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电解液热稳定性研究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研究现状及展望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研究现状及展望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研究现状及展望摘要: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其关键材料的研究日益受到广泛地重视。
电解液作为锂离子电池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优劣对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是极大地制约。
以锂离子电池工作环境要求不同,电解液可分为高温型电解液、低温型电解液和安全型电解液,阐述了近几年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技术研发现状,展望了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溶剂;锂盐;添加剂锂离子电池自1990年实现规模生产以来,以比其它二次电池(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所不能比拟的优越电性能及外型可变优势迅速占领了许多市场领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已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PDA、摄像机、数码相机、移动DVD、MP3、电动车、电动工具等领域,已成为各种现代化移动通讯设备、电子设备、交通设备等不可缺少的部件。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必需的关键材料,在电池中正负极之间起到传导电子的作用,是锂离子电池获得高电压、高比能等优点的保证。
伴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快速发展,我国锂离子电池所需的电解液生产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壮大起来,对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本文按照锂离子电池的工作环境要求,将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高温型电解液、低温型电解液、安全型电解液,阐述了近几年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技术研发现状。
1.锂离子电池高温型电解液研究锂离子电池在长时间工作状态下,电池内部温度会升高,局部温度可能达到70~80℃,普通电解液在高温下可能会发生一些副反应,影响电池的性能。
通过在普通电解液中加入功能添加剂制备成高温型电解液,在不影响常规性能的前提下,可以提高电池的高温性能。
1.1 磺酸酯添加剂研究固体电解质相间界面(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简称SEI)膜在锂离子电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SEI膜的质量对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有重要的作用。
钛酸锂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要求与电解液研究
钛酸锂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要求与电解液研究钛酸锂电池是一种新型的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生命周期和较高的安全性能,因此在电动汽车、储能系统和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为了实现钛酸锂电池的高性能,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电化学性能要求,并进行电解液的研究以提高电池的性能:首先,钛酸锂电池需要具有较高的比能量和比容量。
比能量是指单位质量或体积的电池所储存的能量。
较高的比能量意味着电池可以提供更长的工作时间。
为了提高比能量,需要设计和研发高容量的正、负极材料,并能够保持较高的反应活性。
其次,钛酸锂电池需要具有较高的充放电效率。
充放电效率是指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储存和释放能量的能力。
较高的充放电效率可以减少能量损失,提高电池的能量利用率。
为了提高充放电效率,需要研究和优化电解液的成分和配比,以减少电池内部电阻和产生的副反应。
此外,钛酸锂电池还需要具有较长的循环寿命。
循环寿命是指电池能够进行多少次充放电循环而能保持其性能的能力。
较长的循环寿命可以减少电池更换的频率,降低使用成本。
为了提高循环寿命,需要研究和优化电池的材料和结构,以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和抗衰减能力。
最后,钛酸锂电池还需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
随着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安全性问题日益凸显。
钛酸锂电池需要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耐高温性能,在充放电和极限条件下能够有效地防止过热、短路和爆炸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为了提高安全性能,需要研究和开发新型的电解液和添加剂,以提高电池的热稳定性和安全性。
电解液是钛酸锂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电池的性能。
传统的电解液通常由锂盐(如LiPF6)、有机溶剂(如碳酸酯类、醚类和腈类)和添加剂组成。
近年来,研究人员也开始探索无机电解液和固态电解液等新型电解液体系。
钛酸锂电池电解液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锂盐的选择和优化。
目前常用的锂盐是LiPF6,但由于其易分解产生有害的氟化产物,所以需要寻找替代的锂盐,并研究锂盐的溶解度、电导率等性能参数。
锂离子电池中电解质的热稳定性研究
锂离子电池中电解质的热稳定性研究锂离子电池已成为现代电子设备的首选电池,它们拥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较长的循环寿命。
在锂离子电池中,电解质是关键因素之一,它负责电子传输和离子传输。
然而,电解质在高温环境下会发生热失控,导致电池启动时燃烧或爆炸。
因此,热稳定性是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的重要性能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锂离子电池中电解质的热稳定性研究。
1. 电解质原理电解质在锂离子电池中起到载流子的传输作用,其中主要有有机电解质和无机电解质。
然而,在高温环境下,有机电解质分解温度较低,难以承受高温环境的挑战,因此热稳定性是其最大的缺陷之一。
无机电解质则可以承受较高温度,但它的电导率相对低,影响了电池的性能。
2. 电解质的热稳定性研究方法电解质的热稳定性可以通过热分析技术来研究。
热分析技术包括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法(TGA)和热差示分析法(DTA)。
这些技术可以用来研究电解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温度、热解放热等参数。
