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合成理论对汉语的解释力
认知语言学的意义导引理论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的意义导引理论及其对翻译的启示认知语言学是一门以认知科学为基础,研究语言认知与语言运用的学科。
在近些年的研究中,认知语言学的意义导引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CIT)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认知模型,它尝试通过将“概念向量化”与“融合概念”两种过程结合起来来解释人类的概念形成与语言理解活动。
本文将重点介绍CIT理论,并探讨它对翻译的启示。
CIT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类概念的形成与语言理解不是简单地将逻辑思维与概念按照常规方式进行表达。
相反,它们是通过“概念向量化”和“融合概念”这两种过程来完成的。
所谓概念向量化,是指将概念视为独立的概率分布,每个维度表示概念的特征或属性,而且它们的权重代表了概念的相对重要性。
与此同时,融合概念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概念结合起来产生新的概念。
在这种过程中,首先要消去原来概念不相容的部分,然后将它们合成新的结构,并创造新的构造体来支持这种合成。
CIT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它结合了康奈尔大学的格兰特·约翰逊(Mark Turner)和伯克利大学的乔治·蕾克(Gilles Fauconnier)的两种认知理论,分别是概念像素(Conceptual Pixels)和嵌套结构(Nested Structure)。
在概念像素理论中,概念被清晰地分解为许多独立的要素,这些要素被人们视为更小的单位,进而组成了较大的对象。
而在嵌套结构理论中,人们将概念和概念的关系视为嵌套结构子集之间的叠加,这些嵌套结构约束人们的思维方式,帮助人们理解世界。
CIT理论可以为我们解释为什么人类能够理解语言,并产生语言理解的过程。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并且它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
在这一理论中,语言被视为融合概念的产物,其阐释过程依赖于概念向量化的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意思的工具,而且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反映。
那么,CIT理论对于翻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首先,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的过程,它的本质是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思维过程上的转换。
论概念合成作为语法化的机制
【 键词 】 念 合 成 ;语 法 化 ;心 理 空 间 ;认 知 机 制 关 概 【 圈 分 类号 】 . 【 献 标 识 码 】 【 章 编 号 l 0966(020 — 1—2 中 H00 文 A 文 0 .172 1)80 20 1 0
Ⅱ 引 言
语 法 化 ( rmmaia zt n 可 以 表 述 为 词 义 的 弱 Ga t l ai ) ci o 化、泛化、虚化、抽象化、概括化及新语法格式 的产生 。 主 要 的 语 法 化 机 制 包 括 泛 化 、分 化 、融 合 、 隐喻 、 强化 、 叠 加 、 类 推 、 自动 化 、 重 新 分 析 、 弱 化 、 和 谐 、 诱 化 、 推理等 ( 周国辉 ,0 5 。本文 认为概念 合成也是语 法化 20) 的机制。阐述语法化的机制是历史语法研究 的重要课题 , 对共时语法的研究也有重要的价 值。 合 成 空 间 理 论 或 概 念 合 成 理 论 (h ln igter tebe dn oy h
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意义的在线构建分析
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意义的在线构建分析汉语谚语作为一种言简义深、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的语言现象备受学界关注。
Fauconnier等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将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组合,构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揭示言语意义在线构建背后的认知冰山。
运用该理论,分糅合型整合、截搭型整合两大类型对汉语谚语的意义在线构建过程进行分析,分析表明该理论能够对汉语谚语意义的在线构建进行很好的阐释。
标签:汉语谚语;意义;概念整合理论;心理空间;在线构建引言谚语是反映各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经验的一种“现成话”,是人们智慧与经验的结晶。
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传统。
汉语谚语作为一种言简义深、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的语言现象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长期以来,我国学界对汉语谚语的研究集中在对其形成、性质、特点、分类、修辞等方面进行静态分析,对汉语谚语意义在线构建过程的动态研究重视不够。
近年来,美国加州大学认知语言学家、科学家Fauconnier等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在美国的认知学界得到了普及,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自然语言语义构建方式的重要方法,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语言理解研究。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能够对言语意义进行在线、动态构建,打破了传统语言学对言语意义的静态解释。
因此,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意义的在线、动态构建过程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语料出自《熟语大全·谚语集锦》(马国凡、吴学恒(2001)主编)。
一、概念整合理论概述Fauconnier等在心理空间理论(the mental space theory)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所谓概念合成,指心理空间的合成,而心理空间是我们思维和谈话时为了话语当前的理解和行为所构建的一些小的概念集。
”?譹?訛换言之,概念整合就是将源于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组合,构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在线、动态地构建意义,进而揭示言语意义在线构建背后的认知冰山。
概念整合理论对社会新词的阐释力
龙源期刊网 概念整合理论对社会新词的阐释力作者:吴姜来源:《教育界·下旬》2017年第01期【摘要】新词作为词汇发展的风向标,层出不穷。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运用科学理论对其进行正确阐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文章首先回顾了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社会流行语的研究,接着结合概念整合理论对近两年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新词进行了分析。
