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高考语文中的体现

合集下载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全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全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全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月3日,教育部一锤定音,重磅发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以新课标的形式,全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次语文新课标强调,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进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

语文新课标有三类课程:“整本经典阅读与研讨” 必修,“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选择性必修,“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选修。

高考语文命题和阅卷原则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的选用,详见文中有关新课标中华优秀文化的节选。

另附教育部推荐的诗文背诵篇目及课内外读物,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

高考语文命题和阅卷原则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的选用。

新课标编写建议教材编写要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课标更新了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课标基本理念1.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祖国语文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2.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语文课程更加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

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新课标目标之一传承中华文化。

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

三类课程分别安排 7— 9个学习任务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与解析: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与解析: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阅读下面两个作文题, 请选择其中一题进行写作。

(1)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在多样的表现形式背后,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共同的文化根源。

请从以下表现形式中选择一个或者多个,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之“根”的感悟或者理解。

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 字。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甲骨文、中国结、京戏脸谱、武术、兵马俑、景泰蓝、对联、谜语、文房四宝、风筝、剪纸、年画、筷子、大花轿、旗袍、茶、中药、鞭炮、中秋、长命锁、桃花扇(2)中国泱泱五千年文明,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

有人说,“文明”意味着一个国家高度繁荣的文化、高度自觉的精神;有人说,“文明”意味着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也有人说,“文明”意味着一个人拥有健康的思想、得体的举止和优雅的语言。

《周易·贲卦》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你是怎样看待“文明”的?请写一篇文章,加以论述。

题目自拟,不少于800 字。

【试题来源】山东省新泰一中 2018-2019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实验班)【答案解析】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正月拜年、元宵灯火、清明祭祖、端午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节日活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中国的传统节日,展示了中华民族和谐为美的道德思想,体现了中华儿女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社会进步的渴望,表达了华夏子孙对美好理想、智慧与道德的追求和向往。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纽带,是中华民族举国欢庆的聚会。

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远古走向现代,从民族走向世界。

它代表着过去,也代表了未来,它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鲁迅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民魂是什么?传统文化无疑是其核心之一,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正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忽视自己传统节日的民族,是一个浅薄无知的民族;一个抛弃自己传统节日的民族,是一个走向堕落的民族。

高考语文试题中传统文化的传承

高考语文试题中传统文化的传承

高考语文试题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作者:梁亚琴来源:《学周刊·下旬刊》2014年第08期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

继承和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要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

在当今经济大潮的席卷下,有些美德已经渐行渐远,而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中坚,所以高考语文试题的可贵正在于其力图改变现实的坚持。

它不只注重考查结果,更重视“敦促”的过程,不仅习得语言,更重在字里行间传递的文明,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心灵,它把学生指向更宏大的文化背景,激发心灵的灵动,温润人文的情怀。

下面我仅从文言阅读和实用类文本中阅读窥探一二。

一、文言文中的文化传承文言阅读是古典文学中的精粹,记载着历朝历代圣哲先贤的事迹,他们或事亲至孝,或兼爱他人,或清廉刚介,于无声中润物,让我们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诲。

《晋书·嵇绍传》中,嵇绍在动荡不安的政局混乱不堪的朝政下,仍能尽职尽责,不阿附权贵,不媚众取宠,在叛贼围攻皇帝时为保护帝王而死,“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还有《宋史·朱昭传》《花云传》《何灌传》,朱昭面对夏人的大举进犯,在明知结局的情形下依旧誓死抵抗战死沙场;同样,花云为明太祖立下汗马功劳,在与陈友谅的交战中奋勇杀敌力战至死;何灌亦如此,面对咄咄逼人的辽使,他不卑不亢,以高超的技艺震慑敌手,而在金军南下宋军全线溃退,金兵直逼京师,他战死阵前。

这些文臣、武将忠君爱国,在很多人以识时务者为俊杰作为苟且偷生的借口时,为国为君为民是他们唯一的选择,马革裹尸、青山埋骨成为忠臣志士唯一的追求。

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影响,他们会明白忠君爱国不是愚钝,也不是口号,而是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去做的。

在出国热、移民潮的今天,无疑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在12年课标卷中萧燧又给学生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萧燧,宋朝人,才华出众,本可前途无量,然秦桧当权,想让他秋闱舞弊替儿子打开方便之门,面对权势滔天的宰相,萧燧断然拒绝,丝毫不为所动。