此外,通过对电解质分解产物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电解质分解机理。
3. 电解质热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电解质热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电解质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结构、电解质中含有的杂质、电解质的水分含量、电解质的酸度和金属离子含量等。
其中,电解质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结构是影响电解质热稳定性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4. 提高电解质热稳定性的方法在提高电解质热稳定性方面,主要有三种方法:改变电解质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结构、净化电解质以减少杂质的影响、添加抗氧化剂或热稳定剂来提高电解质的热稳定性。
改变电解质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结构是最直接的方法,可以通过改变电解质中的官能团或加入稳定化团来提高电解质的热稳定性。
净化电解质可以减少杂质对电解质性能的影响,提高电解液的稳定性。
在添加抗氧化剂或热稳定剂时,这些添加剂可以在电解质分解的过程中吸收副产物,从而有效地延长电解质的使用寿命。
结论锂离子电池已成为现代电子设备的首选电池之一,但其在高温环境下发生热失控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
锂离子电池有机电解液的热稳定性
锂离子电池有机电解液的热稳定性摘要:本文从有机电解液本身热稳定性角度分析了锂离子电池有机电解液物质的热稳固性,结果发现,正极/有机电解液反应直接影响到锂离子电池稳定。
然后从管控LiPF6分解、采用不燃和阻燃物质探讨了优化有机电解液热可靠性的办法。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LiPF6;热稳固性;有机电解液保障安全性属于锂离子电池得到普遍使用的基础条件,其中对锂离子电池稳定性影响最大的一项因素即有机电解液热稳固性,下文对此进行了详细探讨。
1、有机电解液本身热稳固性探究有机电解液热稳固性既能够给锂离子电池研发提供指导依据,这还是有机电解液研发的前提条件。
LiPF6属于当下锂离子电池最常见的电解液结构,所以,大量研究人员深入探究了LiPF6。
Kawamura等采取DSC分析了1mol/L LiPF6和LiClO4基EC:DEC、EC:DMC、PC:DEC与PC:DMC的热稳固性。
结果发现,带DEC的LiPF6体系释热峰约255℃,相较于相应的带DMC的体系释热峰小15℃-20℃,在LiClO4体系内液有相似的结果[1]。
对金属Li在多种LiPF6体系内的热行为分析得知,金属Li于1mol/L LiPF6-EC:DEC、1mol/L LiPF6-EC:DMC和1mol/L LiPF6-PC:DMC内的释热反应气温均在金属Li的熔点180℃左右,也许是因为释热反应一般是由于金属Li的溶解引起的。
但是在1mol/L LiPF6-PC:DEC 内,其释热气温是140℃,比金属Li的熔点小,,体现了金属Li在该电解液内非常不稳固。
在以上电解液内添加适量水,金属Li和这类电解液的释热反应气温会下降至130℃之下,这可能是因为H2O与LiPF6反应形成的HF损坏了金属锂表层的SEI膜。
Botte等采取DSC探究了LiPF6-EC:EMC体系的热稳固性。
探究结果显示,LiPF6-EC:EMC体系的热稳固性既和锂盐含量相关,并且溶剂含量、加热速度对其也有较大影响。
锂离子蓄电池电解液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2211213 作者简介:高阳(1978—),男,安徽省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锂离子蓄电池。
Biography :GAO Yang (1978—),male ,master.锂离子蓄电池电解液研究进展高 阳1, 谢晓华2, 解晶莹3, 刘庆国1(1.北京科技大学固体电解质研究室,北京100083; 2.哈尔滨工程大学化工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00051;3.中国科学院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200050)摘要:锂离子蓄电池电解液及其添加剂的研究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电解液作为锂离子蓄电池重要组成部分对电池性能影响很大。
综述了现阶段锂离子蓄电池电解液的溶剂、锂盐、低温性能以及热稳定性方面的研究状况。
添加剂是有效改善锂离子蓄电池电解液性能的手段,概述了目前添加剂几个主要方面———SEI 成膜添加剂、电导率提高添加剂、电池安全保护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锂离子蓄电池;电解液;添加剂中图分类号:TM 91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087X (2003)0520479205Recent development of electrolyte s in lithium 2ion rechargeable batterie sG AO Yang 1,XIE Xiao 2hua 2,XIE Jing 2ying 3,L IU Qing 2guo 1(1.L aboratory on Soli d S tate Ionics ,Beiji ng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 ng 100083,Chi na ;2.Instit 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Harbi n Engi neeri ng U niversity ,Harbi n Heilongjiang 150001,Chi na ;3.S hanghai Instit ute of Microsystem &Inf ormation technology ,Chi 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 hanghai 200050,Chi na )Abstract :Great importance is attached to the lithium 2ion rechargeable battery electrolyte and additive.Elec 2trolyt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lithium 2ion rechargeable battery ,will influence battery performances.Recent re 2search status on solvents ,lithium salt ,low temperature performance and thermal stability of electrolyte was re 2viewed.An additive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improve the lithium 2ion rechargeable battery electrolyte.Present progress of the additives of lithium 2ion rechargeable battery electrolyte was stated ,such as the additive of SEI formation ,the additive of conductivity improvement ,the additive of battery protection.K ey w ords :lithium 2ion battery ;electrolyte ;additive 自从1859年G aston Plante 发明铅酸蓄电池以来,研究开发高比能量、长循环寿命的蓄电池一直是化学电源界探寻的目标。
