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古汉语基础知识

古汉语基础知识

古汉语基础知识一、文言字形(一)古今字上古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一字往往兼有几个义项,等到后来又造出了新字,原字的意义就有所改变。

这样,我们把较早的字叫做“古字”,把较后的字叫做“今字”。

常见的古今字列举:①女—汝②反—返③孰—熟④奉—捧⑤见—现⑥受—授⑦暴—曝⑧知—智⑨内—纳⑩直—值。

(二)异体字异体字是音同义通而写法不同的字。

列举:①泪—涙②崖—崕(三)通假字古人使用文字,有时不用原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字替代。

这种文字使用的替代现象叫“通假”,其中被代替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代替的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1)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的通假字。

列举:①“亡”通“无”②“谬”通“穆”③“责”通“债”。

(2)叠韵通假借字和本字韵母相同的通假字。

列举:①“不”通“否”②“干”通“岸”③“还”通“旋”④“景”通“影”。

(3)同音通假借字和本字的声母、韵母完全相同的通假字。

列举:①“案”通“按”②“有”通“又”③“蚤”通“早”④“得”通“德”。

(4)形近通假借字和本字由于形近而通假。

列举:①“堕”通“隳”②“被”通“披”③“盖”通“盍”。

二、文言词语(一)实词1.单音词和复音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主要是双音词),所以不要把文言实词中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另外,还要注意古汉语中同义词(近义词)连用和偏义复词现象。

2.古今异义①词义扩大:原有意义狭小,现在使用范围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如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现为江流通用词。

②词义缩小:原有意义范围较大,现在使用范围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如“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现代汉语中“丈夫”专指“妻”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由原有表示的对象,转为另一对象。

如“币”古义指“礼物”,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

“走”古义为“跑”,今义是“步行”的意思。

④词义感情色彩变化。

如“爪牙”,古义指“勇士、武将”,现指“帮凶”一类的人。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汉字结构六书的内容(1)象形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

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甲骨文:日月金文:日月小篆:日月* 象形字举例:斤:甲骨文:斤;金文:斤;小篆:斤。

《说文》:“斫木也。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

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行:甲骨文:行;金文:行;小篆:行。

《说文》:“人之步趋也。

”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

《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本义: :道路。

文:金文:文;小篆:文。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本义:花纹;纹理。

而:金文:而;小篆:而。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金文:干;小篆:干。

《说文》:“犯也。

从反入,从一。

”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本义:盾牌。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

上下二字甲骨文作上下。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

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 |”。

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a、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一: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金文:二;小篆:二。

《说文》:“地之数也。

从偶一。

”三:金文:三;小篆:三。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四:金文:四;小篆:四。

《说文》:“阴数也。

象四分之形。

”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刃:金文:刃;小篆:刃。

《说文》:“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本:金文:本;小篆:本。

《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金文:末;小篆:末。

《说文》:“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亦:金文:亦;小篆:亦。

“亦”是“腋”的古字。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一、什么是古代汉语: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

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①上古汉语: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

其书面语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

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

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

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二、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1汉初到东晋末: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

著作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郑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

著作有沈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陈彭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

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

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刘淇《助字辨略》、陈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孙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三、什么是文字: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

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

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一、中古汉语史
1、中叴汉语是汉语从西汉时期开始,到宋代的一个发展阶段;
2、中古汉语的发展是汉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汉语的积极影
响至今仍在。

3、中古汉语的词汇脱胎于西汉语,但与现代汉语的词汇存在很大不同。

4、中古汉语的发音差别也比较大,属于变调语言,声调改变词义的
方式也有很多,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二、中古汉语的文字
1、中古汉语使用的文字有两种:秦汉文字(即甲骨文)和隶书,前
者一般用于官用文书,后者用于普通百姓书写。

2、秦汉文字又称甲骨文,指从西汉到明朝之间出现的一种古老的汉
字文字,它是汉字的始祖,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古文字。

3、隶书则是汉字书写技法之一,它是中古汉语使用的官方文字之一,是中国经典的文字,它的灵活性强,可以表现汉字的特殊形态。

三、中古汉语的语法
1、中叴汉语的语法又分为句法和句式两部分。

2、句法指的是语成语法规则,汉语的句法主要有动、不动、状语、
定语等。

3、句式指的是组成句子的形式和结构,中古汉语的句式有主谓宾结构、主宾状补结构、主谓补宾结构等。

四、中古汉语的文类
1、中古汉语的文类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礼仪文章、礼记、汉书、史记、世说新语等。

