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号脉
把脉原理知识点总结图
把脉原理知识点总结图把脉原理是一种古老的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反映了人体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脉搏,中医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本文将系统总结把脉原理的知识点,包括把脉的方法、脉象的判断和脉搏的特点等内容。
一、把脉的方法1. 位置:把脉通常是在患者的两只手腕处进行,包括尺、联、中三脉。
2. 姿势:患者应保持平静的状态,双手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尽量松弛肌肉,不要有过分的紧张状态。
3. 把脉手法:中医把脉的手法包括三种基本手法,即一指禅、三指禅和对禅。
医师在诊断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用合适的手法。
在医学院中学习中医的人可以选择一门中医诊断学科。
二、脉象的判断1. 脉象的分类:中医把脉包括脉息、脉数、脉缓、脉洪、脉细、脉粗、脉滑、脉涩、脉弦、脉弱等多种类型。
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病情和体质。
2. 脉象的意义:脉象的判断不仅仅是对患者病情的一个反映,更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一个认知。
医师通过把脉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情况,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三、脉搏的特点1. 有节律性:正常人的脉搏应该有规律的跳动。
2. 有力度:脉搏的有力度可以反映体质的强弱。
3. 有速度:脉搏的快慢也可以反映体质的变化。
四、把脉的作用把脉是中医诊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为医师提供重要信息,帮助医师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在中医治疗中,把脉是决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医生通过把脉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把脉也可以对患者进行预防保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把脉原理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仔细的把脉,医生可以获取大量有关患者的信息,进而制定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对把脉原理的认知有所帮助,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对中医的传统诊疗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文解释脉象:脉诊歌1、浮脉: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中医诊脉指法的三个位置
中医诊脉指法的三个位置
医者一般从三个部位诊脉:手背、桡侧(前臂侧)、肘窝(头肩附近)。
一、手背诊脉
从腕部至指尖,在手背沿肌肉轴线方向,用三指(中指、无名指、食指)或两指(小指、无名指)缓缓搓揉,即可感受到每个脉象。
手背有30根以外八经脉病变类型,其中神门脉(桡侧肘窝)用手腕部中指端来诊脉,两潭脉(桡侧肘窝)则用手指端搓揉,故又称“神门脉腰部,两潭脉指端”。
二、桡侧诊脉
桡侧感应则从前臂的中部,直上到头肩的肘窝,即叫桡侧肘窝,用中指和拇指对肘窝缓缓搓揉,即可感受到每个脉象,一般来说桡侧有三种病变:大敦脉、尺属脉、京门脉,其它外五经诊断可从别的部位来感应病变。
三、肘窝诊脉
肘窝诊脉是站立体位时,用手指按压头肩的肘部,亦可比较脉动的大小及频率,但这只能检查上八经的脉象改变。
诊脉时,要观察脉搏浮弱、浮动、数量、脉象、芤响(脉有芤音的就称芤响)癉其它脉象变化,根据不同情况来判断太阳、少阳、少阴。
五脏等病变类型。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中医把脉是阳气的运行和五行变化在脉络中的反映,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
掌握把脉的技巧与方法,对于中医学习者来说十分必要。
掌握了以下这些把脉口诀,就能更快更准确地诊断疾病了。
一、参阳非阳把哪脉,手上阳脉下阴脉。
这句话告诉我们把脉时要先辨别是阳脉还是阴脉。
阳脉有手阳明、手太阳、足阳明、足太阳四经;阴脉有手厥阴、手少阴、手心主、足少阴、足厥阴、足太阴三阴三阳六经,只有辨别清楚了阴阳,才能继续辨别其它。
二、左右比较脉同异,缓急来微调查之。
把脉时,一定要始终贯彻左右比较的原则,不同体现出来的不同感觉,提醒我们注意疾病的缓急、病位以及寒热等不同情况,能够帮助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三、盯上道下四脉把,归根经常要细察。
把诊是要抓住四个关键部位,即足厥阴、手少阴、手阳明、足太阳,通过把诊掌握疾病的中心和局部,就可以明确真相,进一步推断出疾病的病因和后果。
四、远中近三类脉,远为风木最难准。
远端、中部和近端三类脉,其中最难以准确诊断的就是远端的脉象,需要观察患者平常所处的气氛,面色,以及一些生活细节,以达到更准确的把诊结果。
五、总之脉来问病,四见缓急状况是。
把脉还不能局限于阳,阴,比较,关键部位和难以诊断的地方,而更复杂的病态应该视为风险项,因为它可能会引发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全面地收集症状信息,搜寻病灶,综合分析,才能准确解读疾病的病因和病情。
综上所述,掌握把脉口诀是中医诊断的基础之一,但把脉并不是单一的技能,而是一个复杂的诊断过程。
中医领域丰富的把诊技巧,只有通过不断练习和精通才能准确把握,从而确诊疾病,并正确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脉诊口诀大全,二十八脉识别图解