锂电池电解液分析报告
锂电池电解液分析报告锂电池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锂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报告对锂电池电解液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评估。
首先,在物理性质方面,锂电池电解液呈无色透明液体,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溶解性。
其密度为1.2 g/cm³,属于常规电解液的范围。
这表明锂电池电解液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稳定性。
其次,在化学成分方面,锂电池电解液主要由锂盐和有机溶剂组成。
锂盐主要包括氟化锂、磷酸锂等,有机溶剂一般为碳酸酯类、聚醚类和有机硅类等。
这些化学成分的选择直接影响着锂电池电解液的性能和安全性。
在本次样品中,锂电池电解液主要由氟化锂和碳酸酯类有机溶剂组成,其配比为1:3。
这种配比在保证锂离子传导性能的同时,降低了电解液的粘度和燃烧性,提高了锂电池的安全性。
此外,锂电池电解液的导电性是考察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实验测得,样品的电导率为0.6 mS/cm,符合锂电池电解液的导电性要求。
这表明锂电池电解液具有良好的电离能力和离子传导性,能够有效地支持锂离子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的迁移,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效率。
最后,锂电池电解液的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对于保障电池的安全和寿命也是至关重要的。
实验结果显示,样品在100℃的高温条件下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无明显的分解和水解反应。
此外,样品经过1个月的长期储存后,其化学成分没有明显的变化,稳定性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
综上所述,本次分析报告对锂电池电解液进行了全面、准确的评估。
通过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导电性和稳定性的测试和分析,得出了锂电池电解液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稳定性和耐热性的结论。
这对于锂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为锂电池的优化设计和制备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氧化钴锂锂电池的热稳定性
氧化钴锂锂电池的热稳定性氧化钴锂锂电池的热稳定性处于充电状态的氧化钴锂LixCoO2(x<1)⼀般处于介稳状态,当温度⾼于200℃时,会发⽣如下⾯所⽰释氧反应:Lio.5CoO2 →0.5LiCoO2⼗1/6Co3O4⼗1/6O2⾃放热的起始温度与Li0.5CoO2 的粒⼦⼤⼩有关。
粒⼦越⼤,⾃放热温度越⾼。
例如当粒径从0.8µm增加到2µm和5µm 时,在EC/DEC溶剂中的起始放热温度从110℃增加到 150℃。
当然,放热⾏为也与溶剂的量有关。
当作为还原剂的溶剂量增加时,Li0.5CoO2 除了按公式可还原为Co3O4 外,还可以进⼀步还原为CoO,甚⾄⾦属Co。
2Li0.5CoO2→LiCoO2+Co+O2↑每⼀步的热焓变化分别为550J/g、270J/g和540J/g。
在溶剂中加⼊锂盐明显减少Li0.5CoO2 的反应活性。
锂盐不同,Li0.5CoO2 的反应活性也不⼀样,例如在EC/DEC的0.8mol/L LiBOB电解液中,反应活性⾼于EC/DEC的1mol/L LiPF6 电解液。
聚合物锂电池对于化学脱锂的Li0.49CoO2,放热反应从190℃起开始发⽣,它对应于从层状结构R3m向尖晶⽯Fd3m的转变,⽽不是氧的释出 Li0.49CoO2 与电解液(EC/DMC的1mol/L LiPF6)的反应有两个明显的放热峰:⼀个位于190℃,对应于溶剂在活性的正极表⾯的分解;另⼀个起始于230℃,对应于电解质与 Li0.49CoO2 分解产⽣O2的氧化反应。
Li0.49COO2 分解产⽣O2 的氧化反应。
在较⾼温度下,⾃放电与热稳定性有关,最主要的是涉及结构的变化。
例如层状LiCoO2 可转变为六⽅尖晶⽯LiCoO2,其活化能为81.2kJ/mol。
该结构的变化增加了内部应变,减少了锂离⼦沿c轴发⽣连续迁移的距离。
在较⾼温度下放置⼀定的时间后,处于充电状态时发⽣⾃放电和容量衰减。
高温环境下锂离子电池性能衰减机理分析
高温环境下锂离子电池性能衰减机理分析高温环境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是有较大影响的,会导致电池的容量衰减、循环稳定性下降等问题。
本文将从电池材料、电极界面稳定性、电解液和电池发热等几个方面分析高温环境下锂离子电池性能衰减的机理。
一、电池材料在高温环境下,电池正负极材料的晶格结构会发生变化,导致容量下降。
首先,正极材料的晶格结构会变得不稳定,活性物质与电解液中的锂离子反应形成稳定化合物。
这会导致电池容量的衰减,因为越多的活性物质与锂离子反应,就会造成更多的锂离子损耗。
同时,锂离子在高温下更容易扩散,容易导致材料结构的变化,进一步影响电池性能。
二、电极界面稳定性在高温环境下,电极界面稳定性会下降,导致电池的循环稳定性降低。
电极界面稳定性受到电解液中的添加剂和锂盐种类的影响。
在高温下,电解液中的添加剂会分解、挥发,导致锂盐浓度不稳定,影响电池的充放电性能。
此外,高温环境下电极与电解液的接触界面会发生变化,增大了电极和电解液之间的电荷传输阻力,进一步影响电池的性能。
三、电解液电解液中的溶剂和溶质也会受到高温的影响,导致电解液的性能下降。
首先,高温会使溶剂和溶质的分子运动加快,导致电解液中的溶剂和溶质的分解和挥发速度加快,这会导致电解液中锂盐浓度的不稳定,进一步影响电池性能。
此外,高温环境下电解液的粘度下降,电荷传输速率加快,导致锂离子迁移速率加快,进一步影响电池的性能。
四、电池发热在高温环境下,锂离子电池容易发生过热现象,进一步加速电池的衰减。
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当高温环境下电池散热不良时,热量会积聚在电池内部,导致电池过热。
过高的温度会加速电解液中有机溶剂的挥发,导致电解液中锂盐浓度的不稳定,进一步加剧电池的性能衰减。
综上所述,高温环境下锂离子电池性能衰减的机理是多方面的,包括电池材料的晶格结构改变、电极界面稳定性下降、电解液中锂盐浓度不稳定、电解液性能下降以及电池发热等因素。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优化电池材料、设计更稳定的电极界面、改进电解液配方以及优化散热系统等方式来提高锂离子电池在高温环境下的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锂电池的电解液
锂电池的电解液电池作为储存能源的装置,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锂电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电池,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环保特性,使其成为手机、电动车和无人机等设备的首选电源。
而锂电池中的电解液则是电池正常运行的关键。
电解液是指存在于电池正负极之间的液态介质,它负责离子的传输和阴离子与阳离子的中和反应。
在锂电池中,电解液一般由有机溶剂和盐组成。
有机溶剂是电解液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常见的有甲醇、乙醇、N-甲基吡咯烷酮(NMP)等。
这些有机溶剂具有极好的溶解性能和稳定性,能够有效地溶解锂盐,并保持电解液的稳定性。
此外,有机溶剂还必须具有较低的挥发性和较高的闪点,以保证电解液在工作过程中不产生爆炸或火灾。