2020高考作文“传统文化”专题写作指导

2020高考作文“传统文化”专题写作指导

【导语】不管是中考语文还是高考语文,作文都是受人关注的,同时也是试卷中分值的一个项目。

整理了2020高考作文“传统文化”专题写作指导供大家鉴赏。

01“文化”释义“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

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龙应台语。

对于文化的界定,众说纷纭。

我们整合以下信息,作为诠释的依据和参考。

(1)“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活动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则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中国大百科辞典"七》P1)(2)“文化: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

”(《金山词霸》)(3)“文化: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一切活动及其所创造出的所有事物之总和。

一般意义上的亦即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以及人类其他精神活动及其产物。

(刘在平、秦永楠主编《中国小百科全书"第四卷"人类社会(一)》P109)(4)“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当中,它凭借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特殊成就,其中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方式和模式。

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科学衍生的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以价值观尤为最重要。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其概念与定义的批评》)(刘在平、秦永楠主编《中国小百科全书"第四卷"人类社会(一)》P107)(5)“英、美传统的文化研究者将文化理解为既定事实的各种形态的总和,即将文化视为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张岱年、程宜山著《中国文化论争》P1)龙应台认为,所谓文化,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时代表达——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作文题深度评析

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时代表达——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作文题深度评析

872021.3•高中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时代表达(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河南郑州 450000)◆试题研究摘 要: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作文题立意高远、设计精巧,体现出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创新时代表达的显著特征,具体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学习相结合、写作能力考查与思维品质考查相结合、写作情境任务与写作应用表达相结合、写作的限定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四个方面。

关键词:高考作文;传统文化;时代表达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学习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四个自信”,其中之一即是增强文化自信,强调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尊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凝练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即是“文化传承与理解”,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热爱中华文化等;在“命题和阅卷原则”部分指出,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材料的选用,引导考生从中获得对当代文化问题的思考。

近年来高考十分注重传统文化在试题中的熏陶和渗透,积极引导新时代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引导考生增强文化自信。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出现传统文化内容,体现了高考命题改革的突破。

2020年全国Ⅰ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和语言文字运用都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的渗透,这些文段的阅读都强调考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但这个阅读过程主要依赖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进而作出推理和判断以及些许书面表达,基本上是一个知识吸纳和文化熏陶的“输入”过程。

而作文试题则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所给背景资料包括历史性陈述和后人的不同评定,考生写作时既要理解历史典故,又要发表观点看法。

这个过程不仅有知识“输入”,而且有思想“输出”,是考生与传统文化双向“交流”的过程。

考生在自我的深入思考和理性判断中,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观照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精神基因力量。

有关传统文化的高三作文素材(优质17篇)

有关传统文化的高三作文素材(优质17篇)

有关传统文化的高三作文素材(优质1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合同协议、学习总结、生活总结、工作总结、企划书、教案大全、演讲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 learning summary, life summary, work summary, plan, teaching plan, speech, composition, work plan, other information, etc.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有关传统文化的高三作文素材(优质17篇)总结是对过去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不断进步和成长。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厚植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优秀作文展评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厚植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优秀作文展评

厚植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优秀作文展评——衡水金卷发二月大联考作文展评【教师导语】在历史和现实中不难看出,中华传统文化在跌宕起伏中不断发展,在大浪淘沙中不断提升,才缔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铸就了华夏儿女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性格,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华文化精神。

厚植文化根基,切实满足人民精神需要,定能以高质量文化成果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命力。

【原题回放】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门类繁多,传承至今,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作为青年人,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联系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激发其内在活力,这是时代的责任和使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具体事件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简要审题】材料两句话:第一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第二句青年人要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第一句说“是什么”与“为什么”why——它是“根”与“魂”(意义、影响、价值等);第二句说“怎么办”how——与时代联系、赋予新内涵、激发新活力(措施、方法、途径、策略等)。

怎么肩负?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与新时代联系起来,二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三激发其内在活力。

第二个指令是“联系具体事件”,所以考生写作时不能泛泛而谈,要找到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例进行写作。

如说樊锦诗对敦煌的贡献。

樊锦诗担起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责任,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