中医脉诊口诀大全,二十八脉识别图解中医号脉,这28种脉象,教你分辨什么病,收藏!|||1. 浮脉——特点——位于皮肝表浅处,只要把指头轻轻按在皮肝上,就能感觉到脉搏动,如果用力重按,反而会觉得脉搏减弱,或有空虚的感觉。
-主病:主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的表虚。
主里虚:痨瘵阴虚,阳气虚。
-2. 沉脉——特点——位于筋骨的深处,当指头轻轻按在皮肤上时,脉搏的搏动很不明显,必须用力重按到筋骨的深处,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搏动。
-主病:主里证。
(1)沉而有力为里实证,多因水、寒、积滞所致。
常见干下痢、浮肿、呕吐、停食积热、气滞等证-(2)沉而无力为里虚证,多因阳气衰微,无力统运营气于外,或亡阴失血等原因所致-3. 迟脉——特点——脉搏的频率很缓慢,因此,使得脉搏的至数减少。
至于脉象的部位,在“浮中沉”三部都可以诊得到脉搏。
-主病:多见于寒证。
有力为冷积,无力为阳虚。
-4. 数脉——特点——脉搏的频率很快,因此使得脉搏的至数过多。
至于脉象的部位,在“浮中沉”三部都可以诊得到脉搏。
-主病:主热证。
因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数而有力为实热内盛;若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血行加速,脉数而无力,为虚热证。
-5. 虚脉——特点——脉象柔软无力。
无论是浮位或沉位,无论频率的快慢,只要脉搏的搏动很弱,脉体软的,都属于虚类脉。
-主病:虚证:湿邪为病。
-6. 实脉——特点——脉象强劲有力。
无论是浮位或沉位,无论频率的快慢,只要脉搏的搏动很强,脉体大的,都属于实类脉。
-主病:主病程初起、正气不虚,阳毒暴作或邪气旺盛的脉象。
中医把脉的技巧
中医把脉的技巧
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中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下面介绍一些中医把脉的技巧:
1. 检查脉搏的位置:中医把脉时需要检查脉搏的位置,主要是手腕背侧,即手腕掌面向上时手腕关节上方的位置。
同时,还需要检查其他位置的脉搏,如颈动脉、股动脉等。
2. 把握脉搏的节律:在把握脉搏时,需要注意节律的规律性,包括脉搏的速度、强弱、有无跳跃等。
3. 观察脉搏的形态:中医把脉时还需要观察脉搏的形态,如滑腻、涩紧、弦紧、细弱等,这些形态反映了人体的生理状况。
4. 检查脉搏的深浅:中医把脉时还需要检查脉搏的深浅,深浅反映了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
5. 结合病史综合分析:在把脉的过程中,中医师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等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
总之,中医把脉是一门需要经验和技巧的学问,只有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学习,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
- 1 -。
中医把脉的技巧
中医把脉的技巧
中医把脉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
下面是中医把脉的技巧:
掌握基本知识:中医把脉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比如脉搏的位置、频率、力度和节律等。
选择正确的位置:中医把脉需要选择正确的位置,比如手腕部位的尺、关、冲等脉搏点。
把脉时要注意手指的位置和用力的大小,同时要保持手指的稳定性。
注意身体姿势:在把脉时,病人应该坐直并放松身体,双手放在腿上,不要过度活动或交叉双腿,这样可以使脉搏的节律更加清晰。
注意把握时间:中医把脉需要把握正确的时间,通常在早晨、中午和晚上不同的时间段,脉搏的特征不同,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择把脉的时间。
全面观察:把脉时不仅需要观察脉搏的位置、节律和力度等,还需要全面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呼吸和声音等身体状况,这样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综合分析:中医把脉需要综合分析病人的脉搏、身体状况和病史等多方面信息,确定病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把脉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也需要病人配合,保持身体姿势放松,配合医生进行诊断。
中医小诀窍教你如何号脉
中医小诀窍教你如何号脉号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可以了解其脏腑功能、气血状况和阴阳平衡情况。
下面是一些中医小诀窍,可以教你如何准确地进行号脉。
1.环顾四肢:在开始号脉之前,先要观察病人的四肢。
正常人的四肢应该有适度的柔韧度和力量,毛细血管分布均匀。
如果四肢有僵硬、虚弱、水肿等异常表现,可能是一些脏腑功能出现问题。
2.选择准确的位置:号脉时需要选择准确的穴位。
常用的穴位有手腕处的寸口、关元穴,以及足踝处的郄穴。
这些穴位距离体表较近,对脉象的感知比较准确。
3.触摸的手法:号脉时,应该用适度的力量和节奏进行触摸。
过轻或过重都会影响到脉象的准确度。
一般来说,可以用三指同时按压脉搏处,力度要均匀、柔和。
手指应该贴近皮肤,而不是浮在上面。
4.仔细观察:在进行号脉的同时,要细心地观察病人的反应。
包括面色、眼神、舌苔、口唇等。
这些综合体征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
5.区分脉象:中医将脉象分为数种,包括浮、沉、细、数、缓、急、结、代、滑、濡等。
对于不同的脉象,可能代表着不同的病理情况。
例如,浮脉常见于表邪初起,而沉脉则常见于里重表虚。
6.了解脉理变化:除了判断脉象的质地外,还要观察脉搏的节律和速度。