与有机溶剂相对应的是盐类溶质,主要是锂盐。
锂盐常用的有锂六氟磷酸锂(LiPF6)、六氟磷酸三甲基氟锂(LiPF3(C2H5)3)等。
这些盐类溶质在溶解过程中能够分解出锂离子,提供电池正负极之间的电荷传输。
锂盐的选择对电池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锂六氟磷酸锂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热稳定性,但也容易导致电池内部的锂盐溶解度降低和电解液的腐蚀性增大。
除了有机溶剂和盐类溶质外,电解液中还添加了一些辅助剂和添加剂,以改善电池的性能。
例如,添加一些电解液稳定剂,如二氟乙酰胺(D-FL-TAM)等,能够有效防止电解液的氧化和降解。
此外,还可以添加一些抗还原剂,如丙酮二氧酸二酯(DEMC)等,用于抑制电池过充电或过放电时的副反应。
锂电池的电解液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体系,不同的电解液配方会对电池的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一方面,良好的电解液配方能够提供稳定的离子传输通道,确保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和高效率。
另一方面,不合适的电解液配方可能导致电池的容量损失、循环寿命减短甚至发生安全事故。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锂电池的电解液也在不断演化。
近年来,固态电解液成为一个热门研究课题。
固态电解液是一种不含有机溶剂的电解液,以固体形式存在。
宽温域锂离子电池功能电解液的研究进展
宽温域锂离子电池功能电解液的研究进展摘要:分析锂离子电池在低温工作条件下的性能劣化机理,阐述溶剂物理性质对电解液低温性能的影响规律,总结目前通过低黏度及低熔点的溶剂组分、低阻抗的成膜添加剂以及新型锂盐来改善电池低温性能的研究工作。
同时探讨锂离子电池在高温工作条件下容量衰减机制,综述目前改善锂离子电池高温性能的主要方法,包括采用高温成膜添加剂、耐高温锂盐以及锂盐稳定剂。
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宽温域锂离子电池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展望锂离子宽温域电解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宽温域电解液;低温性能;高温性能;添加剂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索尼公司率先推出钴酸锂/石墨锂离子电池[1]。
如今,锂离子电池虽然在小型移动电源领域(如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已获得广泛的应用,但其对低温和高温环境的耐受性仍然无法满足极端条件下的应用要求[2 3]。
当温度过低时,电解液的电导率会大大的降低、SEI膜阻抗增大,锂离子在电极中的传递阻抗也会增大。
温度较高时,电极又极容易与电解液发生各种复杂的界面反应,如正极材料的氧化和SEI膜成分的变化等。
如果温度继续增高,电池内部的剧烈反应将导致热失控,从而引发安全问题。
本文将从改善电池低温性能及提高电池高温性能两方面综述宽温域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
1 低温电解液的研究进展锂离子电池低温电解液的性能主要受限于3方面。
首先,常用的EC基电解液在低温条件下黏度增大甚至凝固,使得电解液离子电导率变差;其次,低温下电极界面膜(SEI)电荷迁移阻抗增加,使充放电过程电极极化加大;再次,在低温下条件下,锂离子电池在恒流充电的后期易产生析锂现象,导致SEI膜状况恶化,电池循环性能变差。
因此,改善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溶剂成分优化。
2) 锂盐优化。
3) 低温添加剂。
1.1低温溶剂的研究根据电解液的性能要求,理想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低温共溶剂应具有以下条件:1)熔点低(Tm),沸点高(Tb),蒸气压低,在提高低温性能的同时尽量不对电池高温性能产生不利影响;2)具有较低的黏度(η)及较高的介电常数(ε),从而使电导率高,有利于锂离子传输。
电解液的设计和性能研究
电解液的设计和性能研究电解液是电化学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设计和性能直接关系到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电解液的研究已成为电池领域内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电解液的组成、设计和性能等方面进行探讨。
1. 电解液的组成电解液通常由离子溶质、溶剂和添加剂三个基本组分构成。
其中,离子溶质是电池内的主要活性物质,可以带电离子形式存在于电解液中,如锂离子、钠离子、氢离子等。
溶剂是离子溶质从正极到负极的载体,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添加剂则是电解液中的辅助剂,用于调节电化学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质。
在电化学系统中,电解液应具备良好的稳定性、传递性和可逆性。
为此,电解液的组成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优化。
以锂离子电池为例,其典型的电解液通常包含碳酸酯类、醚类或离子液体等有机溶剂,以及锂盐(如LiPF6、LiBF4、LiTFSI 等)等离子溶质。
同时,还需要通过添加剂(如VC、EC、DMC等)来改善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某些性质,如界面稳定性、电化学窗口等。
2. 电解液的设计电解液的设计是电化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
在电池研究中,电解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和设计直接影响着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目前,电解液的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2.1 离子溶质的选择电池中的离子溶质直接影响电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效率。
通常情况下,离子溶质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1)离子化率:离子化率高的离子溶质具有更好的解离性和更高的传递速率,有利于提高电池的性能;(2)稳定性:离子溶质需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不会在电解液中发生副反应或分解现象;(3)溶解度:离子溶质溶解度应适中,在电解液中可以得到足够的浓度,有利于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2.2 溶剂的选择溶剂的选择直接影响电解液的导电性、电化学稳定性和界面活性等性质。
一般来说,溶剂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1)电导率:溶剂需要具有良好的电导率,有利于提高电池的电性能;(2)溶剂极性:溶剂极性影响了电池的界面稳定性和传递速率,通常要选择较低的极性溶剂;(3)溶解度:溶剂的溶解度应适中,能够将离子溶质完全溶解,避免出现析出现象。
锂氧电池电解液稳定性评估
锂氧电池电解液稳定性评估锂氧电池电解液稳定性评估锂氧电池是一种新型的高能量密度电池,具有很高的应用潜力。
然而,电解液的稳定性是影响锂氧电池性能和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对电解液的稳定性进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电解液的组成。