改革开放以来,她更是坚持改革创新,带领团队致力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开展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构建“数字敦煌”,开创了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有效地缓解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的矛盾。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2019年2月,四川乐山一组雕塑中,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的“拱手礼”引发质疑。

文史专家陈洪认为,雕塑施礼方式有误,拱手礼从揖礼演化而来,行礼时右手成拳,左手包住,表示压住了具有攻击性的右手来表达友善。

②2019年2月,甲骨文手机表情包已经成为斗图圈的“新宠”。

设计者将几何化的甲骨文字转化成更加直观形象的动物,再配上时尚的网络用语,整组表情就像是一套五彩的、可爱的甲骨文动态识字卡片,让每个甲骨文字的图案意义跃然眼前。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弘扬传统文化对丰富当代人的精神生活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以上材料,请你谈谈应该如何弘扬传统文化?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来源】河南省百校联盟2019届高三考前仿真语文试题【答案解析】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甲骨文手机表情包已经成为斗图圈的“新宠”,意蕴深远的传统文化竟与网络流行文化结合产生了“化学反应”,“让每个甲骨文字的图案意义跃然眼前”。

这意味着新的传播方式能促进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至今审读和鉴赏这些古色古香的文字,仍让人内心空灵宁静,有情不自禁的敬畏感。

但现代人理解和接受甲骨文非常困难,甚至根本无法识别这些上古时代的文字。

一方面是丰富灿烂的文化资源,一方面是古老文化和现代阅读方式之间存在隔膜,如何打通这个文化隔膜,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关键。

如何让传统文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要善于将古老的文化精神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紧密结合,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解读古老文化,用现代化的手段诠释传统经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文化发展的使命感。

在网络时代,本来高冷的甲骨文有了萌萌的表情包,深受网友们的欢迎,已然给我们带来一种启示——新的传播方式能促进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弘扬传统文化需要借助新型技术手段,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实现完美的现代“穿越”。

高考语文选材的特点

高考语文选材的特点

高考语文选材的特点高考语文选材的特点是丰富多样,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多元视角。

高考语文试卷的选材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古代经典文献:这部分选材主要来自于中国的古代经典文献,如《论语》、《孟子》、《左传》等,内容涵盖了哲学、伦理、政治等多个方面。

这些文章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是高考语文选材的重要来源。

2、现代文学作品:现代文学作品也是高考语文选材的重要来源之一。

这些作品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变迁,有助于学生理解现代社会的背景和文化。

3、学术论文和时评:学术论文和时评主要选取了一些反映当前学术研究前沿和时事热点的文章,这些文章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其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文学经典:选取了包括古今中外在内的多种文学经典,如《红楼梦》、《水浒传》、《哈姆雷特》等,这些作品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有助于其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

5、科普文章:选取了一些科普文章,这些文章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和科技发展,培养其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高考语文选材的特点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强调人文精神:高考语文选材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选取的文章多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和教育性,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注重语言表达能力:高考语文选材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察,选取的文章在语言上要求规范、优美、准确,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关注时代性和现实意义:高考语文选材关注时代性和现实意义,选取的文章多涉及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

4、考查知识面和综合素质:高考语文选材要求学生对各个领域的知识都有所了解,并且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5、重视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高考语文选材重视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培养,选取的文章多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旨在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高中语文高三高考传统文化部分试题分析

高中语文高三高考传统文化部分试题分析

北京市传统文化部分试题分析前言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着重强调传统文化的不可动摇的地位,近五年北京的语文试卷在试卷整体结构、基本题型和试题难度等基本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高考语文担负起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任务,增加对文学经典阅读的考查,进一步加强板块之间的联系,重视对语文基础的综合考查,重视试卷的思想性、文化性和时代感,重视引导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认知与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那么,高考语文对传统文化的考查重视程度是怎样的呢?本文着重分析高考语文试卷的考试素材——传统文化。

下面请看近五年北京试卷中传统文化的考查分值变化图:综观上述内容,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语文试卷中的龙头,传统文化在试卷中的比例逐年升高,传统文化的学习应该必须成为我们重点学习的对象,例如:中华文化精神、孔门弟子、诗词吟诵、诗教传统等等。

