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
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维护货币稳定: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护货币的稳定,保持
通货膨胀率在合理水平内,以确保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
促进经济增长。
当经济增长缓慢时,货币政策可以采取扩大货币供应、降低利率等措施来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3.控制金融风险: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
控制金融风险。
当金融风险较高时,货币政策可以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过度的信贷扩张,防范金融风险。
4.维护汇率稳定: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干预外汇市场,调节人民
币汇率来维护汇率的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总之,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多样化的,旨在维护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金融风险和维护汇率稳定等方面。
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一、宏观金融调控问题1、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提示]此题的论点在于,必须对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讨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出台的背景,通过论述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得出调整的方向和目标。
2、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协调。
[提示]可以通过论述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以及20世纪90年代末期防范通货紧缩的政策措施,来论述货币政策与财政策在目标上的协调。
3、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提示]此题可以包括如下内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重要性;选择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主要依据;从理论上来说有哪些中间目标可供选择;西方国家在货币政策方面的实践;我国在货币政策方面的实践;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及其选择原因;货币政策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4、利率应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提示]我国目前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这一目标现在的问题;利率作为中间目标的好处及条件;我国目前的状况已达到利率作为中间目标的要求;如何为中间目标的调整做好准备。
5、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终结[提示]货币供应量曾经普遍作为中间目标的事实;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金融科技的发展为货币供应量继续作为中间目标带来的困难;其他可供选择的中间目标。
6、我国应继续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主要中间目标[提示]西方国家纷纷放弃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的事实;西方国家放弃这一中间目标原因;鉴于我国目前的状况,我国应继续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主要中间目标;对货币供应量中间目标进行改进。
7、发挥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改善宏观金融调控[提示]可以结合目前票据业务蓬勃发展的态势,对我国中央银行再贴现政策的进一步发展进行论述,主要侧重对再贴现政策的功能、重要性、目前的条件等进行论述。
8、进一步拓展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对策[提示]我国目前的公开市场业务概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公开市场业务的重要性;进一步拓展公开市场业务的对策(如进一步促进国库券市场的发展)等。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史-2011级4班 臧凯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史201112227 臧凯一、演变历史以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从而建立起正式的中央银行体制为标志,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开始实践。
在总体上,我国货币政策可以1997年作为分界线,之前主要是以反通货膨胀为目标,表现出抑制需求的特征;之后是以反通货紧缩及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表现出扩大需求的特征。
当然,具体到不同的周期阶段,货币政策在实施中也会存在着扩张与紧缩的方面。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在我国学术界,对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普遍的认识是把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也当作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则明确地将货币政策的目标界定为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1、1984—1997年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1)1984—1986年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反通货膨胀在中共十二大提出“翻两番”战略目标的激励下,我国经济从1982年开始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
经过连续两年多的扩张,至1984年第四季度,经济已显现了明显的过热势头:为满足高速经济增长中的投资和消费需求,财政收支出现较大赤字,而弥补赤字的货币超量发行,使得通货膨胀率直线上升,致使1984年10月中旬发生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抢购风潮”。
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央行开始实施以平衡信贷、降低通货膨胀率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
应该说,这次货币政策实践是我国在宏观经济管理方式上由直接的行政和计划干预向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间接调控过渡的第一次重大尝试和标志。
不过,由于当时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货币政策工具也不完善,因而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
(2)1987—1991年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反通货膨胀为了满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国家从1986年第二季度开始通过赤字财政来维持投资与消费需求。
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加速,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渐凸显。
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时所考虑的主要目标,通常包括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就业水平和外汇市场稳定等。
而中介目标则是指为实现操作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手段,例如利率、货币供应量和外汇储备等。
通常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主要操作目标是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宏观经济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可以有效避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等情况的出现。
在实现物价稳定的过程中,中央银行通常会采取调整利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控制汇率等手段。
同时,货币政策也会考虑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等目标。
经济增长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中央银行通常会通过调整利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支持投资等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