一般来说,锂氧电池的电解液由锂盐和溶剂组成。
锂盐通常是锂六氟磷酸盐(LiPF6),它在电解液中溶解度高且电化学稳定性好。
而溶剂的选择则需要考虑其与锂盐的溶解性、稳定性以及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室测试评估电解液的稳定性。
首先,可以通过测量电解液的粘度来评估其流动性。
粘度的增加可能会降低电池的性能,因此低粘度的电解液更有利于锂氧电池的性能。
其次,可以进行循环伏安测试来评估电解液的电化学稳定性。
这种测试可以模拟锂氧电池的充放电过程,通过观察电解液在循环过程中的电位变化,可以评估其稳定性。
除了实验室测试,计算机模拟也是评估电解液稳定性的重要工具。
通过建立电解液的分子模型并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可以研究电解液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锂离子的配位情况。
这些模拟结果可以提供关于电解液在充放电过程中的行为和稳定性的重要信息。
此外,还可以考虑电解液的热稳定性。
在锂氧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电解液可能会受到高温的影响,导致电解液分解或产生副反应。
因此,通过热分析技术如热重分析(TGA)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可以评估电解液在高温条件下的稳定性。
最后,在评估电解液稳定性时,还需要考虑电解液与其他组件之间的相容性。
例如,锂氧电池中的阳极通常是金属锂或锂合金,因此需要确保电解液不会与阳极发生副反应。
此外,电解液还应与氧气(氧气是锂氧电池的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综上所述,锂氧电池电解液的稳定性评估需要综合考虑实验室测试、计算机模拟和热稳定性分析等多种方法。
通过这些评估,可以为锂氧电池的设计和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
锂电池电解液特点
锂电池电解液特点
锂电池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点对于锂电池
的性能和安全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锂电池电解液的特点:
1. 电解液的种类
锂电池电解液主要分为有机电解液和无机电解液两种。
有机电解液通
常采用碳酸酯、丙烯腈等有机溶剂作为溶剂,加入锂盐和添加剂制成。
无机电解液则是以无水锂盐为主要成分,加入溶剂和添加剂制成。
2. 电解液的导电性
锂电池电解液的导电性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电解液的导电性决定
了锂离子在电池中的传输速度和电池的充放电性能。
因此,电解液的
导电性越好,锂电池的性能就越好。
3. 电解液的稳定性
锂电池电解液的稳定性是指电解液在电池中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电解液的化学稳定性决定了电池的寿命和安全性,而热稳定性则决定
了电池在高温环境下的性能和安全性。
4. 电解液的挥发性
锂电池电解液的挥发性是指电解液在电池中的蒸发速度。
电解液的挥发性越低,电池的寿命和安全性就越好。
5. 电解液的耐温性
锂电池电解液的耐温性是指电解液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和性能。
电解液的耐温性越好,电池在高温环境下的性能和安全性就越好。
总之,锂电池电解液的特点对于锂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锂电池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需要对电解液的种类、导电性、稳定性、挥发性和耐温性等特点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锂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
锂离子电池的温度稳定性要求与热管理策略
锂离子电池的温度稳定性要求与热管理策略锂离子电池作为现代电动车、移动设备以及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主要能量存储装置之一,其安全性与性能稳定性备受关注。
其中,温度稳定性是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和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锂离子电池的温度稳定性要求与热管理策略。
首先,锂离子电池的温度稳定性是确保电池安全运行和提高性能稳定性的重要要求之一。
在不同温度下,锂离子电池具有不同的性能表现,特别是在极端温度条件下。
过热状态可能导致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速度加快,增加电极材料的容量衰减速度,同时电解液的蒸发也加剧,从而降低电池的寿命和安全性。
相反,过低的温度会导致电池内部脱层,电解液的离子迁移变慢,降低电池的输出能力。
针对锂离子电池的温度稳定性要求,热管理策略是不可或缺的。
下面将从散热设计、热敏元件和电池管理系统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是散热设计。
对于锂离子电池来说,合理的散热设计可以有效降低电池温度,提高电池的温度稳定性。
散热设计涉及到散热系统的设计、散热材料的选择以及散热通道的布局等方面。
在车辆和移动设备中,通常会采用散热片、散热管、外壳散热等方式来提高散热效率。
其次是热敏元件的应用。
热敏元件能够感知温度变化并提供反馈信号,以实现对锂离子电池的温度监测和控制。
常见的热敏元件有热敏电阻、热敏电容、热敏电导率等。
通过监测电池的温度变化,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电池的温度在合理的范围内。
最后是电池管理系统的热管理策略。
电池管理系统是锂离子电池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通过对电池进行监测和控制,确保电池的安全性和性能稳定性。
在温度管理方面,电池管理系统可以根据电池的温度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策略,例如调节电流放电速率、启动冷却装置等。
此外,电池管理系统还应该具备温度报警和过热保护等功能,及时发出警报并采取措施以防止电池过热。
综上所述,锂离子电池的温度稳定性是保证其安全性和性能稳定性的重要要求。
通过合理的热管理策略,包括散热设计、热敏元件的应用和电池管理系统的热管理策略,可以有效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温度稳定性,延长电池的寿命,并确保电池的安全运行。
高电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研究综述
高电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研究综述摘要:电解液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其在正、负极之间起到传递离子的作用。
近年来新型电解液的研究备受关注,主要对高电压电解液、高电压功能性添加剂及溶剂等进行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高电压;添加剂随着锂电产品的普及,以及动力汽车续航里程的要求,消费者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商用化4.5V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最大也就在700Wh/L左右,依旧难以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目前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选择高容量和高压实正负极材料;二是提高电池的工作电压;但是传统碳酸酯电解液在高压条件下会持续氧化分解,严重制约了高压锂电池的发展一、常规碳酸酯电解液常规碳酸酯基电解液主要是由碳酸酯类有机溶剂和锂盐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此体系电解液有很高电导率、(一般为9.0-12mS/cm)、较高的介电常数和较强的锂盐的溶解能力,并且在4.5V电压内可以稳定存在,但当电压高于4.5V时会发生分解,这是由于常用的有机碳酸酯类溶剂,如链状碳酸酯DMC、EMC以及环状碳酸酯PC、EC等在高电压下不能稳定存在。