这不仅拓宽了认知语言学与隐喻学的研究视角,也对语用者交际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社会新词;阐释一、引言新詞(neologism)即最近创造的词语,它也暗指原有词语义的新用法。
随着信息科技和网络媒体的发展,新词越来越融入人们的生活,也成为社会人际圈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新词一旦在公众或网络社交平台上推广,为大众普遍接受后,便衍变为流行语。
新词以其新颖、诙谐的表达方式及富有深意的内涵促进了词汇的发展,同时也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新词的构成方式较广,但主要的是源于词汇学中的修辞法,包括隐喻、转喻等。
长期以来,社会新词因其诙谐、创新、鲜活、意味深长的语言魅力,备受修辞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的青睐(沈梅英,2012)。
多年来,社会上对新词的研究大多是从词汇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探讨,主要涉及词语的结构和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日益兴起,更多的学者开始探究社会新词的认知理据和认知动因。
概念整合理论是继概念隐喻理论之后第二代认知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事物的形式意义及构建有着更广泛的适用性。
但是在目前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对社会流行语的探究中,除了靳琰、王小龙(2006)、沈梅英(2012)和王晓玲(2012)等人的分析外,相关的研究著作甚少。
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中,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近两年中国社会的流行新词进行研究分析,为词汇流行语发展提供认知理据。
二、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源于心理空间理论,其正式提出可见于Fauconnier (1997)。
概念整合理论文学翻译认知
概念整合理论文学翻译认知概念整合理论也叫概念融合理论,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新发展。
此理论所揭示的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概念意义生成的科学机理对科学发现及其技术革新的推动力引起国际认知语言学界的高度关注。
作为一种普遍的认知操作,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研究工具和很好的理论指导。
不过在国内对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主要还是体现于语言学领域,或置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框架之下。
翻译理论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的规律、原则进行了探讨,但是更多的是思索翻译的标准和原则,不注重对翻译过程的思考。
文学翻译中,翻译原则通常把形象与概念,即文本与语义对等列为首位[1]。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对等是不太现实的。
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它可以将对具体翻译技巧的讨论转移到对翻译过程的研究,注重对语言的认知本质研究;它以身体体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重点,探求语言背后的认知方式[2]。
用概念整合的思维来处理翻译过程的文字符号意义、原文和译文文本的关系,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野和理据。
一、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又称概念融合或者交织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家福柯尼耶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意义构建理论。
心理空间是人们思考、交流时为了达到理解与行动目的而构建的概念包[3]。
概念整合是基于心理空间的一种人类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是综合不同认知域框架的一系列的认知活动,也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一种认知过程。
其整个过程包括了类推、递归、心智建模、概念范畴以及建构框架等[4]。
概念整合理论关注4个基本的心理空间之间的映射。
四位空间模式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
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被投射到第三个空间类属空间里;而同时,在这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跨空间地部分映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整合空间。
整合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形成层创结构。
概念整合理论对台州熟语意义构建的认知分析
结晶。 法结构等。 F a u c o n n i e r 与T u r n e r  ̄ ] 建 的概 念 整 合 理 论 中 的 “ 概念 概 念 合 成 一 共 包 括 四个 相 互 联 系 的心 理 空 间 : 两 个 输
阐述 ,其宗 旨是试 图揭示言语 意义在线 构建背后 的那座认 知 冰 山 。本 文 以台 州 方 言 中 的熟 语 为 研 究 对 象 , 运 用 概 念
整 合 理 论 , 分 析 台州 人 民脑 海 中存 在 的地 方 熟 语 意 义 的 心 理 表 征 ,进 而探 讨其 背 后 动 态 的 意义 构 建 过 程 。 二 、 台州 熟 语 与概 念 整 合 理 论 ( 一 )台 州 熟语 熟 语 用 简 短 但 富 有 地 方 特 色 的语 言 来 反 映 富 有 哲 理 、 耐 人 寻 味 的 道 理 ; 它 是 一 种 特 殊 的 语 言 形 式 ,是 我 国 民 间 最 为 宝 贵 的 语 言 文 化特 色 之 一 ; 它 反 映 了 汉 民族 的 思 想 内
主 要 集 中 在 熟 语 特 征 及 翻 译 、 中 西 方 熟 语 的 比较 、 熟 语 的 用 在 线 的 、 动 态 的认 知 模 式 来 构 建 意 义 。它 是 人 类 进 行 思
分类及 其中 的隐喻等 ,且着 重宏观层面研 究 ,鲜有 涉及微 维 和 活 动 , 特 别 是 创 造 性 思 维 和 活 动 时 的一 种 认 知 过 程 。 观层 面即方言 中的熟语 。方 言的历史 远于普通 话的历史 , F a u c o n n i e r( 1 9 9 7 、2 0 0 2 ) 指 出 ,概 念 整 合 理 论 可 用 来 解
隐喻习语翻译中的概念合成机制
二、 隐喻习语翻译 中的合成 映射
翻译 是 一个 复 杂 的动态 、 多维 的认 知 过 程 , 念合 概 成理论对 翻译 过程 中的诸 多现象 具有 很强 的解 释力[3 3。 1 5 N w a t 出 , em r4 指 k] “ 隐喻翻译 是一切语 言 翻译 的缩 影 。作 为语 言 的一种 高度凝 炼 的表现形 式 , 翻译 策 略 的认 对其
一
而来, 通过组合 、 完善和扩展三个心理认知过程进行运
作 ,形 成 两个 输入 空 间所 不具 备 的层创 结 构 (m r n e e et g sut e。例如 , 喻习语 si e en 中 ,豆 子 ” t c r) r u 隐 plh as “ lt b 的 物 质领 域 ( 源域 ) 始 与抽 象 概念 “ 秘密 ” 目标 域 ) 过类 ( 通 属 空 间选 择性 投射 ,在跨 空 间映射 中形成 “ 脑 是容 头
器 ” “ 头是 实物 ” 、念 的概念 隐喻 , 而生成 “ 了豆子 ” 从 撒 即