传统文化在近五年的试卷中具体体现为认知考古文物、挖掘文物文化内涵、史家经典著作阅读、古诗词鉴赏、曲艺、四大发明、对联、中华文化精神解读等等,重点考查学生的积累与探究的能力、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社科类阅读分析随着整体试卷的变化,近五年的北京语文试卷的社科类阅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分值从2013年的12分上升至2017年的24分,题型从“2选择+1简答”路线走到“7选择+1简答”路线,社科类阅读的素材从讲述科学、科技、能源等话题转到讲述传统文化的内涵、意义、价值、现状等话题,考查能力点从单纯只考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上升至进一步考查对文本的探究以及运用文本中的内容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注:阅读素材中1代表科技类,2代表传统文化类从上图可知,我们的社科类阅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分值陡增,题量陡增,占据试卷总分值的16%,内容均与传统文化相关,不仅增加了阅读量,还提升了阅读的难度,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高考语文15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高考语文15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6.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 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 巧。(4 分)
【答案】 ①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 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 ②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 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 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语段的原有意思,“与”在 这里一般理解为动词,即“赞同、同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同 意你的看法,你是不如他”。而将“与”理解为连词之后,句意变 为“我和你,都不如他”,即两个人都不如颜回。这样,孔子把自 己和学生子贡相并举,显示了他的谦逊,体现了他平等待人的教育 家风度。孔子对子贡说的一番话,明显是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继 续努力,再加深造。第二则材料中,孔子说自己与颜回都具有“用 舍行藏”的修养,是在勉励他更加精进。这两则材料充分体现了孔 子善于勉励学生的教育品质。
因此,2021 年对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基本上还是保持以 往的出题态势。
高考现场“怎么考”
真题启示——真题速递 感知体验 一、(2019·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6 分)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 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4.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 分)
【答案】 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 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 称道。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语段的原有意思。这句话是 说,即使一个人(君主)拥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如果骄傲又吝啬, 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看了。很显然,孔子把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作为评判一个人的首要标准,一个人如果缺少了道德品质和人格魅 力,那么其他就无从谈起。由此,即可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来。

高考优秀作文范文:悠悠文墨贯古今

高考优秀作文范文:悠悠文墨贯古今

【导语】人们常说得作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高考,其实这话一点儿也不夸张,作文在高考语文占分高达60,超过了整个语文总分的三分之一,因此大家不得引起重视,把握每一次写作文的机会。

下面要给大家分享的是高考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大家可以看看其他同学写的,再来和自己对比一下,找找差距,继续加油。

【篇一】高考优秀作文范文:悠悠文墨贯古今《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文化亦然。

充满变数的时代中,如何护佑传统文化之根?自强不息、与时俱进、重拾自信,方能使悠悠文墨,贯穿古今。

变数之中,见微波而知暗涌,闻弦歌而知雅意,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方为智者之所为,更是优秀文化得以传承的必然选择。

具有优秀基因的文化,当在变化之中有所坚守,更有面向环境的创新求解。

自强不息,创新求解传承传统。

诗词歌赋似一脉清流,滋润现代人的心灵。

近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的热播,还人们苍白的生活以斑斓的色彩。

然而,有人或化身怀疑论患者,认为所谓“文化热”不过是刺激感官、吸引眼球;或成为无厘头病人,以看秀方式做台下的“吃瓜群众”。

人们或怀疑或戏谑,却忘了正是热播节目的创新求解,让诗意悄然重新进驻人们的生活,让悠悠文墨在热议中得以传承。

与时俱进,重新定义传统文化。

有人痛批当下的“汉字危机”是对母语情感的淡化,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

然而我们不可能限制一个民族尽情享受科技进步的成果,这是不近人情的因噎废食。

魏源云:“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有机结合,才能使悠悠文墨“受光于天下”,从而传播四方。

《中国诗词大会》的水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以现代科技还原古典意境;“摇一摇”、新媒体互动,搭建传播平台供文化驱驰。

以现代科技之土壤护佑传统文化之根,方能养其端倪,植其苗芽。

重拾自信,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

价值观的多元、外来文化的入侵,难免使国人迷惘于光怪陆离之中,忘了去拥抱传统文化。

然而正如李清照所言:“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猜题及范文分析:黑白相生,中和之美

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猜题及范文分析:黑白相生,中和之美

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猜题及范文分析:黑白相生,中和之美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太极图中,黑色与白色均衡对称、稳定和谐地组成一幅美的画图。