因为它们的氧化电位较低,高电压下会在阴极表面会被持续氧化分解,增加电池内阻,严重降低了电池的循环性能。
传统的改善方案1.1 提高锂盐浓度在高浓度电解液中,锂盐浓度高,因此溶剂分子与其发生络合的数目多,未络合的溶剂分子减少。
高电压下,络合的溶剂分子抗氧化性增强,电解液稳定性增强。
另外,高浓度电解液相比于传统电解液,其阻燃性增强,电池的安全性得到了提高。
LiTFSI(双三氟甲烷磺酰亚酰胺锂)锂盐热稳定性优异,但通常会腐蚀铝箔。
为解决这一问题,Matsumoto等将LiTFSI锂盐浓度提高,配制了1.8mol/L LiTFSI m(EC)∶m(DEC)=3: 7 电解液,使用铝工作电极时其电化学窗口达到了4.5V。
通过分析得到由于在高浓度电解液中,铝箔表面形成一层氟化锂LiF钝化层,成功抑制了铝箔的腐蚀。
电解液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分析
电解液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分析锂离子电池作为现代电子产品采用的主要电池种类之一,在电子产品日益广泛应用的今天,其性能的提升和稳定性的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其中一个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因素,就是电解液。
电解液在锂离子电池中的作用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分别由阳极和阴极、电解液和隔膜构成。
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能够将锂离子在电池的正负极间传输,保证整个电池系统的稳定性和循环性。
目前,电解液主要有无机电解液和有机电解液两种。
无机电解液的电导率高、稳定性强、较能耐高温,但容易产生副反应,导致电池寿命缩短。
有机电解液则具有低温下的好电化学性能、导电性高、稳定性强,但是其耐高温性相对较差。
因此,有机电解液更适用于追求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而无机电解液更适用于要求长寿命的锂离子电池。
电解液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1、电导率电解液的电导率是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电导率的电解液有利于电池的充放电速度及放电容量的提高。
目前,磷酸酯盐和聚醚电解质等高电导率的有机电解液已得到广泛使用。
2、耐温性电解液的耐温性直接影响电池进行高温快速充放电和低温起动等特殊工作要求时的稳定性。
有机电解液温和电池正常工作温度差别较大,稍有过热会导致电池性能严重下降,降低电池的寿命和安全性,因此其在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
3、耐环境锂离子电池的环境适应性也取决于电解液的耐环境性。
电解液应具有一定的耐化学性、耐湿度和防漏性能。
尤其是电液中的溶剂对锂离子电池稳定性的影响特别大,溶剂必须具备很好的物化性质、电化学稳定性及对电池正负极性能均无损害性。
4、物化稳定性电解液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在电池循环中,电解液会持续充放电,因此电解液应具有能够承受多次循环充放电过程的稳定性。
此外,电解液还能影响锂离子电池的密封性和寿命。
因此,在电解液的研究和选择过程中,稳定性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参数。
5、电池效率电解液对于锂离子电池效率也有影响。
锂硫电池的高温稳定性与循环寿命分析
锂硫电池的高温稳定性与循环寿命分析锂硫电池作为一种新型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技术,具有重量轻、能量密度高、环境友好等优点。
然而,锂硫电池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着一些挑战,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循环寿命问题。
本文将对锂硫电池在高温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循环寿命进行详细分析。
1. 锂硫电池的高温稳定性在高温环境下,锂硫电池的电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电极材料易发生结构变化,导致电池性能的下降。
此外,高温会导致电解液的挥发增加,安全性受到威胁。
因此,提高锂硫电池在高温条件下的稳定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为了提高锂硫电池的高温稳定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正负极材料的优化设计:改变电极材料的结构和组分,提高其热稳定性和循环寿命。
例如,使用导热性能好的材料,提高电极的散热能力。
(2)电解液的优化:选择具有较高热稳定性的电解液,并控制其挥发性。
添加高温稳定剂可以有效地增强电解液的热稳定性。
(3)改进电池的设计:加强电池的隔热措施,通过降低电池内部的温度变化幅度,减少电池的热失控风险。
2. 锂硫电池的循环寿命锂硫电池的循环寿命问题主要体现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容量衰减和自放电增加。
循环寿命的短暂限制了锂硫电池的实际应用范围。
为了提高锂硫电池的循环寿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电极材料的改进:选择具有高循环稳定性和较低自放电率的电极材料,如改良的硫正极材料和添加功能性纳米材料的碳负极材料。
(2)电解液的优化:优化电解液组分,减少其与电极材料的相互作用,降低电解液对电极材料的损害。
(3)充放电控制策略的改进:采用合适的充放电策略,如恒流充电、恒流恒压充电等方式,以减少电池在循环过程中的容量衰减。
综上所述,锂硫电池的高温稳定性和循环寿命是影响其实际应用的两个重要因素。
通过优化电池材料和电解液、改进电池设计和充放电控制策略等手段,可以有效提高锂硫电池的高温稳定性和循环寿命,推动其在电动车、储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要求与电解液优化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要求与电解液优化锂离子电池是一种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可充电电池技术,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轻量化以及环保等优势。
然而,由于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且锂金属具有易燃性和爆炸性,因此电池的安全性能成为了重要的考量因素。
要确保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首先需要优化电解液的配方。
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中起到导电和介质的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影响其安全性的关键之一。