“ 了秘密 ” 泄 的层 创结 构 , 可 以根据 自身 的逻辑 结 构及 它 语 法规则 进行 运演 。总之 , 念合 成是对 自然语 言 进行 概 意义建构 时 的一种普 遍 的认 知 心理过 程 , 强调 意义 建构
文的“ 拆解” 和在译语 中的重构 。 文章 以概念合成理论为视 角, 通过揭示翻译过程 中的空间映射与合成理念来探究英汉 隐喻
习语翻译 的认知运作方式 , 出译者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用功能在不 同文化 中调整意象图式结构 , 指 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概念合成理论 ; 隐喻习语 ; 意象图式结构 ; 语用功能 ; 翻译策略
间( p t &ipt )空间内部分元素通过跨空 间映射 i u 1 nu 2 , n
N+N概念合成名词的认知语义分析
N+N概念合成名词的认知语义分析20世纪90年代,Fauconnier 和Turner 创建了概念合成理论,揭示了自然语言中的意义实时构建和连接各心理空间的映射过程。
新词的概念合成主要包括:N+N合成、Adj.+N组合以及一个单词的合成。
其中,N+N合成是最主要的形式,其语义关系可归结为五类:联合型、关系型、特征映射型、混合型和合成型。
本文以这五种语义关系为切入点,以概念合成理论为支撑,以汉语新词为例,对N+N概念合成名词进行认知上的解读。
标签:概念合成新词语义分析一、引言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汉语新词涌现出来。
新词的概念合成主要包括:N+N 合成、Adj.+N组合和一个单词的合成。
其中,N+N合成是构成新词的最主要的形式。
以往研究大都将概念合成名词的语义关系概括为四类:联合型、关系型、特征映射型、混合型。
刘正光(2004)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合成型的语义关系。
过往对新词的研究多聚焦于其构成方式和意义来源。
本文基于概念合成理论来探讨新词意义的认知机制。
概念合成理论是由Fauconnier 和Turner (2002)创建的。
该理论的主旨就是揭示自然语言中的意义在线构建及连接各心理空间的映射过程(王文斌,2004:7)。
Fauconnier(1994)认为意义的构建过程就是概念的复合过程,认知者通过概念在各心理空间中的相互映射和投射来建立各心理空间中的网络关系,最后在复合空间中通过概念合成而产生派生结构。
本文以五种语义关系为基点,从概念合成的角度阐释新词的语义认知机制。
二、N+N概念合成名词的语义关系新词大多数以组合方式构成,以合成词、缩略语、外来词等为主(王文斌,2011:233)。
N1+N2概念合成是构成新词最主要的形式,表面上看似简单,实则其内部意义的建构过程极其复杂。
概念合成名词的语义关系主要分为五类:联合型、关系型、特征映射型、混合型以及合成型。
(一)联合型联合型语义关系是指N1和N2两个成分合并到一起,产生新的概念。
概念整合理论_浅析概念整合理论.doc
概念整合理论_浅析概念整合理论【摘要】概念整合理论遵循人类认知和把语义作为认知手段的普遍原则,这使它具有了描述形式多样的认知现象的能力。
文章分析了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原理及优化原则。
该理论从篇章在线的角度分析意义构建,克服了隐喻认知机制中的不足,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多构性及语言的经济、灵活原则。
【关键词】概念整合;心理空间;意义构建概念整合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认知语言学理论,遵循人类认知的普遍原则,从新的角度研究意义构建的认知机制。
概念整合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将概念整合看作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它涉及人类日常生活的各方面。
一、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原理概念整合就是将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
最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式是由4个空间构成的网络:两个输入空间,一个合成空间,以及一个共有空间。
两个输入空间(input mental space)的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被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共有空间(generic space)里;而同时,在这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合成空间(blended mental space)。
合成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形成层创结构(the emergent structure)。
这样,这四个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
一般说来,概念整合网络共有四种类型:(1)单一框架网络。
这是最简单的概念整合网络。
这种网络里有两个输入空间,里面包含要整合的信息,还有一个合成空间。
两个输入空间的其中之一包含了一个抽象的空的框架,而另一个输入空间里则没有框架,只有用来填充的成份。
(2)框架网络。
在框架网络里,概念整合就较为复杂一些。
框架网络里一般都有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合成空间和一个包含输入空间里共有抽象信息的共有空间。
(3)单向网络。
这其中有两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但到了合成空间里就剩下一个组织框架了。
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诗歌白l互文性——以李清照词《临江仙》为例
74
读感受,还应准确描述某些阅读体验产生的原因。通过概念 整合理论,我们得以深入分析诗歌中互文性和创新性的关 系。在李清照《l临江仙》一词中,互文是诗歌创新的关键. 作者在互文文本的基础上加以扩展,不仅保留了原来文本的 部分信息,而且为其赋予新意。可见。文本在反复的互文中 愈加丰富,日益成长,文本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态产品,它经 历着一个动态的更新过程。认知语言学家Turne一17I曾经说, 发明不是创新(Invention is not originality)。创新不可能凭 空而来。一个文本的创新离不开其它文本的肩膀。
一Hale Waihona Puke 引言互文性指一个文本与其它文本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这 一概念首先由法国学者Julia Kristevat‘】提出,她认为“每一 个文本都自建构为引用语的马赛克,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 及改造。”因此,任何语篇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它的产生和 理解都与其它语篇有着关联。由此看来.文本的意义来自于 它与其它文本间的相互作用,意义的发生也不再完全取决于 “这个语篇”,而是很大程度上依赖与其相关的语篇网络【2】。
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以李清照词《I临江仙》为 例,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诗歌的互文性,并探索诗歌文本 中互文性与创新性之间的关系。
二、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概念合成看作人类的一种 普遍的认知方式。最基本的概念整合是由四个心理空间构成 的网络:共有空间(Generic Space)承载输入空间(Input Spaces)的共有信息·输入空间中的部分信息被选择性地投
【2】韩金龙.广告语篇互文性研究【J】.1四Jilgl,语学院学报,2005,(1):
77—83.