就业水平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央银行也会通过货币政策来推动就业市场的发展。
除此之外,货币政策还需要考虑外汇市场稳定。
外汇市场是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重要渠道,汇率的稳定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稳定方面,通常会采取干预汇率、调整汇率政策和加强外汇储备等手段。
总之,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是相互关联的,中央银行需要根据国家经济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来实现经济发展和稳定。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什么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确保国内货币供应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维护价格稳定、保障金融稳定和促进贸易平衡。
以下是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详细介绍:首先,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是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调节经济活动。
通过适当的货币政策,可以促使企业和个人增加投资和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通过调控货币供应和利率,可以确保资金的充分流动,减少金融机构风险,促进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
其次,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维护价格稳定。
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常见现象,但高通胀率可能会导致物价上涨,降低人民币的购买力,对居民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货币政策旨在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控制通货膨胀水平,维护物价稳定,确保人民币的购买力相对稳定。
第三,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障金融稳定。
金融体系的稳定对于经济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货币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应和利率,来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通过合理的货币政策,可以平衡金融机构的利润和风险,减少金融危机的发生,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保障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促进贸易平衡。
货币政策的调控对于国际贸易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调控汇率水平,货币政策可以调整出口和进口的竞争力,促进贸易平衡。
合理的货币政策旨在稳定人民币汇率,避免过度波动,保持人民币相对稳定的国际竞争力。
这有助于维护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确保货币供应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维护价格稳定、保障金融稳定和促进贸易平衡。
这些目标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为我国经济的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货币政策在实践中需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以保证目标的实现,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现
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现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央行货币政策实现与制定是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央行货币政策的决策和执行对整个经济的走势和社会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此,我们将从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现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了解央行货币政策是如何产生和执行的。
一、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制定央行货币政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考虑多种因素,以确保取得最优的经济效果。
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目标制定、政策选择、实施与监测。
1. 目标制定央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基于宏观经济的情况制定的。
目标一般包括货币供应量的总量控制、利率的控制、外汇储备的稳定以及通货膨胀率的控制等。
央行制定政策目标时,必须考虑多种因素,比如经济的整体状况、政府政策及国际形势等。
在决定具体的目标时,央行需要对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权衡,并选择最适合的目标。
2. 政策选择央行制定的目标提供了政策选择的基础。
制定了目标之后,央行需要根据大量的经济数据来确定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政策。
其中包括基础货币供应的控制、利率等金融市场调控政策、以及外汇干预等。
制定具体政策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比如市场的需求、政府的目标、经济回报以及政策作用的规模等。
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央行必须在现实和系统性中做出决策,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最优化的选择。
3. 实施与监测央行制定的政策需要具体的实施,以实现政策目标。
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央行会采用多种措施,如调整利率、货币印制等。
央行还需要对政策实施过程进行实施的记录、统计和监测等工作。
为了确保政策能够达到最有效的结果,央行会记录数据,以便在必要时进行修正或改进。
二、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是货币政策制定的下一个步骤。
货币政策的实施是一项体力和技术上的庞大任务,如果不正确地实施货币政策,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等问题。
1. 货币供应货币供应是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重点之一。
央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影响市场利率和信贷活动。
中国货币政策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政策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时期。
以下是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发展阶段:
1.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1978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实
行了计划经济体制,货币政策主要以控制物价为主要目标。
人民币被严格管理,外汇管理严格,货币供应受到计划经济的调控。
2.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4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
推进,中国开始逐步引入市场经济机制,货币政策也开始逐渐转向以宏观调控为主。
人民币汇率开始逐渐市场化,并推出了金融市场改革,如发行人民银行票据和人民币债券等。
3. 经济改革与金融改革时期(1994年-2008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加强了宏观调控,实施了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
人民银行改变了货币政策工具,开始使用利率政策来调节货币供应和需求。
4. 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调整(2008年至今):全球金融危
机发生后,中国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来应对经济放缓的问题。
这些措施包括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等。
同时,中国还逐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加强了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与影响力。