2、礼仪文章是对礼乐仪礼。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

第一章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工具书:把所选定的领域里的知识或资料,按一定的编排方法汇集在一起,供人们查检使用。

工具书能够解答疑难问题,指引治学门径,能够告诉我们研究一个问题需要看那些书,并给我们提供一些研究线索。

提供研究资料。

但工具书中存在错误和时代局限性。

一、字典辞书的编排、注音与释义(一)编排方式:1.部首法:按部首进行编排,部首以笔画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在同一部首中,字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而确定,笔画少的排在前面,笔画多的排在后面。

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容易掌握,但是部首不容易确定,而且查检的速度比较慢。

另外,要注意两点:(1)部首与汉字的偏旁不能相混:部首是统率汉字的一部之首,而偏旁是汉字结构中的一部分,在古代汉语中,左为偏,右为旁,上下左右合称为偏旁。

所以,部首和偏旁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2)各个字典的部首并不一样。

《说文解字》的部首有540个,而《汉语大字典》的部首是200个,《康熙字典》的部首是214个。

2.笔画法:按照汉字的笔画的多少进行编排。

汉字笔画相同的,又根据横、竖、撇、折、点的顺序进行排列。

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容易掌握,但是,不熟悉汉字笔画、笔顺规则的容易出错,另外,查检的速度也不快。

3.音序法:按照汉字的汉语拼音使用的26个字母(或者是注音符号、平水韵等)的顺序进行编排。

这种检字法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检字法。

只要您懂得汉语拼音,掌握起来是非常容易的,查检速度也比较快。

在古代汉语的工具书中,也有使用平水韵排列汉字的先后顺序的,也有按照平、上、去、入古代的四声进行编排的。

这种检字法的缺点是如果不知道汉字的拼音,就会无法查检,而且,汉语同音字太多,一个字往往有几十个同音字,给查检也带来一定的麻烦,另外,方言区的人在查检汉字时,往往会遇到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鼻音与边音等容易混淆的字音的困扰,直接影响了查检的速度。

4.号码法:按照四角号码(或者三角号码等其他号码)的顺序进行编排。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知识点11.押韵:把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声音和谐悦耳。

2.声调:贯穿整个音节的语音的高低升降变化,是整个汉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取决于音高,又叫字调。

3.调值:是声音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4.调类:就是声调的分类,是按照声调的实际读法归纳出来的,调值相同的归为一个调类。

/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5.音变:连音变化,在动态的语言序列中有些音节的结构受前后其他音节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它通常是由前后的音节结构和音素间的相互影响而引起的。

6.轻声:在语音序列中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它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

7.儿化:后缀“儿”与它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音节带上卷舌音色的特殊音变现象。

8.口音:软腭和小舌上升时鼻腔闭塞,口腔通畅,这时发出的音在口腔中共鸣,叫做口音。

9.鼻音:软腭和小舌下垂时,口腔成阻,气流只能从鼻腔中呼出,这时发出的音主要在鼻腔中共鸣,叫鼻音。

10.鼻化音:口腔无阻碍,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中呼出,发出的音在口腔和鼻腔中共鸣,叫鼻化音。

11.声母:音节中语音前头的那部分,大多是音节开头的辅音,有的声母不以辅音开头,元音前头那部分是零,习惯上叫零声母。

/ 韵母: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12.语音:人类说话是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交际只能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语言必须凭借语音才能表达出来。

13.音质音位: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叫音质音位,又因为音质音位出现在固定的音段上,所以又叫音段音位。

14.音段音位:声调音位主要是由音高特征构成的,音高不是音质,属于非音质音位,因非音质音位不受音段的局限,所以叫非音段音位。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献中的直音、读若、反切等注音材料。

(1)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2)读若:通过比况的方法用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注音。

(3)反切: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2、声训材料: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去解释词语的一种训诂方法。

声训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语音情况,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参考材料。

3、五音:最早见于《玉篇。

五音声论》。

是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4、七音: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的。

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就成了“七音”。

5、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类。

(1)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

(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n/m/g收尾的韵。

(3)入声韵指以塞因p/t/k收尾的韵。

6、叶韵: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这就是“叶韵”,也称“协韵”。

7、读破:也叫“破读”,是古代一种改变字或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非去声字变读为去声字。