汉语三字格习语概念合成的认知考察
汉语三字格习语概念合成的认知考察汉语中存在许多三字格习语。
本文以概念合成理论为视角,探讨汉语三字格习语的合成类型和内在认知机制。
我们认为,从概念合成的层级性角度看,三字格习语的合成分为高层级合成和中层级合成;从合成方式的不同看,又可将其分为自然组合性合成、糅合型和截搭型三种合成类型,且三字格习语大多属于糅合型合成,在糅合型概念合成中会出现先截搭后糅合或者先自然组合后糅合的构成方式。
标签:三字格习语概念合成理论认知机制合成类型一、引言汉语中存在大量三字格习语。
如汉语中“拜把子”表示朋友结为异姓兄弟,“落水狗”比喻失势的恶人,“闷葫芦”比喻很难猜透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卷地皮”比喻官吏的残酷搜刮等。
这些习语生动简洁,形象鲜明。
本文以概念合成理论为视角,探解汉语三字格习语的合成类型和内在认知机制。
本文的研究主要以《中华成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成语词典》为依据,其中《中华成语大词典》共收成语22000多条。
另外参考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释义。
二、概念合成理论Fauconnier(1985)提出一种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 Theory),旨在解释词际、句际之间的语义关系,并且“主要研究在线的意义建构。
虽然该理论都是处理语言材料的,但它在本质上不是语言的理论,而是思维的理论”(张辉,2003:50)。
经过多年对心理空间理论的研究,Fauconnier和Turner等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概念合成理论(the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或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或the blending theory),简称合成理论,用以解释隐喻、虚拟、指示代词、语用预设等诸多语言现象。
而所谓概念合成,就是指心理空间的合成,而心理空间,就是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和思考时为达到局部理解与(Fauconnier & Turner,1996:113)。
概念合成理论下英汉转喻思维的突显性解读
日常 生活 中如何运 用转喻 思维有 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转喻 思维 突显性 的产 生具有 坚 实的物质 基础和心 理基础 。论
文从 F u o ne a cn ir& T re 的 概 念 合 成 理 论 出发 , 析 了转 喻 源 域 和 目标 域 中 突显 部 分 的 映射 和 整合 , un r 分 阐述 了英 汉 转 喻 思 维 突显 性 产 生 的方 式 , 证 了概 念 合 成 理 论 的 强 大 解释 力 。 论
whih t em a pn n n e r to ft ehg ih a t fm eo y yi o r ed man a d tr td c h p ig a d itg a ino h ihl tp rso t n m n s u c o i n age oman i p e e td i e m so g i s rs n e n tr f
ig sl n e n a whl ,d mo sr tst ei tr r tt n p we f n e t a B e dn . n ai c ,a d me n i e e e n ta e h e p ea i o r c p u l ln ig n o o Co
K e r s: n e t a e ig;sle e y wo d Co c p u lBlndn ainc ;m eo y i t n ig;s a em a ig;c n e tit g ain t n m c hikn p c ppn o c p n e rto
一
、
引言
过广 义 的观 点认 为 , 喻除 了是概 念 的互动 外 , 是 转 更
话语 中 普 遍 存 在 的 一 种 思 维 方 式 。 P n h r & a te T o n u g率 先 采 用 场 境理 论 研 究 了转 喻 思 维 ; ] h rb r [ 2 R i d n oa将转 喻 部分 整 体 的 思维 方 式 提 高 uz eMe d z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熟语理解与翻译探究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熟语理解与翻译探究摘要:从认知语言學中的隐喻、概念合成等理论来诠释熟语表征及熟语语义的建构过程。
在了解熟语的认知机制及其语义建构过程的基础上,采用关联一顺应翻译模式对汉英熟语翻译进行探究,有助于顺应不同文化语境的要求,动态选择最佳关联的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实现翻译的目的。
关键词:熟语;隐喻;概念合成;关联顺应翻译模式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2)06—0151—04国外學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熟语进行广泛的研究,如katz&postal(1963)从转换生成语法的角度研究熟语的语法形式结构;nunberg,sag&wasow在句法模式中对熟语进行详细的探讨,但却忽视了熟语的常规性和比喻性。
gibbs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熟语的概念隐喻假设,探讨了熟语的常规性和比喻性;国外另外一个研究焦点集中于从心理语言學的角度对熟语的处理和理解。
而国内20世纪80年代以王德春,孙维张为代表的學者对熟语的语义、意义和结构的修辞方向展开研讨,同时期还有马国凡和刘洁修对熟语的形成和源流方面的意义进行过研究。
80年代末至90年代,以马国凡、王德春对熟语运用和人文性发展进行的讨论最为突出。
随后,张辉提出了熟语研究的新视角,确定了基于认知语义學的熟语分析框架,把隐喻、转喻与概念整合纳入统一的框架。
综上所述,国外多从心理语言學的角度注重对熟语理解和处理的研究,很少从认知的角度探究熟语的构建和不同文化语境下熟语的翻译。
国内对熟语研究,多是对其分类和性质的讨论,关注熟语意义的静态分析和熟语运用的探讨,较少对熟语的翻译以及熟语语义的构建过程进行动态研究。
事实上,熟语的形成、构建、理解和翻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
从认知的角度对熟语理解、语义构建过程和熟语翻译进行详细探究认为,只有在深入了解熟语的内在机制和熟语翻译加工之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在关联顺应翻译模式指导下有效地翻译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熟语涵义。
从概念合成理论看新词的意义建构
V o.28, No 1 .4
Jl uy, 20 l1
从 概念合成 理Biblioteka 看 新词 的意义建构 任 丽 花
( 江苏 技术师范学 院 外 国语学 院 , 苏 常州 2 30 ) 江 10 1
摘 要 : 念 合 成理 论 建 立 在心 理 空 间 的基 础 上 . 概 将概 念 合 成 视为 人 类 进 行 创 造 性 思 维 活 动 时 的一 种 认 知 过 程 。
M e n n n tu t n o oo im r m h e s e tv fCo c p u l e dn e r a i g Co sr ci fNe lgs f o t e P rp c ieo n e ta n i g Th y o Bl o
REN LFh a u
c ryn u ra ie t ik n .Th n l s e n t t s t a o c p u l ln i g t e r a o d e pa ao y p we o a r ig o tc e t h n i g v ea ay i d mo sr e h t c n e t a e d n h y h s g o x ln tr o r f r s a b o t eo l e me nn o s r c ino e wo d n e s n eo l r s tc ud p o iea n w o nt ea p o c o t e h n i a i g c n tu t f w r sa d n w e s f dwo d .I o l r vd e c g iv p r a h t h n o n o i
u d r tn ig o a g a e n r s n e sa dn fln u g s a d wo d .