二者相交相融,互生互动,共同构成的“中和”之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

“对立者可以共构,互殊者可以相通。

”这种“中和”地看待万事万物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包含着清醒睿智的哲思,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
字。

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本题为图画式材料作文题。

题目以中国太极图作为材料,图中可见:黑、白两种颜色本是界限分明,但是在相交处,线条柔和,甚至相互交融,从而呈现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之象。

材料总体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第一个句号内容,主要阐述太极图的表征特点。

第二层次为第二个句号内容,由表及里,从表征到内涵,提出“中和”之美这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

第三层次为第三
第1页共6页。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摘要]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虽然语文教学活动一直都强调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但高中语文教学更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更多地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站在新课改的前沿,手执新教材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关键词] 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策略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姿,其内容博大丰富,内涵宏伟精深,不仅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也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中国社会逐渐向现代化转型,各种文化交融碰撞,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心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教师的重要责任,高中语文教师更责无旁贷。

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可见,语文兼顾着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

语文是以汉字为载体,同时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语文的灵魂。

因此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二.概念的界定“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主要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四个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之中国传统礼仪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之中国传统礼仪
•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的出现 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古代政治礼仪:五礼
• 根据《周礼》记载,周人把礼分为五类,即 “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这五礼作为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内容历 代相袭,许多内容延续至今。
一、吉礼:就是祭祀时的典礼。
• 1、祭祀神祗 • 2、祭祀祖先。
封禅
• 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 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 型典礼。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古 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 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 于天。
• 南宋以后,“封禅”不再单独进行,而与在郊外举 行的祭天祭地的“郊祀”合并,“封”与“禅”也 一并进行。到了明代,分别建成天、地、日、月四 坛,明清两代帝王分别在各坛祭祀天、地、日、月。
1、丧礼 2、荒礼 3、吊礼 4、禬礼(guì) 5、恤礼
1、丧礼
• 我国古代对丧葬礼仪一向十分重视,认为 这是子孙尽孝的最重要的表现,国君和贵 族在这方面的要求更严格,形成了许多繁 文缛节。
•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 不禄,庶人曰死。——《礼记·曲礼下》
• 天子七日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 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 月而葬。——《礼记·王制》
• 地坛是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年所建,位于北 京内城之外的北方。地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祖 “皇地祗神”即地神的地方,是我国现今保存最 完整的祭地建筑。
祭祖
吉礼
•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 色纯为“牺” • 体全为“牲” •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
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 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中国的传统文化2021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中国的传统文明?文明是庞大的集合体,可以有不同的划分规范。

按社区分,中国传统文明分乡镇文明、山林文明、江湖文明和都市文明。

乡镇文明指从乡村生活方式中生长出来的文明形状,数千年来注重礼教伦常就是乡镇文明的结晶,从中分别出来的是山林文明。

山林是隐士栖息所在。

逍遥自在、复归自然,是他们的中心口号,佛老思想为这种人类态度提供了思辩外壳,不过,人总要生活,衣食住行须来自一定的消费方式。

因此,隐士仍要卷入理想社会关系之中,这常给隐士心态形成二重性。

江湖文明大体由乡镇文明的下层脱胎而出,指浮浪人特别是游侠的活动。

侠没有固定职业,受雇于人,用暴力替雇主完成使命,战国时代常成为贵族政争的工具,构成与国度政权对峙的社会权利。

汉曾鼎力摧抑。

唐宋以后,侠逐渐分化,一批人以城市为基础,结成帮会,鱼肉平民;另一批人那么占据草泽,打家劫舍。

因其与封建政教法则相抗,有时成为民众对立压榨的表现方式;而自觉效忠恩主,讲求江湖义气的思想也易为统治权利所应用。

〝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已升华为社会品德,与士大夫文人宣泄抑郁不平之气的愿望结合起来。

汉魏盛唐诗歌有关游侠的题咏,是这种士人心态幻化的结晶。

宋明理学兴起,任侠带异端嫌疑,侠义传统却在传奇小说、宋之话本、明清演义中取得开展,说明游侠习尚向市民意曲过渡,跟鬼神、赃官故事一样,是市民阶级软弱的正义感的显影。