需要注意的是,货币政策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受到国内外经济形势、政策环境以及国家发展目标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
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中国货币政策也将继续调整和完善。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及有效性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阐述了货币政策理论及其相关研究,以及对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有效性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连续五年超过10%。
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一直持续急升。
中国政府已经将治理通货膨胀视为宏观经济第一要务。
这次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⑴构成CPI的八大商品类别看,上涨幅度较大的主要是食品类价格。
2006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全线上涨,大部分农作物的价格、涨幅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⑵随着次级债危机影响的不断扩散,美元持续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石油、有色金属等能源和基础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使中国企业背负了越来越重的成本压力,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对下游产品的成本推动效应,将带动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扬。
⑶劳动力市场的紧张推动了劳动力价格的上升、特别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提高,而且就业刚性增强。
针对CPI过高的现象,央行2007年提出适度从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作为当时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到了2008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还在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进入9月份以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急剧恶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明显加大,中国人民银行就开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而从2010年1月12日至2011年6月14日,为了缓解外汇占款持续上升、经济流动性过剩以及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央行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自2011年12月30日起,为了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以增强经济运行活力,央行又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这些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得到挑战。
一、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中国中央银行或者货币当局采取的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包含经济的增长、就业充分、稳定的物价水平、稳定的利率、稳定的汇率、平衡国际收支。
在实践中,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有两种,一是以稳定币为首要基本目标的单一目标;另一个是双重目标,就是稳定货币又兼顾经济的发展。
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预期达到的最终目标是央行货币政策制定者的最高行为准则。
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可以概括为: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和金融稳定。
价格稳定是指将价格总体水平的变化短期控制在较小范围内,不发生显着或剧烈波动。
充分就业是指将失业率降低到一个社会可以承受的水平。
经济增长是指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在没有重大波动或衰退的情况下,一个时期比另一个时期要好。
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最终目标、中期目标和操作目标。
从央行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来看,无论是单目标、双目标还是多目标,都离不开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当时面临的最突出的基本矛盾时间。
但是,货币政策要保持足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目标不能有偏差、不能波动。
央行虽然不能直接带来这些条件,但可以针对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变量制定不同的政策。
这两种货币政策标准之间经常存在冲突。
这一政策可以实现一个目标,但也使另一个目标更难实现。
经济增长是指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一个时期优于另一个时期,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衰退。
货币政策一般分为以下三种:1.扩张性货币政策。
是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从而扩大信贷支出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
2.收紧货币政策。
这意味着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从而减少信贷支出和货币供应规模,抑制投资和消费。
3.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货币政策措施方面,要确保货币供应量或利率的稳定。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维持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保持物价的稳定和金融体系的安全。
具体来说,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货币政策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活动,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积极调控。
一方面,当经济增长较慢时,适宜的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手段刺激经济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当经济增长过快时,也可以通过收紧货币政策来抑制过热经济,防止经济泡沫的出现。
其次,保持物价的稳定。
通货膨胀对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都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因此保持物价的稳定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水平,以保持物价的相对稳定。
同时,监测物价指数和通胀预期,及时采取调控措施,防止价格波动过大,维护人民币的购买力。
再次,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
金融体系的稳定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政策不仅需要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还需要监测风险,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
为此,货币政策应该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和监控,引导和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提高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此外,我国货币政策还需要考虑就业和收入分配的问题。
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调控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就业和收入水平,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因素。
货币政策既要保持经济增长所需的活力和动力,又要关注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良好平衡。
总之,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保持物价的稳定和金融体系的安全。
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等手段,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物价稳定、金融体系安全等方面进行调控,以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
