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创新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时代的要求,知识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创造型经济,它是建立在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基础之上的。而小学科学作为一门以探究学习为主的科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内容和因素。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训练的契机。为此,我注重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创新因素,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以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一、坚持民主教学。
在课堂内创设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为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对学生中那些另辟蹊径,独树一帜的做法予以肯定、支持和鼓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探究各种科学奥秘时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在教学中强调指导学生直接认识科学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给学生第一手材料,在获取感性认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积累进行科学探求活动的经验,给他们进行自我创造的空间,使他们能在学习活动中主动的经历研究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尝试着用他们思考的方法、程序和手段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愿望,以使学生在探究科学知识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三、引导质疑。
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勤于思考问题,促进科学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每一处契机,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求新求异,并能"自圆其说"。激发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得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其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在学完了《电磁铁》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质疑:"关于电磁铁,你们还有什么新问题"这一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一连提出了十几个课内没涉及却与所学知识有联系的问题。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我及时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经后来的反馈交流,得知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寻求到了答案,自己解决了问题。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时,学生玩教师精心设计的"拉人打滑溜"科学小游戏时,兴趣被调动起来,从中发现了问题:"为什么有时省力(拉人),有时却费力""摩擦力在什么时候大什么时候小"这是教师就要抓住时机巧妙引导:"你们利用这些材料(不同光滑程度的长木板、木块、钩码、小车、测力计等)设计实验,尝试自己亲自做一做,看看摩擦力的大小到底和什么有关系。"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实验探究、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实际上正是在这种对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才被真正地巩固,切实达到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
四、启发学生善于想象。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一切创造思维、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我在教学中注重
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模型和实验的演示,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引入课堂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把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相结合,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科学的天空尽情翱翔。
小学科学课内容丰富,有着比其他学科更多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从宏观来看,宇宙天体的运动,数十亿年地球变迁的演变;从微观来看,生物体内部的细微构造,科学事物现象发展的微妙联系……很多过程都无法再现直接观察,但都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重现性强,能突破时空限制的特点,用动画或声像的形式模拟出科学事物的运动及变化。如再现植物开花-传粉-受精-结果的全过程;绿叶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的神奇过程;将动物进化的漫长历程压缩至短短40分钟内;地球自转、公转的运动过程;太阳系、无限宇宙的神秘浩瀚等等。很多课程我都应用了自制的教学课件或现成的教学软件,将本来复杂难解的内容,转化成形、声、光、色鲜明生动的印象,创设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学习情境,让他们置身其中,充分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在比较、综合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结合小学科学课的特点,我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即在加强对科学规律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情况的异同,通过比较、归纳、达到对科学科学知识独特、创新的认识。在学习《平衡》时,引导学生通过对平时玩跷跷板游戏的感知,初步理解了"平衡"与"不平衡"这两种现象后,让学生利用杠杆尺、钩码、支架等材料分组研究,在杠杆尺左边
不同格处挂不同数目的钩码,在杠杆尺右边不同格处挂钩码,想办法使杠杆尺达到平衡。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的研究中,通过表格记录了各种平衡情况的有关数据,除了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概括"两边挂的钩码数目一样多,钩码距中心必须一样长(格数相等),杠杆尺才能达到平衡"的结论外,有的学生还发现当左右距离不一样长,钩码挂的也不一样多时,杠杆尺也能达到平衡的现象。据此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分析综合这种特殊情况下的多种实验现象,从中找出相同之处,总结出了"钩码挂得多的一边离杠杆尺中心近时,杠杆尺才能平衡;钩码挂得少的一边离杠杆尺中心远时,杠杆尺才能平衡"的规律。这样有利于增强实验研究的群体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反映实验现象的多样性和真实性;有利于学生在比较、综合中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的因素和条件很多,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更新教育思想,探索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善于捕捉把握创新契机,最大限度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