汉语歇后语的认知解读——基于概念整合理论
( )汉 语 歇 后 语 一
合 网络 模 式 。如 下 图 所示 :
l 0l 。 坤 l
歇后 语 , 产生 于 中国 中古 社 会 , 汉 民族 独 有 的一 种 言 语 是 形 式 。其 形 式 简 短 、 意 丰 富 , 有 诙 谐 、 默 和 通 俗 易 懂 等 寓 具 幽 特 点 , 现 实 生 活 中被 广 泛 使 用 。 歇 后 语 独 特 的语 言 结 构 赋 在 予 了汉 民族 极 强 的思 想 内容 , 是 其 他 语 言所 没 有 的 。它 在 这 长 期 的 历 史 发展 变 化 过 程 中从 形 式 到 内 容 都 日臻 完 善 , 淀 积 了 十分 丰 富 的文 化 信 息 , 称 为 中华 语 言 文 化 的活 化 石 。 可 歇 后语 是 由连 接 号相 连 的 前 后 两 部分 构 成 。前 半部 分 称
Vo . 3 NO 4 12 .
汉语歇后语的认知解读
— —
基 于概 念整合 理论
李 莹莹
( 广西师 范大学 外 国语 学院 ,广西 桂 林
摘
5 10 ) 4 0 4
要 : 图运 用 概念 整 合 理 论从 认 知 的 层 面对 汉 语 歇后 语 的意 义 构建 进 行 动 态分 析 , 试 旨在 说 明概 念 整合 理 论 对 歇 后语 同 样具 有 极
保 。谐 音歇 后 语 , 的后 一 部 分 借 助 音 同 或 音 近 的 现 象 表 达 它
院学 报 ( 文科 学 版 ) 人
J u n lo b iUnv riyo o omis Huma iisS in e) o r a fHu e iest fEc n c( nte ce c s
汉语三字格习语概念合成的认知考察
汉语 三 亨裕 习唔概念 合 崴 认 知考察
口黄 龙
摘
余玲 丽 姜 玲
要 :汉 语 中存 在 许 多三 字格 习语 。 本 文 以概 念 合 成 理论 为视 角 ,探 讨 汉语 三 字 格 习语 的合 成 类 型 和 内在 认 知 机
论” ( 张 辉 ,2 0 0 3 :5 0 ) 。经 过 多 年 对 心 理 空 间理 论 的 研
比喻官 吏的残酷搜 刮等 。这些 习语生动简 洁 ,形象鲜 明 。
究 ,F a u c o n n i e r ¥  ̄ T u r n e r 等 认 知 语 言 学 家 提 出 了一 套 比 较
本 文 的 研 究主 要 以 《 中华 成 语 大 词 典 》和 《 现 代汉 语 成 t h e o r y ) ,简 称 合 成 理 论 , 用 以 解 释 隐 喻 、 虚 拟 、指 示 语 词 典 》 为 依 据 ,其 中 《 中华 成 语 大 词 典 》共 收成 语 2 2 0 0 0 代 词 、 语 用 预 设 等 诸 多 语 言 现 象 。 而 所 谓 概 念 合 成 , 就 多 条 。另 外 参考 了 《 现 代 汉语 词 典 》 ( 第5 版 ) 的释 义 。 二 、 概 念合 成 理 论
2 ] 沈家煊. 认知与汉语语 法研究 [ M 】 . 北京:商务印书馆 ,2 0 0 6 . 这 一 规 则 体 现 了 原 则 性 与 或 然 性 的 统 一 , 可 以 对 例 【 【 3 ] 王寅. 认知语言学 [ M 】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 ,2 0 0 7 . [ 4 】 韩劢. 认知 心理学 中概念 结构观的演变 … .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
关 键 词 :三 字格 习语 概念合成理论 认知机制 合 成 类型
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概念整合网络,它指的是以框架为结构的心理空间网络。
框架由说话人的背景知识所构建。
美国语言学家Gilles Fauconnier 和Mark Turner认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网络包括了四个概念空间:输入空间Ⅰ(Input Space Ⅰ)输入空间Ⅱ(InputSpace Ⅱ),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合成空间(Blending Space)。
1985年,美国语言学家Fauconnier提出了心智空间(Mental Space)这一概念,并将其描述成“小概念包”,认为要理解语言的意义,就要研究人们长期交谈或是听话时形成的认知域。
20世纪90年代,Fauconnier进一步的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该理论为人类的创新思维和新概念产生提供了有力的解释。
概念整合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概念整合网络,它指的是以框架为结构的心理空间网络。
框架由说话人的背景知识所构建。
Gilles Fauconnier 和Mark Turner认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网络包括了四个概念空间:输入空间Ⅰ(Input Space Ⅰ)输入空间Ⅱ(InputSpace Ⅱ),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合成空间(Blending Space)。
并将这四种空间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图1:子网络吴为善指出,类属空间向两个输入空间映射,整合反映出输入空间共同的、常见的、抽象的组织与结构,从而规定了核心跨空间映射。
他认为,人们对于某一概念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经历了如下过程:首先,笼统地将表象的东西进行“组合(composition)”;其次,在知识框架中使初步获得的材料加以“完善(completion)”;最后的“扩展(elaboration)”,是对“完善”了的概念进行精致加工整合。