同时,货币政策还要考虑就业和收入分配等社会因素,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良好平衡。
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1. 货币政策的基本概念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它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等目标。
我国的货币政策主要由我国人民银行负责执行。
2. 目标一:稳定物价水平稳定物价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之一。
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的贬值,损害人民币的购物力,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我国的货币政策一直以稳定物价为首要任务,力求保持通货膨胀率在合理水平。
3. 目标二:促进经济增长另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灵活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可以推动投资和消费,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
4. 目标三:维护金融稳定金融稳定是货币政策的又一个重要目标。
在金融市场的波动中,货币政策需要保持适当的稳健,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市场大幅波动,需要采取措施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
5. 目标四: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也是当前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之一。
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通过财政政策的配合,加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适时性,对于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 结论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多方面的,既要考虑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也要维护金融稳定、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只有同时兼顾这些目标,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支持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未来的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将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7. 目标五:应对外部风险与挑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外部风险。
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还包括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有效应对外部挑战。
外部风险因素包括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国际贸易紧张局势、以及外汇市场的变动等。
对于这些挑战,我国货币政策需要灵活应对,并通过稳健的政策手段,增强国内经济体系的抵御能力。
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可不选以下参考题目,但请在专业范围内选题) 说明: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围绕会计本科阶段所学习的知识并结合学员工作实际需要进行选题。
对于一些比较旧的课题或会计技术含量不高的课题,如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职业道德等课题建议不要选择.以下选题仅作为参考,学员可以自行选定相关论文题目。
一、会计部分:l、关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2、中外会计报告比较及启示3、对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思考4、我国新旧会计准则比较5、论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6、关于会计政策的选择研究7、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思考8、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9、现代会计制度的建立与会计监督10、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1l、关于会计工作的法律责任12、合并报表财务分析的研究13、试论会计环境与会计准则国际化14、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15、关于期货会计的研究16、关于债务重组的会计研究17、论会计基础工作的建设18、非货币交易会计研究19、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20、内部控制制度与会计、审计关系--------------------------------------------------------------------------------------------------------------- 二、其他l、公允价值的确定和计量2、资本成本决策研究3、新会计准则下的业绩评价体系4、关于企业价值研究5、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6、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7、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利益冲突与协调8、企业投资结构研究9、企业收益质量及其评价体系10、企业信用政策研究11、企业税收筹划与会计处理12、关于ABC法的研究13、标准成本的研究14、责任会计的研究15、关于成本的控制方法16、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17、对验资中有关问题的探讨18、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19、论市场经济下用计的职能与作用20、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方向(可不选以下参考题目,但请在专业范围内选题)l、关于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2、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3、关于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改革---------------------------------------------------------------------------------------------------------------4、关于我国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的特点5、关于我国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6、关于我国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的工具选择7、各国货币政策的比较研究8、关于利率改革问题的研究9、关于政策性银行问题的研究10、政策性银行如何配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实施1l、如何对我国政策性银行实行有效的监管12、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13、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对我国的启示14、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15、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16、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研究17、国债发行方式的国际比较研究18、论国债流通市场的组织与管理19、论国债市场与利率自由化20、论我国保险监管模式的选择方向.2l、论建立保险公司的经营机制22、论我国信托投资业的问题、改革对策与前景23、关于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研究24、关于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探讨25、关于银行业并购问题的研究26、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完善措施27、论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及完善28开放基金融资研究29、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研究30、金融租赁业发展研究---------------------------------------------------------------------------------------------------------------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可不选以下参考题目,但请在专业范围内选题)l、企业如何应对金融海啸2、广州会展业研究3、企业团队管理4、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问题研究5、学习型组织问题研究6、消费者行为研究7、激励理论的研究.8、领导理论研究9、组织发展与变革10、企业文化模式研究。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摘要: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中介目标介于操作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我国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的分析,认为货币供应量作为当前的中介目标大体上还是合适的,但期间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需要我们在金融监管水平上做进一步的改进。