都市文明是异质环境里生成的文明形状。

中国现代都市常是封建政府所在地,市民阶级十分软弱。

追逐财利,物质愿望是都市文明的动身点。

利欲观念又会不时演进,财利可提高政治权益,物欲可扩展到性欲、情欲。

中国城市文明在后一方面表现得比拟充沛,前一方面不很清楚。

市民颜色最浓的话本、戏曲,宣扬发财致富,称扬自在情爱以致露骨的性描写,高中语文,屈指可数,而民权那么付阙如,要有也仅限于对损害人身、财富、婚姻等现象的揭露,未提到法权原那么下去,更谈不上争取参政权、执政权了。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如下:
1.总体延续了稳定风格,重视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

基础知识依然是高
考语文试题的重要考查内容,包括字音、字形、词语理解、句子连贯、修辞手法等方面。

2.阅读理解题目难度适中,强调对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查。

阅读理解
题目一直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重要题型,要求学生具备快速阅读、理解文意、分析判断等能力。

3.作文题目设计多样化,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作文题目设计依然
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的考查,同时呈现出多样化、开放性的特点,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4.传统文化元素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彰显中华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元素在高考
语文试题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2021年的试题也不例外。

从文言文阅读到诗词鉴赏,再到文化常识和名著名篇默写等,都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考查。

5.语言运用和实际应用能力受到重视,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语言
运用和实际应用能力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也得到了进一步强调。

例如,语言运用的题目注重对学生语境理解、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的考查,而实际应用能力的题目则强调对学生信息处理、问题解决和交流沟通能力的考查。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整体保持稳定风格,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强调对学生阅读、写作、思维和传统文化素养的考查。

也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1/ 1。

近几年语文高考题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考题

近几年语文高考题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考题

近几年语文高考题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考题近几年,语文高考题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考题逐渐增多,这些考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也体现了高考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

以下是一些近几年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语文高考题示例:一、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父益,都官员外郎、知江宁府。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

旧制,秩满许献文三篇,择官优者以为直馆。

安石所作辞章,既优且多,故得直集贤院。

时仁宗在位久,岁蝗旱,江、淮间民多流徙,安石自请往视,因言水利之本,在顺民心。

故兴利除害,民得其宜者,皆本于天子之心。

于是天子深然之,事皆施行。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王安石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了哪些改革主张?请简要概括。

(2018年全国卷Ⅲ)三、文化常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A. 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 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 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 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以上只是近几年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语文高考题的一部分示例,实际上,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考题类型非常广泛,包括古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文化常识等多个方面。

因此,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优秀传统文化在新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体现

优秀传统文化在新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体现

优秀传统文化在新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体现作者:谭伟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24年第02期摘要: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形成,对于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新高考语文试题中承担着丰富考查内容、增加文化美感、阐释时代意义的功能。

通过分析优秀传统文化在新高考语文试题各板块的考查内容,提出试题命制策略,从而彰显优秀传统文化在新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新高考;语文;试题一、优秀传统文化在新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功能(一)丰富新高考语文试题的考查内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以国家育人目标为导向,包括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精神教育,如文学知识、历史知识、人文精神、传统美德等。

上述传统文化元素越来越多地被融入新高考语文试题中。

例如,现代文阅读I的信息类文本阅读不再单纯强调“热点”“科技”“生活”,而选择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时代热点的结合,注重在“科技”“生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点,实现“科技+传统文化”“生活+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加入使得新高考语文试题的选题背景不再是冰冷的文字描述,文本阅读材料不再是单纯的陈述事实,学生能在阅读文本及题目要求时体会古人的智慧,汲取更多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二)增加新高考语文试题的美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以及传统的节日、习俗和礼仪等内容,这些文化元素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美。

因此,新高考语文试题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试题的文化内涵,学生可以体悟试题中丰富的道德伦理、文学艺术及哲学思想。

例如,考查古代文学作品时,试题中不仅要求考生理解作品的情节和主旨,还要求考生掌握作品所反映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阐释新高考语文试题的时代意义新高考语文试题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语文作为高考科目,对于完成这项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加入可重新诠释新高考语文试题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其在当代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在高考语文中的体现随着当今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增强,传统文化要素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渗透也逐渐引起教师与考生的关注。