经过这三个彼此关联的心智认知活动后,产生浮现结构(EmergentStructure),即创新结构。
概念整合理论视阈下的英诗汉译心理映射研究——以汉译The Road Not Taken为例
、
无论经历怎样 的整合过程 , 所有 的概念 整合都 是为了一个最终 目标 : 获
得 基 本 行 为 事件 。 根 据合成理论 ,输入空 间里 的元素 和结构有 选择性 的投 射到合成 空闯 , 成层创 结构 , 且层创 结构的形成是 一个 动态的 , 形 而 需要 充分发 挥想象力 的认 知过程 , 人们 在这个过程 中不 断静 止 旧的联 系, 激活新 的联系 , 结合语 境和存储 在记忆 力的知识框架 , 重新构建新的空间并进
c n ir a e n i 9 7 F u o ne & T Ie 9 4l 9 , 0 ) 进 一 步 o ne ( u o ne 1 9 : a c n ir F r uT r 9 ,9 62 2 又 l 1 0
提出并发展 了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是关于意义构建 的重要理 论, 在认知语言学研究 中 自成体 系。 诗是人类最古老的文 学形式之 一, 是文学中的瑰宝 , 它不仅为人们 展示了语 言的精深与魅力 , 而且是 以最凝练 的形 式把现实 与理想 , 时间 与空 间, 情感与理智 , 情趣与感悟融为一体 , 诗歌也是如此 。 英语 本文 以认知语 言学 中的概念 整合理论 为依 据 , 通过分析罗伯特 ・ 佛 罗斯特 T eR a o a e h odN t kn的汉译本 , T 来探讨该 理论是否在英诗汉译 中 具有生命 力。 二 、 念 整 合 理论 的基 本 概 念 概 概念整合理论 又称概念合成理论。 理论模 型包括 四个心理空间 : 该 两个输入空间 , 一个类属空间 即普遍空间 , 一个合成空 间[ 每个空间之 4 1 。 问通过跨空间映射进行对应连接 。 在概念整合 中, 类属空间包含两个输 入空间共有的抽象结构 , 这些结构形成普遍结构 ; 而合 成空间除了包含 类属空间中的普遍结构外还包括两个输入空间选 择性投射 的特定结 构 以及合成空间 自身通过组合 , 完善 , 展而建立起 的新创 结构(megn 扩 e ret s utr) t c e 。概念整合 中的任何一个空 间都 能够 随时得 到调整 , r u 不仅输 入 空 间 可 以 影 响合 成 空 间 , 成 空 间 也 可 以 影 响并 调 整 输 入 空 间 。 合 基本概念整合 网络模 型可以分为 四种 : 简单型 , 镜像 型 , 单域 型以 及双域型[ 4 1 。在简单型整合 中, 一个输 入空 间包含特定的框架和角色 , 另 个输入空间包含没有框架组织 的元素 ,之后跨空 间映射将 角色与元 素进行匹配。比如 P u ite a e Sl . a lsh ft rf al 输入空间一包含了“ h o y 家庭” 框 架和“ 父亲, 女儿” 的角色。 输入空间二包含 的是 P u 和 Sl a l ay两个元 素 , l 跨空问映射在 角色与相应的值之间进行匹配后便形成 了合成空 问的结 构。 镜像型整合是说所有 心理空间都具有相同的组织框架 。单域型整 合则相反, 该整合 中的两个输 人空间有各 自不同的组织框架 , 只有一 但 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 架被投射到合成空间中 ,并通过扩展形成合成空 间 的组 织 框 架 。 Mudc ncs u Icea输 入 空 间一 是 拳 击 空 间 , 如 rohk ok taoc. o 二为商业空间 。 跨空 间映射在这两个空间之间建立 了对应 的连接 , 但合 成空间的框架仅仅来 自 问一 , 空 即拳击组织框架。 双域型整 合网络中的两个输 入空 间也有各 自不 同的组 织框架 , 但 两个框架均部分投射 到合成 空间中 ,即合成空 间的组 织框架同时包括 来自 两个输人空间 的部分结构 l D g n u o n r e 。如 i i y rw a . g g o g v 该旬是说某 人正在做出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错误行为, 而当事人却没有察觉 。 输 入空 间一 的 组 织结 构 为挖 掘 坟 墓 ,二 的组 织 结 构 为无 意 识 的 犯 错 并 导 致 惨 重 失败 , 空 间 映 射 在 掘 墓 者 与 犯 错 误 者 , 跨 掘墓 与 无 察 觉 的犯 错 , 死亡与惨重失败等之 间建立对应连接 。该句 中合成空 间组织结 构的因 果关 系, 图 , 意 内部事件结构都 与输入空间二相 同, 也就是说合成空 问 从输入空 间一 中提取具体 的结构 , 二中提取 因果 关系 , 从 意图 , 内部 事 件结构等, 经过组合 , 完善 , 扩展形成了 自己的结构 。 由于双域 型概念整 合的新创结构具有和输入空间截然不同 的组织框架 ,所 以其创造性最 为显著[ 4 1 。 概念整合的构建原则包括跨空间映射 ,选择性投射 ,建立类属空 间, 建立合成空间 , 发展层创结 构等 。实际上 , 概念整合除了要遵循构 建原则外 , 还要受到一系列指导原则的限制。 这些 限制包括 : 压缩原则 , 拓扑 结 构 原 则 , 式 完善 原 则 , 格 整合 原 则 , 重要 关 系 最 多 化 原 则 . 要 关 重 系强化原则 , 网络原则 , 解包原则 , 关联原 则等九条原 则 。但是这些原 则之 问经常存在冲突 , 如压缩原 则经常指导概念整合将重要关系压缩 , 而拓扑结构原则却要求合成 空间尽量保 留各元素在输入空间中的重要 关系, 以概念整合过程实质上是在各原则之间取得平衡 的过程 。 所 但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合成理论对汉语的解释力摘要概念合成理论是一种语义认知理论,心理空间是它的基本认知单位。