正常人的脉搏应该有规律的节律和适度的速度。
如果脉搏过缓、过快或不规律,可能是身体出现了其中一种问题。
例如,心跳过速可能代表患有心动过速。
7.综合分析:在观察了四肢表现、触摸了脉象、观察了病人的反应之后,要进行综合分析。
将脉象的变化和其他病症的表现对比,可以进一步确定病症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8.持续观察:号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脉象可能会因为病情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因此,在进行号脉时,应该持续观察,了解脉象的变化趋势。
这可以帮助中医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疗法的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号脉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
以上只是一些基本的号脉小诀窍,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作为了解和学习的起点。
如果想要更加准确地进行号脉,最好向专业中医进行学习和指导。
中医号脉的原理及方法
中医号脉的原理及方法一、中医号脉的概述中医号脉是中医学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诊人体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脏腑功能的状态以及病理变化。
中医号脉作为中医四诊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二、中医号脉的原理中医号脉的原理是基于中医的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器官通过经络相互联系,脏腑功能的变化会通过经络反映到脉搏上,因此通过触诊脉搏可以获取脏腑功能的信息。
三、中医号脉的方法中医号脉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观察手脉的形态通过观察手脉的形态,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体质、脏腑功能的状态以及病理性变化。
常见的手脉形态有浮脉、沉脉、细脉、弦脉等,每种脉象都代表着不同的脏腑功能状态。
2. 触诊手脉的变化通过触诊手脉的变化,可以进一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状态以及病理变化。
触诊手脉可以了解脉搏的节律、力度、速度等方面的信息。
3. 辨别脉象的特点通过辨别脉象的特点,可以进一步判断患者的病症。
脉象的特点有很多,如脉率的快慢、脉势的缓急、脉象的有力与无力等,这些特点可以用来判断患者的病理变化。
4. 辨别脉象的强弱通过辨别脉象的强弱,可以判断患者的体内阴阳平衡状况。
脉象的强弱代表着阴阳两极的相对平衡与失衡,通过判断脉象的强弱可以判断患者的阴阳失衡状况。
5. 判断脏腑功能的异常通过判断脉搏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的异常。
不同的脏腑功能异常会表现在脉象的不同变化上,通过判断脉搏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的异常。
四、中医号脉的意义中医号脉作为中医学的重要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理论意义。
1. 临床意义中医号脉可以用于判断病症的病机,指导中医的治疗方案。
通过触诊人体脉搏的变化,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状态以及病理变化,从而指导中医的治疗方案的制定。
2. 理论意义中医号脉的方法和原理,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脏腑功能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研究中医号脉,可以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医学的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中医怎样号脉呢
中医怎样号脉呢中医往往会给人带来一种神秘感,只需要通过号脉就可以发现身体中的疾病,不过号脉是具有很强的理论依据的,要对患者的气血在脉管中的流动状况进行观察和判断,然而再通过对病人的情况进行了解,最后才会得出结论,很多人对中医号脉都非常的好奇,那么中医怎样号脉呢?第一,中医怎样号脉呢?首先感觉到脉搏的位置,有的轻轻一摸就能摸到,有的却需要用力才能摸到,这就分出了浮脉和沉脉。
脉搏的力度,搏动有力为实脉,无力的则为虚脉。
脉搏的频率,健康人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搏应搏动4次,不足4次为迟脉,超过5次不足7次为数脉。
第二,根据脉搏的紧张度,如果按下去,感觉像按在琴弦上,强而硬,为弦脉。
如果感觉松弛和缓则为缓脉。
还要根据脉搏的均匀度,节律是否均匀,力度、大小是否一致,节律不均匀的就有促脉、结脉、代脉,力度、大小不均匀的有微脉、散脉等。
脉搏的流利度,也就是脉搏来势的流畅程度,脉来圆滑流利为滑脉,往来艰涩为涩脉。
脉搏的长度,也就是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轴向范围的长短,分为长脉和短脉。
脉搏的宽度,即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径向范围大小,分为大脉和细脉。
中医怎样号脉呢?中医把脉里,把手腕寸口分为寸关尺三个部分,对应不同的脏器,我们手指按压的也就是这三个部分。
(关的位置就是掌下的那个骨头,寸尺分别在前后。
)另外不论左右手,食指按寸,中指按关,无名指按尺。
这里有一个小窍门,如果自己给自己把脉,可以从手背方向穿过,也就变成握腕的状态,这时手指的位置是刚刚好的。
然后我们要熟记左手寸关尺分别代表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分别代表肺脾肾。