传统的电解液一般由碳酸酯(例如乙碳酸乙酯、丙碳酸丁酯等)溶剂和锂盐(如LiPF6、LiBF4等)组成,但这种电解液在高温或过充电条件下容易引发热失控、挥发性高和燃烧等安全问题。
因此,需要开发更安全的电解液。
首先是要提高电解液的热稳定性。
现有的乙碳酸乙酯等溶剂有较低的沸点,容易在高温下发生蒸发并引发热失控。
研究人员正在寻找替代乙碳酸乙酯的溶剂,如含氟溶剂、磷酸酯类溶剂和醚类溶剂等,这些溶剂的沸点更高,热失控的风险相对较小。
此外,可以引入抑制蒸发的添加剂,如钙盐等,来提高电解液的热稳定性。
其次是要提高电解液的耐高温性。
锂离子电池在高温下易引发电池内部的反应速度加快,进而导致电池热失控甚至爆炸。
因此,需要提高电解液的耐高温性,减缓电化学反应的速率。
一种方法是降低锂盐的浓度,以减少电解液中的活性离子数量,从而降低反应速率。
另一种方法是改变锂盐的阳离子,例如采用六氟磷酸盐(LiPF6)的替代品,如六氟磺酸盐(LiFSI)等,其在高温下分解热较低,可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此外,还可以增加电解液中的添加剂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添加剂可以起到抑制过充电、过放电的作用,降低电化学反应速率,进而减少热量的产生。
常用的添加剂包括磷酸盐添加剂、表面活性剂和烷基硬脂酸盐等。
磷酸盐添加剂能够稳定电解液的界面,抑制电解液中金属离子的析出;表面活性剂可以使电解液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界面层,抑制极化过程;烷基硬脂酸盐可以形成保护膜,阻止金属离子的析出。
磷酸铁锂高温电解液现状
磷酸铁锂高温电解液现状磷酸铁锂电池是一种新兴的锂离子电池技术,其高能量密度、安全性和环保性使其成为替代传统铅酸电池的理想选择。
高温电解液是磷酸铁锂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电池的性能和循环寿命。
本文将对磷酸铁锂高温电解液的现状进行详细介绍。
高温电解液是指在高温(一般为60℃以上)下使用的电解液。
磷酸铁锂电池的高温电解液通常由溶剂、锂盐和添加剂组成。
溶剂是电解液的主要成分,常见的溶剂有丙烯腈、碳酸二甲酯、碳酸丙烯酯和聚碳酸酯等。
锂盐一般选择磷酸铁锂的钠盐(LiFePO4)或锂盐(LiPF6)溶解在溶剂中。
添加剂对于电解液的性能具有重要作用,常见的添加剂有聚合物、抑制剂、抗腐剂和导电剂等。
磷酸铁锂高温电解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温稳定性:磷酸铁锂电池作为一种高温工作的锂离子电池,其电解液必须具备较高的热稳定性和耐热性。
电解液的高温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溶剂和添加剂的热稳定性,对于高温电池来说,溶剂的熔点和沸点要高于电池工作温度,添加剂要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耐高温性。
2.电导率:电解液的电导率直接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功率输出。
高温电池要求电解液具备较高的电导率,以提供足够的离子导电路径。
常见的提高电解液电导率的方法包括增加锂盐浓度、添加导电剂和改变溶剂的粘度等。
3.锂盐溶解度:锂盐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是磷酸铁锂电池设计和性能优化的重要考虑因素。
高温电解液需要选择具有足够高的溶解度的锂盐,以保证正负极之间离子传输的效率。
4.安全性:高温电解液在高温下具备较好的安全性能是电池设计和应用的重要要求。
电解液应具备低挥发性、高闪点和良好的耐受力,以防止电池在高温环境下发生热失控和爆炸。
目前,磷酸铁锂高温电解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1.添加剂的优化:为了提高磷酸铁锂电池在高温下的性能,研究人员不断寻找和开发具有良好热稳定性和高温电导率的添加剂。
例如,聚合物添加剂可以增加电解液的粘度和电导率,提高电池的功率输出。
锂电池电解液热稳定性研究
锂电池电解液热稳定性研究Thermal stability of lithium—ion battery electrolytesBoris Ravdel a,*, K。
M。
Abraham a, Robert Gitzendanner a, Joseph DiCarlo a,Brett Lucht b, Chris Campion ba Lithion Inc。
, 82 Mechanic St., Pawcatuck,CT 06379, USAb 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Kingston, RI 02881, USA摘要本文研究了LiPF6在固态中的热分解和在二烃基碳酸盐的溶解.通过差热扫描量熟分析(DSC)发现LiPF6热分解后生成LiF和PF5。
在溶解过程中,PF5和二烃基碳酸盐反应生成多种分解产物,包括二氧化碳(CO2),醚类(R20),烷基氟化物(RF),三氟氧化磷(OPF3)和氟磷酸盐(OPF2OR,OPF(OR)2)。
通过核磁共振光谱仪(NMR)和气相色谱质谱检测仪(GC-MS)表征分解物的结构。
关键词:锂电池;有机碳酸酯基电解液;电解液分解1. 介绍LiPF6溶解在二烃基碳酸盐的混合溶液因其导电率高,电化学稳定性好以及低温下的工作能力好等特性常被用作锂电池的电解液.然而,该混合溶液的热稳定性差甚至在中温环境(60—85o C)发生变化。
一般认为盐是溶液分解过程中的中间物.许多可供选择的盐都被研究并发现它们并不能满足锂电池电解液的要求(高导电率,低损耗,热力学稳定等).改善LiPF6电解液的热力学稳定性将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途径。
在研究之前我们需要对电解液分解机制的充分了解。
我们已经利用DSC,电导率测试仪和NMR光谱仪研究了LiPF6以及其与一系列盐的混合溶液的热稳定性,包括乙烯碳酸盐(EC),二甲基碳酸盐(DMC),二乙基碳酸盐(DEC),乙基甲基碳酸盐(EMC)和混合碳酸盐(高于85 o 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锂电池电解液热稳定性研究欧阳学文Thermal stability of lithiumion battery electrolytesBoris Ravdela,*, K.M. Abrahama, Robert Gitzendannera, JosephDiCarloa,Brett Luchtb, Chris CampionbaLithion Inc., 82 Mechanic St., Pawcatuck, CT 06379, USA b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Kingston,RI 02881, USA摘要本文研究了LiPF6在固态中的热分解和在二烃基碳酸盐的溶解。
通过差热扫描量熟分析(DSC)发现LiPF6热分解后生成LiF和PF5。
在溶解过程中,PF5和二烃基碳酸盐反应生成多种分解产物,包括二氧化碳(CO2),醚类(R20),烷基氟化物(RF),三氟氧化磷(OPF3)和氟磷酸盐(OPF2OR,OPF(OR)2)。
通过核磁共振光谱仪(NMR)和气相色谱质谱检测仪(GCMS)表征分解物的结构。
关键词:锂电池;有机碳酸酯基电解液;电解液分解1. 介绍LiPF6溶解在二烃基碳酸盐的混合溶液因其导电率高,电化学稳定性好以及低温下的工作能力好等特性常被用作锂电池的电解液。
然而,该混合溶液的热稳定性差甚至在中温环境(6085oC)发生变化。
一般认为盐是溶液分解过程中的中间物。
许多可供选择的盐都被研究并发现它们并不能满足锂电池电解液的要求(高导电率,低损耗,热力学稳定等)。
改善LiPF6电解液的热力学稳定性将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途径。
在研究之前我们需要对电解液分解机制的充分了解。
我们已经利用DSC,电导率测试仪和NMR光谱仪研究了LiPF6以及其与一系列盐的混合溶液的热稳定性,包括乙烯碳酸盐(EC),二甲基碳酸盐(DMC),二乙基碳酸盐(DEC),乙基甲基碳酸盐(EMC)和混合碳酸盐(高于85 oC)。
初步结论发表在引文[1]中。