8、三平调(下三连):属于平平脚句型——五言的句式为()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句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即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

是写格律诗的大忌。

是决不允许出现的。

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9、犯孤平:属于仄平脚句型——五言句式为()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孤平指以上两个句式的诗句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声病。

由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变通原则,前面的两种格式容易犯孤平。

10、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

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古代汉字: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过程,了解古代汉字的
构造原理和基本字形。

2.古代汉语的发音:掌握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了解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等发音规则。

3.古代汉语的词汇:学习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和词义,了解古代汉语
的词法特点。

4.古代汉语的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句式,了解古代
汉语的六艺、八股等句法体系。

5.古代汉语的文体:学习古代汉语的各种文体,包括骈文、楚辞、诗
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6.古代汉语的修辞: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法和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掌握古代汉语的修辞技巧。

7.古代汉语的典籍:熟悉古代汉语的各类典籍,包括《论语》、《史记》、《诗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思想和文化。

8.古代汉语的句读:掌握古代汉语的句读方法和节奏,了解古代汉语
的韵律和韵律调式。

9.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
变化,掌握古代汉语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10.古代汉语的语用:了解古代汉语的语用学原理和方法,包括语体、语用、语境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用特点和应用技巧。

《古代汉语》(全部知识)

《古代汉语》(全部知识)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第一部分是通论部分;第二部分是文选部分。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1.常见借代词语:•桑梓:家乡•桃李:学生•桑麻:农事•南冠:囚犯•同窗:同学•烽烟:战争•巾帼:妇女•丝竹:音乐•须眉:男子•三尺:法律•手足:兄弟•汗青:史册•伉俪:夫妻•白丁、布衣:百姓•伛偻、黄发:老人•垂髫:小孩•膝下:父母•华盖:运气•婵娟、嫦娥:月亮•函、简、笺、鸿雁、札:书信•庙堂:朝廷•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社稷、轩辕:国家2.合称:•岁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文人四友:琴棋书画•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诗经》六义: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四库全书:经史子集•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行:金、木、水、火、土•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伏羲、女娼、神农)•五味:酸、甜、苦、辣、咸•五金:金、银、铜、铁、锡•五彩:青、黄、赤、白、黑•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七宝:金、银、琉璃、珊瑚、水晶、砗磲、琥珀•九宫:正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四大名窑:河北瓷州窑、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阳文阴文: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四大古代戏剧: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桃花扇》、洪昇《长生殿》3.古代教育:⑴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古代汉语大二知识点

古代汉语大二知识点

古代汉语大二知识点一、古代汉语的背景与概述古代汉语是指汉族民族在古代所使用的语言,广义上可以包括汉朝以前的古汉语和汉朝以后的中古汉语。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学科,涉及了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本文将就古代汉语的知识点进行逐一介绍。

二、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可以总结为声母、韵母、声调和音韵变化。

在古代汉语的声母系统中,除了普通话中的b、p、m、f、d、t、n、l、g、k、h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声母,如j、q、x、zh、ch、sh、r 等。

韵母方面,古代汉语的韵母含有a、o、e、i、u、ü等,其中ü是普通话中已经不再使用的韵母。

声调方面,古代汉语的声调变化相对较为复杂,普通话的四声是经过演变后的结果。

三、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的构词法和词义变化方面。

在构词法方面,古代汉语的词汇形式比较丰富多样,可以通过添加前缀、后缀、合并词等方式进行构词。

同时,古代汉语的词义变化也非常丰富,常见的变化方式有指事义、甲骨文义、转义、比喻义等。

四、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在古代汉语的语法方面,有一些特点是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的。

首先是词序的变化,古代汉语中的词序比较灵活,可以通过调整词语的顺序来表达不同的句意。

其次是虚词的使用,古代汉语中的虚词较多且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助词、介词、副词等。

此外,古代汉语中的病句现象也比较常见,例如重叠句式、否定句式等。

五、古代汉语的修辞特点修辞是古代汉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比喻、夸张、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

比喻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事物之间进行类比,达到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效果。

夸张则是通过夸大事物的程度、规模或者数量,突出事物的特点。

反问是通过提出疑问的方式来表达说话者的态度或者意图。

六、古代汉语的文化内涵古代汉语作为汉族的日常使用语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文化内涵有对天地万物的崇拜、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等。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古代时期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包括先秦时代、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

古代汉语是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古代文学、历史文献以及古代思想意识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汉语。