文章选取2019年的7套高考语文试卷,对其传统文化要素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表明:其一,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中传统文化要素的数量是相对充足的;其二,就高考语文试卷中传统文化要素考查的内容而言,古诗文是重点考查对象;其三,考查的形式既有稳定性又有灵活性,即既有常规题型又增加了一些灵活度较强的题型。

基于此,可以从高考语文试卷中传统文化要素考查的数量和质量这两方面做出努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各种文化观念、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是中华文明的“根”和“魂”。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髓,其在新一代青年人中的传承与发扬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高考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考试之一,是我国社会阶层流动的一个重要渠道[2],也是当今中国社会认可度最高的选拔性考试。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语文试卷是否考查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又是以何种方式考查等就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分析的问题。

基于此,本研究拟对2019年7套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传统文化要素进行梳理分析,以期对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和高中语文教与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中传统文化要素的统计分析(一)高考语文试卷中传统文化要素的分值统计对2019年7份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一卷、全国二卷、全国三卷、浙江卷、北京卷、天津卷、江苏文科卷)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各套试卷中都考查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但其所占分值有一定差异。

由表1可知,每套试卷中传统文化要素的分值皆在40分以上,平均所占分值为56.7分,平均占比为35.6%。

其中天津卷与全国三卷的分值在40~50之间;全国二卷、浙江卷与北京卷的分值在50~60之间;江苏卷(文科)与全国一卷的分值在60分以上。

具体而言,传统文化要素所占分值最高的为江苏卷(文科),共94分(满分200分),占比达47%;所占分值最低的为天津卷,共41分(满分150分),占比为27.3%。

(二)高考语文试卷中传统文化要素的内容与形式分析(见表2)1.传统文化要素在文言文中的考查内容与形式7套试卷中均出现文言文的考查内容,其中文言文多为人物传记,如《屈原贾生列传》(全国一卷)、《商君列传》(全国二卷)、《孙子吴起列传》(全国三卷)、《宗子相集》(浙江卷)、《临川汤先生传》(江苏文科卷)。

为了考查考生的文言素养,7套试卷都有内容理解题与翻译题。

就形式而言,7套试卷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皆采用了选择题的形式,而翻译题皆采用了简答题的形式。

并且在全国一、二、三卷与江苏卷4套试卷中,也借助文言部分考查了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对礼乐含义的考查(全国三卷)。

2.传统文化要素在古诗中的考查内容与形式7套试卷选用的古诗皆出自唐、宋两朝,其中唐诗有《投长沙裴侍郎》《插田歌》《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对五里山水作》《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5篇,宋诗有《和张归臣墨梅五绝》其一、其四,《题许道宁画》3篇。

在这8篇古诗的考查上,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是重点。

在名句默写方面,仅江苏卷(文科)与天津卷运用了上下句默写,其余都为有语用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3.传统文化要素在阅读中的考查内容与形式除上述古诗文外,传统文化要素也大量出现在材料与文本阅读中,其中涉及了古代名家(如杜甫)、传统艺术(如古琴艺术、传统表演艺术、民间手工“苗绣”艺术、中国画艺术、书法艺术)、文化遗产(如古代文物、胡同文化、故宫“石别拉”)等。

文本类型包括实用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等,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4.传统文化要素在语言文字运用中的考查内容与形式在全国一卷、全国二卷、浙江卷、江苏卷(文科)4套卷子中,传统文化要素也出现在语言文字应用类型题的题干中。

这种类型多与词语的含义、病句辨析、标点题联系起来。

例: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出自全国二卷)5.传统文化要素在拓展性试题中的考查内容与形式在江苏卷(文科)的附加拓展性考查中,名著是传统文化要素出现的重要形式,占比达16%,其采用多选题和简答题形式考查考生对名著内容的辨析和理解概括。

例:《红楼梦》“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一回中,群芳行令,宝钗摇得牡丹签,上云“认是无情也动人”。

请结合小说概括宝钗的“动人”之处。

(出自江苏卷26)上述这道题目就是侧重于运用简答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红楼梦》中人物及情节的了解及理解。

综上所述,考试作为一种导向,考试对语文知识的选择会影响到后来学生的学习[3]。

高考语文试卷中传统文化要素的考查大部分集中于古诗文,其中着重考查了考生的基本文言素养,即考生不仅要对一些基本实词、虚词熟练掌握,还要能够流畅通顺地翻译并理解内容。