关键词: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相关理论(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概念及重要性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最先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定义为: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中央银行依据事前既定规则,运用政策工具直接予以调控至特定水平,以图影响最终目标实现程度的中介变量。
中央银行之所以采取这样的策略,是因为通过瞄准指标而不是直接瞄准货币政策目标的方法,可以更容易的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
因为通过设置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以解决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与货币政策目标因时滞问题等因素造成的短时间内相关关系不是很明显的问题,使得中央银行能够迅速了解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很好的观察从货币政策工具到最终目标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从而使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调控更具弹性。
具体表现为以下的流程:中央银行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政策目标目前为理论所推崇和为实践所运用的中介目标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数量指标,主要包括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另一类是价格指标,如利率、汇率等。
此外,有的学者将通货膨胀也列为可供选择的中介目标之一。
(二)国内外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主要理论二战后,各国经济百废待兴,凯恩斯以“有效需求”不足为理论基础,认为长期利率对投资的影响很大,并且可以由中央银行一系列政策工具加以调节,因而主张把长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凯恩斯主义者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严重的通货膨胀束手无策,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即现代货币数量论开始盛行。
他们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只有稳定货币供给,才能避免通货膨胀,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因此他们坚持以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
(简体)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参考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参考注:以下题目大多数属于大方向选题,学生应该与指导教师商议后将题目具体化。
一、货币政策的问题1。
电子货币的发展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2。
浅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3。
通货膨胀机制与通货紧缩的机制4。
信贷配给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5.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6.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调协7.货币供应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终结8。
增加有效需求的途径初探9。
发挥再贴现政策的作用,加强宏观金融调控10。
进一步拓展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对策11.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研究12.货币政策影响居民储蓄行为的有效性分析13.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的特点14.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15.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16.中国与美国(或其它国家)货币政策的区别17.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进一步改革18.我国应继续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19.通货紧缩的根源:有效需求不足20.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二、利率市场化的问题研究1.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潜在风险分析2。
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3.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4.我国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前提5.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骤6.我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7.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8.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或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9.利率市场化后投融资策略的调整10.我国利率市场化后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利率市场化三、我国的利率政策问题研究1.利率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2.利率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结构的调整3.我国的利率弹性问题研究4.小议如何提高存款利率弹性5.小议如何提高贷款利率弹性6.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优化7.提高商业银行在利率传导中的效果四、政策性银行问题研究1.我国设置政策性银行的理论依据2.我国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问题的解决3.政策性银行如何配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实施4.我国政策性银行外部关系的协调5.对我国政策性银行有效监管的实施6.政策性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7.政策性金融机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五、银行不良资金研究1.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体制成因与对策选择2。
论转型期我国货币政策规则设计
7 代 以后 , 为 了治 理 “ 胀 ” O年 滞 ,许 多 国 家 采取 货 币主 义 的 政 策 主 张 , 以货 币供 应 量 作为 中介 目标 。利率 规则 就是根 据产 出 、通货膨胀等其他经济变量的相对 变化 而调 整 利率 的操 作 方 法 。 泰勒 对 美 国 、英 国 以及 加 拿 大 等 国 货 币政 策 实 践 的研 究 发 现 ,在 各 种 影 响物 价 水 平 和 经济 增 长率 的 因 素 中 ,实 际利 率 是 惟 一 能 够 与物 价 和 经 济 增 长保 持 长期 稳 定 相 关 关 系 的变 量 ,因 此调 整 实 际 利 率 应 当成 为 货 币当局 的主 要 操 作方 式。最后 ,通货膨胀 目标制是指 中 央 银行 直 接 确 定 和 公 布 其 通 货 膨 胀 目标 , 并 以此 规 划 货 币政 策 操 作 的政 策 制 度 。当 前 对通 货 膨 胀 目标 制规 则 的 研 究主 要 集 中 在 ,一 是 如何 将 通 货 膨 胀 目标 制规 则 模 型 化 ,并 为 实 践 提 供 一 个 理 论 操 作方 式 ; 二 是 中央 银 行 的 独 立性 、透 明度 和 责 任 性 在 成 功 实 施通 货 膨 胀 目标 制 规 则 中 的 作 用 ; 三 是 在 开 放 经 济 条 件 下 ,如 何 实施 通 货 膨 胀 目标 制规 则 。