一、音韵规律1. 声母韵母:古代汉语的音节由声母和韵母组成,其中声母指的是在韵母之前的辅音,而韵母则包括单韵母和复韵母。

2. 声调:古代汉语的音节有四个声调,声调的变化对于词义的区分非常重要。

二、古代文言文基础1. 六经:六经是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包括《易》、《书》、《诗》、《礼》、《春秋》、《论语》等,阅读这些经典有助于理解古代汉语的用词和表达方式。

2. 文言文常用句式:古代文言文中有一些常用的句式,如“曰”、“谓之”、“之所以”的用法等,掌握这些句式有助于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三、古代汉字学习1. 部首:部首是汉字的组成部分,通过学习部首可以帮助记忆和辨认汉字。

2. 偏旁:偏旁是构成汉字的基本部件,通过学习偏旁可以进一步理解和记忆汉字。

3. 字义辨析:古代汉语中有一些字义相近的词语,通过学习这些字义的差异可以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

四、礼仪文化与古代文化表达1. 礼仪文化:古代汉语中有很多与礼仪相关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了解古代礼仪文化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化及其传统价值观念。

2. 成语典故:古代汉语中有许多成语典故,这些成语典故对于理解古代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古代思想有重要作用。

五、古代诗词鉴赏1. 古代诗词的特点:古代诗词具有韵律优美、意境深远、语言精练等特点,通过鉴赏古代诗词可以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思想。

2. 词牌音律:古代词牌是指词曲中的一种韵律模式,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音律规律,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正确理解和演唱词曲作品。

通过以上对古代汉语知识点的总结,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古代汉语,掌握古代文献和文化的核心要素。

古代汉语常用知识

古代汉语常用知识

★古汉语常识(为文言翻译10分题下细功夫!)一、古今异义词1.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2.夫人:古,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

3.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

4.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5.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今,导致死亡。

6.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

7.其次:古,进驻,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

8.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今,国家机关的管理工作。

9.象人:古,模仿人的形象,如"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今,很象人的样子。

10.地方:古,土地方圆,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区域。

11.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今,东边。

12.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

13.至于: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到......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15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今,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6山东:古,崤山以东,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今,山东省。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总结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总结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总结一.基础知识1.《汉语大字典》目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收录汉字56000个左右,分为200个部首。

2.《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全书用540个部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

3.《辞海》仍是综合性辞书,它所收录的词条包括成语典故、人名地名及各门学科的名词术语等。

4.《辞源》修订为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

5.汉字排列方法(1)按音序排列(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3)按号码排列二.古代的注音方法1.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

例如《康熙字典》:“屯,音肫。

”“尨,音茫。

”2.反切法:用两个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例如:毛:莫袍切,东:德红切3.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

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注音发。

三.六书:战国末年的文字学理论象形: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创造汉字。

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会意: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表达一个新的意义造字。

形声: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创造汉字。

转注:同一部首且意义相同的字互训叫“转注”。

假借:依据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借原有字形,表达新的意义。

四.古书用字(一)、古今字1、定义:不同历史时期用来记录同一个词的形体不同的字,先出现的为古字,后出现的为今字。

古字和今字合称为“古今字”。

如:莫——暮其——箕要——腰2.今字产生的原因:(1)词义分化:解——懈取——娶益——溢(2) 同音假借:然——燃其——箕何——荷(二)异体字1、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字形不同而读音相同、意义相同,任何情况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

2、异体字的分类:(1)造字法不同:泪:涙笔:筆岩:巌岳:嶽(2)造字法相同但偏旁不同:暖:煖訴:愬俯:俛略:畧群:羣杯:盃線:綫煙:烟五.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1、词义扩大: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就是“词义扩大”。

菜——古:蔬菜。

今:与“饭”相对。

《古代汉语》知识点汇总

《古代汉语》知识点汇总

《古代汉语》知识点汇总《古代汉语》第一章文字第一节繁简字繁简字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

一个字的笔画较简的形体,如果其合法地位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正式承认,这就是规范的简体字;那个笔画较繁的形体是繁体字。

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关系:-少量简化字是现代新造的,在用繁体字印刷的古书中根本不会出现。

1有的简化字由繁体字之间的部分形体而来:肮一肮(替换形符)补一补(替换声符)汉一汉(用符号替换繁体字的部份形体)2有的简化字由繁体字省减部分形体而来:奋一奋飞一飞儿一儿3有的简化字由繁体字的草书楷化而来:乐一乐为一篇头一头4没有形体关系,从不同角度或用新的偏旁重新构形:体一体丛一丛惊一惊二大量简体字古已有之,跟繁体字有一定关系。