LiPF6及其有机碳酸酯基电解液的化学分解性质的相关研究发表在[13],但是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LiPF6的碳酸盐电解液分解的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固态LiPF6和其有机碳酸酯基电解液(EMC,DMC,DEC)的热稳性。
2.实验我们使用的是EM Industries的未深度纯化的碳酸盐溶液,Hashimoto Chemical Corporation,Tomiyama High Purity Chemicals,或者Advance Research Chemicals Inc. 未深度纯化的LiPF6。
电导率用配置Orion 018010或者Metrohm AG 9101电导率电池的Metrohm 712电导率测试仪测量,其中每个电池的电池常数都是1cm1。
电导率电池通过AceThred Teflon适配器和FETFE密封圈封闭在Ace GlassThred玻璃涛内。
电池包含67ml溶液。
电导率电池的设计允许导电率测量仪器在真空手套箱(杂质低于1ppm)外进行试验。
利用Tenney Environmental保持电导率电池温度误差在0.1oC。
试验用的试剂保存在烘箱中的密闭容器中。
密封前手套箱中的安瓶是满的然后抽真空到大约1mm Hg的压力。
在实验温度热处理后在充满氩气的手套箱中打开安瓶让电解液转移到电导率电池。
此时,测量电导率电池中溶液的原位电导率并得到电导率与热处理时间的关系。
利用TA Instruments DSC进行差热扫描量熟分析。
10mg样品封闭在充满氩气的手套箱中的密闭铝盘内。
铝盘放在DSC上并用液氮冷却到150oC。
调节不同的扫描速率(210 oC/min)获得热分析图。
GCMS样品或者NMR样品放在充满氩气的手套箱中的密封容器或者NMR管中。
样品加热到85 oC后延长保温时间。
NMR分析仪器是JEOL 400 MHz NMR,参考LiPF6在19F谱的位置是65.0ppm,在有去耦合1H的31P谱中的位置是145.0ppm。
GCMS分析仪器是带有选取质量测试和HP5MS 圆柱的Agilent Technologies 6890 GC仪器。
流通气体氦气的流动速率是3.3ml/min。
气态样品以5.5 oC/min从50 oC加热到100 oC。
液态样品先以5 oC/min从30 oC加热到50 oC然后10 oC/min加热到250 oC。
3. 结果3.1 固体LiPF6LiPF6的DSC热分析图依赖于实验条件。
图1中曲线1表示密闭容器中的LiPF6在193.70.3 oC处的有个1.930.04kJ/mol的可逆吸热峰。
在扫描完成后继续保温用相同样品重复一次实验,得到与曲线1相同的结果。
当密闭玻璃毛细管的温度加热到220oC时我们不能观察到盐的熔化所以在熔点附近没有吸热峰出现。
由于可逆,这个峰可能同固相转变一致。
图1 LiPF6的DSC热分析图(1)密封容器(2)高纯氩气开放容器(3)低纯氩气开放容器这个曲线和开放条件下通氩气流的曲线完全不同。
当样品在高纯的氩气环境下(Airco,5级,纯度99.999%,含水量1ppm)等温加热到85oC时,可以看到在10小时内损失了2530%的质量,这意味着盐在慢慢分解。
这个过程很慢所以在DSC曲线中低于150oC时很难看到吸热峰。
如图1曲线2,在150160oC处开始吸热分解并在225oC处达到最大。
在193oC也存在和分解峰重叠的吸热峰。
由式(1)[5]可知,LiPF6的吸热反应受样品所处环境压力的影响,如开放容器和密闭容器中压力不同。
在开放容器中延长加热时间样品发生的质量变化已经证明了这一影响。
LiPF6(s)↔LiF(s)+PF5(g) (1)图1曲线3显示,在通含微量水量的氩气(Airco,高压,未知杂质约2ppm)的封闭容器内,60oC附近出现了额外的吸热峰。
我们认为这个峰出现是由于LiPF6和水反应生成三氟氧化磷(OPF3)导致的,反应式如式(2)。
LiPF6(s)+H2O→LiF(s)+OPF3(g)+2HF(g) (2)在电解质溶液中,PF5和OPF3很有可能发生溶剂分解形成接下来要说的一些液态和气态产物。
3.2 LiPF6碳酸盐溶液所有的研究溶液加热时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溶液颜色发生了变化并产生了沉淀物。
除了肉眼可见的变化外,溶液的电导率和色谱学性质都发生变化。
碳酸盐的结构和温度都会影响分解速率。
当样品加热到70oC保温2~3天后会缓慢分解,当在85oC保温时溶液会分解地更快。
3.3 LiPF6与1:1:1的EC:DMC:DEC混合溶液如图2所示,85oC保温26小时1.0M LiPF6与1:1:1的EC:DMC:DEC混合溶液的电导率下降大约25%。
导电率的降低让我们进一步开始研究电解液分解后的产物。
利用NMR来测定液体电解液。
从结果上看,电解液已经发生了分解。
通过加热试剂到85oC,可以观察到试剂颜色泛灰色,并且48小时后试剂会继续变黑,约1周(168小时)后可以观察到黑色沉淀物析出。
如图3,85oC保温1周后的试剂1H的NMR结果显示了许多新的电解液分解物共振峰,相应的,19F谱和31P谱也出现了类似的结果。
然而,因为NMR数据非常复杂,我们并不能确切的鉴定分解产物的种类。
为了简化产物鉴定,我们研究了LiPF6和单一碳酸盐溶液中的热力学分解产物。
接下来我们讨论DMC,DEC 和EMC的情况。
1.0M LiPF6与EC混合溶液的情况由于很难去研究将在适当的时间去提出。
图2 85o C时LiPF6与1:1:1的EC:DMC:DEC混合溶液的电导率3.4 LiPF6/DMC溶液如图4所示,84oC保温26小时的1.0M LiPF6和DMC 混合试剂的电导率出现明显的降低,降低的幅度相对于混合碳酸盐溶液系统来说稍微小点。
随着低聚碳酸盐含量的减少,还可以看到较明显的沉淀物析出,1.0M LiPF6与EC 混合溶液也有这样的现象[4]。
图3 上:加热前LiPF6与1:1:1的EC:DMC:DEC混合溶液的1H谱;下:85o C保温一周(165小时)后LiPF6与1:1:1的EC:DMC:DEC混合溶液的1H谱85oC保温500小时的1.0M LiPF6和DMC混合试剂伴随着白色沉淀物的析出颜色会转变为浅灰色。
用GCMS和NMR分析分解后的溶剂。
在气相色谱图上可以看到试剂蒸汽的几个对应峰。
与NIST实验室不同,我们通过光谱匹配鉴定第一个峰为CO2和OPF3的混合相。
第二个峰为碳酸二甲酯。
如图5,液相真空转移分析发现了PF5(0.73min),二甲基乙醚(0.75min)和OPF2(OCH3)(0.84min)。
前面两个匹配峰和NIST实验室的结果并不一致,第三个分叉的峰为OPF2(OCH3)(m/z=116,115,97,87,86,85,69,47,31,29)。
NIST实验室不包含OPF2(OCH3)。
色谱图上有一个大的碳酸二甲酯峰还有几个未鉴别出来的小峰。
图4 84o C的1.0M LiPF6和DMC混合试剂的电导率1.0M LiPF6和DMC混合试剂的NMR结果中可以分析出分解产物的结构。
试剂都包含19F谱和31P谱所有的共振态特性。
85oC保温500小时的溶剂共振谱包含额外的共振态。
19F谱和31P谱都会有一个新的共振态。
19F谱多了一个新的双峰(51.1ppm,JPF=1005),31P谱多了一个三峰(20.5ppm,JPF=1006)。
就像预想中的OPF2(OCH3),新的图谱为单个磷原子和两个氟原子结合。
19F谱和31P谱中还有其他新的小峰但是我们暂时还不能鉴别出来是何种物质。
而且我们并没有发现OPF3和PF5的共振态特性。
图5 85o C保温500小时的1.0M LiPF6和DMC混合试剂真空转移处理后液相色谱图3.5 LiPF6/DEC溶液分析1.0M LiPF6/DEC溶液得到的结果和LiPF6/DMC 溶液的结果相似。
85oC保温65小时的试剂变成浅灰色。
继续保温颜色会进一步变黑并产生白色沉淀物。
试剂蒸汽的GCMS分析结果中包含着和碳酸二甲酯同样的CO2和OPF3混合物。
液相真空转移测定发现有PF5,氟代乙烷,乙醚,OPF3和对应DEC溶液的宽峰。
其他峰通过质谱仪检测为OPF2(OEt)和OPF(OEt)2。
第二个组分与NIST实验室是匹配的,但是NIST实验室并没有第一个组分OPF2(OEt)(m/z=129,115,103,85,69,45)。
我们也没有观察到母离子(m/z=130),但是对于OPF2(OEt)和OPF(OEt)2,MC2H3对应的基峰是一个明显的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