一
、
引 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 国央 行 5月 1 日发 布 了 2 0 4 0 8年 1 季 度 货 币政 策 执 行 报 告 , 目前 宏 观 调 控 的 主 要 目标 在 于 控 制 通 货 膨 胀 的 恶 化 , 短期 内央行 仍将维持 紧缩 的货 币政策 不 变 。货 币政 策 的 运 用 方 面 ,仍 将 以汇 率 为 主 ,通 过 人 民 币升 值 来抑 制 输 入 型 通 胀 。 但 如 果 未 来 C I 次 创 出新 高 , 行 仍 有 P再 央 可 能 非对 称 加息 。可 以说 ,目前 我 国 货 币 政 策 的 实 施 仍 然 是 被 动 式 的 防 范 , 并 没 有 有 效 的 货 币 政 策 规 则 设 计 来 应 对 通 胀 危 机 。因 此 , 复 杂 的 金 融 形 势 下如 何 有 在 效 设 计 货 币政 策 规 则 , 是 有 效 实 施 货 币 政策 的关键所在 。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指中国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等手段,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等多重
目标的一种制度性安排。
具体来说,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货币政策制定。
中国央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市场环境
和国内外风险等因素,制定近期货币政策目标,并将其纳入中央经济
工作会议的总体决策中。
第二步,货币政策执行。
中国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存贷款利
率等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和货币利率等关键指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的具体落实。
第三步,货币政策效果监测。
中国央行及时全面地汇总和分析金
融市场、实体经济等多种数据,以评估当前货币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动态调整政策目标和执行方式。
有了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制度安排,较为有效地保障了货币
政策的透明性、预测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政策的适时调整也对防范
通胀风险、抑制金融风险、稳定市场信心、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起到
积极作用。
然而,在实践中,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压力。
例如,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调整导致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下降、
境内外金融市场的变幻让政策执行面临夹缝、国内外不确定因素加大
让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和执行更加困难等等。
综上所述,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
制度,不断完善和提升其效果,对中国的经济稳定和发展具有深刻的
意义和重大的决策价值。
货币政策的长期与短期目标
货币政策的长期与短期目标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货币供应和利率水平,为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提供支持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它在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用于调节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
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央行通常会设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以实现这些目标为导向进行决策和操作。
一、长期目标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价格稳定维持价格的稳定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通过控制通货膨胀水平来保持物价稳定,可以提高人民币的购买力,促进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央行通常会制定物价指数作为衡量通胀水平的指标,并制定相应的通胀目标,以在长期内控制通货膨胀。
2. 经济增长货币政策也应促进经济的增长。
通过降低利率和提高货币供应,央行可以鼓励投资和消费,推动经济增长。
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通常会考虑经济增长的长期潜力,并设定相应的经济增长目标,以引导经济朝着可持续增长的方向发展。
3. 就业和稳定金融体系货币政策也应关注就业和金融稳定。
通过调整利率和监管政策,央行可以为实现充分就业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提供支持。
央行通常会设定充分就业目标,并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就业增长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
二、短期目标除了长期目标外,货币政策还需要设定短期目标,以在宏观经济波动和市场需求变化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1. 经济周期调节货币政策在经济周期中起到平稳经济波动的作用。
在经济扩张时期,央行可以适度收紧货币政策,以避免过热经济和通货膨胀。
在经济衰退时期,央行可以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
2. 市场流动性管理货币政策还包括管理市场的流动性。
央行通过调整短期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和准备金政策等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对流动性的需求,以维持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
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央行通常会权衡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
长期目标的实现需要在短期调节中取得平衡。
央行需要灵活运用各种货币工具,以适应经济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实现长期和短期目标的有效结合。
2021年邮政储蓄银行招聘考试试题含答案
2021年邮政储蓄银行招聘考试试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科学的货币本质观是()A.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说B.货币金属说C.货币名目说D.创造发明说2.高利贷是一种以()为条件的借贷活动。
A.价值转移B.高利借债和偿还C.价值特殊运动D.支付利息3.银行和企业往往同属一个财团,并与工商企业关系密切的是()金融机构体系的特点。
A.英国B.美国C.日本 D中国4.发行价格低于金融工具的票面金额称作()。
A.溢价B.平价C.折价D.竞价5.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以()最为流行。
A.单一型B.复合型C.跨国型D.准中央银行型6.商业银行经营方针中作为条件的是()。
A.安全性B.社会性C.流动性D.盈利性7.在影响基础货币增减变动的因素中,()的影响最主要。
A.国外净资产B.央行对政府债权C.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D.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8.()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最基本项目。
A.经常项目B.资本项目C.平衡项目D.以上都不对9.物价水平年平均上涨率在3%以上,但尚未达到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属于()。
A.爬行式通货膨胀B.温和式通货膨胀C.奔腾式通货膨胀D.恶性通货膨胀10.利率与货币供应量作为政策变量的不同点是()。
A.前者顺循环,后者逆循环B.前者逆循环,后者顺循环C.二者均顺循环,但程度不一样D.二者均逆循环,但程度不一样11.商品的价格是()。
A.商品与货币价值的比率B.同商品价值成反比C.同货币价值成正比D.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12.经济发展对金融起()作用。
A.一定的B.决定性的C.不确定D.推动13.下列利率决定理论中哪一种理论强调投资与储蓄对利率的决定作用()。
A.马克思的利率论B.流动偏好论C.可贷资金论D.实际利率论14.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是()。
A.国家信用B.商业信用C.银行信用D.国际信用15.下列项目中的()不包括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
A.经常项目B.资本项目C.借贷项目D.平衡项目16.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拥有发行()的权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
1、什么是转轨时期?