它不仅可以解释汉语nn概念合成名词的认知心理运作过程,而且还可以解释nn概念合成名词的新创意义与新创结构。
但是它也面临着五大挑战:1、心理空间关系是如何识解的?2、哪些空间元素及其结构被投射到合成空间?3、合成空间的元素与结构是如何合成的?4、新创意义与新创结构是如何产生的,从何而来?5、输入空间在语言表达式上是如何排列的?关键词:概念合成心理空间映射投射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概念合成理论简介概念合成理论(blending theory)是fauconnier & turner在吸取概念隐喻理论的合理内核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认知语义理论。
该理论主要涉及三大要点:第一个理论要点是基本概念整合网络模型。
心理空间是概念合成理论的基本的认知单位,是一种认知结构,是人们在阅读、思考、写作时构建的概念包,具有在线性、动态性特征。
该模型包括四个心理空间,它们分别是: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
合成空间接受输入空间的投射并通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精致(elaboration)三个途径对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投射结构进行整合,从而产生新创结构和新创意义,完成概念的整合。
第二个理论要点是概念整合的类型。
概念整合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简单型、镜像型、单域型、双域型。
第三个理论要点是概念整合的控制原则。
概念与概念整合有一定的条件,或者说要满足一些制约机制。
跨空间映射、选择性投射、建立类属空间、建立合成空间、发展层创结构等是概念整合理论的构建原则,压缩原则、拓扑结构原则、格式完善原则、整合原则、重要关系最多化原则、重要关系强化原则、网络原则、解包原则、关联原则是概念整合理论的指导约束原则。
二概念合成理论对汉语的解释力nn概念合成名词能及时反映变化的语言事实,展现语言的原始组合能力,扩展语言的功能,增加语言的创造力,促进语言的发展,研究nn概念合成名词提供了研究概念的本质方法。
汉语不仅既定词汇中存在着大量的nn概念合成名词,而且新词语大都采用nn概念合成的形式。
至2010年10月17日止,新浪网读书频道统计2009年新词语共计541个,其中nn概念合成名词共计96个,占整个2009年新词语的17.7%,可以说nn概念合成方式是汉语新词语的生成主流。
从概念化过程上看,nn概念合成名词具有四种类型:联合型、关系型、特征型、混合型。
联合型nn概念合成名词是指由一个表名物的概念a与另一个表名物的概念b概念化为c的结构体,c可用鉴别式表述为:c既是a又是b。
例如:“宠物狗、果菜、妈妈先生”。
关系型nn概念合成名词是指概念a与概念b围绕某一个主题,相互之间形成互补关系而构建的结构体,例如:“玻璃门、人格证书、硕师计划、绿牌专业”。
特征型nn概念合成名词是指合成概念c是概念a的某个特征投射到概念b并在合成空间中整合而形成的结构体,例如:“火鸡、豆腐渣工程、杠杆女、牛孩”。
混合型nn概念合成名词是指合成概念c是概念a与概念b的综合体,例如:“海马、绿炭、国脚”。
特征映射型与混合型的区别,就是一个特征还是多个特征映射的问题,如果概念a只有一个特征映射到概念b,那就是特征映射型,如果是多个特征的映射那就是混合型。
当然,前述几种类型并不能完全反映全部的语言事实。
除了上面列举的几种类型外,汉语还有一些nn概念合成名词具有特殊性,难以归入上述类型,例如:“手足、党棍、心腹”等。
刘正光、刘润清把这类nn概念合成名词的构成类型称为合成型。
上述五种类型,基本上可以囊括汉语nn概念合成名词。
汉语nn合成名词的概念合成过程,其流程可以简化为四步:首先,在n、n之间通过映射连通,建立连通关系;其次,在建立连通关系的两个空间内建立相关元素及其结构的匹配;再次,将匹配元素及其结构压缩并有选择地投射到合成空间;最后,将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投射物进行整合(blend),从而产生新创结构和新创意义。
该流程打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静态分析的束缚,不仅揭示了汉语nn概念合成名词的认知心理运作过程,而且揭示了合成概念中某些在合成母概念n、n中都不存在的意义产生的原因。
概念合成理论应用于汉语研究,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却受到了很多学者的推崇与认可,这也许与前述优势有关。
当然,不可否认,概念合成理论并不能解释所有的汉语语言现象。
就汉语nn概念合成名词而言,概念合成理论至少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 心理空间关系是如何识解(construe)的?心理空间是概念合成理论的基本单位,映射(mapping)是心理空间的桥梁,心理空间与心理空间之间通过映射相连通。
研究nn 概念合成名词就不得不研究心理空间的映射连通问题。
从研究现状看,映射研究主要集中于类推映射、象似性映射、隐喻映射和共性跨域映射,这几种映射类型是不是代表着心理空间映射的全部类型,或者说心理空间映射都可以用这几种映射来解释,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映射解决的是心理空间因何连通的问题,并不解决心理空间与心理空间如何建立关系的问题。