此外,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也是传统文化要素考查的重要方向,如在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材料中融合传统文化内容,既能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二、高考语文试卷中传统文化要素的特点分析(一)高考语文试卷传统文化要素数量充足由图1可知,研究的7套高考语文试卷中传统文化要素的分值占比都在25%以上,其中江苏卷(文科)高达47%,天津卷为27.3%。

除了全国三卷与天津卷的占比不足30%,其余5套卷子中传统文化要素的分值都占到了全卷总分的三分之一以上。

由此可见,一方面,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传统文化要素的数量整体上是充足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4]。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融合传统文化有关内容正是对其的传承与发扬。

另一方面,各套试卷中传统文化要素占比的差异性还是比较明显的。

江苏卷(文科)中传统文化要素占比高达47%,是唯一一套有两篇文言文的试卷,也是唯一一套有大量名著理解题的试卷。

而在全国三卷与天津卷中,传统文化要素出现的数量相对较少。

从这个层面上说,不同的高考语文试卷,其在命题时对传统文化要素的重视程度也各不相同。

虽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我们传承并理解传统文化,但这并不代表着传统文化要素出现的数量和高考语文试卷的质量成正比。

除去江苏卷(文科)中语文附加题部分的传统文化要素,此时江苏卷(不含附加分)中传统文化要素的分值占总分值的比值为33.8%。

将该数据与其余6套试卷的占比进行对比,发现它们的平均比值约为34%。

基于此,笔者认为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传统文化要素需要占有一定的数量,但并不是越高越好,即既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且总体需保持一个稳定水平,使考生在合理数量和高质量的高考卷中了解并理解出现的传统文化。

(二)高考语文试卷传统文化要素考查的形式既稳定又灵活1.高考语文试卷传统文化要素考查的形式具有稳定性表3可知古诗文是每套高考语文试卷的传统文化要素中占比最大的部分,皆占有传统文化要素总分值的二分之一以上。

文本材料阅读虽然也都有出现,但占比较小。

而语言文字运用中的传统文化要素只出现于全国一卷、全国二卷、浙江卷、江苏卷(文科)中。

就古诗文考查的形式而言,七套试卷都包含句子翻译和对原文内容的理解选择题,在江苏卷(文科)、天津卷、浙江卷和北京卷中出现词语意思辨析的选择题,而在全国一、二、三卷中都包含了断句的选择题。

由此观之,高考语文试卷中传统文化要素考查的形式具有稳定性。

综上所述,历年来,此类考查形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基本文言素养作为传统文化要素考查的基础,其命题的规律性较好把握。

考生只需牢牢打好基础,在此类题型上便不易失分。

2.高考语文试卷传统文化要素的命题形式具有灵活性在高考语文试卷考查的考生能力中,理解能力越来越成为重点。

不管是古诗文赏析、现代文阅读还是基础题都很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

虽然高考语文试卷传统文化要素的命题形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其命题应避免流于表面,避免简单化、形式化[5],要适当地进一步创新。

这些创新的题型有些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有些将国内外的不同文化融合起来,有些将人文色彩与现代科学联系起来,它们使得高考语文试卷传统文化要素的命题形式具有灵活性。

例:下列诗句与“悯农馆”里展示的劳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②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③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④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A.织布;插秧;车水;打稻B.织布;车水;插秧;打稻C.打稻;插秧;车水;织布D.打稻;车水;插秧;织布(出自江苏卷3)根据例题分析,该题在语言文字应用中融合了古诗句,将具有人文色彩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结合起来,考查考生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对传统农事活动的认知,较好地体现了传统文化内容命题的灵活性。

三、结论与建议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其一,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中传统文化要素的数量是相对充足的,能够达到课标对于传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要求,能够较好地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其二,就高考语文试卷中传统文化要素考查的内容而言,古诗文是重点考查对象;其三,其考查的形式既有稳定性又有灵活性,在常规题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灵活度较强的题型,引导考生在关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自身的高阶理解能力。

鉴于以上的分析和结论,当前高考语文试卷对传统文化要素的考查已经较为完善,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笔者认为,就传统文化要素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呈现方式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一些改进。

一方面要保证试卷中传统文化要素的数量是合理的,即不宜过多或过少;另一方面要继续提高其质量,在通过常规题型考查考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同时,也要适当进行创新,提高试题的灵活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