有一说法是右手为肺脾命,这个命是指命门,也就是肾火。
相对应的这种情况下,左手的肾就是指肾阴。
中医基本把脉手法
中医基本把脉手法
中医基本把脉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合适体位:患者选取坐位,将手臂平放在桌子上,手心向上,腕关节背面放在脉枕垫上。
2.定位、布指:确定关脉、寸脉、尺脉的位置。
关脉在桡骨茎突处,其上面一点是寸脉,下面一点是尺脉。
然后用右手的中指按在左手的关脉上,食指按在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在尺脉部位。
弯曲三个手指,使指端平齐,指尖和指腹交界处去按触脉体。
3.诊脉:布指完成后,将三个手指同时向下按压进行脉诊,了解总体情况。
然后将其余两根手指抬起,只用一指单按其中的一部脉象,依次完成三个部位的单脉。
每次脉诊时间约3~5分钟。
在把脉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脉时要静心凝气,将注意力集中在指尖,用指腹轻柔和缓地接触患者的皮肤,感知脉象。
2.注意运用三种指力,即轻用力触按皮肤为浮取(举),中等度用力触按至肌肉为中取(寻),重用力触按至筋骨为沉取(按)。
根据临床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复触按,也可分部取一指按压体会。
3.在寻找脉的时候,不可以骤然用力或猛然下按,以避免患者紧张导致脉象异常。
此外,不同脉象可能对应不同的身体状况。
例如,脉象洪大可能表示阳盛或火盛;脉象芤形可能表示血虚或血上溢;脉象沉迟可
能表示里冷等。
医生需要根据脉象结合其他诊断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请注意,中医脉诊应由专业中医师操作,非专业人员的脉诊结果不可作为诊断依据。
如有需要,建议寻求专业中医的帮助。
中医把脉的操作方法
中医把脉的操作方法
中医把脉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获取诊断和判断疾病的信息。
下面是中医把脉的一般操作方法:
1. 患者坐于舒适的位置,将手臂放在桌子等平面上,让医生可以方便地触摸脉搏。
2. 医生会先洗手,保持双手清洁。
3. 医生会先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观特征,以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
4. 医生使用中医特殊的方法,经常使用中指、食指和中轴指来触摸患者手腕上的脉搏。
这三个手指被视为最敏感的手指,可以准确地感受到脉搏的细微变化。
5. 医生会先使用中指找到患者的正脉,即肘关节处的桡动脉,然后使用食指和中轴指按下。
在按压的同时,医生会注意脉搏的强度、频率和节律等信息。
6. 医生会检查其他几个位置的脉搏,包括其他手腕的脉搏、颈部、胸部和腹部等部位。
7. 在触摸脉搏的过程中,医生可以变换手指的力度和速度,以便更好地感受脉搏的变化。
8. 医生还可以触摸脉搏的位置不同部位,以获得更详细的诊断信息。
9. 医生在触摸脉搏时,通常会重复数次,以确认触摸到的变化是否一致和可靠。
10. 根据触摸到的脉搏信息,医生会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来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中医诊脉正确操作方法
中医诊脉正确操作方法
中医诊脉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内脏功能是否正常的一种方法。
正确操作方法如下:
1. 患者取坐姿或卧姿,双手自然放置于身体两侧。
2. 医生用三指并拢,即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轻轻贴在患者的脉搏点上。
常用的脉搏点有桡动脉、尺动脉、颈动脉等。
3. 医生应该以柔和的力度和均匀的频率轻触脉搏点,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影响脉搏的正常流动。
4. 触诊脉搏时,医生应专注地感受患者的脉搏的频率、强度、节律和质地等指标,并记下观察结果。
5. 通常,医生会触诊两侧同名的脉搏点,以确保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6. 诊脉时,医生还可以根据患者的表情、色泽以及舌苔等症状信息,结合诊脉的观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诊脉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和实践才能熟练掌握,才能正确判断患者的脉搏情况。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身体不适或疾病需进行检查和治疗时,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
把脉入门知识详解
把脉入门知识详解
把脉是一种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触诊人体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以下是把脉的入门知识的详解:
1. 把脉的基本原理:中医认为,人体的脉搏反映了脏腑功能的变化和气血运行
的状态。
通过触诊脉搏,可以了解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是否畅通以及脏腑功能是否正常。
2. 把脉的位置:常用的脉搏位置有手腕部的尺泽脉、关冲脉、尺骨外侧脉等。
医生通常会在患者的手腕部位寻找脉搏,并通过按压、摸索等方式来感知脉搏的节律、强弱、速度等变化。
3. 把脉的方法:医生在把脉时,通常会使用三个手指(食指、中指、无名指)
轻轻按压患者的脉搏位置,并观察脉搏的变化。
医生可以观察脉搏的弦紧、滑数、虚实、浮沉等特征,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
4. 把脉的诊断内容:通过把脉,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脏腑功能、气血状
况等。