1原本是异体字:礼一礼(〃礼〃字见《玉篇》)粮一粮(〃粮〃见《墨子・非攻中》)2原本是古今字:舍一舍卷一卷3古书上曾借用过:夸一夸(在〃自大”的意思上借用过)三在古书上原本是意义不相干的两个字,现在把笔画较简的字拉来充当笔画较繁的字的简化字,以简代繁,混舄一个。

1同音代用:丑一丑姜一姜谷一毂2音近代用:斗一斗3并无音同、音近的关系:适ku6—适shi腊xi—腊Ia第二节通假字通假字某个词有了自己的书写符号,却偏不用它,而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用以代替它的字就是通假字,被替代的字就是本字。

如:常一尝,而一能。

通假字的条件I语音条件即在那个时代两字的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即其声母、韵部必须相同或相近。

2文献条件,即在那个时代的其他文献中也有类似的用例,而不是孤例,〃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O通假字与本字的关系:1对应关系:一个通假字可以和一个或多个被通假字相通。

如:与可和誉、旗、举、舆、欤、异七字相通。

a许多通假字,甲可通乙,乙亦可通甲。

如:饰一饬功一攻缪一穆辨一辩以一已焉一谓b有的祇能甲通乙,而乙不能通甲。

如:蚤一早罢一疲3形体结构上的关系:a有的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是包容关系。

如:几一机、饥卜一赴义一仪、议千一阡女一如、汝b被通假字篇通假字所包容。

古代汉语知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大全古代汉语一、基本概念六书——“六书”就是汉字的六种结构类型,包括“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现在一般认为,前四种是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

指事——《说文》解释:“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就是这样一类字,看到它的外形就可以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仔细辨察它的结构就可以明白它的意思了,“上”、“下”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象形——《说文》解释:“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这类字,画成那个事物的样子,随着那个事物形体的弯曲而弯曲,“日”、“月”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形声——《说文》解释:“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这类字,根据事物的类别特点选一个字作为该字的形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该字的声符,形符和声符相配而形成一个新字,“江”、“河”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会意——《说文》解释:“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会意这类字,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字合成一个字,把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组合在一起,来共同体现一个新的意义,“武”、“信”就属于这一类字。

古今字——指不同时代为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先后使用的不同形体的一组字。

使用在先的是古字,使用在后的是今字。

如:“债”字,本写作“责”,“债”是在“责”的基础上产生的,“责”与“债”形成了古今字。

异体字——异体字指形体结构不同,但意义完全相同可以相互替代的两个字。

如“泪”和“氵戾”、“凭”和“凴”等。

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者近音的字的意义就是通假字。

如“说”通“悦”、“昏”通“婚”、“女”通“汝”等。

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简体字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

现代说的“繁简字”有特定含义,“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如“后”与“後”、“余”与“餘”。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第一课汉字的结构与演变一、汉字的性质根据记录语言的主要角度或主要方式、手段的不同,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类:拼音文字和构意文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汉字属于构意文字,一般也称为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发展的初期,通过描摹事物形体的外部特点或轮廓来构形的字为数很多。

例如“門”,就是早期的象形字。

在发展过程中,由主要描摹事物的外形轮廓来反映词义,发展为用图形或符号的组合来反映词义。

这就是汉字中的指事字、会意字。

例甲骨文:指事字:上下刃亦朱会意字:莫吹啓祝折构意手段的最高阶段是用义符和声符拼合的方式构造字形。

这就是汉字中的形声字。

例:皇煌簧惶蝗江河湖汉语中的词绝大多数都是多义的,其中有一个义项与记录这个词的字形最为贴切,可以直接解释字形构造的理念,我们这把个义项称为本义。

是现有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可以追溯的最早词义。

二、汉字的结构需要掌握传统文字学的“六书”,要先掌握一个概念“造意”(见书P9)(一)象形象形是一种通过勾勒事物的轮廓来构拟字型的造字方法例:人大女又目耳口齒日月草木水戈户門牛羊犬豕馬鹿弓矢大凡用象形字记录的词,多是表示具体实物的名词,但有少数例外,它所表示的是这种实物所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还有一种称为“合体象形”(P10)(二)指事指事是用形体简单的符号记录词义,或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抽象指事符或区别符号以构成新字。