一般来说,心理空间与心理空间之间的关系有:因果关系;时间关系;空间关系;身份等同关系;部分与整体关系;特征、范畴、意图关系。
概念合成理论只说明了心理空间与心理空间之间存在的关系,却没有说明心理空间的认知识解过程,即心理空间与心理空间关系为什么被识解为这种关系而不是那种关系,为什么有些空间之间可能被识解为多种关系。
例如,心理空间“铁”与“窗”在合成概念时,“铁”与“窗”为什么只能识解为特征关系,而不能识解为部分与整体关系或者其他什么关系,其识解原则是什么?利用概念合成理论无法解释这个问题。
2 哪些空间元素及其结构被投射到合成空间?每一个心理空间都是一些元素的集合,都是一个在线构建的知识包,也是一个动态的认知框架。
心理空间通过映射建立联系后,通过一系列的认知运作,将跨空间的元素进行选择、匹配,然后将选择匹配的结果投射(project)到合成空间。
以心理空间“手枪”为例来说明这一过程。
心理空间“手”包括以下元素及其结构:1、外形;2、功能;3、构造;4、属性;5、特征等。
心理空间“枪”包括以下元素及其结构:1、外形;2、功能;3、构造;4、属性;5、特征等。
两个心理空间通过映射建立连通,确立“枪”为所指空间,“手”为表征空间,所指空间“枪”的元素及其结构与表征空间“手”的元素“功能”匹配后投射到合成空间“手枪”中。
表征空间“手”中的构造、特征、外形、属性等元素及其结构不能与所指空间“枪”建立匹配关系,最终被过滤,无法投射到合成空间“手枪”中去。
但是这个认知运作过程相当模糊,不具有操作性。
它无法解释识解表征空间与所指空间的原则,如上例中它无法解释“枪”为什么识解为所指空间,“手”为什么识解为表征空间,而不是相反。
3 合成空间内的元素及其结构是如何合成的?表征空间与所指空间中的元素及其结构通过选择匹配后被压缩投射到合成空间中进行概念合成。
通常情况下,合成空间中这些被投射进来的元素及其结构采用简单型、镜像型、单域型、双域型模式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概念合成。
前述四种合成模式可以简化为糅合型、截搭型两种模式。
所谓糅合型整合是指两个相似而不相关的概念之间的整合,侧重于概念的相似性。
所谓截搭型整合是指两个相关概念的整合。
虽然这两种类型是概念整合的主要方式,但是概念合成远远不止这两种类型,即使只有这两种类型,概念合成理论也没有说明糅合型或截搭型整合的条件,即什么条件下构成糅合型整合,什么条件构成截搭型整合。
例如,汉语新词语“杠杆女”(指能像杠杆一样利用支点将对方“撬”起来,帮助伴侣成就事业的女性)的概念合成大都认为是糅合型整合,但为什么是糅合型整合而不是截搭型整合呢?概念合成理论不正视这个问题,在整个理论体系中也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4 新创意义是如何产生的,从何而来?概念合成理论提出的时间短,用它来研究汉语的时间更短。
它之所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崇,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人们认为它解释了新创意义和新创结构的来源。
概念合成理论认为,表征空间与所指空间中的元素及其结构投射到合成空间后,经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精致(elaboration)三个途径进行整合,从而产生新创结构和新创意义,即新创意义和新创结构来源于合成空间。
例如,合成概念“牛孩”(指在某方面实力强大、令人佩服的孩子)。
所指空间“孩”与表征空间“牛”通过映射匹配连通,经过选择性压缩,将匹配元素及其结构投射到合成空间,经过组合、完善、精致三个途径,从而产生“优秀、令人佩服、强大”的新创结构和新创意义。
组合、完善、精致是合成概念新创结构和新创意义产生的三个途径,但是概念合成理论并没有解释这三个途径的认知运作过程,如何组合、如何完善、如何精致在概念合成理论中没有说明。
概念合成理论也无法解释新创意义的最终来源。
5 输入空间在语言表达式上是如何排列的?概念合成是一种人类心智活动的运算过程,是一种思维现象。
合成概念最终存储于语言当中并以语言表达式表达出来,心理空间表征——语言符号的线条性使输入空间存在着一个先后排列的顺序问题,即哪个心理空间在先、哪个心理空间在后。
它只注重语义的解释,而不关注心理空间的线性表达。
例如,近年来,汉语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合成名词“茶杯猪”(一种体型只有茶杯大小的微型宠物猪。
由塔姆沃思猪和格洛斯特郡花猪杂交而成)。
概念合成理论关注的是表征空间“茶杯”与所指空间“猪”的意义是如何合成的,但它并不关注也不解释这两个心理空间的线性序列,即为什么是“茶杯猪”而不是“猪茶杯”。
只关注意义解释而不关注意义生成排列,从语言研究的角度看,至少是不全面的,其科学性、可靠性、实用性就值得质疑。
三结语概念合成理论不仅可以用来研究汉语词语的构成,而且可以用来解释段落甚至篇章,在汉语篇章语言学上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随着研究的深入,它的局限性不断地暴露出来,概念合成理论面临着自我完善的挑战。
因此,完善概念合成理论,既是研究汉语的要求,也是其自发展的需要。
笔者建议,根据概念合成的心理流程,从以下五个方面完善概念合成理论:1、深入研究跨空间的映射现象,从而全面认识心理空间的连通途径;2、深入研究跨空间元素与结构的匹配与投射规则,从而解释哪些元素与结构可以投射到合成空间,哪些元素与结构不能投射到合成空间;3、深入研究投射到合成空间内的元素与结构的合成规则,从而解释合成空间内的元素与结构的心理运作过程;4、深入研究新创结构与新创意义的来源,从而解释新创结构与新创意义的生成规律;5、深入研究合成概念输入空间的排列规则,从而解释心理空间的线性排列理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