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有寒热、虚实、湿燥等病理情况,并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把脉是一门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的技术,准确的把脉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准确的触诊技巧。
作为患者,如果有需要,应该咨询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把脉诊断。
中医脉诊正确操作方法
中医脉诊正确操作方法
中医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
以下是中医脉诊的正确操作方法:
1.选择合适的环境:在安静、明亮且通风良好的房间进行脉诊,避免有杂音和干扰。
2.准备工具:准备一只干净、温暖的手,避免手部冷或过热。
也可以使用心电图机等专业仪器来辅助脉诊。
3.正确位置:患者伸出手腕,使用三根手指(大拇指、食指、中指)在患者的桡动脉或尺动脉上找到脉搏。
4.触摸技巧:轻轻地按压脉搏,不要用力或过于急促,以免影响脉搏的正常状况。
5.观察特征:观察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和稳定性等特征。
注意是否有跳动、缓慢或急促等异常情况。
6.综合分析:将观察到的脉搏特征与其他症状、疾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阶段。
7.记录结果:将观察到的脉搏特征记录下来,包括节律、速度、力度等,以备后
续参考。
总结起来,中医脉诊需要选择合适的环境、准备好工具、找准位置、使用正确的触摸技巧、观察脉搏特征、综合分析结果,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需要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才能掌握这门技术,正确的脉诊可以为诊断疾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中医把脉的流程和方法
中医把脉的流程和方法中医把脉呀,可有趣啦。
咱先说说这准备工作。
病人呢,最好是先休息一会儿,别刚跑着来就把脉,气儿还没匀呢。
就像你刚参加完百米冲刺,心还在扑通扑通狂跳,这时候把脉肯定不准呀。
而且把脉前也别喝太凉或者太热的东西,不然也会影响脉象。
然后就是把脉的姿势啦。
一般是正坐或者仰卧,手臂呢要自然地伸出来,手心向上,放在一个舒服的位置。
医生呢,就坐在病人的对面或者旁边。
接下来就是医生开始把脉喽。
中医把脉一般是把三根手指放在手腕上,这个手腕的地方叫寸口。
这三根手指呀,各有各的任务。
食指按的地方叫寸,中指按的关,无名指按的尺。
就像三个小卫士,各自守着自己的地盘呢。
医生会轻轻地把手指放在上面,感受脉搏的跳动。
这脉搏的跳动可有好多讲究呢。
它的快慢、强弱、节律,都能反映身体的状况。
比如说,跳得很快,可能是身体有热证,就像小火炉在身体里烧起来了一样;要是跳得很慢呢,也许是身体比较虚寒,就像冬天里的小火苗,弱弱的。
如果脉搏跳得一会儿快一会儿慢,没个准儿,那就说明身体的气血可能有点乱套了。
而且呀,医生在把脉的时候可认真啦,就像在跟脉搏对话一样。
他会全神贯注地感受每一个细微的变化。
有时候可能还会闭上眼睛,就为了更清楚地感觉脉象。
在把脉的过程中,医生还会结合病人的其他情况。
比如说病人的面色呀,是红润还是苍白;舌头是什么样子的,舌苔厚不厚之类的。
因为中医看病是整体观念,不能光靠把脉这一项。
中医把脉就像是一场身体和医生之间的小秘密交流。
通过这小小的脉搏跳动,医生就能知道身体里的好多事儿,是不是很神奇呢?就像中医有一双能看透身体内部的魔法眼睛,而这魔法眼睛的一部分功力就来自这把脉的手指呢。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获取患者的脉象信息,进而判断身体的状况和疾病的原因。
然而,中医把脉并非简单地摸一摸就可以得出结论,而是需要严谨的手法和经验。
下面将介绍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一、把握把脉的基本原则1. 患者姿势:患者应保持坐位或卧位,放松身体,双手放在腹部或腿上,以保持舒适的状态。
2. 医生姿势:医生应站立在患者旁边,双手保持清洁,指甲修剪整齐,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或感染。
3. 把脉的手指:医生通常使用右手的三个指头(中指、无名指、食指)来把脉,手指应稍微弯曲,按握力度适中。
4. 把脉的部位:常用的把脉部位有腕部(手阴经)、足背(足阳明经)等,具体选择部位取决于患者的症状和疾病所属经络。
二、把脉的具体步骤1. 洗手:医生在把脉前应先洗手,并且避免佩戴过多的饰品,以免影响把脉的准确性。
2. 观察:医生应先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等,以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为把脉提供参考。
3. 确定脉象:医生应轻柔地将手指放在患者的脉搏部位上,感受脉象的节律、速度、力度等特征,并用心记下来。
4. 判断脉质:医生应根据脉象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判断脉质是弦、滑、洪、细、涩等,以获取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5. 分析综合:医生将脉象和脉质与患者的症状、舌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初步的诊断结果。
6. 给出建议:医生根据把脉的结果,向患者解释病情,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疗建议,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草药等。
三、把握把脉的注意事项1. 注意卫生:医生在把脉前应保持手部清洁,并避免接触有传染性的疾病,以免交叉感染。
2. 注意环境:把脉时,医生应选择安静、干净、通风良好的诊室,避免噪音、异味等干扰。
3. 注意时间:把脉的时间应选择在患者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的时间段,避免因饱食或饥饿而影响脉象。
