们要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用刚学热乎的方法,合作学习第二首古诗《枫桥夜泊》(P课件出示课题)(B板书课题)师:先来了解下作者(课件出示)P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
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
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师:(课件出示)P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请同学们按照“2-2-3”读的格式读一读本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生读,师巡视)谁有信心读好?站起来!(生读,师随评)师:读着读着,你看到了哪些秋天的景物?(生答)(师随机出示课件)(生圈画)(齐读)P乌啼、秋霜、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
师:这一个个景物就是幅幅美丽的画卷。
在这些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选择其中的一到两个景物,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这幅画面吧!(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师:你们所描绘的画面,差不多就是这首诗的大致意思。
这一幅幅的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寂静、凄凉)你是从哪些景物中感受到的?)(生答,师随评,师引导:抓住静态景物和动态景物来体会)师:诗人正是通过动态景物和静态景物来营造寂静和凄凉之感(课件出示)P静态之景:江枫、渔火P动态之景:乌啼、霜满天、夜半钟声师:请同学们在诗中用不同符号把动态景物和静态景物分别标注出来。
静止的江枫、渔火营造了一种寂静之感;而乌鸦的啼叫、漫天的秋霜、悠远的钟声,更是衬托了这份宁静,还勾起了一种凄凉的滋味。
再读此诗,定是另一番味道(生读)(齐读)师:读着读着,哪些字触动了你的心?为什么?(生答,师随评,师引导:愁)(课件出示)(P课件标红)P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问诗人张继的?(生答,师随评)这是一种怎样的“愁”?(生沉默)来看看作家张晓风的一篇文章,你们的感触会更深刻(课件出示)(生默读)P他落榜了!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骨,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席之地。
船行如风,江枫如火。
这天黄昏,船到了苏州。
然而,这美丽的古城,却激不起张继的半点游兴。
今夜,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一个落魄的读书人,面对江水欲哭无泪。
张继木然坐在船头,残忍地听着自己的心正被哀伤一点一点地撕咬着、吞噬着。
万物都睡了。
惟有张继醒着。
夜越来越深,天上的月亮已是意兴阑珊。
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
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加黯淡了。
江岸上,草色如霜,张继的须角,眉梢也渐渐凝成了早秋的霜花点缀着少年惨淡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点。
这时,寒山寺的钟声裹着秋风贴着江面阵阵袭来,一记一记,如重锤般撞击在心坎儿上。
今夜无眠,他拿起身边的纸笔,写下了《枫桥夜泊》。
一千二百年前,在那张长长的榜单上,都出现过谁的名字?管他呢!今天我们真正记住的,却是“落第者张继”,还有他那一夜不朽的失眠。
师:结合这份资料,谁来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孤寂、忧愁)是呀!面对孤寂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看到了月落寒霜、枫叶渔火,听到了乌鸦啼叫、寺庙钟声,他有感而发,满怀愁绪,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诗句。
让我们一起诵读,读出诗人这份愁苦的滋味(生读,男女读,分组读,齐读)师:诗人张继将自己的这份孤单的思乡之愁寄托在动静交融的一景一物中。
(B板书:借景抒情)而清代词人又将这份思乡之情寄托在哪些景物上呢?(P课件出示课题)(B板书课题)师:这是一首词。
在此之前,我们还学过哪些词?(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