所谓指事,含有表明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从结构上看,大多数指事字都是在一个象形字上增加指事性或区别性的笔画构成的,早汉字结构中,指事字是为数最少的。

(三)会意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两种类型:1、形合会意字:通过部件的象物性的组合来表示新意构成新字。

字中构件摆放的位置往往也成为区别构意的手段,不能随意摆放。

古代汉语大纲基础知识笔记

古代汉语大纲基础知识笔记

古代汉语大纲基础知识笔记第一章文字第一节汉字的产生一、汉字起源的传说(1)结绳说原始的结绳本是为了生产,“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 “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记事)。

结之多少随物众寡(计数),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说明上古时代结绳记事是一种较普遍的记事方法)。

”结绳和文字毕竟是两回事情。

结绳只能帮助记忆,只能充当备忘的记号,它还不能用来直接记录语言,所以它不是文字。

(2)八卦说八卦是原始社会中从事占卜活动的巫师根据算筹制作的一种代表卦爻的符号,用来象征各种事物。

八个卦象直接说成是“天”、“地”、“水”、“火”、“雷”、“山”、“风”、“泽”八个汉子的古文。

虽然可以肯定八卦不是文字,汉字体系也不可能是源于爻象,但是,我们却不能绝然排除汉字构形与八卦爻象在文化方面的联系。

(3)仓颉造字说凡是较有系统的文字,总是要经过一定的专业人物的整理,然后由一定的群体力量来推广应用,才能成为社会的一种交际工具。

古代的巫和史都是最需要接触文字的人。

文字是施用于语言的约定俗成的书写符号,从目前所见到的数以千计的古汉字形体看来,其众多异体字的存在,充分说明它们不是一个人所独创。

二、汉字产生的途径从考古发现的原始汉字资料来看,汉字的产生可能有两个途径:一是来自于记号(契刻);一是来自于图画(两个系统:指事系统,又叫刻画系统;象形系统即图画系统。

)契刻是指在竹木之类的物体上刻画记号,或用来计数,或用来提示事件。

一部分契刻符号由于直接表示语词而成为汉字,一部分契刻符号经过改造整理后用来表示语词而成为汉字,还有些契刻符号则没有发展成为汉字。

汉字吸取某些契刻符号的过程,就是把它们改造并定型为文字的过程。

也有些契刻符号,可能不需要经过改造即被汉字承继下来了。

在被吸收为文字之前,记号不等于文字,因为它们所具有的含义不一定是固定的,它们更没有被赋予群体大众所共同识读的语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第一课汉字的结构与演变一、汉字的性质根据记录语言的主要角度或主要方式、手段的不同,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类:拼音文字和构意文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汉字属于构意文字,一般也称为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发展的初期,通过描摹事物形体的外部特点或轮廓来构形的字为数很多。

例如“門”,就是早期的象形字。

在发展过程中,由主要描摹事物的外形轮廓来反映词义,发展为用图形或符号的组合来反映词义。

这就是汉字中的指事字、会意字。

例甲骨文:指事字:上下刃亦朱会意字:莫吹啓祝折构意手段的最高阶段是用义符和声符拼合的方式构造字形。

这就是汉字中的形声字。

例:皇煌簧惶蝗江河湖汉语中的词绝大多数都是多义的,其中有一个义项与记录这个词的字形最为贴切,可以直接解释字形构造的理念,我们这把个义项称为本义。

是现有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可以追溯的最早词义。

二、汉字的结构需要掌握传统文字学的“六书”,要先掌握一个概念“造意”(见书P9)(一)象形象形是一种通过勾勒事物的轮廓来构拟字型的造字方法例:人大女又目耳口齒日月草木水戈户門牛羊犬豕馬鹿弓矢大凡用象形字记录的词,多是表示具体实物的名词,但有少数例外,它所表示的是这种实物所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还有一种称为“合体象形”(P10)(二)指事指事是用形体简单的符号记录词义,或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抽象指事符或区别符号以构成新字。

所谓指事,含有表明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从结构上看,大多数指事字都是在一个象形字上增加指事性或区别性的笔画构成的,早汉字结构中,指事字是为数最少的。

(三)会意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两种类型:1、形合会意字:通过部件的象物性的组合来表示新意构成新字。