4. 注意患者感受:医生在把脉时应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让患者感到舒适和放松,以便更准确地判断脉象。
中医把脉的步骤
中医把脉,又称诊脉、切脉,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是通过医生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患者体内气血运行的状况,从而判断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中医把脉的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准备阶段:在开始把脉之前,医生需要先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病史等。
此外,医生还需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同时,医生还需要保持自己的心境平和,以便更准确地把握患者的脉搏。
2. 选择脉位:中医把脉通常选择寸口脉,即桡动脉。
寸口脉位于手腕横纹上方约1.5厘米处,分为寸、关、尺三部。
寸部对应心与肺,关部对应脾与胃,尺部对应肾与命门。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脉位进行把脉。
3. 把脉姿势:医生需要用左手握住患者的手,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轻轻放在患者的脉搏上。
把脉时,医生需要用三个手指的指腹同时感受患者的脉搏,以便更准确地把握脉搏的变化。
4. 把脉力度:中医把脉时,医生需要用适当的力度去感受患者的脉搏。
力度过轻,可能无法准确感知脉搏的变化;力度过重,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
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把脉的力度。
5. 把脉时间:中医把脉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脉搏变化。
一般来说,把脉时间至少需要1-2分钟。
在把脉过程中,医生需要保持注意力集中,全神贯注地感受患者的脉搏。
6. 分析脉象:在把脉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脉搏的快慢、强弱、滑涩等特点,判断患者的脉象。
中医脉象主要分为浮、沉、迟、数、滑、涩、长、短、大、小等十种基本脉象。
此外,还有复合脉象,如浮迟、浮数、沉迟、沉数等。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脉象,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
7.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脉象的分析结果,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
然后,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其他症状、舌苔等信息,进行全面诊断。
最后,医生会根据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针灸、中药、推拿等。
8. 记录与随访: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详细记录患者的脉象、症状等信息,以便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把脉的位置与操作方法
把脉的位置与操作方法
把脉是一种中医诊断方法,根据脉搏的形态和特点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下面是把脉的位置和操作方法:
1. 脉搏位置:通常把脉的位置主要分为两部分,即寸关和尺泽。
其中,寸关包括寸口、关元、曲池、尺泽包括尺位、泽尺、孔最。
寸关主要反映手部经络的情况,尺泽主要反映手臂经络的情况。
2. 把脉的操作方法:通常是用三指法把脉。
具体方法如下:
- 使用三指,即食指、中指、无名指,平行并且紧贴患者的手腕内侧,根据不同的位置选择寸关或尺泽。
- 轻轻按压手腕内侧的相应位置,感受脉搏的跳动和特征,有的时候还需用旁观法观察舌苔、面色等其他体征。
- 把脉的时候要注意用指尖而不是指腹进行触诊,力度要适中,过轻或过重都会影响脉象的准确性。
需要注意的是,把脉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不建议随意进行把脉诊断,以免误判病情。
如果需要进行脉搏诊断,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
中医把脉详细操作及各种脉象,值得一看
中医把脉详细操作及各种脉象,值得一看中医看病,肯定会跟你说,来伸一只胳膊给我,然后给你把脉,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判断一个人身体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病态状况,除了看脸色等变化,诊脉是中医上最常见也是效果最好的诊疗方法,同时也是中医看病的首要环节。
把脉具体操作:【把脉方法】病人手掌向上平放医生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顺序放在病人腕部动脉上,按审脉搏跳动情况,正常人的脉博一呼一吸四次《每分钟约跳60至80次》。
【浮脉】手指轻按,就感到脉在表面这种多是〔表证毛病〕症见怕冷,发热,头痛,肩酸全身不舒,鼻塞,流涕,四肢关节酸痛【沉脉】轻按不明显,重按才感觉,这种脉多是〔里症毛病〕症见烦躁,发热口渴,胸闷,呕吐胁痛,腹痛,便秘或泻泄,舌苔腻。
【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
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