转轨,名副其实,它原本的意思是:火车在变换方向时变换轨道的这一种行为,现在多指的是一个个体或者整体在发展壮大时,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获得更大的利润,而做出的大型的战略层面上的目标调整与重订。
转轨时期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
不同转型主体的状态及其与客观环境的适应程度,决定了转型内容和方向的多样性。
转轨时期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例如:一个企业的成功转型,就是决策层按照外部环境的变化,并根据自己企业的需求,对企业的体制机制、运行模式和发展战略大范围地进行动态调整和创新,将旧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新模式。
往往这个时期,企业或者国家面临空前的挑战与危机:如果把握的好,那么在改革调整之后,这个整体必将发展地越来越好、占有更多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利润;但要是没有驾驭好这一次转轨,那么,不仅是对原有成果的一次毁灭性打击,更葬送了企业或者国家的前提。
由此可见转轨时期的重要性,以及把握转轨时期的决定性。
2、中国的经济转轨时期有哪些?
从经济发展的方面来看,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中期(唐宪宗年间)的“飞钱”;再逐步地发展到陆地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然后到山西庄的票号、宁绍帮的钱庄;再到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接着就是19世纪末期著名的猎杀胡雪岩行动(标志着以左宗棠为后台的主张海防、陆防的政府与以怡和洋行为首的洋人的金融战争正式打响);再到中国近代各种耻辱条款的签订;随后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在长征期间创新出来的“红军票”帮助中共走过了建立初期的种种困难;在这期间有国民革命、北伐军、1920年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上海成立、1931年中美第一次汇率战争;之后再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两次转轨分别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和改革开放前,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的经济的确好了很多,就暂且不提这个,我们将更大的注意力放在改革开放这次上:
从1979年到1980年,主要表现为两大政策“双松”配合;1981年是财政政策紧,而货币政策松;1982年到1984年,表现为两大政策“双松”配合;1985年则是两大政策“双紧”配合;1986年到1988年,仍表现为两大政策的“双松”配合;1989年到1991年,是两大政策的“双紧”配合;1992年到1993年上半年,再次出现“双松”配合。
从1993年下半年到1996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直采取“双紧”配合,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使得货币政策开始考虑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新问题,而且也引发了未来两大政策配合的新层面。
1997年开始,中国经济发展从对资源约束逐渐过渡到了需求约束的局面,同时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促使中国经济面临到了周期性的低谷。
面对这样的情境,1997年以后,由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迅速的转变为“双松”配合的政策。
并且在随后的1998年初也宣布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限制。
在加入WTO之后,从2003年起,中国经济形势再次面临了变化,同时相对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也发生了改变,其主要内容还有适当回收流动性,并且最终确定了“稳中适度从紧”的政策思路。
近年来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伴随着提高利率,这些措施都是在紧缩银根,进而达到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功效。
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成为进入2007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而中央政府也把2008年的宏观调控思路,确定为了“从紧货币政策”与“稳健财政政策的协调”。
由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充分看到,进入转轨时期以来,货币政策由弱到强。
改革开放之
初,财政政策居于主导地位,货币政策几乎没有任何功效。
但只1985年之后,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货币政策也基本确立了以通过控制信贷规模而影响货币供应量为核心的模式。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也弱化了中央政府财政政策的实施空间,使货币政策成为两大政策协调的主导方。
进入转轨时期的每一年、每一阶段、每一时期的经济状况不同,针对这一情况我国采取了不同的货币政策来对宏观经济加以调控,并且在转轨时期的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施行的。
3、这一次转轨有什么不同?
4、中国现在面临的经济问题。
5、这个问题对中国的哪一方面影响最大?
6、转轨后的中国有什么不同?.
7、怎么从经济上来达到这个不同处?
8、为了达到这个不同处,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货币政策目标?
9、如何来推出政策?
10、综合效应的评估。