字中构件摆放的2、义合会意字:也就是会意字的造字方式从构件物象的组合发展为构件意义的组合。

是语义的组合而不是物象的组合。

例:臭,息,法,明(四)形声形声即根据事类(指意义)而造或选取一个字作为义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标声,即取譬相成,构成新字。

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1、形声字类型最早的形声字是在原有象形字上增加声符构成的。

如,星和鸡字。

后来的形声字是为分化词义而增加意符构成的。

如,舍和止字。

2、形声字义符的表义特点形声字的意符只能表示字义即词义所属的范围,而不是标明这个字所记录的词的具体词义。

如,项、题、颜、颠字,均为“页”(人头)有关。

3、义符和声符在形声字中的位置分布左形右声:如,钱、材、消、熔等。

右形座声:如,放、鸭、剔、颈等。

上形下声:如,矛、简、空、孟等。

下形上声:如,柴、盆、幕、恭等。

内形外声:如,问、闻、齐、随等。

外形内声:如,匪、固、里、衷等形在一角:如,颖、修、賸、赖等。

声在一角:如;徒、旗等在对形声字进行结构分析时,一定要注意找准声符和义符。

4、省声字和省形字(五)转注学术界通常认为“转注”指的是汉字孳乳的一种方式。

即某一个字由于意义的引申而产生分化字,分化字之间就是转注的关系。

(六)假借只是补足早期字不足的一种手段,或者因为有些虚词无法造字,只好借用一个与该词同音的字来记录*在六书中,前四书很明显谈的是汉字的结构形式,而转注和假借与汉字的结构没有关系。

但六书是一个总体,所以我们也需要大致了解一下“转注”和“假借”这两个概念。

三、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总的趋势是向便于识记、易于书写演变,也就是从象形性向符号化演变。

分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

古文字阶段包括: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战国文字、秦系小篆。

今文字阶段包括:隶书和楷书。

(一)殷商甲骨文形体特点:笔画瘦削,多有方折,刀笔味很浓。

P14金文又叫钟鼎文,钟鼎上的文字有阴文和阳文两种,阴文叫款,阳文叫识,故金文又叫钟鼎款识。

形声字的大量增加,是汉字构形系统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P16(三)战国文字分作两大派系: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

秦系文字上承西周金文,下启小篆,是汉字发展主线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战国文字的主流。

(四)小篆小篆的线条粗细均匀,分布均衡,由象物性的线条到符号化线条演变,是汉字书写元素所发生的重要变化,是汉字符号化进程中的质的飞跃,为汉字向笔画文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正因如此,小篆以后,汉字便进入了今文字时期。

P17(五)隶书隶书是起源于战国晚期,到汉代趋于成熟的一种新型字体。

隶书有秦隶、汉隶之分。

秦隶又叫古隶,汉隶又叫今隶,是因为事务繁多,需要提高书写速度而产生的。

汉字由篆文向隶书演变过程叫隶变。

P19(六)楷书楷书本名真书或正书,后因其结构严谨,堪为楷模,故改称楷书。

萌芽于东汉,流行于魏晋南北朝,完全成熟于汉唐,一直沿用至今。

由汉隶演变为楷书的过程,叫做楷化。

*有一部分汉字,按照隶书和楷书来分析结构,往往不能得到构字理据,需要向上追溯到古文字,恢复较早的结构。

第二课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在古代汉语课中,我们学习有关汉字的性质和结构的结识,除了掌握汉字科学的结构规律之外,主要目的是在探求词义的过程中,学会通过字形结构的分析来瞭解词义,掌握词义。

一、汉字形义统一的条件(一)只有早期汉字和有规律演变的字形才是形义统一的早期汉字例如甲骨文、金文、还保留着汉字的构形理据,是形义统一的,我们可以直接根据字形来探求词义,小篆也还保留了许多古文字的特点,许多字形的构形理据还是很清楚的,可以作为以形索义的依据。