【迟脉】脉博慢,一呼一吸之间跳2至3次,这种脉多见〔寒症毛病〕症见面色苍白,恶寒,吃凉性食物肠鸣响,脘腹痛与到热食物会减轻,大便溏簿,小便清长四肢冰凉,舌苔白润。
【数脉】脉搏快的意思,一呼一吸6至7次,这种脉多见〔热证毛病〕症见口干渴,身热皮或面红五心烦躁,眼赤眼皮活性不舒,吐黄稠痰,腹胞胀大便秘结,小便黄,唇焦齿燥,舌苔黄。
【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弦脉】轻压按脉博硬而有力,象拉紧的弓弦上,这种脉多见〔肝脏毛病〕症见(1)肝气郁结在胸闷,胁痛,嗳气,胃脘胀痛,腹痛后测泄泻,(2)肝火头晕痛,急躁易怒多吵,面红眼赤,口苦口渴,舌苔红带黄。
【滑脉】脉博流利,象珠子滑滚过去一样,症见这种脉〔有痰毛病〕怀孕时也常见到这种脉博。
【濡脉】浮取极不力,按之随手又空空,主病血虚阳虚症,汗多夜间骨热蒸。
凭脉验证如明镜,学者用心都精通【细脉】脉来细小如线,这种脉多见〔虚证毛病〕症见神疲乏力话少懒言,语言低微小声,头晕眼花,自汗,心悸,虚烦失眠,手足发麻等。
【促脉】数又止促脉乎,进必无生退可生,促脉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细推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如何号脉在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脉诊,并一直沿用至今,充分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与科学性。
现代脉象研究证实,脉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功能、血管的机能、血液的质与量。
这三方面决定了脉象出现某些形态的改变,即脉动应指的形象,也即脉象。
脉象首先可显示这三方面因素的病变,其次可据其推断其她的病变。
显然,脉象就是有其客观存在因素的。
心脏就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器官,所以脉象首先可反映心脏的病变。
如冠心病、心脏供血不好、心功能低下等可通过脉象有所反映。
如当冠心病形成的时候,心脏可有停跳现象,这时通过脉象就可发现脉搏停跳。
血管的舒缩运动,反映了血液流动的质、量与速度等信息。
血管本身的病变,如动脉硬化等也可反映在脉象上。
号脉方法1、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
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2、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就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
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3、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
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
●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
●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
●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结脉的脉象特征就是脉搏缓慢、时有停跳且没有规律。
而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等疾病可出现脉搏停跳。
●弦脉的脉象特征就是血管紧张度增高,脉体端直、长。
弦脉反映出高血压病,血液流动阻力增高、血管壁硬化。
●濡脉的脉象特征就是脉象细、位置表浅、无力,即浮细无力。
当人体患有胃肠性感冒(不想吃饭、恶心、呕吐、拉肚子等,摄入不足)、急性胃肠炎,呕吐时,体液减少,气血不足,反映在脉象上就可出现濡脉的特征。
影响因素多难于准确把握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就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
脉象就是一种生物信息传递现象,就是从外部测量到的关于循环系统的一个信号。
其不足之处就是,不精确,缺乏量化,如号脉可发现高血压,但测不出血压值,若说号出高压180mmhg就是不科学的。
任何一个生物体,除了发送内源性信息,还发送外源性的信息。
决定脉象的内源性因素主要就是前面提到的三方面的因素。
决定脉象的外源性因素有地理、气候等。
●天冷了,血管收缩变细了,血流会减慢;●天热了,血管舒张变宽了,血流会加快,脉象就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外界环境微不足道的变化,在脉象上都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如果在生理的调节范围内,就是正常的脉象;●超过生理范围,就就是病态的脉象。
有了干扰,脉象有时就不准确可靠。
在这时,经验显得尤其重要,诊脉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可以较准确地发现病变,而一般的中医大夫就可能诊断不清,甚至诊断失误。
寸口诊法精巧还需四诊合参诊脉有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张仲景三部诊法等,现在常用的就是寸口诊法。
诊脉部位就是手腕内侧,腕后高骨(桡骨茎突)旁,桡动脉搏动处。
高骨对应的桡动脉搏动部位就是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
寸关尺的称呼,最早见于《内经》,寸口诊法发展于《难经》。
寸、关、尺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在左手,寸对应心,关对应肝,尺对应肾(肾水)。
在右手,寸对应肺,关对应脾,尺对应肾(命门)。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就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两大思想观念。
