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合集下载

2011年版初中政治课程标准

2011年版初中政治课程标准

2011年版初中政治课程标准
本文档旨在介绍2011年版初中政治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下是该课程标准的要点:
1. 教育目标
- 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提高他们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

- 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使其具备良好的社会行为
规范和法律意识。

- 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2. 教学内容
- 政治常识:介绍国家政治制度、国家行政机构、法律基本知
识等。

- 政治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公民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道德品质、伦理道德
和社会责任感。

- 法制教育:介绍宪法和法律,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政治知识的理解。

3. 教学要求
- 打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 结合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将政治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经验相结合。

-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活动促进互动研究。

以上是2011年版初中政治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希望本文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最新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最新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对人的思想观、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迫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结合学科发展规,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关于加强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体现青少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和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以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线,对道德、心健康、法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有机整合;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是对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体验、认识和遇到的问题所进的梳、加工和提炼。

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我的徤康成长二、我的家庭生活三、我们的学校生活四、我们的社区生活五、我们的国家六、我们共同的世界第四部分实施意见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2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最新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最新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初中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初中

一、概述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道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实施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内容和标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

2011年发布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学校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设置1. 课程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和道德情操,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

2. 课程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家庭伦理、社会公德以及具体的法治知识等内容。

3. 课程要求:课程要求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设置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学科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

三、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真实、生动、具体的案例中认识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亲身体验各种情境,促进学生对法治观念的理解和接受,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

3. 参观学习: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法院、公安机关等法律机构,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的执行过程,增强学生的法治信仰和法治情感。

四、评价体系1. 考试评价: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成绩考核中,学校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设计考试试题,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估。

2. 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程度、综合运用能力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考核方式可以采取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

3. 定期评价:学校定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工作总结和成果评价,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成果进行定期考核,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五、重点难点1. 学科融合: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与历史、政治、语文等学科融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增强学生对法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5)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7)一、成长中的我 (7)二、我与他人和集体 (10)三、我与国家和社会 (15)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9)一、教学建议 (19)二、评价建议 (21)三、教材编写建议 (21)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23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追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011年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成长中的我(一)认识自我课程内容活动建议1.1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1.2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1.3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厌学情绪和过度的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成就动机。

1.4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1.5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1.6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1.7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积极接纳自我,形成客观、完整的自我概念。

1.3讨论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游戏观念。

1.4分组交流当情绪冲动或低落时的表现,和老师一起讨论如何利用倾诉、转移、换位、自我宽慰等方法,合理调节情绪。

1.5搜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讨论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

1.7从“我心目中的我”“同学心目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给自己画像,反思和分析评价的差异,找出前进的方向。

(二)自尊自强课程内容活动建议2.1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

2.2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

2.3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2.4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懂得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5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

2.6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2.7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2.1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

页眉内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科学 发展 观
第一要义: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社会 主义 核心 价值 体系
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精髓: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基础: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1、四项内容强化“德育为先”
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 育。如语文课程专设了书法课;数学建议将 《九章算术》列为教材内容;历史增加了传 统戏剧等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在课程难度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 的内容;有些学科降低了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要求, 从认识和理解调整为了解;
有些学科对难度较大又不宜删除的内容,以选 学方式处理,既增加了课程弹性,也控制了难度;
还有些学科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调整了 不同学段的课程难度,使梯度要求更加清晰,更好 地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1)良好品德形成
(2)社会性发展
(3)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上述三个方面,整合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 总目标,体现了旨在促进儿童人格整体发展的
2、《品德与社会》课程分目标解读
(1)“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目标解读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 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 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知识”目标解读
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年人的 基本权利 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毎个人的权利和 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 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 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4、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 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 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5、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环境 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 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新)全解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新)全解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新)全解思想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除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外,思想品德课程还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能力。

学生应该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动植物观察活动,了解生命的多样性。

2.2了解自尊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增强自尊的方法,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

2.3认识自我价值和意义,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探讨如何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2.4了解自我控制的重要性,掌握自我控制的方法。

培养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2.5了解自我调适的重要性,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

保持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

2.6了解自我改造的重要性,掌握自我改造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2.7认识自我实现的重要性,掌握自我实现的方法,追求个人理想和价值。

2.8认识自我探索的重要性,掌握自我探索的方三)交往与沟通课程内容活动建议3.1了解交往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良好的交往方法,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3.2了解沟通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有效的沟通方法,提高沟通能力。

3.3了解合作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有效的合作方法,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4了解竞争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正确的竞争方法,培养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3.5了解批评与表扬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批评与表扬方法,促进自我提高和他人成长。

3.6了解冲突的概念和处理方法,掌握有效的冲突处理方法,促进和谐相处和问题解决。

3.7了解人际关系的维护和管理,掌握人际关系的管四)信息素养课程内容活动建议4.1了解信息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信息的获取方法,提高信息素养。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一、教学建议.......................................................................................................19
二、评价建议.......................................................................................................21
义务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1
目录
第一部分 前言............................................................................................................1
一、课程性质.........................................................................................................1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5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7
思想性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
3
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 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 础。

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doc

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doc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 版)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5)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7)一、成长中的我 (7)二、我与他人和集体 (10)三、我与国家和社会 (14)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9)一、教学建议 (19)二、评价建议 (21)三、教材编写建议 (21)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23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追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我的徤康成长二、我的家庭生活三、我们的学校生活四、我们的社区生活五、我们的国家六、我们共同的世界第四部分实施意见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以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是对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体验、认识和遇到的问题所进行的梳理、加工和提炼。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

(二)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

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社会要求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更好地内化。

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本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初中生在生活中需要认识自我,处理与他人和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初中生在处理这些关系时都会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重要的内容要素。

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和理念,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初中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经,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为纬,基础明确、经纬交织、科学设计。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类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勤俭节约。

●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

●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勇于创新。

●遵纪守法,追求公正,自主自立,增强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敢于竞争,善于合作,有奉献精神。

●热爱祖国,热爱和平。

(二)能力●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并运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领会法律的意义,初步学会运用法律自我保护、维护合法权益。

(三)知识●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国策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初步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状况。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认识自我(一)成长中的我目标:——正确认识自我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体验青春期的美好与烦恼。

——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接纳自己,逐步养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自尊自强目标:——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学法知法目标:——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体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义。

——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法律意识。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一)交往与沟通目标:——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交往的品德目标:——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

——学会感恩、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三) 权利与义务目标:——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掌握与个体成长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法律知识,做到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目标:——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二)承担社会责任目标:——认识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三)法律与秩序目标:——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

——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四)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目标:——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了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增强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使命感与自信心。

说明:活动建议和内容标准并非一一对应,活动建议仅具有参考价值,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

第四部分实施要求与建议一、教学建议教学是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

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重视基础性道德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坚持正面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要求和道德规范。

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积极开发各门学科中的相关资源,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和感悟。

(三)加强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及国情等内容的整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为纬进行了科学设计。

据此,教学要注重内容的整合,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利用主题或专题,把四个方面的内容融合起来,加强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渗透,突出重点,发挥内在整合的教育优势,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四)精心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要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具体教材内容在单元和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任务,根据课程标准,设定鲜明而集中的教学目标。

以教材为基础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景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切身体验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的能力。

(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注重思想品德课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运用适当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通过亲身体验与感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评价建议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应以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学科评价特点,多角度、多途径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客观评价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实践能力。

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帮助教师总结与反思,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一)评价目标通过评价活动,考查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