例: P28汉字经过隶变,进入今文字阶段,书写元素演变为笔画,汉字的象形性彻底消失。

但是,大多数汉字的演变是有规律的,符合演变规律的字形,其构形理据仍然保留。

例:秉、元、見、水P29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来探求词义。

这在训诂学上叫做“以形索义”。

汉字在形体演变过程中,也有一些非规律性的变化,我们称之为“讹变”。

例如:春,為P29。

追溯早期字形的过程,训诂学上叫作“复形”。

(二)只有本字本义才是形义统一的1、本字是是对借字而言的。

本字是指专为记录某个词所造的字,它的形体是以这个词的某一义项为根据而造的。

例如:“亦”是“腋窝”的本字,“汝”是“汝水”的本字,“莫”是“暮色”的本字。

本字是据词义而造的,是形义统一的。

但是,文字在使用的过程中,同音借用的现象很多。

由于文字假借而使某字具有了与字形完全无关的意义,称作假借义或借义。

在遇到文献中的假借字时,必须根据借字的语音追溯本字,训诂学上称为“溯本”。

例:P30。

2、本义是对引申义、假借义而言的。

讲解汉字一定要用本义来讲,才能合乎原来的造字意图,如果用引申义特别是远引申义讲字形,就会牵强附会。

引申:很多例子见P30引申义虽然与字形关系疏远,但毕竟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是可以追溯的;而假借义则与字形没有任何联系。

二、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求1、纯表意字与词义的探求人们一般把没有示音符号的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称为纯表意字。

在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探求词义时,纯表意字通过整体构形与词的本义发生联系,而形声字则是通过义符与本义发生联系。

例如:P31。

2、形声字与词义的探求:P31三、从汉字的结构探求词义的重要参考书——《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文字学著作。

这部书是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为了证实汉字的构意性质和形义统一规律而作的文字学著作。

它收录汉字的原则是“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即以小篆为字头,也收录一些古文、籀文字形。

全书共十五卷,每卷分上下。

第一卷至第十四卷是正文,第十五卷上是《叙》和部首表,卷下是《后叙》。

据《后叙》载,该书收入篆文字头9353字,另收入重文1163字。

许慎对所收录的汉字的字形运用“六书”理论进行结构分析,证明汉字绝大多数都是由声符和义符(形符)组合而成的形声字,而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又是形声字的义符和声符的基础。

例详见P33(非常有意思,但好多篆字,所以我无法一一打出来)。

第三课古书的用字一、通假字(一)通假字的定义文字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因声音相同相近而被借用的情况,也就是说,有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我们把借来记录同音词的字叫通假字,简称借字。

例:P40(二)借义借字所承担的词义,称为假借义或借义。

例:P41(三)通假字的辨识通假字是借字记词,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辨识通假字主要是以声音为线索,同时注意确定本字要有充分的证据。

1、通假字的声音关系(1)上古的声纽和韵部(P42)(2)古音相同相近的标准。

对于声纽来说,声音相同是指双声,声音相近是指准双声、旁纽、准旁纽、邻纽。

对于韵部来说,声音相同是指叠韵,声音相近是指对转、旁转、旁对转、通转。

(P42——P43)(3)通假字之间声音关系的判定从声音上看,借字和本字具有双声、叠韵或双声叠韵的关系。

例:P432、判定通假字的文献证据判定某字借用为某字,除了声音关系之外,还要有充分的文献证据,在没有旁证情况下,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

二、异体字(一)异体字的定义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形体不同的字。

例:P45(二)异体字的类型1、造字方法不同2、造字方法相同、构件不同3、造字方法相同、构件相同、写法不同。

(三)识别异体字要注意的问题1、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曾经是异体字,但后来记词职能有了分工,变成了两个不同的字。

例:咳——孩,份——彬,訝——迓2、在历史上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两个字,后来为了精简汉字,在作异体字整理时把它们视为异体字加以认同。

例:P47三、分化字(一)分化字的定义由于词义的引申和文字的假借等原因,一个字往往承担着多项记词职能或承担着一个词的多个义项。

为了使文字更为明确地记录语言,人们就使用更多的字形来分担文字的记录职能,这就是文字的分化。

我们把用来分担汉字记录职能的字形称为分化字,把原先兼有多个记录职能的字形称为源字。

(二)分化文字职能的方法为了分化一个字的多个记录职能,有时人们会借用其它字来进行分担,使表义更为明确。

例:何——荷,指——旨,女——汝。

P482、利用异体字分化职能 P49异体字是造字或书写过程中产生的形体冗余,为了减少字量的目的,可以在异体字认同之后把多余的字形取消。

利用异体字分化文字职能,则为异体字的不同字形赋予不同职能,使原本冗余的形体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例如:猶(犹)——猷(音同犹,计谋、打算),亨——享,箸——著。

3、造新字分化职能分化源字职能最常见的方法是造新的字形。

造新字的方式包括在源字基础上增加构件、在源字基础上更换构件或对源字作形体改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