中医瞧病就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从整体上来诊治疾病,单用一种诊断方法的思想就是不可取的。
人体的信息不仅仅表现在脉象上,有的还反映在肤表、声音、嗅味上等。
仅凭脉象就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容易产生误差。
四诊各有各的特点与独特的功能,不能以脉诊取代其她的诊法,而应四诊合参,进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与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洪脉、相兼脉等。
1、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2、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3、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4、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5、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6、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7、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就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均属生理现象。
8、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热盛。
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9、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
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
又主湿病。
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10、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痛证、痰饮。
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
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11、洪脉:洪脉的脉体浮大,有如波涛般汹涌来势强而有力,之后就逐渐衰减,因此脉象在去时比来时显得势缓而力弱。
主病: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12、相兼脉:两种以上单一脉相兼而同时出现的脉象。
常见的相兼脉如下:浮紧脉:主表寒或风寒痹症。
浮缓脉:主风邪伤卫,营卫不与的太阳中风症。
浮数脉:主表热症。
浮滑脉:主风痰或表症夹痰。
沉迟脉:主里寒症。
沉缓脉:主气虚湿阻。
程弦脉:主肝气郁滞,或水饮内结。
沉紧脉:主里实寒。
沉涩脉:主气滞血瘀。
弦紧脉:主寒痛。
滑数脉:主痰热,或实热雍盛。
沉细数脉:主阴虚内热。
弦滑数脉:主肝火夹痰,或风阳上扰,痰火内蕴症。
相类脉:1、散脉:浮大无根(寸、关、尺都浮),应指散漫,按之消失。
2、芤(kou)脉:浮大中空,按之如葱管。
两边实中间空。
临床意义:为失血过多。
(芤脉比散脉有力)。
3、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临床意义:里证。
相类脉:1、伏脉:重按着骨,始可应指。
“推筋着骨始得。
”临床意义:见于邪闭、痛极。
2、牢脉:实大、弦长,沉取始得,坚着不移。
临床意义:见于阴寒内盛。
脉率分类:(一)迟脉:一息脉动三~四至(1分钟<60次)。
临床意义:寒证,或邪热结聚的里实证。
相类脉:1、缓脉:一、可见正常人(脉来与缓);二、气血不足。
(二)数(shuo)脉:一息五~六至(每分钟90次以上)。
临床意义:热证。
相类脉:1、疾脉:一息七八至以上(每分钟100次以上)。
临床意义:主阳气亢盛。
脉宽分类:(一)洪脉:应指浮大有力,滔滔满指。
相类脉:1、大脉:脉体宽大,但无脉来汹涌之势。
(多见于健康人,或为病进。
)临床意义:脉大而数为邪实;脉大而无力则为正虚。
2、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不绝。
临床意义:气血两虚。
四、脉长度分类:(一)长脉:应指范围超过寸、关、尺三部。
临床意义:主阳证、实证、热证。
(洪、长、大脉,热盛。
)(二)短脉:应指范围只出现在寸部或关部,尺脉常不显。
临床意义:主气病。
妇女易得。
妇女以血为用,血的运行靠气推动,“气为血之帅”。
脉力度分类:(一)虚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
临床意义:主虚证。
相类脉:1、弱脉:极软而沉细的脉,沉取方得,细而无力。
临床意义:主久病体虚。
2、微脉:按之欲绝,极细极软,若有若无。
临床意义:主见阳气暴脱。
(二)实脉:来盛去亦盛,脉来充盛有力。
(洪实脉。
)临床意义:主实证。
六、脉流利度分类:(一)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
临床意义:主痰饮、食滞、实热等。
(二)湿脉:往来艰涩不畅,应指如“轻刀刮竹”。
临床意义:主伤精血少、气滞、血瘀等。
脉紧张度分类:(一)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临床意义:主肝胆病、痰饮、痛证。
相类脉:1、紧脉:脉形如牵绳转索,(紧张度、力度比弦脉高)。
临床意义:主寒邪侵袭人体,(脉浮紧,风寒脉象;浮数,风热脉象。
) (二)濡脉:浮而细软,应指少力,如絮浮水,轻手即得。
临床意义:主诸虚,或湿困。
八、脉均匀度分类:(一)结脉:脉率比较缓慢,而有不规则的歇止。
“缓而时止,止无定数”。
临床意义:主阴盛气结。
(二)代脉:有规律的歇止脉。
“缓而时止,止有定数”,良久放还。
临床意义:脏气衰微。
(三)促脉:脉率软、速,兼有规律的歇止。
“速而时止,止无定数”。
临床意义:阳盛实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